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恶性叶状肿瘤伴平滑肌瘤临床病理观察
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病理分析及预后评估
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病理分析及预后评估摘要目的:探讨乳腺叶状肿瘤的病理形态、组织发生和命名。
方法:常规切片包埋染色免疫组化及分子生物检测。
结果:良性6例交界3例恶性2例中仅Act阳性1例。
结论:全部肿瘤镜下均无包膜。
肿瘤的恶性间叶成分对于瘤内和瘤外正常乳腺腺上皮成分呈特殊的浸润方式。
叶状囊肿瘤实质上是一种起源于腺管周多能性纤维和肌上皮细胞,具有腺上皮、平滑肌和纤维组织等多向分化的肿瘤。
关键词叶状肿瘤分级病理分析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本组11例均为女性,年龄40~59岁。
病史3个月~9年,其中1年以上者10例。
患者均以乳腺肿块就诊,7例在1个月~1年内迅速增大。
肿块呈结节分叶状,质地硬,边界清楚,无局部粘连,活动度好。
自觉疼痛者1例。
11例均无皮肤橘皮样变,无胸壁静脉怒张,无乳头溢液。
肿块直径为2.0~11cm,其中>5cm6例。
均无腋窝淋巴结肿大,病理也未见局部转移。
治疗方法:11例中6例行乳腺单纯切除,1例行改良根治术,3例行包块切除。
均于术中或术后经病理证实为叶状肿瘤,其中除3例行乳腺单纯切除者术后予以化疗外,均未行化疗或放疗。
结果随访9例均存活,其中3例行乳腺单纯切除者和1例行改良根治者已生存15年以上,2例行包块切除者1例生存13年以上,另1例死于心肌梗死,3例行乳腺单纯切除者术后予以CAF方案化疗,复查均未发生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最长已生存10年;3例失访;其中良性5例,交界3例,恶性2例。
病理改变:镜下双相肿瘤肿瘤由良性上皮和富于细胞的梭形细胞间质组成间质细胞为纤维母细胞或肌纤维母细胞肿瘤境界推挤性或浸润性,部分伴黏液变,肿瘤的间质成分明显肉瘤样,非典型性。
讨论乳腺叶状肿瘤(PT)是一种富于细胞性纤维上皮肿瘤增生的梭形间叶细胞由上皮/肌上皮被覆的裂隙围绕,JohannesMuller首先描述命名cystosarloma phyllodes他认为是一种良性肿瘤cystosarloma指病变切面呈囊性和肉瘤特征而phyllodes指叶状突起结构[1]。
乳腺叶状肿瘤临床病理分析
乳腺叶状肿瘤临床病理分析摘要目的探讨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以及临床病理和预后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行手术治疗经病理诊断的乳腺叶状肿瘤患者临床资料。
结果28例乳腺叶状肿瘤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根据肿瘤分级,良性14例,交界性10例,恶性4例。
结论乳腺叶状肿瘤需要和乳腺巨纤维瘤及其他乳腺肉瘤相鉴别,其肿瘤的复发率随手术范围增大而下降,随病理组织学等级递增而升高。
临床医生需将乳腺叶状肿瘤当作低度恶性或恶性病变进行处理,以提高临床疗效,降低复发率。
关键词乳腺叶状肿瘤;临床病理;分析乳腺叶状肿瘤临床发病率较低,根据临床统计乳腺叶状肿瘤大约占乳腺肿瘤的0.3%~1.0%,由于其生物学行为多变难测,病理医生认识不足,给诊断以及处理带来很大困难,临床与病理常常误诊为纤维腺瘤。
为提高对乳腺叶状肿瘤疾病的认识,本文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本院行手术治疗经病理诊断的28例乳腺叶状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本院行手术治疗经病理诊断的28例乳腺叶状肿瘤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1~59岁,平均年龄41.5岁。
肿瘤位于左侧乳腺18例,右侧乳腺10例;位于外上象限10例,外下象限9例,内上象限4例,内下象限4例,乳晕区1例。
28例患者均表现乳腺无痛性肿块,近期出现肿块增大迅速就诊,其中病程最短4个月,最长27年,平均病程18.5个月。
1. 2 病理检查方法1. 2. 1 巨检28例乳腺叶状肿瘤肿块大小不等,大小分别为2 cm×2 cm×2 cm~17 cm×13 cm×9 cm,其中24例包膜完整,4例包膜不完整;26例表面呈灰白色,2例血管丰富,表面为灰红色;21例肿瘤质韧,切面大部分呈灰白色,实性,呈分叶状,3例质地中等,2例分叶状,切面大部分淡黄色,部分区域呈黄色,2例切面见多个小囊腔,灰白间灰红,呈鱼肉状。
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病理诊断分析
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病理诊断分析摘要:目的:探讨乳腺叶状肿瘤的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以及与治疗和预后的关系。
方法:对3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观察乳腺叶状肿瘤的诊断结果进行评估。
结果:良性叶状肿瘤的生长方式多为膨胀性,肿瘤的核异型性为轻度,核分裂出现的情况较少,且拥有较低的肿瘤坏死率和较慢的间质生长速度。
但是交界性叶状肿瘤与恶性叶状肿瘤的生长方式多为浸润型,核异型性较为常见,核分裂的情况多发,且拥有较高的肿瘤坏死率和较快的间质生长速度。
结论:诊断结果主要依靠影像学和病理组织学来观测,对早期引发该疾病的原因应从根本上引起重视,因乳腺叶状肿瘤在临床上的的表现与纤维瘤酷似,必须在对其治疗上保持严谨的态度。
关键词:乳腺叶状肿瘤;临床病理;病理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pathological features,diagnosis,differenti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nd prognosis of phyllodes tumor of the breast. Methods:the clinical data of 38 patient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and the clinical results were evaluated by observing the diagnosis of phyllodes tumor of the breast. Results:the growth pattern of benign phyllodes tumor was expansive,the nuclear atypia of tumor was mild,the occurrence of mitosis was less,and it had lower tumor necrosis rate and slower interstitial growth rate. But the growth of borderline phyllodes tumor and malignant phyllodes tumor is more common