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

合集下载

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

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

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随着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环境监测站的建设与完善越来越受到重视。

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是一个完善、系统的标准体系,它为监测站的建设提供了深刻的指导和规范,促进了环境监测站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公正性。

本文将详细介绍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从标准体系、建设标准、技术要求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讲解。

一、标准体系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的标准体系由国家环保部门颁布和管理。

标准体系主要包括环境监测站的规划设计标准、建设标准、运行管理标准和质量控制标准四个方面。

其中,环境监测站的规划设计标准是环境监测站标准体系的基础,而建设标准、运行管理标准和质量控制标准则是规划设计标准的具体实现。

二、建设标准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主要包括站房建筑设计标准、仪器设备要求标准、通信联网标准、采样和分析标准等。

其中,站房建筑设计标准是环境监测站的物质基础,其建设标准应符合国家有关建筑安全、防火、隔音、耐用、舒适等方面的要求。

仪器设备要求标准则规定了环境监测站所配备的设备,如空气质量监测仪、水质分析仪、噪声测量仪、土壤分析仪等。

通信联网标准则强调了环境监测站与各级环保部门的信息互通和数据共享,其主要内容包括网络拓扑结构、通信协议、数据安全等。

采样和分析标准则是环境监测站最核心的部分,它重点规定了样品采集、处理、保存和检测的各种技术要求。

三、技术要求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制定了一系列技术要求,旨在保证环境监测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公正性。

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样品采集和处理要求:环境监测站的样品采集应根据不同的目标物质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采样方法,采样量应符合标准要求。

对于样品的保存、处理、运输等环节,也都有详细的要求。

2. 仪器设备使用和维护要求:环境监测站配备的仪器设备应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使用时应严格遵循操作规程,对设备的维护和保养也应达到标准要求。

3. 数据处理和分析要求:在获得数据之后,环境监测站应分类存储,严格按照国际标准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实用实用标准

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实用实用标准

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为建设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指导和规范全国各级环境监测机构能力建设,特制定本标准。

有关辐射环境监测站的建设标准另行制定。

本标准自发布之日起执行,原《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试行)》同时废止。

本标准规定了省、市、县三级环境监测机构人员标准及机构、监测经费、监测用房、基本仪器配置、应急环境监测仪器配置和专项监测仪器配置。

本标准为最低配置标准,有能力的地区可以适当提高标准。

本标准实行分级设置,分为一级、二级、三级。

一级标准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置的环境监测站、由国家环保总局批准的各专业环境监测站;二级标准为各地级市(自治州)、直辖市所辖区(县)设置的环境监测站执行;三级标准为各地级市(自治州)所辖区、县(自治县)设置的环境监测站执行。

每个级别(按照国务院确定的东部、中部、西部区域划分方法)划分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三档,处于不同区域的环境监测站执行不同的标准。

直辖市及其所辖区(县)环境监测站分别执行东部地区一级、二级标准。

一、人员编制及人员结构本标准规定了各级环境监测机构人员编制标准、环境监测技术人员占总人数的比例及高级、中级技术人员比例,详见表1。

表1 人员编制及人员结构二、监测经费按照《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要求,应不断完善环境保护投入机制,确保环境监测机构经费支出。

环境监测运行费是维持各项环境监测业务正常、稳定运行的基本保障,应予重点保证,仪器设备购置费及系统运行维护费是开展环境监测业务的基础条件,应予以支持。

环境监测经费标准详见表2。

表2 监测经费注:业务费包括常规监测、质量保证、报告编写、信息统计等费用。

三、监测用房监测用房是开展环境监测工作必备的基础之一,特别是实验室用房、大气、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用房是环境监测机构的基础条件,应予以重点保证。

本标准规定了各级环境监测机构用房面积及要求,详见表3。

四、基本仪器配置基本仪器是保障环境监测机构开展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督监测、加强有机污染物监测和前处理仪器的基础条件。

