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家职能缺失影子银行风险管理论文
论文:浅析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问题与监管
74555 银行管理论文浅析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问题与监管一、前言(一)影子银行的界定影子银行最早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其最初是为了规避政府对利率的管制而产生的,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其规模迅速壮大,直至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其才为人们所熟知,得到学界的研究。
影子银行可以理解为执行部分传统银行功能,其在金融体系中提供信用中介服务时不受或少受监管的机构或业务。
(二)国内影子银行的特点首先,在国内影子银行是以融资为导向的,民营企业自商业银行获得融资较为困难,因此其不得不在传统金融体系外获取融资,另外政府对房地产融资的调控给房地产企业融资带来困难,为了维持资金链条,被迫寻求外部融资。
其次,盈利来源在于信用利差,在银行外金融体系,融资成本远远大于银行利率,一般年利率多在10%以上,部分地区甚至高达20%甚至30%。
最后,影子银行主要是为了规避监管,由于政府对利率以及准备金等的限制,部分企业难以自银行融得资金,影子银行的存在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此类监管。
二、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原因近年来,我国影子银行发展迅速,目前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规模,据有关机构测算指出,目前我国影子银行规模最保守估计也占到GDP的三成。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居民理财意识的增强对于我国影子银行发展的原因,主要可以从供、需以及第三方金融机构三个视角进行分析。
就货币的供给方而言,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攀升,广大有闲钱的居民开始进行理财来促进资金的保值增值,居民理财意识的增强为影子银行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
(二)民营企业融资的需求国有企业由于政府的支持,信用等级高,违约风险低,因此诸商业银行更乐意将钱贷给这些大型国企,而对于那些真正需要融资的民营企业与尤其是那些中小企业而言,商业银行由于惧于承担风险,而对民营企业的融资进行诸多限制,这使得不少民营企业通过商业银行融资困难,不得不通过其他渠道(例如民间借贷)进行融资。
影子银行风险论文
影子银行风险论文摘要:对于“监管”的误区往往领着部门徘徊于巨大成本和命令禁止两种极端,政府应该适当的让市场自身去监管市场。
对于创新频出的新型金融体系,监管部门很难通过一己之力去监管多元化的理财业务。
一、定义“影子银行”最初是源自美国,被定义为具备近似于银行效用,却没有国家信用担保支持的金融中介机构。
银行由于获得了政府的支持,促使它们越发的向高风险高回报的产品偏移。
作为国家金融体系的核心,银行有足够的影响力来迫使国家用纳税人的钱为自己的失误负责。
因此,政府对于银行采取的是监管与支持平行的手段,这样才有了金融监管部门。
然而为了绕开监管,解放自己的盈利能力,银行将某些业务移交到了监管部门无法顾及的行业,从而诞生了现在的“影子银行”。
作为一个中间体系,影子银行也被划分为三大板块:信用中介、期限转换、流动性转换。
这三个功能互相连接,形成了一条业务链,打通了储蓄与借贷之间的联系,扮演着一个金融中介的角色。
相比美国,由于我国的资产证券化还不成熟,影子银行仍然只是停留在雏形阶段——为了规避利率的管制。
在中国体系中,商业银行以庞大的资源优势,主导着影子银行,并将现持有的资源转移出受限的传统存贷系统,从而达到规避监管的效果。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子银行与传统商业银行共享了信用资源。
二、风险自从2007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开始,金融界对于“影子银行”的评价褒贬不一,并且普遍都持有消极态度。
一般来说,所谓“影子”,它的风险源自于两个层面:系统性和监管套利两种风险。
就系统性风险而言,由于影子银行与传统商业银行错综复杂的关系,同时又结合影子银行过高的杠杆率,潜在的违约风险会连带的波及到传统的金融体系中,造成信贷风险的转移,而这种负面的影响会在高杠杆的催化下,放大内在的破坏力,最终引发系统性风险。
另一方面,监管套利风险则偏重于规避监管规则,以相对传统存贷更低的融资成本来获取资金,扩张规模。
监管的空置,低额的准备金等一系列因素提升了杠杆率,膨胀了社会信贷的体积。
浅析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及监管问题
浅析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及监管问题影子银行的风险主要是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信用风险主要是指影子银行放贷债务人无法按时偿还贷款,并且影子银行自身无法承担因债务人违约而造成的损失;流动性风险主要体现在影子银行短期资金大量流失时无法迅速到手资金以支付投资人,这也就带来了赎回风险。
此外,影子银行还有操作风险,即机构内部管理失误或不当操作所导致的风险。
影子银行的监管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是制度上的问题,其次是实际操作上的问题。
制度上的问题主要是指监管体系建设不完善,监管职能不清晰等。
例如,我国的监管体系没有细化或明确普惠金融和非普惠金融机构的监管职责和管理标准,缺乏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监管规范。
此外,还存在着监管空白和重叠监管的问题。
实际操作上的问题主要是指监管机构的能力不足,监管手段不够灵活。
监管部门常常意识到影子银行的风险,但是却没有能力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防范风险。
为了防范影子银行的风险,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加强系统内部治理,健全风险管理体系。
影子银行需要加强内部风险控制机制,建立完善的风控制度和预警机制,提高资本充足率,确保公司能够承担一定程度的风险。
同时,可以加强风险分散投资,合理控制风险。
二是加强监管力度,完善监管制度和体系。
监管部门应建立完善的监管数据库,完善投资者对影子银行的保护机制,加强对锁定期、赎回期等制度的监管,探索建立央行与金融机构合作的短期流动性支持机制,使得机构在面临突发流动性压力时能够及时得到支持。
因此,在我国,应当进一步完善监管力度,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和风险处置机制,同时加强监管部门的人员培训和信息化建设,确保及时准确掌握市场动态,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为国家金融稳定和经济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影子银行相关问题论文
