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控股雨润的看法

合集下载

高盛并购双汇案例分析

高盛并购双汇案例分析
发展”,由漯河市政府、双汇集团(35.72%)、
漯河海宇投资(25%)共同持股。
2019年12月,商务部批复,同意漯河市国资委将其 持有的双汇集团100%的股权以20.1亿元人民币的价 格转让给香港罗特克斯有限公司(高盛51%,鼎晖 49%);双汇发展变更为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 同意海宇将其持有的双汇发展25%股权转让给罗特 克斯(5.62元/股)。这样,罗特克斯即持有双汇 发展60.72%的股份。
双汇产品
案例内容
一、并购背景分析 二、并购动因 三、并购对双汇影响 四、案例启示
二、并购动因—高盛收购动因
2.1 高盛简介
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 全球第二大投资银行和证券公司。成立于 1869年,总资产3000亿美元,在世界 24个国家设有42个分公司或办事处,共 2万多名员工,2000年名列世界500强 第112位。1984年在香港设亚太地区总 部,1994年在北京、上海设代表处。
管理环境整合包括制度与人核心是理念能否整合成功财务资源的整合特别是财权配置模式的选择问题案例内容一并购背景分析二并购动因三并购对双汇影响四案例启示喜忧参半的并购双汇集团的挂牌吸引了包括淡马锡高盛集团鼎晖投资ccmp亚洲投资基金花旗集团中粮集团等十余个意向投资人先后来与北交所进行项目洽谈
高盛并购双汇案例分析
一喜: 中国企业并购不再盲从
双汇集团的挂牌,吸引了包括淡马锡、高 盛集团、鼎晖投资、CCMP亚洲投资基金、 花旗集团、中粮集团等十余个意向投资人 先后来与北交所进行项目洽谈。
2019年4月26日漯河市国资委宣布,由 美国高盛集团和鼎晖中国成长基金Ⅱ授权 并代表两公司参与投标的罗特克斯公司中 标,中标价格为人民币20.1亿元。
并购风险分析

一场不流血的战争——金融救国

一场不流血的战争——金融救国

一场不流血的战争——金融救国请看看《中华民族品牌的血泪史》,看后您是否也会泪奔?我泪奔了,太难过了,在这个看不见硝烟的战场里,我们正在被静悄悄地俘虏,然而我们很多企业家没有觉悟到,仍然在发着努力把企业做强做大后等别人来收购,获取一笔不菲的财富梦而沾沾自喜!然而看看我们是如何被别人控制吧,被控制后的后果意味着什么?那是在不须一兵一卒的情况,别人可以让我们瞬间倒下!我打开的不仅仅是眼界,也不仅仅是一种心胸与格局,让我更大的惊悟是我们已经面临在一个危险边缘,我们应如何学习抱团强大,站起来保护我们的祖国,悍卫我们未来生存的尊严!我们要有民族使命感!相信这就是短短两年神奇飞速发展的原因,我们所追随的是一份深沉的爱国之情,是一份不服输的傲然气势!我们要悄悄地建起一支强兵悍将,用于抵御经济强敌!经过国人的传播,越来越多的爱国之士开始觉悟,开始关注未来金融界的发展趋势,开始对现在这个表面平静实质波涛汹涌的社态有了忧患意识,开始想着如何抱团发展悄悄壮大,壮大到有足够的能力去反击,反收购!《中华民族品牌的血泪史》1994年《中华牙膏》被荷兰《联合利华》收购。

1996年,《活力28》被美国《美时洁》收购2000年,《乐百氏》被法国《达能》收购。

2000年,《太太乐鸡精》被瑞士《雀巢》收购。

2003年,《三笑牙膏》被美国《高露洁》收购。

2003年,中国电池第一品牌《南孚》被美国《吉列》收购。

2004年,《小护士》被法国《欧莱雅》收购。

2004年,《佳木斯收割机》被美国《约翰迪尔》收购。

2004年,《雨润》被美国《高盛》收购。

2004年,《哈尔滨啤酒》被美国《安海斯布希》收购。

2004年,抗生素基地《华药集团》被荷兰《DSM》收购。

2005年,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最大《徐工集团》被美国《凯雷》收购。

2006年,中国纸业龙头《晨鸣纸业集团》被美国《CVC》收购。

2006年,《娃哈哈》被法国《达能》收购。

2006年,《华润涂料》被美国《威士伯》收购。

全球著名私人股权基金及投资案例

全球著名私人股权基金及投资案例

第六章全球著名私人股权基金及投资案例第一节国际著名私人股权基金及投资案例当前国际上的私人股权投资机构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著名投资银行或国际机构下属的私人股权投资基金,如高盛公司(Goldman Sachs & Co.)、花旗集团(Citigroup)、国际金融公司(International Finance Corporation)的下属私人股权投资机构等;另一类则是专业私人股权投资基金,如凯雷集团(The Carlyle Group)、淡马锡(Temasek)、KKR(Kohlberg Kravis Roberts)、黑石集团(Blackstone Group)等。

