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科学下册(浙教版)教学设计:《地球的绕日运动》教学设计(第三课时)教案
科学初一下浙教版4.3地球的绕日运动教案2
课题
4.3地球的绕日运动〔一〕
时间
教学目标
1、复习地球公转运动的方向,周来自,地轴倾斜等差不多特征。2、复习地球公转运动产生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3、了解昼夜长短变化,五带划分等地理现象。
重点难点
昼夜长短变化,五带划分等地理现
课题
4.3地球的绕日运动〔二〕
教
学
过
课题
4.3地球的绕日运动〔二〕
时间
教学目标
1、复习地球公转运动的方向,周期,地轴倾斜等差不多特征。
2、复习地球公转运动产生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3、了解昼夜长短变化,五带划分等地理现象。
重点难点
昼夜长短变化,五带划分等地理现
教学预备
教
学
过
程
[引入]1.天亮时间,夏天和冬天分别大约是几点?为何不同?
2.你所居住的地方一年中哪个月份白昼最长?哪个月份白昼最短?
2、〔1〕划分五带的依据是什么?
〔2〕什么原因有无阳光直射是划分热带的依据?
〔3〕什么原因有无极昼现象是划分寒带的依据?寒带极昼期长时间受阳光照射,什么原因依旧寒冷?〔用手电演示〕
【答】寒带虽有极昼现象,然而由于太阳入射角特别小,阳光仍比温带少得多。太阳辐射总量由低纬向高纬递减的缘故。
【小结】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决定地球昼夜长短变化的重要缘故。
结论:夏季:昼长夜短冬季:昼短夜长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1、夏季:昼长夜短冬季:昼短夜长
北半球白昼最长的月份是6月,最短月份是12月
2、北半球:【读图P132】
3、一年中北半球哪一天白昼最长?〔6月22日〕什么原因?
太阳直射点移到其最北端。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3节地球的绕日运动教案
《第3节地球的绕日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公转,公转的周期是365天(一年)。
2、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时,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会观察到远近不同的物体存在视觉位置差异。
3、知道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
4、知道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1、了在模拟实验中,观察并做出恰当描述。
2、结合模拟实验进行推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对科学现象的解释需要得到证据的支持和从已知出发进行推理。
2、认识到科学家在获得证据的过程中需付出艰辛的努力,同时也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
二、教学重点1、知道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公转,公转的周期是365天(一年)。
2、知道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
3、知道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
三、教学难点1、知道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
2、知道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准备记录表,两根木杆,一把木尺,小纸条,一个红圆片(太阳),两个蓝色圆片(星星)六、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引入:我们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西向东自转,在自转的同时是不是还围绕太阳公转呢?思考:怎样知道地球是否围绕太阳公转?小结:地球的确是在围绕太阳公转,公转一周是一年。
那今天我们一起去探索地球的公转。
新课讲解:一、地球的公转1、思考:在人们不能到天空中观察地球的运动时,人们是怎样认识地球公转的呢?2、提问:(在黑板上画一地球运行轨道图,在轨道外画两颗星星)如果地球在公转,在公转的轨道上观察星星,会看到什么现象?3、模拟实验。
(1)谈话:天空中的星星的位置各不相同,有的离地球近,有的离地球远,如果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那么,天空中的星星的位置就会随着地球的运动而发生变化。
我们可以用一个模拟实验来研究这种变化。
(2)模拟实验①讲解:在操场上画一个圆圈,圆圈中放一个红色小圆片,代表太阳;找两个竹竿,上面分别贴上一个蓝色圆片,分别代表星星,其中一颗星星离地球近,一颗星星离地球远;在远处的星星顶竿上挂一木尺,每隔10厘米贴一个记号;然后找一位同学代表地球,背对着圆圈做圆周运动(公转),在从A点运动到B点的过程中,仔细观察两颗星的位置,并做好记录②学生到操场模拟实验。
4.3《地球的绕日运动》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
重点题型整理
1.填空题:
(1)地球绕太阳的运动称为_______,其方向是_______,周期大约是_______。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地球绕日运动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地球绕日运动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地球的绕日运动》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知道四季变化的原因吗?”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地球绕日运动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2)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地球公转速度在不同阶段的变化规律学生难以掌握。
