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8版)(四)
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较大剂量多种口服药联合治疗HbA1c>7%
胰 岛 素 治 疗 路 径
胰岛素起始治疗方案
基础胰岛素睡前 注射(中效人胰 岛素日 1-2次注射(预混 人胰岛素/预混胰 岛素类似物)
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
基础+餐时胰 岛素每日1-3 次注射
或
预混胰岛素 类似物 每日3次注射
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短期强化胰岛素治疗路径
HbA1c>9% 或 FPG>11.1mmol/L
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
基础+餐时胰岛素 每日1-3次注射
持续皮下胰岛素输 注(CSII)
预混胰岛素 每日2-3次注射
胰岛素的强化治疗方案
根据睡前和三餐前血糖的水平分别 调整睡前三 餐前的胰岛素用量,每3~5天调整1 次,根据血糖水平每次调整的剂量 为1~4 U,直到血糖达标
2018/5/15
第二部分 控制目标及降糖、降 压、降脂、抗血小板治疗
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
综合控制策略
• 2型糖尿病患者常合并代谢综合征的一个或者多个组分的临 床表现,如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症等 • 随着血糖、血压、血脂等水平的增高及体重增加,2型糖尿 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发展速度以及其危害将显著增加 • 综合性治疗策略包括降糖、降压、调脂、抗血小板、控制体 重和改善生活方式等治疗措施
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
• 首要原则是个体化 • 空腹血糖控制目标由3.97.2mmol/L 改为4.47.0mmol/L,以避免增加低血 糖发生的风险 • 循证医学研究中把收缩压控制 到<130mmHg 时,没有看到 显著减少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 和死亡风险,故将收缩压的控 制目标修订为140mmHg • 二级预防中LDL-C 目标定为< 1.8mmol/L,与国际多数指南 一致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2型糖尿病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合会和中国糖尿病学会的调查统计数据,截至2021年,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数量已近1.14亿,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
每年因糖尿病而致残和死亡的人数也在不断攀升。
针对这个问题,中国糖尿病学会于2018年发布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旨在指导广大医务人员和患者对糖尿病进行科学、规范的预防和治疗。
一、患者筛查和评估2型糖尿病往往在无症状或轻微症状的情况下发生,因此需要对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和评估。
高危人群包括40岁以上的人群、有家族史的人群、肥胖人群、高血压患者、血脂异常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等。
评估应该包括以下方面:1.年龄、性别、身高、体重、血压、腰围等基础信息;2.血糖、血脂、肝、肾功能、尿微量白蛋白等检查指标;3.心电图、眼底检查、足部检查等辅助检查。
二、生活方式改变生活方式的改变是糖尿病治疗的重要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饮食:糖尿病患者应当根据个人情况,进行合理的膳食安排。
应当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控制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摄入量,饮食应当多样化。
患者应该远离高糖、高脂肪、高盐、高热量的食品,多吃水果、蔬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和维生素的食品。
2.运动:运动可以帮助改善血糖控制和临床症状,降低代谢风险和心血管事件风险。
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或75分钟以上高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骑车等。
患者应该避免长时间静坐。
3.控制体重: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之一,控制体重可以有助于减轻症状和控制血糖。
建议根据BMI值进行个性化的减重计划,减轻体重应当慢慢进行,每周不应该超过0.5kg。
三、药物治疗糖尿病患者需要依照血糖水平和身体健康状态,选用合适的药物治疗方案。
目前常用的药物包括口服降糖药和注射式降糖药。
常规药物治疗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口服降糖药:包括双胍类药物、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磺酰脲类药物、胰岛素分泌促进剂等。
最新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要点(四)
阿司匹林作 为一级预 防。③具有潜在 出血不 良反 有可能误餐时应提前做好准备 。
应可不推荐 阿司匹林 。如 阿司匹林过敏 、有 出血 应用 阿 司匹林 的活 动性 肝病 患者 。④ 氯 吡 格 雷 生 率 。对 于 阿 司 匹 林 不 能 耐 受 的 患 者 ,也 可 考 虑氯 吡 格雷 作 为替 代 治疗 。 ( 运 动 量增 加 :运 动 前应 增 加额 外 的碳 水 3 ) ( 酒 精摄 人 ,尤其 是 空腹 饮 酒 :酒 精 能 直 4 ) ( 低 血糖 反 复发 生 者 ,应 调 整糖 尿病 的治 5 ) 疗方案或适 当调高血糖控制 目标 。
个或多个危 险因素 的年轻 患者 ,或无危 险因素 逐渐增加剂量 ,谨慎 的调整剂量 。
的老年患 者 ,或 1 O年心血管 风险 5 1% 的患 %~ 0
者) 的患 者 可 以考 虑 使用 小 剂 量 f ~ 5 g I 定量进餐 , 7 10m / ) 5 d 如果进餐量减少应相应减少药物剂量 ,
2 以下人 群应使用 阿司匹林 作为糖尿病 患者 ≤ 3 m o L . . m l ,且有低 血糖症状 ;( 无症 状性低 9 / 3 ) 心 血管 事件一 级预 防措施 : ① 具有 高危 心血 管 血糖 : 血糖 ≤3 m oL 但无低血糖症状 。 . ml , 9 / 此外 , 风险 f 年心血管风 险 > O 患有糖尿 病 、心血 部 分患者 出现低血 糖症状 ,但没有 检测 血糖 f 1 O 1%) 称
曰疾治 I 病 !防
④ 中华 医学会 糖尿病 学分会
( 上期 ) 接
3 胰 岛素的强化治疗 .
