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第4单元 水和空气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常见的安全标志2. 我国的气候特点3. 植物的生长与变化4. 动物的生命周期5. 水的性质与用途6. 空气的力量7.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8. 光的反射与折射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基本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实践的能力,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
3. 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爱环境、珍爱生命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气候特点、植物的生长与变化、动物的生命周期、声音与光的传播等概念。
2. 教学重点:安全标志的认识、水的性质与用途、空气的力量、声音与光的产生与传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安全标志卡片、气候图、植物生长模型、动物生命周期图、实验器材等。
2. 学具:笔记本、铅笔、尺子、放大镜、实验器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如观察校园内的安全标志,引发学生对安全知识的关注。
2. 新课导入:讲解教材章节内容,结合图片、实例进行生动讲解。
3.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知识点,设计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设计富有挑战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 知识点: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列出每个章节的知识点,便于学生记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出你在校园内看到的安全标志,并说明它们的作用。
(2)描述我国的一种气候特点,并分析其对生活的影响。
(3)观察身边的植物,记录它们的生长过程。
(4)画出一种动物的生命周期图。
(5)实验:探究水的性质与用途。
(6)实验:感受空气的力量。
(7)思考:声音和光是如何传播的?答案:(1)如:禁止通行、当心触电等,作用:保障师生安全。
(2)如:四季分明,影响: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3)如:种子发芽、植物开花等。
(4)如:蝴蝶的生命周期:卵→幼虫→蛹→成虫。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 附反思含板书【共两套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第四单元水和空气第五课《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空气,是地球上的重要物质。
作为气体的典型代表,空气无气味、无味道、透明,而且无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密度很小。
同时,由于空气无法直接观察,学生对空气的原有认识相对是较少的,这些将造成“空气”的教学有相当的难度。
空气的存在,需要学生用相关的证据来证实。
由于空气无法直接进行观察,所以学生需要借助其他媒介进行间接观察。
证明了空气的存在,才可能在此基础上展开对空气特征的认知活动。
让学生对空气和水进行有联系的对比观察,这将使学生对空气的特征有更多的感性认识,同时也会加深对液体和气体特征的理解。
二、教学背景:《我们周围的空气》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和空气》的第五课。
前面四课的研究主题是水,从第五课开始,学生探究的主题转向空气;空气方面知识也是三年级学生第一次认识学习。
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我们感知;空气和水相比,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
(二)过程和方法:对无法直接进行观察的物质借助其他媒介,感知它们的存在;对空气和水进行比较,观察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明白科学的结论需要客观事实(证据)来加以证明。
激发学生探究空气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知道空气的主要特征。
用实验证实空气确实存在,比水轻,也会流动。
教学准备小组准备:装水的水槽、80毫升的烧杯一只、一个透明塑料袋、一根吸管、一只气球、一把小纸扇、一块抹布。
教师准备:一筒透明塑料食物袋、学生材料一套、两张气泡图及活动记录表。
教学流程:我们知道的空气→空气的存在→比较水和空气→拓展延伸(10分钟)(16分钟)(13分钟)(1分钟)教学过程基础设计个性化设计一、我们知道的空气1、(教学开始教师出示盛有水的烧杯)问:烧杯里有什么?(教师把水倒掉)现在这个烧杯怎么样了?学生回答杯子里没水了,杯子里空了,杯子里有空气。
小学科学教育科学三年级上册水和空气2《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案
实验总结
通过实例讲解空气占据空间在生活中的应用
实验拓展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空气占有一定的空间,并且充满各处的。通过实验探索体验,培养了我们动手创新能力,得出了空气确实占用空间。联系生活,知道了空气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总结课堂
板书
空气能占据空间
2、扎孔后,水槽里的水进入了杯子,是因为杯子中的空气从小孔流出,腾出了杯子里的空间,杯子外的水就流了进来。
3、从小孔打入空气后,空气占据了水杯内的空间,杯子里的水被挤了出去。
六、实验总结
展示课件图片,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三个实验,
总结出结论: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
七、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思考:怎样使羽绒服更保暖?
科学态度目标
1.能对空气能否占据空间表现出研究的兴趣。
2.能在教师指导下对空气是否占据空间进行合作探究,如实记录和描述。
重点
通过探究,学生认识到空气是真实存在的一种物质,它能占据空间。
难点
能对空气占据空间这一事实作出科学的解释。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聚焦问题:
我们都知道,纸遇到水会变湿。假如把纸团粘在杯子底部,然后将杯子倒扣进水里,里面的纸团会湿吗?