(3)地球公转与自转的区别:学生容易混淆地球公转和自转的概念,难以理解两者之间的区别。
(4)科学家探索地球公转历程的理解:学生对科学家探索地球公转历程的了解和认识不足,难以理解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和方法。
针对以上重点和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1.利用地球公转模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球公转的过程,增强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2.通过具体案例和实际观察,引导学生理解地球公转轨道倾斜与地理现象之间的关系。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3章第3节 地球的绕日运动教案(浙教版)
第三节地球的绕日运动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讲述地球公转及地球运动效应,包括地球公转特征、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和五带的划分。
考虑到地球绕日运动比自转更为复杂、宏观和抽象,教材尽可能从生活经验入手引导学生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即探究抽象的空间原理,如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杆影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杆影的方向和长度变化与什么因素有关。
也就是通过一个个设置的环节,可以是模拟实验,也可以是直观的动态课件,通过这么多手段,重在让学生能把这么复杂的知识点和原理清晰化、明朗化。
个人认为本节的重难点就集中在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原理上,所以这里需要的是成功的演示和分析,要给学生充分的自学准备,给予充分的时间和探讨、整理、思考的时间和力度!教师在讲解上一定要清晰和到位。
而在昼夜长短变化部分,教材利用图表制度、模型、并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分析全球的昼夜长短变化,五带划分相对而言学生容易理解,相对来讲学生也比较感兴趣一些,好好利用这一点让学生的积极性达到发挥。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地轴倾斜等基本特征。
了解地球公转运动产生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五带划分等地理现象。
2、技能目标:能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地球仪模拟演示,简要解释在观测杆影和读图等观察方式中发现的地理现象。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整理的综合能力。
训练学生读图的技能,学会自己板画结合分析的习惯和能力。
训练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实验技能。
3、情感目标:通过分析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中蕴藏的科学知识,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通过观察五带的特点与动物的分布,体会动物的形态特征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念。
体验到科学实验分析的重要性,使学生意识到科学素养、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具备对学习科学的重要性。
重视对生活现象的关注和利用,培养他们对实验科学的极大兴趣。
教学重点:地球上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原因和测定;地球上五带的划分;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和意义。
4.3地球的绕日运动-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独立探索,培养自主学习习惯。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实现资源的即时共享和预习进度的监控。
- 作用与目的:
让学生提前接触课程内容,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问题提出能力,为课堂讨论做好充分准备。
2. 课中强化技能
-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关于四季变化的视频,引出地球公转的主题,激发学生兴趣。
在素质方面,学生普遍缺乏对科学现象的长期观察和思考习惯,需要引导他们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耐心。此外,学生在团队合作、表达交流方面有待提高,这对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产生影响。
针对以上情况,本节课将注重以下方面:
1. 结合学生好奇心,设计生动有趣的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利用多媒体和教具,帮助学生建立地球公转的空间概念,提高空间想象力;
- 学生可结合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研究方向,进行深入研究,如地球公转对气候、生物等的影响,形成研究报告或展示作品。
- 教师组织一次课后拓展成果展示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成果,互相交流,共同提高。
八、内容逻辑关系
2.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地球公转导致了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五带划分等地理现象。
