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社会学第六章(03)PPT教学课件
新编教育社会学课件

(三)微观角度的研究
(四)综合角度的研究
第二节
教育社会学的历史及其发展
赛宾斯、华德、杜威
• 一、早起经典代表人物:马克思、孔德、韦伯、曼海姆、涂尔干
二、学科成型时期
(一)教育社会学研究中心的转移 (二)教育社会学的早期发展
三、社会学化时期
(一)研究范式的转型 (二)现代教育社会学的创立
3、教师角色实践
(二)教师角色社会化的阶段:1、教师预期社会化 2、教师继续社会化 (三)教师职业倦怠:1、职业倦怠的两种观点 2、职业倦怠的相关理论
3、职业倦怠的过程 4、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 5、改善教师职业倦怠的有效途径
(四)影响教师角色社会化的因素
第二节
学生的角色与角色行为
• 一、学生的社会位置与地位
2、社会代表着与同事角色的冲突
(二)教师群体内部的地位差别 (三)性别与教师的地位 (四)教师与非教学人员
四、教师的知识分子角色与角色地位
(一)教师的阶层身份特征:1、向上流动性 2、利益集团性 3、多重身份性 (二)教师的只是与权力
五、教师角色社会化
(一)教师角色扮演的过程:1、教师角色期待 2、教师角色领悟
• 二、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方法论
(一)依据方法划分的研究范式
1、实证研究范式 2、人文研究范式
(二)依据研究角度划分的研究范式
(三)依据理论或学派划分的研究范式
1、功能范式 2、冲动范式 3、互动范式
三、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
第二节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过程
• 一、教育社会学研究中的科学环 • 二、研究课程的形成
三、为什么要学习教育社会学 从教师、学生、家长、学校管理者四个角度分析
教育学ppt课件完整版

02
教育具有文化选择功能
根据培养人的客观规律进行文化选择,将经过选择的文 化整合成教育内容,传递给受教育者。
03
教育具有文化创新功能
通过科学研究、生产劳动等途径创造新的文化成果。
教育与科技进步
教育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
通过培养科技人才、推动科技创新等方式促进科技进步。
教育手段
定义 语言手段 实践手段 艺术手段 电化教育手段
教育手段是指教育者为了达到一定的教育目 的所采用的活动方式和方法的总称。
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是教育活动中最 基本的手段。
包括实验、实习、社会实践等,是巩固和运 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
包括音乐、美术、舞蹈等,能够丰富学生的 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量。
教育与人口质量相互促进
03
高质量的教育可以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而合理的人
口结构又为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04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教育目的概述
01
教育目的的定义
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
规定。
02 03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的方向 和总指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教育方针是确定教育事业发展方 向,指导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原则和行动纲领。
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古 代的教育思想萌芽,到近代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再到现代 教育学的多元化和国际化,教育学不断与时俱进,不断丰富 和完善自身的理论体系。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社会学专题ppt

文化水平与教育水平
间接
文
作为文化负荷体的人:教师与
化
学生
水 平
文化水平对教 育水平的制约
直接
与
教
教材与其他教育手段
育
文化水平与教育水平的循环
(二)、文化的传递、传播与教育
文化传递:文化的世代相接,是文化在时间上的 延续
文化传播:文化从一个区域到另一个区域的扩散 ,是文化在空间上的流动
作用:促进文化发展 促进个人社会化
收集资料:普查法,抽样法,个案法,典型 法,观察法,访问法,问卷法,二次分析, 实验法,区位法,社会测量法,功能探究法 ,系统工程法,数学法
普查法:
全面调查法,对调查对象的总体的 全部单位逐一不漏的进行调查,以 收集某一教育现象在某一时点上的 全部情况的资料。公共机构采用, 最接近真实。
抽样法:按一定方式从被研究对象的总体中选取一部 分做样本进行调查,将研究结果推论到总体 上去,从而得出总的结论。关键是保证样本
的代表性,缩小抽样误差。 偶遇抽样
非机率抽样 判断抽样
配额抽样
简单几率抽样
机率抽样
分层几率抽样 整群几率抽样
系统几率抽样
用于横剖式比较研究和追踪式研究
个案法:将某一个具体单位作为案例,对它的若干 现象、特征和过程作全面的、深入的、长 时间的调查研究,摸清它的来龙去脉。运 用广泛,定性研究,结果不宜推论。
实验法:在尽可能严密控制的条件下研究事物 发生变化的因果关系的科学方法,用 来检验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假设。较 小范围内进行,分为实验室实验和自 然实验。避免危害被试身心健康的做 法。
区位法:将某一区域作为一个体系,从其全部 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一区域与外界 的关系中综合考察区域生活、区域结 构、功能、价值体系、社会问题、区 域发展变化的趋势等等情况的一种方 法。
《教育学》(全章节)课件

