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公转运动》教案
地理必修一(中图版)教案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运动(二)地球的公转及地理意义一、教材分析该部分内容是地球运动的第二部分,前后内容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构成地球运动的完整形式,同时和自转运动一起构成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学习好该部分内容,有助于对气候、自然带、地理环境的分异等知识的学习,是学习自然地理的基础。
该部分内容是在自转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自转的知识必须扎实。
二、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黄赤交角,理解黄赤交角造成太阳直射点的南北回归运动,二分二至点的位置。
(2)认识正午太阳高度角、晨昏线、昼弧、夜弧及其季节变化(3)认识季节的涵义及其划分2、方法与过程(1) 用自备软件显示二分二至位置及光照情况,弥补教材19页公转示意图的不足。
(2)小组利用地球仪、激光教鞭等合作讨论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其影响。
(3)教师用world 3D map 软件显示不同季节南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极昼、极夜。
(4)修改20页活动2,便于学生更快完成。
组织学生完成21页读图思考,要求其列表展示结果。
(5)从时间和空间上比较昼夜长短、太阳辐射强度、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6)比较天文四季与气候四季的区别,划分方法。
(7)练习:在黄道上标出24节气的位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生关注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变化,太阳出没方位变化,一天日太阳辐射强度变化等,探究其变化据依据教学课标规律及原因。
(2)能解释四季变化的天文原因,能认识到这是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共同结果。
三、制定目标的依和教材确定了知识和能力目标,依据班级学生地理学习水平高低不一的现状,照顾中等学生,难度适中,使用教具和软件帮助学生克服空间想象力不强的难处,确定了方法和过程,从应用的角度确定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学以致用,学习终身有用的地理。
教学重难点: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四、教学准备1、地球仪(学生一组一个),激光教鞭(一组一个),world 3D map软件。
最新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天体的主要类型和天体系统的层次,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
2.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3.培养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解决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分析图片,形成宇宙物质性的观念,形成天体系统各层次的感性认识。
2.利用图表分析法和比较法自主探究地球在太阳系中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确定的理由:是核心知识,是说明地球宇宙环境的基础。
2.特殊的行星的特殊之处——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
确定的理由:是地球特殊性的具体体现,地球有了生命和人类才有可能探讨地球的宇宙环境以及四大圈层环境的发展规律。
教学难点:1.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
确定理由:学生易于从自然常识角度认识地球上为什么有生命,而难以从地球的宇宙环境探索地球为什么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
教学过程一、人类目前观测到的宇宙一)地心说——日心说——星系说——目前观测到的宇宙(讲述)从古代以托勒密为代表提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到16世纪哥白尼提出的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实际上把宇宙看成是太阳系;再到18世纪天文学家引进“星系”作为宇宙的代名词;再到人类目前观测到的宇宙。
我们对宇宙认识不断深入。
二)现在人类认识的宇宙1、宇宙是形态多种多样的物质世界天体类型: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体、彗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
(建议)教师结合课本图1.1分别介绍星云、行星、流星、彗星等天体的定义以及蟹状星云、土星、狮子座流星雨、哈雷彗星的突出特征。
对彗星在运行轨道上不同位置彗尾的长短、方向的变化规律及形成原因可作适当补充。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就形成了天体系统。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建议)教师画出天体系统层次表并结合按天体系统层次顺序分别介绍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和河外星系、总星系。
高中地理人教版高一地理教案7篇
高中地理人教版高一地理教案7篇高中地理人教版高一地理教案7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弄通教材内容,教师不能死扣教案,把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压下去。
下面是小编为您分享的教案模板参考,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高中地理人教版高一地理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说出火山的概念、组成及其形成;【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模拟实验,能描述火山的形成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自然地理的神奇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火山的组成以及火山的形成。
【教学难点】火山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方法设置情境法、讲授法、演示实验法。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PPT展示一组日本富士山的图片同学们,上课前老师给大家展示一组图片,大家看看图片上的地方是哪里?我听到很多同学都认出来了,说是日本的富士山,很正确,富士山是日本人的象征和骄傲。
