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常数测定-有机分析

合集下载

有机化合物系统鉴定法

有机化合物系统鉴定法
(1)硝酸银实验 (2)拜尔斯坦实验
Cu [O] CuO X2 CuX2(绿色火焰)
(3)溴和碘的实验
2NaI + Cl2(H2O) 2 NaCl + I2(CCl4)
继续滴加氯水,不断振荡,静置后若四氯化碳层 显红棕色,表示有溴。
I2(CCl4) + Cl2(H2O) 2ICl
2NaBr + Cl2(H2O)
(三)烃类的检验 1.烷烃 烷烃一般没有合适的定性检验方法,主要区别烷 烃与其它烃及含氧化合物可采用实验1的方法。 实验1. 碘—电荷转移实验 碘可溶解在具有π电子或孤电子对的化合物中, 形成棕色电荷转移复合物。碘不可能与烷烃形成 电荷复合物,溶液仍显紫色。
I2 , R2O
I2
2.烯烃与炔烃 实验2 溴的四氯化碳实验 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与含有碳碳双键或三键的 化合物发生加成反应使溴褪色。无溴化氢防 出为正结果
(一)物态:样品是固态还是液态,固态样 品可观察其晶形,初步判断纯度。液体样 品应注意有无悬浮物及其它液相存在。 (二)颜色:大多数有机化合物是无色的, 若有颜色,主要包括下列三种情况: (1)含有色的杂质 (2)易被氧化的物质 (3)样品本身有颜色
有机化合物的颜色
颜色
无色 淡黄色 黄色
可能的化合物
(四)灼烧实验:观察样品在灼烧时的情况 (1)是否燃烧?火焰有无黑烟?是否爆炸? (2)如样品是固体,是否熔化,是否升华? (3)有没有气体放出,有无特殊气味? (4)灼烧后有无残渣? 通过灼烧实验可以判断化合物的大致类型 多硝基化合物易爆炸;含碳氢的百分数小的化合物 如多卤物、甲酸、脲等不易燃烧,淀粉无熔点;盐类 难熔化;樟脑和萜类易升华;
没有多个共轭双键或芳香烃 芳香硝基物、氧化偶氮物、亚硝基物等 并苯、邻二酮醌、硝基酚、硝基芳香胺、脎、N—亚硝基 物、偶氮物等

【2024版】(一)化验员入职考试-(及答案

【2024版】(一)化验员入职考试-(及答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一)化验员入职考试-(及答案第一篇:(一)化验员入职考试-(及答案化验员考试试题(入职考试)姓名:所学专业:分数: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计80分)1、34×10有效数字是(A)位。

A、2B、3C、4D、52、()pH=5.26中的有效数字是(B)位。

A、0B、2C、3D、43、比较两组测定结果的精密度(B)。

甲组:0.19%,0.19%,0.20%,0.21%,0.21%乙组:0.18%,0.20%,0.20%,0.21%,0.22%A、甲、乙两组相同B、甲组比乙组高C、乙组比甲组高D、无法判别4、分析某药物的纯度时,称取样品0.3580g,下列分析结果记录正确的为(C)A、36%B、36.4%C、36.41%D、36.412%5、实验测得右灰石中CaO含量为27.50%,若真实值为27.30%,则(27.50%-27.30%)/27.30%=0.73%为(B)A、绝对误差B、相对误差C、绝对偏差D、标准偏差6、酸碱滴定法进行滴定,消耗溶液体积结果记录应保留(A)A、小数点后2位B、小数点后4位C、二位有效数字D、四位有效数字7、用称量绝对误差为0.1mg的天平称出的50mg(以克为单位表示的质量),正确表示结果为(C)A、0.5000B、0.500C、0.0500D、0.05008、下列数据中具有三位有效数字的有(A)A、0.350B、1.412×103C、0.1020D、PKa=4.74 9、80、下列气体中,既有毒性又具可燃性的是(C)AO2BN2CCODCO210、在不加样品的情况下,用测定样品同样的方法、步骤,对空白样品进行定量分析,称之为(B)A、对照试验B、空白试验C、平行试验D、预试验11、对同一样品分析,采取一种相同的分析方法,每次测得的结果依次为31.27%、31.26%、31.28%,其-1-315、干燥器中的变色硅胶有效时的颜色是(A)A、蓝色B、红色C、黄色D、绿色16、直接法配制标准溶液必须使用(A)A、基准试剂B、化学纯试剂C、分析纯试剂D、优级纯试剂17、下列氧化物有剧毒的是(B)A、Al2OB、As2OC、SiOD、ZnO18、下列仪器中可在沸水浴中加热的有(D)A、容量瓶B、量筒C、比色管D、三角烧瓶19、下面不宜加热的仪器是(D)。

