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解读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经度地带性的概念
概念
经度地带性规律是指地理环境因地球 自转和公转导致的气候、植被、土壤 等自然要素在地球表面呈东西方向上 的分异规律。
形成原因
地球自转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 线之间移动,引起不同纬度地区接收 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差异,进而影响气 候、植被等自然要素的分布。
经度地带性的表现
气候
从低纬度向高纬度,气候类型由 热带雨林、亚热带湿润、温带湿 润、温带干旱、寒带苔原和冰原 依次更替。
气候异常
气候异常现象也是非地带性的表现之一。例如,在某些地区,由于地形、洋流等因素的影响,气候条件可能会与周围 地区存在较大的差异。
土壤类型多样化
由于地表物质和能量的分布不均,土壤类型也会有所不同。例如,在某些地区,由于母质、气候、地形 等因素的影响,土壤类型可能会与周围地区存在较大的差异。
非地带性的影响因素
土壤类型更加温暖湿润。
地形
地形对经度地带性规律的影响表现在高山地区,由于地形抬升 引起的气候变化,使得同一纬度不同地形区的气候、植被和土
壤类型存在差异。
04
垂直地带性规律
垂直地带性的概念
垂直地带性是指地理环境随海拔高度 而产生的垂直变化规律,即不同海拔 高度的气候、植被、土壤等自然要素 呈现出的垂直分布特征。
THANKS
感谢观看
地域分异的影响因素
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是影响地域分异的主要因素之 一,包括温度、降水、风向等。
生物群落
生物群落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的生物群落会对地理环境产生不
同的影响。
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对地域分异的影响也非常显 著,不同的地形地貌会导致不同的水 热条件和土壤类型等。
人文因素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 1. 概述 • 2. 地域分异规律的尺度 • 3. 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
1. 概述
• 1.1 概念 • 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或由这些要素组
成的整个自然综合体沿地表按确定方向有 规律地发生分化所引起的差异,称为自然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制约或支配地域分 异的规律,称为地域分异规律。
干湿度分带性
大洋表层纬向自然带
• 大洋表层(大洋表面 以下200m深)纬向自 然带主要是太阳辐射、 温度、风向、降水等 气候地带性引起的大 洋温度、洋流、盐度 和含氧量差异,以致 海洋生物也有相应的 区别,从而引起大洋 表层自然综合体,按 纬线方向延伸而按纬 度方向有规律的变化。
大洋底层自然区域
• 青藏高原、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 地、山西高原、大同盆地等等
省性分异
• 地带性单位内的非地带性分异。 • 在任何级别的地带性单位中得到表现。 • 热量带范围内的省性分异是最大一级的省
性。
省性分异
• 赤道带:气候省性差别不显著。 • 热带:西岸信风气候━内陆干旱气候━东
岸季风气候。 • 亚热带:西岸地中海气候━大陆内部亚热
1. 概述
• 1.2 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 • 太阳辐射能 • 地球内能
1. 概述
• 1.3 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 由于地球作为一个行星所具有的形状和运
动特性,以及它在宇宙中的位置,致使太 阳辐射在地表分布不均而引起的地域分异, 称为地带性分异。 • 由于地球内能作用而产生的海陆分布、地 势起伏、构造活动等区域性分异,称为非 地带性分异。
洼地带、冲积洪积扇。
地方气候差异引起的地域分异
• 地方气候决定于范围比较小的气候形成因 素,如大片森林、湖泊、中等地形、城市 等,气温和湿度的水平剃度和垂直剃度比 大气候大。
第七章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一)

当水热对比相当时,水平地带明显地与纬线斜交伸展,像 我国华北和东北地区气温的南北差异和于湿度的东西差异 共同起作用,两者势均力敌,致使这里的水平地带呈与纬 线方向斜交的排列。
比较简单的卵形理想大陆图式
比 较 复 杂 的 方 形 理 想 大 陆 图 式 ( 马 克 耶 夫 提 出 的)
南北半球地带谱基本对称
若把地球表层分为陆半球和水半球,路半球的海 洋也将比陆地所占面积大(52.7%)
海陆分异具有重要的地理效应,表现为海洋和陆
地的强烈对比,使得各自然地理现象和过程、各
自然地理要素及其所组成的各级自然地理综合体
在海洋和陆地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形成两类
明显不同的海洋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