实验步骤:
①在塑料杯内的底部帖一小块双面胶,将纸揉成一个纸团,紧塞在杯底,用双面胶把纸团粘牢。
②在水槽内装满水,在水面上撒一些漂浮物(如泡沫塑料),可方便观察水位变化。
③把杯子慢慢的竖直倒扣在水里,要压到水槽内的水面淹没杯底为止。再竖直提起杯子,观察纸团是否被浸湿。
实验现象:纸团并没有湿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认识空气与水的重要性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认识空气与水的重要性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认识空气与水的重要性教学目标:1. 认识空气和水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
2. 了解空气和水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3. 能够提出保护空气和水资源的方法。
教学准备:1. 幻灯片或教具:插图、实物模型等。
2. 黑板或白板、粉笔或马克笔。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教师可以通过问一些问题来引起学生的思考:- 为什么我们需要呼吸?- 为什么我们每天都要喝水?- 空气和水对我们来说有多重要?通过这些问题,可以让学生开始思考空气和水对人类的重要性。
探究空气的重要性:1. 展示插图或实物模型,介绍空气的概念。
可以和学生一起讨论空气的特点和存在形式。
2. 向学生提问:“我们为什么需要呼吸?”帮助学生认识到呼吸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
3. 引导学生思考空气在其他方面的作用,比如风的作用、火的燃烧等。
4. 通过展示相关实例,让学生了解一些空气污染的情况,引导学生认识到保护空气的重要性。
5. 引导学生讨论如何保护空气资源,比如减少机动车的使用、节约能源等。
探究水的重要性:1. 展示插图或实物模型,介绍水的概念。
可以和学生一起讨论水的来源和存在形式。
2. 向学生提问:“我们每天为什么要喝水?”帮助学生认识到水是人类身体所需的重要物质。
3. 引导学生思考水在其他方面的作用,比如植物的生长、动物的生存等。
4. 通过展示相关实例,让学生了解一些水资源遭受到污染的情况,引导学生认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5. 引导学生讨论如何保护水资源,比如节约用水、不乱扔垃圾等。
巩固与拓展:1. 教师与学生一起复习所学的知识点,强调空气和水对人类的重要性。
2. 通过讨论或小组活动的形式,让学生提出更多的保护空气和水资源的方法,并进行分享。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小任务,让学生将保护空气和水的方法写在纸上,并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实践。
结语: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了空气和水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保护空气和水资源的方法。
2024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教科版新
2024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教科版新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培养观察、思考、实验的能力。
2.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探究,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培养学生合作、分享、交流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内容1.第一单元:我们的身体第1课:认识我们的身体第2课:身体的感觉第3课:身体的运动2.第二单元:植物第1课:观察植物第2课:植物的生长第3课:植物与人类3.第三单元:动物第1课:观察动物第2课:动物的行为第3课:动物与人类4.第四单元:水与生命第1课:水的性质第2课:水的作用第3课:保护水资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观察、思考、实验能力的培养,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
2.教学难点:对自然现象的深入理解,实验操作的准确性。
第一单元:我们的身体第1课:认识我们的身体教学过程:1.导入:让学生谈谈对身体的认识,引导学生关注身体的结构和功能。
2.新课:讲解身体的基本结构,如头部、躯干、四肢等,以及各部位的功能。
3.实践活动:让学生分组,互相观察身体部位,描述其特点。
第2课:身体的感觉教学过程:1.导入:让学生谈谈对身体感觉的认识,如触觉、听觉、视觉等。
2.新课:讲解身体感觉的原理,如神经传导、感官器官等。
3.实践活动:进行感官体验游戏,如盲人摸象、听力测试等。
第3课:身体的运动教学过程:1.导入:让学生谈谈对身体运动的认识,如走路、跑步、跳跃等。
2.新课:讲解身体运动的原理,如骨骼、肌肉、关节等。
3.实践活动:进行简单的运动游戏,如丢沙包、接力跑等。
第二单元:植物第1课:观察植物教学过程:1.导入:让学生谈谈对植物的认识,如树木、花草等。
2.新课:讲解植物的基本结构,如根、茎、叶等。
3.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教室内的植物,描述其特点。
第2课:植物的生长教学过程:1.导入:让学生谈谈对植物生长的认识,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
2.新课:讲解植物生长的条件,如阳光、水分、土壤等。
小学科学4《空气有质量吗》(教案)学年科学三年级上册教科版
小学科学4《空气有质量吗》(教案)学年科学三年级上册教科版小学科学4《空气有质量吗》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空气是有质量的,并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相关的科学概念。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探究和实验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空气是有质量的,并能够通过实验或观察加深对此概念的理解。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思考的能力,帮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空气的特性。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电子秤、一个气球、一个空瓶子、一张纸、一个透明杯子、一根吸管。
2. 图片或视频资料:空气动力学模型、气球充气后的变化等。
3. 教学工具:黑板、彩色粉笔。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入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空气有没有质量呢?为什么?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兴趣。
步骤二:示范实验(10分钟)1. 将一个气球和一个空瓶子分别称重并记录下来。
2. 将气球放在电子秤上并再次称重,记录下新的重量。
3. 从气球中放出气体,然后再次将气球放在电子秤上称重。
4.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钟气球的变化,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
步骤三:讲授新知(15分钟)1. 将板书出空气有质量的概念。
2. 解释空气有质量的原因:空气是由微小颗粒组成的,所以具有质量。
3. 帮助学生理解空气是有质量的概念,并进行实际的例子解释。
步骤四:实验探究(25分钟)1. 将一张纸放在一个透明杯子上,然后用手严紧地压住杯子的口。
2. 因为纸弯曲了,所以为了使纸平整,让吸管通过纸的一端抽出一些空气。
3. 逐渐拉出吸管并观察纸变形的情况。
4. 引导学生思考并追问纸变形的原因,并总结出空气有质量的结论。
步骤五:巩固练习(20分钟)1. 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为什么放气球时,气球的重量变轻了?为什么抽水彩笔时能将水吸出来?2. 挑选几组学生分享答案,并由教师进行总结和评价。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第4单元 水和空气-无反思
第四单元水和空气第一课水【备课时间】:【教材分析】:水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它是我们的生命之源,也是液体的典型代表。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具有相关水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对有关水的已有知识的分类、梳理和把对水的认识提升到更高的一个层次。
并以此认识水的三种形态,构建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科学概念,又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构建水、空气的科学概念打基础。
本节课是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课,学好这部分内容将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起到大号地基的作用。