综合化学实验21化合物表征

综合化学实验21化合物表征
力常数 k/1010N·cm-1 振动波数σ/cm-1
键强度
键 类 型
C
C
C
C
C
C
键与力常数、振动频率的关系
① 键的力常数 k 与键能有关,键能大,力常数 大,振动频率也大。
1. 分子振动的类型
(1) 伸缩振动
成键的两原子沿键轴方向伸长和缩短的振动 称为伸缩振动,常用 n 表示。其特点是振动时只 发生键长的变化,无键角的变化。
分子中成键的两个原子的简谐振动:
不对称伸缩振动 (nas ) 伸缩振动有两种:对称伸缩振动(ns )和不对 称伸缩振动(nas )。 对称伸缩振动 (ns )
波数/cm-1
100 200 400 780 3×103 3×104 3×105 108
表征结构 可用光谱
0.1 0.2 0.4 0.78 3 30 300 105
03
互相验证。
04
2.1.3 红外光谱(IR)
红外光谱的功能:鉴别分子中的某些官能团
化合物吸收了红外光的能量,使得分子振动能级、转动能级发生跃迁,由此产生红外光谱, 又称振转光谱。
σ
4000~400 cm-1
区域
l 2.5~25 μm
电磁波辐射:
一、基本原理
(1) 官能团分析方法
把官能团化合物转化成其衍生物,测定衍生 物的性质。
(2) 官能团转化法
01
02
此法只能为辅助方法。
(1) 物理常数测定法
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核磁共振谱和质谱被 广泛使用。这些方法揭示化合物微观结构,具有 试样用量少、测试时间短、结果精确等特点,是 结构表征的最有力的手段和快速的方法。
C
C
R

有机化合物的波谱分析

有机化合物的波谱分析

第七章有机化合物的波谱分析(一)概述研究或鉴圧一个有机化合物的结构,需对该化合物进行结构表征。

其基本程序如下: 分离提纯一物理常数测左一元素分析一确立分子式一确泄其可能的构适式(结构表 征(参见 P11-12)(1)结构表征的方法传统方法:(化学法)① 元素左性.泄量分析及相对分子质量测泄 —— 分子式:② 官能团试验及衍生物制备——分子中所含官能团及部分结构片断: ③ 将部分结构片断拼凑 —— 完整结构; ④ 查阅文献,对照标准样,验证分析结果。

特点:需要较多试样(半微量分析,用样虽为10-100mg ),大虽:的时间(吗啡碱,1805- 1952年).熟练的实验技巧,高超的智慧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缺点:①分子有时重排,导致错误结论;② P 及一C=C 一的构型确定困难。

波谱法:① 质谱(最好用元素分析仪验证)——分子式:② 各种谱图(UV 、IR 、NMR. MS ) —— 官能团及部分结构片断; ③ 拼凑——完整结构; ④ 标准谱图——确认。

特点:样品用量少(v30mg ),不损坏样品(质谱除外),分析速度快,对'C 及一C=C 一的 构型确左比较方便。

光谱法已成为有机结构分析的常规方法。

但是化学方法仍不可少,它与光谱法相辅相成, 相互补充,互为佐证。

(2)波谱过程分子运动:平动、振动、转动、核外电子运动等9量子化的(能量变化秘续)A 每个分子中只能存在一定数量的转? 动.振动、电子跃迁能级波谱过程可表示为:有机分子+电磁波选择性吸收 仪器记录用电磁波照射有机分子时, 分子便会吸收那些与分子内 的能级差相当的电磁波,引 起分子振动、转动或电子运 动能级跃迁,即分子可选择 性地吸收电磁波使分子内能 提高用仪器记录分子对不 同波长的电磁波的吸收情 况,就可得到光谱。

不饱和度亦称为分子中的环加双键数、缺氢指数、双键等价值等。

其定义为: 当一个化合物衍变为相应的绘后,与其同碳的饱和开链桂比较,每缺少2个氢为 1个不饱和度。

物理常数测定法、滴定分析法(一)

物理常数测定法、滴定分析法(一)

物理常数测定法、滴定分析法(一)一、最佳选择题1. 供试品在毛细管内开始局部液化出现明显液滴时的温度为A.全熔B.终熔C.初熔D.熔点E.熔融答案:C[解答] 本题考查的是熔点的定义。

熔点是指物质按照规定的方法测定,由固体熔化成液体的温度、熔融同时分解的温度或在熔化时自初熔至全熔的一段温度。

“初熔”系指供试品在毛细管内开始局部液化出现明显液滴时的温度:“全熔”系指供试品全部液化时的温度。

“熔融同时分解”是指样品在一定温度下熔融同时分解产生气泡、变色或浑浊等现象。

建议考生掌握熔点的定义。

故答案为C。

2. 旋光法测定的药物应具有A.不对称碳原子B.共轭体系C.立体结构D.氢键E.苯环结构答案:A[解答] 本题考查的是旋光法的应用。

平面偏振光通过某些光学活性物质的液体或溶液时,其振动平面向左或向右旋转的现象称为旋光现象,旋光法利用的是旋光现象,所以药物应有不对称碳原子。

建议考生熟悉旋光法的适应对象。

故答案为A。

3. 除另有规定外,比旋度测定的温度为D.30℃E.35℃答案:B[解答] 本题考查的是比旋度测定方法。

平面偏振光透过长1dm且每1ml含旋光物质1g的溶液,在一定的波长和温度下测得的旋光度称为比旋度。

《中国药典》规定温度t为20℃、用钠光D线(589.3nm)作光源用旋光计测定。

建议考生熟悉比旋度的测定条件。

故答案为B。

4. 用酸度计测定溶液的pH,测定前应用pH值与供试液较接近的一种标准缓冲液,调节仪器旋钮,使仪器pH示值与标准缓冲液的pH一致,此操作步骤为A.调节零点B.校正温度C.调节斜率D.平衡E.定位答案:E[解答] 本题考查的是pH值测定方法。

pH值测定多用“两次测量法”,即先用标准缓冲溶液对仪器进行校正符合要求后,再进行溶液pH值的测定。

仪器校正时应选择两种pH值相差3个单位的标准缓冲溶液,使供试品溶液的pH值处于二者之间;用与供试液pH值接近的第一种标准缓冲液定位后,再用第二种标准缓冲液进行测定以核对仪器示值,误差应小于±0.02pH单位。