全国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达标验收内容及评分细则

全国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达标验收内容及评分细则
8
承担环境质量例行监测任务的环境监测站,根据工作计划开展监测工作,按时出具监测报告并上报。
不承担环境质量例行监测任务的环境监测站,重点检查汇总数据库
8
检查两年内环境质量例行监测数据报告(表),无报告(表)、拖延和内容不符合要求的,每次扣2分,扣完为止。
检查两年内汇总数据库,出现缺项的,每处扣1分,扣完为止。
9
具备环境质量例行监测、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和特征污染物监测中要求的基本监测项目能力。监测技术标准和规范要求,每缺1个项目扣1分,扣完为止。
每个项目必须有二名以上监测技术人员同时持有上岗证。
3
不符合要求的不得分。
10
执行环境监测报告制度
6
按照《环境监测报告制度》的各项要求按时报送各类数字型和文字型报告,并严格实行三级审核。
类别
序号
考核项目
项目分值
具体考核要点
单项
分值
评分说明





1
人员编制
6
人员编制达到相应的标准,有编委认可文件。
2
按国家相应标准的下限计算,人员编制达到下限不扣分,每低10%扣1分,扣完为止。
在岗人员数达到编制数量。
4
每低3%扣1分,扣完为止。
2
专业技术人员结构和比例
6
人员结构中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达到:一级站、二级站85%,三级站75%。
现场查验基本仪器设备配置表(表4)中43-87项自定仪器设备配置情况。
5
是否满足工作需要,每缺一项或数量不足扣0.5分,扣完为止。
5
专项配置
6
应急监测:制定了应急监测实施办法并根据需要配备了现场项目的监测仪器以及必要的通讯和交通工具(表5)。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文件—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文件—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

适用范围
适用于各级环境监测站
该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环境监测站的建设,包括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等各 级环境监测站。
指导环境监测站的建设和管理
该标准不仅适用于环境监测站的建设,还可用于指导其日常管理和运行,提高监 测数据的可靠性。
02
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
建设依据
法律法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 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实际, 制定本标准。
建设标准
环境监测站建设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技术 规范和标准的要求,确保建设质量和环境监测数 据的准确性。
环境监测站应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样 品采集、运输、保存、分析、数据处理和报告编 制等全过程的质量控制措施,并配备相应的技术 人员和管理人员,保证监测数据的可靠性。
环境监测站应具备相应的监测分析仪器和设备, 并按照国家计量认证要求进行检定或校准,确保 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水污染防治
水污染控制设备
应配备有效的水污染控制设备,如污水处理装置、水过滤器 等,并定期进行维护和检修。
水质监测和评估
应建立水质监测和评估机制,定期对水质进行监测和评估, 确保其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07
环境监测站安全防护
安全管理制度
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
包括安全检查制度、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危险品管理制度、应急预案等,确 保环境监测站的安全运行。
数据采集与处理设备
包括数据采集器、计算机、打印机、存储设备 等,实现数据实时采集、处理、存储及分析。
3
安全防护设备
包括防爆设备、消防器材等,保障环境监测工 作安全可靠。
辅助设备及功能
交通工具
01

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

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

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环境监测站是为了监测和评估环境质量而设置的专门机构,其建设标准对于保障环境监测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应当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首先,环境监测站的选址应当考虑周边环境的稳定性和典型性。

监测站的周边环境应当尽可能保持自然状态,避免受到人为活动的影响。

同时,监测站的选址应当考虑到周边环境的典型性,能够代表该地区的环境状况。

其次,环境监测站的建筑布局应当合理,设施设备应当齐全。

监测站的建筑布局应当符合环境监测工作的需要,各个功能区域之间应当合理布局,便于监测人员的工作流程。

同时,监测站的设施设备应当齐全,能够满足各种环境监测的需要,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再次,环境监测站的人员配备应当符合要求,具备专业的技术能力。