以下将选取几个知名机构进行扼要介绍。

一、隶属于投资银行和国际机构的私人股权投资基金CCMP亚洲投资基金(CCMP Capital Asia)创建于1999年,公司前身是摩根大通亚洲投资基金(J.P. Morgan Partners Asia),即摩根大通集团的私人股权投资部门。

2005年,该基金从摩根大通集团中独立出来,并更名为CCMP亚洲投资基金。

CCMP 亚洲投资基金主要在五大区域进行投资:大中华地区、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和新加坡,投资对象多为大中型消费行业、工业品制造行业和服务行业中的扩张型企业,同时也投资于并购市场。

该基金的投资战略是选择能产生良好现金流的业务模式、具有较高进入门槛或能够提供差异化技术或产品的领先企业,通过提高企业经营效率来创造企业价值并获得投资回报。

目前,其管理的基金规模已达27亿美元,主要投资人包括摩根大通集团旗下的全球基金、美欧著名养老基金、保险公司和亚洲富有家族的资金等。

CCMP已完成的投资涉及汽车、科技、环保、消费品、零售和服务业等多个行业,投资的企业包括:海太糖果公司(韩国)、空调国际(澳大利亚)、新西兰黄页公司、Vertaine控股有限公司(印度尼西亚)、Sensatan科技、武汉凯迪电力环保公司(中国)等。

资本运作案例分析

资本运作案例分析

资本运作案例分析:高盛收购双汇2006年3月3日,漯河市国资委在北京产权交易所挂牌,将其持有的双汇集团100%股权对外转让,底价为10亿元。

双汇集团是以肉类加工为主的大型食品集团,总资产约60多亿元,2005年销售收入超过200亿元,净利润1.07亿元。

另外,集团持有上市公司双汇发展35.715%股份,所持股份的市值达33.89亿元。

2006年4月26日,由美国高盛集团、鼎辉中国成长基金Ⅱ授权,代表上述两家公司参与投标的香港罗特克斯有限公司(高盛集团的一家子公司),以20.1亿元人民币中标双汇股权拍卖,获得双汇集团100%股权,间接持有双汇发展35.715%的股权。

根据挂牌信息,此次双汇集团股权转让要求受让者必须满足四个条件:资产规模超过500亿元的国外资本、财务投资者、管理团队不变、税收留在当地。

另外,双汇集团规定意向受让方或其关联方在提出受让意向之前,不得在国内直接或间接经营猪、牛、鸡、羊屠宰以及相关产业,也不得是这类企业大股东。

闻讯,JP摩根、美国国际集团、新加坡淡马锡、高盛等国际资本展开了对双汇股权的激烈争夺。

从受让者条件来看,本来JP摩根是最有可能获胜的。

相比早有准备的JP摩根,进入较晚的高盛赢面并不大。

因为高盛在某些方面并不符合双汇受让者的要求:其一,高盛在2005年承销了双汇最大竞争对手南京雨润的IPO,并持有雨润13%的股份,而且在雨润董事会派驻了一名非执行董事,不符合竞标条件。

其二,代表高盛和鼎辉的香港罗特克斯公司事实上并不符合双汇要求的管理资产500亿元的条件。

但最后的胜出者却是罗特克斯,实在有点出乎外界的意料。

高盛和鼎辉能够最终胜出,其竞标之外的运作策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按照他们的理解,以万隆为首的经营管理团队,在此次股权转让中拥有相当大的话语权。

为此,高盛和鼎辉将目标锁定在了双汇发展的第二大股东海宇投资身上。

拥有双汇发展25%股权的海宇投资,其股东中有多名双汇高管。

2006年4月24日,双汇发展突然刊登公告宣布海宇投资转让手上所有双汇发展股权的决定,如此一来,其他竞标方进退两难。

并购案例解剖——双汇

并购案例解剖——双汇
Corporation Trust Center, 1209 Orange Street, Wilmington, County of New Castle, U.S.A.(美国)。高盛集团有限公司总部设在美国 纽约,并在超过20 个国家设立了30 余个办事处,员工超过22,000 人。 高盛集团有限公司主要通过投资银行业务、交易和直接投资业务以及资 产管理和证券服务业务。 作为上市公司,高盛集团有限公司的股权分布较为分散,根据最新公开 信息,截止至2006 年12 月7 日,高盛集团有限公司的前十大股东持股情 况如下:
高盛收入构成 资产管理和 投资银行, 证券服务, 16.43%
15.67%
交易和直接 投资, 67.90% 高盛投资银行收入构成
序号
名称
1 Barclays Global Investors, N.A.
2 Marsico Capital Management, L.L.C.
3 Alliance Bernstein L.P.
高盛收购双汇案例分析
——通过解剖一个案例进行全方位学习
交易结构
骡河国资委
16位自然人
双汇集团
35.715%
海宇投资
25%
社会公众
39.285%
双汇发展
12:40:16
1
收购方
2
收购方
12:40:16
1、罗特克斯有限公司 罗特克斯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为参与双汇集团股权转让项目而根据国际惯例在香港注册成立的项目公司。高盛策略投资(亚洲) 有限责任公司持有51%的股权,鼎晖Shine 有限公司持有其49%股权。
2006年5月16日——罗 特克斯向中国证监会 提交有关上市公司收 购报告书;