infiltrating type,nuclear atypia,mitosis of multiple,and have a higher tumor necrosis rate and rapid interstitial growth rate. Conclusion:the diagnosis mainly depends on imaging and histopathological observation,to cause the disease early we should pay attention,because of breast phyllodes tumors in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tumor like fibers,must maintain a strict attitude to its treatment.Keywords:breast phyllodes tumor;Clinical Pathology;Pathology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普遍认为乳腺叶状肿瘤是一组在界限上十分清楚的、表现出双向化分化的肿瘤类型,其结构为十分典型的叶状结构。
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病理诊断分析
56临 床 医 学中外医疗 China &Foreign Medical Treatment表1 乳腺叶状肿瘤患者的危险因素及病理学形态[n (%)]例数年龄(岁)发病时间良性肿瘤恶性肿瘤交界性肿瘤纤维腺瘤3<20无固定2(66.7)0(0.0)1(33.3)0(0.0)1733~55绝经期前后10(58.8)4(23.5)2(11.8)1(5.9)P/<0.05乳腺叶状肿瘤(phyllode tumor of the breast,PTB)是发生于女性的一种罕见疾病,发生率约占乳腺肿瘤的0.3%~0.9%,占纤维上皮性肿瘤的2%~3%[1],这类疾病在临床上误诊、漏诊率较高,且在治疗手段上缺乏科学规范和统一的指导方针[2]。
现以该院2008年2月—2013年5月收治的20例乳腺叶状肿瘤患者为例,对引发乳腺叶状肿瘤的原因进行分析,能够对乳腺叶状肿瘤病患的控制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
从引发乳腺叶状肿瘤的原因及人群分析,进而为此疾病的早期预防、中期治疗和晚期术后辅助治疗,做统一的指导方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该院收治的20例乳腺叶状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其20例都为女性,无男性,其中青春期月经初潮少女3例,已结婚生育17例(包括结婚生育后停止生育妇女和绝经期前后妇女)。
术前空芯针穿刺活检为最佳方法,治疗上以手术切除乳房组织为主。
1.2 诊断标准临床表现:该病常发于女性40~50岁之间,多为单侧乳房病变。
病程较长,肿块体积较大,瘤体直径一般为1~16 cm,大者可达45 cm,多为突长质硬的囊肿块,表面皮肤常受累[3]。
1.3 研究方法采用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临床特点进行总结,分析其危险因素。
其中研究因素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人群的生理特征等。
因乳腺叶状肿瘤在临床上酷似纤维腺瘤,其在病理学上误诊率较高。
在研究方法上多采用术(影像学检查)后观察法对其结果再次进行仔细的分析论证。
乳腺叶状肿瘤11例临床病理分析
乳腺叶状肿瘤11例临床病理分析摘要】目的探讨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表现、病理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与预后的情况。
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11例乳腺叶状肿瘤进行回顾性临床病理分析。
结果良性8例,交界性2例,恶性1例,均为女性,发病平均年龄43岁。
病理特征肿瘤大小不等,切面呈分叶状;组织学包含间质和上皮两种成分。
结论乳腺叶状肿瘤的确诊主要靠病理诊断,需与细胞型纤维腺瘤、幼年性纤维腺瘤、癌肉瘤及原发或转移性肉瘤等鉴别,临床目前主要是以扩大范围局部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方法。
【关键词】乳腺叶状肿瘤病理特征乳腺叶状肿瘤(phylloides tumor,PT)是一种呈分叶状结构,由乳腺纤维结缔组织和上皮成分组成的少见的纤维上皮性肿瘤,约占所有乳腺肿瘤的0.3%~0.9%[1]。
1995年~2009年,我科共诊断乳腺叶状肿瘤11例,现临床病理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一般资料本组11例均为女性,年龄38~52岁,平均43岁,左侧5例,右侧6例,外上象限8例,内下象限2例,乳晕区1例,病程4个月~13年。
所有标本均经4%中性甲醛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依据Pietruszka和Barnes的诊断标准[2](良性:核分裂像0~4个/10HPF,膨胀性边缘,轻~中度间质异型性增生;交界性:核分裂像5~9个/10HPF,膨胀性或浸润性边缘,中度间质异型性增生;恶性:核分裂像>10个/10HPF,浸润性边缘,中~高度间质异型性增生)重新进行显微镜观察;同时回顾分析临床资料及随访预后情况。
2 病理检查2.1 巨检肿瘤体积差别很大,3.5cm×2.5cm×2.5cm~12cm×10cm×8.5cm。
表面呈多结节状,其中8例包膜完整,3例包膜不完整;切面呈分叶状,外翻,质韧,色灰白或灰黄,常见大小不等的狭窄裂隙,1例切面见多个囊腔,内含血性液。
2.2 镜检 11例光镜观察均可见上皮和间质两种成分。
乳腺叶状肿瘤临床病理分析
为居民提供乳腺叶状肿瘤相关的健康咨询服务,解答居民的健康 问题。
高发人群的监控
针对高发人群进行监控,及时发现和控制病情,采取有效的预防 和治疗措施。
06
研究展望
研究方向与挑战
诊断与分类
目前乳腺叶状肿瘤的诊断和分类仍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病理学技术, 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筛查方案与实施
制定筛查方案
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可行的筛查方案,包括 筛查目标、筛查对象、筛查方法等。
推广筛查技术
推广和应用乳腺叶状肿瘤筛查技术,提高筛查的 准确性和可靠性。
组织和管理
组织和协调筛查工作,确保筛查的有效实施和管 理。
社区宣传教育与高发人群的监控
加强宣传教育
开展社区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居民对乳腺叶状肿瘤的认识和预防 意识。
02
乳腺叶状肿瘤的生物学特征
肿瘤细胞的形态与结构特点
肿瘤细胞呈梭形或卵圆形,细胞核深染,异型性明显,细胞 排列呈浸润性生长。
肿瘤细胞之间可见凋亡小体,部分细胞可发生黏液样变或形 成泡沫样细胞。
肿瘤细胞的分子生物学特征