【学情分析】:水是我们每个人每天都接触到用到的东西,所以虽然是小学生,但是他们对水都不陌生,都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
但是因为水是司空见惯的东西,所以学生们并没有很深刻的意识去进一步的想水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用,特别是在我们这并不缺水的地方,学生就更加意识不到水的重要性了。
对于物体的分类学生也甚少接触过,这节课可以利用学生对水的感性熟悉,抓住学生喜欢游戏、动手的特点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把对水的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层面上【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教学重点】:用网状图展现对水的认识,熟练地运用各种感观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教学难点】: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教学准备】:给每组准备:7个黑色塑料袋或其他不透明的袋子、4个透明塑料袋(应是可封口的密封袋,用来装四种液体)1块石头、1块木头、1片树叶、分类用图纸。
给每个学生准备:1瓶醋(500 ml,分发给小组)、1瓶牛奶(500 ml,分发给小组)、网状图记录纸1张。
2024年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植物的生长与变化详细内容:植物的生长过程、植物的主要组成部分、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2. 第二章:动物的生活详细内容:动物的特征、动物的行为、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3.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详细内容:天气的变化、气候的特点、人类活动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4. 第四章:水的世界详细内容:水的存在形式、水的循环、水的重要性和保护。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发育过程,认识植物和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2. 掌握天气和气候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3. 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植物的生长过程、动物的行为、天气和气候的变化。
2. 教学重点:植物和动物的特点、水的重要性、环境保护。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和动物模型、天气和气候图片、水循环实验器材。
2. 学具:学生活动手册、画笔、彩纸、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活动或故事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教材内容,结合教具和学具进行演示和操作。
3. 例题讲解:针对教学难点和重点,进行例题讲解。
4. 随堂练习:设计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教学重点和难点。
2. 辅助板书:展示植物、动物、天气和气候的图片,增强直观感受。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你画出植物的生长过程。
(2)描述你熟悉的动物的行为。
(3)记录一周的天气变化,并分析原因。
2. 答案:(1)植物的生长过程: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开花结果。
(2)动物的行为:捕食、繁殖、迁徙等。
(3)天气变化记录: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参观植物园、动物园,观察植物和动物的特点。
(2)开展天气和气候的观察活动,了解身边的气候变化。
(3)进行水资源调查,提高学生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完整版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完整版一、教学内容详细内容如下:1. 第一章《我们的身体》:认识身体的各个部位,了解它们的作用。
2. 第二章《动物和植物》:学习动物和植物的基本特征,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
3. 第三章《生活中的科学》: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培养观察和思考能力。
4. 第四章《空气和水》:了解空气和水的特性,学习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5. 第五章《力和运动》:学习力的概念,了解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
6. 第六章《声音和光》:探究声音和光的传播规律,了解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提高科学素养。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践和创新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抽象的科学概念,如力、声音、光等。
2. 教学重点:掌握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培养实践操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教学课件、实验器材、实物模型等。
2. 学具:学习资料、实验器材、画图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教材内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4. 随堂练习: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或实践操作,培养动手能力。
7. 作业布置:布置具有挑战性的作业,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板书设计1. 醒目地展示教学内容。
2. 内容:简洁明了地呈现教学重点和难点。
3. 结构:合理布局,层次分明。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三种动物和三种植物,并描述它们的特点。
(2)举例说明空气和水在生活中的应用。
(3)画出力的示意图,并解释力的作用。
2. 答案:(1)略。
(2)略。
(3)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鼓励进行科学探究。
组织科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拓宽知识面。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4单元第3课谁流得更快一些教科版
3、谁流得更快一些
液体会流动比赛——公平公正
同样高度
流动快慢黏度影响同样多的液体
同时流动
教学资源
1、附课件、
2、课外小实验:准备两个相同的瓶子,分别装入相同质量的水和沙子,放在斜面上,看谁滚得快,想想为什么,从中发现固体和液体的不同。
3、什么是黏度:粘度是指液体受外力作用移动时,分子间产生的内磨擦力的量度。
2)提示学生注意分工合作,并在重复实验前用抹布抹干净玻璃片。
三、解决问题:黏度影响流动快慢
1、实验结果都相同吗,什么原因导致实验结果不一致?
2、液体的流动快慢跟什么有关?(黏度)
3、酸牛奶和纯牛奶,谁流得快?为什么?
学生根据它们不同的黏度预测它们的流动快慢,然后老师可进行演示实验验证。
四、交流拓展:固体和液体的区别
1、设计实验方案
组内成员交流:
如何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最好进行一场公平的液体流动的比赛。请各位同学担任本次比赛的裁判,想想可以怎样比。
预设学生方案:
1)将它们分别倒到另外的杯子里,看谁先倒完
2)让他们从倾斜的木板或者玻璃片上流下来
3)先吸到吸管里再看谁先从管子里流完
4)搅动杯子,看水和油的流动快慢
5)……
全班交流比赛方法:
1)先让学生提出不同的比赛方法,然后让学生讨论哪个方法最好,为什么?(学生会根据操作的可行性倾向于用玻璃片做实验)
2)确定实验方案后,再让学生充分讨论如何做到“公平”。提醒学生关注:同样大小的液滴、同样的高度往下流……
3)取同样多的液体,引出滴管的使用。
2、小组实验活动
1)请各小组根据确定的方案进行流动比赛,做好记录。
出示维恩图后简单概括:水和食用油在颜色、气味、黏度等方面有许多的不同;但它们都是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都会流动能形成液滴。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和空气》
图
水对气候的影响
• 水对气候具有调节作用。大气中的水汽能阻挡地球辐射量 的60%,保护地球不致冷却。海洋和陆地水体在夏季能吸 收和积累热量,使气温不致过高;在冬季则能缓慢地释放 热量,使气温不致过低。 海洋和地表中的水蒸发到天空中形成了云,云中的水通过 降水落下来变成雨,冬天则变成雪。落于地表上的水渗入 地下形成地下水;地下水又从地层里冒出来,形成泉水, 经过小溪、江河汇入大海。形成一个水循环。 雨雪等降水活动对气候形成重要的影响。在温带季风性气 候中,季风带来了丰富的水气,形成明显的干湿两季。 此外,在自然界中,由于不同的气候条件,水还会以 冰雹、雾、露水、霜等形态出现并影响气候和人类的活动。
2.课后观察统计:自己一昼夜24小时大 约排出多少尿液?