外资并购国内企业案例

外资并购国内企业案例

外资并购国内企业案例导语:外资私募基金在中国开疆拓土的步伐日益加快,一桩桩浮出水面的并购案例引人注目。

但并不是每个收购案例都进行得干净利落,收场皆大欢喜。

凯雷收购徐工和高盛收购双汇就是这样两个对比鲜明的案例。

同样是外资私募基金中的佼佼者,同样是意欲绝对控股中国的行业龙头企业,可是结局却是截然不同,悲喜各异。

外资私募基金在复杂的中国政治社会环境中,如何折冲樽俎才更能顺利取得最终的胜利?魔鬼藏在细节中,为此,我们先回顾一下两起收购案。

1、凯雷收购徐工案路线图2002年改制以徐工机械为平台启动改制计划。

2002年,徐工集团开始启动改制计划。

2003年中,摩根大通正式出任徐工集团的财务顾问,引资改制进入操作阶段。

自2003年中开始,原徐工机械中非实业资产得到了剥离,同时清算了内部企业交叉持股的资产。

徐工集团为数众多的合资公司则大部分未进入徐工机械,最终打包的资产主要包括徐工集团核心的重型厂、工程厂、装载机厂以及上市公司徐工科技,亦包括“徐工”品牌的知识产权。

20xx年初,打包完毕后的徐工机械引资工作正式展开。

20xx年选秀凯雷入围徐工集团。

引资之初,入围的有多家投资者,作为世界机械制造行业巨头的美国卡特彼勒公司一度被视为最有力的竞争者。

徐工集团对卡特彼勒并不陌生。

早在1995年,徐工集团即与之合作成立了合资公司卡特彼勒徐州有限公司。

20xx年中,徐州方面对入围者进行了第一轮淘汰,公布了六家主要的潜在投资者,卡特彼勒赫然在列。

20xx年10月,第二轮淘汰已见分晓。

出人意料的是,清一色的金融资本美国国际投资集团、摩根大通亚洲投资基金和凯雷亚洲投资公司胜出,而此前志在必得的卡特彼勒正式出局。

年敲定战略投资者确定为凯雷。

第二轮淘汰后,剩下的三家投资基金以数月时间对徐工机械进行了更深入的调研,并与徐州市政府开始了进一步谈判。

在xx 年5月左右,凯雷已然获得了进行细节谈判的优先权。

年10月25日,徐工集团与凯雷投资集团签署协议。

高盛收购双汇的案例分析

高盛收购双汇的案例分析

资本运营姓名:赵雅淑班级:会计113 班学号:119034137 任课老师:张红侠高盛收购双汇的案例分析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海外并购越来越成为企业成长、发展、壮大的重要途径。

本文以海外并购的基础理论为依据,对高盛收购双汇的动机、方式、收购价格问题进行研究,并通过对高盛收购双汇后的经营绩效和走势的评价来分析高盛的收购效果。

最后进行总结,提出了对海外并购中过企业的一些看法和启示。

本文的写作,希望能够对中国企业走出国门海外并购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依据。

关键字:海外并购高盛集团双汇公司并购动机并购影响运营途径亮点与不足股权拍卖企业介绍:高盛集团(Goldman Sach9 , —家国际领先的投资银行和证券公司,向全球提供广泛的投资、咨询和金融服务,拥有大量的多行业客户,包括私营公司,金融企业,政府机构以及个人。

高盛集团成立于1869 年,是全世界历史最悠久及规模最大的投资银行之一,总部设在纽约,并在东京、伦敦和香港设有分部,在23 个国家拥有41个办事处。

其所有运作都建立于紧密一体的全球基础上,由优秀的专家为客户提供服务。

同时拥有丰富的地区市场知识和国际运作能力。

双汇集团是以肉类加工为主的大型食品集团,总部位于河南省漯河市。

目前,总资产60 多亿元,员工40000人,年屠宰生猪1500万头,年产肉制品100 多万吨,是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基地,在2006年中国企业500 强排序中列154位。

双汇集团是跨区域、跨国经营的大型食品集团,在全国12 个省市建有现代化的肉类加工基地和配套产业,在31 个省市建有200多个销售分公司和现代化的物流配送中心,每天有6000 多吨产品通过完善的供应链配送到全国各地。