有机实验基本操作

有机实验基本操作

有机化学实验基本技能问题及简答1、如何查阅有机化合物的物理常数?答:在进行或设计一个有机合成实验之前,必须首先弄清楚反应物料和生成物的物理常数,这样在反应、分离纯化时,才能设计出合理的工艺路线,操作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通常查找物理常数有四个途径:(1)在教材书中,每一章的物理性质都列出了一些常见化合物的物理常数。

另外,在多数实验教材书的附表中,也列有一些常见溶剂和物料物理常数。

(2)在图书馆中,查阅相关的手册。

主要查阅有机化合物手册、有机合成手册、化学手册、物理化学手册等。

(3)在网上查找,有些网站和化学品电子手册专门提供物理常数。

(4)在实验室的试剂瓶上,一般都列有主要物理性质的常数。

2、简述使用小台秤的注意事项?答:小台秤是有机合成实验中,常用于称量物料质量的仪器。

在称量前,应先观察两臂是否平衡,指针是否在标尺中央。

如果不在中央,可调节两端的平衡螺丝,使指针指向标尺中央,两臂即达到平衡。

称量时,将物料放在左盘上,右盘上加砝码。

为了保持台秤清洁,所称物料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应放在清洁、干燥的称量瓶、表面皿、硫酸纸或烧杯中进行称量。

加砝码时,应用镊子(不能直接用手)先大后小的加。

称量后,应将砝码放回盒中,将游码复原至刻度0。

3、有机化学反应加热有哪些方法?答:有机反应最常用的是通过石棉网上加热,不能直接用火加热。

否则仪器容易受热不均匀而破裂。

如果要控制加热的温度,增大受热面积,使反应物质受热均匀,避免局部过热而分解,石棉网加热仍很不均匀,故在减压蒸馏、或回流低沸点易燃物等操作中不能适用,最好用适当的热浴加热。

(1)水浴:适用于加热温度不超过100℃的反应。

如果加热温度在90℃以下,可浸在水中加热。

如果加热温度在90-100℃时,可用沸水浴或蒸汽浴加热。

(2)油浴:加热温度在100℃-250℃时,可用油浴。

油浴的优点是可通过控温仪使温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容器内的反应物料受热均匀。

容器内的反应温度一般要比油浴温度低20℃左右。

有机分析习题

有机分析习题

《有机分析》习题2.物理常数的测定1、用毛细管法测熔点时应注意哪些事项?固体试样的熔点敏锐是否能确证它是单纯化合物?两种化合物的熔点不下降是否能证明它们为同一化合物?为什么?2 、测定熔沸点时为什么要进行温度计外露段的校正?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不进行此项校正?3 、液体试样的沸程很窄是否能确证它是纯化合物?为什么?4 、测定沸点和沸程时为何要进行气压的校正?如何校正?5 、液体密度的测定方法有几种?简述各种测定方法的原理。

6 、简述阿贝折光仪测定液体折光率的原理?折光仪用标准液或标准玻璃校正的目的是什么?7 、作为液体纯度的标志,为什么折光率比沸点更为可靠?8 、旋光性物质溶液的旋光度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9 、举例说明旋光性物质溶液的比旋光度与溶液的浓度、PH 值、温度和所用溶剂有关?10 、圆盘旋光仪中半荫片能提高测量的准确度,为什么?11 、如何判断被测物是左旋还是右旋?12 、测定硫脲熔点得如下数据:初熔全熔主温度计读数172.0 ℃174.0 ℃辅助温度计读数38 ℃40 ℃温度计刚露出塞外刻度值149 ℃求校正后的熔点 .13 .已知四氯化碳试剂( 1 )今用韦氏天平测某试样密度,得以下数据:骑码 1 2 3 4水中位置10 0 0 6试样中位置 5 9 8 0( 2 )测定沸程得如下数据;初步判断试样的级别?14、已知分析纯:邻二甲苯ρ=0.8590 ~0.8820;对二甲苯ρ=0.8590~0.8630;氯苯ρ=1.1050~1.1090,用韦氏天平测定两试样,得如下数据:(1)初步鉴定样1是邻二甲苯还是对二甲苯?(2)初步鉴定样2是否为分析纯氯苯?15、根据以下条件鉴定未知物是否为果糖?称取 2.50g 试样溶于50.0mL水中;用1dm旋光管于20℃时,测得旋光度为-4.65 °。

