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论》第九章

合集下载

考研《传播学概论》思维导图记忆法

考研《传播学概论》思维导图记忆法

拉斯韦尔“三功能说”:环境监视,社会协调,社会遗产传承 赖特“四功能说”:环境监视,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功能,提供娱乐 施拉姆:政治,经济,一般社会功能(贡献:经济功能) 拉扎斯菲尔德、默顿的功能观:社会地位赋予,社会规范强制,“麻醉作用”
8
第八章 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定义 ← 传播制度 → 媒介控制 ↓


↓↓↓
信源 信宿 符号 工具 反作用
多重结构(相对独立) 广泛联系
↑ 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 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
系统模式 ←
社会传播
→ 总过程理论
田中义久大众传播过程图示 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总过程
5
第五章 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
外部环境
定义←
人内传播
→ 特点
社会实践反映 积极能力(创造性思维成果

基础)
附加刑补偿性排除性业务标准市场标准新闻价值新闻要素九种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伊里调查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受众观作为市场的受众基本观点麦奎尔观点受众的定义建立的基础局限性作为大众的受众观作为权力主体的受众传播权知晓权传媒接近权三个方面的影响反论权意见广告多频道有线电视领域一种受众行为理论受众传媒接触动机和使用形态使用与满足传媒接解的社会条件因素广播印刷电视卡兹使用与满足过程基本模式一种受众行为理论1喜欢知识竞赛的心理需求2收听肥皂剧的动机1读书动机2报纸使用形态麦奎尔的满足四种类型心绪转换人际关系自我确认环境监视评价1意义2局限性竹内郁郎的补充目的条件印象结果修正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传播效果大众传播效果的四种类型戈尔丁构成两个方面双重含义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影响传播效果的要素和环节大众传播的效果和研究的历史与发展影响的三个理论麦奎尔20世纪初30年代末40年代60年代70年代子弹论魔弹论传播流说服性传播效果研究宏观理论共同点子弹论与宏观理论不同传播主体与传播技巧与传播对象与核心观点理论背景评价说服性传播效果研究使用与满足缺陷子弹论与宏观理论不同媒介技术与对社会发展生活的影响传播流人民的选择个人影响中介因素创新与普及大众传播过程两方面补充两级传播大众传播效果有限效果论五项一般定理缺陷政治即有倾向假说选择性接触假说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大众传播效果类型第十二章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本章全章节重点一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功能理论1议程设置理论的概要和特点2对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研究3议程设置理论的意义问题和网络传播环境额挑战二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1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概要2沉的螺理论的点默旋特3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研究与评价三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培养理论1培养理论的起源和背景2培养理论关于社会与传播的基本观点3培养理论的外围四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从知沟到数字鸿沟1知沟理论产生的背景2知沟理论及其反命题3从知沟到数字鸿沟知沟理论的应用研究及其意义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本章第一三重点记忆第二了解即可一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1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的概念2全球信息化的影响和冲击二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争论1世界信息生产和流通的失衡状况2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三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的若干重要课题1国际报道中的新闻价值问题2信息与国家主权问题3文化帝国主义问题第十四章传播研究史和主要学派只

(完整word版)传播学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完整word版)传播学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课后习题第一第一节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这句话出自德国哲学家克劳斯,它概括出了社会信息的本质。

社会信息作为信息的一种类型,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且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而作为社会信息物质载体的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人类精神劳动的创造物,只有当人们对符号赋予意义时,解读才成为可能。

由此可见,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传播(Communication),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其基本特点为: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存在于动态的运动机制之中,也是一个复杂过程的集合体。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如何理解这个观点?传播(communication)和社区(community)的词根相同,暗示了二者在本质上的相似性和关联性。

传播必须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同时,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取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

可以说,社会关系式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改变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1、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

系统中的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就是按照传播系统进行分类的。

由此可见,任何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系统中进行的,传播的系统性是普遍存在的。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传播学概论第九章 受传者研究

