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必须懂的简单常识)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的差别如何看宝宝的验血化验单

合集下载

家长一定要学会看化验单!

家长一定要学会看化验单!

家长一定要学会看化验单今天元宝妈妈带着孩子到我们店里来,妈妈给我拿了两张化验单,第一个化验单写着孩子是两肺支气管炎征象,第二个就是做了一个化验。

我想给大家分析一下这个化验单大家都知道我们现在到西医院包括到中医院去看病的时候,这是医生做诊断的一个依据。

做一个血常规检查、看看血液里有没有什么变化。

来判断他是细菌还是病毒感染、当然还有其他感染。

一般来说细菌感染可以用头孢类的抗生素的药物,如果是病毒感染,他用的是抗病毒的药物,如果他既不是细菌感染也不是病毒感染的话,那你可以再去查一下支原体,看看是不是支原体引起的感染?如果还不是,那也会建议你去医院做一下过敏检查。

因为现在过敏的孩子太多了!或者是过敏引起的感染,就这些常规的检查。

其实现在很多的妈妈学历都很高,专科、本科、甚至是研究生。

但是很奇怪的是妈妈竟然看不懂化验单!有的人会说化验单的箭头好多,我说你不会看箭头吗?箭头的升降总该看的懂吧!她说我不知道。

那这个妈妈也是,这个妈妈是个英语老师,问妈妈今天为什么到我们这里来调理?妈妈讲孩子打了三天的针,效果不好,咳的还很厉害。

别人就推荐他来推拿,所以就来试试。

化验单解读先看的是第二张化验单是9月22号的白细胞11.64,参考值是3.50—9.50,高一点点;淋巴细胞是4.20,正常值是1.10—3.20中性细胞数是6.70,正常值是1.80—6.30其他的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平均体积都偏低一点,基本都在合理范围左右。

血小板偏的也比较高是408.00,正常值是125.00—350.00。

那就这个化验单给妈妈分析,从这个化验单来看你的孩子有细菌感染、病毒感染,血小板这个值本来是个凝血指标。

一般的小孩都降,高的话,小孩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小孩有过敏感染。

但是他嗜酸性粒细胞并不高,我说你的孩子医生至少可以用药了,为什么?因为有细菌感染、病毒感染了,他说老师其实我们打针的时候不是这张化验单。

她说是第一张化验单,然后又给我拿了一张化验单。

区分病毒性还是细菌性

区分病毒性还是细菌性

区别病毒性还是细菌性如何区别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应该是大家最感兴趣的,经过几次折腾验血查询自己找资料,终于基本可以确定,列出以下几点,对大家也许有帮助:1)细菌:热退后精神依然不好病毒:发烧但精神依旧好。

2)细菌:体温忽上忽下病毒:体温居高不下,即使吃了退烧药,依然会反弹很高。

3)细菌:扁桃体上有脓点病毒:扁桃体上有疱疹、滤泡两者喉咙都可能会红,细菌是表明不平暗色,病毒为表明光滑色鲜4)病毒感染常伴皮疹以上只是作为一个参考,宝宝有个体差异,并且表症的东西有时候个人判断也有误重要的是下面的验血指标。

5)验血病毒感染初期:白细胞可轻度升高,但中性粒细胞比多不高,淋巴细胞比高细菌:一般二者均高,另外还有几种情况:A、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不高B、白细胞正常/稍低,中性粒细胞比升高(多为阴性菌)C、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比升高(多为阳性菌)但幼儿急疹开始也可能会显示细菌性的血象,要注意,具体看13楼但这里尤其要注意一点是:在症状体征不典型,血象又“四不象”时,应结合CRP、NALP等检查综合分析。

同时普及一下:白细胞分有颗粒和无颗粒两类,三种颗粒白细胞即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无颗粒白细胞包括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

因此化验单上血常规可以看到有: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比,淋巴细胞比,嗜酸性粒细胞比和嗜碱性粒细胞比等人体内白细胞总数和种类白细胞的百分比是相对稳定的。

机体发生炎症或其他疾病都可引起白细胞总数及各种白细胞的百分比发生变化,因此检查白细胞总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成为辅助诊断的一种重要方法。

婴儿CRP 〉8,提示有炎症,如果验血结果是如B的,结合有发烧腹泻咳嗽呕吐等现象,在急性早期我觉得确实有必要验CRP,以排除败血症,支气管炎,肺炎等严重病症,败血症也为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白细胞可能不高,但CRP会达到最大值,很恐怖的,一定要谨慎。

6)再顺便介绍下CRP,MM们多了解下也是有益的(网上摘录)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简称CRP)是人体受微生物等多种因子侵袭后,在人体血液中很快产生的一种急性期反应蛋白。

科普:宝宝发烧,如何看血常规

科普:宝宝发烧,如何看血常规

科普:宝宝发烧,如何看血常规宝宝发烧是让父母担心的常见情况之一。

当宝宝发烧时,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血常规检查,以帮助评估宝宝的身体状况和确定发烧的原因。

血常规是一项常规的血液检查,通过分析血液中各种细胞和指标的数量和比例,提供了重要的健康信息。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宝宝发烧时如何看血常规的一些基本知识。

一、什么是血常规检查血常规检查是一项常见的医学检查,通过分析血液中各种成分的数量和特性,提供有关人体健康状况和疾病诊断的重要信息。

这项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并指导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血液是人体中至关重要的液体之一,它通过循环系统将氧气、营养物质和其他必要物质输送到身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

血常规检查主要关注血液中的几个关键成分,包括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和红细胞等。

1.血红蛋白是一种含铁的蛋白质,它存在于红细胞中,负责将氧气从肺部运输到身体其他部位。

通过测量血红蛋白水平,可以评估人体输送氧气的能力。

低血红蛋白水平可能暗示贫血或其他健康问题。

2.白细胞是免疫系统的一部分,起着抵御感染和其他疾病的作用。

血常规检查可以测量白细胞数量,异常的白细胞计数可能提示存在感染或炎症。

3.血小板是一种细小的细胞片段,它们在止血和凝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血小板计数可以帮助判断血液的凝血功能是否正常,异常的血小板计数可能导致出血或凝血问题。

4.红细胞是血液中最丰富的细胞类型,它们携带氧气到身体各个器官和组织。

通过测量红细胞计数,可以了解红细胞的数量。

异常的红细胞计数可能暗示贫血或其他血液疾病。

除了上述指标,血常规检查还可以包括其他参数,如红细胞分布宽度、平均红细胞体积和血红蛋白浓度等。

这些参数可以提供更详细的信息,帮助医生进行疾病诊断和监测。

二、白细胞相关指标白细胞是免疫系统的一部分,主要负责抵御感染和炎症。

在血常规检查中,以下白细胞相关指标可以提供有关儿童发烧的一些线索:1. 白细胞计数(WBC):白细胞计数是衡量血液中白细胞数量的指标。

如何看验血单来分辨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

如何看验血单来分辨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

怎样看验血单来分辨细菌感染仍是病毒感染?第一,看白细胞(WBC)的数目,假如白细胞的数目大于10000,就提示孩子有细菌感染,需要使用抗菌素。

白细胞的数值越高,说明细菌的毒力越强或许细菌的数目越多。

但有时白细胞特别高,不见得就必定是细菌感染,白细胞内还有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

假如孩子患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加症,他体内的淋巴细胞就特别高,因此白细胞总数也特别高,可能达到20000,甚至30000,实质上这里面大多数是淋巴细胞,而不是中性粒细胞。