16 、已知葡萄糖的纯度为95.0% ,如果此试样可以使偏振光振动面偏转+11.5 °,则应称取多少克葡萄糖。

分析化验中常见问题的解决处理方法

分析化验中常见问题的解决处理方法

# $
! ! ! ! "#$%
!! ! 第一章! 分析化验中常遇到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两类物质质量水平的差别,会使标定的浓度有一定的不同。 "% & " & $! 举例介绍量值溯源与试样中被测物存在形式不同能引入的问题。 [ 答] ! 例如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有机产品中的钙、镁杂质时,由于钙、镁的存在 形式是有机金属化合物,在测定时应使用有机金属化合物的标准溶液,作为其量值溯源。 若使用无机盐的标准溶液作量值溯源,会引入不正确的测定结果。有机金属化合物标准溶 液的实例请见 "% & ’ & ( 题。
" #
$
%
第十篇! 分析化验中常遇问题的处理方法
!洗涤次数,每次洗涤用多少洗涤溶液等未规定。 "在要求洗涤至无氯化物时,未规定取多少体积的洗涤过沉淀的洗涤液;也未规定怎 样检测氯化物。 例 &! 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时,对外推法中加入杂质标准溶液的量未规定。 例 ’! 用阳极溶出伏安法测定时,对外推法中加入杂质标准溶液的量不作规定。 例 #! () * + ,-" . &--& 《 化学试剂标准滴定溶液的制备》 中“ #/ $ 碘标准滴定溶液” 浓度的标定有两个方法:一个是用基准试剂三氧化二砷的直接标定法;另一个是用硫代硫 酸钠标准滴定溶液的间接标定法。在标准中没有规定哪个方法是仲裁法,使检验人员对两 个方法所得碘标准滴定溶液浓度的不同不好判断。详见 "- . " . &# 题和 "- . & . ’ 题。 "- . " . ,! 介绍我国检验方法较费时间或未采用较先进方法的实例。 [答] 例 "! 化工产品测磷酸盐含量时,多采用沉淀为磷酸铵镁,再灼烧成焦磷酸镁的重 量法,这比滴定法费时间。 例 &! 化工产品测钾盐含量时,多采用沉淀为四苯硼酸钾的重量法,这比先作离子交 换,后作滴定测定费时间。 例 ’! 对较多有机产品的定性检定,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0 年版,二部) 中多采用较先进的红外光谱法;我国化工产品多采用物理常数测定法。 例 #! 对有机酸酯类产品的含量测定,可以采用气相色谱法,我国化工标准中多采用 化学分析法中的皂化法。 "- . " . 1! 举例介绍少数检验方法的局限性。 [ 答] ! 如采用测定丙三醇产品折射率的方法,以判定丙三醇产品的含量。这个方法的条 件是在丙三醇产品中只含有杂质水,若含有其他杂质,例如乙二醇,则此方法是不能用 的,这样的方法是结合产品生产工艺制订的,有其局限性,不能简单地引用,详见 "- . % . "% 题。

常用有机试剂物理常数

常用有机试剂物理常数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附录 5 共沸混合溶剂
溶剂
乙酸乙酯 环己烷 异丙醇 二异丙醚 乙酸甲酯 环乙烷 乙醇 氯仿 乙醇 四氯化碳 乙醇 苯 乙醇 庚烷 甲醇 氯仿 甲醇 二氯甲烷 乙醇 苯 环己烷 甲醇 乙酸乙酯 环己烷 甲醇 丙酮 环己烷 甲醇 乙酸乙酯 丁酮 庚烷 甲醇 苯 丙酮 环己烷 乙醇 甲苯 丁酮 氯仿 丙酮
和水溶性杂质)1~3 次,无水氯化
钙干燥,重蒸.
氯仿
61.2℃
5.2℃ 1.439 以稀氢氧化钾洗涤,再用水洗 2~3 氯 仿 不 能 用 金 属
次,以无水氯化钙干燥,重蒸.
钠干燥,用容易引
起爆炸.
乙酸乙酯 77.1℃
6.1℃ 0.902 工业用乙酸乙酯用 50%碳酸钠洗
至 2 次 ,以无水氯化钙干燥,重蒸.
10.4
12.3 12.47 13.9 14.7 16.56 17.8 18.3 18.5 19.92 20.3 20.7 20.7
溶解度(20~25℃)
溶剂在水 水在溶剂中

不溶
不溶
0.00095% 0.0111%
0.010% 0.0055% 任意混溶
0.077% 0.010%
0.1780% 0.063%
氧化物,引起爆炸.
乙醇
78.8℃
26.8 0.794* 工业酒精加生石灰回流 2~4 小时,

重蒸.
甲醇
54.6℃
31.2 0.742 一般重蒸即可,如含有醛酮,可以 重蒸

用高锰酸钾大致测定醛酮含量 ,
加过量的 盐酸羟胺回流 4 小时

有机化学基础知识(一)

有机化学基础知识(一)

CH3
H
H
H
H
CH3
CH3
H
CH3
H
H
H
对位交叉式 能量最低
邻位交叉式
最稳定(最占优势)构象
CH3 H
H H
H CH3 部分重叠
H H
CH3 CH3
HH 全重叠式 能量最高
2.4 烷烃的物理性质
有机物的物理性质通常是指: 物态、沸点、熔点、密度、
溶解度、折射率、比旋光度和光谱性质等.
通过测定物理常数可以鉴定有机物和分析有机物的纯度.
1. 状态(常温常压下)
正烷烃: C1~C4
C5~C16
C17以上
气体
液体
固体
2. 沸点 ( b.p.)
沸点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①分子间 van der Waals 引力: 包括色散力、诱导力和
取向力. 分子的极性越大, van der Waals 引力越大. ②分子间是否形成氢键. 氢键的影响明显. • 烷烃是非极性或极性很弱的分子, 分子间仅存在很弱的色散力 ∴与分子量相同或相近的其它有机物相比, 烷烃的沸点最低. • 直链烷烃随着碳数的增加, 分子间色散力增大, 因而沸点逐渐升高. 同碳数的烷烃中, 直链烃的沸点较高, 支链越多, 沸点越低.
偶极矩是衡量共价键极性大小的物理量, 用µ表示.
µ = q . d 偶极矩µ的单位是 C . m 即 库仑.米
偶极矩是一个矢量, 其方向用 +
表示.
分子的偶极矩是分子中各个键偶极矩的矢量和.
2 分子结构(structure)的基本含义
应包括: 分子的构造(constitution)、构型(configuration)、 和 构象(conformation)

