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重点(1)电子教案

合集下载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第一篇:《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2009级北京(燃气)班社会学专业《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课程主持人林梅(以下注有※的内容需要学员重点掌握,其它为一般了解)第一讲社会心理学概述一、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中国学者的代表性观点(二)国外学者的经典规定(三)作为社会行为研究的社会心理学二、社会行为及其制约因素(一)社会行为的涵义和特点※(二)社会行为的制约因素三、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一)社会心理学是具有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二)社会心理学是理论性极强的应用学科四、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取向(一)研究取向的形成与综合(二)各研究取向的基本特点※(三)几种主要研究取向的比较※思考题:1、试述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P1-112、试辨析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异同。

P113、试比较社会心理学不同研究取向的特点和差异。

P27-32第二讲社会心理学的由来与发展一、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二、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一)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相互渗透(二)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标志(三)社会心理学的三大直接来源※(四)普列汉诺夫与马克思主义传统三、社会心理学的确立时期※(一)奥尔波特与心理学取向的实验(二)米德的社会学传统(三)文化人类学的冲击(四)战时及战后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四、社会心理学的现状(一)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危机※(二)美国以外的社会心理学(三)社会心理学在中国(四)本土化:一种普遍性的学术运动(五)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兴起思考题:1、试述社会心理学的三大理论来源。

P39-412、试述20世纪20-40年代由文化人类学家完成的几项经典跨文化比较研究。

P50-523、二战时期社会心理学不同研究取向之间主要有哪些研究发现?P524、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危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P57-63第三讲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一)科学研究对社会心理学的重要性(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术语二、社会心理学的观察法与实验法(一)观察法(二)实验法(三)实验法的功与过三、社会心理学的调查研究法(一)典型调查与个案调查(二)抽样调查(三)调查研究法的特点四、社会心理学的跨文化研究法(一)跨文化研究法的意义(二)跨文化研究法的具体运用※(三)文献档案法与跨文化档案的建立五、研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一)实验研究中的伦理问题(二)实验研究中的倾向性问题(三)价值中立:可行与不可行思考题:1、试述社会心理学中不同研究取向常用的几种研究方法。

社会心理学教学文件全(社会心理学教案)

社会心理学教学文件全(社会心理学教案)

东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社会工作系本科课程教学文件(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课程名称:社会心理学撰写教师:马永方2016年2月东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教学日历(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整理人:马永方审定人:马永方2016年2月教学日历课程名称社会心理学英文名称Social psychology课程编号12600342z 学时数48 学分数3任课教师马永方授课对象社工15级学年2015-2016 学期第二学期2016年2 月25 日订(说明:A4纸打印)东北农业大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课程编号:12600342z适用专业:社会工作总学时数:48总学分:3大纲主撰人:马永方内容简介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与社会相互作用时产生种种社会心理现象及人类行为的学科。

社会心理学在心理学体系中是一个范围最广的分支学科,从个人到集体,从群众到领导,从私人生活空间到公众场所,从婚姻恋爱到违法犯罪,任何涉及到社会现象和行为的心理活动,都属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但是,由于社会是由相互交往的人组成的一个整体,所以,社会心理学的一条主线,就是研究人的交往,研究人际行为和人际关系。

教学大纲一、课堂讲授部分(一)分章节列出标题、各章节要点及授课时数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概述(4学时)第一节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心理学第二节什么是社会心理学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发展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4学时)第—节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与方法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第三章社会认知(6学时)第一节个人知觉第二节自我知觉第三节社会认知第四节归因问题第四章社会行为(4学时)第—节人类行为的基础第二节人类的侵犯行为第三节人类的亲社会行为第五章态度问题(6学时)第一节态度的概述第二节态度的形成第三节态度改变的理论第四节说服模型第五节偏见问题第六章人际关系(4学时)第一节人际吸引第二节亲密关系第三节中国人的人际关系第七章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6学时)第一节社会交换第二节社会影响第三节从众、顺从与服从第八章团体心理与行为(6学时)第一节团体概述第二节团体领导第三节团体内部沟通第四节团体决策第九章健康心理学(4学时)第—节健康与心身疾病第二节压力第三节应对方式第十章文化心理学(4学时)第—节文化心理学概述第二节文化心理学研究的四个领域第三节对中国文化的分析(二)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教材《社会心理学》,侯玉波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2,第二版2.主要参考书《社会心理学》(第三版),全国13所高等院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编,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社会心理学考试指导、习题集及试题库》,李强主编乐国安主审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社会心理学》(章志光主编金盛华副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社会心理学》(吴江霖等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社会心理学》(时蓉华编著,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教学大纲说明一、教学目的、课程性质任务,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所需先修课程《社会心理学》是我校社会工作专业(本科)必修的主干课程和研究生升学考试科目之一,是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各专业学生选修的专业课程之一,也是深受广大理工农类学生欢迎的公共选修课。

