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非正式群体的引导和管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高年级非正式群体的引导和管理

【摘要】小学高年级的非正式群体就是处于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因兴趣、爱好、观点等一致而自发形成的群体,是相对于班集体、少先队等正式群体来说的群体,具有自愿性、双重性、平等性、凝聚性、普遍性和不稳定性等特点。小学高年级非正式群体的成因主要有学生的逆反心理、核心人物的影响、相近的时空条件、相同的兴趣爱好、类似的个性心理特征等。通过对小学高年级非正式群体的特点与成因进行分析,对其应该这样引导和管理:结合小学高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性,提高防患于未然的意识;理性对待小学高年级的非正式群体;尊重和理解小学高年级学生,满足其正当需求;正确引导非正式群体中的核心人物;整合多方教育力量,形成教育合力。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非正式群体引导管理

非正式群体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优良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正确的引导和管理小学高年级的非正式群体,对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小学高年级的非正式群体及其特征

小学高年级非正式群体通常是相对于班集体、少先队

等正式群体而言的,是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在没有正式的规定下,为了满足心理需求,由一些兴趣、爱好、观点、习惯、志向、态度一致的学生自发地形成的群体。

作为一种群体,小学高年级的非正式群体除了与正式群体一样具有群体的共同特征之外,还有其自身的独特性。这些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愿性。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和成员的相互交往都是以自愿为前提的,个体自愿加入,群体同意接受,即可成为该群体的成员,由于是自由选择的结果,所以成员之间也更容易接受彼此的观点,因此交往也更加自由和开放。

2.双重性。当非正式群体的目标与班集体目标一致时,他们将对班集体的建设和发展起正向的推进作用,也会有效促进群体成员的身心发展;反之,则会阻碍甚至破坏班集体的建设,影响群体成员的学习和发展。

3.平等性。在非正式群体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大家处在一个相对平等的地位,不存在强制与约束,共同构成了比较和谐的人际网络。

4.凝聚性。群体的凝聚性是指群体成员之间彼此吸引,相互依赖并愿意留在群体中的程度。[1]非正式群体作为一种特殊的群体,成员彼此之间具有相同的兴趣、爱好和观点等,因此具有较强的凝聚性。

5.普遍性。非正式群体在小学普遍存在,小学生在学

校的交往对象主要就是同学,据调查,近七成的学生有固定不变的玩伴,很少有学生独来独往,基本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动圈子。

6.不稳定性。非正式群体组织形式较松散,缺乏规范的组织形式和成员的编制,一旦出现矛盾等,就会自发解散,不稳定性强。

二、小学高年级非正式群体的成因

1.学生的逆反心理。处于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学生心理发育还不完全成熟,初具独立意识,开始想摆脱大人的束缚,渴望被理解和信任,这时如果因为成绩差受到歧视,或遭到大人的误解,这些都会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从而与同学聚在一起,用违反课堂纪律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不满。

2.核心人物的影响。小学生到了高年级阶段,个体差异渐趋明显,部分学生表现出突出的能力,如学习好、特长多等,他们往往成为非正式群体中的核心人物,受到同龄人的追随和拥护。

3.相近的时空条件。一起相处的时间比较长或住得比较近的学生之间一般也易形成非正式群体。因为相处时间长,彼此之间有共同话题;住的比较近,学生间交往接触就会比较频繁,这都为非正式群体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4.相同的兴趣爱好。具有相似习惯、兴趣、爱好、态度等个性心理品质的学生间容易相互吸引,他们经常因为志

同道合而走到一起,谈论的都是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因此也容易形成非正式群体。

5.类似的个性心理特征。社会心理学及人际关系学的研究表明:个体倾向于与自己具有相似个性心理特征的其他个体交往、相处并结成亲密关系。[2]例如,日常活动中,学生因为爱玩一样的游戏而聚在一起,因为喜欢共同的课程而在一块,因为具有类似的遭遇而走近,进而形成非正式群体。

三、小学高年级非正式群体的引导和管理

小学高年级非正式群体,缺少正式规范的约束,比较随意,这就决定了其对小学生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因此,加强对小学高年级非正式群体的引导与管理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结合小学高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性,提高防患于未然的意识

教育者要了解小学高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既要尊重他们,把他们看成独立存在的个体,又要适时地进行监督与防范,使他们免受不良因素的影响。家长们也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留意他们日常生活中在生理和心理方面所发生的微小变化,以便发现问题,及时地进行沟通解决,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思维方式,构建积极的人生观。教师和家长还要注意提早估计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和问题,提高防患于

未然的意识,对他们加强集体感、友谊感的教育,使他们学会正确地对待同伴关系,理性处理同伴之间的矛盾。

(二)尊重和理解小学高年级学生,满足其正当需求

由于一些学生的多种需求不能在一些正式群体中得到满足,他们就会另求渠道,在非正式群体中满足自身的需求。因此,需要建立各种积极向上的群体来满足他们的需求,使他们的结伴活动处于可控制范围之内,从而减少非正式群体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不良影响。[3]同时,教师必须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为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非正式群体创造和谐的交往氛围,满足其交往、情感发展的需要。教师还要深切关注这些非正式群体交往的需求,鼓励他们大胆地与同龄人交往,要允许他们有异性朋友。

(三)理性对待小学高年级的非正式群体

如果非正式群体的目标和班集体目标相一致,且该群体成员的行为和态度能够激励班集体的其他成员,在实现班集体目标中能发挥出各自的优势,那么教师就应该采取积极支持的态度,同时给予他们相应的指导,以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若非正式群体的目标与班集体目标不一致,作为教师也不能一味反对,那样只会激起学生的抵触心理,教师应当耐心地与他们进作者简介:张会梅,女,1991.09.02 湖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小学教育

行交流沟通,深入了解他们,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