乳腺叶状肿瘤中存在CDK4基因扩增,导致细胞周期调控紊 乱,促进肿瘤发生发展。
部分乳腺叶状肿瘤中存在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感染可导致 抑癌基因失活,从而促进肿瘤进展。
肿瘤细胞的遗传学特征
研究表明,乳腺叶状肿瘤的发生与BRCA1基因突变有关,同时部分患者还伴有 p53基因突变。
研究还发现,部分乳腺叶状肿瘤患者存在TP53基因突变,该基因编码的p53蛋白 可抑制细胞增殖并诱导凋亡,从而抑制肿瘤发生。
导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还发现乳腺叶状肿瘤具有较高的复发率和转移率,因此对
乳腺叶状肿瘤临床病理分析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需要进一步研究乳腺叶状肿瘤的发病机制和病因,探讨其与乳腺纤维腺瘤 等其他乳腺肿瘤的异同点。
需要加强临床实践与病理诊断的结合,提高对乳腺叶状肿瘤的认识和诊断 水平。
需要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评估乳腺叶状肿瘤的治疗方法和预 后,为临床实践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乳腺叶状肿瘤临床病理分析
汇报人: 2023-12-30
目录
• 引言 • 乳腺叶状肿瘤概述 • 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表现 • 乳腺叶状肿瘤的病理诊断 • 乳腺叶状肿瘤的治疗方法 • 乳腺叶状肿瘤的预防和护理 • 结论
01
引言
研究背景和意义
乳腺叶状肿瘤是一种相对罕见的乳腺 肿瘤,其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评估对 于患者治疗和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适当运动
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瑜伽等,有助于提高身体免 疫力,预防乳腺叶状肿瘤。
心理护理
心理疏导
对于患有乳腺叶状肿瘤的患者,心理疏导和安慰非常重要,可以 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增强信心
向患者传递积极、乐观的信息,增强患者对抗疾病的信心,有助 于提高治疗效果。
社会支持
鼓励患者积极参与社交活动,与家人和朋友保持联系,获得更多 的社会支持,有助于缓解心理压力。
07
结论
研究成果总结
乳腺叶状肿瘤是一种相对罕见的乳腺 肿瘤,其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与乳腺 纤维腺瘤有所不同。
乳腺叶状肿瘤的生长速度相对较慢, 但具有局部侵袭性生长的特点,容易 复发。
乳腺叶状肿瘤的发病年龄范围较广, 但主要集中在40-50岁的女性。
乳腺叶状肿瘤的病理诊断需要结合组 织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和分子生物 学等方法进行综合分析。
乳腺叶状肿瘤临床病理分析
乳腺叶状肿瘤临床病理分析乳腺癌是世界范围内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相比于其他类型的乳腺癌,乳腺叶状肿瘤在临床上相对较为罕见。
本文旨在通过对乳腺叶状肿瘤的病理分析,探讨其临床特点、诊断标准以及治疗方案,以提供医生在临床实践中的参考。
一、乳腺叶状肿瘤的定义与特点乳腺叶状肿瘤是指嵌入于乳腺间质中以叶片状生长的肿瘤,其形态学特点使其区别于其他类型的乳腺疾病。
乳腺叶状肿瘤通常表现为单发结节,质地较为硬实且有较强的可触及性。
在乳腺X线或超声联合检查中,乳腺叶状肿瘤常呈现为不规则边缘、高回声或混合回声等特征。
二、乳腺叶状肿瘤的病理特征乳腺叶状肿瘤的病理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1. 组织学特点:乳腺叶状肿瘤的肿瘤细胞通常呈腺样增生,细胞排列呈腺切面排列,似乎是从腺体上皮发展而来。
肿瘤细胞呈多形性和不一致性,并具有核仁增大、核分裂和异型性等特征。
2. 间质反应:乳腺叶状肿瘤周围的间质常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反应,可表现为纤维化、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等。
这些反应是诊断乳腺叶状肿瘤的重要依据之一。
3. 免疫组化检测:通过免疫组化检测,可以观察到乳腺叶状肿瘤细胞对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HER2/neu等的表达情况。
其中,对ER和PR的阳性表达率较高,而HER2/neu的表达率相对较低。
三、乳腺叶状肿瘤的诊断标准乳腺叶状肿瘤的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学的判断,但结合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的结果也是必要的。
根据WHO乳腺病理分类标准,以下是乳腺叶状肿瘤的诊断标准:1. 结节形态:单发或多发肿块,硬实质地。
2. 形态结构:肿瘤细胞以腺样增生为主,核仁增大,异型性增加。
3. 免疫组化特点:ER和/或PR阳性,HER2/neu表达较低。
4. 间质反应:周围乳腺组织存在纤维化、炎性细胞浸润等反应。
四、乳腺叶状肿瘤的治疗方案乳腺叶状肿瘤的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理分析结果来制定。
通常情况下,乳腺叶状肿瘤的治疗方案包括手术切除、辅助化疗、放疗和内分泌治疗等。
乳腺叶状肿瘤临床病理特征探讨
乳腺叶状肿瘤临床病理特征探讨状肿瘤患者的病理特征进行综合的分析,具体内容如下:①巨检。
患者行手术切除术切除肿块,肿块的体积大小不一,存在明显的包膜,质地柔韧性好,且呈现分叶状,切面肉眼可见息肉状、乳头状,部分肿瘤存在出血或者坏死情况。
②镜检。
良性肿瘤患者:细胞分布均匀,且间质存在中度增生情况,无异型性,尚未发现出血或者坏死情况;交界性肿瘤患者:间质呈中度异型性增生情况,且边缘存在膨胀性和浸润性,出血以及坏死情况尚不明显;恶性肿瘤患者:肿瘤呈现浸润性的生长态势,间质生长速过快,细胞多为异型性,存在明显的出血和坏死情况。
③免疫。
CD34、CD10、CD117 以及K167在良性、交界性以及恶性肿瘤中有不同的表达形式。
2 结果根据乳腺叶状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可特征进行更加的全面的分析;在免疫组化的分析下,CD34、CD10、CD117 以及K167等物质在良性肿瘤、交界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中有不同的表达差异存在。
临床上一般乳腺叶状肿瘤的治疗方法就是行手术切除术,但是良性以及恶性肿瘤患者存在易复发的情况,而且一般情况下还会出现血行转移,依次从肺、肝等部位进行转移,所以扩大切术的范围是十分重要的,对于良性肿瘤患者来说,应该在距肿瘤2cm处进行切除,交界性肿瘤则需要切除纯乳腺,恶性患者则需要行全切术。