监测站的人员配备应当充足,能够满足日常监测工作的需要。

同时,监测站的人员应当具备专业的技术能力,能够熟练操作各类监测设备,准确采集和分析监测数据。

最后,环境监测站的管理应当规范,质量控制应当到位。

监测站的管理应当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保证监测工作的规范进行。

同时,监测站应当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对监测设备和数据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综上所述,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应当从选址、建筑布局、设施设备、人员配备、管理和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要求,以保障环境监测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

希望各地环境监测站在建设和运行过程中能够严格按照标准要求,不断提升监测能力,为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做出积极贡献。

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

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

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为建设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指导和规范全国各级环境监测机构能力建设,特制定本标准。

有关辐射环境监测站的建设标准另行制定。

本标准自发布之日起执行,原《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试行)》同时废止。

本标准规定了省、市、县三级环境监测机构人员标准及机构、监测经费、监测用房、基本仪器配置、应急环境监测仪器配置和专项监测仪器配置。

本标准为最低配置标准,有能力的地区可以适当提高标准。

本标准实行分级设置,分为一级、二级、三级。

一级标准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置的环境监测站、由国家环保总局批准的各专业环境监测站;二级标准为各地级市(自治州)、直辖市所辖区(县)设置的环境监测站执行;三级标准为各地级市(自治州)所辖区、县(自治县)设置的环境监测站执行。

每个级别(按照国务院确定的东部、中部、西部区域划分方法)划分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三档,处于不同区域的环境监测站执行不同的标准。

直辖市及其所辖区(县)环境监测站分别执行东部地区一级、二级标准。

一、人员编制及人员结构本标准规定了各级环境监测机构人员编制标准、环境监测技术人员占总人数的比例及高级、中级技术人员比例,详见表1。

表1 人员编制及人员结构二、监测经费按照《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要求,应不断完善环境保护投入机制,确保环境监测机构经费支出。

环境监测运行费是维持各项环境监测业务正常、稳定运行的基本保障,应予重点保证,仪器设备购置费及系统运行维护费是开展环境监测业务的基础条件,应予以支持。

环境监测经费标准详见表2。

注:业务费包括常规监测、质量保证、报告编写、信息统计等费用。

三、监测用房监测用房是开展环境监测工作必备的基础之一,特别是实验室用房、大气、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用房是环境监测机构的基础条件,应予以重点保证。

本标准规定了各级环境监测机构用房面积及要求,详见表3。

四、基本仪器配置基本仪器是保障环境监测机构开展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督监测、加强有机污染物监测和前处理仪器的基础条件。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文件—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文件—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文件环发〔2007〕56号关于印发《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局(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为适应新时期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的需要,加快建设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我局组织制定了《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二○○七年四月二十三日主题词:环保建设标准通知抄送:财政部。

附件: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为建设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指导和规范全国各级环境监测机构能力建设,特制定本标准。

有关辐射环境监测站的建设标准另行制定。

本标准自发布之日起执行,原《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试行)》同时废止。

本标准规定了省、市、县三级环境监测机构人员标准及机构、监测经费、监测用房、基本仪器配置、应急环境监测仪器配置和专项监测仪器配置。

本标准为最低配置标准,有能力的地区可以适当提高标准。

本标准实行分级设置,分为一级、二级、三级。

一级标准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置的环境监测站、由国家环保总局批准的各专业环境监测站;二级标准为各地级市(自治州)、直辖市所辖区(县)设置的环境监测站执行;三级标准为各地级市(自治州)所辖区、县(自治县)设置的环境监测站执行。

每个级别(按照国务院确定的东部、中部、西部区域划分方法)划分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三档,处于不同区域的环境监测站执行不同的标准。

直辖市及其所辖区(县)环境监测站分别执行东部地区一级、二级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各级环境监测机构人员编制标准、环境监测技术人员占总人数的比例及高级、中级技术人员比例,详见表1。

