深度语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度语文:重拾母语教育的尊严

王开东

按照常理,语文学科应该是学生最有兴趣、最拿手的优势学科;然而,12年语文学下来,看不懂文章,不会写作的学生比比皆是。

吕叔湘先生所说的“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迄今非但没有改变,反而沉珂渐重,病入膏肓。语文教学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所以然者何?

作为基础教育最大的学科,语文性质至今尚未取得广泛共识。“工具论”者只注重双基夯实和应用能力培养,其结果是语文越来越窄化;“人文论”者轻视文本价值,拼命倡导人文精神的熏陶,其结果是语文越来越泛化。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试图糅合这说:“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问题是,工具性和人文性能否实现主观的、外在的、简单的统一?如果能统一,它们内在的必然联系是什么?统一之后走向何方?如果不能统一,工具性和人文性究竟是何种关系?我们应该如何梳理这种关系指引自己的教学?

其实,工具性与人文性之争基本是伪命题;但要命的是,这种论争掩盖了语文教学要解决的真正问题。比如语文知识的问题。即使工具论者,也没有清理哪些是真知识,哪些是伪知识,哪些是核心知识,哪些是边缘知识,这些知识来源于何处,其合法性依据是什么,凭什么要传授这个知识,不传授那个知识,如何传授等等。人文论者则片面强调语文教育的人文属性,但对人文属性与语文教育的关系又缺乏有效梳理,五花八门的人文主张,因为缺少学理依据,穿凿附会,贻笑大方。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当前很多老师的语文教学要么执此一端,死不悔改;要么随波逐流,莫衷一是。肤浅、单调、煽情、浅层次滑行……不教,学生还有一点兴趣;教了,反而味同嚼蜡。语文学习无趣、无味、无效已经到了人神共愤的地步。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不断削弱,语文的学科地位不断下降,连于漪老师也忧愤地说,语文已经沦落为小三子,小四子,小五子了。

正是在这样的情境之下,我们发起了民间“深度语文”研究活动,希图重拾母语教育的尊严。

一、何为深度语文

深度语文的“深度”,不是简单的追求深奥和深刻,而是立足于学生认知水平,紧扣文本,在教学中不断遮蔽、去蔽、再遮蔽、再去弊,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和智力挑战,使文本的存在意义不断涌现,让学生时时刻刻都有发现和创造的快乐,不断获得学习的高峰体验,努力追求学生可能达到的最大认知高度,以此破除肤浅和平庸学习带来的倦怠感。

“深度语文”强调理解存在、语言与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强调将语文视为存在的方式与本质,将存在视为语言性生存,将语言视为存在的惟一实体;强调诗与思在语文中的重要地位,追求诗与思结合,或者“径由思抵达诗”。

二、深度语文的全课程体系构建

(一)以“发展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本的教育观。

深度语文从“人才培养”转向“人的教育”,其终极目的在于“人”:解放人,充实人,提升人,使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

与关键能力,成为具有“文化的修养、社会的担当、灵魂的自由和思想的独立”的一代新人。为此,必须要重建教育观。

重新发现“学生”。“学”有两层意思:一是自觉,二是仿效。“生”是“学”的内容。“学”“生”者,小而言之:“学”“生活”之解决、“生存”之保障,“生命”之延续。大而言之:“学”人民“生”活、社会“生”存、国民“生”计、民族“生”命。

重新定义“老师”。深度语文认为,老师应该做四种人,首先是铺路人,其次是引路人,再次是同路人,最后是陌路人。教学的过程是老师主体性不断弱化的过程,最终达到“不教”,使学生自会读书,自会做人。

重新认识“课堂”。课堂的中心,是一个问题的提出、理解及解决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工具知识被探索、被发现的过程。如果没有将“问题-知识-真理”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没有师生完整而真实的相遇,没有真理重新发现的璀璨和炫目,教学就不可能真正发生。

深度语文认为,好的课堂必须建立在三个论断之上。

错误价值论。错误的价值无可比拟,应该鼓励学生大胆犯错,其目的是让学生摆脱怕错心理,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因为错误能给学生教训,能让学生警醒,还能推动学生实实在在的进步。

学生视角论。真正好的课堂,不是来源于教师视角,而是来源于学生视角。一切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以学定教,课堂就会有声有色,就会事半功倍,就会有出人意料的精彩。

体验至上论。美国缅因州国家培训实验室,对学生在各种指导方法下学习24小时后,对材料平均保持率的研究结果表明:讲授5%,阅读10%,视听结合15%,示范30%,讨论50%,实践学习75%,向其他人讲授或者是所学内容立即运用95%。

该实验得出的结论雄辩证明:学生实际运用或者体验老师的教学过程,乃是最高效的学习。没有体验就没有高效的学习。

(二)以“思维训练、智力挑战”为导引的目标观。

把存在主义哲学引进语文课堂,强调径由“思”抵达“诗”,在教学中不断遮蔽、去蔽、再遮蔽,从而使文本存在意义不断涌现。

1.深入的文本解读。深度语文文本解读有四个层次。第一层是知人论世,通过现实环境和作者意愿来解读;第二层是“作者死了”的纯作品解读法;第三层是原型结构解读法;第四个层就是通过读者反映理论来解读。

2.深层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种结构重建,是教师教学智慧的集中体现,应由浅入深、由低向高、由单一而多元。深度语文注重文本和“我”的互相驯养,强调“从生活中来,向生命里去”。

3.深厚的语言习得。深度语文将语言视为存在的惟一实体,通过替换、删减、变形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涵咏语言文字之美,风物人情之盛,思想和精神之阔大。

4.深切的情感体验。通过语言唯一存在的载体,入境入情入心,努力把“我”代入,“在清水里泡三次,在血水里浴三次,在碱水里煮三次。”深切体验文本背后的情感激荡。

5.深刻的思维训练。没有智力挑战,没有思维训练的语文,就会逐渐走向肤浅和平庸,就会味同嚼蜡。深刻的思维训练,是保持语文新鲜度和挑战性的不二法门。

6.深远的人文关怀。语文不仅是一种符号系统,更是民族精神、智慧文化的结晶。语文教育应该在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生产上,培养起学生浩淼宽广的精神视界,远大辉煌的文化理想,和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