1、2、3组讨论右 侧的网状图
4、5、6组讨论左 侧的网状图
பைடு நூலகம்
冰
淡水
存在
水是什么样的
洗衣
水
用途
和生物的关系
植物离不开水
冰 雪 淡水
海水
无色 存在
无味
液体
水是什么样的
洗衣
水
用途
发电
和生物的关系
做饭
植物离不开水
动物离不开水
人离不开水
资料一:
人在饥饿或无法进食的情况下,只要提供 足够的水就可以勉强维持生命。但如果体 内水分损失超过20%,生命就无法维持。
思考讨论:
我们每天都在喝 水,那我们喝下 去的水到哪里去 了呢?
我们身体里哪 些地方有水?
资料二:
水不仅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而且是
生命体的基本组成部分。就人类而言,构成
我们身体的组成部分大致如下:蛋白质占 17%,脂肪14%,碳水化合物1.5%,钙等矿 物质6%,剩下的61.5%为水,也就是说水占 我们身体体重的比例大约是2/3。人体的各个 器官组织也大都由水来支持,人体器官组织 的含水量大致如下:血液90%左右,肌肉 70%,肺、心脏80%,肾83%,肝68%,脑 75%~85%,消化液90%,就连骨骼也含水 10%~25%。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水》教育科学
《水》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水》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
本课主要有三个活动,一是学生间交流有关水的认识,二是识别水和其他物质,三是给物质分类。
提供机会展示学生有关水的初始想法,形成有关水的知识网状图。
通过让学生借助感官识别水和其他物质,初步学习对周围物质进行分类,这些活动,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对水、空气和其他物质进行初步的比较,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学情分析根据三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他们对认识一种事物的方法往往比较单一,特别是刚接触科学课,他们还不懂得用多种感官去发现事物的特点,对于7种物体进行观察,学生往往是无从下手,也不知道做些什么的,因此这堂课让学生对观察方法的运用意识的教育是关键,还要懂得记录,能够让学生养成合理的探究习惯。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教学重难点1/6重点:通过摸、听、闻、看等观察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对比,从观察物体所得的特性对物体进行固体、气体、液体的分类。
难点: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汇总、提炼不同物体所具有的不同特性,并根据物体的特性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评价任务1.完成水的知识网状图。
2.认识水的特点。
3.认识固体、液体、气体的特点并能够对物体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给每组准备:7个黑色塑料袋或其他不透明的袋子、4个透明塑料袋(应是可封口的密封袋,用来装四种液体)1块石头、1块木头、1片树叶、分类用图纸。
给每个学生准备:1瓶醋(500ml,分发给小组)、1瓶牛奶(500ml,分发给小组)、网状图记录纸1张。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空气和我们的生活》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空气和我们的生活》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的空气章节中的第8课《空气和我们的生活》,主要介绍了空气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空气的存在、组成和特性,以及空气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空气的存在和组成。
-掌握空气的特性和作用。
-理解空气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重要性。
2. 能力目标:-能够观察和描述空气的特性。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空气对生物的重要性。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珍惜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1. 教学重点:-空气的存在和组成。
-空气的特性和作用。
-空气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重要性。
2.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简单的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理解空气的特性和作用。
-如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空气对生物的重要性。
四、学情分析:学生是三年级的小学生,他们对周围的环境和自然现象有一定的观察和体验。
他们已经学习过一些基础的科学知识,如物体的性质和变化等。
但对于空气的存在和作用可能还存在一些模糊和片面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生动的实验来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五、教学过程:1. 新课导入-利用图片或实物引起学生对空气的注意,提问:“你们知道我们周围有一种无形的东西,我们每天都在呼吸它,它对我们的生活非常重要,你们猜猜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和猜测。
-引导学生回忆和描述自己在户外活动时感受到的一些现象,如风、空气的味道等。
2. 知识讲解-通过简单的实验或示意图,向学生介绍空气的存在和组成,告诉他们空气是由氧气、氮气和其他气体组成的。
例如,可以使用一个空气球,让学生观察气球的形状和大小,引导他们思考气球内部是什么使其膨胀。
-讲解空气的特性,如无色、无味、有质量、可以被压缩等。
可以通过以下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用一个透明的玻璃杯倒满水,然后将一个纸片紧紧贴在杯口上,再将杯子倒置过来,纸片不会掉下来。
第1课 《水》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第1课《水》教学设计教学导航【学情分析】根据三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他们对认识一种事物的方法往往比较单一,特别是刚接触科学课,他们还不懂得用多种感官去发现事物的特点,对于7种物体进行观察,学生往往是无从下手,也不知道做些什么的,因此这堂课让学生对观察方法的运用意识的教育是关键,还要懂得记录,能够让学生养成合理的探究习惯。
【教学目标】1.通过几个小活动让学生明白自己身上有多种感觉器官能帮助自己认知周围的事物,而多种器官的综合运用可以让你更准确地认知。
2.通过感觉认知了解水的一些特点,存在方式,作用。
3.通过寻找学会探究,了解探究的一些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更深一层了解一些水的特点。
4.初步了解固体、液体、气体的概念。