表1 人员编制及人员结构监测站级别适用范围人员编制(人)环境监测技术人员比例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一级东部地区不少于120 人不低于85%高级技术人员占技术人员总数比例不低于25%,中级不低于45%中部地区不少于100 人西部地区不少于90 人二级东部地区不少于150 人不低于85%高级技术人员占技术人员总数比例不低于20%,中级不低于50%中部地区不少于100 人西部地区不少于70 人三级东部地区不少于20 人不低于75%中级以上技术人员占技术人员总数比例不低于50%中部地区不少于18 人西部地区不少于10 人二、监测经费按照《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要求,应不断完善环境保护投入机制,确保环境监测机构经费支出。

环境监测站建站标准

环境监测站建站标准

环境监测站建站标准在建立环境监测站之前,我们需要明确一些基本的标准和要求。

环境监测站是用来监测环境中各种污染物和气象要素的设施,它的建站标准对于保障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站点选择、设备布置、数据传输和站点管理等方面,为大家详细介绍环境监测站的建站标准。

首先,站点选择是建立环境监测站的第一步。

站点的选择应考虑周围环境是否受到人为干扰的影响,如工厂排放、交通污染等。

同时,应该考虑站点周围的地形地貌和气象条件,以保证监测数据的代表性和准确性。

此外,站点周围的建筑物和植被覆盖情况也需要考虑在内,以避免遮挡和干扰监测设备的正常运行。

其次,环境监测站的设备布置也是至关重要的。

监测站应根据监测项目的不同,合理配置各种监测设备,如大气监测站应该配置PM2.5、PM10、SO2、NO2、O3等监测设备,水质监测站应该配置PH值、溶解氧、化学需氧量等监测设备。

设备的布置应考虑到设备之间的相互干扰和影响,同时要保证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此外,数据传输是环境监测站建站标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监测数据的传输应该及时、稳定、可靠,以保证监测数据的实时性和准确性。

现代环境监测站通常采用无线传输技术,可以实现监测数据的远程传输和实时监测。

最后,站点管理是环境监测站建站标准中的最后一环。

站点管理包括对监测设备的定期维护和保养,对监测数据的及时处理和分析,以及对站点周围环境的定期检查和评估。

站点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综上所述,环境监测站的建站标准涉及到站点选择、设备布置、数据传输和站点管理等多个方面。

只有严格按照建站标准进行规范建设和管理,才能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希望本文能够为环境监测站的建设和管理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

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

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1. 引言为了加强全国环境监测工作,保障全民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制定了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各类环境监测站,旨在确保监测设施建设的规范性、科学性和可靠性。

2. 监测站选址和场地要求2.1 选址原则•选址应考虑周边环境及地理条件,保证监测数据准确性;•远离重工业区、交通繁忙区以及其他可能干扰监测的区域;•确保环境监测站的安全,防止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

2.2 场地要求•场地面积应满足监测设备布置需要,同时留有足够的空间进行扩展;•场地内应该平整、无水潭、无有害气体排放设施;•场地周边应做好隔离,确保不受周边环境干扰。

3. 监测设备选型和配置3.1 设备选型•监测设备应具备准确、稳定、全面的监测功能;•设备应使用国家标准认可的、符合相关法规要求的产品;•设备选型应根据监测站的具体任务进行选择,满足不同环境因素的监测需求。

3.2 设备配置•设备配置应充分考虑监测数据的稳定性和全面性;•设备配置应满足国家和地方环保部门的技术要求和标准。

4. 建筑设计及设施设备4.1 建筑设计原则•建筑设计应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设计应合理利用自然光、通风和空间,确保内部环境舒适。

4.2 设施设备•设施设备应满足监测任务需求,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设施设备应定期维护和检修,保证正常运行。

5. 办公设备和质量控制5.1 办公设备•办公设备应配备满足监测站工作需求的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等设备;•办公设备应定期维护和更新,保持正常运行。

5.2 质量控制•监测站应建立质量控制体系,确保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定期进行质量控制检查和校准,保证设备和数据的质量。