双汇集团在日本、新加坡、韩国、菲律宾等国建立办事机构,开拓海外市场,每年进出口贸易额2 亿美元。

原因分析2.高盛收购双汇的动机(1)分散化投资,规避风险的目的。

美国高盛本身是投资银行业的公司,投资于双汇集团这种肉类加工企业是高盛多元化经营的表现。

老外偏爱投资中国这些行业

老外偏爱投资中国这些行业

老外偏爱投资中国这些行业作者:来源:《读天下》2014年第05期银行2006年,美国高盛集团、德国安联集团及美国运通公司出资37.8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295亿)入股工商银行,收购工行10%的股份,收购价格1.16元。

上市后,按照2007年1月4日盘中价格6.77元计算,市值最高达到2755亿元,三家外资公司净赚2460亿元人民币,不到一年时间投资收益9.3倍,世界罕见。

苏格兰皇家银行、新加坡淡马锡控股、瑞银集团和亚洲开发银行投资51.7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约403亿)给中国银行,收购价格1.22元。

上市后,按照2007年5月10日盘中价格6.26元计算,市值最高达到2822亿元,四家外资公司净赚2419亿元人民币,不到一年时间投资收益6.6倍。

粮油在粮油界,风头最劲的是美国ADM和新加坡郭氏兄弟的丰益国际合资的益海嘉里,他旗下的品牌有:金龙鱼、口福、胡姬花食用油,还有香满园面粉、香宴、香满园、金元宝大米。

在鲁花有25%参股。

孟山都在广西种植转基因玉米1026万亩,在河北种转基因棉花3000多万亩。

杜邦先锋是中国玉米最大的股东,有两个公司:甘肃敦煌先锋和山东登海先锋。

主要的种植在东三省。

高盛控制了双汇21.19%的股份和6.4%的雨润股份,完全控制了太子奶,在福建、广西、海南、贵州、江苏、浙江、湖南养猪,其旗下的艾格菲有百世腾、汇杰、禾杰饲料。

以色列海泽拉和瑞士先正达在山东寿光的蔬菜种子。

郎咸平说,如今一盘简单的青椒肉丝,价格都已经被华尔街控制。

自来水法国威立雅控制了自来水的城市:昆明、上海浦东、深圳、常州、宝鸡、兰州、西安、海口、天津、银川、柳州、遵义、渭南、呼和浩特,还在重庆成立了重庆威立雅公交控股公司。

中国的水也是受制于法国威立雅集团导致威立雅集团逼迫中国政府涨价30%。

最近法国威立雅集团各处收购中国公交系统。

零售业苏宁电器2011年12月30日的公告显示,斯坦福大学基金以3.13亿元认购了1818万股苏宁电器的股票。

对赌协议的含义及法律效力

对赌协议的含义及法律效力

对赌协议的含义及法律效力一、对赌协议的概念对赌协议来自于英文的Valuation Adjustment Mechanism(VAM),直译过来就是“估值调整机制”。

一般认为,对赌协议是投资人与融资方在达成投资协议时,对未来被投资企业财务状况变化的一种约定。

双方以被投资企业当前业绩为议价基础确定投资条件,根据双方认可的业绩增长情况,以具体业绩指标作为协议条件,如果约定的条件出现,投资人可以行使一种估值调整权利的协议。

对赌标的通常被设定为企业股权,也有的设置为直接支付现金及利息。

投资人通常通过对赌协议来控制投资风险,因为一旦企业财务指标达不到要求,将会按照实际的财务指标调整其投资的股权(股票)的价值。

而对于融资方而言,签订对赌协议的好处是暂时无须出让企业控股权,同时能够以较高的估值使被投资企业获得现金以保证其正常发展需求。

而且只要在协议规定范围内达到对赌条件,相关股权无须调整,资金利用成本相对较低。

但是,由于对赌条件一般都比较苛刻,如果被投资企业不能满足对赌要求,融资方和企业将付出高昂代价。

这种风险极大的操作和赌博很像,这也是对赌协议为什么会被称为“对赌”的原因。

在实际应用上,投资人和被投资企业的实际控制人之间对赌比较常见,除此之外,还有投资人和企业管理层之间的对赌,投资人和企业原股东之间的对赌,企业现有大股东和小股东之间的对赌等等。