有机化学专业博士研究生课程

有机化学专业博士研究生课程

有机化学专业博士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有机分析课程编号:0703031F05学分:3总学时数:60开课学期:2考核方式:开卷课程说明: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有机化合物系统鉴定,理解有机化合物物理常数的测定、元素定性、定量分析、官能团的检验等知识,学习和掌握波谱分析方法的基本理论、比较系统的获得紫外光谱、红外光谱、质谱、核磁共振光谱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利用现代光谱技术进行有机化合物结构的鉴定。

培养学生应用各类分析方法解决有机化合物进行物质成分和结构分析的能力。

掌握有机混合物的分离方法及分离方法的选择和拟定,能运用恰当的方法对混合物进行分离。

教学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 (6 学时)1.1有机分析的发展特点1.2有机分析的一般步骤1.3物理常数的测定1.4有机化合物的初步审察1.5有机化合物的灼烧试验1.6元素定性分析本章要求:了解有机分析的发展,掌握有机分析的一般步骤;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熔点、沸点、密度、折射率、比旋光度等物理常数的测定;能够进行有机化合物分析的初步试验。

第二章紫外光谱 (6 学时)2.1紫外光谱的基本原理2.2紫外光谱仪和实验中的一些问题2.3各类化合物的紫外光谱2.4紫外波谱的经验规律2.5紫外光谱的应用本章要求:掌握紫外光谱产生原理测定方法和影响因素;掌握含共轭体系和芳香族化合物的紫外光谱吸收规律;掌握共轭体系极大吸收波长的计算;掌握紫外光谱在有机化合物结构测定中的应用及定性、定量分析中的应用。

第三章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 (8 学时)3.1红外光谱的发展、特点及红外光谱图3.2基本原理3.3红外分光光度计3.4试样的调制3.5有机化合物基团的特征吸收3.6影响基团吸收频率的因素3.7红外光谱图的解析3.8拉曼光谱本章要求:了解红外光谱发展概况,掌握红外光谱的特点,懂得红外光谱谱图的表达方式及物理含义;了解指纹区与官能团区的划分;掌握化合物吸收带位置、个数、强弱及特征;掌握红外光谱解析的一般步骤,会结合元素分析和已知分子式条件下推测分子结构,确定谱带归属;懂得应用标准谱图验证结构解析的结果;了解瑞利散射与拉曼散射的产生;判断振动是否拉曼活性和红外活性,了解拉曼光谱的特点及在结构分析中的应用。

有机化学试验-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有机化学试验-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有机化学实验(B)教学大纲大纲说明本大纲是在1998年制定的有机化学实验(生物学科类专业)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根据上级教学部门的有关精神重新修订的。

其主要修订点如下:1.本课程统一为生命科学学院(包括协和医科大)和医学部临床医学专业二年级全体本科生的必修课程。

2.学时由原来的85学时改为75学时,仍为2.5 学分。

3.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科学的发展,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取舍,在保证基本操作训练的前提下,增加了两个有机合成实验。

鉴于学生来自生命科学和医学学科,我们增选了能增加实验的知识性和趣味性的药物合成。

4.对实验基本内容有了较详尽的介绍。

目的和要求有机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有机化学实验是有机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是(1)使学生通过实验的第一手材料,加深对课堂所学的有机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

(2)训练学生掌握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技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实验室工作作风和习惯。

训练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技术和技能是有机化学实验课的基本任务之一,是必须在实验课中切实加强的环节。

对于重要的基本操作单独安排训练,并在合成实验中加以运用和巩固,使学生达到正确和熟练的程度。

合成实验是对学生的综合训练,除了巩固学生的基本操作技术和技能,要求培养学生正确选择有机反应,认真分析反应过程的现象和影响因素,熟练产物的分离提纯鉴定。

通过这个教学环节,较全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今后学习专业课和开展科研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生进行实验前,应对相关的有机化合物的性能有所了解,因而本课要求学生学会使用有关的手册、文献资料及信息网络查阅有机化合物的物理化学常数。