社会心理学文本教案 很好

社会心理学文本教案 很好

《社会心理学》文本教案起草人:蔡*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心理学》文本教案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蔡浩Chapter 1 Introduction(社会心理学导论)1.0.Why do We Study SP (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心理学)1.0.1.Understand Oneself(认识自己)1.0.2.Understand Other(People)(认识他人)1.0.3.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Life(认识生活的意义)1.1.What is Social Psychology(什么是社会心理学)?1.1.1. Definition of SP(定义)沈德灿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斯蒂芬·罗宾斯的定义(Stephen P. Robbins’s Definition):Social psychology is an area within psychology that blend(混合)concepts from psychology and sociology and that focuses (焦点)on the influence of people on one another(彼此).1.1.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 and General Knowledge (社心与常识的关系)正如心理学家弗洛伊德(S.Freud,1856-1939)所言: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潜意识所决定的,所以基于理性和意识的常识并不能够代替作为社会科学分支之一的社会心理学。

尽管在一些情况下,常识也可能解释一些事实。

比如人们对社会信念的研究就发现,用常识的知识去处理社会信念问题常常是徒劳无益的。

1.1.3. The Research Fields of SP(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个体过程(Individual Process):个体行为与心理过程。

2024年度-《社会心理学》课件(1)

2024年度-《社会心理学》课件(1)

《社会心理学》课件•社会心理学概述•社会认知•社会动机与情感•社会影响目录•社会关系•社会心理学应用01社会心理学概述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定义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互动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研究对象包括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过程、行为表现及其与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

03社会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等不同的理论流派,形成了多元化的研究格局。

01早期社会心理学思想从古希腊哲学家的社会心理学思想,到19世纪欧洲的社会心理学思想。

02社会心理学的形成20世纪初,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式形成。

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自变量进行操作以观察因变量的变化,从而揭示心理现象的因果关系。

个案研究法对个别具有典型意义的个体或群体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以揭示其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

调查法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数据,对某一社会心理现象进行描述、解释和预测。

观察法通过直接观察或记录人们在自然环境下的行为表现,收集数据进行分析。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02社会认知社会知觉是指个体对社会环境中的人和群体中的社会现象所产生的直觉判断和解释的过程。

定义影响因素种类包括知觉者的经验、动机与兴趣、情绪等。

包括对他人的表情、言语、举止等的知觉,以及对社会事件、社会关系的知觉。

030201社会知觉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印象形成是指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总是按照以往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它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

印象管理是指人们试图管理和控制他人对自己所形成的印象的过程。

策略包括保持形象的一致性、讨好与自我提升等。

是指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刻板印象是指人们以不正确或不充分的信息为根据而形成的对其他人或群体的片面甚至错误的看法与影响。

偏见包括接触假说、社会干预等。

消除方法刻板印象与偏见03社会动机与情感1 2 3社会动机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为了满足自己的社会性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内在驱动力。

社会心理学教案全

社会心理学教案全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社会心理学杨彬讲授第一章总论❖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什么是社会心理学❖定义:研究个人和团体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科学❖是社会学和心理学在20 世纪初相互靠近而形成的一门边缘性学科❖边缘性学科基础性学科实用性学科新型学科❖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 不是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侧重研究心理学的社会基础❖人类社会是一种有组织的社会:❖宏观结构❖微观结构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人的社会化❖研究人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以及在这过程中所受到的各种影响❖包括政治社会化、法律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民族社会化、职业社会化、性别社会化等❖社会角色的形成研究人的社会认知❖三个方面:❖对他人的认知,又叫人际认知❖对自己的认知,又叫自我认知❖归因问题,研究人怎样寻找自己或他人行为的原因研究人际关系❖包括人际吸引:如喜欢、爱恋等❖人际沟通:包括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人际互动:人际相互作用,如合作、竞争、模仿等研究个人行为❖包括侵犯行为、利他行为、从众、顺从、服从等研究社会态度和态度的转变❖社会态度的结构及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社会态度的形成❖社会态度的改变❖社会态度改变的条件及过程研究团体心理❖团体和成员的关系❖团体领导人❖团体一般心理:模仿、流行、流言、暗示、竞赛研究社会心理差异❖团体差异、文化差异❖比如东西文化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研究社会心理学的运用❖社会心理学可以直接运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环境心理学❖健康心理学❖法律心理学❖宣传心理学❖广告心理学❖公关心理学❖新闻心理学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特点❖一、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二、社会心理学和生理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两大支柱❖生理心理学是研究个人行为的生理机制❖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行为的科学、研究个体心理如何在社会团体影响下发生、发展和变化❖三、两种倾向的社会心理学: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心理社会学)是用心理学的方法研究而建立起来的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偏重阐释政治、经济、社会条件如何影响人的行为❖四、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关系十分密切❖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与社会学有密切的关系❖社会心理和社会学有很多相同之处:理论和方法论方面研究对象方面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方法论基础❖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方法论❖最高原则❖原则性的指导思想❖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理论结合实践的原则❖系统论的原则❖矛盾发展的原则社会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观察法:❖是指对人的社会行为的直接观察,它主要特点是在研究者在不进行干预被观察者的情况下, 观察和记录发生的事实.❖研究者需预先明确目的和要求,设计好的观察程序, 作好记录, 方法很多:笔记、录音、录象等技术都可以使用❖一般观察法;指不进行任何干预的情况下观察并记录观察对象。