影子银行相关问题论文【摘要】影子银行不受资本充足率的限制和存款准备金制度的约束,更不受存款保险制度的保护。
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中的影子银行崩溃的直接原因就是批发资金市场的挤兑,由于批发资金市场不受存款保险制度的保护,导致在危机来临时大量资金撤出,引发了流动性危机。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致的全球金融危机至今已持续六年时间,较普遍的观点认为影子银行是金融危机爆发和近年货币政策日渐失效的罪魁祸首。
2011年11月中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对中国金融部门的正式评估报告,该报告充分肯定了中国金融体系近年来在商业化转型、增强财务稳健性、改进金融监管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但该报告同时第一次向我国政府提出注意防范影子银行的风险问题。
2012年底到2013年初,陕西神木民间借贷危机再度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这是继2011年温州民企老板跑路潮、2012年鄂尔多斯系统性民间借贷断链后,又一区域性民间金融风险爆发点,使得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问题开始公开化和表面化。
一、影子银行概念2007年,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PIMCO)执行董事麦卡利(Paul McCulley)第一次提出影子银行的概念,意指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与传统、正规、接受监管的商业银行系统相对应的金融机构。
与之类似的概念还包括美国财政部长盖纳特提出“平行银行”。
2010年9月2日,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国会作证时将影子银行定义为“除接受监管的存款机构以外,充当储蓄转投资中介的金融机构”。
2011年4月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对影子银行作了严格的界定,“银行监管体系之外,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等问题的信用中介体系。
”虽然目前国际社会对影子银行尚无统一定义,但已经形成两点共识:一是影子银行体系通常缺乏审慎监管或监管力度较弱,不受金融安全网保护;二是影子银行体系没有传统银行的组织结构,却行使着类似的信贷运作功能,包括流动性转换、期限转换和信用转换。
二、我国影子银行出现的原因分析关于我国的影子银行,目前仍无公认的权威的理论论述和说法,广义的影子银行可以被定义为游离于传统银行体系之外并具有信用中介功能的组织实体和业务活动。
研究论文:影子银行的风险分析与监管策略
97957 银行管理论文影子银行的风险分析与监管策略一、影子银行概述及现状分析1、影子银行概念及其主要形式:影子银行是游离于传统银行体系之外的、不受金融当局监管或监管程度较低的信用中介体系。
中国的影子银行通常可分为3类机构和业务:一、银行的影子银行业务,尤其是银信合作理财产品,此外还有委托贷款、银行承兑汇票、同业代付等;二、非银行金融机构如:小额贷款公司、信托公司、财务公司和金融租赁公司等进行的“储蓄转投资”业务;三、地下钱庄、民间借贷、典当行等。
放款资金来源于商业银行的委托贷款;主要形式包括信托公司的集合信托计划和信贷资产证券化、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银信合作产品、同业代付、买入返售、证券公司资管、民间贷款等。
2、发展现状及模式:相较于正规的银行,影子银行业务具有灵活性、弹力性、变通性、便利性的特点,有巨大的客户渗透力和市场发展潜力。
但由于监管难、与货币政策难以协调等制度上的缺陷,各国都把影子银行作为正规银行的补充和配角,控制运用。
目前中国影子银行与传统银行的规模比例大致为3:7,已接近日本和韩国的水平。
这些亚洲国家影子银行的规模占比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的水平,中国影子银行快速扩张的阶段可能已经进入尾声,呈现与银行信贷平行推移的轨迹。
当前,美国影子银行价值约15万亿美元到25万亿美元,欧元区约13.5万亿美元到22.5万亿美元,日本为2.5万亿美元到6万亿美元,美国、欧洲影子银行总规模都超了GDP总量,而中国影子银行的绝对规模为2.7万,GDP占比不到50%,但增速仅次于阿根廷据全球第二;因此,从规模上中国影子银行并不大,问题主要在于发展太快,应对如此快速发展的措施和经验不足。
模式走向:从“理财-信托”的“一对一”对接模式,向以银行表外资金来源为主、其他金融机构资金来源为辅,信托+券商+基金+保险资产多渠道运用的“多对多”相互对接模式,后者的资产运用即所谓的“泛资产管理”。
国内影子银行是在从传统银行垄断向多元化金融机构体系过渡、从银行间接融资向通过标准化资本市场融资过渡的中间产物。
研究论文:我国“影子银行”的金融风险及监管问题探讨
102780 金融研究论文我国“影子银行”的金融风险及监管问题探讨一、影子银行的定义“影子银行”来源于保罗-麦考利,主要指的是开展银行业务,但是其本身不属于银行发展范畴的金融机构,克鲁格曼则是将影子银行直接定义为,利用财务杠杆操作,同时持有证券、债券等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二、我国影子银行分类欧美主要是将影子银行分为四种基本类型:证券化机构、市场化的金融公司以及结构化的投资实体等、经纪人和做市商的融资活动等,我国的影子银行一般可以分为四种基本类型。
(一)网络借贷、第三方支付等具有银行借贷功能的机构我国针对金融借贷业务的机构在金融市场中的发展设置了较高的市场准入标准,因此,这部分的金融机构监管十分严格,但是,现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技术创新发展,部分的金融机构开始积极的利用科学技术进行金融创新,目前发展已经初具影子银行的发展特征。
(二)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在传统金融机构和客户间融通资金的中介机构目前,我国的民间借贷发展十分的迅速和普遍,担保公司以及小额贷款公司等在民间金融市场中扮演着重要的借贷角色,随着民间资本的大量累积,各种民间借贷开始进行快速的发展,现今,担保公司的发展已经逐渐突破金融传统行业的业务,成为民间借贷金融市场的重要资金利用者。
(三)银信合作、信贷资产转让等一银行为媒介的金融形势银信合作、信贷资产转让等一银行为媒介的金融形势等主要涉及各种资信活动,这部分的金融活动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属于贷款业务的发展范畴。
如:银信合作方式,主要是商业银行通过售卖信托理财产品的方式进行企业贷款,这种方式将贷款风险直接转移给客户,是影子银行的发展特征之一;委托贷款,商业银行主要是以资产受让的形式进行委托贷款购买,从而避免相关部门的金融监管;信贷资产转让则是商业银行利用自身贷款的垄断,将贷款转移到表外进行监管规避。