海陆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强度和性质是地域分异的
环球分布的自然地带只限于极地、高纬和赤道,其它纬度出现了东西递 变的干湿度分带性。 大陆两岸除寒流经过的地方外,基本上分布着各种森林地带,向两极过 渡到苔原地带。 大陆性地带谱主要出现在大陆内部,自荒漠带开始,经草原、泰加林, 向两极过渡到苔原和长寒地带
在寒暖流发生分流的大陆西岸,出现的是地中海型自然地带。
大气降水是地表水来源的主要形式。由于不同气候带内降
水量和降水季节不同,因而地表水资源分布及水文过程具
有地带性特征。诸如径流的补给形式,流量的大小,流量
的年变化;湖泊的热力状况,沉积类型,化学成分;沼泽 的沼泽化程度,泥炭堆积程度,沼泽类型等等,都具有明
显的纬向地带分异。值得指出的是,沼泽以及草甸、盐碱
流水作用强烈,等等。因此一些外力地貌,如高纬地区的
冰川和冰缘地貌、冻土地貌等也表现出一定的纬向地带性 分异。
土壤和生物(首先是植物)的纬向地带性 更是地带分异的集中表现和具体反映。不 同地域的特定水热组合长期与地表物质作 用就形成该地域中有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
第3章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2)海陆起伏分异
海陆起伏曲线:平均H陆=875m,平均H海=3800m。
海陆起伏在任一具体地区,都是自然地理环境发生 垂直带性分异的背景。
3)大陆形状与面积分异
大陆的形状:
三角形,尖端指向南方。地中海为陆间海。
面积愈大的大陆地域分异愈显著和复杂,面积 小的大陆地域分异则可能比较简单。
3.4.2 陆地干湿分带性
3.5.4 垂直地带与水平地带的相互关系
1.相似之处
(1)带谱相似: 变化规律一致;
(2)成因相同:
随气温的递变而变化。
2.明显差异
(1)带幅宽度:气温垂直递减率与水平递减率;
水平:100-500km,山地:几十m到2000m;
(2)水热对比:
水平:大气环流与海陆对比;山地:山地性质;
(3)带间联系:垂直带间的联系大于水平带; (4)微域差异:山地小气候复杂化; (5)节律变化:水平带有差异;山地内一致。
气候的纬向地带性分异是形成其他自然要素纬向地带性分 异的主导因素。 植被、土壤、水文过程等都有明显的表现。 动物界的纬度地带性表现的很清楚。大部分地貌,甚至某些岩 性地貌都有地带性特征。
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共轭性”:从某个自然 要素的特征顺序推导出其他自然要素的特征。
3.表现形式:
大陆的纬度地带性表现为各自然地理要素及 其自然综合体沿纬度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并形成与 纬线大致平行的条带状自然地域单位,是陆地自然 区划中划分地带性单位的理论基础。
国内: 我国古代典籍:
《禹贡》:九州的划分; 《大唐西域记》:印巴次大陆的分异; 《梦溪笔谈》:南北气候差异对植物的影响。 中国地理学者对地域分异规律的研究也作出了独创性 的贡献。 黄秉维:我国的自然地带周期律、自然区划; 郑 度:青藏高原自然地域分异; 模型化研究(牛文元、蒋忠信等)。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解析

揭示地球表层水平地带性和水热条件的关系 地理地带周期律:地表自然地带随着R和R/(L·r)发生周期性有规律的
变化规律 意义:可以在知道R和R/(L·r)情况下查表得知自然地带。
R/Lr
Ⅰ列 0
0~1/5
1/5 ~2/5
Ⅱ列 2/5~3/5
3/5~4/5
4/5~1
Ⅲ列 1~2
Ⅳ列 2~3
Ⅴ列 3~4
度方向有规律更替,而产生的南北分化现象。 主导分异因素:地带性分异因素 分异特点:每一个热量带不仅有它的热量﹣温度特征,而且在气压、
降水、陆地水文、风化壳类型、土壤发育、生物群落、外营力地貌 等方面都具相应的特征,形成相同的综合自然特征。 分布:理论上为东西延伸、南北更替;高低纬明显,但中纬不明显 (水平地带性)。 是陆地自然区划中划分地带性单位的理论基础。
自然地带学说
影响地球面貌最主要的因素是水热条件 水热的对立统一关系:热置于水运动之中并改变水形态,水又反过
来影响热运动 各区域水热的量和质的对比不同,导致不同的自然综合体,取决于
其矛盾的主要方面 水热关系的表达:湿润(干燥)指标
➢ 湿润度K1 = 降水量R / 蒸发力E ➢ 干燥度K2 = 蒸发力E / 降水量R
分异特点:气候要素(气温、气压、湿度、降水、风向等)在地表 呈纬度分布
太阳辐射的纬度地带性分布(刘胤汉,2010)
RO 海洋辐射平衡 Rc 大陆辐射平衡 Re 整个地球表面的辐射平衡
kcal/cm 2.a
150 RO
100
Re
Rc
50
北纬
南纬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篇自然地理第6章第3讲课时1陆地地域分异规律地方性分异规律课件

1.影响新西兰自然带南北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C )
A.降水差异 B.海陆位置 C.热量差异 D.光照不同
2.新西兰南岛东部温带草原带形成的关键原因是( D )
A.受信风带影响 B.有暖流经过
C.沙漠广布
D.位于背风坡
