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学:第二讲 音韵学基本知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反切出自印度的梵文拼音法,如陳 振孫《直齋書錄題解》卷三認為:“反切之學, 自西域入中國。”
3、中國古已有這種注音方法,就是在上古合音詞 的基礎上發展的,如不可為叵、何不為盍、之乎 為諸之類,宋人沈括、鄭樵,清代顧炎武等都持 這種看法,200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傅定淼 的《反切起源考》,也認為反切起源于上古的自 然合音。
二)意義
反切的產生在中國文化史和語言學史上有 很重要的意義,它作為一種可以普遍應用 而且效果較好的方法,解決了如何在書面 上有效地給漢字注音的問題,從東漢後期 一直到清末長達一千七八百年的時間裏, 反切一直被用作主要的標音方式,為文化 事業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 對於音韻學來說,它的意義更大:
1、有了反切才有音韻的研究,黃侃“反切 未興以前,聲類無精當之分析。”
二、 反切的基本原理
反切的基本原理是:先取反切上字的聲母,再取反 切下字的韻母和聲調,兩者拼合就得到被切字的 讀音。例如:
冬,都宗切,先取“都”的聲母d,再取“宗”的韻 母和聲調,韻母是ong,聲調是陰平,將提取的 這些聲韻調要素相拼就得到“冬”的讀音dōng。
譚,徒含切,取“徒”的聲母t,再取“含”的韻母 an,聲調是陽平,拼合即得“譚”的讀音tán。
榜,北朗切,“北”的聲母是b,“朗”的韻 母是ang,聲調是上聲,拼合就是bǎng
號,胡到切,“胡”的聲母是h,“到”的韻 母是ao,聲調是去聲,拼合就是hào。
清代陳澧《切韻考》稱:“切語之法以二字 為一字之音,上字與所切之字雙聲,下字 與所切之字疊韻,上字定其清濁,下字定 其平、上、去、入”。
“反”、“切”的含義 宋人毛晃在《增修互注禮部韻略》中說:“音韻輾
轉相協謂之反,亦作翻;兩字相摩以成聲韻謂之 切。其實一也。”
清代李汝珍《李氏音鑒》卷二“所謂反切者,蓋反 復切摩而成音之義。”
“反”和“切”的含義,都是“反復切摩”的意思, 也就是將兩字翻來覆去地連讀,最後才能合成一 個音節。
清人熊士伯《等切元聲》卷二:“世傳反法, 如宮字居隆反,調云‘居隆、居隆,居隆 宮’,居字宮閭反,調云‘宮閭,宮閭, 宮閭居’;謂先順調,後反調,便得其 字”。
2、聲韻夾雜,不便於拼音。反切是用兩個漢字拼 一個漢字的讀音,只取上字的聲母和下字的韻母 和聲調,但絕大多數漢字都是既有聲母又有韻母 的,在取上字聲母時難免不受它的韻母影響,同 樣,取下字的韻母也會受到它的聲母的影響,尤 其像古人那樣連讀得聲。
3、切字讀音無定準:無論是被切字還是反切上、 下字的讀音,都可能隨時代和地區而變異,但反 切用字不變,因此古代的反切經常不能直接切出 今天的準確讀音。
2、聲類 聲類是根據被切字與上字的雙聲關係系聯出的反切上字 的分類。 陳澧《切韻考》將聲類當成聲母,但聲類與聲母不完全 一致。
3、五音、七音、九音
唐宋時期,人們按發音部位將聲母分為唇音、舌音、齒音、 牙音、喉音五大類,這就是所謂“五音”,五音之外又有兩 小類叫半舌音、半齒音,加以來又叫“七音。” 舌音、齒音 又各分兩類,就成九音。
2、有了反切,對語音的分析越來越細密, 音韻學才形成一個專門的學科。
3、有了反切才能通過歸類編成漢語韻書, 保存古代讀音。
四、反切的缺點及改良
一)缺點
1、反切用字太多,據周秉鈞先生《古漢語 綱要》的統計,《廣韻》三千多個反切, 用作反切上字的有四百七十多,下字有一 千二百多個,要想掌握《廣韻》的語音系 統,就要記熟這一千七百來個字,這是不 容易的。
1、韻母
一個音節除聲母、聲調之外的其他組成部 分,由韻頭、韻腹、韻尾組成 。 韻頭又叫介音,一般由元音充當;韻尾可 以是元音和輔音,韻頭和韻尾不是一個韻 母的必要成分。 韻腹是韻母不可缺少的成分,由元音充當, 又叫主要元音。
2、反切上字取開音節的字,反切下字取零聲 母字,儘量避免上字韻母和下字聲母在拼 合中產生干擾。
舊版《辭源》、《辭海》的注音採用《音韻 闡微》中的反切。
音韻學關於声母的術語
1、聲、紐、字母 聲紐:傳統音韻學將聲母叫做“聲”或“紐”,又合起來 叫做“聲紐”。“紐”就是“樞紐”的意思。 字母:聲母的代表字叫做字母 ,如三十字母、三十六字母。
音韻學基本知識
• 反切 • 關於聲母 • 關於韻母及聲調 • 關於韻圖
反切
一、 反切的定義
反切是古人給漢字標音的一種方法,即用兩個漢字標 注一個漢字的讀音。
這種方法用簡單的公式表達就是:X:AB反(切)。
X、A、B代表三個漢字,X代表被注音的字,叫做 “被注字”,A和B代表用來注音的字,A是反切上 字,B是反切下字,“反”和“切”是標誌字,表 示前面是注明字的讀音。
4、全清、次清、全濁、次濁
全清:不帶音、不送氣的塞音、塞擦音 次清:不帶音送氣的塞音、塞擦音 全濁:帶音的塞音、塞擦音 次濁:鼻音、邊音
5、三十字母到三十六字母
敦煌文獻中有兩種記錄聲母的材料:《歸三十 字母例》(斯0512)和《守溫韻學殘卷》之三 十字母(伯2021)。
到了宋代,有人在守溫三十字母的基礎上再添 加六個,就是傳統的三十六字母。
三十字母
• 唇音 不芳並明
• 舌音 端透定泥

知徹澄日
• 牙音 見溪群疑來
• 齒音 精清從

審穿禪照
• 喉音 心邪曉

匣喻影
三十六字母表
重唇




唇音
輕唇




舌音
舌頭




舌上




齒音
齒頭





正齒

穿



牙音
喉音 半舌音 半齒音










音韵学关于韵母和聲調的术语
二)改良
从宋代开始,不斷有學者針對反切的缺點, 對反切的用字進行改良,明代桑紹良、呂 坤,清代的李光地、王蘭生等為反切改良 作出很大貢獻。
《廣韻》 《音韻闡微》
東: 德紅切
都翁切
關: 古還切
姑彎切
堅: 古賢切
基煙切
幹: 古寒切
歌安切
1、選用的反切上下字要與實際語音相符合, 即按照實際語音讀起來,上字要與被切字 同聲母,下字要與被切字同韻類和聲調;
三、反切的起源及意義
一)起源
1、漢末人所創。
北朝顏之推《顏氏家訓·音辭篇》稱“孫叔然 (孫炎)創《爾雅音義》,是漢末人獨知反語”;
為唐代慧林《一切經音義》作序的景審說“古 來反音,多以旁紐而為雙聲,始自服虔。”
服虔、應劭使用的反切被南北朝時裴駰《史記集 解》和唐代顏師古《漢書注》所引用,為現知最 早使用的反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