综上,加强对乳腺叶状肿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分析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多种手段综合性的去分析其临床病理的特征,从而为患者的诊治提供重要的临(下转第187页)185187作者单位陕西省岐山县医院肿瘤外科陕西 宝鸡 722400性的分析和总结乳腺叶状肿瘤临床病理特征对临床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1]邓志勇,张阳,陈金珍. 乳腺叶状肿瘤临床病理特征分析[J]. 现代肿瘤医学,2016,12(02):158-159.[2]陈文静,张江宇,朱雯菁. 乳腺叶状肿瘤临床病理特征分析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2014,13(03):158-162.。
乳腺叶状肿瘤临床病理分析
乳腺叶状肿瘤临床病理分析乳腺叶状肿瘤是一种良性的乳腺肿瘤,通常在30-50岁之间的女性中发生。
它起源于乳腺组织中的腺上皮和纤维组织的增殖。
乳腺叶状肿瘤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一般小于3厘米。
肿瘤常常是单发的,但也有一些情况下可以是多发的。
乳腺叶状肿瘤的病理特征主要包括两个组织成分,即腺上皮和纤维组织。
腺上皮由外基膜包围,在纤维组织的支持下形成叶片状结构。
纤维组织由胶原纤维和纤维细胞组成,起支持和保护作用。
乳腺叶状肿瘤中的腺上皮和纤维组织增生较为明显,但没有发现细胞异型性或恶性特征。
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症状通常是乳房肿块或肿瘤触摸压痛。
肿瘤的大小和位置通常与症状的严重程度有关。
有些患者可能还会有乳头溢液、乳房轻微肿胀等症状。
乳腺叶状肿瘤的症状通常较轻,不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重大影响。
乳腺叶状肿瘤的诊断主要依赖于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
乳腺超声检查可以观察到肿块的位置、大小和形态特征,进一步提供定性诊断的线索。
如果超声检查显示可疑恶性特征,进一步进行钼靶或核磁共振检查可能是必要的。
对于可疑乳腺叶状肿瘤,常规进行钼靶或经皮穿刺活检以获得病理学确诊。
乳腺叶状肿瘤的治疗通常是手术切除。
这种肿瘤是一个良性肿瘤,手术切除的目的是为了充分摘除肿块并确保良性病变的确定。
手术方法可以根据肿瘤的位置、大小和患者的情况来选择,常见的手术方法包括乳房腺体叶扩大切除术、乳房腺体保留手术等。
手术后,患者通常需要进行病理学检查以确定切除的组织是否为良性。
总结而言,乳腺叶状肿瘤是一种常见的良性乳腺肿瘤。
它的临床特征主要包括乳房肿块和触摸压痛。
病理学上,它的特点是腺上皮和纤维组织的增殖。
乳腺叶状肿瘤的诊断主要依赖于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检查,而治疗通常是手术切除。
乳腺叶状肿瘤一般预后良好,并不会对患者的生活功能产生重大影响。
乳腺叶状肿瘤临床病理分析
定期术后随访对于及时发现复 发和转移非常重要,以便及时
调整治疗方案。
06
总结与展望
研究结论总结
乳腺叶状肿瘤的特性
经过深入研究,我们发现乳腺叶状肿瘤具有独特的病理学和生物学 特性,包括其生长模式、侵袭行为以及预后等方面。
诊断和治疗的进展
针对乳腺叶状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已取得了重要进展,这为提高 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提供了有力支持。
肿瘤边缘和浸润情况
边缘情况
良性叶状肿瘤通常具有清晰的边缘,与周围组织分界明显。恶性叶状肿瘤边缘不 规则,常呈浸润性生长。
浸润情况
恶性叶状肿瘤可浸润周围乳腺组织、脂肪组织和肌肉组织,甚至侵犯血管和神经 。良性叶状肿瘤一般无浸润现象。
04
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病理关联分析
临床特征与病理特征的关系
肿瘤大小与病理分级
恶性叶状肿瘤
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 象增多,常出现坏死和出 血。
细胞的异型性和分裂活性
异型性
乳腺叶状肿瘤细胞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型性,包括核大小不 一致、核仁明显、染色质深染等。恶性叶状肿瘤细胞的异型 性更为明显。
分裂活性
通过核分裂象计数可以评估乳腺叶状肿瘤的分裂活性。恶性 叶状肿瘤的核分裂象明显增多,而良性叶状肿瘤核分裂象较 少。
向药物的选择和使用。
05
乳腺叶状肿瘤的鉴别诊断与治疗
良性与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
形态学特征
良性肿瘤通常具有规则的形态, 清晰的边界,而恶性肿瘤则可能 呈现不规则的形态,边界模糊,
浸润周围组织。
细胞学特征
良性肿瘤的细胞形态正常,核分裂 象少见。而恶性肿瘤细胞形态异常 ,核分裂象多见,且可能出现异型 性。
分子病理特征与靶向治疗的可能性
乳腺叶状肿瘤7例临床病理分析
年至 2 0 0 9年 诊 断为 叶状 肿瘤 的 7例 患者 的临床 病
理 资料 。 合有 关文 献 . 结 对其 临床 病理 特 点 、 预后 及
治 疗方法作 回顾性 分析 1 资料与方 法 1 临床 资料 7例均 为女 性 , 龄 l~ 8岁 , 均 . 1 年 84 平 3 3岁 ; 右侧 4例 , 侧 3例 ; 左 肿瘤 直径 4 1 c ~ 0 m。6例 边界 清 楚 .但 无 明显 包膜 . 1例肿 瘤 向周 围组织 浸
分 间 质细胞 增 生呈 编织 状结 构 . 分呈 叶状 突入 管 部 腔将 上皮挤 压成 裂隙状 肿瘤 局部可 见出血 、 坏死 、
黏 液 样 变 7例 中 3例 核 分 裂 较 少 .~ . 1 4个/0 P , 1H F 3
例 核分 裂 5 7个/ P . 瘤直径 最 大 的 l 肿瘤 细 ~ H F肿 例 胞密 集, 胞 多形性 、 型性 明显 , 分裂 l ~ 2个, 细 异 核 01 H F 并 向周 同乳腺 组织浸 润 P . 2 讨论
乳腺 叶状 肿瘤 是一 种 少见 的乳 腺肿 瘤 . 占所有 乳 腺原 发肿 瘤 的 03 1 %_ - %~ . I 0 1 .过去 称 为 叶状囊 肉 瘤 .0 3年 WH 乳 腺 肿 瘤 分 类 中 称 之 为 叶 状 肿 20 O 瘤 , 为 良性 、 分 交界 性 、 恶性 。本文 收集 我 院从 1 9 90
论 乳 腺 叶状 肿 瘤 是 一种 少 见 的乳 腺 肿 瘤 , 前 容易 混 淆 诊 断 或 误诊 , 靠 诊 断 勾病 理组 织 学 检 查 。手 术是 治 疗 本 病 的 主要 手 术 可
段。
乳腺叶状肿瘤的病理诊断与临床分析
病 因: 本病 发病 原 因不 明 , 可能 和体
内雌激素水平失调有关 。 临床表现 : 最 常见临床表现为局部无 痛性肿块 , 患者 几乎都因为发现肿块而 就 医, 也有少数 患者有刺痛或轻度胀痛 。在 临床 查 体 时 一 般 可 触及 1—3 c m肿块。
本 组患 者 1 1例 , 均 为 女性 , 年龄 4 2
cH { NEsE c0 MM L WI T Y D0 C T ORS
沦著 ・ 临床辅助检 查
乳腺 叶状肿 瘤 的病理诊 断与临床 分析
杨 艳辉 6 7 4 1 0 0云 南 丽 江 市 玉 龙 县 人 民 医 院