6. 数据管理和信息共享6.1 数据管理•监测站应建立稳定、安全的数据管理系统,实现有效的数据存储、传输和共享;•数据管理系统应具备完善的数据备份和恢复功能,确保数据安全和完整。

6.2 信息共享•监测站应积极参与全国环境监测网络,共享监测数据和信息;•监测站应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保护敏感信息和个人隐私。

三级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

三级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

三级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三级环境监测站是指对环境空气、水质、土壤等进行监测和评价的专业机构,其建设标准对于保障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规范三级环境监测站的建设,提高环境监测水平,以下是三级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的相关内容。

一、选址标准。

三级环境监测站应选择在环境质量较好、污染源较少的地区建设,远离工业区、交通干道和生活区,避免外界干扰对监测数据的影响。

选址时需考虑周边环境的稳定性和代表性,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可比性。

二、场地要求。

三级环境监测站的场地应具备较好的自然条件,如地势平坦、无积水、无明显异味等。

场地面积应根据监测站的功能和监测项目确定,保证设备摆放、操作和维护的便利性。

三、建筑要求。

监测站的建筑设计应符合环保要求,建筑材料应符合环保标准,建筑结构应稳固耐用。

建筑内部空间布局应合理,设备摆放应符合监测需要,并保证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四、设备要求。

三级环境监测站所使用的监测设备应符合国家标准,设备应具备准确性高、稳定性好、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

设备的选型应根据监测项目的需要确定,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五、人员要求。

监测站的工作人员应具备相关专业背景和技术能力,熟悉监测设备的操作和维护,具备较强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

工作人员要严格遵守监测规程,保证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六、管理要求。

监测站应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包括监测数据的采集、传输、处理和存储等方面的管理规定,保证监测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监测站应定期进行内部审核和外部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

七、安全防护要求。

监测站应建立健全的安全防护制度,确保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和设备的正常运行。

应建立应急预案,定期进行安全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以上是关于三级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的相关内容,希望相关单位在建设和管理过程中严格按照标准要求,确保环境监测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为环境保护事业做出积极贡献。

(环境管理)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

(环境管理)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
0
/
/
46
离子色谱仪
1
0
/
缺1台
47
毛细管电泳色谱仪
0
0
/
/
48
原子荧光形态分析仪
0
0
/
/
49
离子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联用仪
0
0
/
/
50
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联用仪
0
0
/
/
51
气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联用仪
0
0
/
/
52
离子色谱-质谱联用仪
0
0
/
/
54
气相色谱仪
2
1
2007年
缺1台
55
气相色谱-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联用仪
1
/
36
带通风的试剂柜
5
0
/
缺5台
实验室大型精密仪器
38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2
1
2007年
39
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
1
1
2007年
40
进口全自动测汞仪
1
0
/
缺1台
41
偏振能力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
0
0
/
/
42
全谱直读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
0
0
/
/
43
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
0
0
/
/
44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高分辨质谱仪
0
1
0
/
缺1台
72
大气中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浓缩系统(含采样罐、清洗、配气系统及预浓缩仪)
0
0

全国环境监测建设标准

全国环境监测建设标准

全国环境监测建设标准环境监测是保护环境、预防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规范全国范围内的环境监测建设,保障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制定全国环境监测建设标准势在必行。

首先,全国环境监测建设标准需要明确环境监测的基本原则和目标。

环境监测应当遵循科学性、客观性、公正性和可比性的原则,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同时,环境监测的目标应当是为了保护环境、预防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为环境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全国环境监测建设标准需要规范监测项目和监测方法。

针对不同的环境要素和污染物,制定相应的监测项目和监测方法,确保监测数据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同时,应当推广先进的监测技术和设备,提高监测数据的获取效率和质量。

此外,全国环境监测建设标准还需要规范监测网络和监测站点的布局和建设。

根据国家环境监测布局规划,合理确定监测网络和监测站点的布局,确保监测数据的代表性和可比性。

同时,建设监测站点需要符合一定的技术标准和质量要求,保障监测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数据的准确获取。

