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姆《人心——人的善恶天性》书评

合集下载

《人性论》优秀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

《人性论》优秀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

《人性论》优秀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人性论》优秀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性论》优秀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人性论》优秀读后感1在拿到书之前,对休谟的人性论充满好奇和揣摩。

人性是所谓明或暗、恶与善还是我能想象的那种种代表美好与邪恶的对立的词汇呢?作为人类其中一员,渺渺于浩瀚人海之中,沉浮在生老病死的人生之途,我还是止不住自己的好奇心去探寻自己的“人性”,因为人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谜团。

在这颗蓝色星球上,我看到人类几乎无所不能,令其他物种望其项背,可是人类却征服不了自己,因为我们不了解自己,古往今来多少哲学家、神学家都在竭力去探寻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人类为什么可以征服其他物种,为什么我们看起来更加智慧,我们究竟是上帝的选民还是外星人的试验品?所以试图了解自己的方式有很多种,科学角度上有的从生理结构上去探寻,比如我们人类的大脑最发达,这决定了我们是最智慧的生物,有的从心理上去推理,比如我们人类有更复杂的神经反射系统和精神现象。

而哲学家似乎力图从我们的推理演绎思想活动中推测我们观念的活动方式,来论证人类的观念和信仰来自何方。

神学家干脆把思想的起源归结于上帝或神,它们是人类的先天观念,在这种先天观念的引导和驱策下我们人类才创造了这汲汲央央的灿烂文化。

休谟的书首先推翻了我之前浪漫的预期,他没有去论述人性的性质问题,比如我们关心的“人之初,性本善或性本恶的问题”,他是在讲我们的观念来自何方,我们的信仰是如何形成的。

具体地说,他是个经验主义者,他认为不存在所谓的先天观念。

人类的一切观念首先来自印象,而印象来自五感,及视觉、触觉、嗅觉、味觉、听觉。

就如同烹饪美味佳肴,首先有原材料、调味品,然后大厨才能做出色香味俱全的菜品。

大厨就是人类大脑的推理活动,而原材料与调味品的关系就是印象和观念之间相连的那些因果关系。

《人心:善恶天性》读书笔记

《人心:善恶天性》读书笔记

《人心:善恶天性》读书笔记《人心:善恶天性》(美)埃里希·弗洛姆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51、马斯洛:“心理学今天已经被扯得四分五裂,实际上可以说已经成为三个(或更多)分享的、互不交流的科学或科学家集团:一是行为主义的、实证的、客观主义的、机械论的集团,二是起源于弗洛伊德和精神分析的一整套心理学,三是人本主义的心理学……”2、宗教裁判和独裁者把他们的制度建立在“人是羊”这个前提下。

更有甚者,有这样一种说法,即认为人既然是羊,那就需要有领袖为他们指点迷津,这往往强化了领袖们的这一真诚信念:如果他们能给人以所需要的东西,如果他们使人摆脱了责任和自由的负担,那么,他们便是在履行一种道义上的责任,即使这是一种悲剧性的道德责任。

P33、亚当和夏娃违背上帝的意志,这并不被认为是罪恶,《圣经》中也没有一处地方暗示违背上帝会使人堕落。

相反,这种叛逆行为乃是人的自我觉醒,以及人有能力进行选择的一个条件。

总之,这次反叛行为就是人向自由迈进的第一步。

看来,亚当和夏娃的这种反叛行为是在上帝的安排之内的。

按照先知的思想,正因为人被驱逐出伊甸园,人才能创造自己的历史,才能发挥自己的才干。

P64、在我看来,正是这三种现象构成人的倾向中最不道德、最危险的形式的基础。

这三种现象是:恋死、恶性自恋以及乱伦的依赖关系。

当这三种倾向结合起来的时候,便形成了“退化综合症”,从而驱使人们去为了破坏而破坏,为了恨而恨。

与这种“退化综合症”相反,我将要叙述“发展综合症”,它包括爱生(与恋死相反)、爱人(与自恋相反)以及独立性(与乱伦的依赖关系相反)。

P9-P105、娱乐型暴力行为是最正常的、不带任何状态性质的暴力行为。

这种行为的目的在于显示技能,而不是为了破坏,它不是由仇恨或毁灭的动机所引起的。

P136、反应型暴力行为是指为捍卫自身或他人的生命、自由、尊严和财产所采取的行动。

它根源于恐惧之中。

….这种行为的目的是为了生,而不是死;是为了保存,而不是毁灭。

弗洛姆人物简介

弗洛姆人物简介

• 弗洛姆为爱所做的努力屡遭失败,他绝望了。 他只感到失败,无能为力和被遗弃。 • 几个月后,弗洛姆重获建立一种新关系的勇 气。因为一个名叫阿尼斯-弗里曼的美国女 人。阿尼斯来自阿拉巴马,是个寡妇,曾失 去三个丈夫。她非常有魅力,很性感,没有 什么事业上的野心,但是是一个能平起平坐 的谈话的伙伴。弗洛姆爱上了她,并在1953 年与她结婚。共同生活的27年。
生平与经历
• 1900年3月23日 生于德国法兰克福市一个犹太人家庭,为家中独子。 • 1918年 进入法兰克福歌德大学学习两学期法学。 • 1919年暑假后 进入海德堡大学学习,改学社会学,老师有韦伯 (马克 斯· 韦伯的兄弟)、Karl Jaspers和Heinrich Rickert。 • 1922年从海德堡获哲学博士学位,次年至慕尼黑大学专攻精神分析学 • 1925年-1930年,他在柏林精神分析学会接受精神分析训练完毕。 • 1930年,他开始临床实践,加入法兰克福社会观察学会。纳粹在德国 执政后,弗洛姆搬到日内瓦 • 1934年进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 • 1943年离开哥伦比亚后,他帮助组建华盛顿精神病学学校 纽约分校 • 1945年 William Alanson White 精神病学,精神分析和心理学协会。 • 1950,弗洛姆搬到墨西哥城,成为UNAM (Universidad Nacional Autónoma de 墨西哥) 教授,直到1965年退休。这里的医学院建立精神 分析部。 • 1957到1961年 担任密歇根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 • 1962年以后担任纽约大学 文理学院心理学客座教授。 • 1974年他搬到瑞士Muralto • 1980年,八十岁生日前五天死在家中。弗洛姆坚持临床实践出版著作。
几乎没有一场冒险像 爱情那样,是以如此 巨大的希望和期盼所 开始,并以如此的规 律性遭到失败。

世界十大心理学名著 最具有影响力的心理学著作

世界十大心理学名著 最具有影响力的心理学著作

世界十大心理学名著最具有影响力的心理学著作
很多人想知道心理学相关的经典书籍有哪些,学习心理学需要看什幺书呢?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
 世界十大心理学名着排行榜1、人性能达到的境界
 本书作者马斯洛是现当代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美国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和理论家,第三代心理学的开创者。

 本书是其研究人性与社会关系的顶级着作。

书中各个章节的内容都涉及个人成长、人性的理解、生活态度,以及生命的意义等贴近个人生活的话题。

对每位读者都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书中透露了马斯洛本人的一些生活经历、思想转变历程,能让社科爱好者清晰了解一代心理学大师的心理成长史。

父性鲁格·肇嘉心灵的激情欧文·斯通
 2、心灵的激情:弗洛伊德传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着名心理学家。