- 实地考察学习:鼓励学生参与实地考察,通过观察实物模型和互动展览,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 家庭实验:建议学生在家中尝试简单的科学实验,如制作小型的地球公转模型,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地球公转运动规律的理解。
- 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与地球公转相关的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如地球公转对气候的影响、不同地区昼夜长短的变化等,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最新浙教版《科学》初中科学教案《地球的绕日运动》
4.3地球的绕日运动[教学目标]:1:了解太阳高度角的概念2:了解地球公转运动的方向、周期、地轴倾斜等基本特征3:了解太阳高度角变化,季节变化的规律及其原因4:培养学生在观测杆影和读图等观察方式中发现地理现象的能力5: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原因[教学难点]:公转的基本特征[教学过程]:一、引入:幻灯:地球的绕日运动○1音乐我们生活在丰富多彩的自然界中,平时可以看到许多奇妙的自然现象,比如昼夜交替现象和太阳的东升西落现象四季变化等等,谁能来解释一下太阳的东升西落是怎样引起的?学生回答刚才**同学对太阳东升西落解释得非常好,不知同学们在生活中是否注意过下面这一现象○2幻灯:当你站在操场上时,从日出到日落,你影子的长度位置是否发生变化?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猜测师:杆影究竟会产生怎样的变化,我们通过动画模拟一下,请同学们仔细观察○3动画(备课材料)日出——正午——日落问:1、一天中杆影长度什么时候最短?此时杆影朝什么方向?2、你认为杆影的长度与什么有关?(引入太阳高度角)3、一天中太阳的高度角如何变化?什么时候太阳的高度角最大?(引入正午太阳高度角)4、你认为太阳高度角的日变化是由什么引起的?(引入地球自转)学生观看多媒体动画并回答。
我们知道太阳高度角在日变化中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
○4幻灯:一天中敖江与北京(不同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一样吗?图:问:A、B、C、D、E表示在地球上不同纬度上五个的地点,谁能上台指出各地太阳高度角?生:上台指出A、B、C、D、E五地的太阳高度角幻灯问:○1哪地太阳高度角最大?(引入太阳直射点)这说明有的地方正午会受到太阳光垂直照射,我们将地面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叫做太阳直射点。
○2从这图中,同学们可以发现正午太阳高度角纬度分布有何规律?(从直射点向南北两极递减)(我们知道北京比敖江纬度要高,假设A表示北京,B表示敖江,则哪地在一天中正午高度角要大?)下面我们一起看另一个问题:讨论:一年中,敖江每天正午太阳高度都是一样的吗?(○1先弹出问题。
4.3地球的绕日运动教学设计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
浙教版七下科学4.3地球的绕日运动教学设计课题 4.3地球的绕日运动单元四学科科学年级七下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浙教看到七下科学第四章第3节;地球的绕日运动是指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绕太阳进行公转,此前已有的知识基础是太阳的基本概况及地球自转,学生已知道太阳辐射到地表时可看作是平行光、倾斜的地轴与阳光之间存在一个角度,这为本节的学习起到基础作用,同时,本课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探究四季成因,通过不同季节杆影变化的特点来推测地球所处的季节和四季的成因,让学生明白四季与太阳直射或斜射有关,即与太阳高度有关,与地球离太阳的远近无关;所以教材从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入手,了解太阳直射点在地表的运动规律,了解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从而知道影子长短的变化规律,由此进入地表接受到阳光的多少,出现四季的变化,并介绍四个特殊的代表性日子: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了解四季交替过程中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本节内容拟用2课时完成,第1课时为地球公转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第2课时为昼夜长短变化。
学习目标科学观念:知道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了解地球公转运动的方向、周期等基本特征;了解地球公转运动产生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影子长短变化等地理现象;科学思维:根据地球公转特征做模拟实验,并能收集有用的证据进行合理的分析推断;探究实践:在观测杆影和读图等观察方式中,了解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了解知道地球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情况等地理现象;态度责任:通过学习地球公转的知识,激发对地球和宇宙的好奇心。
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重点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不同季节,地球上正午太阳高度分布的规律;难点建立地球公转运动的空间概念;探究正午太阳高度产生的原因。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知识回顾:1、地球自转产生的结果有(C)①昼夜现象②昼夜交替现象③时间的差异④太阳东升西落现象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2、无云的晴天,如果你在野外迷失了方向,可以在平地上竖起一根杆,地面上OA 是这根杆在阳光下的影,过一段时间后,影的位置移到了OB,如图所示,则AB箭头所指的方向是(A)A.东B.南C.西D.北(第2题图)(第3题图)(第4题图)3、如图的太阳光照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甲点可能看到的现象是()A.日出东山B.日落西山C.夜幕深沉4、根据图415回答:图上的A、B、C、D四地中,处在深夜的是________ ,处在白天的是___ ____。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地球的绕日运动》教学设计