例较大肿瘤 ( 直径6 . 8 c m) , 间质成 分中细 胞有 明显异 型性 , 病 理性核 分裂 多见 , 诊 断为乳腺恶性 叶状肿瘤 。
迅速, 在几个月 内增长为很大 。②乳腺纤
维瘤体 积较 小 , 不 超过 5 c m表 面光 滑 , 边 界 清楚 , 质地均匀一致 , 无 分叶 , 而叶状肿 瘤体积 大多为 1 0— 2 0 e m, 表面 凹凸不平 , 有 分叶 , 质地不均匀 。③乳腺纤维瘤 可为 多发性 的 , 也 可为单 发 的 , 而 叶状 肿瘤 多
—
为单发 。④ 乳腺纤 维瘤 多发 生在 青年妇
女, 5 O岁 以上较为少 见 , 而叶状肿瘤不 仅 在 中青 年妇 女可见 , 而在老年妇女亦 可见
到。
6 7岁 , 平均 4 7 . 6岁 , 病 程 2~ 5 . 3年 。
文献报道肿 块最 大者 可 达 4 0—5 0 c m, 质
2 0岁 。
织, 黏液组织 , 甚 至软 骨等 。诊断 本病 除 上述成 分外 , 必须发 现有 上皮 细胞 成分 , 否则 和乳腺 肉瘤 难于区别 。 良性 的 P T s 主要 与乳腺 纤维 腺瘤鉴
乳腺叶状肿瘤的病理诊断、鉴别诊断与临床治疗
乳腺叶状肿瘤的病理诊断、鉴别诊断与临床治疗摘要】目的探讨乳腺叶状肿瘤的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文献复习以及治疗的关系。
方法对经手术和病理诊断的2例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肿瘤的复发率随病理组织学等级递增而升高,随手术范围增大而下降,并与乳腺纤维腺瘤,乳腺纤维肉瘤,乳腺肌上皮瘤,巨大纤维腺瘤等鉴别。
结论建议不管叶状肿瘤病理组织学分类如何,仍把它看是低度恶性或恶性病变处理。
【关键词】乳腺叶状肿瘤病理诊断鉴别诊断外科治疗叶状肿瘤是WHO为原来名为“叶状囊肉瘤”的肿瘤所推荐的新名称,因其切面是分叶状、有不规则裂隙、质细而得名,大多数完全是良性病变,部分为交界性,少数为恶性。
作者根据临床相关资料对叶状肿瘤的病理形态、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进行讨论。
1 一般临床资料例1,患者女,43岁,左乳包块4月,约乒乓球大小,近1月逐渐长大。
查体:乳腺外上像限明显隆起一包块约5.8cm×3cm,质硬,皮肤呈橘皮样改变。
例2,患者,女,18岁,左乳包块1年,迅速增大转为疼痛1月。
查体:左乳弥漫肿大。
病理诊断:巨检:切除肿物灰白色,无明显包膜,大小例1为4.8cm×2.6cm×2cm;例2为8cm×6cm×4cm;切面灰白色,鱼肉样,质地细腻,局部有裂隙。
镜检:肿瘤细胞由间质和上皮两种成分构成,间质细胞丰富,瘤细胞呈梭形、类圆形,排列紧密,偶见奇异形细胞;核分裂象丰富,可见病理性核分裂。
上皮细胞多无异形性,衬覆于囊腔或裂隙表面。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vimentin强(+),EMA、CD34 和Actin(-),PR(+),ER(-)。
病理诊断:左乳恶性叶状肿瘤。
2 讨论乳腺叶状肿瘤(phylloides Tumor)是一种少见的乳腺肿瘤,约占乳腺肿瘤的0.3%-0.9%和乳腺结缔组织与上皮组织混合性肿瘤的2%-3%[1]。
叶状肿瘤是由间质和上皮两种成分共同组成的一型肿瘤。
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病理诊断分析
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病理诊断分析目的:探析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特征及其病理特征。
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32例乳腺叶状肿瘤患者,回顾性分析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良性叶状肿瘤的生长方式多为膨胀性,肿瘤的核异型性为轻度,核分裂出现的情况较少,且拥有较低的肿瘤坏死率和较慢的间质生长速度。
但是交界性叶状肿瘤与恶性叶状肿瘤的生长方式多为浸润型,核异型性较为常见,核分裂的情况多发,且拥有较高的肿瘤坏死率和较快的间质生长速度。
另外,叶状肿瘤行手术治疗后,复发率与病理特征,手术治疗方式等有着一定的联系。
结论:良性肿瘤的发病年龄较交界性、恶性肿瘤早,恶性程度低,侵袭性弱,肿瘤复发的情况与肿瘤类型、肿瘤病理特征以及手术方式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乳腺叶状肿瘤在临床中并不常见,该病是由乳腺间质和上皮组织两种成分组成的纤维上皮性肿瘤,其发病率在乳腺肿瘤中占的比例为0.3%~1%,在乳腺结缔组织与上皮组织混合性肿瘤中占的比例为2%~3%[1-2]。
因该病生物学特性以及临床表现的多样性,临床诊断以及病理判断均有差异[3]。
本文主要回顾性分析了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乳腺叶状肿瘤患者32例,分析了该病的病理诊断,并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将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32例乳腺叶状肿瘤患者,年龄24~55岁,平均(38.5±2.7)岁。
其中有16例为良性肿瘤,13例为交界性肿瘤,3例为恶性肿瘤。
1.2 方法1.2.1 研究方法均对本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患者的病理组织行HE染色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肿瘤生长情况、细胞核异型性、核分裂情况、肿瘤坏死情况以及间质生长情况,所有患者行彩超检查,将肿瘤的血流阻力指数记录在册。
行乳腺钼靶检查的有13例,行术中冰冻病理检查的有10例,行术前空心针穿刺活检的有9例。
1.2.2 治疗方法均对本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行肿物切除术的患者有9例,行肿物扩大切除术的患者有15例,切缘在肿瘤边界的1 cm处或>1 cm处;行乳房切除术的有8例,其中有3例为单纯乳房切除术,有5例为改良根治术。
乳腺叶状肿瘤病理诊断分析
乳腺叶状肿瘤病理诊断分析马庆娟【摘要】目的:对乳腺叶肿瘤病理诊断效果进行分析与探讨。
方法从我院所收治的乳腺叶状肿瘤患者中选取60例患者参与研究,根据患者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良性肿瘤组与恶性肿瘤组,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诊断分析。
结果恶性肿瘤组患者的疾病复发率高于良性肿瘤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肿瘤组病理特征重于良性肿瘤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根据患者的病理特征情况,可以诊断出患者肿瘤的优良性,恶性肿瘤具有较高的复发率,病情难以控制。
