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黄疸有哪些症状
医学基础知识考试题库:溶血性黄疸

医学基础知识考试题库:溶血性黄疸
黄疸作为临床常见症状,在各类考试尤其是医学基础知识考试题库中也经常出现。
由于内外妇儿专业课的学习,黄疸一般会作为消化系统症状或新生儿生理性黄疸被大家所熟知。
其实,在我们学习《诊断学》时,从病因的角度大致将黄疸分为肝细胞性黄疸、胆汁淤积性黄疸以及溶血性黄疸。
前二者无疑是属于消化系统疾病,分别为肝病和胆道疾病,而这两种疾病也是易考点,且黄疸也是典型表现。
然而溶血性黄疸往往易被大家忽略。
尤其在做溶血性疾病病例分析时,常常忘记也有黄疸这一症状。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溶血性黄疸是怎么回事。
1.发病机制
由于大量红细胞被破坏,形成大量的非结合胆红素,超过肝细胞的摄取、结合与排泌能力,另一方面,由于溶血造成的毒性产物,削弱了肝细胞对胆红素的代谢功能,使非结合胆红素在血液中潴留,综上,形成黄疸。
2.临床表现
一般情况下,溶血引起的黄疸较轻,这可能也是容易忽略的原因之一。
由于血液中几乎只有非结合胆红素升高,一般也不伴有皮肤瘙痒。
如果不计溶血,尿色会因胆红素、尿胆原生成增多而稍有加深,但这种表现会因为溶血导致的血红蛋白尿而掩盖掉。
因
此,总体来说,溶血会引起轻微黄疸,但表现会被溶血所掩盖。
3.实验室检查(胆红素指标)
血清TB增加,主要多的是UCB。
在此需注意,CB由于UCB 的增多也会增多,但只要CB增多不超过肝脏负荷,增多的CB 一般只存在于肝脏中,而不释放入血。
因此,这种易忽略点在各种考试中会作为难点出现,提醒广大考生在备考的过程中注意这些重要的细节。
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的健康宣教

02
强调早期发现和治疗的 重要性
03
提供预防措施和建议
04
指导家长如何观察和识 别黄疸症状
05
介绍新生儿黄疸的护理 和治疗方法
06
强调家长与医护人员的 沟通和合作
加强医患沟通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医生与患者之间建立
信任和尊重的关系, 有利于沟通和合作。
பைடு நூலகம்
1
鼓励患者参与决策:
4
医生需要鼓励患者参
与治疗决策,尊重患
配方奶粉:如果无法进行母乳喂养,可以选择适合新生儿的配方奶粉,注意 选择不含棕榈油的配方奶粉,以免加重黄疸。
营养补充:新生儿需要补充适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如维生素D、铁、钙等, 有助于预防黄疸的发生。
饮食禁忌:避免给新生儿食用含有大量色素的食物,如胡萝卜、南瓜等,以 免加重黄疸。
预防感染
保持室内环境清洁,定期开窗 通风
过程
04
建立家庭与医疗机构的沟通渠道,
及时反馈孩子的病情和需求
谢谢
免接触有害物质
定期产检:及时发 现异常情况,及时
处理
产后护理
保持卫生:产后注意个人卫生,勤 01 换衣物,避免感染
合理饮食:产后饮食应以清淡、营 02 养丰富为主,避免辛辣、油腻食物
适当运动:产后适当进行运动,如 03 散步、瑜伽等,有助于身体恢复
保持心情愉悦:产后保持心情愉悦, 04 避免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勤洗手,保持手部卫生
定期进行家庭消毒,如使用消 毒液擦拭家具、地面等
定期进行新生儿健康检查,及 时发现并处理感染问题
避免接触感染源,如感冒、流 感等
避免接触不干净的物品,如玩 具、餐具等
家庭成员如有感染症状,应避 免接触新生儿,并及时就医
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护理查房

新生儿黄疸知识宣教
新生儿黄疸的定义和分类
1
新生儿黄疸的预防和护理
4
新生儿黄疸的原因和症状
2
新生儿黄疸的常见问题和 误区
5
新生儿黄疸的诊断和治疗
3
新生儿黄疸的紧急情况和 处理方法
6
喂养及护理指导
喂养方式:母乳喂养
1
或配方奶喂养,按需
喂养
喂养时间:新生儿每
2
2-3小时喂养一次,每
次15-20分钟
喂养姿势:采用正确
保持皮肤清洁:定期洗澡, 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感染。
使用温和的护肤品:选择 温和的护肤品,避免刺激
皮肤。
避免阳光直射:避免阳光 直射,减少紫外线对皮肤
的伤害。
1
2
3
保持皮肤湿润:使用保湿 霜,保持皮肤湿润,防止
干燥。
观察皮肤变化:密切观察 皮肤变化,如有异常及时
就医。
4
5
针对生理功能紊乱的护理措施
0 监测生命体征:密切观察新生儿的呼
_
汇报人:刀客特 万
目录
定义及临床表现
定义:新生儿 ABO溶血性黄 疸是由于母婴 血型不合引起 的新生儿溶血
性疾病。
临床表现:新 生儿黄疸、贫 血、肝脾肿大、 胆红素脑病等。
发病机制:母 婴血型不合导 致胎儿红细胞 被母体免疫系 统破坏,产生 大量胆红素。
治疗方法:光 照疗法、换血 疗法、药物治
吸、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及时发
1 现异常情况。
0 保护肝脏功能:采取保肝措施,如使
用保肝药物、限制蛋白质摄入等,减
3 轻肝脏负担。
0 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合理喂养,促进 5 胃肠功能恢复,减轻黄疸症状。
溶血性黄疸的名词解释