社会心理学教案

社会心理学教案

社会心理学教案《社会心理学》大纲(上网)(主讲教师熊匡汉副研究员编)(如发现本大纲中有错误或有好的意见、建议请电话联系:85220859)第一章绪论讲授时间:4学时(导言、第一节2学时;2-4节2学时)导言学习社会心理学的目的、要求、时间安排、成绩记载办法等一、健康四方面的内容: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

二、心理健康指在正常发展的智能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表现出良好个性、良好处世能力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心理特质结构。

三、心理健康的4个标准(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2)适应环境,人际交往中能彼此谦让;(3)有幸福感;(4)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8个标准(1)智力正常;(2)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3)意志坚强可控;(4)心理特点符合性别、年龄特征;(5)人际关系和谐;(6)适应社会生活;(7)热爱生活;(8)有完整和谐的人格结构。

五、心理成熟的10个标准1、能在日常生活中与同龄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这种关系包括同性朋友和异性朋友有内。

2、在行为上能够扮演适当的性别角色。

3、接纳自己的身体和容貌。

不过分炫耀自己的优点,也不过分掩饰自己的缺点,发挥最大潜能。

4、情绪表达渐趋成熟独立。

凡事不再依赖父母或其他成人的支持与保护。

5、有经济独立的信心。

6、能够选择适合自己能力和兴趣的职业,而且肯努力奋发,为取得该种职业而准备。

7、认真考虑选择婚姻对象,并开始准备成家过独立的家庭生活。

8、在知识、观念等各方面,都能达到作为一个公民所需要的标准。

9、乐于参与社会活动,也能在社会活动中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10、在个人的行为导向上,能建立起自己的价值道德标准。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学科简史、研究现状一、定义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是系统研究人(个体和群体)在社会相互作用中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二、学科简史、现状1、简史在西方,被公认为首先提出社会心理学问题及主张的是古希腊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347)。

社会心理学课件一2024新版

社会心理学课件一2024新版

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
早期社会心理学
以社会哲学和社会学为基础,探讨社会现象 的心理因素。
现代社会心理学
吸收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的理 论和方法,形成多元化的研究取向。
当代社会心理学
关注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动机、社会 行为等领域,强调实证研究和跨文化比较。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
通过控制和改变某些变量,观察 和分析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 揭示心理现象的因果关系。
05
社会互动与沟通
社会互动的概念与类型
社会互动的概念
指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 群体之间通过信息传播而发生的相互 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社会互动的类型
根据互动的性质和目的,可分为合作 、竞争、冲突、调适等类型。
沟通的概念与过程
沟通的概念
指信息在人与人之间的传递和交流,包括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两种方式。
社会认知偏差的类型
包括刻板印象、晕轮效应、近因效应 等。
减少社会认知偏差的方法
通过增加对他人的了解和接触,减少 先入为主的观念,以及培养批判性思 维等。
社会认知偏差的影响因素
如文化背景、社会地位、个人经验等 。
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
印象形成的概念
指个体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根据有 限的信息形成对他人整体印象的过程 。
社会心理学课件一
目录
• 社会心理学概述 • 社会认知 • 社会动机与情感 • 社会影响 • 社会互动与沟通 • 社会心理学应用
01
社会心理学概述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
定义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在 社会互动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 、发展规律的科学。
研究对象

社会心理学课件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课件第一章
培养与促进
可以通过教育、榜样示范、社区参与等方式来培 养和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生。
集群行为
定义
集群行为是指大量个体 在特定情境下共同行动
的现象。
特征
集群行为具有自发性、 无组织性、情绪化等特
点。
影响因素
集群行为受到环境、社 会心理、文化等多重因
素的影响。
控制与引导
在集群行为中,需要采 取有效的控制和引导措 施,以避免不良后果的
社会比较理论的应用
在现实生活中,社会比较理论可以解释很多社会现象,例如 人们在购物时往往会选择与自己相似的人作为参考对象,或 者在评价自己的能力时往往会与他人进行比较。这些现象都 可以用社会比较理论来解释。
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解释和推测的过程。这种过程可能 是有意识的,也可能是无意识的。归因理论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 人行为的原因,从而更好地预测和控制行为。
05
社会行为
侵犯行为
定义
侵犯行为是指个体有意伤 害他人或群体的行为。
影响因素
侵犯行为受到环境、个体 差异、社会文化等多种因 素的影响。
控制与预防
可以通过教育、法律、心 理干预等方式来控制和预 防侵犯行为的发生。
亲社会行为
定义
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自愿帮助他人或为他人利益 而行动的行为。
影响因素
亲社会行为受到个体内在动机、社会规范、道德 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偏见的定义与影响
偏见是指人们对某个群体或个人的 不公平的、负面的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这种态度 会影响人们的判断和行为,导致歧 视和冲突。
归因与判断
归因的定义
归因是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行 为结果的解释和推断,这种解释 会影响人们对行为原因的判断。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案 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案 第一章