传播学概论第九章 受传者研究

Google Confidential and Proprietary
3、 社会关系论的主要观点 (1)媒介向社会成员提供各种信息,但社会成员是有选择地接 受和解释这些信息的。 (2)造成社会成员有选择的大众传播信息接受行为的重要原因, 在于他们的社会关系影响着他们的接受方式。 (3)当个人对媒介内容的选择性决策为家庭、朋友、熟人和其 他与他有关系得人所改变时,就表明上述的社会影响在产生作用。 (4)个人对大众传播媒介的注意形式和反应形式,反映出他的 社会关系网络。 (5)因此,大众传播媒介的效果既非一致的、强大的,也非直 接的;个人间的相互影响极大地制约和影响着媒介效果。
Google Confidential and Proprietary
三种受众理论的内容 1、 个人差异论主要观点 (1)各人心理结构是千差万别的; (2)个人之间差异的形成,虽然部分地是由于各人的先天条件 不同,但更重要的是由于后天习得的不同; (3)在不同的环境下成长的人们接触到大相径庭的观点,他们 从环境中习得一系列看法、态度、价值观和信念,这些构成他们 的心理结构,并使他们每个人都与他人不同。 (4)人们由于后天习得的不同,导致他们在感知理解客观事物 时各自带有自身的倾向性;各人的心理差异影响他们对信息刺激 物的挑选,也制约他们对信息刺激物意义的理解。 (5)心理结构各不相同的社会成员,对大众传播媒介内容的接 受、理解、记忆、反应,也是各不相同的。
2、 选择性接触(注意):受众成员根据自己的不同特点、不 同需求、不同目的、不同兴趣,有选择地使用媒介,有舍弃地 注意和接受媒介 3、 选择性理解(解释):受众对已被接触和感知的大众传媒 的信息所给予的意义,同传播者给予的意义是否一致,而理解 的程度对于劝服来说是具有决定性的。同时,由于受众成员以 往的经验、文化素质、接触媒介的动机、事前的看法态度等因 素的影响,人们对同一传播内容往往见仁见智,理解看法不一 致。 4、 选择性记忆:受众成员对自己所接触、理解的媒介信息, 只是有筛选地记住一部分内容,其他媒介信息则被从记忆中排 除出去。

传播学概论》第九章

传播学概论》第九章
3,认清传播媒介的发展方向,顺应进 步的潮流。
可编辑ppt
12
三、认识传播媒介的原则 施拉姆:认识媒介的八个原则 1、媒介所刺激的感官 2、反馈的机会 3、速度的控制 4、讯息代码
可编辑ppt
13
5、增殖的力量 6、保存信息的力量 7、克服弃取的力量 8、满足专门需要的力量
可编辑ppt
27
适应用户多层级细分的需求,即用户对 手机媒体的需求从基本的通信联系、信 息获取逐步向信息共享、娱乐互动、电 子商务需求拓展;
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用户原创内容成为手机媒体的重要内容 来源;
内容表现形式的多元化。
可编辑ppt
28
媒介的选择: 媒介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应取长补短。
——施拉姆
大众媒介,就是大众传播所使用的,面 向大众传播信息符号的物质实体。现代 大众媒介包括报纸、期刊、广播、电视、 互联网等。
可编辑ppt
4
媒介与传播形式:
传播形式是人们的传播活动,如口头传 播、书信传播等。
同一传播形式可用不同传播媒介;一种 传播媒介也可服务于不同传播形式。
可编辑ppt
5
媒介与符号:
符号:指称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 本身并非信息载体,而是传播内容的构 成物。
媒介:符号的载体。
可编辑ppt
6
媒介与媒体:
媒介:传播渠道,是一种物质实体、工 具集、整理、制作、传播的专 门组织,如广播电台。
可编辑ppt
14
认识大众媒介的四个角度: 1、传播手段 2、时效性 3、持久性 4、受众参与的程度
可编辑ppt
15
认识媒介的两个基本观念:
1,大众传播媒介各有所长,也各有所 短。一种新型媒介并不会取代传统媒介, 而是在互相竞争的格局中达成某种平衡 甚至融合。

《传播学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传播学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传播学概论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广义上,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有学者将信息分为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