那同学们知不知道,富士山是属于我们上节课所学的三种山岳类型中的哪一类?对,属于火山。
这节课,我就一起来具体学习一下——火山。
(板书课题)(二)新课教学1、教师做演示实验,模拟火山形成过程:在桌上放一个锥形瓶,瓶中装适量白醋和洗涤剂,用滴管向锥形瓶中滴入小苏打溶液。
滴入后,瓶内产生泡沫,随着泡沫的不断增加,溢出瓶外,堆积在锥形瓶周围。
教师做实验时,学生观察实验过程,观察时注意保持安全距离,解决以下问题:(1)学生观察后,描述所看到的实验现象。
(2)学生运用初中所学化学知识——酸碱中和反应,解释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3)学生类比演示实验的现象及产生的原因,推理火山的形成过程。
最后,教师总结归纳火山的形成过程:处于底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
处于底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
这样形成的山体就是火山。
如果岩浆是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往往形成的是宽广的玄武岩高原。
2、结合课本和实验后的泡沫状态,学生思考并回答:(1)火山由哪几部分组成?(2)每个部分分别对应泡沫堆的哪个部位?3、结合课本,学生回答:火山的规模范围有多大?(三)巩固拓展(1)PPT展示我国长白山天池的视频和图片。
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教案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课标: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课标分析: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指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环境,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理解。
宏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微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阳中的所处的位置。
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目的是为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打基础。
在太阳系八大行星中,从质量、体积、运动等来看,地球是普通,但地球上存在智慧生命又使地球成为太阳系中特殊的一员。
而说明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不仅要从地球自身条件和行星际空间条件分析,还要从恒星际空间条件分析。
根据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时,要会用有关资料加以说明。
这些资料如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比较数据、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图、地球本身的条件等。
教材分析:本节是高中地理的开篇,涉及较多的天文知识,同时这些内容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材设计了较多的活动,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得出结论。
教材在介绍天体的具体形式时用了很贴切的形容词,让学生有比较直观的认识。
采取阅读的形式介绍了其中的四种天体,以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
对于天体系统的层次,教材是以图加材料说明的形式从小范围到大范围来讲述,并让学生填写层次的框图来巩固。
为了说明地球的普通性,教材把八大行星的有关数据归纳成图表,引导学生应用数据分析探究,把地球与其他行星进行比较,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一颗普通的行星。
而对于本节的重点内容,教材主要从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和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特征,分析地球上具备了生命存在的温度、大气和安全的宇宙环境等条件,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的行星。
本节课后活动的目的是以地球上出现生命的条件作为一个参照,培养学生迁移和应用知识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但要有理论根据。
教学目标:1.获得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2.初步学会分析地理资料的方法;3.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构成科学的宇宙观,激起探索宇宙的寻找地外文明的兴趣和决心。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中图版地理必修一教材分析优质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中图版地理必修一教材分析优质【教材分析】《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是一本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地理基本概念、理解地理规律、培养地理素养的教材。
本册书分为四个单元,包括宇宙中的地球、地表形态的塑造、自然界的水循环、人文地理等内容。
教材内容丰富,贴近生活,既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也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地理基本概念,理解地理规律,培养地理素养。
2.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爱环境、关注社会发展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点】1.地理基本概念和规律的学习。
2.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
【教学难点】1.地理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2.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的深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关注地理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提问:同学们,你们对地理有什么了解?地理对我们生活有什么影响?二、学习地理基本概念和规律1.教师讲解地理基本概念,如地球、地图、地理信息系统等。
2.分析地理规律,如地球运动、地表形态、水循环等。
3.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地理规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实践操作1.分组讨论:如何利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学生展示:分享自己的实践成果,如绘制地图、分析地理现象等。