本书从弗洛伊德26岁热恋开始,写至其80岁时为躲避法西斯迫害而仓皇出国。

材料丰富翔实,生动地展现了弗洛伊德的生活、心灵及事业,可使读者对这位卓越的心理学家及其学说,有一个清晰全面的了解。

 弗洛伊德以毕生精力,研究了未曾被人们关注的“潜意识”,创立了精神分析学,开拓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在医学、文学、哲学等方面均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并在全世界引起了广泛而激烈的争论。

他和爱因斯坦、马克思一起被称为“改变现代思想的三个犹太人”。

 弗洛伊德与荣格艾伦伯格弗洛伊德与荣格:发现无意识之浪漫主义解读神话般的人物,诠释精神动力学的演进。

人心人的善恶天性》读书笔记报复性暴力弗洛姆

人心人的善恶天性》读书笔记报复性暴力弗洛姆

《人心——人的善恶天性》读书笔记:报复性暴力(弗洛姆)摘自弗洛姆《人心——人的善恶天性》与反应性暴力相关的另一类暴力是报复性暴力,但其病理程度已经进了一步。

反应性暴力的目的旨在阻止威胁的伤害,因此这种暴力有助于生物的生存功能。

相反,就报复性暴力而言,伤害已经被施行,因此该暴力就不再具有防卫功能。

它具有不可思议地恢复现实中已经作完的事情的非理性功能。

他们不仅发现了原始人群和文明人群的报复性暴力,而且发现了个体的报复性暴力。

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这类暴力的非理性本质。

报复动机与群体或个体的实力和建设力成反比。

对于无能的人或不健全的人,如果他的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的话,他就只能用一种办法来恢复其自尊心:根据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惩罚法则进行报复。

相反,对于有建设力地生活的人,他没有或很少有这种需要。

即使他收到过损毁、侮辱和伤害,而有建设力的生活过程会使他忘掉这些损害。

建设能力证明是比报复愿望更强有力的东西。

这种分析的真实性可以根据个体和社会规模上的经验材料很容易地得到确立。

精神分析的资料表明,成熟的、有建设力的人,较之难以进行完全独立生活的神经质的人,很少被报复欲望所促动,而后者常常倾向于把他的整个人生系于报复愿望之上。

就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的人而言,报复变成了他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目的,因为没有报复,不只是他的自尊心、而且连他的自我感觉和个性都有崩溃的危险。

同样,我们发现,在最落后的群体(就经济或者文化和情感方面而言)中,报复(例如,为了过去的民族失败)似乎具有很强烈的意义。

在工业化社会中,较低级的中产阶级被剥夺了很多生活要素,因而他们在许多国家中都是报复情感的焦点,恰如他们是种族主义和民族主义感情的焦点一样。

借助“投射问题单”可以容易地确立报复情感的强度与经济的和文化的贫困之间的关系。

理解原始社群中的报复可能是更为复杂的事情。

许多原始社群具有强烈的、甚至制度化了的报复情感和报复模式,整个群体认为必须要为其一个成员受到的伤害进行复仇。

必看的心理学书籍推荐

必看的心理学书籍推荐

必看的心理学书籍推荐必看的心理学书籍推荐:1、《心理学与生活》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我国心理学界有不少教师多年来一直用本书作为教学的第一参考用书。

2、《说谎》保罗艾克曼保罗·埃克曼的这本《说谎》一版再版,被欧美诸多执法机构奉为刑侦学教材。

它告诉读者,人们是如何说谎,为何说谎,说谎时何有何表现;如何识破谎言,识破的可能性以及利弊;如何创造和增进识破谎言的机会。

对于必须娴熟人际互动,了解嫌疑人性格特质的法官、检察官、律师与警察而言,这是一本强化职能的教材;对于需要洞悉人心,长于沟通的心理医师、社会工作者与咨询专家而言,这是一本很好的人际互动宝典:对于极欲防止被骗的市井百姓而言,这更是一本可以减少上当机会,防范诈术的实用指南。

作者简介保罗·埃克曼(Paul Ekman, 1934- ),美国心理学家,加州大学医学院心理学教授,1991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并被列为二十世纪百位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

他主要研究情绪的表达及其生理活动和人际欺骗等,是这一领域最主要的专家,在四十多年的研究生涯中,曾研究过新几内亚部族、精神病患者、间谍、连环杀人犯和职业杀手等的面容。

美国联邦调查局、中央情报局、执法部门、反恐怖小组等政府机构,皮克斯(Pi某ar)、工业光魔(Industrial Light and Magjc)等著名动画工作室常常请他作情绪表情的顾问。

英美的电视节目也常常向他咨询,甚至请他到节目中现身说法。

他共编著有十三本书。

3、《梦的解析》弗洛伊德《梦的解析》(德语:Die Traumdeutung 英文: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又译做《解梦》,商务印书馆最早译作《释梦》,经典心理学书籍,第一版出版于1899年11月。

该书开创了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理论,被作者本人描述为“理解潜意识心理过程”的捷径。

4、《荣格全集》荣格卡尔·荣格(Carl Gustav Jung ,1875-1961),瑞士心理学家。

《人心》读后感锦集

《人心》读后感锦集

《人心》读后感锦集《人心》是一本由埃里希·弗洛姆著作,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1/32图书,本书定价:1.55,页数:15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上能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心》精选点评:●向所有精神病学与临床心理学的人士致敬。

天天和魔鬼打交道若非实属很易。

几天内两次重温「共生」概念,只愿身边所有朋友不会遭遇我曾经的。

●恋生癖、恋尸癖、生本能、死本能、乱伦固恋。

●选择自由。

真情变得冷酷无情的过程●说不上好和不好,暂定吧●很精彩●一本讲爱的书●fromm●善和美更接近人的本性,我一直都这样认为●我看不懂啊!!!●男人写的书,叫我怎么信。

《人心》读后感(一):自由理智和决定论普通人,受限于决定论,沙芥于反应性的因果关系,受该特定的事情影响产生特定的反应。

他是非理性的奴役。

觉醒的人,领悟生命真谛的人,在面对特定事情的时候,能摆脱一般意义上的因果关系,创造奇迹,获得自由。

一个人是否拥有自由言论呢?那要看他是否觉醒。

《人心》读后感(二):衰败或成长,你有选择的自由阿德勒是钟爱我比较喜欢的思想家,读完这本不到两百页的小书,收获不小,但觉得他的行文还是带有德国教授特有的学究气。

这书的内容其实还可以压缩精炼的,其基本思想内容,在前面《译者的话》和作者在书尾的总结性文字中陈述得已经很清楚,如果时间不够,单读这一头一尾也就够了。

简单的说,作者此书想讨论的次要想用问题,是人的本性或天性,具体一点,就是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这个古老的问题。

作者最后的结论是:从人格分析角度看,两者都有可能性,是人自己的选择决定了他最终成为一个好人还是坏蛋。

主要的内容当然就是论证这个结论。

作者以前在《爱的艺术》中讨论了善的本能,此书则主要讨论恶本能。

作者立论的基点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差异,即意识与自由。

因为人有了自我意识,所以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不完全不受本能的支配,有了和平主义或主观能动性。

这当然是好事,但同时也给个体带来了食粮畜养的压力,使他偶而感到孤独,恐惧,尤其在外部双重压力过大时,会使到他产生一种退缩,回归到大自然状态的冲动。

弗洛姆《人心——人的善恶天性》书评

弗洛姆《人心——人的善恶天性》书评

弗洛姆《人心——人的善恶天性》埃里希∙弗洛姆(E∙Fromm,1900—1980),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精神分析家,法兰克福学派的元老之一,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哲学博士,教授。