要求学生实验前认真预习,写出预习笔记;实验课中仔细观察和正确记录,整理分析数据;课后按规范书写实验报告。

安全、卫生、节约药品的教育和实施贯穿始终。

教师对学生的预习、仪器装置、基本操作、产品质量和数量、安全卫生、科学态度、合作精神、实验报告等方面进行考察,作为学生评分的依据。

有机化合物系统鉴定法

有机化合物系统鉴定法

颜色
可能的化合物
无色
没有多个共轭双键或芳香烃
淡黄色 黄色
橙或橙红色
芳香硝基物、氧化偶氮物、亚硝基物等
并苯、邻二酮醌、硝基酚、硝基芳香胺、脎、N—亚硝基 物、偶氮物等
偶氮物、硝基氨基酚、羟蒽醌、靛红、硝基苯肼、硝基苯 腙等
红、紫或棕色 偶氮物、三苯甲烷染料、蒽醌的氨基衍生物等
绿色
亚硝基物、N,N—二烷基苯胺等
2 N a B r+ C l2 ( H 2 O ) 2 N a C l+ B r 2 ( C C l4 )
有机化合物系统鉴定法
(二)元素定量分析
经典的有机碳和氢元素的定量方法是将样 品在氧气流及金属氧化物催化下,经高温燃 烧氧化,使碳、氢定量地转变成CO2和H2O; 生成的CO2和H2O分别用无水高氯酸镁和烧 碱石棉吸收,称重,计算出样品中碳和氢的 百分含量。
B氮的鉴定 普鲁士蓝试验
6NaCN + FeSO4 Na4 → Fe(CN)6+Na2SO4 3Na4Fe(CN)6 + 2Fe2(SO4பைடு நூலகம்3 → Fe4[Fe(CN)6]3 + 6Na2SO4
有机化合物系统鉴定法
对硝基苯甲醛试验
C H O
N a C N+
2
N O 2
C N C H O -N a +
蓝色
偶氮染料、靛蓝、等
黑色
染料、试样中含有炭等杂质
有机化合物系统鉴定法
(三)气味:至今还找不出化合物的气味与分子结构 间的可靠规律,而对气味也不能做精确的描述。但许 多有机化合物都有一些特殊的气味。
气味
果香味 杏仁油味 奶香味 臭味 鱼腥味 刺激气味

有机化学-绪论

有机化学-绪论

乙炔分子中碳原子的sp杂化
例如:
。 H 120
O

H
109.5
C
H
C
CH
。 180
CC
H
N
C C
H
H
H
H
(3) 分子轨道理论
分子轨道即分子中价电子的运动状态,可用波函数ψ来描述。其基本 要点是:分子轨道是由原子轨道通过线性组合而成;组合前后的轨道 数守恒:即有几个原子轨道就可以组合成几个分子轨道。
丁烷
H3C C CH3
H
异丁烷
同分异构
立体异构 构造异构
构象异构 构型异构 碳链异构
位置异构
顺反异构 对映异构
2. 性质上的特点 1) 易燃, 大多数有机物都是可以燃烧的。 2) 热稳定性差, 许多有机物在200~300℃时即逐渐分解。 3) 熔点低, 许多有机物在常温下是气体和液体。 4) 难溶于水或不溶于水。 5) 反应速度慢, 需要几个小时甚至几十个小时,可以通过加 热、加催化剂等手段来加快反应。 6) 不是单一反应, 除主反应外还有较多的副反应存在。
第一章 绪 论
一、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
有机化合物: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
有机化学:研究碳氢化合物极其衍生物的化学。
O NH2 C NH2
尿素
O NH2CH2CH2 C OH
丙氨酸
CH2OH
O OH
OH
OH
OH
葡萄糖
有机化学的发展历史:
“生命力”
无机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
1. 1828年,武勒(Wöhler)蒸发氰酸铵得到了有机物尿素 2. 1845年,柯尔柏(Kolber)合成醋酸 3. 1854年,贝罗特(Berthelot)合成油脂

107952-有机波谱分析-化学有机物不饱和度

107952-有机波谱分析-化学有机物不饱和度
解析:由不饱和度计算公式得:Ω= (2×14+2-12)/2 = 9 ,C、H
比和Ω很大,推断分子中可能含2个苯环(Ω=2×4=8),同时含 羰基C=O(Ω=1),但不含C=C,A水解产生相应羧酸和醇。
O= O=
CC-HO2OOHH2C
A(苯甲酸苯甲酯)
CH2OH B(苯甲醇)
CO-OCHH3 D(苯甲酸)
• 因此,可以这样书写同分异构体: • (1)一个C=C,一个C=O ,则有:
CH2=CHCOOH 和 HCOOCH=CH2 • (2)两个C=O,则有:
OHCCH2CHO 和 CH3COCHO。 • (3)一个三键,可能是: HC≡C-CH(OH)2
但同一碳上含两个羟基,不稳定结构。
例题:A是一种酯,分子式为C14H12O2,它由醇B和 羧酸C经酯化生成,A不能使溴水褪色,B经氧化得C, 写出A、B、C的结构简式。
GC、HPLC、TLC是常用的手段。
波谱实验样品的准备
根据样品的不同来源、不同性质、不同纯度、不同杂 质组 分以及不同波谱测定目的作样品的准备工作。 1.样品量 (1)首先取决于波谱法的检测灵敏度。 MS(10-12g)、 UV(10-6g)、IR、NMR(几毫克) (2)与测定目的有关。 定量分析比定性鉴定需要的量要多,以保证称量误差 在一 定范围内。 (3)与样品分子结构有关 。 相对分子质量大的样品需要 的量也多。另外被检测对象 信号的大小也制约着取样量。 (4)在UV、IR、NMR中使用微量测定装置可减少样品量。
2. 样品的纯度
影响鉴定结果准确程度的关键是被测物的纯度。 综合使用物理常数测定和色谱分析两种方法: (1) 通过物理常数测定判定样品纯度 固体样测 定熔点。
纯样品有固定的熔点和小的熔程。 纯固体物质 熔程 < 0.5 。