在对赌的条件上,中国的投资人通常只采用财务绩效条款,且大都以单一的净利润为条件,以股权调整或现金补偿为筹码。

其实对赌不仅可以赌被投资企业的销售收入、净利润等财务绩效,还可以涉及非财务绩效、企业行为、企业股价、股票发行和管理层去向等方面。

例如,对赌互联网企业的用户数量、技术研发企业的技术实现阶段、连锁企业的店面数量等非财务指标。

在极端情况下,也有以企业之外的其他指标作为对赌条件的,其中最近颇为知名的是深南电与高盛旗下的新加坡子公司杰润以石油价格对赌。

二、对赌协议的应用及其本质对赌协议最初是被用于私人股权资本对于国内企业的投资之中。

某企业并购案例分析

某企业并购案例分析

2002年12月 唐山双汇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投产
2002年12月 宜昌双汇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投产
2003年2月 与日本吴羽、日本丰田合资成立南通汇丰新材料有限公司
2003年3月 双汇工业园三工程开工建设
2003年9月 浙江金华双汇食品有限公司投产
2003年10月 上海双汇大昌有限公司、内蒙古双汇食品有限公司投产
鼎晖投资基金管理公司
鼎晖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简称:鼎晖投资)成立于2002年,是由全球60多 家知名投资机构,如斯坦福大学基金、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等出资成立,规 模达30多亿美元,是目前专注于中国投资的最大的投资基金。鼎晖投资的管 理团队主要来自中国国际金融投资有限公司的直接投资部,是一支拥有丰富 股权投资和资本运作经验的基金管理团队。这支管理团队在多年的投资实践 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投资业绩并取得了良好的投资回报。鼎晖投资的业务操 作完全按照国际投资标准进行业务操作,在投资过程中还与摩根士丹利亚洲 投资、高盛投资以及华登投资、IDG等国际知名的投资机构进行联合投资, 建立了广泛国际合作网络体系。
3、资产重组与置换价格确定。 本次资产重组涉及两方面内容:一是对罗特克斯定向增发,用于 吸收合并该公司持有的股权;二是对双汇集团定向增发 。。本 次资产重组基本为双汇未来发展扫除障碍。
资产重组后的变化及意义
根据最新的重组方案显示,完成重组后,罗特克斯 公司将直接和间接持有上市公司75.46%的股份。 双汇集团员工成立的兴泰集团持有罗特克斯 30.23%的股份,用于接下来三年进行员工激励的 运昌公司持有罗特克斯6%的股份。
2000年12月 双汇集团经国家人事部批准建立企业博士后 科研工作
2001年5月 肉制品车间通过对日出口注册
双汇发展历程(2)

外资入侵中国畜牧业

外资入侵中国畜牧业

外资入侵中国畜牧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特别是畜牧行业得到快速发展,WTO以后市场格局出现隐性分化,呈现出表面的市场混乱和潜在的食品安全问题,如何理清和看待当前的发展,是目前很多畜牧行业的企业所困惑的问题,也是当前形势下急于突破所遇到的瓶颈。

垄断,如同套在众多畜牧企业脖子上的套索,只等最后轻轻的一拉,踏板掉下来,有人可能会认为这或许会促进中国企业的产业升级,或者说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或者说改进我们的生产工艺提高科技含量,或者说可以使我们的食品更安全,但是,那是美丽的谎言,谎言来源于利益。

自从中国加入WTO后,国际化就一直在影响着中国企业,特别是现今国际化的深入,竞争态势不断地加剧,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机会也越来越多,考虑参与国际竞争变成中国企业最重要的课题。

当跨国公司带着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与管理,强大的品牌,还有中国引进外资的优惠政策待遇席卷中国时,中国市场不仅变成国际市场,中国企业受到国际化深入竞争态势更加严峻。

一些优秀的中国品牌,很不幸的是成为跨国公司并购的对象,当跨国公司完成并购后,并购后优秀的中国品牌就会被打入冷宫,遭到无情的抛弃,这就是跨国公司不断通过国际化深入,蚕食中国企业的生存真相。

在跨国公司争先恐后冲进来之时,我们中国企业不仅面临固本扎根国内本土,还需要以新的姿势冲出去,进一步扩大中国品牌在世界上的影响。

这就所谓中国企业面临双管齐下的局面。

是进也好,是退也罢,国际化深入趋势,竞争态势的加剧,需要中国企业认真剖析行业本质,来突破跨国公司的"围剿"。

大豆和玉米形势严峻2006 年岁末,在大豆油的带动下,食用油、面粉、肉类等涨价,这背后实际上是"四大跨国粮商"和国际资本,控制着世界大豆市场的定价权,垄断庞大的中国大豆市场利润,对整个中国大豆产业链整合,2004年时暴涨暴跌的豆价,1000多家中小型和本土内资榨油企业走上了绝路。

目前仍能开工的90多家国内榨油企业中,64家已变成外资独资或合资,控制了中国85%的实际加工总量。

企业并购的十大陷阱与案例

企业并购的十大陷阱与案例

企业并购的十大陷阱与案例导读:在发生的许多重要的并购中,尽管从买卖双方总体价值来说,并购活动带来了增量,但大多数收购方并没有从交易中获得预期的利益。

尽管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收购方对于收购对象的情况了解不充分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

收购兼并,是企业扩张的重要形式之一。

随着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企业间的收购兼并活动日益活跃。

在发生的许多重要的并购中,尽管从买卖双方总体价值来说,并购活动带来了增量,但大多数收购方并没有从交易中获得预期的利益。

尽管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收购方对于收购对象的情况了解不充分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

企业购并不同于一般商品的交易,它牵涉到对于一个经营实体的有形和无形资产价值的评估。

企业并购活动最忌讳的是收购方在正式实施收购以前对收购对象的资产和负债没有充分的了解,以至于没能做出正确的估值,最终在交易中支付了过高的代价,甚至因此而背上了沉重的财务包袱。

