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最新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精选版精心总结
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义
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义一、文言虚词的概念及作用文言虚词是指在古代汉语中充当语法功能词或语义修饰词的特殊词类。
它们通常不具有实际意义,但在句子中起到了重要的连接、修辞或推进句子结构的作用。
如今,尽管现代汉语已经逐渐发展出了不同的表达方式,但对于理解和学习古代文献以及欣赏文言文仍然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文言虚词的分类和用法1. 补语助字:补语助字在句子中常常起到标明补充说明内容或者对前面内容进行概括归纳的作用。
这类文言虚词包括“之”、“者”、“焉”、“乎”等。
例如,“吾闻师夷长技以制夷,则为之先”(《孟子·尽心上》),其中“之”表示目的或结果。
2. 语气助字:语气助字主要用于表示感叹、反问、疑问等情绪或语气,起到加强语气和表达情感的作用。
这类文言虚词包括“哉”、“耶”、“乎”等。
例如,“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卧薪尝胆》),其中“耶”表示反问语气。
3. 介词助字:介词助字在句子中用于连接名词与动词、形容词等,并且起到限定或修饰作用。
这类文言虚词包括“以”、“为”、“而”等。
例如,“以为故国不杨吾楚乎” (《楚辞·天问》)。
"以"表示表示目的或原因。
4. 连接助字:连接助字主要用于连接两个短语、从句或句子,并起到衔接上下文、推进思路的作用。
这类文言虚词包括“乃”、“则”、“者”等。
例如,“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它们将前后两个短语联系在一起。
三、文言虚词的意义和重要性1. 表达方式多样丰富:文言虚词的使用使得古代汉语表达方式多样化,使得文史研究者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历史文献内容并进行深入分析。
2. 强调修辞效果:文言虚词通过修饰、衔接和引导句子结构,增强句子的修辞效果。
通过运用不同的文言虚词,可以使得文章更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3. 突显思想观点:在古代文献中,文言虚词常常被用来突出表达作者的思想观点。
不同的虚词使用方式会传递不同的情感和态度,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人内心世界。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文言虚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词类,它们通常没有具体的实际意义,而是用来表示语气、体态、语法结构等方面的用词。
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
法如下:
1.了:表示动作的完成或已经发生,也可以表示疑问、反问、感叹等
语气。
例如:“已而后知其所以然矣。
”、“自与先生辞,今三年矣。
”、“何事不伤人哉!”、“敷裘(fū)而辞了。
此干戈一也。
”
2.之:表示所属关系或方向性,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向”,
还可以表示动词的补充。
例如:“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
有坚忍不拔之志。
”、“直北之山”,“之言如君之语。
”
3.乎:表示疑问、反问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呢”。
例如:“此之谓乎?”、“孔子受命于周而之昭公之时……君乎!”、“安
得其芳名之乎?”
4.而:连接并列词语、句子、动词与宾语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而且”、“却”。
例如:“一言而当之者,吾以穷久矣。
”、“病而后自既
至人皆死。
”、“敬告诸公,随便而言。
”
5.以:表示手段、目的、原因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为了”、“因为”。
例如:“以求利者群,以违天者少。
”、“以讹传讹。
”、“以怀先王之志”。
6.于:表示处所、方向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向”。
例如:“维何不”,“于今著之”,“君子之德于其所偶。
”
总之,文言虚词在文言文的表达中起到了连接词语、表示语气和调节句子结构等作用,对于准确理解和运用文言文有着重要的意义。
文言文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文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虚词,在古代文言文中是指一类功能虚弱、往往没有独立含义的词语。
虚词通常没有具体的指代对象,也不具备表述事件、性质或情感的能力。
虚词在句子中主要充当连接词、助词或虚词副词的作用,用以连接或标识动作、状态和关系等。
为了便于理解,本文将介绍文言文中常见的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 之:表示“的”、“之”的关系,用于连接名词与名词或名词与形容词,表示所属关系。
例如:“东方之国”、“学之深”。
2. 乎:用于疑问句或反问句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吗”、“呢”或“啊”。
例如:“何乎”,意为“何事呢?”;“不攻自破者,人乎人也”,意为“不攻自破的是人吗?”3. 而:用于连接并列成分,表示转折或递进关系。
例如:“父子之别,如是而已”;“志之大者,愈艰苦而愈可贵”。
4. 所:用于连接动词与宾语,表示被动的意义。
例如:“所行者,不以己之私欲也”。
5. 为:用于表示目的、结果或理由。
例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子曰:‘为政以德,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6. 以:用于连接动词与宾语,表示手段或方式。
例如:“以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以降维持纪律”。
7. 于:表示时间、地点或手段。
例如:“胡人有善射者,受中国为师焉”,表示时间;“于乎千里之外,可以鄂矣”,表示地点;“忠信者,不为自己,视于事,顺于时”,表示手段。
8. 与:用于连接两个名词或代词,表示共同、对比或连接关系。
例如:“短兵不能与长兵共战”;“与时俱进”。
9. 又:用于连接两个动作的时间,表示先后顺序。
例如:“今日之事,有世俗者,有独我者。
大家必不能又如我”。
意为“今天的事情,有世俗的,有只有我一个的。
大家必定不能再像我这样”。
10. 乃:表示结果或转折关系。
例如:“虞舜用九服,乃登帝位”;“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吾与父母曾订,今乃取尔”。