溶血性黄疸的名词解释黄疸是一种常见的症状,表现为皮肤和眼睛变黄。
其中溶血性黄疸是一种特殊形式的黄疸,其原因是因为红细胞在体内过早破裂,导致红细胞素的代谢产物——胆红素堆积在体内引起的。
溶血性黄疸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先天性和后天性因素。
在了解溶血性黄疸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黄疸的产生原因。
正常情况下,老旧的红细胞会在脾脏和肝脏被分解,其中的血红蛋白被转化为胆红素。
胆红素在体内与胆汁酸结合后,通过肝脏进入胃肠道,在进一步的代谢过程中被排出体外。
然而,在溶血性黄疸的情况下,红细胞的寿命缩短,导致体内红细胞破裂过快,使胆红素无法及时代谢和排泄,从而引起黄疸的发生。
溶血性黄疸可以根据病因分为两种类型:先天性和后天性。
先天性溶血性黄疸通常是由于遗传性缺陷或异常引起的,其中包括球形细胞性贫血、遗传性黄疸综合征等。
这些疾病导致红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异常,使得红细胞更容易破裂,从而引起黄疸的发生。
后天性溶血性黄疸则是由于外部因素的作用而引起的,如感染、药物过敏、自身免疫等。
在了解了溶血性黄疸的基本概念后,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一下溶血性黄疸的症状和诊断方法。
溶血性黄疸的主要症状是皮肤和眼睛的黄疸,但与其他类型的黄疸相比,溶血性黄疸常常伴随额外的症状。
患者可能会出现贫血症状,如乏力、疲劳和心悸。
尿液可能呈现深黄色,并且可能含有尿胆红素。
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食欲不振、恶心、腹痛等消化系统症状。
诊断溶血性黄疸的方法通常包括体格检查、血液检查和相关影像学检查。
体格检查主要是观察黄疸的程度,并检查是否有其他异常,如肝脾肿大。
血液检查可以检测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等指标,以确定溶血的程度和可能的原因。
相关影像学检查,如腹部超声和胆道造影,可以帮助排除其他可能导致黄疸的病因。
治疗溶血性黄疸的方法取决于黄疸的原因和严重程度。
对于轻度的溶血性黄疸,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疗,只需观察和休息即可。
对于严重的溶血性黄疸,可能需要进行输血治疗以补充红细胞。
宝宝溶血性黄疸如何诊断

宝宝溶血性黄疸如何诊断宝宝溶血性黄疸如何诊断溶血性黄疸红细胞大量破坏(溶血)后,非结合胆红素形成增多,大量的'非结合胆红素运输至肝脏,必然使肝脏(肝细胞)的负担增加,当超过肝脏对非结合胆红素的摄取与结合能力时,则引起血液中非结合胆红素浓度增高。
溶血性黄疸诊断1、巩膜多见轻度黄染,在急性发作时有发热,腰背酸痛,皮肤粘膜往往明显苍白;2、皮肤无瘙痒;3、有脾大;4、有骨髓增生旺盛的表现;5、血清总胆红素增高,一般不超过85μmol/L,主要为间接胆红素增高;6、尿中尿胆原增加而无胆红素,急性发作时有血红蛋白尿,呈酱油色,慢性溶血时尿内含铁血黄素增加,24小时粪中尿胆原排出量增加;7、在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时,红细胞脆性增加,地中海贫血时脆性降低。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症状新生儿溶血病常发于出生后的24小时内,临床症状ABO溶血病多较轻,而RH溶血病多较重。
1、黄疸:常于生后24小时内出现,并迅速加重,血清胆红素上升很快,且以未结合胆红素为主。
2、贫血:轻者血红蛋白小于140g/L,重者可小于80g/L。
3、肝脾肿大:贫血严重者,肝脾恢复胎儿期造血而出现肝脾肿大。
4、核黄疸:指未结合胆红素透过血脑屏障,使脑组织黄染,并致脑组织,尤其是基底神经核、脑干受损,临床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的异常表现,即称为核黄疸。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如何治疗?1、将宝宝置于波长440nm的光线下,降低血清胆红素,防止核黄疸的产生,如果核黄疸以及产生,这种方法也可以让宝宝恢复快些。
经这种光线照射后,胆红素被光氧化变成无色物质,从尿和胆汁排出体外。
这种治疗简便易行,有一定疗效。
2、与第一种方法有些相似,是将宝宝放入保温箱中,除去衣服及尿布,用眼罩遮盖住眼睛。
然后用40W蓝色荧光管7支作为光源,放置在离宝宝身体表面33-35cm处,一个小时改变一次体位和光照面积。
不过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液体补给和护肝治疗。
这种方法能够使宝宝黄疸消退,降低血清胆红素。
新生儿黄疸