弗洛姆1900年3月23日出生于德国美因河畔法兰克福的一个笃信犹太教的家庭。

作为独生子,弗洛姆从小便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并先后在法兰克福大学、海德堡大学和慕尼黑大学攻读心理学、社会学和哲学。

在大学期间,他对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学说就极感兴趣。

1922年,弗洛姆获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其后在慕尼黑大学和柏林接受系统的精神分析训练。

直至1931年。

起初,弗洛姆是弗洛伊德的追随者,但不久即与弗洛伊德发生分歧,他不满意弗洛伊德过分强调个人的无意识驱动力的作用,忽视社会因素对人类心理的意义。

受W∙赖希影响,企图以人道主义的精神调和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学说,将二者综合为一种“受辩证法和人道主义指导的精神分析”。

他批判资本主义是病态的、不合理的社会,但却从超阶级的人道主义立场出发,提出借助“社会治疗法”以建立和谐的“健康社会”的方案。

1928年至1938年问,弗洛姆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派别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成员,在《社会研究杂志》上发表一系列论文。

在学术界影响较大。

1934年,弗洛姆随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一起离开纳粹德国,迁往美国纽约,从事广泛的教学、研究和医疗实践活动。

1934—1941年,弗洛姆在哥伦比亚大学和社会研究所新校执教,1941年后,相继在本宁顿学院、耶尔大学、纽约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任教授。

1946年,他参与创建了威廉∙阿朗森∙怀特精神病、精神分析和心理学研究所,并担任该所主任。

1949年,弗洛姆执教于国立墨西哥大学,并在那里创建了墨西哥精神分析研究所。

1965年,弗洛姆在墨西哥退休,并获得荣誉教授的桂冠。

1971年,弗洛姆移居瑞士,继续从事研究和著述,1980年3月18日去世。

弗洛姆是一位不限于心理学领域的多产作家,其著作已被译成20多种文字出版,有些印数达数千万册。

十大心理学经典书籍 世界十大心理学名著

十大心理学经典书籍 世界十大心理学名著

十大心理学经典书籍世界十大心理学名著
最著名的十大心理学书籍分别是:《弗洛伊德与荣格》、《论人的成长》、《人心:善恶天性》、《人类的破坏性剖析》、《人性能达到的境界》、《自我与自性》、《移情心理学》、《父性》、《心灵的激情》以及《占有还是存在》。