11. 其:用于连接名词或代词,表示所属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他的”、“她的”、“它的”。
完整版)初中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归纳
完整版)初中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归纳初中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归纳(10个)1、之一)作为代词,可以代表人、事、物。
一般翻译为“他(她)(他们)”、“它(它们)”。
例如:“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___,并杀两尉。
”、“肉食者谋之。
”有时也可以作为第一人称代词,翻译为“我”。
二)作为助词,有以下几种用法:1.结构助词,翻译为“的”,有的可以省略;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翻译;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实际意义,一般不翻译;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三)作为动词,可以翻译为“到”、“往”。
例如:“吾欲之南海,___?”2、者一)作为结构助词,可以翻译为“……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例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而___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二)作为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例如:“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3、而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翻译,有时可以翻译为“又”。
例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以翻译为“因为”“由于”。
例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自《岳阳楼记》),“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自《出师表》),以及“___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出自《陈涉世家》)。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以翻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例如:“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出自《马说》),“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出自《愚公移山》),以及“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___不以兵革之利”(出自《孟子·二章》)。
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义总结
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义总结一、文言虚词的概述文言虚词是指在古代文言文字中起连接和修饰作用的词汇。
它们虽然在句子结构中没有实际的意义,但却对表达句子的情感、语气和逻辑关系等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学习和理解古代文言文,掌握这些常见的虚词用法及其意义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文言虚词的一些常见用法及其意义进行总结。
二、“之”字的用法与意义1. “之”作介词,表示方向。
如“由上而下,自左而右”。
2. “之”作连词,表示动态转变关系。
如“从势弱者而求益焉”。
3. “之”作后置定语或修饰成分,表示所属关系。
“儿童之味”。
4. “之”代替名词或人称代词做补全。
“吾闻鬼神之能”。
5. “之”代替不定式做主语或宾语。
“人生在世,各以幸福为目标”。
三、“其”字的用法与意义1. “其”做形容词性限定成分或状语。
“寒来暑往,岁月如梭,其迅速可骇”。
2. “其”做指示代词,表示所属或指代。
“人人丧心病狂,乱世之中,其自保几?3. “其”做连接词,表示并列关系。
“见微知著、刻不容缓之义”。
4. “其”为动词或形容词前的句法结构。
如“逼真如画,不可置信”。
5. “其”用于强调特定语气。
“若婚姻中出现无法忍耐、无法跳过的问题,则也就有必要去检查一下彼此的DNA了。
”四、“乃”字的用法与意义1. “乃”表示因果关系。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 “乃”作评价语气词,“圣贤言行皆可取者备奉”,其中“备奉”二字即为评价内容。
3. “乃”的用法延伸至连词引导差别反意。
如“黄粱一梦始觉强身健体的重要性,所以应该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五、“者”字的用法与意义1. 表示名词和句子成分。
“食者、游学者、美食是每一个旅行者最为关心的问题,是旅行的重要组成部分”。
2. “者”表示断定。
“实事求是是人们忠实于马列主义的非常重要的政治修养。
”3. “者”表示让步成分。
“尽管天气炎热,他仍然坚持进行户外运动”。
4. “者”代指句子前述内容。
“愿斗争并创造。
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之:指示代词,表示地点,时间和程度,意为“在此以后”。
例如:于是之后,他便离开了。
2.所:指示代词,表示所说的事物,用于指示上文或前文提到的事物,意为“说道的”。
例如:所谓的节俭就是节约和勤俭的意思。
3.其:指示代词,表示未曾提到的,或代替事物的代词,意思是“那”或“它”。
例如:其实他是一个很有趣的人。
4.具:形容词,表示拥有特定属性或特质,意思是“有”。
例如:这
种做法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5.以:介词,表示用,通常放在动词前,意思是“用”。
例如:以谨
慎的眼光审视问题。
6.致:介词,表示对事的影响,意思是“对…有影响”。
例如:致使
大众的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改善。
7.于:介词,表示状态,意思是“对…处于”。
例如:孩子们处于一
种无助的状态。
8.仍:副词,表示状态,意思是“仍然”或“还是”。
例如:他仍是
个孩子。
9.然:副词,表示结果,意思是“因此”或“所以”。
例如:他不服气,然后离开了。
10.者:名词后缀,用于表示人或事,意思是“…的人”或“…的事物”。
例如:发明者们在不断的改进其设计。