药物种类:如茵栀黄、苯巴比妥等
1
药物作用:降低胆红素水平,减轻黄疸症状
2
药物剂量:根据新生儿体重和病情调整药物剂量
3
光疗
原理:利用特定波长的光线照射皮肤,使胆红素分解并排出体外
效果:光疗对新生儿黄疸有显著疗效,可快速降低胆红素水平
治疗方法:将新生儿置于光疗箱中,接受一定强度的光线照射
注意事项:光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新生儿体温、心率等生命体征,并注意保护新生儿眼睛和生殖器
溶血性黄疸:由于新生儿红细胞破坏,导致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皮肤和巩膜黄染
症状
皮肤、巩膜黄染:新生儿皮肤、巩膜出现黄色,颜色深浅不一
01
精神萎靡:新生儿精神不振,易哭闹,睡眠不安稳
03
食欲不振:新生儿食欲下降,进食量减少
02
尿液颜色加深:新生儿尿液颜色加深,呈深黄色或橙色
04
诊断方法
观察皮肤颜色:新生儿皮肤颜色是否出现黄疸,尤其是面部、颈部、胸部和腹部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保持心情愉快,避免焦虑和抑郁
避免接触有害物质:避免接触有毒、有害的物质,如烟、酒等
01
02
03
04
05
06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疫苗接种
01
新生儿黄疸疫苗:预防新生儿黄疸的有效手段
03
疫苗接种注意事项:保持接种部位清洁,避免感染
02
疫苗接种时间: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
04
疫苗接种效果:降低新生儿黄疸发生率,减轻症状
辅助治疗
光照疗法:利用蓝光照射,降低胆红素水平
药物治疗:使用药物如苯巴比妥、丙种球蛋白等,降低胆红素水平
饮食调整:增加母乳喂养,减少配方奶摄入,减轻黄疸症状
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黄疸医学上把未满月(出生28天内)宝宝的黄疸,称之为新生儿黄疸,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于皮肤、黏膜及巩膜黄疸为特征的病症,本病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
生理性黄疸在出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到高峰,7~10天消退,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除有轻微食欲不振外,无其他临床症状。
若生后24小时即出现黄疸,2~3周仍不退,甚至继续加深加重或消退后重复出现或生后一周至数周内才开始出现黄疸,均为病理性黄疸。
育儿网:新生儿黄疸分类新生儿黄疸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出生24小时后血清胆红素由出生时的17~51μmol/L(1~3mg/dl)逐步上升到86μmol/L(5mg/dl)或以上临床上出现黄疸而无其它症状,1~2周内消退。
生理性黄疸的血清胆红素足月儿不超过204μmol/L(12mg/dl)早产儿不超过255μmol/L(15mg/dl)。
但个别早产儿血清胆红素不到204μmol/L(12mg/dl)也可发生胆红素脑病,对生理性黄疸应有警惕以防对病理性黄疸的误诊或漏诊。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1)黄疸出现得早,生后24小时内即出黄疸;(2)黄疸程度重,呈金黄色或黄疸遍及全身,手心、足底亦有较明显的黄疸或血清胆红素大于12~15毫克/公升;(3)黄疸持久,出生2—3周后黄疸仍持续不退甚至加深,或减轻后又加深;(4)伴有贫血或大便颜色变淡者;(5)有体温不正常、食欲不佳、呕吐等表现者。
有病理性黄疸时应引起重视,因为它常是疾病的一种表现,应寻找病因。
此外未结合胆红素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会通过血脑屏障损害脑细胞(常称核黄疸),引起死亡或有脑性瘫痪、智能障碍等后遗症。
所以一旦怀疑小儿有病理性黄疸,应立即就诊。
新生儿黄疸正常值医学上把未满月(出生28天内)宝宝出现的黄疸,称之为新生儿黄疸,主要症状为皮肤、黏膜、巩膜发黄,孩子食欲不振、不安躁动,体温可能也会有所上升。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中一种很常见的疾病,临床上有60%的足月产宝宝在出生后一周内会出现黄疸,80%的早产儿会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
几种类型的黄疸鉴别表

几种类型的黄疸鉴别表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黄疸是一种常见的症状,通常是由于肝脏功能异常导致胆红素在血液中积聚过多而引起的。
黄疸可以表现为皮肤和眼睛呈现黄色,这是因为胆红素在皮肤和黏膜中沉积的结果。
黄疸的类型有很多种,根据不同的原因和病因,黄疸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下面我们将介绍几种常见的黄疸类型,并提供一份黄疸鉴别表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识别和区分不同类型的黄疸。
一、溶血性黄疸:溶血性黄疸是由于红细胞过早破坏而释放大量胆红素到血液中所致。
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和眼睛呈现深黄色,并且伴有贫血和溶血表现。
常见的原因包括遗传性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引起的溶血性贫血等。
鉴别溶血性黄疸的关键是血液检查,包括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血沉等指标。
阻塞性黄疸是由于肝内或肝外胆道的梗阻导致胆红素排泄受阻而引起的。
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和眼睛呈现明显的黄色,伴有尿液深黄和粪便颜色变浅。
常见的原因包括胆石症、胆管狭窄、胰头癌等。
鉴别阻塞性黄疸的关键是通过影像学检查(如B超、CT或MRI)明确梗阻的位置和原因。
三、肝细胞性黄疸:四、新生儿黄疸:新生儿黄疸是指出生后48小时内出现的黄疸,通常由于新生儿肝脏的胆红素代谢功能不成熟或溶血所致。
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和眼睛呈现黄色,伴有血清胆红素升高。
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鉴别的关键是通过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水平和其他病因的排除来确定。
总结:以上是几种常见的黄疸类型及其鉴别方法。
正确识别和区分不同类型的黄疸对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预后评估至关重要。
希望通过以上内容能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黄疸的类型和鉴别方法,及时就医治疗,保障自身健康。
【这里还可以加入一些预防黄疸和早期诊断的建议,以及对不同类型黄疸的治疗方法的介绍】。
第二篇示例:黄疸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表现为皮肤、巩膜和黏膜呈现黄色。
黄疸通常是指胆红素在体内过量积聚所致,常见于肝脏疾病、胆道疾病和溶血性疾病等多种情况。
溶血性黄疸

溶血性黄疸文章目录*一、溶血性黄疸的概述*二、溶血性黄疸的原因及发病机制*三、溶血性黄疸的检查诊断鉴别方法*四、溶血性黄疸的危害*五、溶血性黄疸的防治方法溶血性黄疸的概述1、定义溶血性黄疸是由于大量红细胞破坏,形成大量的非结合胆红素,超过肝细胞的摄取、结合与排泌的能力,另一方面,由于溶血造成的贫血、缺氧和红细胞破坏产物的毒性作用,削弱了肝细胞对胆红素的代谢功能,使非结合胆红素在血中潴留,超过正常的水平而出现的黄疸。
2、症状部位全身。
3、症状科室内科。
4、常见病因溶血性黄疸病因:凡能引起红细胞大量破坏而产生溶血的疾病,都能引起溶血性黄疸。
常见疾病有以下两大类:4.1、先天性溶血性贫血:如地中海贫血(血红蛋白病)、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4.2、后天性获得性溶血性贫血: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遗传性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蚕豆病)、异型输血后溶血、新生儿溶血、恶性疟疾、伯氨奎林等药物、蛇毒、毒蕈中毒、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
溶血性黄疸的原因及发病机制黄疸,是多见于肝胆疾病的一种症状,严重影响美观,且不易消退。
黄疸的产生与体内胆红素的代谢障碍密切相关,胆红素代谢障碍可见于体内胆红素的来源过多,超出了机体代谢的能力,或是由于肝细胞的代谢能力下降,或者有功能的肝细胞的数量降低等等。
胆红素的主要来源是血红蛋白,故而红细胞的大量破坏会引起胆红素的升高,其排泄是大部分经粪便排出,小部分进入肝肠循环,另有小部分通过尿液排出。
溶血性黄疸的病因是各种溶血性疾病,可分为先天性溶血和后天获得性溶血。
先天性溶血包括海洋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等;后天获得性溶血包括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蚕豆病、败血症、疟疾毒蕈中毒等等。
所以关于溶血性黄疸的病因,就应该从这些溶血性疾病开始查。
溶血性黄疸的发病机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大量的红细胞被破坏,导致肺结合胆红素增多,超出了肝细胞的摄取、结合、排泄能力。
另一方面是因溶血造成的贫血、缺氧,进一步降低了肝脏对胆红素的代谢能力,使非结合胆红素在血液中沉积,引起黄疸。
黄疸有哪些症状?