世界十大心理学经典书籍1、《弗洛伊德与荣格》by艾伦伯格
“解读神话般的人物,诠释精神动力学的演进。


2、《论人的成长》by罗杰斯
“生命的过程就是做自己、成为自己的过程。


3、《人心:善恶天性》by弗洛姆
“人必须在善与恶、祝福与诅咒、生与死之间做出选择。


4、《人类的破坏性剖析》by弗洛姆
“阿道夫·希特勒是个疯子吗?”
5、《人性能达到的境界》by马斯洛
“自我实现,是当你真正升华为一个人时所体验到的那种状态。


6、《自我与自性》by荣格
“人不仅仅是男人或女人,人的心灵具有潜在的完整性。


7、《移情心理学》by荣格
“男人因女人而完整,女人因男人而完整。


8、《父性》by鲁格·肇嘉
“全世界有无数的孩子,是在没有‘父亲’的生活中长大的。


9、《心灵的激情》by欧文·斯通
“爱情如火,工作似柴。


10、《占有还是存在》by弗洛姆
“去体验,去创造,去给予,去接受新鲜的思想和变化。

”。

文化的、自由的人性——弗洛姆的人性论浅析

文化的、自由的人性——弗洛姆的人性论浅析

文化的、自由的人性——弗洛姆的人性论浅析文化的,自由的人性——弗洛姆的人性论浅析陈国威(湛江师范学院基础教育学院,广东湛江524037)摘要:弗洛姆作为20世纪西方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一个拥有终极关怀的社会人文学者,他毕生关注当代世界各种社会制度和文化体系.在这种关注过程中,他阐发了他对人类的看法,阐释了自己的人性观.弗洛姆的人性观是独特的,是一种文化的,自由的人性观.它认为面对物欲横流的商品社会,人类应抛弃商品拜物教,学会放弃,解脱物欲对自己人性的枷锁,以此培育人类的自由人性.关键词:弗洛姆;人性观;自由的人性中图分类号:B5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881(2010)03—0109—02埃里希-弗洛姆(ErichFmmn,190(0--1980)是20世纪西方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一个以独立,理性而着称的知识分子.他曾是精神病学一代宗师弗洛依德的学生,长期从事精神分析和心理治疗工作,同时他被认为是马克思的信徒,因为在西方,他曾率先对马克思的思想作了新的阐释.作为一个拥有终极关怀的社会人文学者,他毕生关注当代世界各种社会制度和文化体系,尤其关注西方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各种现实问题,矛盾,危机,意图为当今肉欲,物欲横流的西方社会找到病根,希冀能为病态多多的资本主义社会开出一张有效处方.如果找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病根,当然也就找到了能够消除现代人的缺陷的治疗办法.这样作为社会活动主体的人,因而也就自然而然成为弗氏关注的主要对象之一.关注人的本质,人的本性,进而阐发了自己的人性观,自然也就成为弗氏的主要问题.虽然弗洛姆并没有一本专门阐发人性的专着,但综观其作品,从《逃避自由》,《爱的艺术》,到《健全的社会》,《马克思论人》等等,几乎本本都涉及到人,人的本性.尤其是《马克思论人》,虽然弗氏说是马克思的观点,实质就是他的观点,是其论人之说.细观弗洛姆相关着作,在诸多着作的字里行间中他还是提出了其自己的人性观的独特见解.依笔者之见,弗洛姆的人性观,就是文化的,自由的人性,一种面对物欲横流的商品社会,人类应抛弃商品拜物教,学会放弃,解脱物欲对自己人性的枷锁,培育人类的本性的自由人性.弗洛姆于1900年3月23日生于德国莱茵河畔法兰克福,具有犹太血统,祖辈数代为犹太教教士,都信奉犹太教.这是一个非常正统的犹太人家庭,浓浓的宗教气息弥漫在弗洛姆天真烂熳的童年中,但奇怪的是,弗氏却于26岁时脱离犹太教.似乎显示其不同寻常的一面.但由此而形成的宗教方面的"救世"情结似乎支配他的一生.在学业上,弗洛姆1918年就学于法兰克福大学,后来转入海德堡大学,攻读心理学,哲学,社会学.192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在职业方面,毕业之后,他首先在柏林心理分析研究所收稿日期:2010—07—01继续学习精神分析,随之于1930年成为一名职业精神分析学家.与此同时,他加入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以心理学的专长加入法兰克福学派的跨学科研究,并成为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成员.1933年德国纳粹掌权后不到两个月,由于该社会研究所的大部分成员具有的犹太人和马克思主义者的双重身分,研究所被关闭,被迫迁往瑞士,后又迁往美国,在哥伦比亚大学找到它的栖身之地,继续它的研究工作.而弗洛姆则于1934年移居美国,入籍美国国籍,先后就教于哥伦比亚大学(1934—1941),贝林顿学院(1941),密歇根州立大学(1957—1961),纽约大学(1962),以及墨西哥国立大学(1949—1965),并创立了几个精神分析学和社会心理研究院.弗洛姆在执教,进行精神分析之余,还参与有关的学术团体进行研究,并长期积极参加和平事业.1980年,他因心脏病逝于瑞士.人性,人性化在当今社会可谓为一热门之词.何谓人性?据相关学者所言,所谓人性,指的是人的本质属性,也就是在人的种种属性中,使人成为人或人有别于其他事物的那些属性.可相对于区别动物而言,人的属性也许多到无法枚举,此说也就显示其模糊性.事实上,对于何谓人性之界定,古今中外,各派各门,也是众说纷纭的,没有获得一个统一的说法.儒家有道德人性论,道家有人性自然论.有性恶论,也有性善论.西方则将人性归属于自然属性,而中国人性论则拥有道德属性之涵义.这些关于人性的理论,虽然有其合理因素,但都没有作出确切的答法人性作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问题,它既有自然属性的一面,也有道德的内涵,因而人性论也就自然成为满怀人文关怀的知识分子反复讨论的焦点.作为二战以来人类社会,目光最为敏锐,见解最为深刻的思想家之一,弗洛姆曾在两本书中,在涉及人性内容问题上,说到两个貌似矛盾的话语.其~是在《马克思论人》一书,"马克思不相信人性这样的东西是没有.人在出生的时候是一张白纸,文化就在这张白纸上作文章."其二是在《健全的社会》一书,"虽然说人能够适应任何一种环境,但他并不是一张白纸,可以任凭文化来描写.对于幸福,和谐,爱以及自由的欲求,乃是人的天性,它们也是历史发展所需的动力因素".在前者中,给人的感觉,类似孟子的人性观,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只不过,孟子是强调人生下之前是有拥善,向善之特点.但强调人性的不同是由后来的环境致成却是两者相同之处.另有一处,也是巧合的,孟子用来批驳告子的语,也是用白色来喻之."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事实上,弗洛姆的《健全的社会》那段话,其实也是表达同一内涵的.我们要注意到,在《马克思论人》里,弗氏加多了一个界定词"出生",《健全的社会》虽然没有此限定词,但其却是接着说"对于幸福,和谐,爱以及自由的欲求,乃是人的天性,它们也是历史发展所需的动力因素."也就是说,人类的本性是自由,幸福,和谐的,追求自由才是人类人性的本质,我们不应让物欲枷锁我们的天性!"力求活得精神健康,幸福,快乐,只要他不是天生的精神上和道德上的白痴".可在面对人性的自由问题时,弗洛姆却又抛出了"自作者简介:陈国威(1968一),湛江师范学院基础教育学院讲师,博士. 由一方面给现代人带来独立和理性,另一方面又使现代人陷入孤独"的观点,似乎让人对自由无从顺应.实际上,弗氏在此仍是让我们警惕人类"活该性"情况的出现,是从文化方面论述人性的脆弱性的.Et常生活的异化,心理结构,意识结构,消费结构等都是文化的体现.自人类的始祖亚当与夏娃因抵挡不了诱惑,而被上帝逐出伊甸园之后,也就预示着,人类具有容易受到各种各样诱惑的渊薮,具有一种心理欲望实现的冲动.事实上,我们周围的文化是无时无刻地对我们进行塑造,改变的,尤其是当人类社会进入到一个商品化无穷发达的时候.物化是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每一个人所面临的必然的,直接的现实性.这种物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按照马克思的分析,"这就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出现的独特的物役性现象."特别请大家注意的是, 这里的"物役性"绝不是指某种外部东西奴役人,而是说人与人的关系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颠倒地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其实质是一部分人通过占有物从而获得统治另一部分人的权力关系!在人类的生存历史上,事实上就是人类不断创造物质的历史,物质的创造是人类不断发展的动力之一.只不过当人类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时,出现了人受自己劳动产品和"过去劳动"的统治,人被自己的创造物所奴役.不可否认的,人类改造,利用自然的成果,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就是一种文化,劳动只不过是人类实现文化的一种手段.人通过劳动实现了文化,文化的实现使劳动者成为人.故此在论述人性问题上,弗洛姆将文化的因子纳入其中,是有其独特之处的.可以讲,弗氏真可谓拥有对历史现实的深邃洞察力,具有把握单刀直人人性深处,紧紧抓住生活中心主题不放的能力.正因为弗洛姆对整个资本主义社会是有所明嘹的,故此他对资本主义社会一一当然不仅仅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几乎是全方位的,从政治领域到文化领域, 从经济领域到宗教领域,从市场社会到日常生活,从抽象的意识形态运作到具体的对精神病患者的诊断,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作为一个具有浓厚的宗教情怀的人道主义者,弗氏相信"人类的最大天赋无非就是理性."人类社会出现诸多病态,是因为人类的正确人格没有建立起来."如果人格的发展尚未达到合理化时,他们都会把人与人之间的接受,索取,贪婪,掠夺之类的词和'给予'相关联起来,并认为'给予'和买卖本质上是相同的."而正确人格可通过相适应的文化来构建,即人性具有后天培养的特性.一切文化都要为人们提供一种示范性的观念体系.弗洛姆这句话换用齐美尔的话就是:"我把文化理解成一种对灵魂的改进."弗氏在《马克思论人》中借用了马克思的观点告诉我们,人性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深受污染."老年马克思写在《资本论》中的这句话证明了他的'人的本性'这个概念有连续性".与区分普遍的人性和每一种文化中的人性的特征表现形式相适应,……马克思把人的本能和欲望也区分为两种类型:不变的或稳定的,如饥饿和性欲,是人性的本质的部分,而且只能在它们在各种不同文化中所采取的形式和方向方面被改变;'相对的'本能和欲望,不是人的本质部分,关于这一部分,马克思说,它们在一定的社会结构中和一定的生产与交往条件下产生是有根据的.在如此环境之下,我们需要正确的文化熏陶,我们要学会放弃.诚如威廉?詹姆士所言:"我们所居的世界的构造,需要这种舍弃:'舍弃,是你必须应该的!应要舍弃!/这是那永久的歌曲/在人人的耳中响着的,/这支曲径我们的一生/每个小时都对我们声嘎地唱着."在弗氏看来,在现实社会中,只有人类借用合适的文化观念,学会放弃,我们就能建立正确的人性.虽文化中的人性——被塑造的人性,并不是人的本质本性,在一定的社会结构中和一定的生产与交往条件下它却可以成为人类美好的人性.而目前社会上为何出现如此病态的社会现象,正是人在其社会化过程中, 周围的错误,罪恶的文化在人这张白纸上随意描写的,导致了人的追求幸福,和谐,爱以及自由的人性的迷失!弗洛姆这种人性观,既是对人天然属性的一种的描写,也是对人性会随环境之变化而变化,具有道德性.但他最主要的落笔之处,还是文化,认为文化导致了人性自然属性的改变.这点与汤因比,斯宾格勒等文化学者一样,将社会的发展与社会文化挂起钩来.只是弗氏并没有直接指出什么才是正确的文化.尤其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对自然界的贪婪地谋取,占有和牟剥成了工业社会中每一个人神圣的,不可让渡的权利.其实,资本主义社会正是靠贪婪的掠夺本质才能建构起来的.诚如面对马克斯?韦伯所提出的清教宗教精神促进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的观点,丹尼尔?贝尔批评其只看到了资产阶级的禁欲苦行主义(as—ceticism)的影响,而忽视了其贪婪攫取性(acquisitiveness)所起的作用.从一开始,禁欲苦行和贪婪攫取这一对冲动就被锁合在一起.前者代表了资产阶级精打细算的谨慎持家精神;后者是体现在经济和技术领域的那种浮士德式的骚动激情,他声称"边疆没有边际",以彻底改造自然为已任.这两种原始冲动的交织混合形成了现代性观念.抽去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的贪婪攫取性,资本主义社会这座由商品搭建而成的物质大厦,即刻就倒塌!作为一个精神分析学家,一个具有浓厚的宗教情怀的人道主义者,弗洛姆虽有根据人的病态化存在深入剖析人的存在困境并提出疗救的能力,但面对整个人类社会,他还是无法开出一张良好的药方.因此,弗洛姆的自由人性观,只能是一种理性主义的理想提法,在现实社会里,是难以赋予现实意义的.参考文献:【1】埃里希?弗洛姆,黄颂杰.弗洛姆着作精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2】2埃里希?弗洛姆,欧阳谦.健全的社会【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3】许志伟,赵敦华.冲突与互补:基督教哲学在中国f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4】埃?弗洛姆,陈世夫,张世广玛克思论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一。