3.教师点评:对学生的实践成果进行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
四、课堂小结2.强调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3.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学习地理知识,提高地理素养。
【课后作业】1.阅读教材,理解地理基本概念和规律。
2.收集家乡的地理资料,绘制一张地图,并分析家乡的地理特点。
3.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地理基本概念和规律,培养了学生的地理素养。
在实践操作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展示了较高的地理思维能力。
但部分学生在理解地理规律方面仍有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辅导。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1地球的宇宙环境 教案
教学设计教材选择人教版教材(2019年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章节名称1.1地球的宇宙环境授课对象高一课标解读新课程标准要求为“1.1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认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目的是为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一颗既一般又特殊的星球打基础。
“运用资料”是指学生会运用图文资料进行描述,“描述”指学生能用文字、图像等形象地说出“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个什么样的环境教材分析“宇宙中的地球”这一节课的主要知识点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存在生命的行星。
本节课主要是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学习天体、天体系统的宇宙环境知识是为了说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普通性。
地球的特殊性在于地球上存在生命,从地球外部的宇宙环境看,地球存在生命的外部条件是普通的,但又由于地球上存在着适宜的温度、大气和液态水这三个内部条件,就使得地球具有存在生命的特殊性。
“宇宙中的地球”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是高中地理学习的开篇,涉及较多的天文知识,且宇宙的神秘以及人类对浩瀚宇宙知识的强烈渴求,都很容易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因此,“宇宙中的地球”这一内容既是高中地理学习的开篇,也是后面章节内容学习的启下。
学情分析尽管学生在初中已学过有关宇宙和地球的相关知识,也能够从各种媒体上对宇宙和地球有一些或多或少的了解,但了解不透彻,认识不系统,也不能聚焦于地球与宇宙环境关系这个核心上。
经过初中的学习,高一学生地理学习的方法习惯、认知水平、自主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
但合作探究、自主探究的能力仍然较低,学习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
升入高中的第一堂课,学生能否形成对本学科的兴趣,对今后的学习影响很大,因此本节课应当兼顾知识学习与兴趣培养。
教学目标1.根据图片资料,能描述各类天体的特点以及天体系统的层次。
2.运用示意图,能够说明地球在不同层级天体系统中的位置,说出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3.运用资料,能够阐述行星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优秀7篇)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优秀7篇)高中地理教案篇一第一节教学目标(1)结合“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这两部分内容,在教师指导下,知道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2)在知道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的基础上,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会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3)了解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4)掌握并能说出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规律。
2.教学难点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及其分布示意图的绘制;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教学过程1、引入唐代诗人崔护的诗《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引出本课主题“风”。
2、风的概念。
风是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大气由高压区指向低压区的水平运动。
回顾热力环流的知识,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水平气压梯度力。
3、风的方向。
分三种情况归纳。
(1)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时,风向垂直于等压线(理想情况);(2)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时风向垂直于地转偏向力(高空);(3)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同时作用时,风向与等压线呈一定夹角(近地面)。
小结。
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和风有关的诗词或成语。
播放《风之谷》主题曲。
过渡:(1)给出材料“二战期间日本向美国发出的风战”,思考氢气球炸弹是如何从日本漂洋过海到达美国的?(2)讲解小故事---“马纬度”问题和咆哮西风带的出现,让学生思考原因。
引出课题----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5、大气环流: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6、利用三个假设来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1)假设1:地表均匀、不考虑地球自转(地转偏向力)和公转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