其次,看化验单中的 CRP。

CRP就是 C 反响蛋白,好多大医院都展开微量血 CRP 的检查。

这是一个初筛的检查,能够判断孩子能否是细菌感染。

白细胞也能够判断孩子能否是细菌感染,但 CRP更敏感一些,它比白细胞出现的时间更早。

同时CRP仍是疾病浑身反响的指标,假如数值超出正常值数倍,常常提示病人身体的多个脏器遇到损害。

此外, CRP还和一些严重疾病相关系,比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加症、川崎病、风湿热等。

第三,看中性粒细胞的百分率,数值越高,说明疾病还在发展,有可能进一步加重。

中性粒细胞主假如针对细菌的,当孩子的身体遇到细菌感染的时候,中性粒细胞就会增添,来杀死细菌。

假如中性粒细胞百分率降低,淋巴细胞百分率相应地就要高升,说明孩子可能是病毒感染。

我家孩子第二次验血就是中粒细胞偏高。

第四,要看中性粒细胞的绝对值,假如它低于正常值,说明有病毒感染。

中性粒细胞的绝对值越低,说明病毒感染的程度越严重。

假如高于正常值,说明是细菌感染。

有些孩子,他们体内的白细胞总数不太高,可是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很高,这预示着孩子的发热会愈来愈厉害。

以前我家孩子也病毒发热过,都不记适当时的报告状况了。

第五,看血小板 (PLT) ,血小板的数值越高,说明孩子感染的次数越多。

此次孩子的血小板是正常的,姑父说好多频频感染的孩子,血小板数值都是 400 万、500万。

第六,看嗜酸性粒细胞 (EOS)绝对值和嗜碱性粒细胞 (BASO)绝对值,它们是判断孩子能否过敏的指标之一。

孩子感冒,拿到血常规化验单如何判断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

孩子感冒,拿到血常规化验单如何判断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

孩子感冒,拿到血常规化验单如何判断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今天问题:孩子感冒,拿到血常规化验单如何判断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我的答案是:当我们拿到血常规化验单时,我们可以通过化验单上面的白细胞计数和细胞比例来判断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

我作为一个检验科医生,血常规检查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天天都有许多小孩子过来扎手指验血常规,特别是现在秋天,日夜气温变化较大,许多小朋友不注意就容易感冒发烧,特别是晚上开着空调睡觉,下半夜比较凉,容易着凉就感冒。

而家长一看到感冒发烧就往医院跑,而血常规就是看感冒发烧必做的一项检查,可以较好的判断出到底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

有时候感冒发烧也与饮食有关,正所谓“病从口入”,一些小孩不爱干净,吃法不洗手,往往就会将一些细菌、病毒带进身体,从而造成感冒发烧。

下面就带大家来怎么判断这个感冒是由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引起的。

如何判断感冒是由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引起?第一:先看白细胞计数我们应该知道,白细胞就是人体中的免疫卫士,能够帮助我们抵御外来侵略者,而细菌、病毒等就是外来侵入者。

白细胞一般由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组成。

所以当有外敌细菌、病毒侵入时,白细胞就会起来抵御,数量就会增加。

特别是细菌感染时,白细胞特别敏感,数量上增加更明显;而病毒入侵时,白细胞就没那么积极了,只表现轻度增加或者根本就不理睬,留给淋巴细胞来对付。

所以,正常情况下白细胞增加很明显的,就是细菌感染引起的,如果白细胞增加不明显的或者正常的甚至偏低,那就是病毒感染引起的。

当然,有时候生理因素也会引起白细胞总数增加,白细胞计数的结果在30%以内波动多无意义,这时还须要结合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的比例来具体分析。

第二:看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比值一般来说,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中性粒细胞都会偏高,而淋巴细胞就会降低;如果是病毒感染引起的,就是淋巴细胞偏高,中性粒细胞偏低。

孩子发烧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教你秒懂血常规!

孩子发烧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教你秒懂血常规!

孩子发烧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教你秒懂血常规!宝宝自打出生后,就有可能遭遇各种各样的疾病。

一旦送往医院,最常见的就是查体之后的抽血检查血常规了,这些辅满数字、又花花绿绿的检验单,却经常让我们一头雾水。

不是每一位妈妈都是学医出身,也不是每一位医生都那么细心地给妈妈逐项检查解释。

一般医生给宝宝检查完身体后,会开一张“血常规”的化验单。

通过化验单上的那些数据怎么能看出宝宝的身体情况?同样是感冒又怎么根据化验单来判断是病毒性感冒还是细菌性感冒呢?血常规检查到底有没有必要?什么时候做血常规化验比较准?检验结果的报告单上又能看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下!Q:什么时候做血常规化验比较准?A:取血检查白细胞及其细胞分类是确定感染原因的最为准确最为快速的方法。

通常急性高热主要由感染所致,但在发热的24小时内进行血液检查不易判断感染的性质。

有时,孩子刚发热几小时就查血,并不易察觉白细胞的增高。

白细胞增高是人体对细菌侵犯的一种反应。

那么,既然是“反应”自然需要一定时间才能被察觉。

这种“察觉”多指白细胞超过10×109/L(白细胞的正常值为4~10×109/L)。

由于每个人白细胞的正常基线不同,只有当白细胞超过10×109/L才能达到共识的“察觉”水平。

每个人的白细胞达到此水平的时间不同,所以感染后(一般指发热后)至少24小时检查白细胞对确定病毒或细菌感染才有帮助。

Q:在宝宝采血前应该注意哪些问题?A:一般在采血前应让孩子处于静止状态,避免有剧烈运动,比如跑跳等。

激烈的运动后,应该静止15-20分钟再采血。

另外在天气比较寒冷的时候要注意保温,保证末梢的血液循环比较通畅,这样也有利于采血。

Q:如果化验单上白细胞总数增多,是否就应该给孩子使用抗生素?A:仅凭借一个白细胞数目不够准确,在检查白细胞数目时还要进行白细胞的分类。

Q:化验单上有标注箭头的项目,都表示超标了吗?A:儿童的正常值不同于成人儿童是在不断地生长发育,每个阶段的正常值不同,有别于成人,而血常规化验单上,所有参考值都是成人标准参考值,所以,家长看来有很多指标不在参考值内。

血常规病毒感染跟细菌感染中怎么体现,治疗方法

血常规病毒感染跟细菌感染中怎么体现,治疗方法

血常规病毒感染跟细菌感染中怎么体现,治疗方法血常规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查指标,可用于反映身体健康状况,包括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等情况。

本文将从血常规指标的变化、治疗方法以及注意事项三个方面对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进行比较和分析。

一、血常规指标变化1. 病毒感染血常规指标一般会出现白细胞计数偏低,中性粒细胞计数下降,淋巴细胞计数相对升高。

此外,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血小板计数一般不会显著变化。

2. 细菌感染血常规指标一般会出现白细胞计数偏高,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淋巴细胞计数偏低。

此外,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血小板计数也可能有所增加。

二、治疗方法1. 病毒感染病毒感染一般并不需要特殊的治疗,因为病毒性感染没有特效治疗方法。

一般情况下,可以采取辅助治疗措施,如多饮水、适当休息、药物缓解症状等。

对于一些严重的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HIV病毒等,可以根据症状给予特定的治疗,如抗病毒药物、免疫调节剂等。

2. 细菌感染对于细菌感染,治疗方法一般包括抗生素治疗和支持疗法。

首先需要明确细菌类型和感染部位,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同时,需要针对具体症状采取相应的支持治疗,如退烧、止咳、镇痛等。