11.故:副词,表示结果,意思是“因此”或“所以”。
18个常见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解析权威
18个常见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解析权威常见文言虚词包括:“之”、“乎”、“其”、“者”、“所”、“以”、“而”、“焉”、“何”、“曰”、“耶”、“则”、“也”、“乃”、“者”、“若”、“矣”和“矣”。
以下为这些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解析:1. 之(zhī):表示所属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或“之”。
例句:吾之友也。
(wú zhī yǒu yě) - 他是我的朋友。
2.乎(hū):用于疑问句后面,表示疑问或表示反问。
例句:人乎?(rénhū)-你是人吗?3.其(qí):代词,表示“他的”、“它的”、“她的”、“他们的”等含义。
例句:彼之言也,非吾之意也。
(bǐ zhī yán yě, fēi wú zhī yìyě) - 他的话,不是我的意思。
4. 者(zhě):用于名词后面,表示抽象事物或具体人物的语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人”、“物”等。
例句:学者(xué zhě) - 学者/学者们。
5. 所(suǒ):用于动词或助词前,表示动作的执行者或对象。
例句:所言非虚。
(suǒ yán fēi xū) - 所说的不虚。
6.以(yǐ):表示手段、目的、原因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用”、“为了”、“因为”等。
例句:以假乱真。
(yǐ jiǎ luàn zhēn) - 用假象欺骗。
7.而(ér):表示转折、并列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却”、“而且”等。
例句:养心而安。
(yǎng xīn ér ān) - 养心而安。
8.焉(yān):用于疑问句后,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在哪里”、“如何”等。
例句:安焉(ānyān)-安在哪里?9.何(hé):用于疑问句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什么”、“何事”等。
例句:何意?(héyì)-什么意思?10. 曰(yuē):表示说话的动作或引用别人的话,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说”、“称呼”等。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总结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总结文言虚词是一类在句子中起连接作用、表示语气、修饰词性等的词语,在古代文言文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下面是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总结:1.之:表示动作的方向或对象,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之”。
例如:“君子之道”(君子的道德标准)。
2.而:表示并列、转折、递进等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而且”、“但是”、“并且”等。
例如:“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学习起来不知疲倦,教导别人毫不厌倦。
3.乎:表示疑问、感叹或加强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吗”、“呢”等。
例如:“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天地的规律是损耗本份上还有余,满足不够。
4.也:表示肯定、强调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啊”、“呀”等。
例如:“世之奇伟、瑰怪、多见者皆出于无功名之后,一介布衣。
”(世界上的奇异、奇怪、多见的都是没有功名的人。
5.乃:表示因果关系、推论、转折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就是”、“于是”、“可见”等。
例如:“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人生在世犹如白驹过隙。
6.才:表示程度低或时间晚于预期,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才”、“还”。
例如:“独不见夫大诗人之所以为大者,固有以其发于前古才也。
”7.曰:表示说话的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说”、“称”等。
例如:“人曰:使石有知”(人们说:如果石头有知觉)。
8.若:表示条件、假设,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如果”、“假如”。
例如:“若非中道而废,则不可复保持人之正之心也。
”总的来说,文言虚词在句子中起到连接各个成分、表达语气、修饰词性等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虚词的使用较为灵活,需要根据具体语境和句子结构进行理解。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1.一而再:用来指重复或经常发生的事情,强调重复的动作,格式为“一而再,再而三”;
2.何尝:用来表示怀疑,强调非常怀疑的极端,格式为“何尝XX”;
3.欲求:表示誓死奋斗或追求的意思,强调情感的强烈,格式为“欲
求XX”;
4.闻之:表示听到这个消息后的表示,可用来表达惊讶,格式为“闻
之XX”;
5.所言:突出说出的话语,强调说出的表明,格式为“所言XX”;
6.左右:表示四处和周围,强调四面八方的范围,格式为“左右XX”;
7.尔其:表示在文字前面再次强调其中一种情况,格式为“尔其XX”;
8.既而:表示既然,强调结果已经出现,格式为“既而XX”;
9.斯斯:表示强烈的谴责,强调所说话语的感受,格式为“斯斯XX”;
10.故曰:用来引开前面的说法,表示此处是前面话语的总结,格式
为“故曰XX”;
11.其乃:用来表示特别关注,强调此处说的是重点,格式为“其乃XX”;
12.庶乎:表示疑惑,强调感情上的犹豫不决,格式为“庶乎XX”;
13.尔等:表示敬意,用来称呼对方,格式为“尔等XX”;
14.其系:表示连接,强调说法属于一类,格式为“其系XX”;
15.但见:表示看到。
文言虚词归纳总结精选全文完整版
1.句末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译为“吗、呢”。 例:壮士,能复饮乎?
(三)乎
(2)反问语气,答案明确在句中,译为“吗、呢”。 例: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猜测语气,译为“吧”。 例:其皆出于此乎?