从古代到现代,课程经历了多次变革 与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综合化、个 性化等趋势。
课程类型与结构
课程可分为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分 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等。课程结构则包 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三个层 次。
课程设计、开发与实施
课程设计原则与策略
课程设计应遵循学生中心、社会需求和学科体系等原则,采用目 标模式、过程模式等策略进行设计。
THANKS
感谢观看
《教育学》(全章节)课件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 教育学概述 • 教育的基本概念 • 教育与社会发展 • 教育与人的发展 •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 课程与教学论 • 德育与美育 • 教师与学生
目录
CONTENTS
01
教育学概述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教育制度的特点
客观性、规范性、历史性、强制性。
教育制度的发展
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
06
课程与教学论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课程概述
课程定义与内涵
课程发展历史与趋势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 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它包括课 程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等方面。
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教育受到政治制度的影响,同时也为政治制度培 养所需的人才。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教育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劳动力素质和生产效率。
3
教育在政治经济制度中的作用 教育可以传播政治意识、培养经济人才、促进社 会公平。
教育与文化传承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01
教育社会学PPT

01总体结构第一编学科元论第一部分学科论:事物共性研究第二部分问题论:事件专项研究第二编学科本论第三部分教育社会生态生境论第四部分教育社会生态结构论第五部分教育社会生态运行论第六部分教育社会生态功能论第七部分教育社会生态的存在形态第八部分教育社会生态的非生态化02学科范式第一部分学科论教育社会学学科学习-研究范式的性质1,实质:结构框架构件构式2,本质:理念构想观念价值3,全质:范式思路方法模式教育社会学科学习-研究范式的基本内容框架:思维对象的边界轮廓和结构关系教育社会生态的生境、结构、运行和功能理念:质性判断:实能应怎是:生存生产生活思路:思维的起点、进程和顺序从教育社会生态的生境考察到、结构、运行和功能分析教育社会学科学习-研究范式性质根本特征实质本位的研究1,客观反映范式:教育社会生态2,研究者价值祛除3,对应反映,超越性设计教育社会生态学习-研究范式本质理念教育社会生命形态的能动延续、再造和创新与教育社会的公平生活与有效生产教育社会生态学习-研究范式全质思路教育社会生态形态四是研究按着教育社会生态形态的环境、结构、运行和功能顺序,进行实是面目、能是猜想、应是建构和怎是设计的系统研究。
教育社会生态学习-研究范式基本特征1,对应真实性:主客观一致性2,全质综合性:实质本质有机统一3,形态完整性:结构性:形式内容4,理论系统性:逻辑性:辩证形式5,行动个体性:整体性、复合性学习-研究要求●行动参与性学习:个体性、共行性●实践反思性学习:目的性、批判性●展示内化性学习:外化性、内烁性●互动协商性学习:博弈性、自主性第一章研究学习主体一、研究学习主体的身份二、研究学习主体的立场三、研究学习主体的职责四、研究学习主体的权能五、研究学习主体的行为一、研究学习主体的身份1,实质:个人身份:自己私人2,本质:法人身份:角色身份代表者3,全质:完整身份:自己私人代表者(1)国民公民(2)他人家庭族群国家(3)人类:公共知识分子一、研究学习主体的身份准公共知识分子1立场2职责3权能4行为二、准公共知识分子立场1,研究学习者的基本立场无立场暗立场灰立场明立场2,准公共知识分子立场:明立场(1)全人类总体(2)全人类整体(3)全人类总体整体形态:个体三、准公共知识分子职责研究弘扬通识共识坚持维护公益公利发起参与公共行动尊重个体理念实践四、准公共知识分子权能研究认识权反思批判权表达辩论权自主行动权五、准公共知识分子行动坚持独立人格行动坚持批判反思行动创新设计建构行动本质形态:四是研究实是研究能是研究应是研究怎是研究四是研究的基本内涵实是研究:实然、实证、真实:完整能是研究:性质、猜想、价值:充分应是研究:规范、建构、模型:完备怎是研究:操作、设计、举措:可行四是研究的逻辑关系从实是研究、能是研究到应是研究再到怎是研究四是研究逻辑关系的依据教育社会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要求教育社会生态系统的实践性要求四是研究逻辑关系的意义实现主客观世界的科学统一实现科学认识与能动实践的统一研究对象与内容●教育社会生态人(元生态系统)●教育社会生态人(复合生态系统)教育社会生态人(元生态系统)●定义:生命形态人:教育生命有机体形态●以教育生命的客观律动为基础和依托,能动地参与、创造和享有有效生产和公平生活,自主地谋求更好生存与发展的教育生命有机体形态。
教育社会学第六章(03)