(四)通过委托理财、股权投资等形式提供服务的私募基金一般来说,私募基金本身存在着较多影子银行的特征,其中一个是私募基金主要是通过委托理财以及股权投资的方式为中小企业进行融资活动支持,私募基金的运作基础是个人的资信,是民间借贷发展的初级阶段,目前我国针对私募基金并没有进行监管;二是,私募基金能够对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进行直接投资,同时还包括证券公司的集中理财计划以及信托公司的资金信托计划等,如果出现任何的风险,对于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来说,都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影响金融系统的影子银行发展论文
影响金融系统的影子银行发展论文一、影子银行对我国金融系统产生的影响(一)影子银行带来的积极影响1、影子银行是传统金融业务的有益补充首先,影子银行能及时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
对于那些筹资困难的中小企业或微型企业来说,影子银行业务可以暂时缓解其资金短缺的局面,帮助其顺利渡过难关。
这在宏观上推动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金融机构的职能空缺。
此外,商业银行为了扭转存款量下滑的局面,纷纷推出银行理财产品、委托贷款等中间业务,也从另一方面说明,我国的商业银行已具备从单一功能的传统银行向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的创新型金融企业转型的能力。
2、影子银行有助于推动金融业务创新影子银行的出现有助于推动我国金融业的创新与发展。
可以说我国影子银行业务的活跃与发展是我国金融深化的体现,也是我国金融业改革、发展与创新的必经之路。
影子银行的出现,促进了我国金融市场多元化融资结构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金融业正在从功能结构单一的传统商业银行向以“需求”为导向的,为客户提供包括投资、理财、风险管理、价值提升等一揽子业务在内的新型金融机构转型。
(二)影子银行带来的负面影响1、影子银行对传统商业银行带来的不利影响影子银行的出现和发展对商业银行带来了不利影响。
首先,影子银行业务扩大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
影子银行管理二0一四•八财经论坛经营和交易的主要对象是货币资金,它从事着传统或创新的银行信贷业务,从某种程度上替代了原有商业银行的部分业务和功能。
由于影子银行的资金大多是源于短期的货币金融市场,一旦市场资金出现问题,就会导致商业银行出现挤兑风险。
长期资产一旦不能及时变现,就会加速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产生。
第二,影子银行使商业银行的存款规模下滑,降低了商业银行可自由运用的资金比例。
由于商业银行储蓄存款的利息率远低于民间融资市场的投资回报率,因此有越来越多的资金被投放到影子银行机构中,导致脱媒资金(指绕开银行等传统金融媒介而获得的存款或贷款)流向直接融资市场,增加了社会的直接融资规模。
浅析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及监管问题
浅析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及监管问题近年来,我国影子银行不断发展壮大,成为金融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影子银行的风险和监管问题也日益凸显。
本文将从影子银行的概念、特点以及风险和监管问题等方面展开分析,以期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
我们来看一下影子银行的概念。
影子银行是指那些不受传统银行资本监管和监督的金融机构或者业务。
它们通常通过各种变相手段,规避监管和监督,从而进行高风险、高杠杆的金融活动。
影子银行的发展为金融体系带来了一定的便利,可以满足一些传统银行无法满足的需求,但也带来了一系列风险和挑战。
影子银行有着明显的特点。
影子银行通常以非银行金融机构为主体,如货币市场基金、信托公司、保险公司、财务公司等。
影子银行通常以资金融通为主要业务,通过各种金融工具进行资金融通,包括但不限于证券、债券、资产支持证券等。
影子银行通常采取高杠杆运营模式,通过信用创新、金融产品创新等手段获取更高的回报。
影子银行也存在着一系列风险和监管问题。
影子银行的风险不断积聚。
由于其高杠杆、高风险的特性,一旦出现资金链断裂或者金融产品违约,将会对金融体系带来严重的冲击。
影子银行的监管难度较大。
传统金融监管主要围绕着银行等机构展开,而影子银行的业务范围更广、形式更多样,监管难度大大提高。
影子银行的监管漏洞比较突出。
部分影子银行机构和业务在法规监管之外,监管空白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影子银行的发展也威胁了传统银行的稳定。
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意味着传统银行的业务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从而也对金融体系的稳定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
面对影子银行的风险和监管问题,相关部门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规范和监管这一领域。
加强监管合作,推动金融监管框架改革。
要加强和落实各部门间的监管合作机制,提高监管协同效率,推动金融监管框架的改革,实现全面覆盖。
健全监管法律法规,完善监管制度。
应完善与影子银行相关的监管法律法规,强化监管制度,厘清监管职责,提高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加强信息披露和风险提示。
中国影子银行的形态风险及其规制对策
中国影子银行的形态风险及其规制对策影子银行是指那些未经监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其主要活动是与银行类似,例如融资与放贷,但它们不受传统银行监管机构的监管。
在中国,由于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与金融创新,影子银行业务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正是由于其缺乏监管,使得影子银行业务存在一些形态风险,对稳定金融体系产生负面影响,因此需要采取一系列的规制对策。
影子银行业务的典型形态风险是信用风险。
一方面,影子银行机构通常向高风险借款人提供资金,其风险评估能力与传统银行相比较为薄弱,容易导致违约风险的增加。
由于影子银行机构放贷环节缺乏持牌银行的信贷质量要求,借款人往往存在多头借贷的情况,增加了信用风险的传染性。
影子银行业务还存在流动性风险。
影子银行机构依赖于市场资金而非稳定的存款,一旦市场资金出现紧张,就可能导致机构的流动性问题。
特别是当机构面临连锁违约时,市场信心会受到严重冲击,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影子银行还存在操作风险。
由于影子银行机构普遍缺乏透明度与规范化管理,容易出现内部控制风险与操作失误,例如误导投资者、滥用资金等问题。
这些操作风险可能会导致机构自身的破产风险,并进一步波及金融市场的稳定。
为了规避影子银行业务的形态风险,中国金融监管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规制对策。