解析 第1题,新西兰北部为亚热带气候,南部为温带气候,故影响新西兰自然 带南北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热量差异,和降水无关;新西兰面积小,光照差异 不大;新西兰属于岛屿,面积小,海陆位置对自然带影响小。第2题,新西兰南 岛东部温带草原带形成的关键原因是位于盛行西风的背风坡,降水少,形成 草原气候,新西兰南岛东侧为寒流;东侧无沙漠。
3.秦岭“超级垂直带”所在区域的自然特征是( D ) ①植被种类丰富 ②地势高差不明显 ③气候过渡性强 ④各垂直带均 衡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③ 4.山地桦林对“超级垂直带”起重要作用,因为其具有强大的( A ) A.耐寒性 B.耐热性 C.耐旱性 D.耐湿性
解析 第3题,根据材料可知,秦岭主峰太白山发育了世界上最宽的山地落叶 阔叶林垂直带,从海拔500~600米的基带向上一直延伸到海拔2 800米左右, 被称为“超级垂直带”。读图可知,该地植被种类丰富,地势高差明显,①正 确,②错误,A、B错误;该山地垂直自然带种类丰富,兼具南北差异,说明具 有过渡性,③正确;各垂直自然带发展不均衡,④错误。故选D。第4题,随着 海拔升高,气温降低,山地桦林依旧占据重要地位,体现的是山地桦林具有 强大的耐寒性,A正确。
实践应用 1.探索澳大利亚的热带落叶混交林 澳大利亚西北部沿海狭窄地带分布有热带落叶混交林。研究表明,该地热 带落叶混交林是在末次冰期时迁移扩散至此。下图示意澳大利亚西北部 热带落叶混交林的分布。
(1)该区域的热带落叶混交林种群最可能源自哪里? 提示 马来群岛。 (2)限制该区域热带落叶混交林向内陆扩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提示 水分。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地域分异规律

岩石
构成地球固体表面, 提供矿产资源,影响 地貌和土壤形成。
生物
包括动植物和微生物, 是自然地理环境中最 活跃的要素,对土壤、 气候等产生影响。
土壤
是岩石风化物和生物 活动产物组成的地球 表面疏松层,为植物 生长提供基础。
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
整体性
各自然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 互制约,形成一个整体系统。
它揭示了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 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是地理学的重 要研究内容之一。
地域分异规律的分类
地带性分异规律
包括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主要是由于地球形状和地球运动特征引起的。
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由于海陆分布、地形起伏、岩浆活动等地球内力和外力作用形成的,包括地方性分异规律和区域性分 异规律。
分析地域分异规律的成因和机 制,包括地球自转、大气环流 、海陆分布、地形地貌等因素 对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影响 和作用机制。
地域分异规律与人类活动 的关系
探讨地域分异规律与人类活动 的关系,包括人类活动对自然 地理环境的适应和利用,以及 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差异 性产生的影响和变化。
02 自然地理环境概述
气候类型的影响
气候类型是地域分异规律的重要表现之一,不同气候类型对应着不同的自然地理 环境和生态系统。
热带气候类型对应着茂密的热带雨林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温带气候类型对应着 广阔的草原和森林;寒带气候类型则对应着寒冷的苔原和冰原。
05 地域分异规律的表现形式
纬度地带性分异
热量带沿纬度变化
由于太阳辐射随纬度不同而变化, 导致不同纬度地区形成不同的热 量带,如热带、温带、寒带等。
VS
洋流对气候也有重要影响,暖流经过 的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寒流经过的地 区气候寒冷干燥。
地域分异的相关概念

三、地域分异的尺度
(一)大尺度分异
1.全球性地域分异 地带性地域分异:热量带、气候带,贯穿海洋 和陆地。 非地带性地域分异:海陆分异(四大洋、七大 陆)、海陆起伏(平原、高原、洋盆、海沟 等。)
2、全海洋和全大陆地域分异 海洋自然带并不延伸到陆地,陆地自然带总 是在大陆东西边缘被海洋切断。 干湿度分带性也属全大陆地域分异。
不同尺度地域分异间具有一定的从属关系:
大尺度分异构成较小尺度分异的北京,小尺
度分异则是较大尺度分异的基础。 无论何种尺度的地域分异,都是由地带性因 素和非地带性因素引起的。
一、地域分异的概念
自然地理环境地域分异:
是指地理环境整体及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成成分的特征,按
照确定的方向发生分化,以致形成多级自然区域
的现象。支配这种分化现象的客观规律也就称为
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界中地域分异现象非常显著。在我国, 从炎热的华南到温凉的东北,从多雨的东南 沿海到干旱的西北内陆地区,从山麓到山顶, 都有地理环境特征的规律变化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不仅在自然界,而且在