传播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主要关注人类的社会信息。

德国哲学家克劳斯指出,纯粹从物理学角度来说,信息是按一定方式排列的信号序列,但仅此一点尚不足以构成一个定义,毋宁说,信息必须有一定的意义。

2.什么是传播,它的特点是什么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特点: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在一定的社会关系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成立的前提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是一种行为;过程和系统。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如何理解这个观点施拉姆说:传播一词和社区(community)一词有共同的词根,这并非偶然,没有传播,就不会有社区,没有社区也就不会有传播。

所谓社区也就是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

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的,也可能是横向的;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取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

4.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系统科学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所谓系统,即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从这个定义看,人类社会传播也具有普遍的系统性。

传播学通常将社会传播分为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等五种传播类型,实际上也是五种不同的传播系统。

传播系统也称为信息系统。

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6.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双重偶然性是德国传播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做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九章教材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九章教材
传播学者怀特把这个概念引进新闻研究领域,提出 了把关(gate-keeping)模式。
传播学理论
怀特的“把关”模式
怀特认为: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不是 “有闻必录”,而是一个取舍选择的过 程。在这个过程中,新闻编辑形成一道 “关口”,通过这道“关口”传达到受 众那里的新闻只是众多新闻素材中的少 数。
麦克卢汉过分强调了媒介本身的作用,过分强 调媒介作为社会发展和社会形态变化的决定因 素,忽视了信息内容的作用。
传播学理论
返回
媒介:人的延伸
在麦克卢汉看来,任何媒介都不外乎人的感觉和感官 的扩展或延伸:文字和印刷媒介是人的视觉能力的延 伸,广播是人的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则是视觉、听 觉和触觉能力的综合延伸。
没有意识到“把关”是一种组织行为,
认为它主要是新闻编辑基于个人主观判
断的取舍选择活动,并且只强调了编辑
的把关人作用。
传播学理论
返回
大众传媒的“把关”标准
新闻的选择受到新闻制作中的业务标准和新闻 传播中的市场标准的制约,如新闻价值和新闻 要素。
新闻价值,即对一个事件能否成为新闻所做的 价值判断。
传播学概论
主讲教师:卢明波 副教授 呼伦贝尔学院信息科学分院
参考书:传播学教程 郭庆光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传播学导论 邵培仁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 传播学概论 吴文虎主编 武汉大学出版社 传播学概论 [美]施拉姆、波特著 陈亮等译 新华出版社
第九章 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
传播媒介大致有两种含义: 第一,它指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中介物、工具或
传播学理论
二、媒介的社会影响
媒介不仅通过它的内容影响人的认识、价值观和行 为,它的特性在很大程度上还会改变人的个性或人 格。如现代人的一种社会病理现象——“媒介依存 症”:过度沉湎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价值和行 为选择一切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满足于与媒介 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孤独、 自闭的社会性格等等。

传播学概论简答题

传播学概论简答题

第一章——导论1.1动物之间有传播活动吗?这种传播活动和人类的传播活动有何区别?动物之间也有信息交流。

鸟鸣犬吠,群狼出没,蜜蜂、蚂蚁相呼自己的同伴共同劳作,都是借助信息的传播去维持生存和保护自己。

不过它们的信息传播都属于单纯的发射性的信息传递,而人类的传播是已经演进到更高阶段的有目的性的信息传递,也就更有研究的价值。

人类的传播具有社会性。

也就是说,人类能够运用描述或象征具体事物与抽象概念的各种符号来沟通彼此的思想,调节各自象征具体事物与抽象概念的各种符号来沟通彼此的思想,调节各自的行为,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去从事生产和其他社会活动。

1.2简述传播是信息共享的含义强调传播是信息的共享,是指人们通过传播共同享有一则信息、一种思想或态度,目的在于建立彼此之间的认知的共同性。

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传播表面看起来是共享一组信息符号,但事实上是共享了符号的意义。