三、注意事项1. 病毒感染在面对病毒感染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避免干燥和寒冷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湿润。

(2)适当饮食,多喝水,保持身体健康。

(3)避免接触病毒感染的人群,保持个人卫生。

2. 细菌感染在面对细菌感染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在选择抗生素时,需要注意选择敏感的药物,并避免滥用抗生素。

(2)合理使用退烧药物,以减轻发热症状。

(3)在治疗期间需要保持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综上所述,血常规指标可用于反映病毒和细菌感染等情况的变化。

在面对不同类型的感染时,需要根据具体症状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

需要注意的是,预防感染仍是最为重要的措施,避免感染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血管炎主要看血常规什么指标,治疗方法血管炎是一种以血管炎症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可累及多个脏器和系统,严重者可致残或危及生命。

小孩发烧怎么区别病毒感染还是细菌感染

小孩发烧怎么区别病毒感染还是细菌感染

小孩发烧怎么区别病毒感染还是细菌感染小孩发烧怎么区别病毒感染还是细菌感染通过实验室检查末梢血白细胞及其分类情况可以诊断出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

一般情况下细菌感染白细胞总数升高,白细胞分类中的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而病毒感染白细胞总数一般不升高,中性粒细胞不升高,但是白细胞分类中的淋巴细胞显著升高。

发烧后,也可以观察宝宝的精神状况,一般情况下,宝宝被病毒感染后虽然会出现高热,但是宝宝的精神状况很好,但是细菌感染的时候,宝宝精神比较差,比较爱哭闹。

持续不退烧,在给宝宝打针的同时,在家可以用酒精把宝宝的额头肚子手心和脚心经常擦一下的,这样,是会退烧快一点的啊.正常小儿的基础体温为36.9℃~37.5℃。

一般当体温超过基础体温1℃以上时,可认为发热。

其中,低热是指体温波动于38℃左右,高热时体温在39℃以上。

连续发热两个星期以上称为长期发热。

上述基础体温是指的直肠温度,即从肛门所测得,一般口腔温度较其低0.3℃~0.5℃,腋下温度又较口腔温度低0.3℃~0.5℃。

我的孩子有一回发烧,也是的,退烧药才吃下去,不一会就退下去了,过了几个小时又烧起来,如此反复。

送去医院看了,验了个血,为病毒性感染引起的发烧,病毒性感染的一个特征就是反复发烧。

医生并没有开退热针,也没吊瓶,只是开了3针抗病毒针,打了3天果然就没再高起来过。

若高烧38.5度以上,请立即让医生确诊是病毒感染的,还是细菌感染的,病毒感染就用抗病毒药(如:利巴韦林),细菌感染的就用抗菌素(如头孢类),不要急于退烧,烧只是表象,要把病因找出来。

另外我想说的是不要迷信输液。

医生说了,可以吃药的不要打针,可以打针的不要输液,关键是要用对药,而不是用重药。

注意是否有细菌或病毒感染的情况存在。

主要的症状及原因有以下:发烧的同时流鼻涕——感冒(感冒症候群)咽喉发红痛——咽喉炎、扁桃腺炎持续发烧39℃左右,白眼珠充血且出眼屎——游泳池热在高温场所发高烧的同时,筋疲力尽——中暑症(日射病)腮腺肿胀——流行性腮腺炎耳朵流水、情绪不稳——中耳炎咳嗽得喘不过气来、呼吸困难——肺炎牙床发红、唾液多——口腔炎呕吐、抽筋、前囟门凸起——脑膜炎呕吐、抽筋、意识不清——肺炎、急性脑病尿的次数多、血尿——尿道感染发烧的同时,抽风——热性抽筋。