中药鉴定基本技术—理化鉴定

中药鉴定基本技术—理化鉴定
➢ 免疫鉴定法 ➢ 细胞生物学鉴定法 ➢ 生物效价测定法 ➢ 纯指标测定法 ➢ DNA遗传标记鉴定法 ➢ mRNA差异显示鉴定法
中药鉴定基本技术
任务四
理化鉴别
理化鉴别就是利用中药中 存在某些化学成分的化学性质 和物理性质,通过化学的、物 理的或仪器分析的手段,鉴定 其真伪、纯度、内在质量,以 及有害物质的有无或含量多 少。
物理常数测定法
物理常数的意义:是药物固有的物理特性,其测定 结果对药品有鉴定意义;反映中药的纯度。主要用 于挥发油、油脂类、树脂类、液体类(如蜂蜜)、 加工品类(如阿胶)、矿物类中药及中成药的真实 性和纯度鉴定。
化学分析法
利用某些化学试剂能与中药中的某种或某类化学成分产 生特殊的气味、颜色、沉淀或结晶等反应,来作为鉴别真伪 的手段。
化学定量分析
➢ 中药的化学定量分析是通过对中药含有的某种有效 成分、有效部位、杂质或有害物质的含量测定,来 控制中药质量的一种方法。
光谱鉴定法
它是通过测定中药中被测物质在某些特定波长处或一定波 长范围内光的吸收度,对该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
药品分析一般用200~400nm的紫外光区;400~850nm的可见 光区;2.5~15μm(或按波数计为4000~667cm-1)的红外光 区。
➢紫外光谱法:利用中药所含组分 的不饱和程度及含量差异,导致 紫外光谱峰位和峰强的差别来鉴 定。
光谱鉴定法
➢可见分光光度法:利用中药溶 液颜色对光的吸收度,以鉴定 某种成分或组分含量的方法。
➢红外光谱法:通常测定中药 粉末、提取物或化学单体的红 外曲线反映中药所含各组分官 能团的差异。
➢原子吸收光谱法:用于中药 些成分在吸收自然光或紫外光后 能发生荧光的性质,对中药及其所含成分进行鉴定的一种方 法。 荧光定性分析:其方法主要有下列几种: 一是直接取中药的饮片、粉末或其浸出液,如秦皮。 二是本身无荧光的中药,经化学方法处理后。 三是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中药的粉末或切片。 荧光定量分析:利用被测物质的荧光 强度和溶液浓度成正比的关系,对中

紫外滴定法测定主客体包结常数

紫外滴定法测定主客体包结常数

紫外滴定法测定主客体包结常数
紫外滴定是一种常见的有机分析方法,可以用来测定各种有机物质中的包结常数。

本文旨在介绍紫外滴定法中使用的主客体包结常数的基本原理和试验实践方法。

一、包结常数的基本原理
包结常数(或称为结合常数)是一种物理参数,用于表示在主客体系统中,主客体(溶剂或溶质)之间的结合力。

它是一种描述溶质及其环境因素对彼此结合的能力的量化度量指标。

紫外滴定法中,实验者可以测定和计算两个溶质之间的包结常数,从而了解两者之间的结合力。

测量可以采用紫外滴定仪,并通过计算紫外滴定仪的测量数据而得出。

二、紫外滴定测定主客体包结常数的试验实践方法
1、实验准备
紫外滴定法测定主客体包结常数所需要准备的物品包括:紫外滴定仪、紫外光谱仪、质谱分析仪、溶质样品、溶剂样品等。

2、实验步骤
(1)实验开始前,用紫外光谱仪对溶质样品和溶剂样品进行聚焦扫描,测量它们在紫外区域的吸收率和消解指数;
(2)然后,将溶质样品和溶剂样品放入紫外滴定仪中,在规定的条件下进行测量,并根据测试结果计算出主客体之间的紫外滴定法包结常数;
(3)最后,使用质谱分析仪进行核素技术的实验,可以确定主
客体之间的结合关系,检验紫外滴定法测得的主客体包结常数是否精确。

三、结论
紫外滴定法是一种既简单又有效的有机分析方法,可以用于测定包含主客体系统的各种有机物质的包结常数。

本文介绍了紫外滴定法测定主客体包结常数的基本原理以及实验步骤,希望能够对此有所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折射率测定法的应用
定性鉴定
测定化合物的纯度
折射率作为纯度的标志,比沸点更可靠。
炼油厂重整车间生产的芳烃,通过测定折 射率来确定其纯度。 芳烃的折射率越大越好,非芳烃的折射率 越小越好。 折射率nD20 = 1.5000时芳烃含量最高
测定溶液的浓度
① 直接测定法
② 工作曲线法
③ 折射率因数法
△tp——沸点或沸程温度随气压的变化值, ℃ K——沸点或沸程温度随气压的变化率, ℃/hPa p——经温度和纬度校正后的气压值, hPa
t=t1+ △ t1+ △ t2+ △ tp
t1——试样的沸点或沸程温度读数值, ℃ △ t1——温度计示值的校正值, ℃ △ t2——温度计外露段的校正值, ℃ tp——沸点或沸程温度随气压的变化值, ℃
优点:少量试样就能满足测定的要求 缺点:只有试样特别纯才能测得准确值。
试样含少量易挥发杂质,所得沸点值偏低。
2、沸程测定方法
汽油:80~180 ℃ 柴油: 180~340℃
冷凝水
冷凝水
3、沸点和沸程的校正
标准大气压:温度为0℃,重力以维度45°、760mm 水银柱作用于海平面上的压力。
数值为101325Pa(1013.25hPa)
2、熔点测定的影响因素
杂质的影响 毛细管的影响 试样的填装 升温速度 熔化现象的观察 温度计的误差及其校正
温度计的误差及其校正
在100 ℃以下,误差不明显 在200 ℃以上,可达2~5 ℃ 在250 ℃以上,可达3~10 ℃
校正值 △t = 0.00016(t1-t2)h
t1:温度计的读数 t2:没有浸入加热液体中那一段水银柱的平均温度 h:外露在热浴液面的水银柱高度
化的温度间隔
1、熔点的测定方法
毛细管法