最后,全国环境监测建设标准还需要规范监测数据的管理和应用。

建立健全的监测数据管理系统,确保监测数据的存储、传输、共享和利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同时,加强监测数据的应用研究,为环境保护决策和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总之,全国环境监测建设标准的制定对于推动环境监测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和标准化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通过规范的环境监测,才能更好地保护环境、预防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

希望全国各地相关部门和单位共同努力,推动全国环境监测建设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为环境保护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环境管理-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 精品

环境管理-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 精品
/
/
104
土壤研磨仪(臼氏研磨仪)
1
0
/
缺1台
105
土壤研磨仪(行星式球磨仪)
0
0
/
/
106
土壤研磨仪(交叉敲击式碾磨仪)
0
0
/
/
107
分析筛分仪
0
0
/
/
108
分样仪
1
0
/
缺1台
现场采样、监测设备
109
小型采样艇或采样船
1
0
/
缺1台
110
采样运输专用车(冷冻车)
0
0
/
/
111
环境监测车
1部/10人
1
1
1
20XX年
26
BOD培养箱
2
1
1994年
/
1
20XX年
27
高压灭菌锅
1
1
20XX年
28
恒温电烘箱
2
1
缺1台
29
纯水制备系统
3
1
20XX年
缺1台
1
30
氢气、氮气、空气发生系统
0
0
/
/
31
超高纯氮气净化装置
0
0
/
/
32
冰箱,冰柜
4
2
/
缺2台
33
超低温保存箱
0
0
/
/
34
深低温保存箱
0
0
/
/
35
马福炉
1
2
0
/
缺2台
81
微池热萃取装置
0

全国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

全国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

全国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环境监测站是国家环境监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标准化对于保障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具有重要意义。

全国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工作的开展,旨在推动环境监测站建设向着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提高环境监测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一、加强标准化建设的必要性。

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是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保障,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必要性:1. 保障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标准化建设可以规范环境监测站的建设和运行,确保监测设备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提高环境监测数据的可靠性。

2. 提高监测站的管理水平。

标准化建设可以规范监测站的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提高监测站的管理水平和效率,确保监测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3. 促进监测站间数据的可比性。

标准化建设可以统一监测站的监测方法和标准,提高监测数据的可比性,为环境监测数据的分析和评估提供可靠的基础。

二、标准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1. 规范监测站建设。

包括监测站选址、场地布局、建筑设计等方面的规范要求,确保监测站的基础设施符合标准要求。

2. 统一监测设备和方法。

规范监测设备的选用和安装,统一监测方法和操作流程,确保监测数据的可比性和准确性。

3. 建立健全的质量控制体系。

包括质量控制标准、质量控制程序、质量控制记录等,确保监测数据的质量可控可评估。

4. 培训监测人员。

加强对监测人员的培训,提高其监测技术和操作能力,确保监测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三、推进标准化建设的措施。

1. 加强政策引导。

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明确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导各地加强标准化建设工作。

2. 加大投入力度。

增加对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的投入,加强对监测设备和方法的更新和改造,提高监测站的监测能力和水平。

3. 强化监督检查。

建立健全的监督检查机制,加强对监测站的日常监督和检查,确保监测站的建设和运行符合标准要求。

4. 加强宣传教育。

加强对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工作的宣传和教育,提高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对标准化建设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

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

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一、人员编制及人员结构编制不少于18人,环境监测技术人员不低于75%(14人),中级以上技术人员占技术人员总数比例不低于50%(7人)。

二、监测经费业务费不低于3万元/人/年(54万);大气自动监测子站运行费用10万元/年,仪器设备购置费不低于10万元/年,仪器设备维护费按上一年仪器设备总值的10%计(10万)。

三、监测用房实验室用房不低于1000平方米,行政办公用房不低于人均15平方米(270平方米)监测业务用房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实验室建设要求,做好水、电、通风、防腐蚀、紧急救援、恒温等设施;行政办公用房配备桌、椅、柜等办公设施、配备传真机、复印机、互联网登陆设备等。