形成单圈环流(2)假设2:地表均匀、考虑自转、不考虑公转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形成三圈环流视频播放:“新闻--全球高温都是副热带高压带惹的祸”重点讲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全球7个气压带6个风带。
人教版高一地理教材教学备课
人教版高一地理教材教学备课篇一: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全章节教案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教学目的]:一、知识目标1.介绍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2.了解宇宙的主要组成物质、天体及其类型3.介绍宇宙中一些天体的特征和区别,初步重新认识各类天体系统之间的层次关系,从而增进对地球的宇宙环境的认知4.理解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二、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分析教材,使学生具有归纳整理知识、提取重点和找出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自学能力。
2.通过阅读图片、画图和思考等活动,提高学生从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通过了解宇宙的物质组成,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正确的宇宙观,并注意识别和抵制伪科学。
[教学重难点]:1天体系统的层次;2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的含义3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教学媒体与教具]:地球仪、地球的卫星照片,星云和星系幻灯片,天文折页,多媒体、“太阳系模式图”折页,录像机及自行剪辑九大行星概况、彗星视频节目,投影片或月貌图片。
[课时精心安排]:2课时[讲授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同学们,通过我们初中地理自学,我们已经初步介绍地球就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但对其只是并作了一个初步的介绍,我们高中阶段稳步对其并作进一步的了解。
【板书】第一章行星地球初中地理的研究范围还只是地球表面,再加上太阳。
不过我们知道,我们的世界却不仅限于此。
现在我们就面向整个宇宙,来介绍地球的有关知识。
【板书】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边线【介绍】人们对宇宙的探索早在人类文明初期就开始了。
那时人们用肉眼进行观天,看到日月星辰,而星星又各有不同,有看起来不动的,人称其为恒星;有移动的行星;还有彗星、流星等。
后来,人们借助于光学天文望远镜,又发现了星云和星系。
再后来,加上射电望远镜,人们还发现了中子星、类星体和黑洞等。
所有这些都是宇宙中存在的物质形式,人们通称天体。
【探讨】指导学生写作课本p2写作材料,并融合学生自己平时的生活所见到,谈谈你在天空中可以看见的星星存有哪些?各存有什么特点?【学生提问】略-1-【总结传授】天体的主要类型:星光闪光的恒星、在星空中移动的行星、圆缺多样的月亮、轮廓模糊不清的星云、一闪即逝的流星、拖着长尾的彗星、气体和尘埃(附注:1此部分可以使用多媒体手段模拟各种天体的主要特点及各种天体的视形状和特点;2.鼓励学生得出结论:宇宙中物质的存有形式就是多种多样的。
高一新教材地理教学设计5篇
高一新教材地理教学设计5篇作为一位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样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作者精心推荐的高一新教材地理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浏览!高一新教材地理教学设计篇1高中地理学习共三年时间,高一阶段主要目标是面对会考,主要教学内容是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高二、高三阶段主要目标是面对高考,主要教学内容是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及选修地理和区域地理,所以高中地理的教学计划以下:一、在备课方面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取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进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
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
例如在讲授《时间运算》的时候,这课教学难度比较大,针对高一学生他们不容易明白。
为了上好这堂课,咱们要认真研究了教材,找出了重点,难点,准备有针对性地讲。
为了令教学生动,不沉闷,最好为此准备了一些教具,能用多媒体讲授就更好了。
授课时就成竹在胸就会让学生能够更容易知道和接受。
二、在教学方面课堂教学是核心。
课前,认真的研究教材,对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侧重进行单元备课,掌控每一部分知识在单元中、在整册书中的地位、作用。
和同组的老师共同探讨教材中显现的难点,共同解决课堂中显现的教学问题。
在教学中,每一节课,都要注意及时掌控学生的反馈信息,不光传授他们知识,更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
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授清楚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楚,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
在课堂上特别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换,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推敲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高中地理必修一-热力环流教案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2.2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地球上的大气这一单元各部分内容前后关联性很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本单元的基础,也是理解大气运动的突破口,后面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所以热力环流垫定了整个章节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能够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学生探究思考和亲自画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分析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让学生理解地理事物的因果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亲自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三.教学重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四.教学方法1.教法:启发式问题教学法、图示分析法2.学法: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五.教学过程(一)案例引入首先请大家跟着我的思路,展开联想:假如我们正在举行一场篝火晚会,大家都围着一堆篝火,这时我向火堆里扔了一些纸片,大家将会看到什么现象发生?(学生回答:纸片燃烧)。