%ObjectivePathological diagnosis effect for phylodes tumor is to be analyzed and studied.Methods Chose 60 patients with phylodes tumor who were treated in hospital and separated theminto Benign Tumor Group and Malignant Tumor Group according to their clinical treatment data,and then made an analysis on patients in these two groups by observing their clinical pathological features.Results Ilness reoccurrence rate in Malignant Tumor Group was much higher than that in Benign Tumor Group,there was a differential between two groups andsuc h a differential had statistic value(P<0.05),and what’smore,patients’pathological features in Malignant Tumor Group were much more serious than those in Benign Tumor Group, and such a differential had statistic value(P<0.05).Conclusion It is possible to diagnose patients’tumors are benign or malignant on basis of their pathological features,reoccurrence rate of malignant tumors is so high that it is hard to control.【期刊名称】《中国卫生标准管理》【年(卷),期】2016(007)014【总页数】2页(P161-162)【关键词】乳腺叶状肿瘤;恶性肿瘤;病理特征;分析比较【作者】马庆娟【作者单位】黑龙江省望奎县中医医院病理科,黑龙江望奎 152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9乳腺叶状肿瘤的患病率较低,在乳腺肿瘤中仅占有1%左右的发生率。
乳腺恶性叶状肿瘤6例临床病理分析
民医 院及东 莞 市莞 城人 民医 院收治 的 6例 乳腺 恶 性 叶状肿 瘤 ,对 其 临床 病理 资 料进 行 回顾性 分 析 。 结 果 4例 患 者确 诊恶 性前 有 多次手 术 治疗史 及 复发 史 , 2例 为首诊 。末 次手 术乳 腺 区段 切除 1例 . 单 纯乳 腺全 切 除加 前 哨
ma l i g n a n t b r e a s t p h y l l o d e s t u mo r s . Me t h o d s We c o l l e c t e d t h e d a t a o f t h e 6 c a s e s o f ma l i g n a n t b r e a s t p h y l l o d e s t u mo r s
乳腺叶状肿瘤临床病理分析
3
治疗效果评估主要包括局部控制率、无瘤生存 率、总生存率等指标,以评估治疗的有效性和 患者的生存质量。
05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乳腺叶状肿瘤是一种较少见的乳腺肿瘤,具 有较高的恶性程度和侵袭性。
肿瘤细胞的形态和生物学行为与患者的预后密切 相关,需要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制。
通过对乳腺叶状肿瘤的研究,可以为临床治 疗和预后判断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04
讨论与分析
乳腺叶状肿瘤的生物学特性
01
乳腺叶状肿瘤生物学特性呈现恶性潜能,易复发、转移。
02
肿瘤细胞的侵袭性生物学行为与其细胞增殖、凋亡、细胞周期
等密切相关。
乳腺叶状肿瘤的恶性程度与细胞异型性、核分裂象数目、坏死
乳腺叶状肿瘤病理学特征
乳腺叶状肿瘤的病理学特征包括肿瘤边界清晰 、无包膜、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多见等 。
乳腺叶状肿瘤鉴别诊断
乳腺叶状肿瘤需要与乳腺纤维腺瘤、乳腺囊性 增生病、乳腺癌等鉴别诊断。
THANK YOU.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
采用SP法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肿瘤细胞的雌激素受 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细胞 增殖指数(Ki-67)等指标。
通过定量测定肿瘤细胞的ER、PR、EGFR、Ki-67的表达水平 ,评估其与乳腺叶状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
统计学处理与分析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 析。
研究内容与结构
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探讨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研究结构
本文分为引言、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和结论五个部分。材料与方法包括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实验过程等 ;结果包括患者基本情况、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核分裂象数等;讨论部分主要分析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病 理学特征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论部分总结研究结果,提出临床建议。
乳腺恶性叶状肿瘤伴平滑肌瘤临床病理观察
乳腺恶性叶状肿瘤伴平滑肌瘤临床病理观察
南楠;李志义
【期刊名称】《中国当代医药》
【年(卷),期】2016(023)024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恶性叶状肿瘤及平滑肌瘤的临床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乳腺恶性叶状肿瘤伴发平滑肌瘤病例进行临床、组织学形态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并复习文献.结果恶性叶状肿瘤主要组织学表现为良性的上皮成分及丰富的异型的纤维性间质细胞,部分形成叶状结构突入囊腔,挤压上皮形成裂隙状,免疫组化:Vimentin+.平滑肌瘤主要组织学表现为大量平滑肌束交错排列,细胞梭形,呈栅栏状、席纹样排列;免疫组化:SMA+、Desmin+、Vimentin+.结论恶性叶状肿瘤及乳腺平滑肌瘤均为乳腺少见肿瘤,同时伴发更为罕见.它们均有特征性的临床病理表现,且需要与乳腺的交界性及其他恶性肿瘤相鉴别.