一、学校组织的性质
(二)学校组织的性质 学校是一个规范组织,同时学校还具有强制 组织和公立组织的某些特征
一、学校组织的性质
(三)西方学者有关学校组织理论的论述 1.关于学校科层化问题的争议; 2.关于学校组织的系统理论; 3.关于权变理论
二、学校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
• 1.正式组织:按照组织的规章和制度建立起 来的社会组织,组织成员的关系有正规的 明确的关系。。 • 2.非正式组织:是正式组织内部的若干成员 由于生活接触,感情交流、情趣相近,利 益一致等因素,不是经过认为设计而产生 的交互行为和共同意识,并由此而形成的 人际关系。
• ③当教师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不一致时,要在 认真分析差隔形成原因的基础上,采取相应措 施修改个人目标。
二、学校组织结构
1.异质结构 教师与学生在社会学特征上几乎完全相悖, 他们在学校中互为异质成员。 2.多权威的结构 学校对学生的组织工作主要是通过班主任和 任课教师对班级的管理控制来进行的
二、学校组织结构
三、学校组织文化的类型
1.制度文化与非制度文化
①学校的制度文化是指社会期待的学校具有 的文化,包括信念、价值观、态度及行为 方式等。 ②非制度文化是指学校文化中的哪些在社会 期待之外的文化。
三、学校组织文化的类型
2. 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 ①教师文化
• 从教师文化与社会要求之间的关系来看, 教师文化首先是“规范文化”;从教师文 化与学生文化的关系来看,教师文化是 “权威文化”;从教师文化自身所属的 “文化层次”来看,教师文化是“精致编 码文化”。
第一节 学校组织的一般理论
一、学校组织的性质
(一)学校是一种社会组织 1. 社会组织的含义: 社会组织是执行一定社会职能,完成特定 社会目标的一种单位或社会机构。
教育社会学专题ppt

一、经济与教育
社会生产力与教育
教 教育具有劳动力增值的功能:长效性和高效性 育 的 生 教育具有科学知识增值的功能 产 性 功 全面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功能 能
教 教育与社会生产力质的规定性相适应
育
与
生
产 力 教育与社会生产力量的规定性相适应
发
展
相
适 应
教育与生产力的时间性和空间性相适应
商品经济与教育
教
育
与
文 化 传
教育是文化传 播的重要途径
系统工程法:分解再组合,大系统测试
数学法: 运用数学方法进行综合,找出 一些教育现象在数量上的相对 稳定的关系(正比,反比,开 方等)
研究的具体技术
调查研究的技术:计划制定技术 资料收集技术 资料整理技术 资料分析技术
研究工具使用技术:传统工具和现代化工具
研究程序和步骤
提出研究课题:选题意义和选题可行性
研究课题
1. 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分析 2. 学科理论自身的建设 3. 针对地区热点的研究
三、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
研究范围
1. 研究教育与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的相关 2. 研究教育与区域社会之间的相关 3. 研究学校体系内部的各种社会关系 4. 研究班级组织内部的各种社会关系
研究发展新动向
1. 越来越多参与制订和评价教育政策和教育规 划的活动 2. 越来越重视国际间教育的比较研究,加强与 比较教育的协作 3. 政治学、经济学等也将参与教育社会学的研 究,进行协作 4. 研究领域日趋扩展,从宏观到微观 5.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将日益普及,由美国扩大 到世界各国
二、教育社会学的发展历程
传 统
萌生阶段(19c末到20c初) 孔德
教育社会学功能理论.最全优质PPT