西方学者的经典规定(差异)
不同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家之间有所不同:心理学 家注重个体,欲图通过个体的人格特征(得自本 能或社会影响)来解释人的行为;而社会学家则 注重群体(早期为大群体后期为小群体),欲图 通过人们在群体中的互动来解释人的行为。1908 年出版的两部分别由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撰写的 社会心理学教科书明显反映出上述分歧:“罗斯 的著作表明他是集群行为研究的先驱,而且他并 不强调社会背景中的个人;相反,麦独孤则强调 个人行为,他研究了行为的机制和先天倾向 ” (Raymond J. Corsini,Ed.,1984:342)。
社会行为的涵义与特点(3)
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刺激作出的回答或曰反应。 比如,一个人从电视中看到约翰逊或崔建的摇 滚乐演唱会为之感到神情激奋;而在演唱现场 观看的成前上万的歌迷们,由于相互间的暗示、 模仿和感染,会有相互一致、更为激烈的内心 体验与外部表现。这种个体或群体在社会刺激 的作用下发生的体验与表现,就是我们所说的 反应。显然,在这里,刺激是引起人们产生反 应的前提,而反应则是人这个主体受刺激后的 内心体验与外部表现形式。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
现代社会心理学
任课教师
周晓虹教授 翟学伟教授 朱虹副教授
社会心理学: 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 社会行为的现代研究
本章主要讨论的问题包括: 1、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社会行为及其制约因素 3、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4、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心理学是有关人类社会行为研究的一 门现代社会科学。 社会心理学是在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 类学等母体学科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带肯 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既有极其深厚的理 论渊源又有十分广泛的应用价值,它力求 对人的形形色色的社会或文化行为发生、 发展、变化的过程及其规律作出解释。

社会心理学教案

社会心理学教案

0102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现象及其与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科学。

包括社会认知、社会影响、社会行为、群体心理等方面。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研究领域社会心理学定义及研究领域01知识目标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

0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分析社会现象,解决社会问题。

0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社会心理学的兴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

教学目标与要求课程安排与时间表课程安排本课程共分为导论、社会认知、社会影响、社会行为、群体心理等五个部分,每个部分包含多个主题和子主题。

时间表本课程共36学时,每周3学时,共12周。

具体上课时间和地点由学校安排。

03解释感知是如何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并解释环境信息的。

感知的定义与过程探讨个体如何选择性地关注某些刺激而忽略其他刺激。

注意的选择性分析文化背景如何影响个体的感知方式和解释。

感知与文化的关系感知与注意阐述编码、存储和提取在记忆过程中的作用。

记忆的三个阶段学习理论与记忆记忆偏差与失真探讨行为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和人本学习理论对记忆的影响。

分析影响记忆准确性的因素,如先入为主、近因效应等。

030201记忆与学习思维与决策思维的类型与特点介绍分析思维、直觉思维和创新思维等不同类型的思维及其特点。

问题解决策略阐述算法式、启发式等不同的问题解决策略及其适用场景。

决策过程与影响因素分析决策过程中的信息搜集、方案评估和选择等阶段,以及影响决策的各种因素,如价值观、情感和社会压力等。

人们在群体压力下,往往会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从众现象描述个体认为他人拥有更多信息或更准确的信息。

信息影响个体希望被他人接纳和认可,避免被排斥或嘲笑。

规范影响从众现象及原因分析角色期待:社会对某一角色有一系列的行为期望,个体在扮演这一角色时会受到这些期望的影响。

原因分析个体希望符合社会期望,以获得认可和接受。

权威人物的专业性和地位使得他们的指示更具可信度。

服从权威:在某些情境下,人们会更容易服从于具有权威地位或专业知识的人的指示或要求。

(完整word版)社会心理学模板教案、讲义、大纲、教学日历

(完整word版)社会心理学模板教案、讲义、大纲、教学日历

东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社会心理学课程教案(2015-2016学年第2学期)整理人:马永方审定人:刘兆军2016 年8 月社会学心理学课程教案(第一次课/2学时)1社会学心理学课程教案(第一次课/2学时)2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概述第一节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心理学 30分钟第二节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30分钟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30分钟教学目的:通过本章教学,了解社会心理学学习意义及学科基本定义。

教学重点:1、社会心理学的学科定义。

2、社会心理学的基本发展历史。

教学难点:社会心理学基本发展历史。

教学方法及手段:以讲授法为主;依据启发式教学法向学生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列举丰富的实例,提高学生兴趣,加强教学教学内容:第一节:学习社会心理学的意义宏观意义: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社会、认识生活微观意义:考研、就业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涵义定义: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沈德灿)3研究领域:个体:3 、4 、5章人际:6 、7章团体:8 、9 、10章第三节社会心理学发展历史1。

