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麦的起源和传播介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麦的起源与驯化是国内外学术界素有争议的问题之一。

多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多主张小麦起源于西亚,中国的小
麦也是从西方传人的。日本的学者甚至认为中国的小麦可能是
张赛出使西域之后才传入的。但随着近年来考古新发现的增多.
国内也有学者主张中国的小麦是独立起源的。

建国前曾在山西省保德县王家湾史前遗址出土的陶片上发
现印有某种类似麦粒和芒的痕迹,因缺乏科学的记录,未引起
重视。建国后最引入注意的考古发现是1955年安徽省毫县钓鱼
台遗址比土的炭化麦粒。出土时.麦粒装在一个陶高中,呈青
黑色,颗粒完整,共重900克左右。麦粒祖短没有辟,腹沟向
两旁伸展,经小麦专家金善宝教授和南京农学院植物教研组鉴
定为小麦栽培种。它比当地种植的现代小麦的籽粒赂小,每粒
平均长3.89毫米,宽2.68毫米(现代小麦平均长5.49毫米,宽
2.9毫米)。这一发现曾当作中国新石器时代已经种植小麦的实
物证据而引起国内外的重视。但是考古学家杨建芳先生著文指
出,该遗址在地层上应有早晚之分,出土陶局的地层与龙山文
化地层不届同一时期,盛麦的陶而也不是龙山文化的器形,而
是西周时代的器形。这样,小麦的时代最多只能定为西周。即
使如此,这一发现对小麦是张窍通西城以后才传人中国的说法
也是一个有力的冲击。

此后.在20世纪60年代初.新疆巴里坤县石人子乡新石
器时代遗址出土了颗粒完好的炭化小麦粒。不过其绝对年代却
不超过距今3删年。1979年.在新疆塔里木盆地东端的罗布泊
西北约70公里的孔雀河下游北岸的古墓中.出土了一批小麦粒。
经四川农业大学农学系鉴定为普通小麦和圆锥小麦.其年代为
距今4Mo年左右。与之相比,巴里坤县石入于乡的麦粒稍大.
比较饱满。这说明经过1咖年左右的栽培,新疆的小麦品种已
有明显的进化。1986年,在新疆哈密市五堡乡克孜尔确卡古墓
中发现了大麦植株和穗子。与现在哈密地区普遍种植的大麦品
种相比较,它们除穗子较短外,其他特征基本相似.说明有很
近的亲缘关系,经碳十四测定,年代为距今3200年左右。这对
于研究大麦的起源、传播和品种的演变,都是难得的实物资料,
并且由此还可看出新疆地区在我国麦类作物栽培史上占有重要
的地位。

到了20世纪80年代,有关麦的研究才有较大突破。中国
科学院遗传研究所李瑶教授于1985年和1986年两次在甘肃省
民乐县六箱乡东灰山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大麦、小麦、
高梁、粟、根等五种炭化籽粒。其中采集到的数百粒小麦籽粒、
DT分为大粒型、

普通型和小航型三种。大粒型平均粒长5.7毫
米,宽3.75毫米,厚与宽接近,形状为椭圆形或卵圆形,胚部
与腹沟部清晰可辨,籽粒尾端因;普通型平均长4.9毫米,宽
3.35毫米,厚接近于宽,籽粒形状为短圆形或卵圆形.籽粒后
端圆,胚部与腹沟清楚;小粒型平均粒长4.05毫米.宽2.95毫
米,厚与宽接近,籽粒形状为短圆形或卵圆形,胚部与腹沟清
楚可辨。这些麦粒均与普通栽培小麦粒形十分相似,属于普通
小麦种。可以看出它们当时是混合生长在’一起的,植株有高有
矮.穗头有大有小,很不整齐,是一种粗放耕作的原始种植业。
出土的大麦粒早纺锤形.两头尖.胚部与腹沟都很清楚,绝大
多数为裸粒,平均粒长为5.21毫米。宽3毫米.厚与宽接近。
它们与现代西北地区种植的青棵大麦形状十分相似.属于栽培
型的青棵麦。东灰山遗址的年代经碳14测定为距今5千删年左
右,这样就解决了我国新石器时代是否种植小麦的长期争论,
把我国小麦种植的历史推到5删年前.是我国近年来农业考古
的一个重大收获。

小麦的种植到商周时期有了进一步发展,甲骨文已有麦、
来等字,并有“来麦”、 “呼麦”、 “田麦”、 “食麦%等L辞.
可见当时中原地区对麦的种植是很重视的。 《汉书.食货志》载
重仲舒向汉武帝建议推广小麦的种植,说: “圣人于五谷最重
麦与禾也。”各地西汉墓中经常有小麦出土。这些足以证明至迟
到了西汉,麦已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重要赖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