师:那么纸片燃烧后的灰烬会怎样运动呢?学生回答:随着火苗上升,上升到一定高度以后,从火苗上空流向四周,然后下沉,最后从近地面进入了火堆。
师:其实呢,灰烬的运动显示了空气的流动路线,这样的流动就是我们这节课要一起探讨的“热力环流”。
设计意图:用贴近学生的案例导入,使学生形成对热力环流过程的感性认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书]2.2热力环流下面,我请大家思考一下,灰烬为什么要这样运动呢,我可以给大家提供一点思路:火堆与周围空气之间哪个温度要更高一些呢?(学生回答:火堆)师:当然是火堆了,也就是说火堆与周围空气之间存在了冷热的差异,根据这一点,有没有同学能推导出热力环流的定义呢?设计意图:由学生通过联系实际案例,自己主动推导出热力环流的定义,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原理分析(板图)[板书]1.定义: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的教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的教案在备好教案的基础上,讲好每一节课,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教学效果,是提高地理教学成果的关键。
下面是为你预备的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教案,快来借鉴一下并自己写一篇与我们共享吧!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教案篇1一、指导思想:仔细贯彻落实学校“创新机制、深化改革、打造特色、提高质量”的工作思路,以“学习对终身进展有用的地理”为宗旨,以培育同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深厚的学习爱好为重点,深化了解同学状况,着手教学模式的探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二、同学基本状况:本学期教学班6个,6个班分为二个层次,1班和2班还有12班是试验班,其中绝大多数的同学是班级的优秀同学,但他们明确今后的进展方向是学理科,其余的3个班的同学为平行班,方案外的比例大,同学成果悬殊大,不爱学习的同学较多,在11年上学期期未考试中,就有一批同学没有及格。
而本期6月份面临的高一班级模块考试将会有相当大的困难。
依据教研组方案制定的整体目标,力求一次性合格率为95%以上。
三、教学目的和要求:让同学获得比较完备的地理基础学问,学习对同学终生进展有益的地理;提倡同学主动参与参加,乐于探究,勤劳动手,培育同学收集和处理信息的力量,猎取新学问的力量,以及沟通合作的力量。
四、教材内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本期教材以人文地理为主,包括: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进展。
教材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协调人地关系、寻求人类可持续进展为宗旨,讨论以人类为中心的地理环境;从这一点看,在地理教学中参透环境教育应当是教学重点之一。
教材除了学科理论外,增设了活动设计、讨论性学习、案例教学、社会实践等,同时,配备了不少案例,这些案例源于实际的社会活动和不断进展的社会现实生活,与地理学科有紧密的联系,是对已发生的典型时间的真实写照;因此,同学思索、分析和探究的一系列地理现实问题,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同学去观看、体验、判定和推理也是教学的重点,更是难点。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篇一:高中地理_必修一_教案__人教版】──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是形成科学的宇宙观的基础,为此,教材主要讨论了3个问题: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和存在生命的行星等。
教材中利用了6图2表加以说明,运用这些图表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理解天体系统的层次,知道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知道太阳系的成员,运用资料认识九大行星绕日公转的运动特征、结构特征,从中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3.理解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1.阅读“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一组图文信息,认识各类天体的主要特征;利用网络等媒体,收集天文信息,丰富对宇宙环境的认识。
2.通过阅读“天体系统”图,设计相应的简明框图,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3.阅读“太阳系模式图”和“九大行星轨道倾角与偏心率”表,归纳九大行星公转运动的共同特点;阅读“太阳系其他行星与地球的质量和体积比”图,归纳三类行星的结构特征。
从的结构特征。
从上述过程中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的普通行星。
4.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从温度条件、大气成分和水等方面,分析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
并以此推论火星等其他大行星,以及太阳系范围之外的天体是否有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提出确定在宇宙中寻找外星人的方向的见星人的方向的见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树立宇宙是物质的科学宇宙观。
破除迷信,反对邪教。
2.通过寻找外星人的探讨活动,一方面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体验自主、合作、创新探究过程和团队意识。
另一方面,培育珍惜、爱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只有一个地球”的意识,增强关注人类未来生存空间的责任感。
3.通过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确立任何事物发展都有其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观点;通过运用资料探讨地理问题,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新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教案5篇