弗洛姆

弗洛姆

弗洛姆[编辑本段]一.艾里克·弗洛姆弗洛姆(Erich Fromm,1900年3月23日- 1980年3月18日)是一位国际知名的美籍德国犹太人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一代成员。

毕生旨在修改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以切合发生两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人精神处境,弗洛姆在此被尊为“精神分析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

在德国时弗洛姆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移居美国后始终保持和该学派的关联。

弗洛姆思想的特色便是企图调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跟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学说,其思想可以说是新弗洛伊德主义与新马斯洛主义的交汇。

1.生平与经历1900年3月23日,弗洛姆生于德国法兰克福市一个犹太人家庭,为家中独子。

1918年弗洛姆进入法兰克福歌德大学学习两学期法学。

1919年暑假后,弗洛姆进入海德堡大学学习,改学社会学,老师有Alfred 韦伯(马克斯·韦伯的兄弟)、Karl J aspers和Heinrich Rickert。

1922年从海德堡获哲学博士学位,次年至慕尼黑大学专攻精神分析学,1925年-1930年,他在柏林精神分析学会接受精神分析训练完毕。

1930年,他开始临床实践,加入法兰克福社会观察学会。

纳粹在德国执政后,弗洛姆搬到日内瓦,1934年进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

1943年离开哥伦比亚后,他帮助组建华盛顿精神病学学校纽约分校,1945年William Alanson White 精神病学,精神分析和心理学协会。

1950,弗洛姆搬到墨西哥城,成为UNAM (Universidad Nacional Autónoma de 墨西哥) 教授,直到1965年退休。

这里的医学院建立精神分析部。

他担任密歇根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从1957到1961年,1962年以后担任纽约大学文理学院心理学客座教授。

1974年他搬到瑞士Muralto,1980年,八十岁生日前五天死在家中。

弗洛姆坚持临床实践,出版著作。

《人性的优点》读后感

《人性的优点》读后感

《人性的优点》读后感《人性的优点》读后感1刚刚阅读完了《人性的优点》中的相关内容:不要在意他人的批评。

本书作者卡耐基在文中提到,在许多年以前,有一位纽约《太阳报》的记者参加了他举办的成人培训演示会,后来,那名记者在__里对此批评了一翻。

作者感到受到了羞辱,非常恼怒,立即致电《太阳报》的主席西吉尔.赫吉斯,要求《太阳报》发表一篇致歉的__。

作者当时觉得一定要让那个记者受到惩罚。

然而如今,作者却为自己当初的行为感到羞愧。

他回想起来,当时读那份报纸的人有一半以上不会看那篇__,读到的人之中只会有一半人注意这件事,而这些注意此事的人要不了几周就会将此完全忘记。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不会注意你我,也不会注意别人是怎样对待我们的,人们往往最关注的是自己。

如果有人加以批评,或是嘲笑,或是欺骗,甚至在我们背后使阴招,或者是我们被最信任的朋友出卖了,也不要让自己一味地哀怨,这时不妨提醒自己回想耶稣曾经遇到过的背叛。

我们不能组织别人对我们自身的批评和非议,我们可以决定自己是否受到这些议论的影响。

如果林肯没有学会对那些咒骂置之不理的话,恐怕早就承受不了内战的压力而崩溃了。

人生在世,我们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也没有一个人能够周围所有人都喜欢。

俗话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我们管不了别人说什么,但我们可以掌管好自己,不去在意别人有失公允的批评,保护好自己的情绪,不受他人影响。

当我们受到不公正的批评时,我们仍然应该保持乐观的心态,尽自己最大可能去做,然后将遮盖自己的破伞收起来,以免批评我们的雨水顺着脖子后面流下去。

这也是__拥有快乐心态的第九条规则。

《人性的优点》读后感2看了这本书,我有很多想法:一、不要瞻前顾后,我们必须做好现在,过去已经过去,未来仍在前方,我们根本不能去改变什么,所以我们只能做好现在。

而且做好现在就是给未来最好的铺垫。

我也记得有一个哲人曾讲过:“过去的时间是一张已经注销的支票,未来的时间是一张还未到账的本票,只有现在是已经在手的现金。

人性论读后感

人性论读后感

人性论读后感作者在《人性论》中提出了一系列观点,包含了一些令人深思的论述。

首先,休谟指出,人的动机主要是基于利益的追求。

他认为人们的欲望和行为都源于对享乐的追求,以及对痛苦的回避。

我觉得这个观点对解释人的行为方式非常有启示性。

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人们往往寻求最大化自己的利益,虽然有时候个人利益和道德的要求会发生冲突,但大多数人仍然会优先考虑自己的利益。

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人类社会中的许多问题,比如权力斗争和社会不平等现象等。

在我们理解人类行为的过程中,考虑到人的利益因素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休谟还讨论了习惯的形成和思维模式的建立。

他认为人的思考方式和行为习惯都是通过经验和习惯所形成的,而非通过理性的思考。

这一观点挑战了亚里士多德和康德等以理性为核心的哲学家的观点。

我对这一观点十分赞同,因为它更符合现实生活中人的思维方式的特点。

我们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通过不断的尝试和经验积累来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而这些习惯性的思考方式会在日常生活中影响我们的决策和行为。

一个人的思考方式越多元化,他的行为选择也就越灵活,反之则越容易陷入固定模式的思维。

此外,休谟还对人的道德观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认为人的道德观念是通过感情和习惯来培养和形成的,而非通过理性推理来确定。

这与康德等哲学家关于道德的观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休谟认为,人的道德行为是基于对他人利益的关切和同情心的体现。

他认为,人之所以会关心他人的利益,是因为在某种程度上,我们能够感同身受,从而体会到他人的痛苦和快乐。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理解道德行为的本质非常有价值。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许多时候,人们会出于同情心而采取行动,帮助那些遭受困难的人。

休谟的观点强调了情感和同情的重要性,这对我们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至关重要。

最后,休谟还涉及到了政治和宗教等领域的讨论。

他认为政府的存在是为了满足人们追求利益的需要,并维持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弗洛姆《人心——人的善恶天性》

弗洛姆《人心——人的善恶天性》

弗洛姆《人心——人的善恶天性》弗洛姆《人心——人的善恶天性》这是弗洛姆晚期的一部代表作,是其人性理论的集中阐述。

书中从人的善恶问题引出对人性深处的思考,但并不陷于道德教义和空疏的理论。

弗洛姆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处于自然和社会中的,处于自然和社会矛盾中的人。

弗洛姆从人的自然史来探讨人性的根源,人之所以为人,人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动物,在于人与自然的疏离,人走出了自然,也就脱离了自然原本所具有的和谐,而属于人的新的和谐还远没有被建立起来。