(4)感叹语气,译为“啊、呀”【形容词+乎】 例: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宜:适宜的,正确的。)
5.固定结构
【何其】译为“多么”。 例: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5.其 狐谓狼曰:“羊肉其(1)鲜乎!君其(2)有意,叼其(3)一而啖 之,得饱其(4)口福。”狼曰:“其(5)如猛犬何?”狐间于犬曰: “羊数詈言,其(6)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其(7)无闻邪,其 (8)畏主人邪?及其(9)嬉逐,愿为一雪其(10)耻。君其(11) 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12)无辞乎?”犬乃悟狐之野心, 知路曼曼其(13)修远矣,护羊愈谨。狐与狼遂去。
( 六 ) 且
(
六
2.副词。 标志:主语+且+谓语。
)
(1)表动作行为的暂时,译为“暂且、姑且”。
且
(且+动词)
例:且偷生。且放白鹿青崖间。
(2)表动作行动或情况在不久以后,译为“将要、将”。 (且+动词) 例:不出,火且尽。
(3)表示数目接近,译为“将近、几近”。 (且+数词) 例:年且九十。
(
(1)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疑问,怎么。(2)疑问代 词,表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为 什么”、“什么”、“什么原因”。(3)代词,做宾语, 什么。(4)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相当于“多么”。 (5)代词,做定语,相当于“什么”。(6)即“以何”, 介宾短语,用在疑问句中作状语,相当于“拿什么”、 “凭 什么”。(7)即“如何”,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 “怎 么样”、“怎么办”。
30个文言虚词的常见用法和意义
30个文言虚词的常见用法和意义文言虚词是文言文中用来衬托实词,在句中起着连接语气、表示感叹、疑问、叙述、加强语气等作用的虚词。
文言虚词的使用是文言文语言风格的特色之一,也是文言文阅读和理解的难点之一。
下面将逐一介绍30个文言虚词的常见用法和意义。
一、乎“乎”是文言文中的一个常用虚词,具有多种用法。
1、表示疑问:常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
例如:“天与乎哉?”(《庄子·逍遥游》)2、表示加强语气:常用于动词或形容词后,表示加强语气。
例如:“廉耻乎不居?(《论语》)3、表示叙述:常用于句中,表示叙述、连接的作用。
例如:“自堯舜至於湯,不於乎芝艾”(《左传》)4、用于句末,表示感叹:例如:“城作之乎”(《楚辞·九歌》)二、矣“矣”是文言文中常用的虚词,具有多种用法。
1、用于句末,表示肯定或断定:例如:“可乎矣,朕必与之游”(《庄子》)2、用于句末,与“乎”相连,表示反问:例如:“有人焉矣?”(《论语》)3、用于句末,表示感叹或祈使:例如:“善哉善哉”(《庄子》)4、与“在”连用,表示动作、状态的持续:例如:“在哉乎”(《尚书》)三、哉“哉”是文言文中的一个虚词,常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感叹或加强语气。
例如:“夫孰与吾知哉?(《庄子》)四、耶“耶”是文言文中的一个虚词,常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
例如:“民与耶,何如?”(《论语》)五、欤“欤”是文言文中的一个虚词,常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
例如:“食欤?”(《易传》)六、兮“兮”是文言文中的一个虚词,常用于句末,表示感叹、疑问或加强语气。
例如:“悠兮其若善处”(《庄子》)七、尔“尔”是文言文中的一个虚词,常用于句末,表示肯定、反问或表示加强语气的情感。
例如:“尔小子何患乎?”(《礼记》)八、某“某”是文言文中的一个虚词,用来替代不确定的人或事物。
例如:“彼一且固知某,不敢独断”(《左传》)九、乃“乃”是文言文中的一个虚词,常常用作连词,表示结果、原因、条件等。
文言虚词字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
文言虚词字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文言虚词字是古文词语,是汉字文字的一种特殊种类。
它们一般不会有具体的意义,而是通过语境表达出抽象的概念,用来表达语气、引用、反问、加强语气等等。
它们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就是以(亦称“虚、空、空字”)结尾,而作它的开头部分,可以是名、动词或其他虚。
文言虚词字主要用于构成句子的自然语序,其用法有以下几种:一、具有联结作用的虚文言虚词字常用以联结句子,如“而”、“乃”、“以”、“若”等,有时是表示“因此”或“接着”,而有时又可以代表“又”“还”或“本来”等意思。
二、表示“比喻”的虚这类虚可以表示“比喻”的意思,如“如”、“似”、“若”等,一般用来表示两者间的相似之处,或者表达不同的叙述。
三、表示“提示”的虚这类虚可以表示“提示”的意思,如“倘”、“欤”、“其”等,表示某种假设的情况或结果,也可以用来对某种可能性做出警示。
四、表示“疑问”的虚这类虚可以表示“疑问”的意思,如“有”、“无”、“何”等,用来表达疑问,或者代替“否定”来表示不肯定或不确定的意思。
五、表示“总结”的虚这类虚可以表示“总结”的意思,如“则”、“然”、“乃”等,表示对以前所讲内容的总结,或者将分类事物归纳出一定的特征,以便于更好地理解。
文言虚词字有着多样的意义和用法,在文言文中,尤其是古典汉语文体中,它们往往具有某种特殊的功能和作用。
因此,学习和掌握它们非常重要。
总之,文言虚词字是一种重要的文字特征,它以其抽象的概念表达语气、引用、反问、加强语气等等,具有很强的语言特点和文化魅力。
它们主要用于构成句子的自然语序,可以以联结、比喻、提示、疑问或总结等形式出现,具有很强的语言运用性和多样的表达功能。