黄疸有哪些症状?*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黄疸症状,尤其是黄疸的早期症状,黄疸有什么表现?得了黄疸会怎样?以及黄疸有哪些并发病症,黄疸还会引起哪些疾病等方面内容。
……*黄疸常见症状:皮肤呈浅黄或深金黄色、病理性黄疸、胆红素升高、巩膜黄染、粪便中排出的粪胆原增加、阻塞性黄疸、大便色浅、尿黄似浓茶、溶血性黄疸、脾肿大、生理性黄疸、婴儿脸色发黄、胎黄、新生儿母乳喂养后出现黄疸*一、症状:1、发热:黄疸伴发热多见于急性胆管炎,同时还伴有畏寒。
肝脓肿、败血症、钩端螺旋体病均有中等度发热,甚至高热;急性病毒性肝炎或急性溶血时常先有发热,而后才出现黄疸。
2、腹痛:黄疸伴上腹部剧烈绞痛或疼痛者,多见于胆道结石、胆道蛔虫症或肝脓肿、原发性肝癌等。
病毒性肝炎者多表现为右上腹持续性胀痛与钝痛;肝脓肿或肝癌也可表现为上腹部或右上腹的隐痛或胀痛。
3、皮肤瘙痒:黄疸伴皮肤瘙痒者多见于肝内、外胆管梗阻(胆汁郁积)性黄疸,如胆总管结石、癌肿或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妊娠复发性黄疸等。
部分肝细胞性黄疸者也可伴有皮肤瘙痒,而溶血性黄疸常无皮肤瘙痒。
4、尿、粪便的颜色:梗阻性黄疸时尿色深如浓茶,而粪便颜色可变淡,胆道完全阻塞时粪便似陶土色。
溶血性黄疸者尿如酱油色,粪便颜色也加深;而肝细胞性黄疸时,尿色轻度加深,粪便色泽呈浅黄色。
5、食欲减退、上腹饱胀、恶心与呕吐:病毒性肝炎者在黄疸出现前常伴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上腹饱胀等消化不良症状,多数患者同时厌油腻食物。
长期厌油腻食物或者进食油腻食物后诱发右上腹疼痛或绞痛发作者,多为慢性胆囊病变;老年黄疸患者伴食欲减退等消化不良症状时应考虑系癌肿所致,且常伴有体重呈进行性减轻,甚至发生高度营养不良的表现。
6、消化道出血:黄疸伴有消化道出血时,多见于肝硬化、肝癌、胆总管癌、壶腹癌或重症肝炎等。
7、巩膜及皮肤黄疸的色泽:根据黄疸的色泽可初步判断黄疸的病因或种类。
巩膜皮肤黄疸呈柠檬色多提示为溶血性黄疸;呈浅黄色或金黄色时多提示为肝细胞性黄疸;呈暗黄色或黄绿色时多提示为梗阻性黄疸(梗阻时间愈长,黄疸呈黄绿色愈明显)。
宝宝出生三天黄疸偏高 除了光疗、吃药还有这5招!

宝宝出生三天黄疸偏高除了光疗、吃药还有这5招!很多宝宝在出生后的三天就会有黄疸偏高的现象,这多半是正常的生理性黄疸,几乎大部分的宝宝出生后都会有此现象,那宝宝出生三天出现黄疸偏高的现象该怎么办好呢?作为家长要如何护理呢?一、宝宝出生三天黄疸偏高怎么回事1、生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的症状表现为宝宝出生后第2—3天出现皮肤、白眼球和口腔黏膜发黄,有轻有重。
一般在脸部和前胸较明显,但手心和脚心不黄。
第4—6天最明显,足月儿在出生后10—14天消退,早产儿可持续到第3周。
在此期间,小儿一般情况良好,无其他不适表现。
2、病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在宝宝出生后24小时以内,或持久不退,或消退后又出现黄疸,或黄疸进行性加重就属于病理性黄疸。
另外病理性黄疸还会引起其他疾病的表现,比如核黄疸。
发生时,小儿黄疸明显加重,开始表现为嗜睡,吸奶无力或呛奶,肌张力减退。
如治疗不及时随后可出现呻吟、尖叫、抽搐、呼吸衰竭等严重症状。
部分患儿死于呼吸衰竭,存活的患儿常有智力障碍、脑性瘫痪等后遗症。
3、溶血性黄疸溶血性黄疸是指宝宝和妈妈血型不合引起的,一般在医生会在宝宝出院的时候就告知父母。
4、阻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多由先天性胆道畸形引起的,以先天性胆道闭锁较为常见,其黄疸特点是生后1—2周或3—4周又出现黄疸,逐渐加深,同时大便颜色逐渐变为浅黄色,甚至呈白陶土色,这种黄疸一般B超检查即可确诊。
5、母乳性黄疸一般来说母乳性的黄疸很少见,其黄疸特点是:如继续哺乳,黄疸在高水平状态下继续一段时间后才缓慢下降,如停止哺乳48小时,黄疸明显下降,若再次哺乳,黄疸又上升。
这是由于母乳中含有孕二醇激素,它可以抑制新生儿肝脏中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力,致使血液中的胆红素不能及时进行代谢和排泄,于是血液中的胆红素浓度增加,出现新生儿皮肤和巩膜的黄染。
二、宝宝出生三天黄疸偏高怎么办1、家庭治疗方法家庭疗法在宝宝出生后黄疸偏高,但不大严重,只有眼黄、脸黄,其他地方不黄的情况,属于生理性黄疸的病症,治疗效果非常好,而且对宝宝安全无副作用,具体方法如下:(1)勤喂奶勤喂奶有助于提高刚出生的宝宝体内的有益菌,促进肠蠕动和胆红素在粪便中排泄,减少生理性黄疸转变为病理性黄疸需要光疗的机会,降低胆红素水平。
溶血性黄疸后遗症的症状