此时,人就有了其他动物所没有的疏离感和孤独感,这就是潜藏在人性深处的破坏性的根源,同时也是创造性的根源。

正如他所言:“人是唯一一种尚未完成的物种。

”按弗洛姆的话来说,对这种疏离和孤独的抗争有两条路,一是创造的、向前的、爱生的路;另一条则是破坏的、回归的、转向死亡的路。

这两条路都把人从尴尬的境地中解救了出来,但无疑,回归的路只是把人引向动物的和谐,引向人尚未脱离自然时的那种原始的和谐,对于个体来说,是引向回归子宫的原始欲望,即放弃生活。

而人已不是原始的人,这种回归也不可能是沿着自然的途径,而只能以破坏的方式实现。

在弗洛姆看来,这就是人性恶的根源,纳粹正是各种恋死和回归的集大成,希特勒被弗洛姆称之为典型的衰败综合症人格倾向。

与之相反的另一条路,则是创造的、建设的,即不是以回归到原始状态来解决人固有的矛盾,而是以人的创造性来建设属于人的新的和谐,这在各种艺术里有着大量的表现。

书中还涉及了其他一些重要概念,如“自恋”。

适度的自恋是人生存之必需,但过度的,或者更准确说非良性的自恋是人类的痼疾。

从这里也可以看到斯宾诺莎的影子,世界是一个整体,自恋往往是把人与世界割裂开来;从另一方面来说,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有独立的人格,自己为自己负责,自己为自己作出选择,而当个体缺乏独立性和必要的力量时,自恋会发生投射,对象可以是国家、民族、种族或者主义。

这就形成了“集体自恋”,很多群体性的狂热都可以用这个概念来说明。

《人性的优点》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

《人性的优点》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

《人性的优点》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人性的优点》读后感1人生活在世上只有短短的几十年,却浪费了很多时间去想许多半年内就会被遗忘的小事,实际上,世界上有半数的伤心事都是由一些小事引起的,诸如一点小小的伤害,一丝小小的屈辱等等,然而,那些在图书馆、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的人很少因忧虑而精神崩溃,因为他们没有时间享受这种奢侈。

忧虑最终伤害你的时候不是在你行动时,而是在你工作做完之后。

印度戏剧家卡里达沙把太阳升起的——黎明到来的这一天称为生命中的生命。

宣称:“昨天是场梦,明天是幻影。

惟有今天,才会使每一个昨天变成一个快乐的梦,使每一个明天成为有希望的幻影。

”在你最失意无比的时候,你能否脱口而出,“不管明天怎么遭,我已经过了今天!”理由很简单,今天才是最真实的驿站!(一)忧虑革命,自我认识关键词——忧虑,平静,接受,小事,宽容忧虑是健康的大敌,“不知道抗拒忧虑的商人都会短命而死”不仅如此,忧虑还会影响你的精神,面对自己的生活与事业,高节奏的生活,使人们陷于害怕失业,害怕失业不发展的忧虑之中,接踵而至的是生活的压力,当其超过自身的负荷量时,人们便一蹶不振,紧接着陷入恶性循环,将自己的人生推至无底深渊,然而,我们并不知道,就在我们忧虑的事情中,有99%的根本就不会发生,我们嘲笑的是,天上掉馅饼的几率,被闪电击中的几率,但我们却不嘲笑担心的事发生的几率,这就是我们摆脱不了忧虑的关键,当我们知道这些后,学会控制自己的内心,俗语有之“心静自然凉”一个“静”字,可以赶走无谓的浮躁与不安,可以让你的忧虑“望而却步”一个懂得平静的人,是一个有涵养的人,是一个俯瞰全局的人,是一个人上人,因此学会拥有平静的内心,还自己心灵一片净土,学会对自己说:“这件事只值得我担一点心,没必要去操更多的心。

”其次,要学会接受现实,承受不可逆转的事实,我们意志力所不及的事情,不要去忧虑,与其愁眉苦脸的望着它,还不如主动而轻快的承受,人生短暂,我们忧虑的事大多是在一年之内就会被忘却的小事,而这些小事就将我们拉入了忧虑的深渊,令我们垂头丧气,因此不停的告诫自己别让小事妨碍了你的大事,不要将宝贵的人生浪费在无所谓的小事上,放宽心态,学会从容,宽容待人,宽容对事,切勿庸人自扰,如果我们无法爱我们的敌人,最起码也要多爱自己一点,我们不应让敌人影响我们的心情。

人性善恶观后感

人性善恶观后感

人性善恶观后感在人类长期演化的过程中,人们对于人性的本质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争议。

有些人相信人性天生善良,而另一些人则认为人性天生邪恶。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迁,我逐渐发现人性并非如此简单,而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主题。

首先,从我的个人观察和亲身经历来看,我相信人性是善良的。

在我与他人的交往中,我常常被他们的善举和友善所感动。

无论是在公共场所还是私下生活中,人们总是愿意伸出援手,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这种善良和友善的行为让我对人性有了积极的看法。

其次,历史上也有许多证据表明,人性是善良的。

回顾人类社会的进步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对于正义和公平的追求。

从奴隶制度的废除到平等权利的争取,无不反映了人类本质中善良的一面。

即使在面对战争和灾难时,人们也常常团结一致,相互扶持。

这些事实都在证明着人性的善良本质。

然而,人性也存在着邪恶的一面。

正如经典著作《红字》中所述,人心本质是黑暗的。

有时候人们会因为私欲和利益而忽视他人的权益,甚至伤害他人。

在社会的压力和竞争中,一些人可能会选择不择手段去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些行为的存在提醒着我们人性的复杂性,不仅仅是简单的善良。

尽管人性中既有善良又有邪恶,但我相信善良是主流。

在面对灾难和困境时,人们总是会团结一致,互相帮助。

这种团结和善良的力量是我们战胜挑战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石。

同时,我们应该承认人性的复杂性,不将其过度简化。

人性既有善良,也有邪恶,这是我们所不能回避和忽视的现实。

人性善恶观使我们更加了解人类的本质和行为动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社会中的各种问题。

它提醒我们要保持对人性的关注和研究,以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总结起来,人性善恶观是一个复杂而富有探索性的主题。

通过观察和历史的回顾,我相信人性是善良的,但也不能忽视其中存在的邪恶。

对于人性的正确理解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面对社会和人际关系中的各种问题,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人性里既有善,也有恶,我们应该相信人性的善良本质,并致力于构建一个更加和谐、公正的社会。

弗洛姆性格结构批判理论

弗洛姆性格结构批判理论

在弗洛姆看来,自从西方的文艺复兴以来,就以理性、 自由、个性为时代的主题,在某种程度上,这就是当代人 的演变的历程。他认为,新世纪的现代人与传统的古代人 在生存方式有较大的差异性。因此,传统古代社会中的人, 虽然看似不自由,但实际上存在着安全感。相比较下,西 方现代社会中的人看似自由,但实际上没安全感。由此弗 洛姆指出,人的“逃避自由”心理机制表现形式为三种, 分别为:“权威主义、破坏欲、机械趋同。”
பைடு நூலகம்
一.著者简介 1.1弗洛姆生平介绍 1.2代表著作 1.3所属流派介绍
艾瑞克·弗洛姆
中文名 :艾瑞克·弗洛姆 外文名ErichFromm
出生日期: 1900年3月23日 逝世日期 1980年3月18日
国 籍: 美国
民 族 :犹太人
出生地 :德国的法兰克福 毕业院校 :海德堡大学
人物生平
弗洛姆性格结构批判理论的理论意义
弗洛姆以对于现代工业社会的社会心理和性格 结构的深入关注为研究的切入点,以独特的视角丰 富和深化了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
弗洛姆的性格结构批判理论为人们认识现代资 本主义社会人的心灵的深度异化打开了一个窗口, 他对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的分析,非生产性社会性 格的剖析,使人们更加认清了现代发达的工业社会 中人的生存状态,弗洛姆理论研究的目的不仅仅是 让人们意识到自己所处的生存困境和生存模式,更 重要的是激发一种行动的力量,唤起人的心理、感 觉、意识形态等文化领域的革命。
性格结构理论产生的前提条件(理论和现实)
现实原因:弗洛伊德主义试图通过对现 代人的病态性格的研究来剖析法西斯主义产 生的心理机制,并通过对人的生存困境的揭 示来批判发达工业社会的病态。认为要说明 这些问题,就必须将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 说与马克思的社会经济分析相结合。