酝酿2。

起步(40年代)3。

发展4.反思(70年代)5.大发展(80年代以后)社会学心理学课程教案(第二次课/2学时)45社会学心理学课程教案(第二次课/2学时)6社会学心理学课程教案(第三次课/2学时)78社会学心理学课程教案(第三次课/2学时)910社会学心理学课程教案(第四次课/2学时)1112社会学心理学课程教案(第四次课/2学时)131415社会学心理学课程教案(第五次课/2学时)1617社会学心理学课程教案(第五次课/2学时)1819社会学心理学课程教案(第六次课/2学时)21社会学心理学课程教案(第六次课/2学时)2223社会学心理学课程教案(第七次课/2学时)2425社会学心理学课程教案(第七次课/2学时)2627则不利健康.▲罗伦茨侵犯是具有生物保护意义的本能。

发展冒险性体育运动,以耗散侵犯本能挫折-侵犯学说【直接侵犯【外向侵犯【侵犯的激发【替代侵犯(受挫反应个体归因挫折【内向侵犯(自杀、自残)有很大关系)(目标受阻)【其他反应(退缩、冷漠、无能)*体罚教育创造暴力社会社会学习论的观点*侵犯行为是习得的(学会或消除)。

社会心理学教案

社会心理学教案

社会心理学教案一、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导论1.1 教学目标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掌握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理解社会心理学在日常生活和学术研究中的重要性1.2 教学内容社会心理学的概念和发展历程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等社会心理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如市场营销、社会工作、教育等1.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引导学生们分享他们对社会心理学的了解和认识老师讲解:通过PPT或教材,详细讲解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案例分析:提供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们分析其中的社会心理现象二、第二章:个体社会化与自我认知2.1 教学目标理解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和影响因素掌握自我认知的形成和作用机制探讨自我认知在人际关系和个体发展中的重要性2.2 教学内容个体社会化的概念和阶段自我认知的构成要素和形成过程自我认知在人际关系和个体发展中的作用2.3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让学生们分组讨论个体社会化和自我认知的关系角色扮演:让学生们通过角色扮演体验自我认知在人际关系中的作用小组分享: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讨论和体验结果三、第三章:人际关系与沟通3.1 教学目标理解人际关系的类型和特点掌握有效沟通的技巧和方法探讨人际关系和沟通在社交活动和职业发展中的重要性3.2 教学内容人际关系的分类:亲密关系、友谊关系、社交关系等有效沟通的要素和障碍人际关系和沟通技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3.3 教学活动情景模拟:让学生们模拟不同类型的人际关系和沟通场景沟通训练:通过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们的人际沟通技巧小组分享: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模拟和训练结果四、第四章:群体行为与团队动力4.1 教学目标理解群体行为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掌握团队动力的形成和作用机制探讨团队动力在组织管理和团队协作中的重要性4.2 教学内容群体行为的概念和分类团队动力的构成要素和作用机制团队动力在组织管理和团队协作中的应用4.3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让学生们分组讨论群体行为和团队动力的关系团队建设活动:组织一些团队建设活动,让学生们体验团队动力的重要性小组分享: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讨论和活动结果五、第五章:社会影响与顺从行为5.1 教学目标理解社会影响的类型和机制掌握顺从行为的原因和后果探讨社会影响在广告宣传和社会变革中的重要性5.2 教学内容社会影响的分类: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顺从行为的原因:如社会规范、群体压力等社会影响在广告宣传和社会变革中的应用5.3 教学活动案例分析:让学生们分析一些广告宣传案例,了解社会影响和顺从行为在其中的作用小组讨论:让学生们分组讨论社会影响和顺从行为的关系小组分享: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分析和讨论结果六、第六章:态度与偏见6.1 教学目标理解态度的构成和功能掌握偏见和歧视的形成机制探讨态度和偏见在个体行为和社会互动中的重要性6.2 教学内容态度的概念和构成要素: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偏见的类型和影响因素态度和偏见在社会互动和冲突中的作用6.3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让学生们分组讨论态度和偏见的关系角色扮演:让学生们通过角色扮演体验偏见和歧视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小组分享: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讨论和体验结果七、第七章:Stereotypes 与刻板印象7.1 教学目标理解刻板印象的概念和特点掌握刻板印象的形成和改变机制探讨刻板印象对个体行为和社会认知的影响7.2 教学内容刻板印象的定义和形成原因刻板印象对个体行为和社会认知的影响打破刻板印象的方法和策略7.3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让学生们分组讨论刻板印象的形成和影响案例分析:让学生们分析一些刻板印象的案例,了解其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小组分享: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讨论和分析结果八、第八章:社会认同与群体归属感8.1 教学目标理解社会认同的概念和作用掌握群体归属感的形成和影响因素探讨社会认同和群体归属感在个体行为和群体冲突中的重要性8.2 教学内容社会认同的概念和作用机制群体归属感的形成和影响因素社会认同和群体归属感在群体冲突和合作中的作用8.3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让学生们分组讨论社会认同和群体归属感的关系角色扮演:让学生们通过角色扮演体验群体归属感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小组分享: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讨论和体验结果九、第九章:网络社会心理学9.1 教学目标理解网络社会心理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掌握网络社交行为和影响因素探讨网络社会心理学在网络传播和社交网络中的重要性9.2 教学内容网络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网络社交行为的类型和影响因素网络社会心理学在网络传播和社交网络中的应用9.3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让学生们分组讨论网络社会心理学的影响和现象案例分析:让学生们分析一些网络社交行为的案例,了解其背后的心理机制小组分享: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讨论和分析结果十、第十章:应用社会心理学10.1 教学目标理解社会心理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掌握社会心理学在解决社会问题和促进社会和谐中的作用探讨社会心理学在个人发展和职业生涯中的重要性10.2 教学内容社会心理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案例:如教育、市场营销、社会工作等社会心理学在解决社会问题和促进社会和谐中的作用社会心理学在个人发展和职业生涯中的应用10.3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让学生们分组讨论社会心理学的应用领域和作用案例分析:让学生们分析一些社会心理学的应用案例,了解其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小组分享: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讨论和分析结果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第二章:个体社会化与自我认知重点环节:自我认知的形成和作用机制,以及个体社会化与自我认知的关系。