同时,信息的共享和商品的交换有着本质不同,在商品交换中,当甲方把物品转移到乙方手中时,甲方便不再持有原有的物品。

但甲方和乙方共享信息时,甲方决不会由于传递信息而使自己失去信息,而且信息还可以辗转相传,实现更大范围的共享。

1.3简述大众传播的特点1它需要借助特定的传播媒介和传递信息。

2、大众传播锁传递的信息是公开的、面向社会的,受众则是大量的、匿名的、各不相干的。

3、大众传播基本上是信息的单向流动,受众是不知其名的,来自受众的信息反馈也是有限的、滞后的。

4、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大众传播的信息传递更为快捷与广泛。

5、大众传播的内容多半是由组织(传播机构)和职业传播者所发布的,而不是由个人发出的。

6、大众传播还具有强烈的选择性。

既包括传播机构对特定受众的选择,也包括受众对传播媒介、传播内容和时间的选择。

1.4简述自我传播的特点自我传播,即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传递。

它集中反映了人神经生理和心理机制的反馈现象。

自我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不同之处是,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是合为一体的,而且往往表现为矛盾的统一。

《传播学概论》第九章

《传播学概论》第九章

控制分析
外部: 外部制度和规范 对传媒机构及其 活动的控制和影 响
内部:
考察传媒机构的 内部制度和规范 对信息的生产、 加工和传播活动 的制约
第一节 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
社会制度:特定的社会活动领域中围绕着一定目标形 成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比较稳定的和正式的社会规范 体系。社会制度:政治法律制度;经济制度;思想文 化制度。 传播制度是社会制度的反映 传播制度:就是社会制度中对大众传播活动直接或间 接地起着制约控制的部分。
2、1840年以后,半封建半殖民地
清政府对以列强为靠山的外国报刊给予治外法权管 理主权,拱手让给租界当局; 对民族包业或报刊实行高压政策,对宣传进步和革 命思想的报刊给予严厉的制裁和查封措施 1902《大清报律》报 纸不得刊载“诋毁宫廷之语, 淆乱政体之语”,并规定发行前的审查制度。 1910年12月,章士钊利用资政院把原有的《大清 报律》修订为《钦定报律》,由皇帝颁布实行。章 士钊立即成为抨击这一恶法的引人注目的一员。他 尖锐指出,政府此举侵犯了公民的私权
其它公、私大媒介 通过他们控制的议会党团或院外活动集团对公营传播媒 介的活动进行干预
通过提供广告或赞助来间接地控制和影响其他中小媒介 的活动
中小媒介
默多克的传媒帝国
新闻集团各种媒体每天24小时连续 向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观众传 送精彩纷呈的新闻和娱乐节目;作 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英文报纸出版 商,集团在全球范围发行报纸每周 发行量逾4000万份,销售额和发行 量居全球第一。新闻集团还办有9个 娱乐及新闻网站,并与YAHOO签订合 作协议,将新闻集团下属的这些网 站与YAHOO相互链接,以期获得更多 访问者。
3、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内容的传播
“战争期间,真相是如此宝贵,以至于必须用谎言来加以保护” ——邱吉尔

施拉姆《传播学概论》电子版-新祥旭教育.

施拉姆《传播学概论》电子版-新祥旭教育.

施拉姆《传播学概论》电子版施拉姆《传播学概论》电子版(仅有前11章)名:传播学概论作者: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翻译:李启,周立方目录序言第一章传播是怎样发展的------------------ (1) "传播"的含义------------------------- (2)传播的开端--------------------------- (5)语言的产生--------------------------- (7)文字的产生--------------------------- (10)大众媒介的产生----------------------- (14)第二章传播起什么作用-------------------- (20)人类传播--三位心理学家的看法--------- (25)传播的社会功能----------------------- (31)小结传播对人类的功能--------------- (38)第三章传播过程-------------------------- (40)信息的性质--------------------------- (41)传播关系----------------------------- (45)传播关系的双向性质------------------- (48)传播契约----------------------------- (49)传播行为----------------------------- (54)电路和行为--------------------------- (58)小结传播怎样起作用----------------- (62)第四章传播符号-------------------------- (65)符号的性质--------------------------- (67)非语言符号的性质--------------------- (74)第五章传播代码-------------------------- (86)语言符号和代码及沃夫--萨皮尔假设----- (89)语言的若干问题----------------------- (94)第六章传播途径:谁同谁谈话-------------- (104) 广角镜------------------------------- (106)传播途径的几种型式------------------- (108)为什么要这些途径--------------------- (111)有关选择的公式包会什么内容?--------- (116)第七章传播媒介:大众与个人的------------ (121) 渠道的朴素心理学--------------------- (123)两级传播论--------------------------- (130)麦克卢汉学说------------------------- (135)结论--------------------------------- (141)第八章大众媒介的深广度------------------ (143)大众媒介的结构与功能----------------- (146)媒介的财源--------------------------- (149)媒介的延伸:知识产业----------------- (155)第九章发送者、接收者与挑选过程---------- (160) 新闻的选择--------------------------- (161)大众传播的传播对象------------------- (166)生活中的特定方式--------------------- (166)趣味的表现形态----------------------- (171)教育与媒介的利用情况----------------- (174)第十章社会控制与大众传播---------------- (179) 有关控制的实际问题------------------- (189)社会控制的某些其他侧面--------------- (195)第十一章传播怎样产生效果(一)---------- (198) 第十二章传播怎样产生效果(二)--------- (219) 亚里斯多德模式。