掌握文言虚词字的用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思想。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一、文言虚词的概念与作用文言虚词指的是在古代汉语(文言文)中没有实际意义或者具有较为模糊含义的词语。
这些虚词在句子中不起名词、动词或者形容词的作用,但却对句子的结构和修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 “之”:表示所属关系或者替代名词。
例如,“日以继夜而驰,不暇自喘则矣。
”中的“之”就是替代后面的动作。
2. “其”:表示代词关系,“他”,“她”,“它”的替代词。
例如,“其人贱而嫉,德行败坏”。
3. “乎”: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吗”。
例如,“存亡独立乎?”4. “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那里”,可以用来指示地点、时间等。
例如:“水皆上扬,浅北深南焉”。
5. “哉”:用于感叹句,表达惊讶、赞美等情感。
例如:“骚人之墓可传也哉!”6. “乃”:表示结果、原因等意思。
“既然如此”,“因此”,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就”。
例如,“乐毅深忌制之,乃使隰朋委让而东伐”。
7. “乘”:表示利用或依靠某种情况达成目的。
“利用”,“趁着”。
例如:“卢卫还,乘其顺也。
”二、文言虚词的具体用法及举例1. 虚词“若”- 表示条件,“如果”。
例如:“若彼有藉,则能以抵夷狄。
”- 引导假设,“假如”,“要是”。
例如:“人皆爱其亲,又何必拘泥于称谓哉?其父未尝无违时,若果只本然知之。
”2. 虚词“而”- 表示转折关系。
例如:“巧者劳而智者忧。
”- 与动作动词连用,表示递进关系。
例如:“报怨仇者,不负庖人之器;亲所好事者,求其所以喜”。
3. 虚词“乃”- 表示结果。
“于是”,“然后”。
例如:“力不足施行而哀告,则上曰:‘吾力已竭矣’乃止焉”。
4. 虚词“以”- 表示手段、条件,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用”。
例如:“以德服人者,人不疾亡也”。
- 引导原因状语从句。
例如:“以君之无道伤百姓,则国之殃。
”5. 虚词“焉”- 表示地点,“在那里”。
例如:“余将及汝球诸侯聚兵焉。
”- 表示整体范围。
例如:“吏子罪己而后治人,则官乃正矣”。
30个文言虚词的常见用法和意义
30个文言虚词的常见用法和意义文言虚词是指在文言文中没有具体意义或意义模糊的词语,主要用于构建句子结构、衔接语意关系,或者表示语气、情感等。
以下列举了30个常见的文言虚词及其常见用法和意义:1.乃:表达原因、结果等关系,相当于“因为”、“所以”。
2.之:起连接作用,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地”等。
3.以:表示目的、手段、条件等,相当于“为了”、“用”、“如果”等。
4.为:起连接作用,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为”等。
5.而: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但是”、“然而”。
6.乎:用于疑问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呢”。
7.亦:表示“也”、“还”等,用于肯定句、疑问句、否定句等。
8.方:表示目的、结果等,相当于“为了”、“以至于”等。
9.将:表示将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要”、“将要”等。
10.故:表示原因、结果、连词等,相当于“所以”、“因此”等。
11.即:表示连词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也就是”、“也即是”等。
12.乃:表示结果、动作让渡等,相当于“才”、“只是”等。
13.焉:表示地点、程度、方式等,相当于“在哪里”、“多少”等。
14.过:表示经历、肯定、能力等,相当于“经历”、“必定”等。
15.然:表示转折、结果等,相当于“但是”、“如此”等。
16.及:表示连接、接近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和”、“跟”等。
17.岂: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岂非”等。
18.以:表示手段、条件,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如果”等。
19.抑:表示抑制、转折等,相当于“却”、“而是”等。
20.境:表示状态、程度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的”等。
21.虽:表示转折、让步等,相当于“虽然”、“不过”等。
22.奈:表示无奈、惋惜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可是”、“可怜”等。
23.还:表示还回、表示程度等,相当于“还给”、“更加”等。
24.物:泛指事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东西”、“物品”等。
25.必:表示肯定、必须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一定”、“必须”等。
文言文常见虚词的用法及解释
文言文常见虚词的用法及解释文言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历史和人文氛围。
在阅读、研究和学习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虚词。
虚词是指在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它们起到衔接句子结构、表达语气、表示态度等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文言文中常见虚词的用法及解释。