四季更替、五带的气候不同、一天中影子的长短变化,这些现象对学生来说都是很熟悉的现象,可是它们形成的原因何在呢?地球的公转这个自然现象也是学生有所了解的自然现象,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太阳高度角又是什么?它会怎样变化?这节课先从影子出发,引出太阳高度角的概念,进一步研究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再引导学生寻觅根源——地球的公转,再而发现地球的公转引起的一些自然现象——四季更替、五带的形成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公转运动的方向、周期,地轴倾斜等特征;2 、了解地球公转产生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五带划分等地理现象;3 、学会解释在观测杆影和读图等观察方式中发现的地理现象;4、初步了解地球的运动情况,并了解地球上的许多现象是与地球的运动有关的,从而渗透学生的辨证观和无神论,以及从现象看本质的学习方式。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主要讲述地球公转及地球运动而产生的效应,包括地球公转特征,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及五带划分等,内容较抽象。
学生对地球的公转在小学的自然常识中以有所了解,对昼夜长短的变化和五带的划分也有感性认识,但是对太阳高度角接触很少。
而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五带的形成、昼夜长短的规律都与地球的公转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地球的公转是本节课的一个核心。
因此,本课的重点是地球的公转,难点是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以及它与地球公转的本质关系。
教学建议本节教材的内容较多,时间较紧,建议3课时来完成。
由于本节内容较抽象,建议从生活体验入手引导学生产生探究抽象的空间原理,培养空间思维,其中对于太阳高度,教材就是以观测杆影的启示为切入口,从观测中发现太阳高度的变化,并逐渐提升到为什么有变化的问题上来,通过演示、讨论,最终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原理。
再进一步由地球的公转分析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最后从昼夜长短变化和五带的划分进一步巩固地球的饶日运动的特点。
本节课中的学生分组实验可以安排在课前,最好选择晴天来完成,阴天时也可以用电灯来代替阳光来实验。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地球的绕日运动》教学设计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三节《地球的绕日运动(1)》教学设计讲授新课一、地球的公转1.认识地球的公转【读课本134—135页,参考图4—16“地球的公转”】2.读图4—16、4—17,描述地球公转过程中,地轴倾斜的特点。
【新知准备】你注意过影子长短变化吗?一天中人影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看视频,思考下列问题】一天中,早晚的时间,树的影子,为什么有长、有短?同一地方,一年中季节,正午树的影子,为什么有长短不同?同一季节,不同纬度的地方,影子长短也不相同不同?【生活观察】一天之中,旗杆影子长度的变化学生观看视频,并阅读课本:1.自学(1分钟):读书,标划知识点并记忆;2.小组展示(1分钟):学生代表上台讲解。
地球公转过程中,地轴呈倾斜状态,地轴与公转轨道面呈66.5°的夹角并保持不变,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学生看视频,理解其中的知识点学生读图本环节的设计:通过学生看视频,读课本文本,了解地球自转方向的特征。
读图:让学生形象理解地球公转中地轴倾斜的的特征。
利用生活导入,贴近学生生活。
利用视频,让复杂的太阳高度问题,降低难度,易于学生接受。
本环节从学生身边生活切入,你观察过吗?一天中,学校操场上旗杆影子的长短变化规律:日出(最长/最短),正午(最长/最短)日落(最长/最短)。
这种变化与有关。
1.太阳高度【读图4—18】”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正午的杆影”太阳高度角指,这个交角简称太阳高度。
2.一天中的正午,当太阳位于方向,太阳光和地面的夹角最大。
3.一年中,同一地点不同季节的正午的杆影长度变化:夏天较,冬天较。
4. 有的地方正午会受到太阳光垂直照射,简称。
地表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叫做。
5.太阳高度的位置有关。
是太阳高度最大的地方。
【新知探究】1. 夏至日,太阳直射点M 的纬度是最长最短最长太阳高度太阳光与地面的交角正南短长直射太阳直射点太阳直射点太阳直射点北纬 23.5°南纬 23.5°理解:旗杆影子长度的变化与太阳高度的关系本环节从学生结合视频,从课本中领会:太阳高度角、同一地点不同季节的正午太阳高度与影长、同一天纬度不同影子长度变化等各知识点。
科学初一下浙教版4.3地球的绕日运动教案
冬季的中午杆影,
据图判断,其中A
表示的是______季
中午,理由是______________。
地表上同意太阳垂直照射的点叫__________受到太阳垂直照射时,太阳高度角等于__________。
太阳高度随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__________,影子也越来越长。
我们居民住宅的卧室和阳台大多朝偏南方向,请说明缘故?