传播学概论总结归纳

传播学概论总结归纳

第一章导论第二章学习指导:本章是《传播学概论》全书的引论,重点在于了解传播学的关键概念、学科概况及学科背景。

第一节根植于人类生活的传播现象一、概念:1.1946年,拉扎斯菲尔德在《宣传、传播与舆论》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大众传播科学”。

2.1947年,施拉姆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成立了第一个传播研究所。

二、问答:1.传播的定义大致分为哪三种类型:答:①强调传播是信息的共享这是指通过传播共同享有一则信息、一种思想或态度,目的在于建立彼此之间认知的共同性。

施拉姆认为:“今天我们可以给传播下一个简单的定义,它即是对一组告知性符号采取同一意向。

”②强调传播是意图地施加影响这是指甲方传递信息给乙方时,希望或要求乙方相信、接受并采取同一态度,而乙方原先并没有这种意向。

美国实验心理学家霍夫兰等认为,传播是“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

③强调传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美国传播学者贝雷尔森等认为,“运用符号——词语、画片、数字、图表等,来传递信息、思想、感情、技术以及其他内容,这种传递的行为或过程通常称作传播”。

第二节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一、概念 1.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答:第一,按信息传、受的范围大小,传播学可分为五个研究层次,即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第二,按传播学自身的结构可分为三个研究层次:理论,模式,研究方法(定量、定性)。

第三,按不同领域划分纵向或横向的研究层次和研究重点。

纵向研究主要有:古代传播思想的整理与分析,近现代传播事业的演变等。

横向研究有:信息系统——研究与信息处理有关的理论和技术性问题等。

第四,传播学研究可分为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两个层次。

1.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2.人际传播: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

广义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

《传播学概论》各章要点归纳第九章

《传播学概论》各章要点归纳第九章

《传播学概论》各章要点归纳第九章第九章受传者研究学习指导:本章是五个W中间仅次于效果研究的部分,也是研究成果⾮常丰富的部分。

需要对各种理论有较深的理解,特别是受众的选择性因素、使⽤与满⾜理论应该重点加以掌握。

第⼀节受传者和受众概念:受传者和受众的相同之处和区别受传者指传播过程中的信息接受者。

传播学中的受众是社会信息传播的接受者群体的总称。

⼤众传播的受众,则指报刊读者、⼴播听众和电视观众,是通称这些信息接受者的集合名称。

问答:1.受众在⼤众传播中有何重要作⽤?①受众不但是⼤众传播信息到达的⽬的地,⽽且也是媒介信息的积极主动的“寻觅者”。

②在⼤众传播中,受众是否接触某⼀媒介传递的信息,得凭受众⾃愿,传播者⽆法也⽆权强迫受众接受媒介传递的信息。

2.⼤众传播中受众的主要特征是什么?①⼴泛性。

⼤众传播是⾯向全社会公众的传播活动。

②混杂性。

⼤众传播的受众是混杂的,由特点各异的受众成员组成。

③分散性。

⼤众传播过程中受众与传播者没有直接的接触,他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分隔开的,⽆法展开当场的对话交流。

