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五单元 25 三峡情》教案_2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峡情》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因此,本课设计采用品读感悟的方法,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鼓励他们在交流、启发、感悟和展示中自主地获得知识。
★教材分析: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热爱家乡、思念家乡是古往今来人们永远吟唱的主题。
《三峡情》正是反映了这个永恒的主题。
“三峡雨,三峡云,故乡的景,故乡的情。
”这是一首抒情诗,也是一支旋律优美的歌曲,读一读,唱一唱,已让人热泪盈眶。
三峡儿女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就寄托在那如丝的雨中,寄托在那如锦的云中。
★学情分析:
小学三年级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期,接受能力较强,语文教学中应注重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感受诗歌语言的优美精炼,让学生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浓浓的思念之情,同时,通过有感情朗读达到背诵本课的目的。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积累词语。
2.读懂诗句,体会诗人对家乡的热爱和深切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诗歌语言的优美精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读懂诗句,体会诗人对家乡的热爱和深切的思乡之情。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收集三峡风光资料,准备歌曲《三峡情》。
学生:课前收集关于三峡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谈话导入课题
播放三峡风光图片,老师激情解说:这就是雄伟壮丽的三峡,全长约600公里,雄伟的长江三峡白浪滚滚,波涛汹涌,两岸青山叠翠,风光秀丽。
这美丽的三峡孕育了无数优秀儿女,今天,他们为了祖国的建设虽然离开了家乡,但他们的情却永远留在了三峡,留在了生养他们的热土上。
(优美的画面伴着老师的解说,将学生引入如诗如画的三峡美景中)
出示课题,学生带着对三峡的喜爱和憧憬,齐读课题。
二、细读文本,感悟情感
(一)初读全诗,初步感知《三峡情》
1、过渡:三峡情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带着这个疑问,请孩子们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顺诗句,并看看全诗一共分几个小节。
(学生自由读课文)
2.抽生读课文,指名分节读诗歌,检查课文的朗读情况。
(二)细读课文,欣赏图片,体会三峡——景色美
1. 刚刚看图片时,同学们发现三峡有很多美丽的风景,那你们知道三峡的什么风光最美吗?在诗中找一找。
2.三峡的雨、三峡的云各有什么特点?请孩子们找找,看看诗中哪些地方写到了三峡雨和三峡云,把它们勾出来,小声读一读。
3、汇报交流
(1)写雨的句子。
请孩子们自由读这两句,想想你体会到了什么?
这三峡的雨究竟怎样呢?让我们一起去细细地看,再静静地体会。
【课件:图片】你有新的收获吗?指名交流。
(2)写云的句子
你从这两句诗中体会到了什么?锦缎有什么特点?银子有什么特点?
看,这就是三峡的云。
【课件:图片】
(3)体会作者用词精妙:第二小节作者笔下的三峡雨和云是“细如丝,柔如锦”的,它暗示了作者的缕缕情丝,因此,作者运用了“牵动”一词;而第四小节作者笔下的三峡雨和云是“洁如玉,白如银”的,它象征了作者的思乡情是纯真无
瑕的,所以作者运用了“恰似”一词。
(4)引导学生理解“三峡雨,三峡云”的句式在诗文中反复出现,使全诗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吟唱形式,更有利于表达诗人热爱家乡、思念家乡的感情。
让同学们带着对它们的体会,美美地读一读。
(三)图文并行,读想结合,感受三峡——童年乐
1.请找一找文中描写诗人儿时生活的诗句。
2.读了这几句诗,你还有感到疑惑的地方吗?引导学生理解:三峡云多雾多,山又高,所以经常像走在云里一样。
而三峡雨水充沛,细如丝,洁如玉的雨,淋起来啊还很舒服呢。
老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
3.孩子们,你们想到了什么呢?引导学生了解三峡地区雨量充沛,常常细雨蒙蒙,云雾缭绕,在云雾中放羊,在雨雾中撑船别有一番诗情画意,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然后引导学生美读这一小节。
(四)回味诗句,深情呼喊,领悟诗人——思乡情
1.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出生于三峡、儿时长在三峡,三峡给他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回忆,他长大后离开了自己的家乡,但家乡的点点滴滴却时刻浮现在他的脑海中,他的心情怎样?在他乡,诗人常常独自面向三峡的方向,眺望着、沉思着,他会想些什么呢?
2.指导朗读:他会想他是否还能吹响曾经吹过的叶笛,他会想羊群是否还能听懂他的呼喊,他会想曾经用过的竹篙是否还在,他会想“几时再登巫山顶……”
诗人时常面向家乡的方向眺望着,禁不住泪流满面,他会想“几时再登巫山顶……”
今天反复吟诵这首诗,不禁让人感触更深,“三峡大移民”工程中,不知有多少三峡儿女为了祖国建设离开了家乡,但他们的根却留在了三峡,三峡永远牵动着三峡儿女的思乡之情,他们常常也在想:“几时再登夔峡门……”
3.三峡儿女思念家乡是偶尔才想一次吗?是呀,他们对家乡的思念是多么的强烈。
诗中哪一个字最能体现他们这种强烈的思乡情?你们从这个“痴”字体会到了什么?
4、现在再让我们重新思考刚才的问题:这首诗从字里行间里流露出一种什么
样的情感?
5、简介今天的三峡,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再次朗读全诗。
6、欣赏歌曲《三峡情》,细细品味三峡的秀丽景色,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三、拓展延伸,激发情感
小练习:三峡的一山一水,一景一物,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无不伴随着它美丽的神话和动人的传说,令人心驰神往。
此刻,面对三峡,你想用什么方式表达你对三峡的热爱、对三峡未来的憧憬?(写几句话,写一首小诗,画一幅画等)
板书设计:
25、三峡情
雨云景色美思乡情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里,教师重在引导,学生的学习把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
学习中一定要抓住课文的重点进行赏析,其中最关键的环节是朗读。
一篇文章的内在美是通过读者的赏析产生共鸣的。
而在这种共鸣中,无论是群体的朗读还是个体的朗读,这个环节起到审美的重要作用。
结合这节课的课堂教学实际情况,我认识到自身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我从中也深刻地体会到:
一、这节课读的形式虽然比较多,其中有学生自读、老师范读、学生齐读、抽生读,但读的分量和深度还不够。
如在读第三小节时,应抓住关键句子让学生反复去品读,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三峡的迷人风光,通过品读去体会情感。
这样学生理解“三峡情”即“思乡情”就自然得多了。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这个环节还不够扎实。
如读完一个部分可否让学生说说这个部分的主要意思,尤其是中下生有机会给他们多点学习的机会,检查他们课堂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三、讨论这一环节不够扎实,应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讨论有关的内容,这样收到的效果也许会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