思考:杆影的长度与什么有关?
3.各小组分工情况:
将各小组的汇报,汇总得出:一天之中正午杆影最短,朝正南或正北,杆影长度与太阳高度角有关。
小结1:
1.太阳高度角大—杆影短;
2.太阳高度角小—杆影长。
3.一天之中太阳高度角由小变大再变小。
问:一年中,同一地点每天正午太阳高度基本上一样的吗?
放映:课本图片4-11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入新课
放映地球图片
问:你了解地球吗?
放映日晷一天之中影子变化
问:你发明了什么?什么原因会有如此变化?
讨论
猜测
新课教学
指导学生进行模拟实验探究一天之中影子的变化过程。
实验说明:1.在地球上不同地区出现的太阳东升西落三种路径。
2.需要观问题:
A.一天之中杆影的长度,方向如何变化?
B.什么时候杆影最短,方向朝哪里?
找规律
讨论、猜测
观看现象找规律,证实猜测
回答、并解释缘故
学生猜想
利用桌上器材:火柴杆、地球仪、橡皮泥讨论设计方案
学生实验
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及本组心得,证实猜测
小
结
问:想一想这节课你学到什么?能否向大伙说一说?
出示总结1、2、3
学生总结
2020-2021学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4.3《地球的绕日运动》教案
4.3《地球的绕日运动》指导教学书
主备人:审核人:初一备课组
一、情感调节
复习小学学过有关地球公转的知识,回忆影子形成的有关知识。
二、目标展示
三、新课学习
(一)活动
内容:观察杆影
(二)互帮一
提示:时间5分钟。
起立交流。
1、杆影的长度和_______有关,即_______,简称_______一天中杆影最短是______,此时的杆影朝_____或______
2、太阳位置越高,太阳高度越___,影子越_____
3、正午太阳高度最___,晨昏时太阳高度最_____
(三)释疑一
老师解决学生提出的主要问题和老师觉得需要讲解的内容。
讲解内容预测:一天中杆影的变化
(四)自学二
自学内容:P136-138(5分钟)
自学提示:
1、读图4-16,记住二分二至的日期,
2、读图4-19及P138第一自然段,知道什么是太阳直射点并找出一年中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规律:
3、读图4-19及P138第二自然段,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
(五)互帮二
提示:时间5分钟。
起立交流。
1.一年中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规律
2.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
(六)释疑二
老师解决学生提出的主要问题和老师觉得需要讲解的内容。
讲解内容预测: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及直射点变化规律
四、知识建网
•心说:闭目1分钟思考,本节课学到了什么?
•互说:1、2号结对;3、4号结对;5、6号结对,先单号说。
•竞说:用最简洁的话或关键词说出来(组内选两人说)。
科学初一下浙教版4.3地球的绕日运动教案1
科学初一下浙教版4.3地球的绕日运动教案1【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差不多规律及他们所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规律;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观看、理解、想象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差不多规律;二分二至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教学难点】黄赤交角及太阳直射点的变化【教学方法】直观感知法、读图分析法、演示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展示课件1,片头: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从画面中,我们能够了解到地球在不停地运动,本节课,我们共同学习地球运动的差不多形式——自转和公转。
⊙新课教学〔展示课件2:本课要紧知识点〕【一】地球的自转【二】地球的公转1、请同学们按照小标题自学课文P15和P16,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运动规律。
〔展示课件3:地球的自转〕2、让学生通过画面更好地认识地球的自转、地轴的空间位置、自转方向、自转周期和自转速度。
〔展示课件4:地球的公转〕3、请同学们观看课件,了解什么是地球的公转、公转轨道、速度、方向和周期。
老师强化知识点的落实。
4、让学生动手演示,并作为内容过渡。
〔1〕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从侧视到南北极俯视;〔2〕利用地球仪和讲桌,演示地球的公转;〔3〕利用地球仪同时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1、由地球仪的特别姿态引出〔展示课件5:黄赤交角〕,介绍黄赤交角的概念。
2、〔展示课件6:太阳直射点〕介绍什么叫太阳直射点。
3、〔展示课件7:二分二至日的地球位置〕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及地轴倾斜方向始终不变,太阳直射点总是在南北纬23o26’之间往返移动。
太阳直射点的最北和最南的纬度分别是北纬23o26’〔北回归线〕和南纬23o26’〔南回归线〕。
4、介绍四个节气。
5、介绍回归年。