新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教案5篇以“地理课程标准”为宗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正确把握地理学科特点,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积极地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新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新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教案1【教学重点】①土壤的肥力特性;②土壤的形成【教学手段】土壤标本【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土壤是陆地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地理环境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土壤的含义是什么(阅读教材“汉字‘土’的含义”示意图思考)什么是土壤(板书)一、土壤及其作用1.土壤的概念(阅读教材“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示意图思考)土壤在地理环境中能够起到什么作用(板书)2.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承转)土壤与生物圈的关系体现了土壤的肥力特性,土壤肥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板书)二、土壤的特性及其重要性1.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观察土壤标本或教材中“理想土壤的成分体积比例”示意图)土壤由哪几部分组成这些组成物质有什么特点属于什么物质形态适宜农作物生长的理想土壤中各组成物质的比例是多少物质组成与土壤肥力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板书)2.土壤的肥力特性——提供水、养分、空气、热量3.土壤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阅读教材中“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示意图”思考)土壤的四种物质组成与其形成之间有什么关系哪种要素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是否有影响(板书)三、土壤的形成过程1.形成过程①-露岩石风化→成土母质;②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着→原始土壤;③高等植物着生→成熟土壤。
2.生物的改造作用3.人类活动的影响【设计思想】由于学生对本节教材涉及的内容既熟悉又陌生,因此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利用学生对土壤的感性认识,并迁移已有的关于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等知识,使学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学中通过对土壤标本的观察,或实地土壤剖面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1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教案三篇(附导学案)
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教案【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了解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2.了解宇宙的主要组成物质、天体及其类型3.了解宇宙中一些天体的特征和区别,初步认识各类天体系统之间的层次关系,从而加深对地球的宇宙环境的理解4.理解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过程和方法1.通过阅读分析教材,使学生具有归纳整理知识、提取重点和找出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自学能力。
2.通过阅读图片、画图和思考等活动,提高学生从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宇宙的物质组成,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正确的宇宙观,并注意识别和抵制伪科学。
【教学重难点】:1天体系统的层次;2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的含义3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教学媒体与教具】:地球仪、地球的卫星照片,星云和星系幻灯片,天文挂图,多媒体、“太阳系模式图”挂图,录像机及自行剪辑九大行星概况、彗星录像节目,投影片或月貌图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通过我们初中地理学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但对其只是作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我们高中阶段继续对其作进一步的介绍。
【板书】第一章行星地球初中地理的研究范围还只是地球表面,再加上太阳。
不过我们知道,我们的世界却不仅限于此。
现在我们就面向整个宇宙,来介绍地球的有关知识。
【板书】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二、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介绍】人们对宇宙的探索早在人类文明初期就开始了。
那时人们用肉眼进行观天,看到日月星辰,而星星又各有不同,有看起来不动的,人称其为恒星;有移动的行星;还有彗星、流星等。
后来,人们借助于光学天文望远镜,又发现了星云和星系。
再后来,加上射电望远镜,人们还发现了中子星、类星体和黑洞等。
所有这些都是宇宙中存在的物质形式,人们通称天体。
【讨论】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2阅读材料,并结合学生自己平时的生活所见,谈谈你在天空中可以看到的星星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略【总结讲解】天体的主要类型:星光闪烁的恒星、在星空中移动的行星、圆缺多变的月亮、轮廓模糊的星云、一闪即逝的流星、拖着长尾的彗星、气体和尘埃(备注: 1此部分可以采用多媒体手段演示各种天体的主要特点及各种天体的视形状和特点; 2.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4.3河流侵蚀地貌优秀教学案例
1.设计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围绕特定的问题进行讨论。例如:“你们认为河流侵蚀地貌对当地的生态环境有何影响?”