3.受众接受信息的动机有哪些?(联系“使⽤与满⾜”)①消遣娱乐。

⼴⼤受众使⽤⼤众传播媒介的基本动机之⼀。

受众往往⾸先视它为消遣、娱乐的⼯具。

②满⾜信息需求和⼼理需要。

了解国内外⼤事,获取市场、商品、⽂化等信息。

③获取知识,提⾼⽂化⽔平。

“空中学校”⼴播电视⼤学、中专等,极⼤的延伸了学校的课堂。

④⼈们相互交往的需要。

它们把受众成员同周围的世界联系在⼀起。

第⼆节关于受众的理论概念:1.枪弹论(魔弹论、⼦弹理论、⽪下注射论):⼤众传播的受众是被动的、相对⽽⾔⽆⾃卫能⼒的“靶⼦”,很容易被⼤众传播媒介射出的“⼦弹”——信息——所击倒。

但后来的实证研究发现,有时,受众受众似乎是“中弹”了,⽽却“拒不倒下”。

2.受众的个⼈差异论:以“刺激——反应论”的⼼理学模式为基础,从⾏为主义的⾓度描述受众,认为不同的受众成员对⼤众传播信息的不同的接收⾏为,取决于个⼈特性的千差万别。

传播学概论笔记

传播学概论笔记

传播学概论。

第一章导论第一节植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传播现象一、传播现象由来已久传播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普遍现象,包括传播行为、传播活动在内的传播现象,早就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中。

(1)原始社会,传递信息的必要性:(2)语言产生前后,传播行为是通过声音、结绳、烟火、图画等方式进行的。

结论:传播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和人类文化史、社会发展史并存的;传播是一种社会性的行为,它的产生和发展的确是由来已的。

烽火戏诸侯。

(3)20世纪20年代,在西方(美国)开始科学分析传播现象,探索传播理论。

40年代逐渐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

(4)1946年,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在《宣传、传播与舆论》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大众传播科学”的概念。

(5)1947年,美国传播学者施拉姆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成立了第一个传播研究所,第二年主编了第一本大众传播学论文集,出版了第一本传播学教材,至此传播学也就应运而生。

传播学之父:施拉姆二、什么是传播(一)传播1)来源:译自英语communication,源自拉丁语communis基本意思:与他人建立共同的意识2)概念复杂性:1976年,美国学者丹斯和拉森列举的定义达126种(二)传播定义的四种类型:香农“信息”概念的引入1)传播是信息的共享:(美)施拉姆2)传播是有意图的施加影响:(美)心理学家霍夫兰3)传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美)传播学者贝雷尔森4)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中)郭庆光教授(三)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1)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者与传播对象(受者、受众)4)传受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个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5)传播是一种行为、过程和系统:(四)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理论:物质决定精神交往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人类传播活动是个社会信息流动的过程,它的发展历史,其实也是传播媒介的演进历史。

传播学概论考试重点归纳

传播学概论考试重点归纳

第一章:传播学的基本情况一、传播学兴起的背景1922年李普曼出版《舆论学》1927年拉斯韦尔《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1944年拉斯韦尔《人民的选择》1949年施拉姆《大众传播学》经济背景1。

经济发展-拓展市场行销—调查企业对消费者—媒介对消费者2.大众传媒学-独立而完善的经济实体3。

社会背景:科技发展推动传播业发展(刑、腥、性)第二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1.人类传播的产生和发展历史传播思想、船舶技术、传播实践、传播与人与社会的关系2。

人类传播的形态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3。

人类传播的过程(结构)宏观:系统中,传播和社会、组织、经济、文化等互动关系微观:自身轨迹:包括传者、内容、媒介、受众效果分析传播学的研究方法1。

定性人文科学研究法人类历史上人文科学始终研究的正是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中的文本。

过去在人文科学对文学作品和其他主要文化形式研究中,大部分支队文本中所包含的文化传统、意境、时代精神和意识形态提出解读和注释,而没有从文化角度对文本中出现的概念、词汇进行分析,而这些和词汇本身的变化且具有相当丰富的意义社会科学定性研究法社会科学定性研究发是以长期的,第一手观察的形式,从近距离观察社会及文化层面的现象过程。

2.定量定量研究法又称量化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法.它是在占用大量量化事实的基础上,描述、解释和预测研究对象,通过逻辑推论和相关分析,提出理论的观点. 实地调查法步骤①提出研究假设、②按照研究假设的需要,确定实地调查的总体范围和样本数③确定抽样方案④设计调查问卷3。