(完整)00266社会心理学(一)知识点梳理,推荐文档

(完整)00266社会心理学(一)知识点梳理,推荐文档

高纲123700266 社会心理学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导论一、【领会】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是心理学中偏向社会性质的分支领域,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2、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定义(1)心理学家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对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研究。

(2)社会学家的定义:①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偏重于阐明政治、经济、社会条件等如何影响人的行为。

②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首先要分析心理的变化和过程,找出影响个人行为的社会条件,还要揭示制约个人行为的动机、自我意识等心理机制是如何对个人行为发生作用的。

3、我国学者的阐述(1)胡寄南: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在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规律的一门学科。

4、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①实验室实验法②自然实验法③现场实验法(3)调查法①问卷法②访问法(4)个案研究法(5)跨文化研究法:玛格丽特与萨摩亚人一起生活,研究青春期、性与文化。

5、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6、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二、【掌握】1、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伦理及偏向问题(1)研究偏向①研究者的偏向:研究者对研究结果的期望。

解决:a双盲法:实验者和被试者都不知道实验设计的目的。

b使实验条件同一化和标准化。

②被试的偏向:被试知道自己充当的角色而表现的不自然或被试害怕自己在实验中表现的不好,尽量做出正确的反应。

解决:不暴露被试的身份或不要求被试合作的前提下测量被试。

(2)研究伦理①侵犯被试的隐私②对被试的实验性欺骗③给被试造成实验性痛苦,包括精神和肉体上。

遵循原则:被试必须是自愿参加;研究必须“风险最小”;研究者要进行“风险——获益分析”2、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史(1)孕育时期(2)形成时期①德国的民族心理学②法国的群众心理学③英国的本能心理学(3)确立时期①奥尔波特与实验社会心理学②乔治米德与社会心理学③文化人类学与社会心理学三、【熟练掌握】1、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与技术。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电子教案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电子教案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第一节概述对社会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做出过关键的贡献,成为孕育社会心理学学科母体的是:①社会学;②文化人类学;③心理学(不包括生物学)。

▲1908年社会学家罗斯《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学家麦独孤《社会心理学导论》分别出版了社会心理学专著,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诞生。

▲一般认为,社会心理学诞生于1908年。

第一单元研究对象和范围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一)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F.H.奥尔波特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影响(社会心理学倾向于心理学的定义,他人的影响包括:①现实的影响;②想象的影响;③隐含的影响(不包括“虚拟”影响,“宏观”的影响)。

(二)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社会学家艾尔乌德认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

认为社会心理学“由社会和个体的相互关系来界定的”,任务是“解释社会互动”。

这是倾向于社会学定义。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情境中的人的心理过程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

二、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一)社会行为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它包括:①个体的习得行为;②亲社会行为;③群体的决策行为等等。

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的状况。

▲勒温关于行为的著名公式是:B=f(P,E)。

其中,E的含义是个体所处的情境。

勒温指出:“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境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

”(二)社会心理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

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可分为4个层面:个体层面;人际层面;群体层面和社会层面。

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中,态度属于个体层面的研究内容;时尚属于社会层面的研究内容。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和内容研究层面研究内容个体层面个体社会化、自我意识、态度、社会知觉、社会动机、社会学习等人际层面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人际沟通、人际关系等群体层面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个体与群体的相互作用、社会影响等社会层面风俗、时尚、阶层、阶级、民族心理特征、国民性等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霍兰德认为社会心理学的历史按顺序可划分为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等三个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心理学学科概述—学科界定、学科关系、学科历史(第一章)个体自身—自我概念、印象、归因、态度(第二三四章)社会化人际交往—人际沟通、人际吸引、人际关系(第五章)个体与群体—侵犯与亲社会行为(第六章)从众、服从;社会助长、社会惰化;(第七章)群体极化与群体思维1、社会化(09):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人作为自然界的发展水平最高的生物,其生存方式已根本区别于任何其他动物。

