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树立“大语文观”思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语文教学中树立“大语文观”思想
作者:王广明尹淑云
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第70期
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

无论把语文解释为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章,还是解释为口头语、书面语,都是在生活中产生和发展的,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的。

语文教学的成功,可能会有许多因素,但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要与社会生活相联系。

已故邢台特级教师张孝纯先生系统提出了“大语文”教育观,他说:“语文教育一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从“大语文”教育观的历史发展中心,我们发现其实质就是把语文教学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中,把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的一种教学思想。

要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必须以“大语文”教育观为指导,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树立全面开放的教学目标
大课堂的教学目标应以社会对人的要求为自己的最高目标。

这种开放的教学目标,笔者认为就是“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的全面和和谐发展为本,即把提高学生各方面的基本素质作为教学的根本目的,视其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观,涉及两个层面问题: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和所有学生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就是要做到:
1.知识与能力并重、理性与非理性并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不可能掌握所有的人类文明,于是社会要求教育培养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有创造性的、能适应省会发展需要的、完整的人。

与之相匹配,大语文课堂必须树立知识与能力并重、理性与非理性并举、共性与个性并存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实践中,就是要摒弃重共性轻个性、重知识轻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在注重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四要素的均衡培养的同时,还要注意挖掘课文中的人文性(非理性因素)。

2.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

在传统教学中,教育理论中的“教师是教的主导,学生是学的主体”往往被异化为“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只注重教材知识的灌输,很少甚至根本不过问学生学得如何。

“大语文”提倡的“大课堂”强调教学活动的多样性,这种课堂不是教师个人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场所,不是对学生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不仅是知识传授的场所,而且是探究知识的场所。

二、放的教学内容
语文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语文。

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开放教学内容,联系社会生活,浓缩社会生活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的再创造。

增加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采用以下办法。

1.省略。

一是省略教材中不符合社会、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内容;二是省略教材中学生一看便知简单的内容。

2.补充。

每一篇课文直接反映的生活知识是有限的,但这一点所涉及的知识却是无限的。

老师通过增加活动或话题扩大学生的参与和锻炼的形式将被教材浓缩的“社会”开放,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使学生学好课文,又不限于课文。

3.浓缩。

教师要将生活中与课文有关的知识择优取用,取其精华。

另外,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还要注意:语文课程向非语文课程开放。

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解一道数学题,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对本题进行条件、过程分析,最终得出结果。

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严密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三、开放的教学时间
对于教学时间的开放,笔者认为应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抛弃学生带着问题上课、解决问题下课的传统观念,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产生新的问题,带着新的问题离开课堂,并自觉地在课外学习(并非指教师强制布置作业),这无疑极大地延伸了学习时间。

另一方面,教师应改变过去单一、固定的时间制度,体现教学时间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如可根据具体教学情形设置长课和短课,同时还应注意合理把握师生时间比,给学生多一些时间,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合作、多探究。

四、开放的教学场所
教学场所的开放有两方面含义:一是指现有课堂教学场所的开放。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改变原有的学生座位的单调形式,根据教学的需要重新组合,模拟生活的场景,将社会生活引入课堂;二是指语文课堂想课外开放,校内学习向校外学习开放。

如在作文教学中,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工厂、参与公益活动、远足、登山、赏花等,引导学生接触社会,深入社会。

学生在社会课堂增长了见闻,得到了锻炼,才有倾吐的需要和欲望,写出来的东西才言之有物,情真意切。

五、开放的教学手段
现代科学实验证明:在一段时间里,各感官获得的知识的多少是不等的,它们的比例是,视觉占83%,听觉占11%,嗅觉占3.5%,味觉占1%,触觉占1.5%。

法国有关视听教育的调查结果显示:同一材料,三天后的记忆率是,纯听记下15%,纯看记下35%,视听记下
75%。

以上数据表明,视听结合所接受的信息量和记忆的牢固度都超过单项感官的效率。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运用教学媒体,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学习是必要的。

六、构建“人性化”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大语文观”要求构建人性化评论体系,在课堂教学中要求遵循以下原则:
1.评价应注重发展性。

教学评价的作用在于教学而不是区分学生的优劣和简单判断案的对错,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不能只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简单的好坏之分,重要的是强调其形成性作用,注意发展功能。

一次评论不仅是对一次活动的总结,更是下一段活动的起点。

2.评价应强调个性化。

评价的主体和对象都应是学生,但是每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个体,他们有不同的性格、皆趣、爱好等,与之相对应的应该根据他们的特点,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进一步有效学习,避免没有特点和笼统的评价。

3.评价应体现全面性。

不能仅仅评价学生的学习,要以学生的各个方面(思维、技能、品质等)为评价对象。

首先要明确学生是人而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

人的一切活动包括学习都要受人的意识支配,所以教学评价就不能局限于关注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促进其兴趣、爱好意志等个性品质的培养和提高。

总之,“大语文观”的思想形象再现了语文与生活同在的原理,使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成为现实,使生活中丰富的语文教育资源真正成为学生求知的源泉,把学习语文的广阔天地还给学生,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