教育具有实现个体社会化和形成个体集体意识的功能——涂尔干 教育实施乃是在于迎合社会需要,其目的除了使个人社会化之外,就社会而言,在使社会体系中的各组成份子有一种制度上的和谐
实现团体目标。为迎合整体文化的变迁, (institutional compatibility)。
他在文中探讨两项功能:社会化功能与选择功能。 ——适合于研究稳定、小型的社会系统
社会结构之所以维持社会团体的和谐及发 ——适合于研究稳定、小型的社会系统
此后他就一直在巴黎大学,讲授社会学和教育学,1917年病逝,享年59岁。
涂尔干(法国展) 的主要原理。
他曾以家庭结构与学校班级的分析为例, 来阐明其社会体系的理论。
并发展儿童生理的、智力的和道德的品质,以
适应整体政治社会和个人将来所处特殊环境的 需要。”也就是说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个人社会
化。涂氏认为教育的过程是把社会上的价值观
念(或集体意识)加诸于个人,塑造一个新人;
也就是说,要在本性基础上建立一个“社会我” (social being)。所以教育与社会化的历程是 相同的。此外,涂氏所指的社会化是有系统有
功能。他在文中探讨两项功能:社会化功 能与选择功能。依帕氏分析,班级的社会 化功能,可以概括地分为发展个人的责任 1902年主持巴黎大学文学院的教育学讲座。 感与培养个人的能力。 换言之,教育是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种功能;
帕森斯建立了社会体系理论,他认为任何社会体系都具有四种作用:模式的维持; 至于“选择的功能”,他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决定个人职业的选择方式不同于往昔——这种选择多决定于学校教育的过程而少受家庭
教育社会学第六章

教师的专业地位 教师的社会地位 教师的经济地位 教师的政治地位 教师的文化地位
世界各国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情况不一,大体分为以下三种:
1. 高于“类似的或同等资格的其他职业的工资”
日本是第一种类型的代表,教师工资,一般高出同学 历、同工龄的其他职业人员的15%以上。中小学教师工资可 达17万日元,而同工龄、同资历的公司职员工资平均为15.8 万日元。 2. 大致等同“类似的或同等资格的其他职业的工资” 第二种类型以波兰为代表,波兰政府规定,教师的平均 工资与工业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平均工资相等。 3. 低于“类似的或同等资格的其他职业的工资” 第三种类型以美国为代表,中小学教师的工资低于政府 公务员,也低于其他技术人员。例如,同样是学土学位的毕 业生,去搞工程专业可以拿到22 369美元,可是去当中学教 师只能拿15 548美元,小学教师只有14 789美元。工作15年 后的财会人员可以升到4万美元,而中学教师只能升到2万美 元。
2003年全国职业声望排序
1 2 3 4 5 6 7 8 9 市人大主任 市长 法院院长 工程师 科学家 县委书记 大学教授 大学教师 政府机关局长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电视台主持人 工商税务人员 作家 银行出纳员 政府机关办事员 飞机驾驶员 警察 体育运动员 医生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幼儿园老师 服装模特 居委会主任 护士 保险公司业务员 村委会主任 会计 邮递员 养殖专业户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出租汽车司机 宾馆服务员 建筑工人 图书管理员 殡葬场火化工 矿工 理发师 纺织工人 清洁工
教师角色图
趋向于 奉行不平 等的原则 “掩饰自 我” “社会代表者”
第六讲 教育体系中的社会分层 《教育社会学》华师社会学 考研(课堂PPT)

二、社会分层和教育成果
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有较高教育成就的人是否 就有更好的流动机会?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清楚“教育” 的含义。
23
什么是教育?
教育的认知结果(成绩和成就)? 受教育时间? 教育资格证书(文凭)?
24
争论
教育的认知结果(成绩和成就):这种信息不 容易得到!
受教育时间:反映了地方或国家的观点,而且 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5
一、社会分层及其讨论
社会分层是某个社会中的人群依照某一个或 某几个变化维度所进行的阶级分层,这些维 度是存在的和人们所认识到的收入、财富、 权力,社会名望,年龄和种族,及其它社会 特征(有时会是物理意义上的)的联合。
6
因为这些变化的维度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劳动 分工,同时因为职业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最显 著的特征,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职业被作 为社会分层尺度的基础。
这种尺度的最简单有效的形式是:某种职业 中所有个体的平均收入和教育水平的均值构 成了所谓文化和经济资源,而各种职业的均 值被加入到社会经济尺度中。
12
(二)关于分层的讨论
阶级和地位的含义争论 如何区分阶级? 如何描述具体阶级? 阶级类型的稳定程度如何? 分类维度是否动态?
13
1.阶级和地位的含义争论
教育社会学
刘杰
1
第六讲 教育体系中的社会分层
社会分层及其讨论 社会分层与教育成果 学校和阶层 教育制度和社会分层 文化屏障与社会分层
2
在所有目前已知的人类社会,都可以根据其 成员占据的社会地位将其分为不同的阶层。 这些阶层直接地或间接地来自于每个社会对 劳动的划分,同时受当时的历史环境所影响 。社会学家称这种垂直的社会分层为“某个 社会中的社会阶层”。
教育社会学