内容分析法内容分析法就是用系统的方法分析传播的讯息内容实验法来自实验心理学,实验法分为两种:控制实验法和自然是研发4.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是心理学所用的一种研究方法.四传播学与奠基人1)拉斯韦尔:政治传播第一人—提出传播过程的主要因素,提出传播的社会功能。

1监视环境2联系社会3传递意义2)卢因:场论3)拉扎斯菲尔德《两级传播论》民众——舆论领袖—-媒体4)施拉姆《大众传播学》小结: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构成了传播学学科建设的三根基柱。

传播学概论09

传播学概论09

受众的基本特点
所谓受众,是指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接受信息的人, 包括报刊读者、广播听众、电视和VCD等电子媒 介的观众,以及互联网的网民,即各类传播活动 中信息的接受者,又称之为受传者。
受众是自由的 受众是主动的 受众是各不相同的 受众是众多的 受众是匿名的
受众使用传播媒介的目的—满足自 受众使用传播媒介的目的 满足自 身需要
影响受众认知的因素:自我因素 影响受众认知的因素
生理自我:受传者由于生理条件不完全相 同,当受传者对色彩、声音、符号、语义 的识别不全面、欠准确时,会直接影响外 部信息的接收与理解。 心理自我: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个性和不 同的心理特征,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 们对信息的选择、理解和记忆。
左右认知和制约理解的主观因素
有关态度改变的几种理论
刺激-反应学习理论 平衡论 认知失调论
受众的心理选择机制
选择性注意 选择性理解 选择性记忆
传播学中受众地位的变化 我国的受众研究
受众研究
大众传播是信息传递的过程。大众传播的整个过 程都以传播者搜集、制作、传递信息开始,而以 受众接触、接受信息并对信息作出反馈结束。受 众是大众传播的信宿,即“目的地”。大众传播 的传播者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向受众传递自己的传 播意图,并有意无意地把受众接受信息的情况作 为传播是否成功的参照。由于受众是大众传播的 对象和目标,对于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 在传播过程中所产生的作用,往往都需要根据受 众接受传播的状况和结果来评价。重视受众在传 播中的地位有助于我们理解传播过程和传播效果。
同向解读或“优先解读”(preferred reading) 妥协式解读(negotiated reading) 反向解读式或“对抗式解读”(oppositional reading)

《传播学概论》课程笔记

《传播学概论》课程笔记

《传播学概论》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传播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1. 传播学的定义- 传播学的概念: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信息传递和交流过程的社会科学学科。

- 传播的本质:传播是信息的流动,是人类社会互动的基础。

2.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信息:信息的概念、特性、分类及其在传播中的作用。

- 符号:符号的定义、功能、类型及其在信息传递中的作用。

- 传播过程:传播的模型、要素(如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众、效果)及其相互作用。

- 传播环境:社会、文化、技术等环境因素对传播活动的影响。

二、传播学的发展历程1. 创立阶段(20世纪初至20世纪40年代)- 奠基人:哈罗德·拉斯韦尔、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库尔特·卢因等。

- 里程碑事件:1948年,拉斯韦尔提出5W传播模式。

2. 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理论发展:两级传播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议程设置理论等。

- 研究方法:调查法、实验法、内容分析法等在传播学研究中的应用。

3. 成熟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 学科交叉:传播学与文化研究、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融合。

- 技术影响: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对传播学理论的影响。

三、传播学的研究方法1. 定量研究方法- 调查法:问卷设计、样本选择、数据收集与分析。

- 实验法:实验室实验、田野实验的设计与实施。

- 内容分析法:编码、分类、量化内容特征。

2. 定性研究方法- 深度访谈法:访谈技巧、数据整理与分析。

- 观察法:参与观察、非参与观察的应用。

- 案例分析法:案例选择、数据收集与分析。

3. 混合研究方法- 方法论:定性与定量方法的结合原则。

- 实践应用:如何在实际研究中运用混合方法。

四、传播学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趋势1. 发展现状- 学科建设:传播学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 研究成果:我国传播学者的理论贡献和实践探索。

- 行业应用:传播学理论在新闻、广告、公关等领域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