通过加强风险监测与监管来提高影子银行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
监管部门要求影子银行机构建立较为完善的风险管理系统,包括风险评估与监测、风险报告与披露等方面。
监管部门加强对影子银行机构的监管和监测,对其风险敞口进行评估与监测,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加强对影子银行业务的监管法规与规范制定。
为了规范影子银行业务的行为,中国金融监管部门发布了《关于规范影子银行业务的通知》,对影子银行机构的存款、融资、资本等方面进行规范和限制。
监管部门还加大法律法规的修订和制定力度,进一步完善与影子银行业务相关的法规框架。
加强对影子银行机构的信息披露与透明度要求。
监管部门要求影子银行机构及时、准确地披露与其业务相关的信息,提高透明度,增强市场监督和约束力。
影子银行的风险及监管问题研究
影子银行的风险及监管问题研究【摘要】影子银行是金融体系中一个重要但风险较高的领域。
本文从影子银行的定义、特点以及发展趋势入手,深入分析了影子银行所带来的风险,包括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系统性风险。
对监管部门对影子银行的政策和措施进行了探讨,指出监管存在的不足之处。
在本文提出了影子银行监管面临的挑战,以及加强监管的建议,包括跨部门协作和更完善的监管机制。
展望未来影子银行的发展,呼吁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共同努力,促进影子银行风险的有效管控,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安全。
.【关键词】。
1. 引言1.1 影子银行的风险及监管问题研究引言本文旨在对影子银行的风险及监管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影子银行的定义和特点、发展趋势、风险分析、监管部门对影子银行的政策与措施以及影子银行监管的不足之处等方面进行详细剖析。
我们还将探讨影子银行监管所面临的挑战,提出加强监管的建议,并展望未来影子银行的发展方向。
通过深入研究影子银行的风险及监管问题,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影子银行对金融体系的影响,为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提供有益的参考,促进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2. 正文2.1 影子银行的定义和特点影子银行是指在传统银行系统之外运作的金融机构或实体,它们提供银行类似的服务但不受传统银行监管的机构。
影子银行通常以更高的杠杆比例运作,利用各种复杂的金融工具和交易策略来获取利润。
它们可以包括对冲基金、私募基金、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和信托公司等。
影子银行的特点包括高杠杆运作、较低的透明度、复杂的交易结构、高风险和高回报。
影子银行通常涉及大量的资金流动和风险转移,因此可能对整个金融体系产生重大影响。
影子银行的发展也受到金融科技的影响,使得其业务更加复杂和全球化。
由于影子银行的特点和运作方式,监管部门面临着监管难度大、监管空白多的困境。
影子银行的风险可能会在没有预警的情况下对金融稳定产生严重影响。
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成为当务之急。
2.2 影子银行的发展趋势1. 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随着金融科技的日益成熟和普及,影子银行将更加依赖技术创新来提高效率和服务质量。
浅析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及监管问题
浅析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及监管问题影子银行是指与传统银行业务相似,但不受传统银行监管体系约束的金融机构。
在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运营风险和系统性风险。
我国影子银行的监管问题主要体现在监管边界不清、监管手段有限以及监管协调不足等方面。
信用风险是影子银行风险的核心。
影子银行通常以融资与投资为核心业务,一方面通过非常规的融资手段提供信贷资金,另一方面通过投资高风险资产获取高回报。
由于影子银行在信用评级、债务违约、风险分散等方面存在缺陷,信用风险难以评估和控制,一旦出现债务违约等问题,可能引发金融市场的连锁反应。
流动性风险是影子银行风险的另一个方面。
影子银行通常通过短期融资,如债券回购、资产证券化等方式,获取大量资金,但这些资金的来源并不可靠,并且往往无法及时回收。
一旦出现流动性压力,影子银行可能面临无法偿付的风险,进而引发金融市场的信心危机。
运营风险也是影子银行风险的重要方面。
影子银行往往由非银行金融机构或其他企业设立或运营,缺乏传统银行的监管要求和规范。
这导致了影子银行内部管理缺乏规范、风险控制不力等问题,一旦出现经营失误,可能给金融市场带来较大的风险。
影子银行的风险还有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
影子银行业务与传统银行业务紧密相连,一旦出现大面积债务违约、流动性压力等问题,可能导致金融市场的动荡甚至崩溃。
特别是在我国金融体系高度集中的情况下,一家或几家大型影子银行的风险可能会波及整个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造成严重影响。
针对我国影子银行的监管问题,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监管边界不清。
影子银行往往是在监管腾挪的空隙中兴起的,相关金融监管部门对其业务范围和规模缺乏清晰的定义,导致监管的空白和错位。
监管手段有限。
影子银行业务复杂多样,监管部门在业务监管手段上受限,无法有效监控和防范风险。
监管协调不足。
影子银行涉及多个监管机构,但各机构之间信息不对称、合作不充分,导致监管效果打折。
影子银行的风险及监管问题研究
影子银行的风险及监管问题研究影子银行指的是非银行金融机构通过各种形式向市场提供银行类金融服务的行为。
这些非银行金融机构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涉及到资金的融通、融资、支付、清算等业务,这些业务与银行业务相似,但是其机构性质不同。
影子银行具有高杠杆、高流动性、低准备金等特点,却没有银行那样强制性监管的限制,容易产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因此,本文将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影子银行面临的风险,二是当前监管机制和对策的情况。
首先,影子银行面临多种风险。
市场风险是其中之一,表现为投资资产的市场价格发生变动、波动带来的损失;信用风险也是重要风险因素,即对逾期或违约的交易对手或资产产生的损失;流动性风险主要是资产不断升值导致不良贷款占比增加,企业流动性难度增加,以及证券化交易中不良抵押品增多,流动性降低等问题。
行业风险在影子银行中更为普遍,由于这些机构过多的参与了金融市场的交易,使其更加容易在市场中波动,并导致一个机构的问题变成整个影子银行系统的问题。
其次,影子银行对监管机制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影子银行由于其机构性质的特殊性,缺乏银行业的法律保障和监管性质。