者需求的滿足與動機的激勵,非止學科知識和 傳統文化的傳遞;個人主義的色彩較濃
4. 社會改良論-重視學生對於社會不平等、不公
平現象的分析與批判;改良意味較濃
2019/6/1
7
課程社會學之理論基礎-潛在課程 區分為三大學派(陳伯璋,1985)
1. 結構功能論-潛在課程為「學生在學校及班級
事先安排好的有意學習」
2019/6/1
9
3. 社會批判理論-潛在課程為「將影響或決定正式 課程內涵和特性所蘊含的價值、規範、與態度, 內化於教學過程中(包括有意及無意),而使學 生習得這些經驗,藉以完成社會化;或將這些經 驗轉化為自我意識的反省與批判,進而產生對現
狀改進的實際行動」
2019/6/1
*個人方面:指個人的人格特質和需求,又 稱 情意層面
*制度方面:指制度中的角色期望,又稱規 範層面
2 . Getzels提出之班級社會體系模式:影響人類 社會行為的因素有二
3 . 教學必須瞭解個人與制度方面的資源與限制, 源自能掌握成效2019/6/1
15
教學之社會學基礎-衝突論
1. 教學為一種制度化的領導;教師和學生
3.兩性平權主義學派
* 重視課程中不當性別意識型態的批判,以及如何建 立理想之兩性關係
2019/6/1
6
課程社會學之理論基礎-正式課程
1. 人文主義-此類課程重視傳統文化知識與價值
的傳遞,具保守主義的色彩
2. 社會效率論-強調科學管理技術在課程發展與
學校教育實施上的運用,目的在培育具備競爭 力的公民;強調課程對社會的經濟功能
2.重視教育中成功與失敗者之「社會性特徵」及 「階段分配情形」;較忽略基本要素中之課程、 活動、教學、與評量
教育学完整版PPT幻灯片课件

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综合化、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终身教育体 系的建构。
06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概述
课程定义与本质
探讨课程的内涵、外延及其在教 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课程历史与发展
梳理课程理论的演进脉络,展示 不同历史时期的课程观及其变革。
课程目标与功能
阐述课程目标的设定、表述及实 现方式,分析课程在促进学生全
科学性
教育内容应符合科学原理和客观 规律。
时代性
教育内容应反映时代特征和社会需 求。
适用性
教育内容应适合受教育者的年龄特 征和认知水平。
教育手段
语言手段
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是 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手段。
艺术手段
包括音乐、美术、舞蹈等,是 丰富教育内容、提高教育效果 的有效手段。
定义
教育手段是指教育者为实现教 育目的所采用的各种方式和方 法的总称。
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个 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能够促进 个体不断追求自我完善和发展。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01
02
03
04
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 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
作出社会性规范。
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 特殊功能。
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 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
德育的目标
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 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 道德行为,形成健全的 人格和良好的社会适应 性。
德育的内容
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 体主义教育、社会公德 教育、家庭美德教育、 职业道德教育等。
德育过程与原则
德育过程
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和行为过程,通过这四个过程的相互 作用,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 展。
《教育社会学》 韦克难71页PPT