6、〔展示课件8: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7、(展示课件9、10: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一〕〔二〕)请同学们复述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4.3 地球的绕日运动 学案3
地球的绕日运动【学习目标】1.掌握地球公转运动的方向。
周期。
地轴倾斜等基本特征。
2.了解地球公转运动产生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学习重难点】重点:地球公转。
难点:地球公转运动产生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太阳高度的变化(1)一天中,学校旗杆的影子长短是在的。
(2)杆影的长度和太阳光与的交角大小有关,这个交角叫,简称。
(3)一天的正午,太阳位于或方向,太阳光和地面的夹角最,此时杆影最。
(4)一年中,一个地方的正午太阳高度是随而变化的,夏季,冬季。
因此正午杆影的长度是夏季,冬季。
(5)同样长度的杆子,在同一天里,不同,正午影长也不同。
(6)由于地球是着绕太阳公转,在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每年会在与之间来回移动。
(7)一个地方在不同日期的正午,太阳光照射的角度会,标杆的影长也会发生相应的。
(8)由于地球的自转,所以在一天中的不同时刻,阳光照射的方向和角度是的,从而使标杆影子的方向和长短相应的发生。
2.地球的公转(1)地球公转的方向是,地轴是状态,地轴的北端指向附近,公转一周所需时间约为天。
(2)夏至日,太阳直射;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冬至日,太阳直射。
3.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1)地球上中、高纬度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夏季较,冬季较;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夏至日最,冬至日最。
(2)自春分日至秋分日,太阳直射半球,北半球各地昼夜,夏至日昼长达一年中最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现象。
(3)自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太阳直射半球,北半球昼夜长短与夏半年。
(4)南半球的昼夜长短变化情况与北半球。
(5)在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全球各地昼夜。
(6)赤道上全年昼夜。
4.五带的划分(1)太阳高度越大,地面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越。
(2)全年太阳高度,低纬地区平均较,高纬地区平均较,地面接受的太阳辐射总能量具有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的规律。
(3)地球上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限,把地球表面粗略分为、、、、五个热量带。
七年级科学下册 第4章 第3节 地球的绕日运动教案 浙教版
第3节地球的绕日运动1教学目标1.了解太阳高度角的概念2.了解一天之中太阳高度角的变化3.了解太阳高度角的季节差异4.了解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纬度分布规律5.能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模拟实验,简要解释在观测杆影和读图等观察方式中发现的地理现象。
6、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想象和创新思维能力。
2学情分析学生对于本节课中所涉及的很多现象都非常熟悉。
◆学习了初中地理地球的运动基础知识后,学生已经有了一些零散的知识储备。
◆本节内容相对抽象、逻辑性强,且要求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而学生已具备的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思维迁移的水平有限。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规律;二分二至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教学难点:太阳高度角的变化4教学过程活动1【活动】教学过程⊙新课教学一、地球公转1、地球公转与周期2、公转的方向3、公转时地轴的姿态4、公转产生的现象5、地球公转与周期提问:(1)什么是地球的公转?地球在不断地绕着太阳运行。
地球的这种运动叫公转运动。
(2)地球的公转周期是多长?地球公转一周所需时间约为365.2422天,即通常所说的一年。
2、地球的公转方向依据地球的自转方向,描述地球的公转方向。
地球一边绕地轴自西向东自转,同时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
3、地球公转时地轴的姿态提问:地球公转时,地轴在宇宙空间的姿态是怎样的?答:地球公转过程中,地轴呈倾斜状态,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度的夹角,而且倾斜的角度和方向始终保持不变。
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4、公转产生的现象提问:地球公转产生了哪些现象?答: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四季更替、昼夜长短变化等。