经济和社会人文诸方面都有表现。
二、地域分异因素
地域分异的基本形成因素有纬度地带性因 素和非纬度地带性因素。 1、纬度地带性因素
纬度地带性因素,简称地带性因素,是指 太阳辐射能在地球的纬度方向上分布的不 均及与此相应的许多自然地理现象沿纬度 方向有规律的更替。
如气候带、植被带等。
2、非纬度地带性因素 非纬度地带性因素,简称非地带性因素,是指海 陆分布、大地构造和地貌差异等导致偏离纬度方 向的地域分异。 这种差异是地球内能所形成的海陆分布对比关系、 地势起伏、岩浆活动和构造作用等。 景观及其各成分的分布常常不是由地带性规律或 非地带性规律中的某一方单独决定,而是同时由 两种规律共同决定的。
自然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地域分异规律是指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地球表面的地理区域会呈现出不同的气候、生物、土壤和地形等自然特征,从而区分出不同的地域类型。
这些地域类型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如气候、地形、地质、水文、植被等影响。
因此,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地球表面的地理区域呈现出不同的生态系统、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
具体来说,自然地域分异规律可以表现为:
1.气候分异: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有所不同,如温带、亚热带、热带等气候类型会导致不同的生物区域和自然景观类型。
2.生物分异:由于气候、地形和植被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也不同,如沙漠、森林、草原等生态系统会导致不同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
3.土壤分异:地球表面的土壤类型因地形、岩石和水文等自然因素而异,不同类型的土壤也会影响到该地区的植被和生态环境。
4.地形分异:地球表面的地形特征也因自然因素而异,如山地、平原、河谷等地形类型会对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
总之,自然地域分异规律是地球表面自然环境下的区域差异性表现。
了解这些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地球表面的自然环境,从而更好地保护和管理生态环境。
- 1 -。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指地球表面上的各种自然要素在相互作用中形成具有统一性和整体性的地理环境体系。
地球上的自然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生态系统。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大气圈和水圈的相互影响大气圈和水圈是地球上两个最主要的自然圈层,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非常密切。
大气圈中的温度、湿度和气压等因素影响着水圈水汽的凝结和降水,从而影响了地表的水文循环。
2. 地壳运动和地貌形态的变化地球上的地壳板块在不断运动,地壳运动也带动了地貌形态的变化。
地壳运动还引发了地震和火山等地质灾害,对地理环境造成了影响。
3. 气候与植被的相互作用气候是植被生长的重要环境因素,不同的气候条件对植被的类型和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
植被的分布又会影响气候的形成和变化,形成气候与植被的相互作用关系。
4.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不同的生物在生态系统中起着不同的作用,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完整的生态系统。
生物的相互依存、互利共生,维持着整个地球生态平衡。
二、地域分异地域分异是指地球上不同区域之间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而表现出的各种特征和规律。
地域分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气候分异由于地球自转、公转等因素导致不同地区的气候不同。
赤道地区气候炎热湿润,而极地地区气候寒冷干燥。
气候分异会影响到生物的分布和人类的生活方式。
2. 土壤分异土壤是地球表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地区的土壤类型和质地各有特点。
土壤的养分含量、排水性等特征对植被的生长和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
3. 地貌分异地球上的地貌形态千奇百怪,由于地质构造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的地貌特征各具特点。