四、基本仪器配置序号设备名称数量(台、套) 有(无) 备注1 万分之一分析天平 1 有2 PH计(实验室用) 1 有3 电导仪 1 有4 离子计 1 , 必备5 可见分光光度计 1 有6 BOD培养箱 1 有7 溶解氧测定仪 1 有8 超净工作台 1 ,9 生物显微镜 1 无10 高压灭菌锅 1 有11 水样自动采样器 1 ,12 大气采样器 4 有13 颗粒物采样器 4 有14 声级计 2 有必备 15 监测数据处理平台 1 ,16 多媒体计算机 3-4 ,17 笔记本计算机 1 有18 移动通讯设备 2 有19 全球定位系统(GPS) 1 有20 环境监测车 1 无以上监测点位21 降水采样器无为基数,另有备用 22 大气自动监测系统 1 有 23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1 无24 紫外分光光度计 1 有25 红外测油仪 1 有26 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无用于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源27 气相色谱仪无监督性监测等,28 气质谱联用仪无根据工作任务量确定配置数29 液相色谱仪无量。

流动注射分析仪(最低30 无 4通道)苏码罐(含清洗、配气31 无系统及预浓缩仪)32 自动吹扫捕集无污染源监督性监测专用仪器33 智能烟尘采样仪设备,根据工作任务量确定配置数量。

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

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

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背景介绍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是指进行环境监测的场所所需达到的一定建设标准。

建设标准的制定是为了保障环境监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便于数据的比对和整合,提高数据的可靠性和可比性。

标准内容建筑环境监测站的建筑应该符合国家现行的相关建筑规范,达到一定的防雷、防洪、防火、防爆等特殊要求。

建筑平面设计合理,图纸应该明确空气采样点、水样采样点、环境声音监测点、装置安装机房、检修及校准室、贮存样品室、标定室、数据处理室、自来水水质质量分析室、暗室光度分析室等区域的布置。

环境控制1.空气环境:空气主要污染物及其采样方式、采样时间、采样量、样品处理方法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同时每个采样点应该设置相应的微环境控制设备。

2.水环境:监测站应设置水质监测点。

水质监测点应根据城市区域、港口码头、河流、湖泊、水库等用途设置。

同时在每个采样点应该设置相应的微环境控制设备。

3.大气多参量控制:应设置适宜的控制装置以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设备和仪器建设标准规定,监测站所使用设备和仪器应该符合国家相关的强制性标准和认可标准,具备检定证书和检定有效期属实的文件。

设备仪器应符合质控规范,且符合现行的检测方法,使得监测结果的可靠性、准确性和可比性达到国家规定的相关标准。

工作人员建设标准还规定了环境监测站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数量。

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授权、资格、职称、诚信度等。

监测站的工作人员应按照要求进行岗位培训,严格遵守质量手册,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可比性,同时要求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内部审核和有效实施质量保证。

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主要是为了规范环境监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保护环境资源,维护国家健康可持续发展。

建议监测站要加强对建设标准的学习宣传,认真遵照标准进行建设,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数据质量。

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doc

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doc

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为建设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指导和规范全国各级环境监测机构能力建设,特制定本标准。

有关辐射环境监测站的建设标准另行制定。

本标准自发布之日起执行,原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试行)同时废止。

本标准规定了省、市、县三级环境监测机构人员标准及机构、监测经费、监测用房、基本仪器配置、应急环境监测仪器配置和专项监测仪器配置。

本标准为最低配置标准,有能力的地区可以适当提高标准。

本标准实行分级设置,分为一级、二级、三级。

一级标准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置的环境监测站、由国家环保总局批准的各专业环境监测站;二级标准为各地级市(自治州)、直辖市所辖区(县)设置的环境监测站执行;三级标准为各地级市(自治州)所辖区、县(自治县)设置的环境监测站执行。