脂蛋 白胆 固醇 、甘油三酯增高及高密度脂蛋 白胆 固醇 ) 用调脂药物治疗者 , 。 需要增加检测次数 。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下)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下)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下)1. 膳食管理膳食管理是2型糖尿病防治的重要一环。
患者应遵循低糖、低脂、高纤维的原则,控制总能量摄入量,并均匀分配到每日三餐。
建议主食选择为杂粮,如糙米、全麦面包等,以控制血糖升高。
同时,推荐适量摄入蔬菜、水果和蛋白质,如鸡肉、鱼类和豆制品等。
此外,患者应避免高糖、高脂食物的摄入,如甜点、油炸食品等。
2. 运动锻炼运动是控制2型糖尿病的关键因素之一。
推荐患者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和骑自行车等。
此外,力量训练也是重要的,可以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和肌肉的代谢能力。
患者在进行运动时应遵循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间的原则,并在运动前后及适当时候测量血糖。
3. 药物治疗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药物治疗是必要的。
常见的药物包括口服降糖药物和胰岛素注射。
对于轻度患者,口服降糖药物可帮助提高胰岛素的分泌和利用,并减少胰岛素的阻抗。
对于重度患者,需要胰岛素注射来补充胰岛素的分泌。
药物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合并症、肾功能等。
4. 定期检测定期检测对于控制2型糖尿病非常重要。
患者应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血糖检测,以了解疾病的进展和治疗效果。
常规检测项目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肾功能等。
通过定期检测,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疾病得到有效控制。
5. 心理支持2型糖尿病患者常常面临心理压力和焦虑。
因此,给予心理支持是重要的。
患者可以通过参加支持小组、进行心理咨询或寻求亲友的帮助来减轻压力。
同时,积极的心态也对疾病的控制有着积极的影响。
6. 应对并发症患者应加强对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认识,并积极预防。
常见的并发症包括心血管疾病、视网膜病变和肾脏疾病等。
患者应定期进行检查,如心电图、眼底检查和尿常规等,及时发现并控制可能的并发症。
7. 患者教育患者教育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至关重要。
患者应了解疾病的病因、危害和防治措施,并学会正确使用血糖仪、胰岛素注射器等。
2型糖尿病社区防治指南
男<25 女<24
<4.5 >1.1 <1.5 <2.5
一般
7.0 10.0 6.5-7.5 >130/80~ <160/95 男<27 女<26
4.5 1.1-0.9 <2.2 2.5-4.0
不良
>7.0 >10.0 >7.5 >160/95
男27 女26
6.0 <0.9 2.2 >4.0
这些数据来自欧洲,体重指数和血脂应在各自国家人群的正常值范围内
自我监测包括: 血糖的自我监测,尿液的自我监测 (只有在
无法检测血糖的情况下进行),并记录。
2型糖尿病控制目标
良好
血浆葡萄糖 空腹 4.4-6.1
mmol/L 非空腹 4.4-8.0
糖化血红蛋白(%) <6.5
血压(mmHg)
<130/80
体重指数 (Kg/m2)
总胆固醇 (mmol/L) HDL-c (mmol/L) 甘油三酯 (mmol/L) LDL-c(计算值)
作用
• 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 改善血糖情况 • 适当降低体重 • 轻度降低血脂 • 增强体质
运动治疗
注意事项
• 运动因人而异(根据年龄、心肺功能及体力等多种因素) • 注意调整进食及药物量,以防低血糖 • 注意防护,避免损伤(特别是脚)
药物治疗
①口服降糖药 促胰岛素分泌剂(磺脲类、格列奈类) 双胍类药物 α-糖苷酶抑制剂 胰岛素增敏剂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 ②胰岛素
可与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α—糖苷 酶抑制剂药物联合使用
单独使用较少引起低血糖
(二)双胍类药物
肥胖或超重糖尿病患者的一线治疗药物。 二甲双胍(格华止、二甲双胍、美迪康片)
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指南
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指南
2018版
Dr Q
.
我国指南的发展历程
2003年版
2007年版
2010年版
.
2013年版
2017年版
我国指南的发展历程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国家基层糖尿. 病防治管理办公室 2018年12月第1版发布,常规每3年修订一次。
本指南的重要声明
1.适用
指南适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务工作者。 指南适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乡镇卫 生院、村卫生室。
2.糖尿病评估
目的是评估糖尿病病情及并发症发生风险,是确定糖尿病 治疗策略的基础。初诊时及以后每年建议评估一次。评估内 容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等。
.
糖尿病筛查和评估
(一)病史
要详细询问糖尿病、并发症和伴随疾病的临床症状;了 解既往治疗方案和血糖控制情况,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 血脂异常等合并症,糖尿病家族史情况。
2.管理对象
年龄≥18岁的2型糖尿病患者。
.