第一节 教育制度的基本要素 一、制度的含义 二、教育制度的构成要素
第二节 社会变迁与教育制度 的基本关系 一、社会变迁的含义 二、教育与社会变迁的基本关 系
第三节 教育制度变迁的动力
一、社会渐变与教育制度变迁 二、社会转型与教育制度变迁 三、社会剧变与教育制度变迁
第十章 社会结构与教育制度
四、教育社会学在国外的发展 五、教育社会学在我国的发展 六、教育社会学的发展趋势
第三节 教育社会学的理论 一、教育的功能理论 二、教育的冲突理论 三、教育的互动理论
第四节 教育社会学的应用 一、教育社会学与学校教育 二、教育社会学应用研究的 类型
第二章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过程 掌握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内容: (了解) (1)教育与社会结构。包括教育与社 会经济发展、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 与社会变迁以及教育与社会分层等宏 观分析; (2)教育与社会化过程。研究不同教 育形式下个体社会化过程的功能以及 社会角色; (3)学校的组织、文化、结构以及与 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
二、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
第二节 隐性知识与学校生活 一、学校文化的概念 二、学校文化研究的盲点
第三节 生活经验与日常生活 一、生活经验与学校教育 二、生活经验的传递与交流
第七章 班级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掌握班级组织的含义、特点 及其功能,了解班级的结构分 析,掌握班级的群体分析。
第一节 班级的组织分析 一、班级组织的含义与特点 二、班级组织的功能
第二节 学校组织的运行
一、学校组织中的冲突 二、学校组织的协调 三、组织理论与学校管理
第三节 学校组织的变革 一、学校组织变革的理论 二、学校组织变革的过程 三、学校组织变革的阻抗
第九章 社会变迁与教育制度
最新《教育学》(全章节)课件ppt课件