山地、平原、盆地等地貌类型各具特色,对当地的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4. 经济发展分异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分布和经济条件不同,导致了地域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22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选择性必修1--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第二节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第1课时地域差异与陆地地域分异规律课标解读课标要求学习达标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感受自然环境中普遍存在的地域差异。
(地理实践力)2.从物质迁移、能量交换的角度掌握地域差异的根本原因。
(综合思维)3.知道地域差异有不同的空间尺度,能根据地图说明陆地上有不同的自然地带。
(综合思维)4.运用实例说明陆地地域分异规律的成因和表现。
(综合思维)自主学习·必备知识基础预习一、地域差异1.含义:不同地域,①自然环境特征存在着差异。
2.成因:地域特征的形成是地域②外部条件(太阳辐射量、距海远近等)与③内部物质、能量运动的结果。
外部条件常常影响自然环境要素间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3.自然环境差异表现纬度地区太阳辐射差异景观同纬度沿海地区太阳辐射较多地用于蒸发,水循环强烈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自然环境要素间物质迁移存在差异,自然环境演化过程也不相同湿润区干旱区大陆内部太阳辐射更多地转化为风能不同纬度低纬地区吸收的太阳辐射④多吸收的太阳辐射量不同,使得⑥水循环、⑦生物循环等物质迁移的数量存在差异热带寒带高纬地区吸收的太阳辐射⑤少4.自然环境地域分异的空间尺度规模举例⑧全球性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小尺度热带雨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等之间的差异⑨更小尺度山和谷的差异、山体阴坡和阳坡的差异二、陆地地域分异规律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项目内容主导因素热量(太阳辐射)表现自然环境存在由⑩赤道到⑪两极的规律性变化低纬度和高形成横穿整个大陆的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热带雨林带纬度地区 自然地带中纬度地区 在一定范围内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的自然地带 大陆东岸:⑫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与针阔叶混交林带大陆西岸:⑬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项目内容 主导因素⑭ 水分 (海陆分布) 表现自然环境存在从沿海向内陆的规律性变化 中纬度地区 呈现森林带—⑮ 草原带 —荒漠带的变化规律特别提醒 森林自然地带一般分布于湿润和半湿润地区,是生产量最大的陆地自然地带。
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大陆外形格局
返回
世界地形
世界地震震中分布
返回上页
1.4.2 (全)大陆和大洋的地域分异规律
纬度地带性
大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干湿度地带性
大陆和大洋的
垂直地带性
大洋表层纬向自然带
大洋的地域分异规律 大洋底层自然区域
第二节 纬度地带性和干湿度地带性
2.1 纬度地带性
温带季风气候-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大陆的东部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亚寒带针叶林带(泰加林带) 极圈地区
苔原气候-苔原带
冰原气候-冰原带
陆地自然带
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
气候类型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典型植被 热带雨林 热带季雨林 热带草原 热带荒漠
典型土壤 砖红壤 砖红壤性红壤 燥红土 荒漠土
1.6
11.2
2.2
22.6
4.5
28.9
5.7
39.9
7.8
37.0
7.3
0.8
0.1
海洋 (深度:m)
0-200 200-1000 1000-2000 2000-3000 3000-4000 4000-5000 5000-6000 6000以上
148.9
29.2
各级深度所占面积
×106km2
占地表面积 (%)
塔克拉玛干沙漠 青藏高原
北极熊 热带丛林
A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差异的产生,这些
差异反映出什么样的地理规律B 呢?