2.引导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和合作,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并倾听他人的意见。
3.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促进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四)总结归纳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汇报,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和观点。鼓励学生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结论。
4.通过分组讨论和分享,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动力;
2.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关注;
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4.通过实际案例的讨论,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提高学生的社会意识。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4.3河流侵蚀地貌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河流侵蚀地貌”,旨在让学生理解河流侵蚀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特征。通过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的河流侵蚀地貌,使学生掌握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机制和特点,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实际案例为导入,让学生了解河流侵蚀地貌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首先,我展示了我国著名的黄河壶口瀑布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地貌特征。接着,我介绍了黄河流域的侵蚀地貌形成原因,并与学生探讨了河流侵蚀作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例如,让学生共同完成模型实验,分工合作,共同观察和记录侵蚀地貌的形成过程。
3.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例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汇报,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和观点,并进行互相评价和反馈。
高一地理教案 高一地理教案【优秀10篇】
高一地理教案高一地理教案【优秀10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演讲发言、规章制度、员工手册、创业计划、企划方案、心得体会、法律文书、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text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ployee manuals, entrepreneurial plan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legal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text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高一地理教案高一地理教案【优秀10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高中必修一地理教案
高中必修一地理教案【篇一:高中地理必修1全套教案】必修一第一单元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宇宙中的天体、天体系统的概念,绘图说明天体系统的级别大小,确定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
2认识太阳系的成员,确定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
运用资料说出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
3利用资料证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阅读知识窗“多样的天体”等图文信息,认识各类天体的主要特征;通过观察实践、利用网络等媒体,收集天文科普材料,增强对宇宙环境的感性认识。
2.通过阅读“天体系统示意图”,设计相应的简明框图,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3.阅读“太阳系模式图”,归纳九大行星绕日公转的共同特点;利用资料证明太阳活动对地球产生的影响。
4.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从温度、水、大气等方面,分析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逆推地球上能形成生命的原因。
并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提出在宇宙中寻找外星人的依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树立宇宙是物质的科学宇宙观。
破除迷信,反对邪教。
2.通过寻找外星人的探讨活动,一方面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体验自主、合作、创新探究过程和团队意识。
另一方面,培育珍惜、爱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只有一个地球”的意识,增强关注人类未来生存空间的责任感。
3.通过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确立任何事物发展都有其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观点。
4.通过观赏天体照片等相关视频信息,激发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天体、天体系统的概念;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教学难点】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协作探究、交流互评。
充分利用教科书搭建的平台,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构建新知。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设置问题,引入课堂情景:凭着你的认识,你怎样向别人描述宇宙或地球?(学生交流,尽情畅谈,插入读图1-1-1“人类信息图”,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答案分类汇总引入到: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的内容安排、知识结构:宇宙——太阳——地球)[图1-1-1解析]1972~73年美国“先驱者”10号、11号探测器携带的镀金铝板镌刻的图案,图中表达的含义:◆太阳系及其九大行星◆地球在九大行星中的位置◆航天器发射路径◆根据地球上人类特征绘制的一对男女裸体人像◆人像背后是按比例绘制的航天器外形,表明人体大小◆地球相对于14颗脉冲星的位置关系◆氢分子结构图 [讨论]如果请你画一幅图画与“外星人”对话,你最想告诉他们有关人类与地球的哪些信息? [拓展资料]美国“旅行者”1号、2号探测器携带的镀金铜板刻录的唱片“地球之声”,长120分钟◆ 115幅照片、图表(含中国长城、家宴)◆60种语言的问候语(含中国普通话、粤、厦门和江浙方言)◆地球上自然界的各种声音◆人类的音乐(包括贝多芬等西方经典名曲、各国民族乐曲、中国古乐“高山流水”说明新课标对本节的具体要求,媒体展示: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学设计(人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学设计(人教版)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设计针对的是高中地理必修一课程,依据人教版教材进行教学。
该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形成地理空间概念,提高地理信息的解读能力,培养对地理环境的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任务包括:地理基础知识的学习,如地球的运动、气候的形成与变化、地形地貌的特点等;地理技能的培养,如地图的绘制与解读、地理数据的收集与分析等。