溶血性黄疸后遗症的症状
黄疸是每一位孩子出生之后,必要的一种经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有的孩子的黄疸难以消退很容易会出现一些,其他的后遗症和并发症,那么在接下来的文章当中,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下溶血性黄疸后遗症,遇到这样的现象该怎么办呢。
新生儿溶血症在临床上很常见,但是一般都不会出现严重后果,尤其是近几年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
该病症状有轻有重,婴儿常于生后24小时以内或第二天出
现黄疸,并迅速加重黄疸.
一般说没有后遗症,个别会有缺钙的可能,可在平时注意吃
一些骨头汤,新鲜青菜等.
如果是这样的话耳聋是溶血性黄疸-核黄疸的后遗症,核黄疸后遗症四联症:手足徐动,眼球运动障碍,听觉障碍,牙釉质发育不良。
你小孩现在黄疸指数多少啊,当初黄疸没及时治疗吗?
如果真的出现了后遗症现象,基本上没有治愈可能了,治疗效果也差,建议尽早配戴助听器,还有要做康复治疗及运动发育治疗,因为手足徐动的发生率达到了100%,可能会出现脑瘫。
上的文章为大家介绍的就是溶血性黄疸后遗症,首先针对于婴儿黄疸相间,想要积极地给孩子一些,护理,特别是在孩子的,黄疸消退之后,正处于哺乳期的妈妈们,一定要注意好自己的饮食,特别是孩子的饮食也要多加注意。
abo溶血性黄疸一般多久能治愈

abo溶血性黄疸一般多久能治愈溶血性黄疸是ABO溶血病的主要症状,主要由于妈妈与胎儿的血型不合,且造成的黄疸较重。
以妈妈血型为O、胎儿血型为A或B最多见。
其他如妈妈血型为A、胎儿血型为B或AB;妈妈血型为B、胎儿血型为A或AB较少见,且造成的黄疸较轻。
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大部分半个月就可以消失。
溶血宝宝的症状有轻有重,有的不需要治疗可以自愈。
一般情况下ABO血型溶血症状很轻,孩子出生后大多不需要特殊治疗,只要及时进行蓝光照射和药物治疗,孩子病情都可以缓解。
当溶血比较严重时,孩子会出现贫血,甚至“核黄疸”即胆红素脑病,这是最严重的后果,需要在医院确诊治疗。
abo溶血性黄疸怎么治疗多数可用光疗即可达治疗目的,当血清胆红素达到光疗标准时应及时进行光疗,光照疗法是降低血清胆红素最简便而有效的方法。
个别病情严重者,胆红素增高过快或>340μmol/L,亦需换血治疗。
贫血明显者可酌情输血。
而药物治疗早期应用临床效果较好。
新生儿黄疸原因1、生理性黄疸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时期所特有的一种现象,由于胎儿在宫内低氧环境下,血液中的红细胞生成过多,且这类红细胞多不成熟,易被破坏,胎儿出生后,造成胆红素生成过多,约为成人的两倍;另一方面,新生儿肝脏功能不成熟,使胆红素代谢受限制等原因,造成新生儿在一段时间出现黄疸现象。
2、母乳性黄疸因吃母乳新生儿发生黄疸称为母乳性黄疸,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病理性黄疸。
少数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其黄疸程度超过正常生理性黄疸,原因还不十分明了。
其黄疸特点是:在生理性黄疸高峰后黄疸继续加重,如继续哺乳,黄疸在高水平状态下继续一段时间后才缓慢下降,如停止哺乳48小时,黄疸明显下降,若再次哺乳,黄疸又上升。
由于母乳中含有孕二醇激素,它可以抑制新生儿肝脏中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力,致使血液中的胆红素不能及时进行代谢和排泄,于是血液中的胆红素浓度增加,出现新生儿皮肤和巩膜的黄染。
出现母乳性黄疸后,一般不会影响小儿的健康,也无发烧和食欲不好的症状。
溶血性黄疸的病因及特征有哪些?

溶血性黄疸的病因及特征有哪些?
任何疾病都是有着它引发的原因,所以我们在治疗疾病前,都是要对自身患有的疾病进行了解,这样在治疗的时候,才会知道该选择什么样的方法最佳,那引起溶血性黄疸的原因是什么?也都是有着很多方面,因此对这样的疾病,在检查的时候,都是要全面的进行,这样才能够很好的掌握病情。
那引起溶血性黄疸的原因呢,下面就详细的介绍下,使得我们更多人对这样的疾病,也都是有着很好的了解,在出现这样疾病的时候,也都知道该怎么做。
★引起溶血性黄疸的原因:
1)病因和发生机制:凡能引起红细胞大量破坏而产生溶血现象的疾病,都能发生溶血性黄疸:
①先天性溶血性贫血;
②获得性溶血性贫血.
红细胞大量破坏时,生成过量的非结合胆红素,远超过肝细胞摄取,结合和排泄的限度,同时溶血性贫血引起的缺氧,红细胞破坏释出的毒性物质,均可削弱肝细胞的胆红素代谢功能,使非结合胆红素潴留于血中而发生黄疸.
★2)溶血性黄疸的特征:
①巩膜多见轻度黄染,在急性发作时有发热,腰背酸痛,皮肤粘膜往往明显苍白;
②皮肤无瘙痒;
③有脾大;
④有骨髓增生旺盛的表现;
⑤血清总胆红素增高,一般不超过85μmol/L,主要为非综合胆红素增高;
⑥尿中尿胆原增加而无胆红素,急性发作时有血红蛋白尿,呈酱油色,慢性溶血时尿内含铁血黄素增加,24小时粪中尿胆原排出量增加;
⑦在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时,红细胞脆性增加,地中海贫血时脆性降低.
通过以上的介绍,对引起溶血性黄疸的原因也都是有着一些了解,任何疾病在治疗的时候,都根据病因、症状进行治疗,这样对疾病才会有很好的改善,因此患有溶血性黄疸,也都是要积
极的配合医生治疗,这样使得疾病得到很好的控制。
医学基础知识重点:黄疸的临床表现