D
C
赫特纳(德国人,1859~1941 ):从 远古到现在,地理学的明确的主题 乃是认识地理区域之相互差异。
第十章_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由于地球形状和地球的运动特征引起地球上太
阳辐射分布不均而产生有规律的分异。 自然地理地带的形成是以能量差异为基础的,太 阳辐射能的空间分布规律是制约自然地理地带规律 的基本因素。 太阳高度角、黄赤交角、季节变化 地球表面的热量分带:热带、亚热带、温带、亚 寒带和寒带。
5
第一节 自然地域分异
Ⅴ 中 国 自 然 区 划
5.地带性
6.水 文 7.土 壤 8.植 被 9.利 用
28
第二节 综合自然区划
自然区划是以地域分异规律为理论基础,划分地 把不同地段加以区分,把相似的部分加以叠加,组 成一个单元,确定单元界线,然后根据区域从属关
球表面自然区域的方法,它是根据地域内部差异性,
Ⅰ 概 念
系建立一个区域等级系统。
分两类:综合自然区划,其对象是自然综合体; 部门自然区划,对象是某个自然地理要素,如,气 候区划、水文区划、土壤区划、地貌区划。
第十章 自然地域系统
第一节 自然地域分异 第二节 综合自然区划
1
第一节 自然地域分异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性
Ⅰ 自 然 地 带 性 的 实 质
地域分异: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或自然综合
体沿地表按确定方向有规律地发生分化所引起的差 异。其中,带有普遍性的地域分异现象和地域有序 性就称为地域分异规律。
Ⅲ 垂 直 地 带 性 垂 直 地 带 谱 -
水热组合的综合反映。例如,喜马拉雅山南坡虽然
日照高于北坡,但有丰富的降水,所以雪线低于北 坡。
19
第一节 自然地域分异
4.顶带
Ⅲ 垂 直 地 带 性 垂 直 地 带 谱 -
顶带是某一山地垂直地带谱中最高的垂直地
带。它是垂直地带谱完整程度的标志。一个完整 的带谱,顶带应是永久冰雪带。如果山地没有足 够的高度,顶带则为与其高度及生态环境相应的 其它自然带。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2.1 地域分异:概念、因素与尺度一、地域分异的定义地理环境整体及各组成成分的特征,按照确定的方向发生分化,以致形成多级自然区域的现象,称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导致这种分异的原因,即是地域分异因素。
制约或者支配这种分异的规律,则称为地域分异规律。
二、地域分异因素㈠地带性因素:太阳能沿纬度方向分布不均及与此相应的许多自然现象沿纬度方向有规律的更替。
㈡非地带性因素:海陆分布、大地构造和地貌差异等导致偏离纬度方向的地域分异,其所形成的大地构造、地貌分区和干湿度分区不沿纬线方向延伸。
必须区分分异因素和分异规律的不同含义。
地带性因素是指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非地带因素是指由地球内能所形成的海陆分布对比关系、地势起伏、岩浆活动和构造作用等。
地带性规律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及其组成成分的特征在地带性因素作用下随纬度变化而发生变化的规律。
非地带性规律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及其组成成分的特征在非地带性因素制约下发生变化的规律。
三、地域分异的尺度㈠全球性地域分异热量带及在其基础上形成的气候带,贯穿海洋和陆地,属全球性分异。
非地带性的海陆分异及海陆起伏。
两者都是全球性分异的表现。
㈡全海洋和全大陆地域分异全海洋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全大陆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干湿度分带性、巨大山系和高原。
㈢区域性地域分异区域性大地构造—地貌分异、地带性区域内的非地带性分异、非地带性区域内的地带性分异。
以上三种地域分异都是大尺度地域分异。
㈣中尺度地域分异包括由高原、山地、平原内部地貌差异引起的地域分异,地方气候和地方风引起的地域分异,以及山地垂直带分异。
㈤小尺度地域分异由局地地势起伏、小气候差异、岩性与土质差异、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聚积和排水条件不同等引起,通常只在小范围内发生作用的地域分异。
不同尺度的地域分异间具有从属关系。
大尺度分异构成较小尺度分异的背景,小尺度分异则是较大尺度分异的基础。
但是,无论何种尺度的地域分异都是由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引起的。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第六章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据伍光和《自然地理学》)全球范围的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但是它的各个部分又存在着地域上的分异。
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揭示地域分异的一般规律性,是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内容之一。
而且正是对这一自然规律的揭示和研究才构成了本学科的诞生和发展。
自从19 世纪A.洪堡及其后B.B.道库恰耶夫最初揭示植物和土壤的地带性特征以来,有关地域分异规律的研究,已由局部到整体、由现象到本质不断地深化。