人通过社会化而得以适应社会,获得发展的基点。

社会则通过社会化而培养它的继承者,使得人类文化可以延续并在此基础上发展。

人的遗传素质客观地决定了人类独有的接受社会化的可能性。

2、个性化:指个体在特定社会影响下,在实现社会化的同时所形成的个人心理与行为倾向的独特性的过程。

个性作为一个人决定其思维和行为方式的内部动力系统,是个人的社会共同性和自身独特性的有机统一体。

它决定着一个人如何看待世界和如何体验世界,决定着一个人如何看待自己和如何体验自己,也决定着一个人对于外部世界和自己采取怎样的行为方式。

3、镜像自我:指儿童通过别人对于自己的态度反应(表情、评价与对待)发展起来的自我概念。

库利认为,通过镜映过程,别人对于儿童的态度与对待不仅塑造着儿童的自我意向,而且也会通过儿童自我概念引导行为的作用塑造一个人的实际自我。

4、印象:印象(impression)通常指第一印象,是人在最初遇到新的社会情境时,主观上按照自己旧有经验为基础的理解,讲情境中的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所形成起来的对有关人或事物的概念。

这种对于别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明确其对于自身的意义,并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就是印象形成。

5、刻板印象(04 08):指人们通过自己的直接或间接经验形成起来的对于某一事物较为固定的看法。

它是一种先入为主、难以改变的看法。

例如:在人的自然特征方面,人们比较系统的观念是同性别、种族和外表吸引力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也首先根据这三个方面讲人进行分类。

当人们将某一个人归入其中一个类比时,就会不自觉地认为这个人也具有这些特征。

6、晕轮效应:当一个人的外表充满魅力时,他的其他一些实际同外表无关的特征也会得到更好的评价,这种现象称作晕轮效应(halo effect)。

心理学家们把这种从一种已知的特征推知其他特征的普遍倾向概化为晕轮效应。

实验研究表明,外表的吸引力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印象。

以一般吸引力者为参照,高吸引力者都会获得更好的评价,而吸引力低的人所得到评价却明显低于一般吸引力者。

7、中心品质:在社会心理学中,指那些重要的会影响到人们印象形成的特征,会直接影响到人们对一个人其他品质特征的评价。

例如在凯利做的研究中,热情或冷酷就是影响人们印象形成的中心品质,是否具有热情或冷酷的品质,会直接影响到人们对一个人其他特征的评价。

8、首因效应(09):在社会心理学中,由于第一印象的形成所导致的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成为首因效应(primary effect),也叫最初效应。

首因效应表明在认知过程中,个人尽管可以获得多种信息,但最终决定形成印象的却是最初信息,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

9、近因效应:在总的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近因效应(recency effect)或最近效应。

近因效应在人际交往的印象形成中对人际知觉准确性起着重要作用,即在交往中最后接受的信息对形成他人的印象起重要作用。

10、控制点:罗特提出的一种有关个人归因倾向的理论观点,是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对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信念。

控制点的思想认为,个人对于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件的后果的控制力量的位置有不同的理解。

一般把控制点分为外部控制和内部控制两种类型。

由于控制点位置不同,内外控者对于事情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也不同。

11、态度:态度是个人指向一定对象,有一定观念基础的评价性持久反应的倾向。

态度包含三种成分,即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动成分。

它决定着人们在现实生活环境中注意什么样的对象,决定着人们怎样加工有关对象的信息,决定着人们对于有关对象的体验,也决定着人们对于有关对象进行反应的先定倾向。

(知、情、行)12、认知不协调理论:社会心理学中关于态度改变的理论,它是由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于1957年提出的。

他认为当各种认知因素之间出现“非配合性”(non-fitting)关系时,认知的主体就会产生认知不协调。

这种不协调会产生心理压力,促使个人去改变有关的观念或行为,以减少或避免这种不协调。

费斯廷格指出,认知不协调通常在四种情况下出现:①逻辑的违背;②文化价值的冲突;③观念层次的冲突;④新旧经验的矛盾。

13、睡眠者效应:低威信来源的信息在一段时间后对态度改变的作用比先前更大的现象,成为“睡眠者效应”(sleeper effect)。

凯尔曼与霍夫兰的研究发现,任何来源的沟通信息,最终都将对人们产生一定的说服效果。

这个效应说明人们通过观察学习获得的认知观念,最终将通过认知平衡等复杂的内部机制,影响人们的态度改变。

在这个意义上,人必定受其环境所影响。

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生活在其中的人或早或晚将发生相应的变化。

14、不充分理由效应:是人们获得的外部支持越少,态度改变的程度也越大。

为了保持认知的协调,外在理由越是缺乏,越是需要内在理由的补充的一种心理反应。

费斯廷格和卡尔史密斯的拧螺丝实验说明了这一点。

获得1美元的被试与控制组及获得20美元报酬的被试大相径庭,被试需要更多的理由来解释自己说实验有趣的行为。

为此,被试改变了自己对待实验的态度,最终认为实际上实验的确是有趣的。

15、过度理由效应:如果一种行为的理由本来是充分的,但外界条件以具有更大吸引力的刺激,如金钱,额外增加了更多的理由,那么人对自己的行为解释会转向这些更有吸引力的刺激。