每个级别(按照国务院确定的东部、中部、西部区域划分方法)划分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三档,处于不同区域的环境监测站执行不同的标准。

直辖市及其所辖区(县)环境监测站分别执行东部地区一级、二级标准。

一、人员编制及人员结构本标准规定了各级环境监测机构人员编制标准、环境监测技术人员占总人数的比例及高级、中级技术人员比例,详见表1。

表1 人员编制及人员结构监测站级别适用范围人员编制(人)环境监测技术人员比例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一级东部地区不少于120 人不低于85 高级技术人员占技术人员总数比例不低于25%,中级不低于45%中部地区不少于100 人西部地区不少于90 人二级东部地区不少于150 人不低于85 高级技术人员占技术人员总数比例不低于20%,中级不低于50%中部地区不少于100 人西部地区不少于70 人三级东部地区不少于20 人不低于75 中级以上技术人员占技术人员总数比例不低于50%中部地区不少于18 人西部地区不少于10 人二、监测经费按照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要求,应不断完善环境保护投入机制,确保环境监测机构经费支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
为建设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指导和规范全国各级环境监测机构能力建设,特制定本标准。

有关辐射环境监测站的建设标准另行制定。

本标准自发布之日起执行,原《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试行)》同时废止。

本标准规定了省、市、县三级环境监测机构人员标准及机构、监测经费、监测用房、基本仪器配置、应急环境监测仪器配置和专项监测仪器配置。

本标准为最低配置标准,有能力的地区可以适当提高标准。

本标准实行分级设置,分为一级、二级、三级。

一级标准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置的环境监测站、由国家环保总局批准的各专业环境监测站;二级标准为各地级市(自治州)、直辖市所辖区(县)设置的环境监测站执行;三级标准为各地级市(自治州)所辖区、县(自治县)设置的环境监测站执行。

每个级别(按照国务院确定的东部、中部、西部区域划分方法)划分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三档,处于不同区域的环境监测站执行不同的标准。

直辖市及其所辖区(县)环境监测站分别执行东部地区一级、二级标准。

一、人员编制及人员结构
本标准规定了各级环境监测机构人员编制标准、环境监测技术人员占总人数的比例及高级、中级技术人员比例,详见表1。

表1 人员编制及人员结构
二、监测经费
按照《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要求,应不断完善环境保护投入机制,确保环境监测机构经费支出。

环境监测运行费是维持各项环境监测业务正常、稳定运行的基本保障,应予重点保证,仪器设备购置费及系统运行维护费是开展环境监测业务的基础条件,应予以支持。

环境监测经费标准详见表2。

注:业务费包括常规监测、质量保证、报告编写、信息统计等费用。

三、监测用房
监测用房是开展环境监测工作必备的基础之一,特别是实验室用房、大气、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用房是环境监测机构的基础条件,应予以重点保证。

本标准规定了各级环境监测机构用房面积及要求,详见表3。

注:上表中所列实验室用房面积不包括水和空气自动监测站的站房面积。

四、基本仪器配置
基本仪器是保障环境监测机构开展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督监测、加强有机污染物监测和前处理仪器的基础条件。

本标准规定了各级环境监测机构必须配置的仪器设备的最低配备标准,详见表4。

五、应急环境监测仪器配置
应急环境监测仪器是开展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监测,为实施污染事故应急救援和政府决策提供决策依据的基础条件。

本标准规定了各级环境监测机构必须配置的应急环境监测仪器配置标准,详见表5。

六、专项监测仪器配置
专项监测仪器是为开展生态、海洋、沙尘暴等环境监测所必须配备的。

本标准规定了各级环境监测机构、各专业环境监测站(如沙尘暴、生态监测站)为开展专项监测工作所需仪器配置,详见表6。

注:气相色谱仪、气质谱联用仪、液相色谱仪等大型仪器设备要配备齐全的前处理装置和自动进样装置。

表5 应急环境监测仪器配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