【总页数】4页(P142-144,147)
【作者】南楠;李志义
【作者单位】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病理科,贵阳550002;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病理科,贵阳550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7.9
【相关文献】
1.年轻患者反复复发的乳腺叶状肿瘤临床病理观察(附3例报道) [J], 罗蓉;卢义生
2.乳腺叶状肿瘤内癌1例临床病理观察 [J], 陈红;王志坚;赵媛;谢燕;金木兰
3.年轻患者反复复发的乳腺叶状肿瘤临床病理观察(附3例报道) [J], 罗蓉;卢义生
4.乳腺分叶状肿瘤45例临床病理观察 [J], 李军红;李晟磊
5.乳腺恶性叶状肿瘤伴骨化生1例临床报告 [J], 周荟;邢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乳腺恶性叶状肿瘤伴平滑肌瘤临床病理观察目的探讨乳腺恶性叶状肿瘤及平滑肌瘤的临床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
方法对1例乳腺恶性叶状肿瘤伴发平滑肌瘤病例进行临床、组织学形态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并复习文献。
结果恶性叶状肿瘤主要组织学表现为良性的上皮成分及丰富的异型的纤维性间质细胞,部分形成叶状结构突入囊腔,挤压上皮形成裂隙状,免疫组化:Vimentin +。
平滑肌瘤主要组织学表现为大量平滑肌束交错排列,细胞梭形,呈栅栏状、席纹样排列;免疫组化:SMA +、Desmin +、Vimentin +。
结论恶性叶状肿瘤及乳腺平滑肌瘤均为乳腺少见肿瘤,同时伴发更为罕见。
它们均有特征性的临床病理表现,且需要与乳腺的交界性及其他恶性肿瘤相鉴别。
标签:乳腺;恶性叶状肿瘤;平滑肌瘤;病理特征;免疫组化乳腺分叶状肿瘤是一种由乳腺纤维组织和上皮组成的具有双相分化的纤维上皮性肿瘤,临床发病率低,发生率占所有乳腺原发肿瘤的0.3%~1%,纤维上皮性肿瘤的2.5%[1],好发于40~50岁;乳腺平滑肌瘤并不常见,占所有乳腺肿瘤比例不足1%,同时在一个患者身上伴发两种少见的肿瘤在国内外相关文献中罕有报道。
现将我院诊断的1例乳腺恶性叶状肿瘤并平滑肌瘤的病例进行报道,分析其临床与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49岁,“发现左侧乳腺乳晕下方肿物3个月”入院,无经期疼痛、红肿、发热等不适,自述8年前曾行乳腺纤维腺瘤切除术,体查发现左侧乳房乳晕下方可见一长约5 cm的陈旧性弧形手术瘢痕,皮肤表面无破溃、发热、出血、橘皮样改变,瘢痕下方扪及包块,约鸡蛋大小,腋窝淋巴结无肿大。
术前B超示:左侧乳头处见一不规则低回声团块,范围约32 mm×38 mm×20 mm,边界较清楚,内见点状血流信号。
手术中探查见乳晕下方乳腺组织内有4个肿瘤,最大者约2.5 cm×2.5 cm,最小者约1.0 cm×0.8 cm,肿瘤均为灰白色,质硬,边界清楚,似有包膜,活动度可;术中行冷冻快速检查,术后送病检。
1.2方法冷冻切片后剩余组织及术后完整切除病变组织经4%中性甲醛固定,经常规取材,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
免疫组化采用Envision二步法,DAB显色。
所有抗体CK(H)、SMA、P63、Ki67、CD10、Vimentin、S-100、CK(L)、EMA、CK5/6、CK20、CK19、CD34、ER、PR、CD117及检测试剂盒均购于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抗体为即用型工作液,操作按说明书进行。
2结果2.1巨检术中冰冻:灰白灰红色不规则组织2块,大小3 cm×1.5 cm×1.5 cm,切面均为实性,灰白色,质韧,局部边界清楚,似有包膜。
术后送检组织:灰白色不规则组织,大小4 cm×3 cm×1.5 cm,其中一单独包块表面光滑,似有包膜,直径2 cm,切面灰白实性,质韧。
2.2镜检大部分组织镜下见良性的上皮成分和丰富的纤维样间质细胞组成,间质高度增生,局部形成叶状结构突入囊腔,挤压上皮呈裂隙状,间质细胞呈胖梭形,上皮样,细胞核明显异型,大小不一,呈栅栏状排列于腺管周围,胞浆宽,嗜酸,部分呈透明状,似肌上皮细胞,病理性核分裂象易见(>10个/10HPF)(图1、图2);而单独包块的组织镜下则均由交错排列的平滑肌束组成,细胞呈束状、栅栏状排列,周围无乳腺实质成分。
瘤细胞梭形,胞浆嗜酸,边界清楚,核呈杆状,未见核分裂象(图3)。
2.3免疫组化增生的异型间质细胞除Vimentin强阳性(图4)外,其余抗体均为阴性;导管上皮EMA、CK(H)、CK(L)、CK19阳性,S-100和CD117、ER、PR局灶阳性;部分导管周围单层排列肌上皮细胞P63、CD10、CK5/6和SMA阳性,间质中小血管CD34及SMA阳性,Ki67阳性率约为20%;单独包块中梭形细胞SMA弥漫强阳性(图5),Desmin和Vimentin阳性,CD117、Bcl-2均为阴性。
病理诊断:①“左侧”乳腺恶性叶状肿瘤;②“左侧乳晕下”平滑肌瘤。
3讨论叶状肿瘤是一类比较少见的乳腺纤维上皮性肿瘤,对该肿瘤的认识过程较为曲折,历史上曾用过叶状囊肉瘤、乳腺混合瘤及假性肉瘤等不同的名称,直到2003年WHO正式将其命名为分叶状肿瘤,显示了较大范围的临床病理行为。
根据肿瘤边界、间质细胞的丰富程度、核分裂象、细胞异型性等方面将其分为良性、交界性、恶性三类[2],临床上良性居多,恶性少见。
病因学上,该肿瘤被认为是源自小叶内或导管周围间质[3],可以是原发的,或者是由纤维腺瘤演变而来的[4]。
少数病例已经证实发生叶状肿瘤的邻近部位先前存在纤维腺瘤。
在本病例中,该患者同一部位8年前行乳腺纤维腺瘤切除术,则与文献报道相符。
临床特点上,该肿瘤好发于中年女性,常表现为单侧、质硬、无痛性包块,与皮肤不粘连。
大体上,多为边界清楚的膨胀性肿块,质地相对柔软,有卷曲的裂隙及漩涡状的结构,无完整包膜,在手术中容易剥离,极易给手术医生造成良性肿瘤的假象。
组织学上,恶性叶状肿瘤边界多为浸润性而不是推挤状[5],可有或无明显的叶片状结构,上皮成分为良性,由腺上皮和肌上皮组成,间质细胞显著异型,呈明显的肉瘤形态,主要为纤维肉瘤,也可见异源性成分[6],如脂肪肉瘤、软骨肉瘤、骨肉瘤、横纹肌肉瘤等[7-10]。
本例中,在腺体周围间质细胞多呈上皮样,局部区域似有从上皮样细胞向梭形细胞的过渡,故造成了诊断上的难度,通过免疫组化标记,上皮样细胞除Vimentin阳性外,P63、S-100、SMA、CK(H)均为阴性,排除了癌及肌上皮来源。
乳腺的良性及恶性平滑肌瘤均少见,发生率不到所有乳腺肿瘤的1%,大多起源于乳头-乳晕结合区[11],发生于乳腺实质的罕见[12];发病年龄为30~70岁之间[13-14],临床表现为生长缓慢的、可触及的移动性包块,可有疼痛,大体为边界清楚的质硬结节,切面车辐状或分叶状,组织学与身体其他部位的平滑肌肿瘤一致,呈现出梭形细胞交错束状排列的图像,肿瘤细胞核较长,呈“雪茄状”,嗜酸性胞浆,细胞缺乏非典型性,核分裂稀少,<1个/10HPF[15];免疫表型为SMA、Desmin阳性。