然而,关于地域分异规律的理论概括,在目前依然是众说纷纭、各抒己见的。
当然存在的分歧主要是术语之争,对本质问题的认识则基本上趋于一致。
第一节概述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性自然地理环境除具有整体性外,与之相对应的是地域性,即地域分异规律。
所谓地域分异,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或自然综合体沿地表按确定方向有规律地发生分化所引起的差异。
支配这种分化现象的客观规律也就称为地域分异规律。
第二节纬向地带性与经向地带性热量分带和构造分区都是基本地域分异规律的典型表现,它们构成了不同形式的地域分异的基础。
在地球表面,基本地域分异规律具体表现为纬向地带性和经向地带性。
一、纬向地带性纬向地带性是地带性规律在地球表面的具体表现,它表现为自然地理要素或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纬线延伸,按纬度发生有规律的排列,而产生南北向的分化。
在热量分带的基础上,各自然要素表现出明显的纬向地带性。
对应于一定的热量带,气候、水文、风化壳和土壤、生物群落、乃至外动力所形成地貌都具有相应于该热量带热力特征的性质(表6.5)。
于是产生了各自然要素或自然综合体沿纬度的地域分化。
纬向地带性首先反映在大气过程中。
热量带影响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不同气压带和风带的降水量及降水季节不同。
可见,气温与降水都与纬度相关(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气温),因而地球表面就存在自赤道到两极的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的气候带。
气候的纬向地带性分异往往成为导致其他自然要素纬向地带性分异的主导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B
C E
D
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
1、纬度地带性(热量的变化为基础,水分条件 的差异也起一定作用,在低纬和高纬表现明显)
1、纬度地带性(热量条件)
自沿
然经
带 与 纬
线 ︵ 南 北
线︶
平方
行向
更
替
从赤道1到.图两中极字的母地所域代分异, 形成基表础的是气热候量类,型影和响因 素纬是地太区自么阳表然?辐现带射明分, 显别低 。是纬什和高
70
E
60
40
fg
h
30
D
50
理
C
想
35
B
大
25
陆
10 10
A
自
然
带
分
布
90°
90°
冰原气候
80°
苔原气候
70°
80° 70°
冰原带 苔原带
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亚寒带针叶林带
60°
温带海 洋性气候
温带大
40°
陆性气
地中海式 候
30°气候
55°60°温带落 温
温带季风 气候
叶阔叶 带 温带
40°林带
亚热带常绿
气候类2型.自然带分自布然具带 有什么样的特点
① 热带雨林和气候规律?热带雨林带
② 热带草以原赤3气道.此候为题中体心现热,带出南草哪原北带 ③ 热带沙对漠称种气分候地布域。分自热异然带规带荒律漠东?带 ④ 地中西海方气这向候种延地伸亚域,热分南带异北常规绿方硬叶
向更律替形。成基础、林带影 ⑤ 地中海气响候因素亚、热典带型常地绿硬叶
②山地自然带谱的递变规律 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异与纬度地带分异规律相 似
草 原
荒漠 带
亚热带季风 35°30°硬叶林带 带
55°
温带落叶 阔叶林带
35°
亚热带常绿
热带沙漠气候
20°
热带季
25° 热带荒漠带
20°
阔叶林带 25°
热带季雨
热带草原气候 风气候 10°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草原带 10°10° 热带雨林带
林带
10°
0°
0° 0°
0°
气候分布模式图
自然带分布模式图
世界自然带分布图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本章考点
•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学会用差 异性的观念认识自然地理环境。
• 地理环境的地域 的气候、水文、生物、地貌等组成要素 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构成了 这一地区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对于某种自然地理要素而言,不同区 域的特征是有差异的;其构成的自然地 理环境整体也是有差异的,这便是地理 环境的地域分异
形成最主要是: B
A.深居内陆,难以受海洋影响 B.受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影响 C.终年受高压带控制 D.受地形的影响
随堂演练:
读气候与植被的关系 示意图,完成1~3题。
2.亚寒带针叶林带
属于: A
A.纬度地带性 B.经度地带性 C.垂直地带性 D.非地带性
3.苔原与亚寒带针
叶林划分界线是: B
冰雪带
高山草甸 针叶林 针、阔混交林 常绿阔叶林
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
1.南坡比北坡多哪些植被类型? 2.以高山草甸草原为例,它在南坡和北坡分布的海拔范围有什么不 同?为什么?