邪恶的本质——恋尸

邪恶的本质——恋尸

人类有死亡本能吗——邪恶的本质——恋尸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邪恶——这个挥之不散的魔鬼始终紧紧跟随着我们,用它的狞笑与嚎叫震悚着整个世界。

古往今来,屠杀与犯罪事件不计其数,虐待与暴力现象层出不穷。

特别是在战乱动荡的时代,常见血流成河,尸积如山,其惨状不忍目睹。

南京大屠杀、纳粹焚尸炉已是众所共知,更不必说张献宗祸蜀、清军扬州十日,其残酷程度尤为骇人听闻、令人发指。

可以说,世上最大的邪恶,莫过于对生命的虐待残杀,把活生生的人转化为一具具可怖的尸体。

对这种邪恶侵害与死亡、尸体结下的不解之缘,我称之为广义的“恋尸症”。

生活中充斥恋尸现象,恋尸是人类性格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疾病。

且不说战乱之际出现的残暴行为,即在日常生活中,对尸体与死亡的兴趣也到处可见。

街边书摊上摆的报刊,一些是以残忍的谋杀、暴虐的犯罪来吸引读者;影碟录像里的港台及海外电影,拿死亡、尸体作内容或题材的亦不在少数。

关于碎尸案、食人魔之类骇人听闻的东西在恐怖片中屡见不鲜。

此类东西之所以有广大市场,很明显是与大众的娱乐消费需求分不开的。

这颇让人感到奇怪: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对如此这般令人恐惧、恶心的事物如此感兴趣?人类对邪恶的嗜好真的是与生俱来么?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到底什么是恋尸,人又为什么会恋尸?1、恋尸的概念与症状“恋尸”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哲学家弗洛姆的精神分析理论中一个重要概念。

弗洛姆认为,个体在社会中的成长,存在着爱死与爱生之间的对立与冲突,爱死的主要表现就是恋尸。

“恋尸”原本是个精神病学术语,“该术语惯常一直表示一种性变态心理,即占有(妇女的)尸体以便性交的欲望,或在死尸面前的一种欲望。

”(1)人类精神的某些研究者发现了存在于一些病人内心的这种病态欲望,后来弗洛姆将这一概念的内涵加以丰富和扩展,使其在他的理论中占据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

弗洛姆的思想卓越不凡,极富天才的创造性;下面我根据他的《人心————人的善恶天性》一书描述一下恋尸者的常见症状和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弗洛姆《人心——人的善恶天性》埃里希∙弗洛姆(E∙Fromm,1900—1980),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精神分析家,法兰克福学派的元老之一,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哲学博士,教授。

弗洛姆1900年3月23日出生于德国美因河畔法兰克福的一个笃信犹太教的家庭。

作为独生子,弗洛姆从小便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并先后在法兰克福大学、海德堡大学和慕尼黑大学攻读心理学、社会学和哲学。

在大学期间,他对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学说就极感兴趣。

1922年,弗洛姆获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其后在慕尼黑大学和柏林接受系统的精神分析训练。

直至1931年。

起初,弗洛姆是弗洛伊德的追随者,但不久即与弗洛伊德发生分歧,他不满意弗洛伊德过分强调个人的无意识驱动力的作用,忽视社会因素对人类心理的意义。

受W∙赖希影响,企图以人道主义的精神调和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学说,将二者综合为一种“受辩证法和人道主义指导的精神分析”。

他批判资本主义是病态的、不合理的社会,但却从超阶级的人道主义立场出发,提出借助“社会治疗法”以建立和谐的“健康社会”的方案。

1928年至1938年问,弗洛姆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派别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成员,在《社会研究杂志》上发表一系列论文。

在学术界影响较大。

1934年,弗洛姆随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一起离开纳粹德国,迁往美国纽约,从事广泛的教学、研究和医疗实践活动。

1934—1941年,弗洛姆在哥伦比亚大学和社会研究所新校执教,1941年后,相继在本宁顿学院、耶尔大学、纽约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任教授。

1946年,他参与创建了威廉∙阿朗森∙怀特精神病、精神分析和心理学研究所,并担任该所主任。

1949年,弗洛姆执教于国立墨西哥大学,并在那里创建了墨西哥精神分析研究所。

1965年,弗洛姆在墨西哥退休,并获得荣誉教授的桂冠。

1971年,弗洛姆移居瑞士,继续从事研究和著述,1980年3月18日去世。

弗洛姆是一位不限于心理学领域的多产作家,其著作已被译成20多种文字出版,有些印数达数千万册。

其中比较著名的有:《逃避自由》(1941年)、《自为的人》(1947年)、《心理分析和宗教信仰》(1951年)、《健全的社会》(1955年)、《爱的艺术》(1956年)、《人心》(1964年)、《精神分析的危机》(1970年)、《人的破坏性之剖析》(1973年)、《占有还是存在?》(1976年)。

弗洛姆对人类的前途和命运极为关注,故有“人类的梦想家”之称。

《人心——人的善恶天性》(THE HEART OF MAN Its Genius for Good andEvil,1964年),由纽约哈珀和罗公司1964年出版,中译本《人心》由范瑞平等译成,1988年8月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共154页,10.8万字。

《人心》一书由六部分内容组成。

第一部分“人——是狼还是羊?”,作者分析了“人是狼”、“人是羊”两种观点的论据后。

指出我们关于狼和羊的假定是站不住脚的,认为人有行善和作恶两种潜能,每个人都在自己选定的方向上发展。

第二部分“不同的暴力形式”,弗洛姆按病理程度轻重,依次论述了游戏性暴力、反应性暴力、报复性暴力、补偿性暴力、原始的“喋血渴望”,作者认为前三种暴力形式都是由于对生活的损害或对生活的失望所引起的,因此有助于生活;后二种暴力形式的病理性极强,前者表明生活的残缺和空虚,并通过破坏生活来超越生活,后者则有一种杀人的激情,把杀人作为一种超越生活的方式。

不同的暴力形式之间的区别在于它们各自的无意识促动因素的不同。

第三部分“爱死与爱生”,指小人具有爱死和爱生的定向,并分别阐述了爱死、爱生各自的含义。

第四部分“个体自恋与社会自恋”,指出人具有自恋定向,并分别就自恋的概念、类型及其特点进行了阐述。

第五部分“乱伦固结”,指出入具有乱伦固恋的定向,介绍了乱伦固恋的含义及三个发展层次。

弗洛姆认为,恋尸、自恋和对母亲的共生固恋是恶的本质,它们构成了严重的精神病患的核心。

第六部分“自由、决定论、选择论”,作者从分析人性观点入手,提出了关于人的自由的问题。

本书所阐述的主要观点有如下几个方面:(一)人性理论弗洛姆人性理论的出发点是反对把人界定为一种特定的实体,一种单一和同质的存在。

在西方传统的神学和哲学思想中,人基本上被定义为恶的、堕落的,或者善的、可完善的。

弗洛姆认为,这是一种抽象的人性论。

因为善与恶是一种实体性的概念,在这种人性论的阐释下,人的本性就是永恒不变的,意味着自人类诞生伊始,人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种观点很难同人类不断变化的事实相一致。