【教学重点】用网状图展现对水的认识,熟练地运用各种感观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
【教学难点】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看视频引入同学们,刚才在视频里看到什么?(水,海洋,冰,瀑布下雨)你能猜出这堂课我们要学什么吗?(水)瀑布,河流,下雨……这些都是大自然中存在的水(板书)有人说,地球其实是一个“水球”因为地球表面有百分之七十左右的面积都被水覆盖着。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水二、我们知道的水1、水是大家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物质,大家都对水有一定的了解,今天我们一起碰撞一下头脑,来说一下你知道水的什么?游戏:传递一瓶水,说说你对水的认识2、老师全体学生一起参与讨论。
构建水的思维导图3、我们的生活和水是密不可分的。
假如我们的地球上没有了水,那么地球上也不会今天种类丰富的生命,也不会有我们人类。
三、水在哪个袋中(一)、观察实验活动一1、既然对于水这么了解,那老师就要来考一下你们啦!老师这里有6个信封,里面分别装有不同的东西,在不打开信封和不损坏信封的情况下,你能将其中的水和其他物体分辨出来吗?你准备用什么办法?生:用鼻子闻一闻(指导扇闻法)用手摸一摸(边说边板书)2、在观察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生:小心别撒掉(一个一个袋观察)观察结束后把袋子竖着放回材料盒。
小学科学教育科学三年级上册水4冰融化了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冰融化了研讨探究给冰加热会怎样?过渡:0℃是水和冰的临界温度(板书0℃水和冰的临界温度),在0℃以下水结成冰,那么温度上升到0℃以上是不是冰就能融化呢,我们做个实验来验证一下。
给冰加热会怎样?1、用吸管不断地向冰块的某一个部分吹热气,会出现一个小窝,可以看出冰块融化了,这是因为冰块吸收了热量。
2、用吹风机的热风吹冰块,冰块整体上会慢慢变小,渐渐地融化了,这也是因为冰块吸收了热量。
小结:冰融化与温度升高有关。
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融化,为后面的学习打下理论基础。
通过观测并记录冰块周围空气的温度变化,知道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是热量使冰融化成水新知探究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有哪些变化?过渡: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冰融化与温度有关,那么在冰融化的过程中温度会有怎样的变化呢?在学习《水结冰了》一课时,我们知道了水结冰后体积会变大,冰融化成水后体积又将会有怎样的变化呢?板书:带着问题我们完成下面的实验。
实验名称: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有哪些变化?ppt出示:实验材料:一个结冰的试管、装有热水的烧杯,橡皮筋。
实验过程:1、取一个结冰的试管,在冰面处做上标记,把试管浸在热水里,观察冰的融化过程。
2、在冰融化过程中,记录温度的变化。
3、当冰完全融化成水后,在试管内的水面处做上标记,比较冰和水的体积。
教师点拨:冰的融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观察1、给冰块加热,观察冰块的变化。
2、观察并记录冰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
通过观察和记录冰在融化过程中的温度变化,了解到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会长时间保持在0℃,直至完全融化成水,冰完全成水后体积变小。
和记录过程中一定要细致耐心,不仅要仔细观察冰融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还要注意观察现象变化。
如盛放冰块的试管壁上小水珠的出现,固态的“冰”变成了液态的“水”等。
分析实验现象:试管壁不断有水珠流下,冰的体积慢慢变小,直至完全融化。
得出实验结论:冰融化成水后,由(固态)变成(液态),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温度(保持在0 ℃不变),直至完全融化,完全融化后体积(变小)了。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1.水到哪里去了【教材简析】本课是单元起始课,本课有四个活动,一是解释水去哪儿了,二是说说生活中的蒸发现象,三是用实验解释蒸发现象,四是比较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本课的重点学生通过观察“用湿布擦黑板,过一会儿黑板上的水迹不见了”这类现象,思考“水到哪里去了”,尝试解释日常的生活经历,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在此过程中丰富对水的感性认识,并借助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测。
【学情分析】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东西之一,水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学生在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学习时,对水已经进行了一些学习和观察。
虽然水也是孩子们生活中常见的,但如何将学生对水的零散的、生活化的认知向科学概念转化呢?这是我们期待学生关注和探究的问题。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水到哪里去了”的探究实验,知道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认识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
科学思维:通过观察水的蒸发现象,比较、分析、归纳出水和水蒸气的异同。
探究实践:能设计并实施简单的对比实验,对水的蒸发现象提出合理的解释。
态度责任:在探究实验中,形成细致、客观的观察态度,培养对水深入研讨的好奇心。
【教学重难点】重点:设计对比实验来观察“水到哪里去了”并解释观点难点:理解水蒸气的特点并能区分“水蒸气”与“白汽”【教学准备】教师:湿布、一杯水、班级记录表、教学课件。
学生: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棉签、一片保鲜膜、一根橡皮筋【教学过程】一、湿布写“水”,回顾水的特点。
(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干净的抹布、黑板,一杯清水1.出示一杯清水,并用抹布蘸清水板书“水”字,提问: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你能说说水有哪些特点?(颜色、气味、形态……)2.学生交流他们知道的有关水的知识。
3.揭题:黑板上的“水”消失了,提问:水到哪里去了(顺势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观察一杯水导入,让学生复习旧知,展现前概念,以“水”字的消失激发兴趣,聚焦本课研究主题。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优秀9篇】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优秀9篇】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1【教课目的】1、知识目标:让学生认识空气能占有空间这一科学观点。