本例中,包块位于乳头下方,与文献中提及常见位置基本一致,组织学及免疫表型与其他部位的平滑肌瘤相符,但乳腺平滑肌瘤的诊断是排他性诊断,只有在除外其他伴平滑肌分化的乳腺病变后才能诊断。
通过复习文献,笔者均未发现在乳腺组织中有良性平滑肌瘤及恶性叶状肿瘤同时发生的报道,因此最初笔者试图用肿瘤同源化来解释,后一种平滑肌瘤是前一种恶性叶状肿瘤的异源性成分。
经过反复多次取材,在平滑肌瘤中未查见任何上皮及恶性叶状肿瘤成分;且文献中提及的恶性叶状肿瘤异源性分化成分几乎均为恶性,从未描述会形成单独的、界限清楚的良性结节。
因此,最终认为这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肿瘤同时伴发。
鉴别诊断。
①乳腺纤维腺瘤:区别在于间质细胞的丰富程度及间质细胞的异型性,纤维腺瘤的间质细胞较稀疏,分布均匀,且细胞无明显异型;②恶性腺肌上皮瘤:肌上皮细胞为组成该病变的主要成分,镜下表现为圆形、长形的腺管外围绕明显增生的肌上皮细胞,形成岛状、梁状、片状;细胞可透亮,多角形、梭形,并有异型性;免疫组化SMA、CK5/6、P63可鉴别;③乳腺梭形细胞肉瘤:弥漫的异型梭形细胞构成,诊断的唯一依据是是否残留上皮成分,如果存在,更倾向于恶性叶状肿瘤;④化生性癌:无叶状肿瘤特征,上皮及梭形细胞之间常有过渡,免疫表型梭形细胞上皮标记阳性;⑤低度恶性导管周围间质肉瘤:常表现为开放的导管及腺管周围梭形细胞呈“袖套状”浸润,梭形细胞常浸润周围脂肪组织,形成孤立性肉瘤样结构;免疫组化CD34多为阳性。
目前鉴于恶性叶状肿瘤及平滑肌瘤的生物学行为,临床上多采用保守的肿瘤切除手术,较易复发[16]。
本例患者由于肿瘤多发、散在,且恶性度较高,故行乳房单纯切除手术;术后随访一年无复发,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参考文献][1]Salvadori B,Cusumano F,Del Bo R,et al.Surgical treatment of phyllodes tumor of the breast[J].Cancer,1989,63(12):2532-2536.[2]Fattaneh AT,Peter D.Pathology and Genetics:tumours of the breast andfemale genital organs[M].USA:WHO Publications Center,2006:120-121.[3]肖颖,阮秋蓉.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研究进展[J].中华病理学杂志,2013,42(11):783-785.[4]Rowell MD,Perry RR,Hsiu JG,et al.Phyllodes tumors[J].Am J surg,1993,165(3):[5]Tan PH,Thike AA,Tan WJ,et al.Predicting clinical behaviour of breast phyllodes tumours:a nomogram based on histological criteria and surgical margins[J].Clin Pathol,2012,65(1):69-76.[6]Norris HJ,Taylor HB.Relationship of histologic features to behavior of cystosarcoma phyllodes:analysis of ninety-four cases[J].Cancer,1967,20(10):2090-2099.[7]Pietruszka M,Barnes L.Cystosarcoma phyllodes:a clinicopathologic analysis of 42 cases[J].Cancer,1978,41(10):1974-1983.[8]Cohn-Cedermark G,Rutqvist LE,Rosendahl I,et al.Prognostic factors in cystosarcoma phyllodes:a clinicopathologic study of 77 patients[J].Cancer,1991,68(10):2017-2022.[9]Hawkins RE,Schofield JB,Fisher C,et al.The clinical and histologic criteria that predict metastases from cystosarcoma phyllodes[J].Cancer,1992,69(1):141-147.[10]Qizilbash AH.Cystosarcoma phyllodes with liposarcomatous stroma[J].Am J Clin Pathol,1996,65(3):321-327.[11]Nascimento AG,Karas M,Rosen PP,et al.Leiomyoma of the nipple[J].Am J Surg Pathol,1979,3(2):151-154.[12]Boscaino A,Ferrara G,Orabona P,et al.Smooth muscle tumors of the breast:Clinicopathologic features of two cases[J].J Tumori,1994,80(3):241-245.[13]Newman PL,Fletcher CD.Smooth muscle tumours of the external genitalia:clinicopathological analysis of a series[J].Histopathology,2001,18(4):523-529.[14]Falconieri G,Della LD,Zanconati F,et al.Leiomyosarcoma of the female breast:report of two new cases and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Am J Clin Pathol,2007,108(1):19-25.[15]Chen KT,Kuo TT,Hoffmann KD.Leiomyosarcoma of the breast:a case oflong survival and late hepatic metastasis[J].Cancer,1981,47(9):1883-1886.[16]Nielsen BB.Leiomyosarcoma of the breast with late disse-mination[J].Virchows Arch A Pathol Anat Histopathol,1999,403(2):24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