医学基础知识重点:黄疸的临床表现
医学诊断学属于医学基础知识需要掌握的内容,帮助大家梳理知识。
黄疸临床表现
1.溶血性黄疸
(1)黄疸一般为轻度,呈浅柠檬色,不伴皮肤瘙痒。
(2)急性溶血时可有:发热、寒战、头痛、呕吐、腰痛,并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和血红蛋白尿,即尿呈酱油或茶色。
(3)急性肾功能衰竭一般为严重患者;慢性溶血多为先天性,除伴贫血外尚有脾肿大。
2.肝细胞性黄疸
临床表现为:皮肤、黏膜浅黄至深黄色,可伴有轻度皮肤瘙痒,其他为肝脏原发病的表现,如疲乏、食欲减退,严重者可有出血倾向、腹水、昏迷等。
3.胆汁淤积性黄疸
皮肤呈暗黄色,完全阻塞者颜色更深,甚至呈黄绿色,并有皮肤
瘙痒及心动过速,尿色深,粪便颜色变浅或呈白陶土色。
4.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本组疾病临床上少见:
(1)GiIbert综合征:黄疸外症状不多,肝功能也正常。
是由肝细胞摄取UCB功能障碍及微粒体内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不足,致血中ucB增高而出现黄疸。
(2)Dubin-Johnson综合征:由肝细胞对CB及某些阴离子向毛细胆管排泄发生障碍,致血清CB增加而发生的黄疸。
(3)crigIer-Najjar综合征:由肝细胞缺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致uCB不能形成CB,导致血中UCB增多而出现黄疸,本病由于血中ucB甚高,故可产生核黄疸,见于新生儿,预后极差。
(4)Rotor综合征:由肝细胞对摄取uCB和排泄cB存在先天性缺陷致血中胆红素增高而出现黄疸。
各类黄疸的分类与鉴别要点

各类黄疸的分类与鉴别要点黄疸,这个名字听起来可能让人觉得有点陌生,但一听到“黄”字,很多人就明白了。
没错,就是那种皮肤和眼白变黄的情况,像是吃了过多的胡萝卜,哈哈!不过,黄疸可不只是单纯的颜色变化,它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些健康的小秘密。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各种黄疸的分类和鉴别要点,让大家在面对这些小状况时,能更从容不迫。
1. 黄疸的基本分类说到黄疸,首先要明确它分为三大类: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和胆道性黄疸。
这三种就像是黄疸的“三兄弟”,各有各的特点,咱们一一聊聊。
1.1 溶血性黄疸先说溶血性黄疸。
这种情况通常是因为红细胞被破坏得太快了,就好比一场没有胜负的比赛,大家都在拼命却没有结果。
这种黄疸一般见于贫血、血型不合或者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
患者的皮肤和眼白变黄的速度就像火箭一样快,医生会通过检查血液中的胆红素水平来判断情况。
你要是发现自己脸色发黄,别急,赶紧去医院,医生会为你打个“预防针”。
1.2 肝细胞性黄疸接下来是肝细胞性黄疸,这个名字听上去就很专业,但其实它是肝脏出现问题的信号。
肝脏是咱们身体的“化工厂”,一旦它罢工,胆红素就会在体内堆积,皮肤也会逐渐发黄。
常见的原因包括肝炎、脂肪肝等。
这种黄疸通常伴随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简直就像是打了个“懒癌”的疫苗,整个人无精打采的。
医生通过肝功能检测来判断问题出在哪里,治疗方案也会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1.3 胆道性黄疸最后聊聊胆道性黄疸。
这种黄疸通常是胆管堵了,胆汁不能顺利排出体外,胆红素就会在血液中聚集。
想象一下,像是一个被堵住的水管,水流不出来,自然就会泛滥。
胆道性黄疸的常见原因包括胆结石、肿瘤等,患者除了皮肤变黄外,可能还会感到皮肤瘙痒、尿液发黄等。
医生会通过影像学检查,像超声波、CT来查看胆道的情况,针对性的处理。
2. 鉴别要点现在咱们知道了三种黄疸的分类,接下来就来看看怎么鉴别它们,避免搞混了。
就像你去吃火锅,不能随便点菜,要知道自己想吃什么。
2.1 临床表现每种黄疸的临床表现都有所不同,溶血性黄疸的发黄速度快,伴有贫血症状;肝细胞性黄疸则常常伴随食欲不振、恶心;胆道性黄疸可能会让你觉得肚子闹腾得厉害,甚至有点黄胆水样的尿液。
黄疸试题