另外,对于收购对象情况的误判,也影响到收购后的资产和经营的整合。

因此,在正式实施收购对象的调查中,对资产与负债情况的调查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目的就是发现财务报表中没有反映的财务陷阱,为收购价格的谈判和确定,以及在做最后是否收购的决策中提供尽可能准确的信息。

(公司与系统——促进企业管理标准化的使用工具!)并购陷阱其实就是圈套或阴谋诡计的意思。

在商业社会奉行“兵不厌诈”的哲学下,被收购方利用信息不对称的有利条件,采取故意隐瞒或者“不披露”的手段令收购方无法了解到收购标的中那些会降低价值的财务信息,从而达到成功出售并获得较有利价格的好处。

如果收购方在并购过程中对收购对象的企业财务报表的过分倚重,疏忽事前的资产与债务调查,就可能陷入财务陷阱。

企业财务报表是收购方获得有关收购对象信息的重要来源,以及进行有关决策的重要依据。

但是,财务报表本身由于种种原因存在很多可能产生误导后果的缺陷,收购方必须对此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另外,许多并购案例中,收购方利用手中的权利和资金优势,对被并购方实施不对等的压力,也存在许多陷阱。

对赌协议的合法性分析

对赌协议的合法性分析

对赌协议的合法性分析作者:刘子涵来源:《法制博览》2015年第11期摘要:对赌协议,顾名思义是含有对赌条款的协议,其意为投资方与融资方在签订协议时对未来的事项进行约定,如果约定条件出现,则融资方行使一定的权利,否则,投资方可以行使一定的权利,缺少资金的民营企业通过与资金实力雄厚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签订对赌协议获得资金更好地发展企业,直至“对赌第一案”出现,对赌协议的合法性问题成为关注的焦点,对赌协议类似于射幸合同,而射幸合同中的保险合同是合法有效的,根据《合同法》中的有关规定,并且在私法领域中,我国遵循着意思自治原则,那么,对赌协议应该是合法有效的。

关键词:对赌协议;射幸合同;附生效条件合同;合法性中图分类号:D922.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5)32-0050-03作者简介:刘子涵,就读于天津师范大学法学院,在学院内学习成绩较好,参加学院组成的科研班,阅读过许多法学领域的书籍。

一、引言对于企业来说,资金问题是企业发展的基石,没有足够的资金,企业难以正常运转,那么,企业就很难得到发展,没有发展的企业则无法在社会中立足。

融资难成为了如今一部分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一大困难,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但是在我国现今的体制下,融资渠道并不能满足其需要,于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其目标转移到国外的资本市场,尤其是摩根士丹利,鼎晖,英联等资金实力雄厚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和它们签订协议,利用他们雄厚的资金扩展其公司。

其中不乏成功的案例,如摩根士丹利、英联和鼎晖与蒙牛的对赌协议,高盛、英联、摩根士丹利与太子奶的对赌协议,于是,对赌协议更加风靡于创业企业之中。

但是海富公司一案中,两审判决截然相反,对于对赌协议是否合法的问题看法并不一致,最高院的判决也未能完整地解答这个问题,本文将从对赌协议的概念、性质等方面,结合案例对对赌协议的合法性进行探究。

二、关于对赌协议的概述对赌协议从字面意思看有些类似于赌博,实则不然,对赌协议的英文是Valuation Adjustment Mechanism可以译为,估值调整协议,是投资方和融资方在其签订协议时,由于对未来的业绩无法确定,二者就在其订立的协议中进行约定,如果约定的条件出现,则投资方可以行使一定的权利,如果约定的条件没有出现,则融资方可以行使一定的权利①。

高盛中国阴谋与暗算

高盛中国阴谋与暗算

高盛中国阴谋与暗算:违规“潜伏”发大财当涉嫌欺诈而失去道德操守的高盛已经遭遇美欧国家政府围剿和追打之时,这家"华尔街最诡秘的投资银行"在中国的"丑闻"似乎也遮掩不住了。

不少人相信,在中国市场到处啜金吸银的高盛所从事的各种交易勾当对中国企业和投资者造成的损失可能要比其在美国的欺诈行为严重得多。

高盛无处不在趁着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的契机,高盛于1994年在北京和上海分设代表处,正式进入中国内地市场。

此后,高盛在中国逐步建立起了强大的国际投资银行业务分支机构,并通过入股中资大型企业、担当承销商等途径向中国市场全面渗透。

参股到国内许多大型企业之中是高盛进入中国取得的战略性成果。

如高盛出资3500万美元购买了中国平安保险公司6.8%的股份;出资6000万美元收购了中国网通2.4%的股份;出资5000万美元收购了中芯国际4.0%的股份;斥资37.8亿美元认购164.76亿股工行股份等。