一旦刺激消失之后,人的态度会发生改变。

这种现象,称为“过度理由效应”。

心理学家德西研究证明了过度理由效应的存在。

学生在解题时奖励一旦失去,没有奖励则没有继续解题的理由,而控制组被试解题的兴趣没有受到过度理由效应的损害,仍维持着对解题的热情。

16、人际沟通:一般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

人际沟通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相互联系的最主要的形式。

在日常社会生活中,借助不同的语言形式以实现的沟通,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主要形式,同时也是最为有效和最为精确的形式。

17、犯错误效应(07):指小的错误或不足往往会使才能出众的个体更富有吸引力的现象。

阿龙森等人的实验给被试呈现四种人,包括:①才能出众而犯了错误的人;②才能出众而未犯错误的人;③才能平庸犯了错误的人;④才能平庸未犯错误的人。

让被试评价哪种人最有吸引力和被喜欢程度最高。

结果表明,才能出众而犯了错误的人被评价为最有吸引力的;才能平庸犯了错误的人最缺乏吸引力。

这一实验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证据,即白璧微瑕要比洁白无瑕的人更令人喜爱。

小小错误会使有才能的人吸引力更增加一层。

18、宣泄:指个体尽量放松身心,做自己喜欢的事,以乐意从事的活动来冲淡压抑紧张的情绪,化解烦恼的过程。

19、去个性化(02 04 10):去个性化(deindividuation)的概念最初是由费斯廷格提出的。

所谓去个性化,指个人自身同一性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控制水平降低的现象。

个人在去个性化状态下行为的责任意识会明显丧失,从而做出通常不会做的行为。

个性化亦称“责任扩散”,指个体在群体中因丧失个性特征、自我理性和责任意识而表现出来的行为上的无理智状态。

其形成原因为:①匿名性。

在临时聚成的群体中,个人的身份特征不为他人所知,行为上的约束力减少。

②责任感丧失。

在集群情境下,个人往往把行为后果推卸到群体身上,不像平日单独行动时考虑自己的责任。

③情绪感染。

由于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个体的自我意识变弱,表现出与其他人相同的情绪和行为。

20、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 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并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

亲社会行为不一定以人为直接对象,但后果是直接使个人、群体或社会受益。

与亲社会行为关联极为密切的两个概念是助人行为和利他行为。

21、旁观者效应:指其他旁观者的存在,会降低个人提供帮助或实施干预可能性的影响作用。

旁观者越多,则助人行为越难以出现,或者在助人行为出现之前的时间流逝越多。

22、社会影响(10):由于社会压力而发生的个人行为与态度朝社会占优势的方向变化的过程,称为社会影响(social influence)。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相互作用,其效果和程度受影响的发送者、传播者和接受者的制约。

如传播者的可信赖程度、人格魅力和传播技巧,发生者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接受者的主观状态。

多数心理学家认为,它不是单个人的属性,是人们的相互作用。

影响的深浅、范围大小,取决于人们关系是否协调,目标是否相互依存。

23、从众:从众(conformity)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发生变化的现象。

日常生活中的从众,可以表现为在临时的特定情境中对占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如助人情境中跟随大家旁观、暴乱中跟随大家一起破坏等;也可以表现为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接受,如顺应风俗、习惯、传统等等。

从众分为真从众、权宜从众、不从众三种类型。

从众产生的主要原因有:行为参照、对偏离群体的恐惧、群体的凝聚力。

24、社会惰化(06):社会惰化(social loafing)也称社会惰化作用或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在一定范围内,一起完成一个共同目标的群体越大,个人所做的努力水平也越低。

其产生原因为:个人的被评价焦虑减弱,使个人在群体中的行为责任意识下降,行为动力也相应降低。

当个人的行为效率可以被鉴别出来,或是对个人行为贡献单独进行测量时,人们便保持了足够的被评价焦虑,行为动机也得到激发,这时即便与群体一起完成一项工作,也不会出现社会惰化。

25、脑力激励法:是一种群体讨论的方法。

是指群体一起解决问题,比个人独立解决问题时能够找到更多、更具有新颖性和独创性的问题解决方法。

实质上,脑力激励法是一个完整的“集思广益”,并最大程度发挥群体成员相互弥补和促进作用操作系统。

它可以使人们的尊重及自我实现需要得到满足,增强人们的工作动机和对工作的满足程度。

26、群体极化(05 11):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也称为“群体两极分化”,是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

群体的讨论可以使群体中多数人同意的意见得到加强,使原来同意这一意见的人更相信意见的正确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