常用的热载体
浓硫酸 磷酸 甘油 液体石蜡 有机硅油
<220℃ <300℃ <230℃
<230℃ <350℃
视频链接
显微熔点测定法
能直接观察结晶在熔化前与熔化后的一些变化 能看出晶体的升华、分解、脱水及由一中晶形转化为另一种晶形 能测出最低共溶点
n-n0 F= c
c:每100mL溶液中含试样的质量 n:试样浓度为c时的折射率 n0:纯溶剂的折射率 F:折射率因素
五、比旋光度的测定
自然光 偏振光 旋光活性
1、旋光度和比旋光度
旋光度:当偏振光通过旋光性物质的溶液时
,偏振面所旋转的角度。
比旋光度:以钠光线为光源,在温度为
20℃时,偏振光透过1dm长、每毫升含1g旋光 物质的溶液时的旋光度。
t = t1+ △t
二、沸点的测定
沸点:液体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腾时温度 纯物质在一定大气压下有恒定的沸点,一般不
超过1~2 ℃沸点是检验液体化合物纯度的标志。 恒沸物:95.6%的乙醇和4.4%的水混合,形成
沸点为78.2的恒沸物。
1、沸点的测定方法
毛细管法测沸点(微量法)
玻璃管:d=4~5mm;l=70~80mm 毛细管:d=1mm;l=90~110mm
(1)气压计读数的校正
P=pt - △ p1+ △ p2
P——经校正后的气压,hPa pt——室温时的气压(经气压计器校正的测定值),hPa △ p1——由室温时气压换算至0℃时气压的校正值, hPa △ p2——纬度校正值, hPa
(2)气压对沸点或沸程温度的校正
△tp=K(1013.25-p)
样的质量。
p=m/两次结果差值小 于0.0005取其平均值。
普普普通通通密密型度度瓶瓶
附温度计 密度瓶
2、韦氏天平法测定密度
排水和排试样 体积相同
m水/ρ0= m样/ρ ρ= m样﹒ρ0 / m水
ρ——试样在20 ℃时的密度,g ﹒cm-3 m样——浮锤浮于试样时的浮力(骑码)读数
,g m水——浮锤浮于水时的浮力(骑码)读数,
g
四、折射率的测定
N
E
i
sin i
n= sin r
ν1
sini
n= ν2
= sinr
O
r G
N'
n——光在待测介质的折射率
ν1——光在空气中的速度
ν2——光在待测介质中的速度 i——光的入射角
r——光的折射角
折射率受测定温度和入射光的波长影响
1、阿贝折射仪的工作原理和构造
物理常数的测定
主要内容
一、熔点的测定 二、沸点的测定 三、密度的测定 四、折射率的测定 五、比旋光度的测定 六、物理常数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一、熔点的测定
熔化:物质受热时从固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 凝固:物质放热时从液态转变为固态的过程 熔点:在一定条件下,固态液态达到平衡状态
相互共存时的温度 熔点范围(熔距):物质从开始熔化到全部熔
临界折射原理
sini
N
= sinr
n
入射角 i=90°,临界折射角rc
1 =N sinrc n
n=N sinrc
1.测量镜筒
2.阿米西棱镜手轮
3.恒温器接头
4.温度计
5.测量棱镜
6.铰链
7.辅助棱镜
8.加样品孔
9.反射镜
10.读数镜筒
11.转轴
12.刻度盘罩
13.棱镜锁紧扳手 14.底座
其中心部件是由两块直角棱镜组成的棱镜组,下面一块是 可以启闭的辅助棱镜,其斜面是磨砂的,液体试样夹在辅助棱 镜与测量棱镜之间,展开成一薄层。光由光源经反射镜反射至 辅助棱镜,磨砂的斜面发生漫射。
三、密度的测定
物质的密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一般为20 ℃,在其他温度时,必须标明温度
同一温度下,分子作用力不变,密度也不变 相对密度小于1.0的化合物,不会含有一个
以上的官能团。含有多元官能团的化合物相 对密度总大于1.0 杂质的存在影响物质的密度
1、密度瓶法测定密度
常用的密度瓶容量为25mL,10mL,5mL。 在20 ℃时分别测定充满同一密度瓶的水及试
纯液体的比旋光度 [ α ] D 2 0 =
α
lp
溶液的比旋光度 [ α ] D 2 0 =
100α lc
α——测得的旋光度,(°) ρ——液体在20时的密度,g/mL c——100mL溶液中含旋光活性物质的质量, g l——旋光管的长度,dm 20——测定时的温度,℃
2、旋光度的测定
从钠光源发出的光,通过一个固定的Nikol棱镜——起偏镜 变成平面偏振光。平面偏振光通过装有旋光物质的盛液管时, 偏振光的振动平面会向左或向右旋转一定的角度。只有将检 偏棱镜向左或向右旋转同样的角度才能使偏振光通过到达目 镜。向左或向右旋转的角度可以从旋光仪刻度盘上读出,即 为该物质的旋光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