2、过程与方法:用实验方法证明空气的确占有空间;用对照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察看;在科学事实的基础长进行展望和解说,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记录。
3、感情、态度、价值观:经过实验培育与别人合作的优异习惯,形成尊敬事实、脚踏实地的科学态度。
【教课要点】让学生经过自己着手实验研究发现空气是占有空间的。
【教课难点】用实验方法证明空气的确占有空间,并在科学事实的基础长进行展望和解说。
【教课方法与手段】合作研究、实验法、用实验方法证明空气的确占有空间,空气占有空间的多少是能够改变的',并在科学事实的基础长进行展望和解说。
【教课准备】给每个小组准备:1 个玻璃瓶、1 个玻璃杯、2 个注射器、4 根吸管、纸巾2 张、1 块橡皮泥。
给每个学生准备:记录纸一张、维恩图一张。
【教课过程】一、空气占有空间1. 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师操作演示,并指引学生思虑:瓶中的水为何会上涨呢?假如不用石子而利用空气,能让水上涨吗?2. 出示资料,用这些资料可否让装在瓶子里的水上涨并流出来?(保证不倾斜瓶子)3. 联想平常喝盒装饮料时,有什么经验?这些资料该怎样使用?4. 知道学生疏组实验,提示学生注意察看并思虑:橡皮泥有什么作用?假如橡皮泥没有完整塞住瓶口,水能上涨吗?是什么原由让水上涨的?假如停止吹入空气,水还可以上涨吗?假如想让瓶中的水不停上涨,你们的方法是什么?5. 分组实验达成后,沟通。
要点解说实验发生的现象。
二、杯中的纸会湿吗?1. 师演示,将纸巾塞入杯底后,把杯子倒扣入水中,请学生展望:把杯子扣入水底,杯中的纸巾会不会被水浸润,为何?2. 请各小组实验,请学生思虑实验中要注意:杯子要竖直倒扣入水中,纸巾要塞入杯底,防备掉下来。
3. 实验记录实验时的现象及自己的思虑。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空气有质量吗》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空气有质量吗》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的空气单元的第4节课《空气有质量吗》,主要介绍了空气有质量的概念。
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到空气是有质量的,并能够理解空气的质量对物体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理解空气是有质量的,能够解释空气对物体的影响。
b. 掌握实验方法,通过实验验证空气有质量的事实。
2. 能力目标:a. 能够观察、探究和实验,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
b.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和问题。
3. 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科学好奇心。
b.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1. 教学重点:a. 空气是有质量的。
b. 空气对物体的影响。
2. 教学难点:a. 如何通过实验验证空气有质量的事实。
b.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空气对物体的影响。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空气的基本概念,并且对实验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具备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但对于空气是否有质量的概念还存在一定的模糊和混淆。
因此,本节课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空气的质量。
五、教学过程:1. 新课导入:a.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到的内容,复习空气的基本概念。
b. 提问:你们认为空气有质量吗?为什么?2. 实验探究:a. 准备实验材料:一个空气球、一个秤。
b. 实验步骤:i. 先称量空气球的质量,记录下来。
例如,假设空气球的质量为10克。
ii. 用嘴吹气球,使其充满空气。
iii. 再次称量充满空气的气球的质量,记录下来。
例如,充满空气后气球的质量为30克。
c.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与之前称量的结果进行比较。
d. 提问:你们观察到了什么?为什么气球充满空气后质量增加了?e. 学生回答:我们观察到气球充满空气后质量增加了。
这是因为气球充满空气后,气球内部充满了空气分子,而空气分子是有质量的,所以气球的质量增加了。
三年级科学上册空气有质量吗1教案教科版(精选五篇)
三年级科学上册空气有质量吗1教案教科版(精选五篇)第一篇:三年级科学上册空气有质量吗 1教案教科版(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水和空气空气有重量吗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空气有一定的重量,但是重量很轻。
过程与方法:在称量的过程中,了解一些因素会影响称量结果,产生误差,学习准确称量。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及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知道并能设计实验证明空气有重量,但很轻;通过对石头、水、空气的三者比较,初步建立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概念体系。
三、教学难点:设计多种方法,重复验证空气有重量,但很轻。
四、教学准备:给每个小组准备:1根长细木条(或竹条)、3根细线、1块橡皮泥、1个气球、1个皮球(视学校实际情况而定)、1个托盘天平(视学校实际情况而定)。
演示实验材料:1个皮球(视学校实际情况而定)、1个托盘天平(视学校实际情况而定)。
给每个学生准备:石头、水、空气的比较表格。
五、教学过程:(一)空气有重量吗? 1.师:水有重量,石头有重量,空气有重量吗?有什么办法证明?2.生讨论交流,提出采用自制的小天平来证实空气是否有重量。
并讨论自制小天平的方法。
3.指导学生自制小天平。
(建议:天平上的图钉教师可在课前帮学生固定好。
)4.小天平调平。
(先将气球挂上,另一端挂上重物,想办法使小天平平衡)5.给气球充气,观察并记录小天平的变化。
(分组实验)6.全班交流小天平的变化情况,思考:所有小组的实验结果都一致吗?可能是哪些原因引起实验结果不同?有什么办法改进实验,使效果更明显,结果更精确?(二)改进小天平的测量效果1.讨论交流改进小天平测量的方法。
a:同时将两个充足气的气球挂在小天平的两端,并调整天平,使小天平保持平衡,再将其中一个气球的气放掉,观察小天平的变化方法。
b:同时将两个充足气的气球挂在小天平的两端,并调整天平,使小天平保持平衡,在天平的一端再挂上一个或几个充足气的气球,观察小天平的变化。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水第1课时水到哪里去了【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
2.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像空气一样的气体。
科学探究目标: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水去哪儿了”的探究活动。