在债务融资方面,高盛在中国牵头经办了40多项大型的债务发售交易。

高盛多次在中国政府的大型全球债务发售交易中担任顾问及主承销商,分别于1998年、 2001年、2003年和2004年10 月完成了10亿美元以上的大型交易。

高盛是唯一一家作为主承销商全程参与中国政府每次主权美元债务海外发售项目的国际投行。

充当多家中国公司IPO(首次公开募股)的承销商并从中收获巨利是令高盛最心动的交易。

过去的十年中,由高盛主导的中资公司海外股票发售有中国移动通信、中国石油、中国银行(香港)、平安保险、中兴通讯等。

而另一单IPO承销项目--中国农业银行H股IPO也在前不久被高盛收入囊中。

值得注意地是,近年来高盛作为金融顾问多次参与在中国的重大并购案,如日产向东风汽车投资10亿美元;戴姆勒-克莱斯勒向北汽投资11亿美元;TCL与汤姆逊成立中国合资企业;汇丰银行收购中国交通银行20%股权;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部;中国石油收购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以及中海油收购在尼日利亚的石油资产;吉利成功收购沃尔沃等。

高盛收购双汇的案例分析

高盛收购双汇的案例分析
资本运营
姓名:赵雅淑
班级:会计113班
学号:119034137
任课老师:张红侠
高盛收购双汇的案例分析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海外并购越来越成为企业成长、发展、壮大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海外并购的基础理论为依据,对高盛收购双汇的动机、方式、收购价格问题进行研究,并通过对高盛收购双汇后的经营绩效和走势的评价来分析高盛的收购效果。最后进行总结,提出了对海外并购中过企业的一些看法和启示。本文的写作,希望能够对中国企业走出国门海外并购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依据。
(2) 投资中国的具有成长性并在行业中具有显赫地位的公司,把控长期利润的目的。目前双汇是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基地,肉制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35%,是肉类加工企业的老大;另一方面,中国的肉类加工量在全部肉制品产量中仍然只占较低的比例,而肉制品本身同样具有巨大的增长空间,预计未来五年食品加工行业的年增长率将达到25%。双汇的这种特质,应该也是高盛选择收购的一个重要原因。
(3)高盛的高价 高盛抛出高价20.1亿收购双汇集团条件:
第一、受让方必须继续使用双汇商标;第二、不得同时参股国内其他同行业企业;第三、不能把作为世界上知名的投资银行,在人才、管理和国际市场资本运作及行业整合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可以预见,高盛入主后,将会进一步推动双汇的发展,提升其投资价值,双汇发展将有望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第一、高盛的入主将有助于双汇完善治理结构,公司治理和与大股东的关联交易是影响双汇未来发展和投资价值的重要问题。高盛入主后,将利用其自身的人才优势,完善双汇发展的治理结构,解决与大股东的关联交易问题,从而提升其管理水平。第二、高盛的入主可以利用其强大的资金实力,进一步的促进双汇纵向和横向扩张。同时控制价值链的主要环节,可以有效控制成本、实施统一的质量控制,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而产品线的扩张、产品品种的完善,一方面可以满足更多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其市场份额,提高其市场地位和市场的话语权。因此,对于双汇而言,有这样一个强大的资金后盾,将更好的促进其产业的上下游企业的扩展,更好的促进其发展。第三、高盛的入住将对实现肉类加工行业的整合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肉制品加工行业企业较多,竞争较为激烈,存在很大的行业整合空间。双汇发展未来可以将利用高盛丰富的资本运作经验,抓住市场时机,兼并和收购其他同行,实现更快的外延式增长和全国范围内的布局。