一、副词“之”1. 在名词前面修饰名词时,表示所有关系。
例如:“此人之勇”即指这个人的勇气;“物品有名於市者”即指商品在市场上有名望。
2. 作为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助词,表示动作或状态达到一定程度。
例如:“众人皆惊之”即表示众人都被吓到了;“喜乐再三之后”即表示喜乐已经多次发生了。
3. 在某些特殊结构中使用。
例如:“不知尔之行也”中的“之”表示对方;“兹事体大,须得各位先生共商之”。
二、副词“乎”1. 表示疑问或反问。
例如:“何以教孩子乎?”即表示询问如何教育孩子;“人谁无过乎?”即表示每个人都会犯错。
2. 在句中充当语气词,表达强调、感叹或请求。
例如:“知耻近乎勇”即表示知道羞耻是靠近勇敢的;“无边不入乎”即表示请求某物。
三、副词“者”1. 作为作者说明身份的标志。
例如:“孟子曰:吾不见至德之大者”。
2. 引导句子,表示原因或结果。
例如:“位卑未敢忘劳苦,言甘常思宽身耳”即表示因为地位较低才有奋斗的动力;“心广者易交友”,说明心胸开阔的人容易交朋友。
四、副词“乃”1. 表示结果或推理。
例如:“丈夫学以致用,事乃成也”即指通过学习来实现目标;“彼既与我志同道合,吾岂能相信其奸邪乎?”2. 表示递进关系。
例如:“他一路上赞美了好几次我的博学多才和机智敏锐,而我这时乃情绪低落。
”五、副词“皆”1. 表示全体、全部。
例如:“百里奚皆倒戈而走”即表示所有的百里奚都转向逃跑;“古人众为一体,皆注重礼仪”。
2. 表示强调或肯定。
例如:“吾兄已无恋居之心,全力支持此次出使”即表示完全支持。
六、副词“可”1. 表示可能性。
例如:“似乎我这样看是有道理的”;“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文言文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文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虚词是指没有实际意义或难以具体指代的词语,主要用于语法功能或句法结构的表达。
文言文中有许多虚词,其中常见的有义助词、状助词、声助词、副助词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文言文中常见的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一、义助词1. 之意义:表示动作的发出方和受事方的关系,通常译为“的”。
用法:在句子中作为定语,修饰名词或代词。
例如:“秦之破楚也,三月而后得胜。
”(《史记·秦始皇本纪》)2. 乎意义:表示疑问或加强语气,通常译为“吗”、“啊”、“呢”等。
用法:在句子中独立使用,用于疑问句或感叹句中。
例如:“苍天乎,弄璋之善者也。
”(《左传·哀公十六年》)3. 而意义:连接并列的词语或短语,通常译为“而且”、“却”等。
用法:在句子中用于连接两个并列的词语或短语,起承接作用。
例如:“吾闻之诚多而碎者乎,望诸弟!”(《左传·文公八年》)4. 乃意义:表示结果或推断,通常译为“于是”、“因此”。
用法:在句子中用于引起结果或推断,常与“故”相对。
例如:“深构念也,故行自守以好谨,乃知君子之于国也。
”(《礼记·中庸》)二、状助词5. 也意义:表示肯定、感叹、提问、推测等语气,通常译为“了”、“啊”、“吗”等。
用法:在句子末尾或句中独立使用,用来表示语气。
例如:“明乎哉!礼之有恒,民之有穷也”,(《礼记·大同篇》)6. 焉意义:表示动作、状态的场所,通常译为“在”、“往”。
用法:在句子中用来表示动作或状态进行的场所。
例如:“斥之东南隅焉,具之以闾巷。
”(《周礼·春官宗伯》)7. 兮意义:表示语气的停顿和思索,通常译为“啊”、“呀”等。
用法:在句子中用于表示思索、停顿等语气。
例如:“有德者,先古之达人,师古之贤人。
兮,未有尝见之;然灵然致之。
”(《老子》)8. 矣意义:表示语气的断定或肯定,通常译为“了”、“呀”等。
用法:在句子中用于表示完结、断定或肯定的语气。
(完整版)文言文的18个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完整版)文言文的18个虚词的意义及用法摘要:一、文言虚词的概述1.定义及作用2.分类二、18个虚词的意义及用法1.之2.者3.其4.且5.若6.所7.为8.焉9.以10.因11.与12.和13.则14.而15.与16.然17.则18.故三、文言虚词在现代汉语中的传承与演变1.意义的变化2.用法的拓展四、如何运用文言虚词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1.掌握基本意义和用法2.结合语境理解含义3.学以致用,练习写作正文:文言文的18个虚词是古汉语中最为重要的辅助词,它们在句子中起着连接、修饰、限定等作用。
虚词虽然不能独立成句,但却是构建文言文句子的基石。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这18个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1.之:代词,表示所属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如:《论语·学而》:“吾丧我马,亦可矣。
”2.者:表示人或者事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人”或“……的事物”。
如:《史记·项羽本纪》:“项籍者,下相人也。
”3.其:代词,表示远指,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那”、“那个”等。
如:《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4.且:副词,表示将要。
如:《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欲伐曹,使荀息且观。
”5.若:代词,表示假设,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如果”。
如:《孟子·公孙丑下》:“若药弗良,焉用医者?”6.所:与“为”连用,构成“为……所”,表示被动。
如:《史记·赵世家》:“公子宋所为见陵侮者,欲以求信也。
”7.为:介词,表示替代或为了。