科学态度目标:1.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水在人们生活中重要性。
【教学重点】蒸发是水的一种形态。
【教学难点】研讨水和水蒸气的区别。
【教学过程】一、导入1、试着解释下面的现象,你认为水到哪里去了?(展示图片)2、水变成什么物质跑到空气里去了?教师点拨:在常温下,水会慢慢变成水蒸气散发到空中,这种现象叫做蒸发。
3、教师小结蒸发是水从液体变成气体的现象。
(展示示意图)4、活动体验(1)请做以下这些活动,体验湿手变干的时间是否一样?①手心向下,手背向上②对一只手吹气③甩动一只手(2)活动手册(3)教师小结: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①液体的温度②液体的表面积③液体表面上方空气的流动速度二、探索说一说我们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类似现象?教师点拨:①水洼的水会变干涸②煮食物时,锅里的水越来越少③晾干衣服④吹干湿发……三、模拟实验1、用实验证明我们的解释。
2、工具与材料两杯水、橡皮筋、保鲜膜、透明塑料盒、白板笔3、实验(1)(1)实验过程①向两个大小相同的杯子里加入等量的水,标出水的高度。
②用塑料薄膜盖好其中一个杯口,并用橡皮筋固定。
③另一个不盖。
④把它们放到通风和向阳的位置。
⑤2-3天后,观察两个杯子中水量的变化。
(2)注意事项①为什么要放到通风和向阳的地方?②为什么要把其中一个杯口封住?(3)研讨怎样解释两个杯子出现的不同现象?依据是什么?引导学生填写活动手册教师点拨:封口水杯里的水基本没少,因为水蒸发后没有跑到空气里去;开口水杯里的水少了,因为水蒸发后跑到空气里去了。
依据是在常温下,水会慢慢变成水蒸气散发到空中。
4、实验(2)(1)实验过程①将透明的塑料盒倒扣在地面上②放置一段时间③观察盒中变化(2)研讨你在透明塑料盒中看到了什么?你认为它们是什么?引导学生填写活动手册教师点拨:在透明塑料盒上看到了小水滴,它们是水蒸气遇冷变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水和空气》教学设计第一课水【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教学重点】用网状图展现对水的认识,熟练地运用各种感观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
【教学难点】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给每组准备:7个黑色塑料袋或其他不透明的袋子、4个透明塑料袋(应是可封口的密封袋,用来装四种液体)1块石头、1块木头、1片树叶、分类用图纸。
给每个学生准备:1瓶醋(500 ml,分发给小组)、1瓶牛奶(500 ml,分发给小组)、网状图记录纸1张。
给全班准备的材料:有关水的课件资料、分类用图纸。
【教学过程】一、我们知道的水1、师:关于水,我们了解哪些?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将自己知道的关于水的内容进行简单记录。
2、汇报交流,师有目的地进行板书,帮助学生概括、梳理。
3、师生交流总结,把关于水的知识归结为几个方面:水在地球上的存在形态、水的作用、水与生物的关系、水的基本特点等。
4、播放一小段关于水的影像资料,进行拓展,同时渗透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二、水在哪个袋中1、师:在这几个袋子中分别装有石头、木块、树叶、水、醋、牛奶、空气这些物质。
(出示几个不透明的袋子)在不打开袋子的前提下,你们有什么办法猜测里面装的是什么,水又装在哪个袋中吗?并思考这么猜测的根据是什么。
2、生实践,师巡回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感观进行感知,并了解学生的想法。
3、交流讨论:你们猜测的结果如何?你们猜测的依据是什么?这些物质中,比较难辨别的是哪些,为什么?4、讨论交流:把这些较难辨别的袋子单独取出,如果可以打开袋子,但不能直接用眼睛观察,能准确地找到水吗?打算怎么做?为什么?5、生实践6、师:对于袋中所装的物质,我们都有了自己的猜测,请大家把袋子都打开,看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7、引导学生将袋中所装的物质进行分类,交流汇报自己的理由。
8、根据学生交流汇报的情况,告诉学生固体、液体和气体是正确分类方法中的一种,同时让生生进行交流,人们这样进行分类的理由是什么。
并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常见的固体、液体和气体还有哪些。
板书设计:教学后记:板书设计: 1. 水无色、无味、透明洗衣、饮用、浇花冰、水蒸气、淡水、海水植物、动物、人类——离不开【水一课】教学反思:猜测袋中物品的活动中学生的表现非常好,这一活动设计很符合三年级学生的特点。
好奇心激发了孩子们的求知欲,在小组学生的出谋划策中他们很容易的分辨出了石头、木块、树叶、空气,而对于水、醋和牛奶的辨认有一些学生一开始坚持认为用手就能做到,可通过活动才发现不行。
这一过程不仅使学生认识到了自己知识的不足,还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了解了液体的相同点,为后面学习做了铺垫。
第二课水和食用油的比较【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水和油相比,在颜色、气味、透明度、黏度、液滴的形状、重量等方面有差异,但它们都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
过程与方法:运用不同感官仔细观察比较水和油;用图表方式记录比较的结果,并进行分析和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愿意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尊重事实、重视证据。
【教学重点】观察、描述水和食用油在颜色、气味、透明度、黏度、液滴的形状、重量等方面具有差异,但它们都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
【教学难点】运用不同感观比较水和食用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用图表的方式记录比较的结果,并进行分析和交流。
【教学准备】给每个小组准备:2个塑料杯、1片玻璃、1张蜡光纸、1支筷子、2个试管、2根长木条(可以是长一些的牙签)1个玻璃杯、1个塑料瓶(矿泉水瓶)、1个水槽。
给每个学生准备:记录纸两张。
【教学过程】一、观察水和食用油1、导入:水是一种液体,你们知道的生活中还有哪些液体?这些液体是否都一样呢?今天我们以水和食用油为例,进行研究。
2、学生观察:提供给每组一杯水和一杯食用油,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两者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并把观察到的结果填写在维恩图中。
(提示:在科学观察中,一般不用尝的方法)3、交流水和食用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师板书展示。
二、滴液比较1、师:水和食用油除了我们刚才所观察到的不同之外,还有不同之处吗?比如,我们分别把水滴和油滴滴到蜡纸、玻璃片和报纸上,它们的状态一样吗?2、生猜测,并讨论:在实验中需要注意什么?(师适当提示:每一次将液滴滴在不同的物体上时,为了实验的可靠,需同时多滴几滴;每一滴的量要控制,不要太多,简单演示;要注意观察水滴和油滴在不同物体上后形成的形状是否一样)3、生实践,将观察到的液滴状态画下来,并注明液滴是在什么物体上。
4、展示学生的记录,并交流讨论。
三、比较水和油的轻重1、师:水和食用油相比,那种物质更重?我们有什么办法比较?2、生交流方法,并讨论、判断方法的可行性。