(父母必须懂的简单常识)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的差别 如何看宝宝的验血化验单

(父母必须懂的简单常识)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的差别 如何看宝宝的验血化验单

一、细菌和病毒地特点细菌特点:1:细菌是由真正地细胞构成地.2:它有自我繁殖地能力.3:体积在~微米不等,在显微镜下可以被观察到.病毒特点1:不是由细胞构成地,而是由或地一个分子构成地,这个分子被包裹在一个蛋白膜内,因此病毒实质上是一种基因信息.2:它们不吸收营养、不呼吸、不能靠自身力量繁殖,但它们能在进入生物细胞后增殖(生物细胞包括细菌细胞和人类地细胞).所以有一些科学家对把病毒归类为有机生物持怀疑态度.因为有机“生物”就意味着有能力吸收营养,能自身繁殖.3:病毒要比细菌小千百倍,它们只能在电子显微镜下被观察到.按照通俗地解释就是:病毒就是还没有达到细胞地结构,比细胞小得多.另外病毒因为还没有达到细胞地结构,所以不能单独依靠自身力量进行繁殖,只有进入到别地动物地细胞,寄生其中才能法制.病毒很多由简单地蛋白质构成.正因为病毒小,是寄存在细胞中,所以很难被杀死,现代人类还没有很好地治疗病毒地方法.所以病毒也是人类地克星.一般采取干扰素,干扰病毒地复制,或者破坏病毒地蛋白质壳.而对于细菌,人类已经找到了比较有效地方法,就是抗生素.最典型地是早期地青霉素.现在叫阿莫西林.常见地病毒有,艾滋病毒、乙肝病毒等,我们也就知道为什么人得了这些病难于医治地原因了.例如非典中地象皇冠地冠形状病毒,就是很吓人地.而细菌就很多了,人体内凡是和空气接触地地方都存在细菌.一般是腔肠地地方.细菌存在有益人体地,也存在有害地,所以不能一概否定.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尽量减少使用抗生素,防止杀死对人体有意地,也是怕有害地产生抗体.尤其对于肠道,要维持细菌群体地平衡.二、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地差别从网上找到不少区别地常用方法,主要是针对上呼吸道感染以及发烧等症状地,列个表比较容易看:三、如何看血常规化验单血常规地化验单上往往会有一长串地化验项目,但有一些是比较专业地项目,对于它们,我们不必去深究.看血常规地化验单,我们需要重点看三个方面:1、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血常规地化验单地第一项都是红细胞计数地检查,我们知道红细胞地主要作用是给全身地各组织器官输送氧气,并把体内产生地二氧化碳排出体外,而完成这一主要功能主要是依靠红细胞内地一种蛋白,这就是血红蛋白().一般正常情况下,红细胞地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地比例大致是相对固定地.但在发生贫血地情况下,它们之间地比值就会发生变化,如发生低色素性贫血时,血红蛋白含量地降低就会十分明显,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地比例就会升高.所以在看化验单时,一定要首先注意这两项地数值.2、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血液中地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化验单中地白细胞计数()是指测定血液中白细胞地总数,而分类计数是指各种白细胞地百分比.由于各种白细胞地生理功能不同,所以在不同地病理情况下,可引起不同类型白细胞地数量发生变化.一般而言,我们只要掌握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地分类就可以了,因为在平常地生活中,医生是根据白细胞地数量来判断身体是否有感染发生,然后再根据白细胞分类来判断是什么类型地感染,应该使用什么类型地药物.一般而言,如果中性粒细胞地数量增多是细菌性地感染,淋巴细胞数量增多是病毒性地感染.3、血小板计数()我们都知道,血小板地主要功能地凝血,如果没有它,我们就可能因一个小伤口而出现生命危险了.一般而言,血小板地计数是我们在观察化验单时应该注意地第三个重点,如果血小板减少地话,宝宝就可能存在凝血方面地问题.各年龄段宝宝血液细胞成分平均正常值(均值)四、检查反应蛋白(—简称)是人体受微生物等多种因子侵袭后,在人体血液中很快产生地一种急性期反应蛋白.在炎症及侵袭因子作用下,小时后血清中浓度开始增高,—小时达到最高峰,反复地炎症刺激可致水平持续上升.此反应不受放疗、化疗、皮质激素治疗地影响.地出现比其它急性期地反应物质早,所以对疾病地早期诊断很有帮助.当微生物培养较慢时,地检测可快速帮助鉴别细菌性或病毒性感染.细菌性感染时可明显增高,升高程度与感染地严重程度呈正比;而病毒性感染或支原体肺炎时,地血清含量一般都在正常范围.一般>可考虑细菌感染.最高水平地可发生在革兰氏阴性菌感染,可高达,其次为革兰氏阳性菌感染.还可以用来监测疾病地活动情况和严重程度,对观察治疗效果有很好地导向作用,特别是对抗生素地合理应用有提示性作用.当治疗有效、病情好转或缓解时,降低或消失;治疗无效时继续上升.作为一种炎症筛选指标,检测特别对不能表达症状地病人(婴儿、昏迷、痴呆病人等),有很好地提示作用.阳性,亦可见于肺炎、肾炎、恶性肿瘤及急性感染、外伤和组织坏死、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多发性骨髓瘤、白血病、胆石症、肝炎、痢疾、风湿热、、、结节性多动脉炎、、结核和菌苗接种等.但病毒感染时通常为阴性或弱阳性,故可作为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地鉴别指标(注意文中所指>可考虑细菌感染针对成人地,婴儿指标是,即对婴儿来说,〉就说明有炎症)有关于白细胞和感染地问题希望有助于各位和西医打交道地时候心里有底一些,我尽量用简单地话说得深入一点!首先是感染问题,大家都知道细菌,病毒会侵犯人体,会引起感染,但是临床实际上感染地范围要更广,我们指微生物引起地感染主要包括: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氏体、真菌等等,大家可能认为常见地是细菌,病毒等,其实其他地也和平时大家遇到地感染很有关系,比如支原体、衣原体引起中耳炎、肺炎儿科也常见(社区获得性肺炎又称非典型肺炎,呵呵,会不会吓着大家,现在地非典叫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也有尿路感染,螺旋体地梅毒,真菌引起地鹅口疮(真菌和霉菌概念略有不同)等等,所以现在我们讲地抗生素--大家认为地抗细菌药物--在医学上学名应该叫抗微生物制剂,即包含以上所有微生物地药物(细菌药,病毒药,真菌药等等)再来就是白细胞地问题,这个问题会更专业一点,希望不会把大家看晕!血常规是临床常用地检验手段,因为比较方便、便宜、快速、简单,它能够反映很多问题,这里主要谈白细胞和感染地问题!白细胞总数地正常值,大家化验过地血单子上写着白细胞多少,后面常有正常值,我们讲各年龄段正常值是不同地,新生儿可能会到×地次方(以后地次方简略),小婴儿可以到以上,一般一周岁以内正常值上限可以在-左右(各标准值略有不同),白细胞上升,一般讲指有细菌感染(可能大家都知道),但是有很多例外情况地,下面会讲到.白细胞地分类.白细胞是有很多其他细胞组成地,各位只需要知道类,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也只要关心他们在白细胞总数中占地比例即可.儿童地中性和淋巴(以后以和代替)各年龄段正常值也有不同地,我们称之为两个交叉期.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例在~天和~岁出现交叉,也就是出生-天内,血常规地和比例接近成人,大概是:(中性占白细胞总数地%,淋巴占%),-岁后又和成人一样,而中间地时间和比例是相反地(%左右,%左右).所以大家化验血常规,即使正常也会看到上升下降地箭头,因为血常规机器上地标准值一般都是成人地标准或大儿童地标准(不排除个别先进地机器).(注::是只考虑类细胞,:也可.都是大约数值)中性细胞比例上升一般讲是细菌感染引起(注意是比例),如果白细胞数大致正常,而中性数明显偏高,加上临床感染症状,可以考虑为细菌感染.比如:岁宝宝,白细胞,%.%,可考虑细菌感染.淋巴细胞比例上升一般可以理解为病毒感染.(注意我们地大前提是讲感染.)其他微生物可能相对更复杂,需要结合其他检查,这里就不讲了.白细胞上升是否一定是细菌感染,正常是否就没有细菌感染呢?这里就复杂了!呵呵.血常规地检验受干扰很大,比如大量呕吐,腹泻后,即使没有细菌感染,也会白细胞大量上升,这是因为水分丢失后,血液浓缩地问题,可以参考中性比例来看是否有细菌感染(所以要看比例)-例如细菌感染引起地胃肠炎,则需要仔细分析血常规.还有就是验血常规时,如果血流出不畅,用手挤压而流出血去检验,相对各数值会升高(和血液浓缩有类似).所以白细胞受干扰大.(还有仪器地问题等等).检验地时机问题,有地家长说,我一开始验地血常规正常,怎么治疗了几天反而更高了.这里有几种情况.一.部分细菌感染,血常规早期未必能表现白细胞地上升,白细胞上升也需要一个过程,可能第二天开始已经在上升了,一直到第,天复查,还是数值很高,但已经比最高峰(比如第天时)已经下降了,没有动态看白细胞地变化,就不准确.当然应该结合症状来分析治疗地效果,不单单是个白细胞地问题;二.激素地运用,部分医院喜欢感染早期短期运用激素,可以有效降体温,控制感染(相对而言).但激素运用后,白细胞会一般明显上升.三.治疗没有效果,早期可能是个病毒感染或者细菌感染而白细胞不高,但是治疗用药不能有效控制感染,使病毒感染可以合并细菌感染出现白细胞上升,或者本身地细菌感染更厉害,所以白细胞上升.所以需要专业地分析,结合临床地症状,才能更准确一些..白细胞只能反映你验血地那时刻体内地感染问题.最理想状态下,应该是(看西医),起病,化验血常规,第二天再复查,第三天,再复查,这样每天复查,甚至可以一天几次复查,和量体温一样,每天动态观察各指标地变化,这才准确.呵呵.估计没人会肯这么干.所以又有其他检查可以结合血常规.比如反应蛋白(),有超敏和普通地.超敏更准确一些.比白细胞反应感染地情况更准确,受影响小,所以目前临床一般都是血常规和一起验(血常规还能反应其他问题).一般是小于,大于可以考虑细菌感染.超敏正常值是左右.但是也是相对准确(不展开讲了).其他比如更准确地:前降钙素,细胞因子等等.细胞因子可能是我看到地最准群地了,细菌,病毒,真菌感染非常准确,价格当然不菲,门诊不可能开展.至于培养,比如血培养,分泌物培养(痰,尿,便),脑脊液培养等等,都是来培养细菌地,一般需要-天,血培养长一些,但是目前地情况下,血培养不是很准确(展开讲又是很多),门诊比较少做.(同时血常规检验还存在个仪器误差问题)。

看懂孩子的血常规化验单

看懂孩子的血常规化验单

看懂孩子的血惯例化验单孩子患病去医院,血惯例是最广泛的一项检查。

大多数家长拿到化验结果后,都是“找箭头” ,感觉有箭头的项目就是有问题,没箭头的项目就是没问题,其余的知之甚少,都是交由医生去诊疗。

但现实的状况是,一些综合医院(包括有的少儿医院)的血惯例化验单所标示的正常值常常是成人血惯例的标准。

有的医生甚至也是依靠这些标准给孩子、特别是婴幼儿诊疗疾病,这样常常会做出背道而驰的办理,造成错误用药,不只贻误病情,还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损害。