指南的制定说明
1.制定目的
我国约有1.14亿糖尿病患者,约占全球糖尿病患者的27%,已成 为世界上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近年来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显 著上升,已达到10.4%,且发病日趋年轻化,农村人群患病率增长 快速。糖尿病可以导致视网膜、肾脏、神经系统和心脑血管系统的 损伤,是我国导致失明、肾衰竭、心脑血管意外和截肢的主要病因, 疾病负担沉重。然而,糖尿病可防可控,糖尿病的早期发现和综合 管理可以预防和控制糖尿病并发症,降低糖尿病的致残率和早死率。
2.配置基本设备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必备设备:血糖仪、血生化分析 仪、尿常规分析仪、血压计、身高体重计、测量腰围的软尺、128 Hz音叉、10g尼龙单丝、叩诊锤、视力表、心电图机、糖化血红蛋 白监测仪、眼底镜等。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主要内容(全文)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主要内容(全文)第一章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要点提示:1 •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仍在上升,2015至2017年达到11.2%,各民族有较大差异,各地区之间也存在差异。
2. 糖尿病的知晓率(36.5% )、治疗率(32.2% )和控制率(49.2% )有所改善,但仍处于低水平。
3. 糖尿病人群中T2DM占90%以上。
―、糖尿病的流行病学二、我国糖尿病流行特点三、我国糖尿病流行的影响因素第二章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要点提示:1. 空腹血糖、随机血糖或OGTT 2h血糖是诊断糖尿病的主要依据,没有糖尿病典型临床症状时必须重复检测以确认诊断。
(A )2. 在有严格质量控制的实验室,采用标准化检测方法测定的HbA1c可以作为糖尿病的补充诊断标准。
(B)3. 按病因将糖尿病分为T1DM. T2DM、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4种类型。
(A)—、糖尿病的诊断依据静脉血浆葡萄糖而不是毛细血管血糖测定结果诊断糖尿病。
若无特殊提示,本章所提到的血糖均为静脉血浆葡萄糖值。
糖代谢状态分类标准和糖尿病诊断标准见表2, 3。
表2糖代谢状态分类(世界卫生组织1999年肓争脉血浆葡萄糖(mmol/L )正常血糖空腹血糖<6.1 //糖负荷后2h血糖<7.8空腹血糖受损空腹M>6.1 z <7.0//糖负荷后2h血糖v7.8糖耐量减低空腹血糖<7.0 〃糖负荷后2h血糖n7.8 z <11.1糖尿病空腹血糖》7.0 //糖负荷后2h血糖X 1.1表3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典型糖尿病症状加上随机血糖>11.1mmol/L或加上空腹血糖n7.0mmol/L 或加上OGTT 2h 血糖>11.1 mmol/L 或加上HbAlcn 6.5%无糖尿病典型症状者,需改日复查确认二、糖尿病的分型采用WHO (1999年)的糖尿病病因学分型体系,根据病因学证据将糖尿病分为4种类型,即1型糖尿病(T1 DM )、2型糖尿病(T2DM )、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磺脲类药物
磺脲类药物属于促胰岛素分泌剂,主要药理作用是刺激胰岛 β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体内的胰岛素水平。 目前在我国上市的磺脲类药物主要为格列苯脲、格列齐特、 格列吡嗪、格列喹酮和格列美脲。 磺脲类药物如果使用不当可以导致低血糖,特别是在老年患 者和肝、肾功能不全者,磺脲类药物还可以导致体重增加。 有肾功能轻度不全的患者,宜选择格列喹酮。
糖尿病的分型(WHO,1999)
1. 1型糖尿病
1.1免疫介导 1.2特发性
2. 2型糖尿病 3.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3.1细胞功能遗传性缺陷 3.2胰岛素作用遗传性缺陷 3.3胰腺外分泌疾病 3.4内分泌疾病 3.5药物和化学品所致糖尿病 3.6感染所致 3.7其他与糖尿病相关的遗传综合征 4.妊娠糖尿病(GDM)
血糖监测时间
餐前血糖检测,当血糖水平很高时空腹血糖水平是首先要关注的, 有低血糖风险者(老年人,血糖控制较好者)也应测定餐前血糖 餐后 2 小时血糖监测适用于空腹血糖已获良好控制但仍不能达到 治疗目标者 睡前血糖监测适用于注射胰岛素的患者,特别是注射中长效胰岛 素的患者 夜间血糖监测适用于胰岛素治疗已接近治疗目标而空腹血糖仍高 者 出现低血糖症状时应及时检测血糖 剧烈运动前宜监测血糖
在糖尿病诊断之后妊娠者为糖尿病合并妊娠;在妊娠期间首次发现 的糖耐量受损或糖尿病称为妊娠糖尿病。 妊娠期间高血糖的主要危害为增加新生儿畸形、巨大儿 (增加母、 婴在分娩时发生合并症与创伤的危险)和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的危险 性。 血糖控制的目标是空腹或餐前血糖<5.6mmol/L(100 mg/dL),餐后 2小时血糖≤6.7 mmol/L(120 mg/dL);HbA1c尽可能控制在6.0%以 下。 妊娠糖尿病使用胰岛素者可在分娩后停用胰岛素 (1型糖尿病除外), 多数患者不需要口服降糖药。分娩后血糖正常者应在产后 6周行75 克葡萄糖OGTT,重新评估糖代谢情况并进行终身随访。 合并高血压:严格控制血压。应避免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 制 剂(ACEI)、血管紧张素II 受体阻断剂(ARB)、β受体阻滞剂和利尿 剂。
2024版全文: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全书
2024版全文: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全书前言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全球患病人数已超过 4.6亿。
作为一种重要的慢性疾病,2型糖尿病(T2DM)对我国人民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提高糖尿病防治水平,降低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我国发布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全书》,旨在为糖尿病患者及临床医生提供全面的防治指南。
1. 糖尿病基础知识1.1 糖尿病定义与分类糖尿病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可分为1型、2型、其他特殊类型及妊娠期糖尿病。
1.2 糖尿病病因及发病机制糖尿病的病因包括遗传、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因素。