黄疸[填空题]1简述黄疸的概念参考答案:由于血清中胆红素浓度升高,使皮肤、黏膜、巩膜、体液等黄染的现象,称为黄疸。
[填空题]2简述黄疸的病因参考答案:(1)溶血性黄疸:凡能引起溶血的疾病都可产生溶血性黄疸。
①先天性溶血性贫血:如海洋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②后天获得性溶血性贫血: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新生儿溶血、不同血型输血后的溶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
临床表现:一般黄疸为轻度,呈浅柠檬色,不伴皮肤瘙痒,急性溶血时可有发热、寒战、头痛、呕吐、腰痛,并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和血红蛋白尿(尿呈酱油色或茶色),严重者可有急性肾功能衰竭;慢性溶血多为先天性,除伴贫血外尚有脾肿大。
(2)肝细胞性黄疸。
(3)胆汁淤积性黄疸。
(4)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填空题]3简述黄疸的伴随症状参考答案:(1)发热:见于急性胆管炎、肝脓肿、钩端螺旋体病、败血症、大叶性肺炎。
病毒性肝炎或急性溶血可先有发热而后出现黄疸。
(2)周身症状:食欲不振、恶心、乏力。
提示病毒性肝炎、周身性疾病、胰腺癌。
(3)上腹剧烈疼痛:可见于胆道结石、肝脓肿或胆道蛔虫症;右上腹剧痛,寒战、高热,黄疸为Charot三联征,提示急性化脓性胆管炎。
持续性右上腹钝痛或胀痛可见于病毒性肝炎、肝脓肿或原发性肝癌。
(4)肝肿大:若轻度至中度肿大,质地软或中等硬度且表面光滑者,见于病毒性肝炎。
急性胆道感染或胆道阻塞明显肿大,质地坚硬,表面凹凸不平有结节者见于原发或继发性肝癌。
肝肿大不明显,而质地较硬边缘不整,表面有结节感者见于肝硬化。
(5)胆囊肿大:提示胆总管梗阻,常见于胰头癌、壶腹癌、胆总管癌等。
(6)脾肿大:可见于病毒性肝炎、钩端螺旋体病、败血症、疟疾、门脉性或胆汁性肝硬化、各种原因引起的溶血性贫血及淋巴瘤等。
(7)腹腔积液:见于重症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肝癌等。
[填空题]4简述黄疸的病史采集要点。
参考答案: 1.黄疸的问诊要点(1)确定有无黄疸:应注意与胡萝卜血症、球结膜下脂肪等相鉴别。
新生儿黄疸

姓名:毛小凤之子性别:男床号:40 住院号:1121709代主诉:皮肤黄染4、5天现病史:患儿系G5P1孕39+2周于10月15日14:28剖腹产分娩,生时一般情况可,APGAR9 -10分,无窒息抢救史,生后2-3天出现皮肤黄染,渐加重,给予茵栀黄口服无好转,今日经皮测胆红素19.7-23.1MG/DL,病程中吃奶正常,但今日吃奶后有时打嗝、呕吐数次,不发热,大小便已排未抽搐体格检查:T:36.5 0C P:126次/分R:40:次/分辅助检查:经皮测胆红素19.7-23.1MG/DL【病例特点】患儿,男,6天,因"皮肤黄染4、5天"于2011年10月21日13:00转入我科,患儿系G5P1孕39+2周剖腹产分娩,生时一般情况可,APGAR9-10分,无窒息抢救史,生后2-3天出现皮肤黄染,渐加重,给予茵栀黄口服无好转,今日经皮测胆红素19.7-23.1MG/DL,病程中吃奶正常,但今日吃奶后有时打嗝、呕吐数次,不发热,大小便已排未抽搐【体格检查】:T:36.5 0C P:126次/分R:40:次/分体重:4,。
07KG 神清,反应可,面色黄红,全身散在分布少许红色斑丘疹,无疱疹,四肢末梢暖,全身皮肤中度黄染【辅助检查】:经皮测胆红素19.7-23.1MG/DL【初步诊断】: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疗计划】1.光疗对症处理,进一步检查2.病情评估:一般情况良好,明确黄疸原因【诊疗措施】入院给予完善相关检查,血培养,血常规,生化全套检查等。
予光疗退黄,口服茵栀黄入院时给予的护理措施1.接待患儿,测体温、体重,安排床位,告知家长相关探视制度2.执行小儿一级护理,无陪护制度,配方奶按需喂养3.建立静脉通道,准确执行医嘱4.协助完善相关检查5.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护理诊断1.潜在并发症胆红素脑病与血清胆红素增高,通过血脑屏障有关。
2.知识缺乏(家长)与缺乏对黄疸的认识有关。
3.皮肤完整性受损与大便次数增多刺激肛周皮肤有关护理措施1.潜在并发症胆红素脑病与血清胆红素增高,通过血脑屏障有关。
溶血性黄疸的临床表现与治疗方法

溶血性黄疸的临床表现与治疗方法*导读:及早了解溶血性黄疸的临床表现与治疗方法,若发现疾病,及早治疗。
……我们必须注意,先天性溶血黄疸为一独立的病象,并已证实确和遗传有关,而症候溶血性黄疸刚相反,它决非一个独立的病象,它仅是一个基本疾患范围内的综合病症而已。
在这种疾患中,我们常可遇到这种情形,就是发现患者的血型和其母亲的血型不合,于是可得出,血型不合是引起溶血性黄疸的重要原因。
为了让大家更了解溶血性黄疸,下面编辑为大家介绍一下溶血性黄疸的临床表现与治疗方法。
*溶血性黄疸的临床表现溶血性黄疸为轻度,慢性,典型症状有恶心呕吐、畏寒怕冷、腰痛、发热等。
部分婴儿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或者肾功能衰竭。
当肾功能衰竭症状出现时,应尽快治疗,否则婴儿生命受威胁。
若只是出现贫血、肝脾肿大、低热等症状,可循序渐进治疗,持续用药缓解病情。
*溶血性黄疸的治疗方法治疗溶血性黄疸,首先要查明原因,然后再采取有效的方法去除诱因。
若无法查明原因,可针对症状对症下药治疗。
溶血性黄疸的症状比较多,不同症状对应的治疗药物不同。
患者年幼,耐受药物能力差,应根据医生指导用药,不能随意乱用药。
若用药治疗效果不佳,可考虑脾切除法。
若溶血已解除,病情缓解,可继续服用思美泰、茵栀黄等药物。
了解溶血性黄疸的临床表现与治疗方法后,患者除了积极配合医生治疗,还要注意饮食。
若婴儿出现黄疸症状,饮食以清淡的粥、汤水、母乳为主。
另外,妈妈也要注意饮食,不要吃酸性食物,如干鱿鱼、蛋黄、鳗鱼、牛肉等,多吃利于身体健康的碱性食物,比如海带、豆腐等。
若出现不适,有相关疑问,欢迎咨询专业医院的医生,医生会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告知答案。
祝患者早日恢复健康,治愈疾病。
黄疸严重的症状