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1、正午太阳高度2、太阳直射点移动与太阳高度的关系(一)、正午太阳高度1、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称为太阳高度角,简称为太阳高度。
问:一年中,同一地点不同季节的正午的杆影长度是怎么变化的?答:一年中,一个地方正午杆影长度也随季节而变化,夏季短,冬季长。
浙教版七年级下第四章第三节地球的绕日运动
新世纪教育网精选资料版权全部@新世纪教育网本章累计 3 个教课内容第 3 节地球的绕日运动 (一 )地球的绕日运动比自转更复杂、宏观和抽象,学生接受有必定的困难。
尽可能从生活体验下手指引学生研究抽象的空间原理,有助于学生的意义学习。
包含地球的公转、公转的特色、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内容剖析变化、日夜长短的变化和五带的区分。
本节内容许多,可分为 4 课时(教材办理)达成。
第一课时:察看杆影的变化和学生疏组实验(课外)。
第二课时:地球的公转、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第三课时:日夜长短的变化和五带的区分。
知道一年之中当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日夜长短变化的关系。
设计知识与技术测定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实验,察看和记录当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理解太阳高度的观点;认识太阳高度在一天中及四时中的变化,不一样教纬度地域的变化状况惹起的木杆杆影的长短变化的状况。
学在教师指导下,经过地球仪的模拟演示,简要解说在实验和读图目中发现的地理现象,培育察看能力(能用本课学习的一种方法,正确过程与方法标丈量太阳高度)和归纳归纳能力。
感情、态度及养成仔细仔细的科学态度,领会到自然事物是有规律的、互相联系的。
价值观教课要点地球公转产生太阳高度季节变化的基本规律.教课难点太阳高度与杆影的关系的判读(影长、杆影朝向)地球仪、橡皮泥、火柴、灯泡;日晷图片、太阳高度表示图、太阳教课器具高度与影长关系表示图。
直尺、三角板、量角器、笔、纸、筷子、指南针、圭表模型。
情境一:(图片展现世纪日晷、圭表图片,)这些是什么,有何用途?情境二:(活动一)观察杆影你发现了什么现象?分别描绘之。
情情境三:(展现太阳高度表示图)那么什么是太阳高度?太阳高度是如何变化的?境设情境四:太阳高度与影长有什么关系?置情境五:(议论)冬季和夏季射入室内的阳光,哪个季节更深一些?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在一年内有什么变化?情境六:太阳高度的年变化?教课过程边教边悟情境一:(图片展现世纪日晷、圭表图片,)这些是什么,有何用途?生:叙述:这两件天文仪器制造原理什么?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人用在地上立有发现了什么?让我们借助科学让追忆先人的踪迹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四章第三节第三课时
二、教学理念
《地球的绕日运动》是浙教版科学七下第四章不断运动的地球里第三节。
在内容上,它主要是讲述了由于地球公转而引起的一些自然现象,分为太阳高度角,地球公转,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和五带划分等内容。
在学过前2个课时后,学生对于地球公转引起的变化已经有所了解,对于昼夜长短变化和五带划分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本节课的难度不大。
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更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知识活用和迁移能力,分析归纳能力的培养。
所以我们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出发,通过对前一课时内容的复习得出规律和概念,再利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但是整节课最突出的特点是记忆量大而且比较繁杂。
所以应提出明确的记忆线索,板书尤为重要。
三、教学目标
1.认识目标
巩固认识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了解地球公转而引起的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了解五带的名称及划分依据、产生原因。
2.能力目标
能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对图片的分析,学会归纳总结一些地理知识。
3.情感目标
培养学习兴趣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
昼夜长短变化和五带划分
五、教学难点
昼夜长短变化
六、课前准备
小地球仪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昼夜长短
1、引入:(幻灯片3)身边的故事:今天,小辰负责班级晚值日,同学小乐一直催他快些,小辰心想,天色还早,不用那么着急。
不料等他忙完抬头才发现,天色已经漆黑,而此时,六点都还没有到。
请一位同学读上述的小故事,提出问题:故事中的季节是何时?与我们现在的季节有什么不一样的?
[设计意图:利用故事,调动学生情绪,进入课堂学习的氛围;同时从熟悉的身边事情出发,也可以降低学习的难度。
2、探究地球上昼夜长短的变化
读图:①图中白色和深蓝色分别表示什么?
白天和晚上
②地球上的二分二至是由什么引起的?
太阳直射点变化,地球公转
③由此推测,地球上的昼夜长短变化主要是由什么引起的?