发病机制主要与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胰岛素抵抗及糖代谢紊乱有关。
1.3 糖尿病临床表现糖尿病临床表现为“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部分患者可出现神经、血管、肾脏等多系统并发症。
2. 2型糖尿病诊断与评估2.1 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准,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可诊断为2型糖尿病。
2.2 糖尿病相关并发症评估糖尿病并发症包括微血管病变(如视网膜、肾脏病变)和大血管病变(如心脑血管、下肢血管病变)。
评估方法包括相关检查(如眼底检查、尿微量白蛋白测定、心脏超声等)和临床症状。
3. 2型糖尿病治疗与管理3.1 糖尿病治疗目标糖尿病治疗目标包括:有效控制血糖、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3.2 糖尿病治疗策略糖尿病治疗策略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和并发症防治。
3.2.1 生活方式干预生活方式干预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3.2.2 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包括口服降糖药(如磺脲类、双胍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和胰岛素治疗。
3.2.3 并发症防治并发症防治包括降压、降脂、抗血小板治疗,以及定期进行相关检查(如眼底、肾脏、心脏功能检查)。
3.3 糖尿病管理糖尿病管理包括患者自我管理、医生指导和管理以及糖尿病教育。
2018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指南
2018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指南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发生率一直呈上升趋势。
为了有效地控制糖尿病的发展,提高病患的生活质量,国家制定了2018年的基层糖尿病防治指南。
本文将对该指南的主要内容进行介绍和解读。
一、糖尿病的定义与分类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分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其中1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β细胞功能减退或缺失引起的,而2型糖尿病则是由于胰岛素抵抗和相对胰岛素分泌不足所导致。
二、基层糖尿病防治的原则基层糖尿病防治的原则主要包括:健康教育与宣传、早期筛查与诊断、全面评估与个体化管理、合理饮食控制、适度体育运动、规范用药以及定期随访与复查等。
通过这些原则的指导,可以最大限度地控制糖尿病的进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三、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根据国际糖尿病学会和中国糖尿病学会的共识,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随机血糖三项指标。
具体来说,空腹血糖水平≥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11.1mmol/L,或随机血糖水平≥11.1mmol/L,即可诊断为糖尿病。
四、基层糖尿病防治的关键环节(一)健康教育与宣传通过健康教育与宣传,可以提高公众对糖尿病的认识和警惕性,促进人们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包括合理饮食、适度体育运动以及避免不良的生活方式。
(二)早期筛查与诊断定期进行糖尿病的筛查与诊断,可以及早发现患者并及时干预,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常用的筛查方法包括血糖测定、糖负荷试验以及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等。
(三)全面评估与个体化管理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以便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针对不同类型的糖尿病患者,进行针对性的药物治疗和生活干预措施。
(四)合理饮食控制饮食是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的重要手段,合理的饮食控制可以帮助患者达到稳定血糖的目标。
建议患者遵循适度的能量摄入、均衡的营养组合和少量多餐的原则,减少高脂高糖食物的摄入。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形式
三. 教育管理的落实
每个糖尿病管理单位
一名糖尿病教育护士 定期开设教育课程 主要成员:执业医师(普通医师和/或专科医师 )、糖尿病教员(教育护士)、营养师、运动 康复师、患者及其家属 其他成员:眼科、心血管、肾病、血管外科、 产科、足病和心理学医师
糖尿病管理团队
建立定期随访和评估系统
12. 严重精神病和(或)长期接受抗抑郁症药物治疗的患者
13. 静坐生活方式
筛查方法
推荐采用OGTT(空腹血糖和糖负 荷后2小时血糖) 进行OGTT有困难的情况下可仅筛 查空腹血糖
有漏诊的可能性
强化生活方式干预预防2型糖尿 病
高危人群生活方式干预可显著延迟或预防2型糖尿病的发生 相对危险度 降低(%) 58 研究 例数 人群 年龄
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 糖尿病的控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治疗,而是系 统的管理
一、基本原则
• 通过控制高血糖和相关代谢紊乱
近期目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消除糖尿病症状和防止出现急性
代谢并发症
• 通过良好的代谢控制达到预防慢
远期目标
性并发症,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 活质量和延长寿命
二. 糖尿病教育的目标和形式
目标
使患者充分认识糖尿病 掌握糖尿病的自我管理能力 大课堂式 小组式 个体化指导
药物干预预防2型糖尿病
研究 DPP 例数 2151 人群 IGT, BMI≥24 FPG≥5.3 IGT FPG≥5.6 药物 二甲双胍 1700mg 阿卡波糖 300mg 奥利司他 360mg 相对危险度 降低(%) 31
STOPNIDDM XENDOS DREAM
1368 3305 5269