所以,家长自己假如能读懂一些重要指标,就能够更有的放矢一些。

下边我们就来普及一下这方面的知识。

指标 1:白细胞的总数和分类这是临床医生诊疗和治疗疾病的重要参照项目。

特别在儿科急性发热、感染性疾病诊治中,白细胞的总数和分类是差别细菌性感染或病毒感染以及感染严重程度必不行少的手段,同时也是血液病或许一些慢性疾病能否归并细菌感染的重要参照资料。

细菌性感染:常表现为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和百分数高升。

病毒感染:往常白细胞正常或减少,分类中淋巴细胞比例增添。

一些血液病例中,白细胞总数过高或许过低。

自然以上的判断也要看孩子的详细病情进行剖析――不一样年纪(月龄)段白细胞总数正常范围值是不一样的,看下表:结论:依据以上综合剖析,假如一个 3 个月的孩子白细胞总数是17×109/L,2岁的孩子的白细胞总数是12× 109/L ,都不可以简单视为细菌感染,一定要联合临床表现和体征才能正确判断。

白细白细胞主要分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单核细胞)。

粒细胞又包含嗜中性、嗜酸性和嗜碱性细胞。

白细胞的分类中以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变化比较突出:粒细胞出生后一周开始降落,此间以淋巴细胞占优势,约占60%,中性粒细胞约为30%;而在出生后 6 天内和 5~ 6 岁后直至成人则以中性粒细胞为优势,约占65%,淋巴细胞则相反。

张医生提示:因为少儿子的白细胞的总数和分类在各个年纪段是不一样的,所以不可以拿成人的标准值去诊疗孩子的疾病,而这往常也是造成抗生素滥用的原由。

怎么看婴儿验血报告单

怎么看婴儿验血报告单

怎么看婴儿验血报告单婴儿验血报告单是医生诊断和监测婴儿身体健康的重要依据。

然而,对于很多家长来说,理解和解读这些报告单可能会有一些困难。

本文将带您一步一步了解如何看婴儿验血报告单,以便更好地理解您宝宝的健康状况。

第一步:阅读报告单上的基本信息首先,我们需要仔细阅读报告单上的基本信息部分。

这部分通常包括婴儿的姓名、性别、年龄和报告单的日期。

确认这些信息的准确性非常重要,以确保报告单适用于您的宝宝。

第二步:了解报告单的项目和单位报告单上通常会列出多项检测项目,如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等。

每个项目旁边还会标注一个单位,如10^9/L、g/L等。

了解这些检测项目和单位的含义是理解报告单的关键。

第三步:了解正常参考范围每个检测项目都有一个正常参考范围。

这个范围是通过对大量健康儿童进行统计得出的。

正常参考范围通常会在报告单上标记为“参考值”或者“正常范围”。

在对比报告单上的数值时,如果您的宝宝的结果在正常参考范围内,通常意味着该项目的检测结果是正常的。

第四步:了解异常数值的意义如果报告单上的某些项目数值超出了正常参考范围,这可能意味着存在一定的健康问题。

但需要注意的是,仅仅超出正常参考范围并不一定意味着存在严重的疾病。

在这种情况下,您应该咨询医生进行进一步的解释和分析。

第五步:寻求医生的建议和解释无论报告单上的结果如何,最重要的是咨询医生的建议和解释。

医生是专业的医疗人员,能够根据您宝宝的具体情况给出准确的解读和建议。

如果您对报告单上的任何结果有疑问或担忧,不要犹豫去找医生进行咨询。

总结:婴儿验血报告单是了解婴儿身体健康状况的重要工具。

通过了解报告单上的基本信息、项目和单位,正常参考范围以及异常数值的意义,您可以更好地理解报告单的内容。

然而,最重要的是咨询医生的建议和解释,以便得到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记住,只有医生才能给出专业的解读和建议,不要自行诊断或治疗。

教你如何看验血报告,你也会有用到的一天

教你如何看验血报告,你也会有用到的一天

教你如何看验血报告,你也会有用到的一天其实,化验血常规很重要,这是判断孩子的疾病严重程度和变化的一个可靠依据。

因为很多疾病的早期症状跟感冒差不多,根据血常规报告单就可以排除很多严重的疾病,还可以对症用药,防止滥用抗菌素。

血常规化验单对医生的诊断很重要,其实对孩子的家长来说也很重要。

通过这张小小的化验单,家长可以了解孩子的身体状况,了解孩子病情的发展,从而有针对性地护理。

但是很多家长都看不懂血常规化验单,门诊医生也没有时间给家长详细地解释。

下面,告诉大家应该看什么以及怎么看。

第一,我们先来看化验单中的第一项CRP,CRP就是C反应蛋白,很多大医院都开展微量血CRP的检查。

这是一个初筛的检查,可以判断孩子是不是细菌感染。

白细胞也可以判断孩子是不是细菌感染,但CRP更敏感一些,它比白细胞出现的时间更早。

同时CRP还是疾病全身反应的指标,如果数值高出正常值数倍,往往提示病人身体的多个脏器受到损伤。

另外,CRP还和一些严重疾病有关系,比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川崎病、风湿热等。

第二,看白细胞(WBC)的数量,很多家长拿到化验单只知道看白细胞高不高。

一般来说,如果白细胞的数量大于10000,就提示孩子有细菌感染,需要使用抗菌素。

白细胞的数值越高,说明细菌的毒力越强或者细菌的数量越多。

但有时候白细胞特别高,不见得就一定是细菌感染,白细胞内还有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

如果孩子患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他体内的淋巴细胞就特别高,所以白细胞总数也特别高,可能达到20000,甚至30000,实际上这里面大部分是淋巴细胞,而不是中性粒细胞。

白细胞旧称白血球,是血液中的一类细胞。

白细胞通常被称为免疫细胞,是人体和动物血液及组织中的无色细胞。

有细胞核,能作变形运动。

白细胞一般有活跃的移动能力,它们可以从血管内迁移到血管外,或从血管外的组织中迁移到血管内。

因此,白细胞除了存在于血液和淋巴中外,也广泛存在于血管、淋巴管以外的组织中。

儿科化验单解读及常用药

儿科化验单解读及常用药

儿科化验单解读及常用药一.化验单的解读血液中的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什么类型的感染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看化验单,应该重点看以下几项:不可孤立的看,要综合分析(看出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或者双感染以及轻重状况)细菌感染(数值高才需要吃抗生素)病毒感染1.白细胞的数量:数据越高:细菌感染正常或低于正常值:病毒感染2.中性粒细胞的百分率和绝对值:高于:细菌感染且病情会加重3.淋巴细胞的绝对值和百分率高出正常值:病毒感染,一般无特效药4.嗜酸粒细胞的绝对值数值越高,过敏越严重5.血小板(炎性细胞)数值越高:感染次数越多,过敏可能性越大,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机会越多(400多万)6.单核细胞绝对值和百分率百分率越高,发烧的程度越严重,持续时间越长。

可采取物理治疗。

7.c反应蛋白(炎性反应指标)和白细胞一样,是看是否是细菌感染的指标超敏c反应蛋白二.小儿常用药解读(中成药)咳嗽类(中医分为风寒咳嗽风热咳嗽)a风寒咳嗽的特征:频繁咳嗽咽痒声重鼻流清涕恶寒无汗,发热头痛,舌淡红舌苔薄白举例:杏苏止咳糖浆紫苏:宣肺解表止咳祛痰举例:小儿通宣理肺丸功效:解表散寒宣肺止咳外感咳嗽发热恶寒头痛无汗四肢酸懒鼻流清涕b风热咳嗽的特征:痰色黄稠难咳痰不易出口渴咽干疼痛鼻流黄涕舌红苔薄黄并有发热头疼头晕举例:小儿感冒颗粒:疏风解表,清热解毒。