3、提供材料,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方法进行实践,判断水重还是食用油重。
(这一实验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为演示实验)4、交流实验结果,并尝试根据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5、请学生将观察所得的结果补充到维恩图中,师补充到板书中。
四、借助多种容器,进一步观察水和食用油的相同点1、师演示,将水和食用油分别倒入一些形状不同的容器中,请学生观察它们有哪些相同的特点。
2、生交流、小结。
将两者的相同点补充到维恩图中五、总结提升1、全班交流:水和食用油有哪些不同之处,又有哪些相同之处?重点讨论它们的相同之处其他液体也具有吗?这些相同点,固体具有吗?2、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对于水是怎样的一种液体,你们又有哪些新的认识?板书设计:教学后记:板书设计: 3. 谁流得更快一些水食用油洗洁精我的猜测实验结果【谁流得更快一些】一课教学反思:用对比实验进行验证,理解公平实验,保持除变量之外其他条件相同,是本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我在课前游戏中就渗透了公平竞赛的思想,所以这堂课在讨论实验公平性的时候,通过学生小组的讨论,师生共同的互动,很轻松地就达到了目标。
但是在本节课上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对学生的指导不够。
在学生滴液滴时,没有注重指导方法,学生把握不好,出现了比赛的不公平,导致实验出现误差。
其次,在问题的设计上还有欠缺。
当学生在讨论设计实验时,我提出一个问题,怎样才能让比赛更公平、公正?其实这个地方还可以加个问题上去,问学生:比赛中需要哪些材料?然后再让学生去讨论。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提出针对性的问题,学生的讨论会更有目地些。
第三课谁流得更快一些【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液体都会流动,流动的快慢受到黏度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进行预测并用对比实验进行验证;理解公平实验,为保证公平,需要保持除变量之外的其他条件相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公开的、民主的讨论有助于辨识实验的准确性;小组内分工合作对开展实验是十分重要的。
【教学重点】简单设计对比实验,描述并简单解释液体流动的快慢受到黏度影响。
【教学难点】设计对比实验,理解公平实验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教学准备】给每组的材料:1小杯水、1小杯油、1小杯洗洁精、1块玻璃、3个滴管(或吸管或塑料勺)、一张实验记录表。
给每个学生的材料:一张维恩图。
【教学过程】一、设计流动比赛1、回顾上节课学习的主要科学概念:水和食用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并展示上节课的维恩图)水会流动,油会流动,它们流动的快慢一样吗?2、其他液体也会流动。
比如洗洁精,这也是一种液体。
(师出示三种液体)这三种液体流动速度一样吗?如果不一样,你们推测,谁会流得更快一些?3、有什么办法证明?师引导:如果要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最好进行一场公平的液体流动的比赛。
4、设计“流动比赛”的方案,小组内成员交流:怎样做才能保证流动比赛是公平的?哪个方法最好,为什么?讨论后确定一个比赛方法。
5、全班交流比赛方法,围绕“保证比赛的公平、可行”进行讨论,鼓励生生质疑,完善比赛规则。
二、实验、思考1、请小组成员根据自己选择确定的方案进行流动比赛,并记录。
(师要提示学生重复做几次实验)2、全班交流,汇报,包括:一共进行了几次实验,实验的结果如何,每次实验的结果都相同吗,大概是什么原因导致实验结果不一致等。
3、思考:液体的流动快慢跟什么有关?三、液体、固体比较1、师让学生关注以板书的水和食用油的维恩图记录,明确水和油具有的共同特点,并思考洗洁精是否同样具有这些特点。
2、小结:三种液体的相同点,固体具有吗?固体和它们相比,有哪些不同?师生讨论交流,完成固体和液体比较的维恩图记录。
3、讨论交流,对于“水是怎样一种液体”,我们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板书设计:教学后记:教学反思: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这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基本理念之一,学习科学是一个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
科学是学生自己学与做而不仅仅是教师教的。
在探究过程中,探究问题的选择、研究方案的制定,研究途径和手段的选择,实践研究并取得研究结果,也都由小组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完成。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拥有高度的自主性,能够对学习过程的自我设计、自我控制,而教师对学习过程的干预和控制降低到最低限度,仅仅在必要时给予学生以研究方法和学习条件等方面的支持而已。
第四课比较水的多少【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液体的体积是可以测量的。
非标准单位的测量会导致结果的多样,标准单位的测量使信息交流成为可能。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方法比较液体多少;使用标准和非标准单位测量液体的体积。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比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对比较的方法进行分析和统一,有助于确立科学的标准。
【教学重点】通过多种方法比较液体多少;能较规范地使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
【教学难点】用多种方法比较液体多少,明确用标准单位测量使信息交流成为可能。
【教学准备】给每组的材料:3个塑料瓶(大小高低不同)、1个玻璃杯、1个量筒、1条纸带、胶水、记录纸若干。
【教学过程】一、比较哪个瓶子水最多1、出示三个不同的瓶子,里面装有不等量的水。
请学生猜测,哪个瓶子里的水最多,哪个瓶子里的水最少,并说明理由。
2、怎样才能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并说明为什么这么想。
(师可适当提示前面所学的关于水的特性,如会流动、有重量、有体积等,鼓励方法的多样性)3、交流讨论,比较不同的方法,选择操作最简单的方法进行实践操作。
4、生实践操作后汇报结果。
(如出现结果差异较大或不同,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原因)二、比较水多多少1、师:现在我们已知2号瓶中的水最多,但它比其他瓶中的水多多少,知道吗?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2、学生讨论测量方法预设1:生可能会直接说用有刻度的杯子,师需追问:杯子上的刻度有什么用?假如没有有刻度的杯子,该怎么办?预设2:生可能一时想不出用什么办法,师可直接出示小杯子、瓶盖等材料提示、引导,交流这些材料可怎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