2018版糖尿病诊疗指南
2018版糖尿病诊疗指南《2018 版糖尿病诊疗指南》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给患者的健康和生活带来了诸多困扰。
为了更好地指导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相关领域的专家们不断更新和完善诊疗指南。
2018 版糖尿病诊疗指南的出台,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具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指导。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在 2018 版指南中,诊断糖尿病主要依据血糖检测结果。
如果患者存在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如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轻),且随机血糖≥111mmol/L,或者空腹血糖≥70mmol/L,又或者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2 小时血糖≥111mmol/L,即可诊断为糖尿病。
对于没有典型症状的患者,上述检测需要重复进行以确认诊断。
在糖尿病的分类方面,2018 版指南依然将其分为 1 型糖尿病、2 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
1 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β细胞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引起的;2 型糖尿病则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共同作用的结果;特殊类型糖尿病病因各异,包括遗传因素、内分泌疾病、药物或化学品所致等;妊娠期糖尿病是指在妊娠期间首次发现的高血糖。
治疗方面,2018 版指南强调了综合管理的重要性。
这包括血糖、血压、血脂、体重等多个方面的控制。
对于血糖控制,生活方式干预是基础,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控制体重等。
饮食方面,建议患者控制总热量摄入,合理分配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比例,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
运动方面,应根据个人情况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和运动强度,每周至少进行 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如果单纯生活方式干预不能使血糖达标,就需要启动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包括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
口服降糖药种类繁多,如二甲双胍、磺脲类、格列奈类、α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DPP-4 抑制剂、SGLT-2 抑制剂等。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并发症等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
胰岛素治疗适用于 1 型糖尿病患者、口服降糖药治疗效果不佳的 2 型糖尿病患者、存在急性并发症或严重慢性并发症的患者等。
2018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指南
糖尿病治疗-药物治疗
5.DPP-4抑制剂 DPP-4 抑制剂通过抑制 DPP-4 而减少 GLP-1 在体内的
失活,使内源性GLP-1的水平升高。 GLP-1以葡萄糖浓度依 赖的方式增强胰岛素分 泌,抑制胰高糖素分泌。
目前在国内上市的 DPP-4 抑制剂 为西格列汀、沙格列汀、维格列汀、 利格列汀和阿格列汀.在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临床研究结 果显示DPP-4抑制剂的降糖疗效。
把)可相当于500克的量,每 天进食500至1000克蔬菜可 满足需要。
500-1000g
一天至少两捧
糖尿病治疗-医学营养治疗
糖尿病饮食管理——手掌法则
• 2.蛋白质:一个掌心。 50克的蛋白质相当于
掌心大小、约为小指厚的 一块。每天吃50—100克 的蛋白质即可满足一天需 求。比如牛羊肉、鸡肉、 鸭肉、鱼肉等
抗
糖尿病治疗-综合管理
• 2型糖尿病患者除降糖治疗外,还应综合控制血压、血脂 和抗血小板治疗。
• 降压治疗:五类降压药都可应用,其中ACEI或ARB为首选 药物
• 调脂治疗:推荐降低LDL-C作为首要目标,非HDL-C作为次 要目标。临床首选他汀类药物。起始宜应用中等强度他汀 类药物。
• 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75~100 mg/d)作为一级预防 用于糖尿病的心血管高危患者,包括:年龄≥50岁,而且 合并至少1项主要危险因素(早发ASCVD家族史、高血压、 血脂异常、吸烟或蛋白尿)。阿司匹林过敏的ASCVD患者, 需要应用氯吡格雷(75 mg/d)作为二级预防。
水果一天需要量则相当于1 个拳头大小。
主食一顿一个拳头
250-300g/天
糖尿病治疗-医学营养治疗
糖尿病饮食管理——手掌法则
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指南
糖尿病诊断标准
精品课件
血糖测量
精品课件
糖尿病分型
精品课件
糖尿病筛查和评估
1.糖尿病筛查
对发现的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附件2)进行有针对性的 健康教育,建议其每年至少测量1次空腹血糖,并接受医务 人员的健康指导。
空腹血糖筛查是简便易行的糖尿病筛查方法,宜作为常规 的筛查方法,但有漏诊的可能性,条件允许行OGTT测空腹血 糖和糖负荷后2 h血糖。
4. 限制饮酒
5. 不吃甜食,可用非热卡性、非营养性甜味剂
6. 食盐<6g/天
7. 尽量少吃坚果类食物
8. 血糖控制较满意者,允许两餐间吃适量西瓜、苹果、梨、 柚子等
精品课件
糖尿病治疗-医学营养治疗
糖尿病饮食管理——手掌法则
1. 碳水化合物:一个拳头。 可以根据自己拳头
大小选择一顿所需吃主食量 (碳水化合物需求量),例如 馒头、花卷、米饭等。
2.制定原则
本指南根据我国基层糖尿病防治的实际情况制定,可操作性强,
诊疗方案有循征医学依据,有助于逐步实现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工
作的同质化与规范化
精品课件
IDF 2017数据:糖尿病患者人数TOP 10国家
精品课件
Diabetes Atlas, 8th edition, IDF, 2017.