02 教育的基本概念
教育的定义与本质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旨在通过传授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念,促进个体的 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教育的本质在于引导个体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实现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化。
教育具有历史性、阶级性和民族性,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对教育有不同的理解和 实践。
教育的功能与价值
教育的发展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同时也推动着社会的变革和进 步。
03 教育与社会发展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教育权和教育目的,经济制度
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02
教育通过培养人才、传播思想形成社会舆论等方式,对政治经
08 教师论与学生论
教师职业角色定位及专业素养要求
传授知识与技能
作为教师,首要职责是向学生传授专 业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掌握未来生 活和职业发展所需的能力。
激发创新与创造力
现代教育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 精神和创造力。教师应通过鼓励学生 质疑、探索新领域等方式,激发他们 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引导学生发展
出的人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
教育目的的层次
教育目的可分为国家的教育目的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
师的教学目标。
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精神实质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内容
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和接班人。
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性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培养劳动者是我国教育目的的 总要求;要求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素质结构;培养 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社会价值取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12/10
18
一、社会组织的目标
2. 我国目标整合时需注意的问题:
• ①在制定组织目标时,要含有为个人所乐于接 受的一定的因素,要尽可能将与组织目标方向 一致的个人目标纳入组织目标之中。
• ②为保证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一致性,要加 强对个人目标选择的指导。
• ③当教师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不一致时,要在 认真分析差隔形成原因的基础上,采取相应措 施修改个人目标。
2020/12/10
23
二、国外关于学校文化的研究
(一)沃勒的《教学社会学》 学校五方面的特征: ①属于次级文化; ②属于综合文化; ③对立与统合型文化; ④积极与消极功能兼具。 ⑤可有意安排或引导发展方向。
2020/12/10
24
二、国外关于学校文化的研究
(二)柯尔曼娱乐亚文化 ①年轻人在音乐和服装上有特殊的爱好; ②在文化态度上经常与成人世界相对立或
2020/12/10
12
三、在我国学校功能发挥中 存在的问题
• 1.我国学校社会化功能存在的缺欠 • 2.学校选择分配功能中存在的问题
2020/12/10
13
第三节 学校组织的目标 和结构
2020/12/10
14
一、社会组织的目标
(一)学校组织目标的构成 1.社会规定目标; 2.学生个人目标; 3.教师个人目标; 4.学校期望目标。
2020/12/10
15
一、社会组织的目标
(二)学校组织目标的差隔 1. 含义:指已经形成的学校组织目标和构 成学校组织目标的体系之间不一致的现象。 2.表现:学校组织目标的差隔主要表现在 学校及个人目标与国家规定的目标的差隔 上。
2020/12/10
16
一、社会组织的目标
3.原因:
• ①社会规定目标具有一般性,使学校在实 践过程中,感到难于遵循(全面性);
• 2.非正式组织:是正式组织内部的若干成 员由于生活接触,感情交流、情趣相近, 利益一致等因素,不是经过认为设计而产 生的交互行为和共同意识,并由此而形成 的人际关系。
2020/12/10
7
第二节学校组织的功能
2020/12/10
8
一、关于学校社会功能的理论介绍
• 1.理莫的观点 • ①对儿童的照顾和监护功能;②社会决策
者相隔离; ③要求得到得到前几十年里始终没有被成
年人承认的权利。
2020/12/10
25
三、学校组织文化的类型
1.制度文化与非制度文化 ①学校的制度文化是指社会期待的学校具有
的文化,包括信念、价值观、态度及行为 方式等。 ②非制度文化是指学校文化中的哪些在社会 期待之外的文化。
2020/12/10
• ②学校个人目标超越社会现实,对学校形 成压力(升大学)。
• ③社会目标与个人目标的矛盾激化,使学 校陷于两难困境。
• ④教师个人目标与社会规定目标及学校组 织目标的差隔,直接影响教育质量。
2020/12/10
17
一、社会组织的目标
(三)学校组织目标的整合 1. 整合方式: ①交易的方式; ②社会化方式; ③适应的方式。
26
三、学校组织文化的类型
2. 教师文化是“规范文化”;从教师文 化与学生文化的关系来看,教师文化是 “权威文化”;从教师文化自身所属的 “文化层次”来看,教师文化是“精致编 码文化”。
使学生的个体目标与社会要求相统一;③ 使学生能正确认同身份和扮演角色;④使 学生掌握独立生活的专门知识和技能
2020/12/10
11
二、学校的基本功能
• 2.选择功能: • 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学生进行筛选和选
拔,使他们得到相应的社会地位,履行相 应的社会角色的过程。中近代社会开始, 学校开始承担了这种选择和分配的职能。
第六章
2020/12/10
1
第一节 学校组织的一般理论
2020/12/10
2
一、学校组织的性质
(一)学校是一种社会组织 1.社会组织的含义:
社会组织是执行一定社会职能,完成 特定社会目标的一种单位或社会机构。
2020/12/10
3
一、学校组织的性质
2.学校符合社会组织的基本特征: • a.学校有特殊的活动目标——培养人才; • b.由一定数量的教职工所构成的,这些成员按
制组织和公立组织的某些特征
2020/12/10
5
一、学校组织的性质
(三)西方学者有关学校组织理论的论述 1.关于学校科层化问题的争议; 2.关于学校组织的系统理论; 3.关于权变理论
2020/12/10
6
二、学校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
• 1.正式组织:按照组织的规章和制度建立 起来的社会组织,组织成员的关系有正规 的明确的关系。。
型组织。校长无法和全校所有师生建立密 切联系,在校长与教师之间起码横亘着两 极亚组织,即教务处、政教处与学科组、 年级组,致于校长和普通学生之间的中坚 层次更多
2020/12/10
21
第四节 学校组织文化
2020/12/10
22
一、学校文化的含义
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 员所共有、享用和传递的文化的综合体, 它相对社会文化来说是一种亚文化,是一 种组织文化,主要反映在组织成员的行为 中,同时有规范和影响组织成员的行为。 学校文化包括三个要素:物质要素、观念 要素和行为要素。
2020/12/10
19
二、学校组织结构
1.异质结构 教师与学生在社会学特征上几乎完全相悖,
他们在学校中互为异质成员。 2.多权威的结构
学校对学生的组织工作主要是通过班主任 和任课教师对班级的管理控制来进行的
2020/12/10
20
二、学校组织结构
3.多层次结构 学校是由几百人,乃至上千人组成的大
的选择功能;③意识形态的教化功能;④ 认知功能。
2020/12/10
9
一、关于学校社会功能的理论介绍
• 2.斯帕迪的理论 • ①教育的作用;②社会化的作用;③保护
和管理作用;④颁发证书的作用;⑤选择 的作用。
2020/12/10
10
二、学校的基本功能
1.社会化功能: ①给学生特定的文化价值和行为规范;②
照一定的手续加入到组织中来,具有稳定的交 互作用; • c.学校有一套规章制度,办学治校的方针和办 法,要求成员执行和遵守,同时还有合理的权 利结构; • d.学校有校舍,教室、图书、实验室等物质条 件。
2020/12/10
4
一、学校组织的性质
(二)学校组织的性质 学校是一个规范组织,同时学校还具有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