如:《论语·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8.焉:兼词,表示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
如:《论语·子罕》:“子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9.以:介词,表示手段或依据。
如:《论语·述而》:“子贡问曰:‘敢问昭文之鼓琴,师襄之舞,何谓也?’”10.因:介词,表示凭借或依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考纲”解读“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其一:“常见”:指《大纲》中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
其二:“在文中”:1、根据语言环境进行分析2、常见用法(非词典用法)题型设计题型比较固定,最常见的题型是采用选择题的形式,采用比较的方式,就字形相同的虚词比较其意义和用法,而且往往选取文中例句与中学语文教材课文例句加点的虚词对比考查。
高考“大纲”规定应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则、者、之、与。
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文言代词也归入文言虚词之中。
代词:①人称代词——之、其、而(通假)、若、乃②指示代词——之、其、或、然。
③疑问代词——安、焉、何。
副词:①范围副词——则、犹②时间副词——既、已、且③语气副词——其、何、遂介词:于、以、为、因、乎连词:而、且、以、其、或、乃、则、然、但、为、故、若、虽、因、遂。
助词:(1)结构助词:之、者、所、然(2)语气助词:也、矣、焉、耳、哉、乎文言虚词中三类特殊现象(1)兼词:诸、焉(2)虚词连用:两个连用“也哉”、三个连用“也乎哉”(3)复音虚词:于是、无论等本义阐析:“而”的意思很抽象,但它本来是个实词,指整个胡须,它的甲骨文就是胡须的形象。
后来,“而”字用作虚字,那是属于假借。
(1)连词:并列,递进,顺承,转折,假设,目的,修饰难点:”而”字用作连词,连接先后结构相似的两项,是并列关系、递进关系、修饰关系还是顺承关系,是较难分辨。
(2)代词:①第二人称,今译为:你(们)、你(们)的。
它与“尔”是同源字,在上古之时音近义通。
②近指代词,今译为:此、这样。
(3)复合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而后】才,方才。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既而】不久,一会儿。
2.何本义阐析:“何”在金文中的个独体字,像人扛着戈,是“荷”的本字。
后来,“何”字成了“曷”的假借字,便另造“荷”字来表示原义。
另:“何”“曷”“盍”三字音同,词义相通。
(1)疑问代词(2)疑问副词(3)复合虚词【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何乃】译为“怎能”。
【何必】译为“不必”,表示反问语气。
【何许】译为“何处,什么地方”。
【何其】译为“多么,怎么这样”,用疑问口气表示程度。
3.乎(1)语气词:表疑问语气或反问。
吗、呢。
(2)介词:相当于“于”,可译为在、比、跟。
(3)形容词、副词词尾4.于(1)介词: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
①在。
②向、跟、同。
③对、对于。
④到、自、从。
⑤给、由于。
⑥比。
⑦被。
(2)复合虚词【于是】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
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
【见……于】表示被动。
本义阐析:乃字和“汝”、“尔”、“若”、“而”等字同源,都可以充当第二人称代词,属于假借义。
(1)代词:第二人称代词。
你的。
(2)副词:就、就是、正是。
(3)连词:①于是、就、这才、才。
②却、竟、反而、只。
(4)复合虚词【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乃尔】译为“这样”。
6.其(1) 代词:①第三人称代词。
他(她、它),他(她、它)们,他(她、它)们的。
②指示代词。
那,那里,其中的。
(2) 副词:①表揣测、测度语气。
大概、恐怕。
②表劝勉、期望、命令、祈使语气。
可要、还要。
③表反问语气。
难道。
(3) 连词:①表假设。
假如、如果。
②表选择。
或者、还是。
(4)助词用法: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5)复合虚词【何其】译为“多么”。
7、且(1)副词。
①将、将要。
②暂且、姑且。
(2)连词:①表并列。
一边……一边……②表递进。
而且,并且。
③表让步。
尚且、还、况且。
8.若(1)代词。
①第二人称代词。
你(们)、你(们)的。
②指示代词。
这、这样。
(2)连词:①表假设。
如果。
②表选择。
或、或者。
(3)复合虚词【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
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
【若何】怎么样。
【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
另:动词。
(实词)像,好像。
9.所(1)助词。
①放在动词前,构成名词性短语。
②“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2)复合虚词【所以】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
2.表示原因。
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所谓】所说的。
【所在】1.到处。
2.所在之处,处所。
(1)介词。
①替、给。
②对、向。
③为了、为着。
④因为、由于。
(wèi)⑤被(wéi)。
(2)语气助词: (wéi) 呢。
用在疑问句末,表反问或感叹。
另:动词。