太阳直射点变化,地球公转
板书:昼夜长短引起原因:太阳直射点变化 地球公转
④在上述四天,北纬66.5°和23.5°赤道、南纬66.5°和23.5°这5个地方的昼夜是如何变化?(利用学生的小地球仪和窗户进行模拟)
板书:
规律:在北半球
⑤请同学们讨论归纳:南半球的昼夜长短变化
(鼓励学生利用地球仪进行推测)赤道的昼夜长短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归纳能力。
通过横向对比或者是生活经验得到南半球的昼夜变化,再通过纵向总结,发现赤道的昼夜变化情况,培养学生的对比发现能力。
⑥思考:浙江省有几天是昼夜等长的?
(鼓励学生在地球仪上熟练找到自己的家乡)
[设计意图:测试学生对于昼夜长短变化情况的掌握
3.小结: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分为北半球,南半球,赤道和二分日(点击“等长”2字链接回幻灯片2,点击练习)
4.练习:(点击幻灯片2的“练习”链接幻灯片8)科学家去南极考察应该选在何时?(冬天,南极是极昼)
[设计意图:一则为了测验学生对于南北半球的昼夜长短情况变化,二则也为了引入下一段的学习 (二)五带划分
1、引入:(幻灯片9、10、11)半年后,科学家结束考察返回,一路上经历了雪天,草原,炎热各样的风光,为何地球在同一时间内会出现不同的天气?
(点击“原因”2字链接回幻灯片2,引入五带划分)
2、五带划分:(点击幻灯片2中的五带划分,链接幻灯片12)
①:五带划分的依据:各地获得太阳热量的不同 北半球昼大于夜,北极圈内有极昼现象
北半球昼小于夜,北极圈内有极夜现象 太阳直射北纬23.5 ° 太阳直射南纬23.5 ° 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太阳直射赤道 昼夜长短情况 太阳直射点
②:五带划分的界限:几条重要的纬线
③:五带名称:热带 23.5N----23.5S
北温带 23.5N---66.5N
南温带 23.5S----66.5S
北寒带 -66.5N-----90N
南寒带 66.5S----90S
(点击幻灯片12的“五带划分”,链接回幻灯片2)
④五带内的天文特征及其影响下的气候特征(点击幻灯片2上的“气候特征”链接回幻灯片13)
热带有太阳直射现象,终年炎热
北温带既无太阳直射又无极昼极夜四季分明
南温带既无太阳直射又无极昼极夜四季分明
北寒带 -有极昼极夜现象终年严寒
南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终年严寒
⑤练习:我国地处热带的是哪个省?(海南)
浙江地处哪个地带?(北温带)
(三)总结
1.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昼夜长短变化:原因
变化规律(北半球、赤道)
五带划分:依据、界限、划分界限、特征(北温带)
(四)作业
作业本第三节第三课时
(五)反思
学生开始认识到地球公转带来的各种现象是从生活中种种小现象,如影子,四季更替等等开始的。
经过这一节《地球的绕日运动》的学习,学生开始学会从大地球的角度认识地球公转,将地球缩小成模型,模仿其运动,能更直观的认识地球公转带来的影响。
从课堂练习的效果看,学生能较好的掌握好昼夜变化规律和五带划分的依据和界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完成。
但在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
1.引入
以身边小事引入的效果不好。
学生看到故事后反应一般,并没有激发其学习兴趣,归咎其原因,是因为故事的语言不够生动,过于口语化,学生对这样的故事兴致不高。
改进措施,可以以学校的夏令作息表和冬令作息表的变化引入,或者是以生动的图片,对比发现夏冬昼夜的不同来引入。
2.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这节内容安排既有学生自己归纳,又有教师小结,显得有点拖沓,就其内容而言,可以以板书为重点复习,舍去课件上的小结。
3.如何记忆
这一节内容比较简单,但是很繁杂,学生容易混淆。
而且记忆的内容很多,如果没有抓住记忆的线索,容易造成误差,所以应该允许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每学一块内容,转动一次地球仪,更为直观深刻的理解记忆。
但需关注学生的活动情况。
4.令我比较惊讶的是,学生对于南极科考队员回国这一事例的运用,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使得五带划分的内容上得尤其的顺利。
由此可见,一个好的衔接对于一堂有效率的课是多么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