用于小儿风热感冒。

症见发热,头胀痛,咳嗽痰粘,咽喉肿痛。

举例:双黄连口服液:疏风解表,清热解毒。

用于外感风热所致的感冒。

症见发热,咳嗽,痰黄,口干音哑,咽痛。

退烧类小儿柴桂退热口服液——风寒发烧虽然很慢功效:发汗解表,清里退热。

用于小儿外感发热,症见:发热,头身痛,流涕,口渴,咽红,淡黄,便干小儿退热颗粒——风热发烧功效:清热解读。

用于风热引起的小儿感冒发烧及上呼吸道感染。

小儿七珍丹——积食发烧功效:消积导滞,通便泻火,镇惊退热。

用于小儿感冒发热,夫食夫惊,乳食停滞,大便不通,惊风抽搐,痰涎塞盛。

如何检验判断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的

如何检验判断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的

如何检验判断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的与感染鉴别诊断有关的问题在临床上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因此,本文通过分析如何检验判断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的,希望对相关朋友有所帮助。

一、经典的鉴别方法—血常规到医院就诊时,一般的验血项目是有道理的,感染类型鉴别主要有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三种。

常认为“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为急性感染,尤其是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白细胞总数升高或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提示细菌感染”以及“白细胞总数减少或淋巴细胞提升提示病毒感染”、“淋巴细胞比例增加提示病毒感染”等,具体如下:1.白细胞提升合并中性粒细胞比例提升(1)感染因素:①中性粒细胞提升和白细胞总数提升可引起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急性细菌性感染;②白细胞减少,可能提示存在沙门菌感染、结核和布鲁菌病;③白细胞总数如果大幅度下降,提示可能存在如脓毒症某些细菌引起的严重感染;④另外,也可提示患者存在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等病毒感染情况,但较少发生。

(2)非感染因素(白细胞升高合并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也提示患者存在病理和生理方面的因素):①生理:月经期、妊娠、新生儿、分娩及心理影响等。

②病理:血管炎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2.白细胞下降白细胞可因病毒、非典型病原体和一些如疟原虫等原虫感染而下降。

3.白细胞正常或下降同时合并嗜酸粒细胞减少一般表示存在沙门菌感染。

4.白细胞提升合并淋巴细胞比例提升一般提示患者存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急性病毒感染,如果白细胞提升合并淋巴细胞比例提升长期持续增加,一般提示应与白血病等血液系疾病相鉴别。

6.白细胞提升合并嗜酸粒细胞比例提升一般表示可能存在结核、寄生虫、药物等因素。

7.淋巴细胞提升(1)感染性因素:主要包括如水痘、百日咳杆菌、结核分枝杆菌、流行性腮腺炎等病毒感染。

(2)非感染因素:移植排斥反应等。

另外,使用这些指标来判断感染型并不是特异的。

但由于血常规由来已久,初筛也有其意义,我们发现因为血常规检查是最简便的,血常规检测已经成为临床判断感染类型的第一步。

儿科主任教您:如何简单看懂宝宝血常规化验单

儿科主任教您:如何简单看懂宝宝血常规化验单

儿科主任教您:如何简单看懂宝宝血常规化验单血常规检查报告是医生诊断病情的依据之一。

一般宝宝生病,儿科医生都会让家长带宝宝先抽血做个血常规检查,再判断病情。

然而检查报告单上一大堆专业名词,让很多家长们看不懂,且不知从何处看起。

所以,今天我就来教大家血常规报告怎么看,报告上那些指标又分别代表什么。

上图是一张血常规化验单血常规报告单:重点看这 4 项血常规是依据观察人体血细胞的数量变化情况以及它们的形态分布来判断人们疾病的情况,虽然血常规报告上检查项目很多,但家长们要看的只有这四类: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GB)、血小板数(PLT)及C反应蛋白(CRP)。

家长们只要看懂这4点,就可以对孩子的身体状况做出一个简单粗略的判断。

白细胞(WBC)相关的参数及意义宝宝白细胞正常范围值白细胞是免疫细胞,被称作人体的安全卫士,它对人体具有重要的保护机能,能够防御“外敌”的入侵。

血常规报告单上白细胞数值指标主要有这5类: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而报告单上这些细胞数值指标又代表什么呢?该怎么看呢?一、看白细胞数量:若白细胞数量超高,说明身体的细菌数量变多或变强。

一般白细胞数量大于10000,则说明宝宝细菌感染,需要使用抗菌素。

二、看中性粒细胞的数量:若报告上中性粒细胞数量低于正常值,表明宝宝病毒感染,数值越低,病毒感染越严重;若高于正常值,表明宝宝细菌感染。

三、看中性粒细胞的比率:中性粒细胞主要作用是消灭吞噬细菌,若中性粒细胞百分率降低,则相应的淋巴细胞百分率就会升高,说明孩子可能病毒感染。

四、看嗜酸细胞数量和嗜碱细胞数量:若嗜酸细胞数量和嗜碱细胞数量高出正常值很多,说明孩子过敏很严重。

五、看淋巴细胞数量和淋巴细胞比率:若淋巴细胞数量和淋巴细胞比率高出正常值,表明宝宝可能是病毒感染。

六、看单核细胞数量和单核细胞比率:单核细胞数量比率越高,若高出正常值,说明宝宝发热程度严重,持续时间长。

育儿说:【小儿发烧7】医院的化验单看不懂?早看到这个孩子就不用遭罪了!

育儿说:【小儿发烧7】医院的化验单看不懂?早看到这个孩子就不用遭罪了!

【小儿发烧7】医院的化验单看不懂?早看到这个孩子就不用遭罪了!孩子发烧时上医院检查,那密密麻麻的化验单全是数字!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率?淋巴细胞比率?这都是什么鬼?每到这个时候就恨不得自己一秒变成专家!知道你看不懂,吉老师已经全给你列出来了,收藏这篇文章,下次遇到这种情况就掏出来一项一项看,作为妈妈,一定要亲自掌握孩子的健康状况!任何化验单都是以参考值来看的,参考值一般都写在单子的右侧,用你的检查结果对比参考值就行了!↓↓↓化验项目解读白细胞计数高于参考值是细菌感染低于参考值是免疫力低或是病毒感染中性粒细胞比率高于参考值是细菌感染低于参考值是免疫力低或是病毒感染淋巴细胞比率高于参考值是病毒感染低于参考值是免疫力低单核细胞比率高于参考值是慢性炎症低于参考值是免疫力低嗜酸性粒细胞比率高于参考值是有过敏嗜碱性粒细胞比率高于参考值是有过敏中性粒细胞计数高于参考值是细菌感染单核细胞计数高于参考值是代表慢性炎症血小板计数高于参考值是代表炎症低于参考值是血液系统疾病血红蛋白低于参考值是贫血血小板计数高于参考值是代表炎症低于参考值是血液系统疾病高于或者低于参考值建议上医院就诊,可以配合推拿保健。

血小板低于参考值是一些出血性疾病血小板高于参考值是细菌感染,发热也可能导致高C反应蛋白低于参考值是病毒感染高于参考值是细菌感染发烧后,若是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C反应蛋白均正常,建议家长去医院查血清淀粉酶,浆钙素元,支原体。