而且,在弗洛姆看来,如果一个人相信人的善是唯一的潜在性,人便会在理想的幻灭中度其一生;如果一个人相信人的恶是唯一的潜在性,就会象玩世不恭的人那样了却一生。

“正确的见解应是把两种可能性都视为真实的潜在性。

并且研究它们两者出现的条件”。

此外,在人的本性问题上,弗洛姆也反对把人定义为“政治动物”(亚里士多德),“能够允诺的动物”(尼采),以及诺如从社会学、生物学、生理学角度对人的界说。

他认为“这些定义只表达了人的主要属性,但是,它们没有涉及人的本质”。

基于上述分析,弗洛姆认为“人的本性或本质不是像善与恶那样的特殊实体,而是植根于人存在条件中的一种矛盾”。

弗洛姆把人的本质定义为固有的矛盾是以两类事实为依据的:(1)人是一种动物,然而人的天生本能并不足以保证他的生存,除非生产财富来满足他的物质需求,发明语言,研制工具。

(2)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要屈从于自然的指令和偶然事件,但人的理性和自我意识使人超越自然和其他全部生命,在思想上是自由的。

自我意识也使人意识到过去、未来,自己的渺小、无能,自己是世界中的陌生者,并使人处于孤独、痛苦和恐惧之中。

自然,人不堪忍受这种牢狱般的生活,竭力要从分离的痛苦和孤独中解脱,寻找失去的和谐,这就构成人生存的固有矛盾。

弗洛姆进一步指出,回归和发展是解除冲突的两种方式。

回归的方式指人为了解脱分离和孤独,而竭力返回到动物和自然的生活中去,抛弃使他成为人,却又折磨他的理性和自我意识,与自然达到原始的和谐。

发展的方式则指人通过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和人道性,以超越自然,解除分离和孤独,达到一种新的和谐。

若靠发展的内在趋势解除旧有的矛盾,就会在新的水平上出现新的矛盾,新的矛盾又迫使他继续从事追求新的解除工作,这个过程循环往复,直到达到成为全面的人的终极目标,与世界完全统一为止。

倘若人追求回归的解除方式,那么,人必然会完全追求那种无异于癫狂的非人道性。

无论采取发展方式,还是回归方式来解除人的固有矛盾,都必然会表现出趋向善或恶的定向,并引起和产生人的各种心理品质和心理潜能。

(二)人的替恶天性1.恋尸和恋生的定向。

弗洛姆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区别,不论是心理上的区别,还是道德上的区别,最为基本的乃是爱死的人与爱生的人之间的区别,恋尸的人与恋生的人之间的区别”。

恋尸表示一种伤感的情绪,杀人的愿望,对暴力的崇拜,对死尸和虐待的兴趣。

恋尸者憎恨生活,希望回到无知和动物的原始生活中去,并把人的价值视为物的价值。

具有恋生定向的人则与此相反,它表示生存的一种总体定向和完整方式,保持生命,抵抗死亡是恋生定向的最基本方式。

爱生的人是健全的人,对他来说,欢乐是德性,人生的目的是献身于所有富有生气的东西。

安全、公正、自由的社会环境有助于人的恋生定向。

2.自恋定向。

自恋是一种比性欲和求生欲更为强烈的情绪,其特点是对外部世界缺乏真正的兴趣,以自己的人格代替现实。

依自恋的对象可分为个体自恋和群体自恋。

依自恋的病理程度可分为良性自恋、病理性自恋和恶性自恋三种。

良性自恋的人专注于自己的活动和成就,因而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病理性自恋与理性和爱相冲突,使人不能正确评价事物和他人,通常高估自己和自己的东西,低估外界的任何一件事物,当其遭到批评时,情绪就会激怒或沮丧,因而限制和歪曲理性判断;恶性自恋的对象是他拥有的东西,如他的身体、相貌、健康、财富等,它使人成为虚伪的自我中心主义者,使人的行动相悖于群体的生存原则。

当个体自恋转向群体自恋,群体自恋进一步转向整个人类及其成就时,就有助于消除民族和思想上的自恋的危险,进入完全人性的状态。

当基本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条件发生改变时,教育对实现人道主义具有决定性意义。

3.乱伦固恋定向。

弗洛姆认为,对母亲的固恋不像弗洛伊德所理解的“恋母情结”那样,只表示男孩对母亲的性的乱伦渴望。

在他看来,男孩和女孩对母亲都具有乱伦联系,但这种联系不是性本能的联系。

乱伦固恋不仅极为经常地包含着渴望母亲的爱和保护,而且还包含着对她的恐惧,从而导致人缺乏独立、自由和责任。

良性的母亲固恋只表现为需要母亲似的人物的安慰、爱恋、称赞、供养和照顾。

当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将产生焦虑和沮丧情绪。

恶性的母亲固恋称为乱伦共生,共生依恋指没有这个人他就不能生存,当然这种联系主要是一种情感和幻想的联系。

乱伦共生表现为希望永远象婴儿那样被爱,有一种返回子宫的欲望。

曲解理性、缺少爱的能力、丧失独立性和完整性是乱伦固恋的三个病理特征。

弗洛姆认为,如果恋尸、恶性自恋和乱伦共生集结在一个人身上,这个人就具有衰败综合征,就会构成最危险和最恶毒的人格定向。

如果与此相对应的恋生、爱和独立性集结在一个人身上,这个人就具有成长综合征,这是一种生产性的或创造性的人格定向。

由衰败综合征支配的人以原始的回归方式来解除人固有的矛盾,因而表现为恶。

以成长综合征统治的人以发展的方式来解决人固有的矛盾,因而表现为善。

弗洛姆还认为,人成为善人或恶人,全凭自己自由决定,因为善恶这两种潜在定向在每个人身上都存在,人并不是天生就恶。

人的意识对人采取善的行动具有重要作用。

另外,如果在自由作出决定时,不断作出错误决定,人心就会变得愈来愈冷酷无情,变得更恶毒;反之,如果不断作出正确的决定,人心就会变得愈来愈温和、活泼,变得更具爱心和善良。

弗洛姆《人心》一书对人性理论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1)弗洛姆强调入的本性不是某种特殊的实体,而是一种寻求解决矛盾并创造新矛盾的过程。

这种观点较之以往的人性理论来说不仅新颖,而且更少片面性。

(2)弗洛姆强调人具有自由选择善恶的能力,欣赏以发展的方式解除人固有的矛盾,这对发展人们的能力和人道性具有积极意义。

(3)弗洛姆在论述其人性理论时,非常注意每种心理定向的发展层次,使其理论观点显得较完整,成熟。

(4)弗洛姆有关善恶潜能的心理分析较弗洛伊德的有关观点更趋于合理,如他反对弗洛伊德过分强调利比多理论的作用,强调入的主动选择,不懈努力。

弗洛姆人性理论的不足主要表现在:(1)弗洛姆有关人的恶潜能的论述虽超越了弗洛伊德的观点,但构成恶本质的三个核心概念——恋尸、自恋、乱伦固结,均源于弗洛伊德。

这些概念是精神分析临床经验的总结,能否全面、合适地反映人的恶潜能,值得进一步多方面的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