为此,应高度重视影子银行监管问题。
我国监管部门当前的监管政策大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改革货币政策工具,如利率、准备金等;二是完善监管制度,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
特别是加强对影子银行的风险管理,在监管机制方面需要建立完善的监管体制,包括设立监管机构,建立统一的数据报告系统,加强对银行机构与非银行机构之间的关注与调查;加强对各种形式金融机构的监管,对于违规行为必须严厉打击,无视违规机构的规定,使其无所遁形。
此外,监管部门还应加强对相关规定的完善,包括市场准入条件、合规管理制度等方面,建立健全的法律机制,以保证监管机制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综上所述,影子银行对金融市场的发展起了能推动的作用,但同时也会与银行类金融机构形成激烈竞争。
为此,我们需要进行有效的监管和管理,加强风险管理,降低影子银行的风险,建立健全的监管体制来保障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安全。
影子银行的风险及监管问题研究
影子银行的风险及监管问题研究【摘要】影子银行是指那些在正规监管制度之外从事金融业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其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这些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
监管的不足会导致影子银行活动的不规范和风险的进一步扩大。
当前,影子银行监管举措不够完善,虽然一些国家已经出台了相关政策,但仍需要加强监管措施来规范行业发展。
在加强监管的过程中,应注意平衡规范和创新,避免对实体经济造成不必要的影响。
影子银行的风险需要引起重视,加强监管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为重塑金融监管体系,保障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影子银行的监管问题亟待解决。
【关键词】影子银行,风险,监管问题,研究意义,定义,特点,监管不足,监管现状,监管措施建议,风险重视,加强监管。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全球范围内,影子银行的规模不断增长,各国政府和监管机构也开始对影子银行展开监管。
由于影子银行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监管存在困难,监管措施也面临挑战。
对影子银行的风险和监管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分析影子银行的定义、特点、风险以及监管现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影子银行的本质,提出有效的监管措施,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1.2 研究意义研究影子银行的风险和监管问题有助于深入了解影子银行的本质和特点,揭示其在金融体系中的作用和影响。
分析影子银行的定义和特点可为监管部门提供更准确的监管标准,帮助监管机构及时识别和应对影子银行风险。
关注影子银行存在的风险及监管不足导致的问题,有助于引起社会各界对金融稳定性的重视,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影子银行监管的现状和监管措施建议则为完善金融监管体系提供参考,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力度,避免金融风险的进一步积累。
研究影子银行的风险及监管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于维护金融市场秩序、保障金融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影子银行的认识,为相关部门制定合理有效的监管政策提供参考,促进金融市场的持续稳定发展。
我国“影子银行”的金融风险及监管问题探讨
我国“影子银行”的金融风险及监管问题探讨【摘要】我国“影子银行”的金融风险及监管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首先介绍了影子银行的定义和发展历程,指出我国影子银行存在的金融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运营风险。
随后,分析了监管部门对影子银行的监管措施和监管现状,指出监管仍存在不足之处,面临挑战。
提出了加强监管的建议,包括健全监管制度、强化监管力度和加强协调合作。
总结指出,我国“影子银行”的金融风险必须引起重视,完善监管机制是防范影子银行风险的重要措施。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不断发展,监管监管措施必须不断完善,以保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关键词】影子银行、金融风险、监管问题、定义、发展、存在、监管措施、监管现状、挑战、建议、重视、完善监管机制1. 引言1.1 我国“影子银行”的金融风险及监管问题探讨与传统银行相比,影子银行的监管较为松散,缺乏有效监管机制,容易出现风险传导不畅、信息披露不透明等问题。
我国影子银行存在着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多种金融风险,一旦发生风险事件,可能对整个金融体系产生严重影响。
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势在必行。
监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措施,建立健全监管体系,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市场秩序,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
影子银行监管的现状与挑战也需要引起重视,监管部门应当及时调整监管政策,跟上金融市场的发展变化。
在加强监管的基础上,我国应当进一步探讨完善监管机制的措施,增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力度,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只有通过全面加强监管和规范市场秩序,才能有效防范我国“影子银行”的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2. 正文2.1 影子银行的定义与发展影子银行是指一种类似银行的金融机构,但其不受传统银行监管体系的控制,通常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资金融通和金融业务。
影子银行的发展始于20世纪70年代,主要由于金融创新和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