中国糖尿病患病率
(二)体格检查
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腰围、血压、足背 动脉搏动和视力等。
(三)辅助检查
空腹血糖、餐后 2 h 血糖、TG、TC、LDL-C、HDL-C、肝 肾功能、尿常规、心电图和神经病变相关检查等。如有条 件者做糖化、尿白蛋白肌酐比值、眼底检查等。
精品课件
糖尿病高危人群
2024版全文:中国2型糖尿病治疗与预防指南
2024版全文:中国2型糖尿病治疗与预防指南前言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严重威胁全球人类的健康。
根据IDF统计,全球约有4.62亿成年人患有糖尿病,其中我国糖尿病患者数量已达1.14亿,位居全球首位。
2型糖尿病(T2DM)是糖尿病的主要类型,占所有糖尿病病例的90%以上。
为了提高我国糖尿病的防控水平,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指南旨在为我国糖尿病的防治提供科学、规范的指导。
本指南编写依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糖尿病防治指南及国际最新研究进展,充分考虑我国糖尿病患者的特点和实际需求,强调个体化治疗原则,注重糖尿病的综合管理。
1. 糖尿病定义与分类1.1 糖尿病定义糖尿病是一种以慢性血糖升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导致的一种或多种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引起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
1.2 糖尿病分类糖尿病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1型糖尿病(T1DM):胰岛β细胞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
2)2型糖尿病(T2DM):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胰岛素作用障碍,导致胰岛素相对缺乏。
3)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包括遗传性糖尿病、胰腺外分泌疾病相关糖尿病等。
2. 糖尿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2.1 糖尿病病因1)遗传因素:糖尿病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遗传因素在糖尿病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2)环境因素:包括年龄、生活方式、营养状况等。
3)自身免疫因素:1型糖尿病与自身免疫有关。
2.2 糖尿病发病机制1)胰岛素分泌不足:T1DM和部分T2DM患者存在胰岛素分泌不足。
2)胰岛素抵抗:T2DM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导致胰岛素生物活性降低。
3. 糖尿病的临床表现与诊断3.1 临床表现1)典型症状: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轻。
2)并发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神经病变等。
3.2 糖尿病诊断1)空腹血糖:≥7.0 mmol/L2)餐后2小时血糖:≥11.1 mmol/L3)随机血糖:≥11.1 mmol/L,且有典型糖尿病症状4. 糖尿病的治疗与干预4.1 糖尿病治疗原则1)生活方式干预:合理饮食、增加运动、减重等。
2018糖尿病防治指南精选全文完整版
精选全文完整版2018糖尿病防治指南2018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指南(征求意见稿)!糖尿病是国家实施综合防治管理策略的主要慢性病,糖尿病可防可控,糖尿病的早期发现和综合管理可以预防和控制糖尿病并发症,降低糖尿病的致残率和早死率。
为了指导基层医务人员为居民提供综合性的糖尿病防治管理服务,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基层卫生司委托中华医学会成立国家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办公室,特组织糖尿病相关领域及基层医疗卫生专家共同起草了《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指南(征求意见稿)》。
关于糖尿病的治疗,该指南主要介绍了以下内容。
一、糖尿病治疗(一)治疗原则糖尿病的治疗应遵循综合管理的原则,包括控制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高凝等心血管多重危险因素,同时注重生活方式与药物干预并行的综合管理策略,以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期寿命。
同时应根据患者的年龄、病程、预期寿命、并发症或合并症病情严重程度等确定个体化的控制目标。
(二)治疗目标2型糖尿病的综合治疗包括降血糖、降血压、调节血脂、抗血小板、控制体重和改善生活方式等。
对健康状态差的糖尿病患者,可以酌情放宽控制目标,但应避免高血糖引发的症状及可能出现的急性并发症。
二、生活方式干预对已确诊的糖尿病患者,应立即启动并坚持生活方式干预,各类生活方式干预的内容和目标。
三、药物治疗(一)启动药物治疗的时机生活方式干预是2型糖尿病的基础治疗措施,应贯穿于糖尿病治疗的始终。
对初诊血糖控制较好的糖尿病患者,医生可根据病情及患者意愿采取单纯生活方式干预三个月。
如果单纯生活方式干预不能使血糖控制达标,应开始单药治疗。
(二)降糖药物的选择基层医疗机构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治疗方案,并指导患者使用药物。
具体药物治疗方案参照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发布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
1.二甲双胍二甲双胍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基础用药。
如无禁忌证且能耐受药物者,二甲双胍应贯穿全程治疗。
2018版糖尿病诊疗指南
2018版糖尿病诊疗指南糖尿病是一种严重的慢性疾病,全球范围内糖尿病患者数量不断增加。
由于其高度复杂的病理机制和多样化的临床表现,对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不同的观点和方法。
为了规范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提高治疗效果,糖尿病专家们不断努力制定和更新糖尿病诊疗指南。
本文将详细介绍2018年的糖尿病诊疗指南,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和管理糖尿病。
一、糖尿病的分类根据糖尿病的病因和病理生理特点,糖尿病一般分为Ⅰ、Ⅱ型糖尿病和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1. Ⅰ型糖尿病:由于胰岛素分泌细胞的自身免疫破坏,导致绝对或相对胰岛素缺乏。
主要治疗方法为外源性胰岛素替代治疗。
2. Ⅱ型糖尿病:与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相关,以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不全为特征。