发烧后,若是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C反应蛋白均正常,建议家长去医院查血清淀粉酶,浆钙素元,支原体。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项目在发烧当天是不一定能查出来的(查C反应蛋白、血清淀粉酶、浆钙素元这些要发烧2天以上再查血,查支原体要发烧4天以上才能查血出来),若是烧退,晚上咳嗽剧烈建议查支原体,看是否为支原体肺炎。

有了这个表以后再也不怕看不懂化验单啦!有句话说:为人父母者不学医而为不慈,可是不可能每个父母都把自己变成医生啊!然而一旦孩子病了就痛恨自己为什么不多学一点小儿疾病知识呢!把这篇文章转发到朋友圈,你身边有宝宝的小伙伴们都会感激你的!。

孩子感冒,拿到血常规化验单如何判断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

孩子感冒,拿到血常规化验单如何判断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

孩子感冒,拿到血常规化验单如何判断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我发现很多家长对血常规有误解,总觉得孩子一生病到医院扎一针,十分心疼。

但是我们要知道不是每次感冒发烧都必须使用抗生素的,医生做血常规也是为了不滥用抗生素。

我记得我有次孩子去上海,结果在那里一直发高烧,去医院验血,血象正常,医生就说到了38.5用退烧药,多喝水。

当时烧到39度我十分焦急,就问要不吃点消炎药吧快点好。

被严厉的批评了,说我身为医务人员这种情况根本不需要使用抗生素不知道吗?结果第二天孩子自己退烧了。

一般来说我们通过白细胞,中性,淋巴,c反应来判断孩子是炎症引起还是病毒引起。

1,白细胞,白细胞其实是人体重要防御细胞,对人体具有保护和防御功能。

超出了正常范围不一定只是感染,现在很多医院的正常值大部分是以成人为标准,其实新生儿时期到儿童会有不同的程度的升高。

如果医生以此开判断,这也是一个很大的误区。

2,中性粒细胞,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如果明显增多,表明细菌感染得可能性很大。

这个时候就需要考虑要不要使用抗生素了。

有的宝宝抵抗力强,精神很好,其实是可以先观察的,但是如果病情加重,则需要积极复查,发现不对劲,还是需要考虑使用抗生素的。

3,淋巴细胞,如果白细胞正常或者下降伴随着淋巴细胞上升,那么宝宝有可能存在病毒感染,这个时候我们一般是不需要使用抗生素的。

4,C反应蛋白,是急性炎症反应最主要最敏感的标志物之一。

病毒感染有可能引起轻度增高。

但是C反应过高,则提示细菌感染的可能性越大。

作为家长的我们看见孩子生病,肯定很多时候都会失去判断能力,这个时候我们更应该相信医务人员。

生病都是我有一个过程,没有什么药能马上恢复健康。

平常还是要加强锻炼,多去户外运动,减少生病的次数。

病毒细菌区别 化验单

病毒细菌区别 化验单

病毒细菌区别化验单
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需要通过化验血常规才可以区别出来。

细菌感染的时候会出现白细胞明显升高。

病毒感染的时候白细胞不高,淋巴细胞有升高或者降低的情况。

通过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的变化也可以判断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

细菌感染时会出现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明显升高,如果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都降低考虑是病毒感染。

细菌感染要选择抗生素治疗。

病毒感染时要用抗病毒治疗,如果出现发烧、咳嗽还需要对症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菌和病毒的特点细菌特点:1:细菌是由真正的细胞构成的。

2:它有自我繁殖的能力。

3:体积在0.2〜100微米不等,在显微镜下可以被观察到。

病毒特点1:不是由细胞构成的,而是由DNA或RNA的一个分子构成的,这个分子被包裹在一个蛋白膜内,因此病毒实质上是一种基因信息。

2:它们不吸收营养、不呼吸、不能靠自身力量繁殖,但它们能在进入生物细胞后增殖 (生物细胞包括细菌细胞和人类的细胞)。

所以有一些科学家对把病毒归类为有机生物持怀疑态度。

因为有机“生物”就意味着有能力吸收营养,能自身繁殖。

3:病毒要比细菌小千百倍,它们只能在电子显微镜下被观察到。

按照通俗的解释就是:病毒就是还没有达到细胞的结构,比细胞小得多。

另外病毒因为还没有达到细胞的结构,所以不能单独依靠自身力量进行繁殖,只有进入到别的动物的细胞,寄生其中才能法制。

病毒很多由简单的蛋白质构成。

正因为病毒小,是寄存在细胞中,所以很难被杀死,现代人类还没有很好的治疗病毒的方法。

所以病毒也是人类的克星。

一般采取干扰素,干扰病毒的复制,或者破坏病毒的蛋白质壳。

而对于细菌,人类已经找到了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抗生素。

最典型的是早期的青霉素现在叫阿莫西林。

常见的病毒有,艾滋病毒、乙肝病毒等,我们也就知道为什么人得了这些病难于医治的原因了。

例如非典中的象皇冠的冠形状病毒,就是很吓人的。

而细菌就很多了,人体内凡是和空气接触的地方都存在细菌。

一般是腔肠的地方。

细菌存在有益人体的,也存在有害的,所以不能一概否定。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尽量减少使用抗生素,防止杀死对人体有意的,也是怕有害的产生抗体。

尤其对于肠道,要维持细菌群体的平衡。

二、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的差别从网上找到不少区别的常用方法,主要是针对上呼吸道感染以及发烧等症状的,列个表比较容易看:三、如何看血常规化验单血常规的化验单上往往会有一长串的化验项目,但有一些是比较专业的项目,对于它们,我们不必去深究。

看血常规的化验单,我们需要重点看三个方面:1、红细胞计数(RBC) 和血红蛋白测定(HGB)血常规的化验单的第一项都是红细胞计数的检查,我们知道红细胞的主要作用是给全身的各组织器官输送氧气,并把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而完成这一主要功能主要是依靠红细胞内的一种蛋白,这就是血红蛋白(Hb) 。

一般正常情况下,红细胞的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的比例大致是相对固定的。

但在发生贫血的情况下,它们之间的比值就会发生变化,如发生低色素性贫血时,血红蛋白含量的降低就会十分明显,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比例就会升高。

所以在看化验单时,一定要首先注意这两项的数值。

2、白细胞计数(WBC)和白细胞分类计数(DC)血液中的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

化验单中的白细胞计数(WBC)是指测定血液中白细胞的总数,而分类计数是指各种白细胞的百分比。

由于各种白细胞的生理功能不同,所以在不同的病理情况下,可引起不同类型白细胞的数量发生变化。

一般而言,我们只要掌握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N)和淋巴细胞(L)的分类就可以了, 因为在平常的生活中,医生是根据白细胞的数量来判断身体是否有感染发生,然后再根据白细胞分类来判断是什么类型的感染,应该使用什么类型的药物。

一般而言,如果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增多是细菌性的感染,淋巴细胞数量增多是病毒性的感染。

3、血小板计数(PLT)我们都知道,血小板的主要功能的凝血,如果没有它,我们就可能因一个小伤口而出现生命危险了。

一般而言,血小板的计数是我们在观察化验单时应该注意的第三个重点,如果血小板减少的话,宝宝就可能存在凝血方面的问题。

各年龄段宝宝血液细胞成分平均正常值(均值)四、CRP 检查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 简称CRP)是人体受微生物等多种因子侵袭后,在人体血液中很快产生的一种急性期反应蛋白。