影子银行通常包括信托、资管产品、债务融资工具、证券化产品等形式,其特点是运作方式非常灵活,能够快速应对市场变化,但同时也存在较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我国影子银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影子银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近年来,我国影子银行规模不断扩大,其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担忧。
影子银行作为银行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金融体系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
对于影子银行存在的问题,需要及时采取对策来加以解决。
本文将从我国影子银行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方面进行研究分析。
一、我国影子银行存在的问题1. 风险隐患较大我国影子银行系统与传统银行体系相比,其风险管理、监管程度较低,资产负债表信息披露不充分,存在较大的风险隐患。
一方面,影子银行通常以非银行的形式进行业务操作,包括信托、理财、资产管理等,这些业务往往涉及高风险的投资项目,一旦出现资金链断裂或者投资失败,可能引发严重的财务风险。
影子银行的监管制度相对薄弱,监管部门往往无法及时获得相关信息,难以有效监管,导致风险得不到及时的控制和化解。
2. 金融乱象频现影子银行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金融乱象频现。
由于监管制度不健全,影子银行市场容易出现乱象,一些非法机构或者非法集资行为经常发生,给广大投资者和市场秩序造成严重影响。
一些影子银行机构为了谋取非法利益,可能存在违法违规行为,造成金融秩序混乱,甚至引发金融危机。
3. 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影子银行业务的过度发展可能导致金融资源过度向金融行业集中,而忽视了对实体经济的支持,这将导致实体经济的发展受到阻碍,甚至引发金融泡沫,对国民经济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
二、对策研究1. 健全监管制度为了解决影子银行存在的问题,首先需要健全监管制度,完善监管体系,提高监管的有效性和权威性。
应该加强对影子银行各项业务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双重备案制度,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强化监管的全面性和时效性,增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能力。
还需要建立健全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化解影子银行风险,减少金融乱象的发生。
2. 加强行业自律除了政府的监管,还需要加强行业自律,提高影子银行从业人员的诚信意识,引导影子银行业务规范经营。
影子银行的风险及监管问题研究
影子银行的风险及监管问题研究影子银行是指那些没有直接接受监管或监管不完善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其活动与传统银行业务相似但又有所不同。
由于其缺乏监管,影子银行存在一定的风险,并可能对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挑战。
本文将重点研究影子银行的风险和监管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一、影子银行的风险1.系统性风险:影子银行的规模庞大,一旦出现问题,可能对整个金融体系产生严重冲击,引发金融危机。
如2008年次贷危机中,大量的次贷资产被转移到了影子银行,最终导致了金融风暴的爆发。
2.流动性风险:影子银行的活动主要依靠短期融资,资金链条较为复杂,一旦市场信心受到冲击,可能面临流动性断裂。
流动性风险的爆发将进一步削弱市场信心,引发恶性循环。
3.信用风险:影子银行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可能将低信用质量的资产转移到投资者手中,增加市场风险。
影子银行的缺乏透明度和信息披露,给市场参与者带来信息不对称,增加了信用风险。
4.运营风险:影子银行的运营和风险管理能力相对较弱,往往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和监管制度,容易发生操作风险、道德风险等问题。
二、影子银行的监管问题1.监管漏洞:由于影子银行与传统银行业务的边界模糊,监管机构往往难以准确界定和监管影子银行,容易出现监管漏洞。
影子银行的投资者和债权人可能受到较大的损失,而监管机构对此无能为力。
2.信息不对称:影子银行缺乏透明度,难以及时、准确地披露相关信息,给市场参与者带来信息不对称。
投资者往往难以评估影子银行的真实风险水平,增加了市场风险。
3.监管不完善:传统的银行监管制度主要针对传统银行,对影子银行的监管手段和工具有一定的不适用性,监管措施相对滞后。
监管机构在监测和评估影子银行风险时面临各种困难,无法充分发挥监管管制的作用。
三、应对措施1.强化监管:建立健全与影子银行业务相适应的监管制度和监管机构,对影子银行活动及其涉及的风险进行监测和评估,加强对其资本充足率、流动性管理、风险控制等方面的监管。
浅析我国影子银行监管法律制度构建论文
浅析我国影子银行监管法律制度构建论文浅析我国影子银行监管法律制度构建论文一、我国影子银行的含义及特征(一)影子银行的含义由于影子银行是新兴名字,全世界对其研究尚不完善,对其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而我国影子银行由于具有特殊中国特色,与西方国家发达的金融体系下的影子银行概念也并不完全吻合。
影子银行能够实现只有商业银行才能完成的业务,它们通常利用各种金融工具来把借贷者和投资者通过资本市场连接起来。
影子银行在我国大体可定义为能完成有传统商业银行的所有业务而又游离于监管之外的一种新型的银行系统。
(二)我国影子银行的基本特征影子银行在中国的发展速度非常迅猛且规模巨大不容忽视,由于中国金融国情的特殊性,影子银行具有如下显性特征:1.资金来源有限由于影子银行的业务模式为借短贷长,所以其存在普遍的期限错配特征。
由于影子银行的资本主要来源于自有资金和从货币市场筹集的短期资金;资产期限较长,所以一旦出现违约情况,则不得不抛售未到期资产,或者以更高的成本向市场融资,这样就会陷入流动性风险。
2.产品复杂,证券化程度较高我国影子银行往往通过一系列复杂的产品设计,把银行贷款证券化,再通过证券市场融资,实现融资“倍增”,其高度的证券化改变了传统银行的融资模式。
3.经营活动不透明,缺失监管我国影子银行大多为场外柜台交易,缺乏信息披露,经营活动不透明,没有完善的披露制度,政府金融主管机关也较少对其实行监管。
4.我国影子银行活动的杠杆率相对较低高杠杆率是影子银行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引起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主要原因。
但在我国,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监管部门对于杠杆率的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度,规定我国商业银行不得为私募股权基金发放并购贷款。
但我国仍然存在高杠杆操作的影子银行类型,例如一些金融衍生品和资产证券化业务,但是都是属于刚起步探索阶段,没有完全开放和大规模推行。