主要治疗方法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口服降糖药物和胰岛素治疗。
3. 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包括糖尿病的妊娠合并症、药物或化学物质引起的糖尿病等。
二、糖尿病的诊断根据最新的糖尿病诊疗指南,糖尿病的诊断应包括以下项目:1. 空腹血浆葡萄糖(FPG)测定:≥7.0 mmol/L(126 mg/dL)。
2.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小时血浆葡萄糖≥11.1 mmol/L(200 mg/dL)。
3. 随机血浆葡萄糖检测:伴有典型糖尿病症状时,血浆葡萄糖≥11.1 mmol/L(200 mg/dL)。
在以上条件中,任何两次不同的诊断试验均符合以上标准,则可诊断为糖尿病。
三、糖尿病的治疗原则1.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合并症情况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计划。
2. 生活方式干预:包括合理饮食控制、增加体力活动、戒烟限酒等。
3. 药物治疗:根据糖尿病的类型和治疗目标,选择适当的药物。
对于Ⅰ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治疗是主要手段;对于Ⅱ型糖尿病患者,要根据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不全选择合适的口服降糖药物。
4. 心理支持:糖尿病患者常常面临心理压力和焦虑,需要获得适当的心理支持和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四)高血糖的药物治疗要点提示•生活方式干预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如血糖控制不达标(HbAlO 7.0%)则进入药物治疗(A)・二甲双胍、a -糖苷酶抑制剂或胰岛素促泌剂可作为单药治疗的选择,其中,二甲双胍是单药治疗的首选(A)・在单药治疗疗效欠佳时,可开始二联治疗、三联治疗或胰岛素多次注射(B)一口服降糖药物高血糖的药物治疗多基于纠正导致人类血糖升高的两个主要病理生理改变一一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受损。
根据作用效果的不同,口服降糖药可分为主要以促进胰岛素分泌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磺脲类、格列奈类、DPP-4抑制剂)和通过其他机制降低血糖的药物(双胍类、TZDs、a -糖苷酶抑制剂、SGLT2抑制剂)。
磺脲类和格列奈类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DPP-4抑制剂通过减少体内GLP-1的分解、增加GLP-1浓度从而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双胍类的主要药理作用是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TZDs的主要药理作用为改善胰岛素抵抗;a -糖苷酶抑制剂的主要药理作用为延缓碳水化合物在肠道内的消化吸收。
SGLT2抑制剂的主要药理作用为通过减少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来增加肾脏葡萄糖的排出。
糖尿病的医学营养治疗和运动治疗是控制2型糖尿病高血糖的基本措施。
在饮食和运动不能使血糖控制达标时应及时采用药物治疗。
2型糖尿病是一种进展性的疾病。
在2型糖尿病的自然病程中,对外源性的血糖控制手段的依赖会逐渐增大。
临床上常需要口服药物间及口服药与注射降糖药间(胰岛素、GLP-1受体激动剂)的联合治疗。
(一)二甲双胍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双胍类药物主要是盐酸二甲双胍。
双胍类药物的主要药理作用是通过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和改善外周胰岛素抵抗而降低血糖。
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制定的糖尿病诊治指南中均推荐二甲双胍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高血糖的一线用药和药物联合中的基本用药。
对临床试验的系统评价显示,二甲双胍的降糖疗效(去除安慰剂效应后)为HbAlc下降1.0%〜1.5%,并可减轻体重[101-103]。
在我国2型糖尿病人群中开展的临床研究显示,二甲双胍可使HbA1c下降0.7%〜1.0%[104-105]。
在500〜2 000 mg/d剂量范围之间,二甲双胍疗效呈现剂量依赖效应[104,106],在低剂量二甲双胍治疗的基础上联合DPP-4抑制剂的疗效与将二甲双胍的剂量继续增加所获得的血糖改善程度和不良事件发生的比例相似[107-108] 。
UKPDS吉果证明,二甲双胍还可减少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和死亡[78]。
在我国伴冠心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开展的针对二甲双胍与磺脲类药物对再发心血管事件影响的临床随机分组对照试验结果显示,二甲双胍的治疗与主要心血管事件的显著下降相关[109]。
单独使用二甲双胍不导致低血糖,但二甲双胍与胰岛素或胰岛素促泌剂联合使用时可增加低血糖发生的风险。
二甲双胍的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
从小剂量开始并逐渐加量是减少其不良反应的有效方法。
双胍类药物禁用于肾功能不全[血肌酐水平男性>132.6卩mol/L (1.5 mg/dl ),女性>123.8卩 mol/L (1.4 mg/dl )或预估肾小球滤过率(eGFR <45>[110]、肝功能不全、严重感染、缺氧或接受大手术的患者。
正在服用二甲双胍者当eGFR 在45〜59 ml -min-1 • 1.73 m2 )-1之间时不需停用,可以适当减量继续使用。
造影检查如使用碘化对比剂时,应暂时停用二甲双胍[110]。
二甲双胍与乳酸性酸中毒发生风险间的关系尚不确定[111]。
长期使用二甲双胍者应注意维生素B12缺乏的可能性。
(二)磺脲类药物磺脲类药物属于胰岛素促泌剂,主要药理作用是通过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体内的胰岛素水平而降低血糖。
磺脲类药物可使HbA1c降低1.0%〜1.5%(去除安慰剂效应后)[112]。
前瞻性、随机分组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磺脲类药物的使用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和大血管病变发生的风险下降相关[40,46,113]。
目前在我国上市的磺脲类药物主要为格列本脲、格列美脲、格列齐特、格列吡嗪和格列喹酮。
磺脲类药物如果使用不当可导致低血糖,特别是在老年患者和肝、肾功能不全者;磺脲类药物还可导致体重增加。
有肾功能轻度不全的患者,宜选择格列喹酮。
消渴丸是含有格列本脲和多种中药成分的固定剂量复方制剂。
消渴丸的降糖效果与格列本脲相当。
与格列本脲相比,消渴丸低血糖发生的风险低,改善糖尿病相关中医症候的效果更显著[114]。
(三)TZDsTZDs主要通过增加靶细胞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而降低血糖。