黄疸严重的症状文章目录一、黄疸严重的症状二、黄疸如何预防三、黄疸怎么护理黄疸严重的症状1、黄疸严重的症状症状一生理性黄疸情况比较轻的患者面部和颈部会变成浅黄色,也有可能会影响到躯干,巩膜也会变黄等到3天之后就会慢慢的消退,在一个星期以内患儿的皮肤会恢复到正常的颜色。
而情况严重的患儿仍旧是头部先变黄之后波及到全身,而且患儿的脑脊液和呕吐物也能够变黄,时间会高达一周,还有一些早产儿会持续四周,粪便也会变成黄色,尿液里没有胆红素。
症状二一旦患儿持续黄疸,皮肤和巩膜等组织也会变黄,随着黄疸越来越严重,患儿的尿、泪液和痰以及汗液也会变黄,只有唾液才不会变色。
同时,患儿还会引起消化道的症状,常常会引起肚子痛、食欲不振和腹泻以及恶心呕吐等症状。
之后患儿还会持续胆盐血症的症状,比如皮肤瘙痒、脂肪泻和夜盲症以及心动过缓等,给患儿的身体健康带来严重的危害。
2、黄疸的病因这是由于红细胞大量破坏(溶血)后,非结合胆红素形成增多,大量的非结合胆红素运输至肝脏,必然使肝脏(肝细胞)的负担增加,当超过肝脏对非结合胆红素的摄取与结合能力时,则引起血液中非结合胆红素浓度增高。
此外,大量溶血导致的贫血,使肝细胞处在缺氧、缺血的状态下,其摄取、结合非结合胆红素的能力必然会进一步降低,结果导致非结合胆红素在血液中浓度更为增高而出现黄疸。
3、黄疸怎么检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的黄疸主要见于各类溶血性疾病、新生儿黄疸等疾病。
直接胆红素与总胆红素比值小于35%。
除上述检查外,还应进行一些有关溶血性疾病的辅助检查,如红细胞脆性试验、酸溶血试验、自身溶血试验、抗人球蛋白试验、血常规、尿隐血、血清游离血红蛋白、尿含铁血黄素、血清乳酸脱氢酶、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等。
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的黄疸见于各类肝内、肝外阻塞使胆汁排泄不畅,直接胆红素与总比值大于55%者。
除进行一些常规检查外,还需进一步检查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亮氨酸氨基肽酶、5-核苷酸酶、总胆固醇、脂蛋白-X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溶血性黄疸有哪些症状
人的红细胞的寿命一般为120天。
红细胞死亡后释放的血红蛋白经分解产生间接胆红素(I-Bil),经肝脏转化为直接胆红素(D-Bil),随胆汁一起排入胆道,最后经大便排出。
间接胆红素与直接胆红素之和就是总胆红素(T-Bil)。
上述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障碍,均可使人发生黄疸。
如果红细胞破坏过多,产生的间接胆红素过多,肝脏不能完全把它转化为直接胆红素,可以发生溶血性黄疸。
另外,脾脏机能亢进时,使红细胞破坏,由于大量红细胞的破坏,形成大量的非结合胆红素,超过肝细胞的摄取、结合与排泌能力,另一方面,由于溶血性造成的贫血,缺氧和红细胞破坏产物的毒性作用,削弱了肝细胞对胆红素的代谢功能、使非结合胆红素在血中潴留,超过正常的水平而出现黄疸。
溶血性黄疸一般分为两种类型:
1、急性溶血性黄疸的症状有寒战、高热、恶心呕吐、头痛腹痛腰痛、全身不适、血红蛋白尿休克及尿少等迅速出现黄疸贫血及肝脾肿大的症状。
2、慢性溶血性黄疸的症状较轻,主要是黄疸和贫血部分患者可出现脾大,慢性患者急性发作其临床表现与急性溶血相同,其他多见皮肤巩膜轻度黄染呈浅柠檬色。
溶血性黄疸症状的总体表现
1、黏膜、皮肤轻度黄染,呈浅柠檬色,无皮肤瘙痒。
2、在急性溶血时伴有寒战、发热、头痛、呕吐、腹痛及腰部酸痛等症状。
3、急性发作时尿呈酱油色(血红蛋白尿)。
4、脾脏肿大。
5、末梢血网织红细胞增多(骨髓红细胞系统增生活跃)。
6、血清总胆红素浓度增高(一般不超过80μmol/L),以非结合胆红素增加为主,结合胆红素基本正常或轻度增加。
7、由于血清中非结合胆红素增高,致使肝细胞摄取,结合非结合胆红素的速度加快,故结合胆红素的形成代偿性增加,从胆道排至肠道的结合胆红素亦增加,肠道中尿胆原增加,最终导致尿中排出的尿胆原增加。
8、粪便中排出的粪胆原增加。
9、尿中胆红素阴性(非结合胆红素不溶于水,不能从肾脏排出)。
10、在地中海贫血时红细胞脆性降低,而在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时红细胞脆性增加。
如黄疸短期内急骤加重,则表示病情危重,胆红素浓度明显升高者反映有较严重的肝细胞损害,若胆红素定量长期异常,则提示有转为慢性肝炎的可能。
新生儿得溶血性黄疸时危害更大,由于血脑屏障发育还不够完善,而间接胆红素又容易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内。
黄疸严重的小儿,血液中的间接胆红素可以进入脑组织,造成脑的损伤,称为核黄疸。
部分病情严重的胎儿会因此而死亡,即使经抢救存活下来的小儿很多最终留下神经系统后遗症,如运动功能障碍、听力障碍、智力低下等。
原文链接:/huangdan/2014/0808/1908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