因而使得我国影子银行活动表现出了杠杆率相对较低的特殊特征,同样的我国影子银行的系统性风险也低于发达国家。
影子银行的风险与监管研究
存在的问题:我国影子银行监管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监管制度不完善、监管手段单一、监管 范围有限等,这些问题可能导致监管漏洞和监管套利,从而引发金融风险。
未来发展方向:未来,我国影子银行监管应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监管手段、扩大监管范围, 并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影子银行风险。
影子银行可能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导致市场对它的信用评级和融资能力产生质疑,进而引发 流动性风险。
定义:操作风险是指由于内部程序、人员和系统的不完备或失效,或由于外部事件造成损失 的风险。
类型:包括流程管理风险、技术风险、人员风险和外部事件风险等。
表现形式:如交易失败、系统故障、欺诈行为、信息泄露等。
促进金融创新:影子银行监管能够规范金融创新活动,鼓励影子银行机构开展有 益的创新业务,从而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美国:多层次监管体系,对影子银行实施严格监管 欧洲:实施全面监管,建立单一监管机制 中国:逐步加强影子银行监管,实施宏观审慎政策 国际合作:加强跨国影子银行的监管合作,共同应对风险
影子银行监管体系:我国影子银行监管体系主要由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和证监会等机构 组成,负责对各类影子银行业务进行监管。
影子银行的监管研 究
保护投资者利益:影子银行监管能够规范市场行为,减少不正当交易和欺诈行为, 从而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维护金融稳定:影子银行监管能够监测和评估影子银行的风险,及时发现和化解 潜在的金融风险,从而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
防止系统性风险:影子银行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对整个金融体系造成重大影响。 影子银行监管能够识别和防范系统性风险,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
影子银行的定义、类型及风险监管研究论文
影子银行的定义、类型及风险监管研究论文影子银行(Shadow Banking)是指一类由非银行金融机构提供金融中介服务的机构和活动。
这些机构和活动虽然不属于传统的商业银行体系,但是提供了与银行相似的金融服务,包括贷款、投资和融资。
影子银行由于其特殊的性质和规模,对金融体系和宏观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篇论文将讨论影子银行的定义、类型以及风险监管的研究。
首先,影子银行的定义和范围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因为它包括了多种类型的金融机构和活动。
一般来说,影子银行是指那些在金融中介过程中提供金融服务的机构和活动,但是他们并不受传统银行监管和监督的约束。
这些机构和活动可能包括信托公司、货币市场基金、债务证券化、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等。
影子银行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创新金融工具和技术,提供更灵活和高效的金融服务,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影子银行可以分为几种类型。
首先是信托公司,它们主要通过吸收储户存款,然后将这些资金投资于各种项目和资产。
其次是货币市场基金,这些基金主要通过购买短期债务工具来获得回报,例如商业票据和国库券。
再次是债务证券化,这是一种将大量贷款打包成证券,然后出售给投资者的过程。
最后是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这些机构通过发行股票或债券来筹集资金,然后再将这些资金投资于其他项目。
影子银行的发展带来了一些风险,这也是监管机构关注的焦点。
一方面,影子银行在提供更多金融中介服务的同时,也增加了金融系统的杠杆效应。
由于它们不受传统银行监管的约束,可能会出现过度放松的信贷条件和风险管理不足的情况。
另一方面,影子银行的运作也可能带来系统性风险。
当市场信心受到冲击时,影子银行可能面临流动性风险和连锁反应的风险。
为了监管和管理影子银行的风险,许多国家和地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强化监管框架,以确保影子银行的活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
这可能包括加强对影子银行机构的注册和审查制度,以及监管机构的合作和信息交流。
其次,加强风险管理和监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银行家职能缺失与影子银行风险管理的研究【摘要】影子银行使银行的表内资产表外化,将银行家的风险转化给了市场,促使整个金融业的财务杠杆率上升,资产泡沫化快速放大。
影子银行对于整个金融市场的风险在于,银行家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不对称,丧失了风险承担者的职能,最终导致银行家职能的缺失和道德风险。
表外资产表内化监管,改变影子银行的市场准入制度和盈利模式,加强处罚,可以抑制影子银行家的道德风险,降低金融市场系统风险。
【关键词】金融监管;影子银行;银行家
一、引言
影子银行,又称为影子金融体系或者影子银行系统(shadow banking system),是指房地产贷款的证券化,房地产业传统上由银行系统承担的融资功能逐渐被证券市场所替代,在2007开始的美国次贷危机中影子银行逐渐被人们重视,甚至被看做是金融危机的重要推手之一。
影子银行体系主要包括:证券化机构;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共同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市场化的金融公司;另外还包括结构化投资机构及证券经纪公司。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曾发布报告称,在最高峰2007年的时候,美国“影子银行”的资产达到20万亿美元,大过传统银行12万亿美元。
由于我国金融创新比较滞后,中国市场尚未出现房地产贷款的证券化产品,但是,金融信托产品以及金融理财产品将银行表内贷
款表外化,从而将银行家的风险转化给了投资者,成为影子银行的表现形式。
中国信托业协会公布的一份数据表明,截至2011年3月31日,银信合作理财产品规模仍达1.53万亿元。
2010年10月开始的稳健的货币政策也催生了地下钱庄、民间高利贷等金融形式上的快速发展,这也成为中国高度金融监管下,“影子银行”存在的主要形式之一。
影子银行实际上是将间接融资转化成直接融资,不再占用银行业的资本金,但是影子银行风险和成本的计量尚属于学术难题,这无疑就增加了投资者的信息不对称和监管机构的监管难度,所以影子银行一直游离于金融监管之外。