目前在我国上市的TZDs主要有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
在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中开展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TZDs 可使HbAlc下降0.7%〜1.0% (去除安慰剂效应后)[115-117]。
TZDs单独使用时不导致低血糖,但与胰岛素或胰岛素促泌剂联合使用时可增加低血糖发生的风险。
体重增加和水肿是TZDs的常见不良反应,这些不良反应在与胰岛素联合使用时表现更加明显。
TZDs的使用与骨折和心力衰竭风险增加相关[118-119]。
有心力衰竭(纽约心脏学会心功能分级口级以上)、活动性肝病或转氨酶升高超过正常上限 2.5倍及严重骨质疏松和有骨折病史的患者应禁用本类药物。
(四)格列奈类药物格列奈类药物为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我国上市的有瑞格列奈、那格列奈和米格列奈。
此类药物主要通过刺激胰岛素的早时相分泌而降低餐后血糖,可将HbA1c降低0.5%〜1.5%[120]。
此类药物需在餐前即刻服用,可单独使用或与其他降糖药联合应用(与磺脲类降糖药联合应用需慎重)。
在我国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人群中,瑞格列奈与二甲双胍联合治疗较单用瑞格列奈可更显著地降低HbAlc,但低血糖的风险显著增加[121]。
格列奈类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是低血糖和体重增加,但低血糖的风险和程度较磺脲类药物轻。
格列奈类药物可以在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使用[120]。
(五)a -糖苷酶抑制剂a -糖苷酶抑制剂通过抑制碳水化合物在小肠上部的吸收而降低餐后血糖。
适用于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要食物成分和餐后血糖升高的患者。
国内上市的a -糖苷酶抑制剂有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和米格列醇。
在我国2型糖尿病人群开展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1)在初诊的糖尿病患者中每天服用300 mg阿卡波糖的降糖疗效与每天服用1 500 mg二甲双胍的疗效相当;(2)在初诊的糖尿病患者中阿卡波糖的降糖疗效与DPP-4 抑制剂(维格列汀)相当;(3)在二甲双胍治疗的基础上阿卡波糖的降糖疗效与DPP-4抑制剂(沙格列汀)相当。
a -糖苷酶抑制剂可与双胍类、磺脲类、TZDs或胰岛素联合使用。
在中国冠心病伴IGT 的人群中的研究显示阿卡波糖能减少IGT向糖尿病转变的风险[122-125]。
a-糖苷酶抑制剂的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如腹胀、排气等。
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可减少不良反应。
单独服用本类药物通常不会发生低血糖。
用a -糖苷酶抑制剂的患者如果出现低血糖,治疗时需使用葡萄糖或蜂蜜,而食用蔗糖或淀粉类食物纠正低血糖的效果差。
(六)DPP-4抑制剂DPP-4抑制剂通过抑制DPP-4而减少GLP-1在体内的失活,使内源性GLP-1的水平升高。
GLP-1 以葡萄糖浓度依赖的方式增强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糖素分泌[126]。
目前在国内上市的DPP-4抑制剂为西格列汀、沙格列汀、维格列汀、利格列汀和阿格列汀。
在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DPP-4抑制剂的降糖疗效(减去安慰剂效应后)为:可降低HbAlc0.4%〜0.9%[104-105,126-140]。
单独使用DPP-4 抑制剂不增加低血糖发生的风险,DPP-4抑制剂对体重的作用为中性或轻度增加[126]。
西格列汀、沙格列汀、阿格列汀不增加心血管病变发生风险[141-143]。
在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沙格列汀的心血管结果评估研究中观察到在具有心血管疾病高风险的患者中,沙格列汀的治疗与因心力衰竭而住院的风险增加相关[142]。
在有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使用西格列汀、沙格列汀、阿格列汀和维格列汀时,应注意按照药物说明书来减少药物剂量。
在有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使用利格列汀时不需要调整剂量[126]。
我国的研究显示在二甲双胍联用西格列汀的基础上加格列美脲、格列奇特缓释片、瑞格列奈或阿卡波糖后可以进一步降低HbA1c[144]。
(七)SGLT2抑制剂SGLT2抑制剂通过抑制肾脏肾小管中负责从尿液中重吸收葡萄糖的SGLT2降低肾糖阈,促进尿葡萄糖排泄,从而达到降低血液循环中葡萄糖水平的作用[145-146]。
SGLT2抑制剂降低HbAlc幅度大约为0.5%〜1.0% ;减轻体重1.5〜3.5 kg,降低收缩压3〜5 mmHg我国的研究与国际研究一致。
SGLT2抑制剂与其他口服降糖药物比较,其降糖疗效与二甲双胍相当。
在具有心血管高危风险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应用SGLT2抑制剂恩格列净或卡格列净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该药物可使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和肾脏事件复合终点发生发展的风险显著下降,心衰住院率显著下降[81,147]。
SGLT2抑制剂单独使用时不增加低血糖发生的风险,联合胰岛素或磺脲类药物时,可增加低血糖发生风险。
SGLT2抑制剂在中度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可以减量使用。
在重度肾功能不全患者中因降糖效果显著下降不建议使用。
SGLT2抑制剂的常见不良反应为生殖泌尿道感染,罕见的不良反应包括酮症酸中毒(主要发生在1型糖尿病患者)。
可能的不良反应包括急性肾损伤(罕见)、骨折风险(罕见)和足趾截肢(见于卡格列净)[81,146,148-150]。
目前在我国被批准临床使用的SGLT2抑制剂为达格列净、恩格列净和卡格列净。
二GLP-1受体激动剂GLP-1受体激动剂通过激动GLP-1受体而发挥降低血糖的作用。
GLP-1受体激动剂以葡萄糖浓度依赖的方式增强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糖素分泌,并能延缓胃排空,通过中枢性的食欲抑制来减少进食量[151-153]。
目前国内上市的GLP-1 受体激动剂为艾塞那肽、利拉鲁肽、利司那肽和贝那鲁肽[154-158],均需皮下注射。
GLP-1受体激动剂可有效降低血糖,并有显著降低体重和改善TG血压和体重的作用。
单独使用GLP-1受体激动剂不明显增加低血糖发生的风险。
GLP-1受体激动剂可以单独使用或与其他降糖药联合使用。
多项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在一种口服降糖药(二甲双胍、磺脲类)治疗失效后加用GLP-1受体激动剂有效。
GLP-1受体激动剂的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等),主要见于初始治疗时,不良反应可随治疗时间延长逐渐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