对赌协议最全案例

对赌协议最全案例

【案例】蒙牛——一赌成名1999年1月,牛根生创立了“蒙牛乳业有限公司”,公司注册资本100万元。

后更名为“内蒙古蒙牛乳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蒙牛乳业)。

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蒙牛迅猛发展,年销售额突破10亿元大关。

快速扩张给公司带来了巨大的资金缺口,而此时,行业内的企业,伊利股份(600887)、光明乳业(600597)、三元股份(600429)先后登陆A股。

在国内无法满足其融资需求的情况下,2001年底开始与摩根士丹利、鼎晖投资、英联投资等国际机构投资者接触。

2002年6月,蒙牛在英属开曼群岛和毛里求斯分别成立了一家用以承载蒙牛上市任务的壳公司。

其中,开曼群岛公司由蒙牛发起人、业务联系人以及雇员等蒙牛相关人士控制。

开曼群岛公司100%控股毛里求斯公司,毛里求斯公司又通过认购蒙牛普通股等方式,获得蒙牛控股权。

毛里求斯公司认购蒙牛股份的资金,就来自上述三家机构投资者。

2002年9月,三家机构投资者以认购开曼群岛公司股份的方式,注入2 597.4万美元(约2.16亿元人民币)。

一年之后的2003年9月,经过内部的股权转换和计算,三家机构投资者持有开曼群岛公司49%已发行股份,剩余51%由蒙牛管理层及相关人士持有。

此间,毛里求斯公司用注入资金购得蒙牛66.7%的股份,蒙牛由此变更为外商投资企业,并成为这个上市运作系统末端的一间子公司。

2003年10月,三家机构投资者对开曼群岛公司进行了第二次注资。

此番是通过认购开曼群岛公司每股面值0.001美元的可换股票据的方式,注入3 523.4万美元。

这些可换股票据可以在蒙牛乳业招股完成一年后转换完毕。

“可换股票据”实际上是股票的看涨期权。

不过,这种期权价值的高低最终取决于蒙牛乳业未来的业绩。

如果蒙牛乳业未来业绩好,“可换股文据”的高期权价值就可以兑现;反之,则成为废纸一张。

为了使预期增值的目标能够兑现,摩根士丹利等投资者与蒙牛管理层签署了基于业绩增长的对赌协议。

对赌协议最全案例

对赌协议最全案例

【案例】蒙牛——一赌成名1999年1月,牛根生创立了“蒙牛乳业有限公司”,公司注册资本100万元。

后更名为“内蒙古蒙牛乳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蒙牛乳业)。

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蒙牛迅猛发展,年销售额突破10亿元大关。

快速扩张给公司带来了巨大的资金缺口,而此时,行业内的企业,伊利股份(600887)、光明乳业(600597)、三元股份(600429)先后登陆A股。

在国内无法满足其融资需求的情况下,2001年底开始与摩根士丹利、鼎晖投资、英联投资等国际机构投资者接触。

2002年6月,蒙牛在英属开曼群岛和毛里求斯分别成立了一家用以承载蒙牛上市任务的壳公司。

其中,开曼群岛公司由蒙牛发起人、业务联系人以及雇员等蒙牛相关人士控制。

开曼群岛公司100%控股毛里求斯公司,毛里求斯公司又通过认购蒙牛普通股等方式,获得蒙牛控股权。

毛里求斯公司认购蒙牛股份的资金,就来自上述三家机构投资者。

2002年9月,三家机构投资者以认购开曼群岛公司股份的方式,注入2 597.4万美元(约2.16亿元人民币)。

一年之后的2003年9月,经过内部的股权转换和计算,三家机构投资者持有开曼群岛公司49%已发行股份,剩余51%由蒙牛管理层及相关人士持有。

此间,毛里求斯公司用注入资金购得蒙牛66.7%的股份,蒙牛由此变更为外商投资企业,并成为这个上市运作系统末端的一间子公司。

2003年10月,三家机构投资者对开曼群岛公司进行了第二次注资。

此番是通过认购开曼群岛公司每股面值0.001美元的可换股票据的方式,注入3523.4万美元。

这些可换股票据可以在蒙牛乳业招股完成一年后转换完毕。

“可换股票据”实际上是股票的看涨期权。

不过,这种期权价值的高低最终取决于蒙牛乳业未来的业绩。

如果蒙牛乳业未来业绩好,“可换股文据”的高期权价值就可以兑现;反之,则成为废纸一张。

为了使预期增值的目标能够兑现,摩根士丹利等投资者与蒙牛管理层签署了基于业绩增长的对赌协议。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盛控股雨润的看法
高盛控股与雨润集团之间的合作关系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合作模式。

两家公司之间的合作关系是以股权交易为基础的。

高盛控股通过购买雨润集团的股权,成为了雨润集团的大股东。

这种合作模式有其特殊性,因为高盛控股是一家投行公司,而雨润集团则是一家食品企业。

首先,从高盛控股的角度来看,这种合作关系是一种投资策略的体现。

高盛控股在投资雨润集团时,其核心目的是为了获取回报。

在投资过程中,高盛控股不仅仅是买入雨润集团的股权,还可能会对雨润进行管理咨询等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通过这种方式,高盛控股可以在食品行业这个看似与自己主营业务不相关的领域中获取收益,同时也可以增加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影响力和声誉。

其次,从雨润集团的角度来看,这种合作关系对于该公司来说也具有重要意义。

在资金方面,高盛控股的入股可以为雨润集团提供投资和扩张的资金支持。

在战略方面,高盛控股作为一家专业的投行公司,其在市场研究、商业模式等方面的能力可以为雨润集团提供参考和建议。

在品牌方面,高盛控股的业务能力可以为雨润集团提供品牌推广和宣传的支持。

这些都是对雨润集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

当然,这种合作关系也存在各种风险。

首先,作为一家投资方,高盛控股的目的是获取收益,这也就意味着当雨润集团的业绩不理想时,高盛控股可能会减持股权导致股价下跌,从而给雨润集团带来影响。

其次,这两家公司的合作关系没有
进行业务整合,因此双方之间的利益链并不完全贯通。

这种局面下,如果双方在业务流程、经营理念等方面存在分歧,则会对合作关系造成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高盛控股的入股是雨润集团在投融资、战略规划和品牌推广等方面获得的巨大收益,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因此,双方应在合作关系中坚持共赢、诚信和公正的原则,加强沟通与协调,减少各类风险,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