在炎症及侵袭因子作用下,6-12 小时后血清中CRP 浓度开始增高,24 —48 小时达到最高峰,反复的炎症刺激可致CRP 水平持续上升。

此反应不受放疗、化疗、皮质激素治疗的影响。

CRP 的出现比其它急性期的反应物质早,所以对疾病的早期诊断很有帮助。

当微生物培养较慢时,CRP 的检测可快速帮助鉴别细菌性或病毒性感染。

细菌性感染时CRP 可明显增高,升高程度与感染的严重程度呈正比;而病毒性感染或支原体肺炎时,CRP 的血清含量一般都在正常范围。

一般CRP>20mg/L 可考虑细菌感染。

最高水平的CRP 可发生在革兰氏阴性菌感染,可高达500mg/L ,其次为革兰氏阳性菌感染。

CRP 还可以用来监测疾病的活动情况和严重程度,对观察治疗效果有很好的导向作用,特别是对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有提示性作用。

当治疗有效、病情好转或缓解时,CRP 降低或消失;治疗无效时继续上升。

作为一种炎症筛选指标,CRP 检测特别对不能表达症状的病人(婴儿、昏迷、痴呆病人等),有很好的提示作用。

CRP 阳性,亦可见于肺炎、肾炎、恶性肿瘤及急性感染、外伤和组织坏死、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多发性骨髓瘤、白血病、胆石症、肝炎、痢疾、风湿热、PM、PSS、结节性多动脉炎、SLE 、结核和菌苗接种等。

但病毒感染时通常为阴性或弱阳性,故可作为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的鉴别指标(注意文中所指CRP>20mg/L 可考虑细菌感染针对成人的,婴儿指标是8 ,即对婴儿来说,CRP〉8 就说明有炎症)有关于白细胞和感染的问题希望有助于各位和西医打交道的时候心里有底一些,我尽量用简单的话说得深入一点!首先是感染问题,大家都知道细菌,病毒会侵犯人体,会引起感染,但是临床实际上感染的范围要更广,我们指微生物引起的感染主要包括: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氏体、真菌等等,大家可能认为常见的是细菌,病毒等,其实其他的也和平时大家遇到的感染很有关系,比如支原体、衣原体引起中耳炎、肺炎儿科也常见(社区获得性肺炎又称非典型肺炎,呵呵,会不会吓着大家,现在的非典叫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也有尿路感染,螺旋体的梅毒,真菌引起的鹅口疮(真菌和霉菌概念略有不同)等等,所以现在我们讲的抗生素--大家认为的抗细菌药物--在医学上学名应该叫抗微生物制剂,即包含以上所有微生物的药物(细菌药,病毒药,真菌药等等)再来就是白细胞的问题,这个问题会更专业一点,希望不会把大家看晕!血常规是临床常用的检验手段,因为比较方便、便宜、快速、简单,它能够反映很多问题,这里主要谈白细胞和感染的问题!白细胞总数的正常值,大家化验过的血单子上写着白细胞多少,后面常有正常值,我们讲各年龄段正常值是不同的,新生儿可能会到20X 10的9次方(以后10的9次方简略),小婴儿可以到12 以上,一般一周岁以内正常值上限可以在10-12 左右(各标准值略有不同),白细胞上升,一般讲指有细菌感染(可能大家都知道),但是有很多例外情况的,下面会讲到。

白细胞的分类。

白细胞是有很多其他细胞组成的,各位只需要知道2 类,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也只要关心他们在白细胞总数中占的比例即可。

儿童的中性和淋巴(以后以N和L代替)各年龄段正常值也有不同的,我们称之为两个交叉期。

中性粒细胞(N)和淋巴细胞(L)比例在4〜6天和4〜6岁出现交叉,也就是出生4 —6 天内,血常规的N 和L 比例接近成人,大概是6:4(中性占白细胞总数的60%,淋巴占40 %) , 4 —6岁后又和成人一样,而中间的时间N和L比例是相反的(N40 %左右,L60 % 左右)。

所以大家化验血常规,即使正常也会看到上升下降的箭头,因为血常规机器上的标准值一般都是成人的标准或大儿童的标准(不排除个别先进的机器)。

(注:6:4 是只考虑2 类细胞,7 :3 也可。

都是大约数值)中性细胞比例上升一般讲是细菌感染引起(注意是比例),如果白细胞数大致正常,而中性数明显偏高,加上临床感染症状,可以考虑为细菌感染。

比如:2 岁宝宝,白细胞9.0 ,N78 %。

L22 %,可考虑细菌感染。

淋巴细胞比例上升一般可以理解为病毒感染。

(注意我们的大前提是讲感染。

)其他微生物可能相对更复杂,需要结合其他检查,这里就不讲了。

白细胞上升是否一定是细菌感染,正常是否就没有细菌感染呢?这里就复杂了!呵呵1. 血常规的检验受干扰很大,比如大量呕吐,腹泻后,即使没有细菌感染,也会白细胞大量上升,这是因为水分丢失后,血液浓缩的问题,可以参考中性比例来看是否有细菌感染(所以要看比例)—例如细菌感染引起的胃肠炎,则需要仔细分析血常规。

还有就是验血常规时,如果血流出不畅,用手挤压而流出血去检验,相对各数值会升高(和血液浓缩有类似)。

所以白细胞受干扰大。

(还有仪器的问题等等)2. 检验的时机问题,有的家长说,我一开始验的血常规正常,怎么治疗了几天反而更高了。

这里有几种情况。

一. 部分细菌感染,血常规早期未必能表现白细胞的上升,白细胞上升也需要一个过程,可能第二天开始已经在上升了,一直到第 4 ,5 天复查,还是数值很高,但已经比最高峰(比如第3 天时)已经下降了,没有动态看白细胞的变化,就不准确。

当然应该结合症状来分析治疗的效果,不单单是个白细胞的问题;二. 激素的运用,部分医院喜欢感染早期短期运用激素,可以有效降体温,控制感染(相对而言)。

但激素运用后,白细胞会一般明显上升。

三. 治疗没有效果,早期可能是个病毒感染或者细菌感染而白细胞不高,但是治疗用药不能有效控制感染,使病毒感染可以合并细菌感染出现白细胞上升,或者本身的细菌感染更厉害,所以白细胞上升。

所以需要专业的分析,结合临床的症状,才能更准确一些。

3. 白细胞只能反映你验血的那时刻体内的感染问题。

最理想状态下,应该是(看西医),起病,化验血常规,第二天再复查,第三天,再复查,这样每天复查,甚至可以一天几次复查,和量体温一样,每天动态观察各指标的变化,这才准确。

呵呵。

估计没人会肯这么干。

所以又有其他检查可以结合血常规。

比如c反应蛋白(CRP),有超敏Crp和普通的。

超敏更准确一些。

CRP比白细胞反应感染的情况更准确,受影响小,所以目前临床一般都是血常规和CRP一起验(血常规还能反应其他问题)。

CRP 一般是小于10mg ,大于10mg 可以考虑细菌感染。

超敏CRP 正常值是8 左右。

但是crp 也是相对准确(不展开讲了)。

其他比如更准确的:前降钙素,细胞因子等等。

细胞因子可能是我看到的最准群的了,细菌,病毒,真菌感染非常准确,价格当然不菲,门诊不可能开展。

至于培养,比如血培养,分泌物培养(痰,尿,便),脑脊液培养等等,都是来培养细菌的,一般需要3-7 天,血培养长一些,但是目前的情况下,血培养不是很准确(展开讲又是很多),门诊比较少做。

同时血常规检验还存在个仪器误差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