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芝先生论古仙长生不老之道》(十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隐芝先生论古仙长生不老之道》(十五)第十四章金击子答众录(中)我曾问:先生容颜有别于常人,是天生的还是养生达到的?先生言:君不能审细查微言,不能承受我的学问。
医道通仙道,阴阳五行是指导中医实践的哲学,中医养生乃仙学的低级运用。
《黄帝内经》开篇就是《上古天真论》,描述四种异人的境界,其次才提中医。
两千多年来,这套哲学体系一直在显示它的真实无妄。
仙学要阴阳反覆(金击子不知道是不是这样写),五行颠倒。
学道当皆浅以涉深。
要善于观天之道,执天之行。
据五行理论,肝属木,魂藏于此,开窍于眼。
于五色对应五行,青对应于目。
若夫小童,眼珠黑亮,乃生生之气盛。
若年老之人,眼目浑浊,所谓“人老珠黄”,正谓此也,乃生生之气丧失殆尽。
由于不懂仙术,不能还魂,行将就木也。
还年之士,培养生生之气,化生灵质,日复一日,则面返童颜,鬓畔永绝斑白之色。
表现于眼,则魂魄充盛,人老珠黄也将目如点漆、眼光逼人,比小童更觉超胜。
功夫再进一层,因肝开窍于目,肝属木,其色青,出现古仙所谓的“碧眼方瞳”,又何必大惊小怪。
黄庭经云:“肝部之中翠重里,下有青童神公子。
主诸关镜聪明始,青锦披裳佩玉铃,和制魂魄津液平,外应眼目日月清。
百疗所钟存无英,同用七日自充盈,垂绝念神死复生,摄魂还魄永无倾。
”所言已明白无误。
先生曾说:黄庭经的注解都不大尽人意。
一般都用后代丹经作注,失真较多,梁丘子、务成子所注,铺之过散,极为疏谬,完全无法掌握全书大旨。
又说:常人都谓黄庭经出自魏华存之手,乃睁眼说瞎话。
早在汉武帝以前,黄庭经就传于世,而世人不知也。
近人陈撄宁或疑黄庭经出自女真之笔,乃女真修真之总经。
其实非也,黄庭经出自男仙之笔,不用质疑。
陈氏《黄庭经讲义》有精妙之处,但也有不尽人意之处,如“禁欲”一节,但言理不言法,不省何故。
金击子曾问:古仙经要么不可得,要么术语和后世丹经迥异,先生对后世丹经有什么看法?回答:我对后世丹经只是有所涉猎,并未深入其中,遇有可采则采之。
仙家和后世内丹家是有差别的。
深叹长生之方,乃玄门隐秘之事,乃仙家千古绝学,竟被异教夸诞之利口,诬为不究竟之法,将治生之客,诬为守尸之鬼。
人人以速死为荣,甘为下鬼,以为死后进了天国或极乐世界,良可哀也。
遂使堂堂七尺之躯,成为蚁蝼之口粮,而残躯却与粪壤同类。
古人有“死王乐为活鼠”之比喻,可不察乎?或昼夜诵读不要
之书,数千百卷,到老无益。
用力虽尽,不得其所也。
依我眼光看来,后世出阳神的丹道修法,或采先性后命,或采先命后性。
而古仙贵行贱言,不欲广务浮巧之言,以崇玄虚之旨。
而是身心并炼,未尝一刻分离,一步有一步效验,且古仙未有出阳神这一说法。
古仙要肉身成圣,一般是用守身炼形之法,达到地仙阶段,然后炼服神圣药。
或采用别种方法,如采炼服饵各种仙药等等,一般不会出现危险,除非中医学得不扎实或迷信思想过于浓烈。
守身炼形,就是要炼去各种粗劣有限的生命赘疣和趋向死亡的因素,使生命跃迁到仙人形态,或可谓之超人状态,乃身心的双重否定。
正所谓“神宁气聚登仙成大道”。
而不是如宗教家所言:生命形态发生断裂后成为另类。
出阳神亦和古仙的尸解不同。
古仙之尸解,乃是长生驻世后,尸解时或留下衣冠;或尸体轻若无物,灵体蜕去;或尸体经太阴炼形回生,而后世言太阴炼形,往往指坤道修炼。
所以后世内丹家的那些繁琐步骤,在关键阶段必须要有明师指点,特别是出神时,极为凶险,往往会功亏一篑,导致神魂不知所在。
这些步骤,没有过来人留下的口诀,要成功似乎难于想象。
君问我后世丹经,但我不谙此道,未得此种口诀,岂非问道于盲乎?金击子又曾问:请问先生,我们为什么要修道?回答:有各种目的,不一而足。
或欲“抛身入身”,如藏传佛教转世灵童;或欲“抛身灭生”,如汉传佛教,正所谓“我生已灭。
梵行已立。
所做已做。
不受后有”;或欲死后进天国或极乐世界,如基督教信徒和某些佛教、道教信徒;或欲来生得福报或今生得神灵护佑,如佛教或道教信教群众;或欲“抛身出阳神”,如后世内丹家。
阳神乃圣气凝结而成,长生不死,聚则成形,散则成气,正所谓“道本无相,仙贵有形”;前述种种境界,多数乃生命形态断裂后方能得到验证,似属宗教范畴,我未尝深究也。
若夫仙家,酿造永生天上酒,勤栽不死洞中花。
逃移生死见功夫,不教性命属乾坤!乃今生成就,以达“生道合一”之地步,正所谓“不失凡身得仙身”是也。
盖修行境界不同,目的不一,不能一概而论也。
古人云:”诚合其意,虽小必为也;不合其神,虽大不学也”,人各有志,各随其志可矣。
百年都来三万日,其间寒暑互蹉跎,焉能一一涉猎?苟欲学仙,虽有清净之心,难敌愁烦之境。
万人中难有一人有所成就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