(实词)①做②成为③担任④是⑤认为11.焉(1)代词。
①他(它),他(它)们。
②表疑问。
什么、怎么、哪里。
(2)助词:①句末语气助词。
②形容词、副词词尾,相当于“然”。
(3)兼词。
①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②相当于“于何”。
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知识联想:兼词“诸”——是“之于”的意思难点:焉用在句末作代词,语气助词或兼词时,有时会混淆。
要根据具体语境判别。
12.也(1)语气助词:①表判断语气,一般可不译。
②表肯定语气,可不译或译为“了”。
③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
④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⑤表句中停顿,舒缓语气,不译。
(2)复合虚词【……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
【也欤】表疑问,相当“么”。
【也夫】表肯定兼感叹的语气。
相当于“啊”、“呀”。
13. 以(1)介词:①把、拿。
②用。
③凭借、靠。
④凭……身份。
⑤因、由于。
⑥按照、依据。
⑦在、从。
⑧和、跟。
(2)连词:①表并列或递进关系。
又、并且、而且、不译。
②表承接关系,相当于“而”,或不译。
③表修饰关系,“地”或不译。
④表目的关系。
来、用来、以致。
⑤表因果关系。
因为。
(3)副词:通“已”。
已经、太、甚。
(4)复合虚词“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14.因本义阐析:“因”字除了指“原因”、“因为”外,还当“凭借”、“按照”、“沿袭”讲。
(1)名词:原因。
(2)动词:①依靠。
②沿袭。
(3)副词:于是、就、便。
(4)介词:①依照、根据。
②趁着、趁机。
③凭借。
④通过、经由。
⑤由于、因为。
本义阐析:金文“则”字的左半部分,原先是个“鼎”字。
在古代,鼎可以象征国家政权和帝王之位,所以上古时多将刑书、法律刻在或铸在鼎上,作为人们行动的准则,由此可以懂得“则”字有“规范”、“准则”之意。
另外:“则”字的“准则”义可引申为“规章”、“规程”,而规章条文是分项分条的,因此“则”字能表示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如《〈论语〉十则》。
(1)名词:①准则、法则。
②等级。
(2)动词:效法。
(3)副词:①起强调和确认作用。
是、就是。
②表示范围,相当于“仅”、“只”。
(4)连词:①表并列关系。
“就”或不译。
②表承接关系。
就、便、那么。
③表假设关系。
假使、如果。
④表转折关系。
可是、却。
⑤表让步关系。
倒是。
⑥表出乎意料,发现了新的情况,相当于“竟”、“却”。
16.者(1)代词。
①用在别的词或短语后,指人、事、物等。
可译为“的”(人、事、物)。
②用在数词后面,可译为“个”、“样”。
③用在时间词或否定词后,表示某某时候或“……的话”。
④用在“若”、“似”、“如”等词后,像……的样子,……似的。
(2)语气助词:①用在主语后,起提顿作用,引出判断。
不译。
②用于主语后,引出原因解释。
③用在疑问句,表示疑问语气。
译为“呢”。
(3)通“著”。
局,处于。
17.之(1)动词。
到。
(2)代词:①第三人称代词。
②活用为第一人称代词。
我(们)、自己。
③指示代词。
这、这种、这些。
(3)助词①定语后置的标志。
②宾语前置的标志。
③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④定语的标志,“的”。
⑤补语的标志,“得”。
⑥音节助词,可不译。
18.与注意读音:A、yú,可得闻与(欤),船容与而不进兮;B、当作“参加”时读yù,“蹇叔之子与师”《殽之战》;C、其它都读yǔ。
(1)名词。
党羽、同盟者。
(2)通“举”。
①推举、进用。
②攻占、收复。
③皆、都。
(3)语气助词。
Yú,相当于“欤”。
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感叹。
呢、吗。
(4)动词。
yǔ①给予。
②亲附、跟随。
③交往。
④对付、对斗。
⑤允许、赞许。
⑥帮助。
⑦等待。
yù⑧参加、参与。
⑨干预。
⑩称誉。
(5)连词:①相当于“和”、“同”。
②相当于“与其”。
③相当于“或者”、“还是”。
(6)介词①和、跟、同。
②为、替。
③被。
④相当于“以”。
⑤相当于“于”、“在”。
难点:与连接的前后两项同为人名或人称代词时,“与”究竟是连词,还是介词,较难辨别。
(7)复合虚词【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孰若】【与其……孰若】表示选择(舍前取后),译为:“哪如”“与其……哪如……”文言虚词用法推断“七看”一、看语法结构借助语法结构分析推断文言虚词的用法。
二、看对应位置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
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
三、看特殊标志文言文段与段、句与句衔接过渡,起承转合,常由一些虚词充当的标志性词语。
这些词语多用来发议论、转话题、抒感叹、表关联等。
根据标志性词语,可推断其用法。
四、看语气表达有些虚词的用法可以根据语句表达的语气推断。
五、看具体语境文言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确定一个虚词的用法必须联系语境具体分析,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
六、看删换变化有些文章虚词的用法,可以通过删除或替换的方法来推断。
删除或替换虚词后句意表达受影响的一般是介词。
七、看句式特点有些文言虚词的用法,可以借助句式来推断。
答题思路检索该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辨认课内语句的出处和意义、用法代入原文,结合较宽的语境加以辨别、确认提醒:熟记常见虚词意义和用法是解题的前提,了解课文出处并理解正确是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