3.如果北坡的山麓海拔与南坡相同,北坡也会有南坡那么多的植被 类型吗?为什么?
4.南北坡的雪线高度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5.总结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形成基础、影响因素、分布规律。
(1)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
a.山体所在纬度:纬度愈低愈复杂,纬度愈高愈简 单。
b.山体海拔:海拔愈高愈复杂(当然有极限),海拔 愈低愈简单,甚至无。
c.山顶与山麓之间相对高度:相对高度大则复杂, 相对高度小则简单。
(2)山地垂直地域分异的判读方法:
a.根据基带确定山地所在地区的自然带。 b.带谱越复杂,山体越高。 c.根据同一自然带在山地分布高度的差异判断坡向
纬
不
度
同
位 置
的 水 热
气 候
代表 性
植 呈带状分
被布
自
然
海
组差
陆
合异
土 壤
带
位
置
地域分异使地表各种自然要素多呈带状分布,称为自然带
各自然带有一定的热量和水分组合,也有代表性的植被和 土壤类型,每个自然带都占有一定的宽度,在地球上呈长 条状分布。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就是自然地理环境地域分异 规律的体现。
A.最冷月0℃等温线 B.最热月10℃等温线 C.最冷月-10℃等温线 D.最热月0℃等温线
第3题拓展:北半球森林分布的北界是7月 10 ℃等温线,约相当于北纬66.5°。决定苔原 与亚寒带针叶林分布的主因是气温,其他植物 分布受雨量影响。
3、垂直地带性
珠穆朗玛峰南坡的垂直自然带
5500m
4000m 3000m 2500m 500m
然纬纬
带 与 经 线
线 ︵ 东 西 ︶
度 地 区 最
平方明
行向显
更
替
1.图中字母所代表的气候类型和自然带分别是什么?
2.自然带分布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和规律?
3.此题体现出哪种地域分异规律?形成基础、影响因素、 典型地区分别是什么?
随堂演练:
读气候与植被的关系 示意图,完成1~3题。
1.影响稀树草原的
(3)沿R河自然带变化体现了 B A.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现象
2、经度地带性(水分条件影响较大,同时也受一 定温度条件的影响,在中纬度大陆如:亚欧大陆表 现明显。)
2、经度地带性(水分条件)
2、经度地带性(水分条件)
自沿中
及所在半球。若同一自然带北坡偏高,则北坡为 阳坡,则山地位于南半球。 d.根据雪线高低判断坡向,一般山地迎风坡降水多, 雪线较低,背风坡反之。若降水量相差不大,则 阴坡雪线较低,阳坡雪线较高。
(3).雪线高度
夏季气温小于0℃的地方有永久性积雪,即夏季气 温0℃线为山体的雪线。雪线是冰雪带的下限, 其高度与纬度、坡向和坡度有关。一般来说:
区是什么? 林带
⑦ 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荒漠带
例3 图1为“某大陆自然带分布图”,图2 为该大陆R河干流某河段处的景观。读图回答 (1)~(3)题。
(1)图2景观大致位于R河 B
A.a河段
B.b河段
C.c河段
D.d河段
(2)图中传统民居建在高地的主要原因是 C
A.就近获得水源 B.降低居室气温
C.避免洪水灾害 D.向外扩大耕地
a.低纬雪线高,高纬雪线低; b.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 c.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 d.陡坡雪线高,缓坡雪线低。
第14讲 │ 要点探究
山地垂直地带分布与向阳坡的关系, 雪线高度与迎风坡降水的关系:
①基带的确定:确定气候类型,空间定位 (判断山地所处的位置)
山地的基带由水平地带性规律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