影子银行使得银行业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模式变成了中间业务形式,银行丧失了银行家职能,拥有剩余控制权却并不是风险承担者,银行家职能残缺。
在这种制度安排中,银行业的风险资产被转移,催生了较大的杠杆率和银行业的道德风险,推升资产价格泡沫迅速扩大。
二、影子银行的银行家职能
现代企业理论从企业参与者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假设出发,把企业看做是一组不完备契约的组合,是社会成员之间产权交换的的一种方式,是企业成员之间博弈的结果。
现代企业理论特别强调企业家的作用。
完整的企业家精神,包括了银行家对经营的控制权,还包含了承担资产风险的责任。
frank knight(1921)指出,存在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决策,而企业家职能
就是实施决策并为不确定性承担风险,“自信或者勇于冒险者承担风险,并保证犹豫不决者或者怯懦者得到一笔既定的收入”。
张维迎认为,没有企业家精神,企业就不能存在。
[1]银行家是银行的企业家,是银行业剩余收入的主要创造者,是风险制造者和风险承担者的统一体,对于银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2] 影子银行使得银行业的资产负债业务形式转变成中间业务形式,从而银行家的剩余索取权丧失,只拥有剩余控制权,导致银行的企业家职能缺失,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杠杆率放大与剩余控制权的扩大
影子银行系统包括出售贷款的银行,特殊目的机构,参与证券化的投资银行,金融理财公司以及基金管理公司等。
在此系统中,银行将贷款打包出售,或者将它表外化,摆脱了监管机构的监管,由于风险和权力的不对称,银行自然而然怠于对贷款人的资信进行尽职调查,放贷的冲动增强,银行的实际杠杆率被放大。
由于金融理财产品的往往是通过一组不完备的契约将资产的管理权授予给了基金管理者,作为信托资产管理的基金资产管理机构,他们管理的资产中没有自有资金或者自有资金非常少,这样的杠杆率被迅速放大,以较小的自有资金控制了大量资产,这种制度安排促使基金管理的资产杠杆率被大幅放大。
美国的结构化基金的杠杆率高达40倍,这远远大于一般企业的财务杠杆和新巴塞尔协议对银行业杠杆率的监管规定。
而对于国内外的一些契约型基金,自有资金为0,将杠杆率放大到无限,这样基金管理人的剩余控制
权也被放大。
2.买者自负与剩余索取权的消失
影子银行改变了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模式,以表外业务代替了资产负债业务,这就改变了银行的盈利模式和风险责任。
资产管理业务中,银行以存贷差作为主要的盈利来源,而银行的盈利也可以看作是风险管理的风险补偿。
由于存款和贷款的风险不同,银行对贷款风险集中管理,获得存款和贷款中间的风险补偿。
影子银行中,理财产品、基金信托产品的一个特征就是买者自负,也就是直接融资代替了间接融资,银行等金融机构并不承担其中的风险,而是通过固定的比例获得管理费,而对于损失不承担风险,这样银行家的剩余索取权或者说风险责任消失。
3.剩余控制权与剩余所有权的不对称
影子银行加大了金融系统的杠杆率,扩大了影子机构的剩余控制权,同时影子银行不具备银行家的剩余所有权。
也即是,影子银行的银行家职能是残缺不全,往往会使得银行家追求短期利益而产生道德风险问题,催生市场资产泡沫,加大投资者的风险。
4.系统风险被放大
影子银行的问题还在于,当资产泡沫破灭时,这种逆杠杆化也会放大风险。
由于影子银行的杠杆率一般都比较高,风险承担能力较弱,所以资产价格只要出现下滑,就很可能使得影子银行系统陷入危机,自有资金很快会损失殆尽,从而削弱对投资者的风险担保能力。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影子银行使得银行家的职能残缺,加大了金融市场的风险,催生资产泡沫和杠杆率,使得金融市场的和投资者的风险加大。
三、影子银行的监管建议
影子银行加大了金融市场和投资者的风险,所以越来越受到监管者的重视,但是如何实施有效的监管,对于各国监管当局来讲还是一个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前面的分析表明,银行家职能残缺是影子银行的主要症结所在,所以我们对影子银行的监管提出以下建议:
1.表外资产转为表内
监管实践中,可以将表外资产通过一定的技术纳入银行表内进行风险管理管理,通过一定的风险因子将其转化成银行资产,并纳入银行的信贷规模管理额度,这不但会从宏观上监管金融系统的整体风险,还可以降低影子银行资产的杠杆率。
2.改变固定管理费制度
基金管理公司、银行和证券理财产品的管理人,盈利模式一般都是通过固定的资产管理费。
一些私募基金除了固定的管理费之外,还和客户有盈利分享的条款,但是对于影子银行的银行家,基本不会和客户分担风险,而且当资产损失,他们依然可以获得固定比例的管理费。
如果监管部门能够通过法规和行规,改变影子银行的获利方式,在信托产品出现损失的时候,取消管理费,或者理财产品中增加影
子银行的自有资产比例,这样可以使影子银行家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相匹配,减少影子银行家的道德风险,降低风险。
3.改革市场准入制度
目前国内的影子银行准入制度监管严格,大量的地下钱庄、私募基金公司无法获得合法的准入资格,无法获得信托资质,这就造成了信托资质的垄断。
由于资质的垄断,削弱了投资者的选择权,这些有信托资质的机构就处于定价的优势地位,从而增加了机构的道德风险机会。
放宽影子银行的行政准入条件,就可以增加投资者的选择权,加强影子银行机构之间的竞争,削弱影子银行机构的定价权。
在影子银行家和投资者的博弈过程中,激烈的竞争会推动影子银行家成为风险承担者,降低其道德风险。
4.加大惩罚力度
在美国金融危机中,影子银行机构如投资银行、评级机构的道德风险受到广泛的质疑和批评,但是没有足够的经济处罚,政府反而不得不给予经济上救助,实际上对于影子银行是一种预算软约束。
美国影子银行监管失败的经验,使我们必须采取更加严格的全过程监管。
银行表外资产的规模、风险的计量模型以及合规风险都要纳入到监管部门的日常监管中。
影子银行对金融系统的整体风险,要常规化进行压力测试,对于违规违法的机构,要及时的进行刑事和民事处罚,要推动投资者的集体诉讼,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
益。
四、结论
影子银行将银行的表内资产表外化,将间接融资变成了直接融资,使得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变成了中间业务获利模式,这也就使得银行家的风险转化给了金融市场,资产泡沫化也快速放大。
在影子银行体系中,金融业的财务杠杆率和银行家的剩余控制权被放大,同时普遍实行的买者自负原则使银行家的剩余索取权消失,风险承担责任消失,剩余控制权和剩余所有权严重不匹配,导致银行家职能残缺和银行家道德风险。
表外资产表内化监管,改变影子银行的市场准入制度和盈利模式,加强处罚,可以抑制影子银行家的道德风险,降低金融市场系统风险。
参考文献:
[1]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2]李家军,王汇.银行家职能残缺与中国国有银行经营效率的分析[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7,5.
作者简介:王汇(1981-),男,陕西西安人,硕士,经济师,广东白云学院经济系教师,研究方向:西方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