2、教学对象本教学设计的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基础的地理知识,具备一定的地理素养。
但在高中阶段,地理课程对学生的知识深度和广度有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
此外,学生个体的认知水平、学习兴趣和动机等方面存在差异,教学过程中需关注这些差异,因材施教,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地理学习中取得进步。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地球的基本运动规律,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了解气候系统的组成和气候的形成过程,掌握气候类型及其分布,能分析气候变化的原因及对环境的影响。
(3)认识不同地形地貌的特点和形成原因,掌握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基本操作,能运用GIS软件分析地理现象。
(4)掌握地图的基本知识,包括地图的绘制、比例尺、方位、图例等,能独立解读各类地图,并运用地图解决实际问题。
(5)学会收集、整理和分析地理数据,运用地理统计方法对地理现象进行探究。
2、过程与方法(1)采用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3)运用案例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发现地理现象的规律,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4)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网络、多媒体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内在动机,使其树立正确的地理观。
高一学生地理教案七篇
高一学生地理教案七篇高一学生地理教案七篇高一学生地理教案都有哪些?地理学自身的发展和实践的需要,都要求它加强一体化,充分发挥地理学固有的综合性特点。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高一学生地理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高一学生地理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掌握各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和特性。
3.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的成因与规律。
4.理解大气环流的作用。
[教学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规律。
[教学难点]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教学方法]多媒体交互式演示讲解。
[--]大气环流是产生风云变幻的天气现象的直接原因,也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子,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在第二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形成,是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并灵活应用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内容。
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充分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并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立体的、动态的图像呢这是一直以来的一个难题。
曾有人尝试过多种教学方式: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将学生分成不同纬度,形体活动演示教学、边讲解边和学生一起画图的方式教学等等。
收效不同,但都不理想,突出的问题就是将近地面与高空混为一谈,没有非常清晰的思路,因此不会灵活自觉地应用大气环流的知识解决问题。
只能靠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试。
也曾考虑利用学校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动态演示课件,但是时间、精力、能力有限,未能成功。
在网上教学资源库中有这部分内容,且设计精美贴近教学时,便立即进行了教学尝试,结果是喜人的。
学生乐于通过观察电脑动态演示,经过仔细思考,认真讨论后自己总结得出答案。
由于结论是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反复讨论得出的,并且头脑中有立体直观的动态图像,因此学生自我感觉思路清晰而严谨,应用起来就得心应手。
[教学过程]课前复习:让我们用绘制简图的方式来回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案必修一鲁教版高一地理新教材
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案必修一鲁教版高一地理新教材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地球与宇宙的关系,以及地球的运动规律。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的运动规律、地球与宇宙的关系。
2.教学难点: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影响。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教学视频3.地球仪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利用教学课件展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与宇宙的关系。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地球运动规律的了解。
二、新课讲解1.讲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引导学生掌握地球运动的基本规2.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季节变化等。
3.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地球运动。
三、案例分析1.以我国为例,分析地球运动对气候、季节的影响。
2.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地球运动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影响。
四、互动环节1.设计小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地球运动的知识。
2.邀请学生代表分享他们的学习心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地球运动规律的理解。
2.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运动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新课讲解1.讲解地球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地球运动与气候变化、地球运动与生物多样性等。
2.分析地球运动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如地球运动与农业、交通、城市规划等。
三、实践环节1.让学生利用地球仪模拟地球运动,观察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2.邀请学生代表分享他们的实践心得。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五、教学反思2.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课后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本节课的满意度。
2.通过作业和测试,评价学生对地球运动知识的掌握程度。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了解地球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Ⅰ(必修·人教版)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是形成科学的宇宙观的基础,为此,教材主要讨论了3个问题: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和存在生命的行星等。
教材中利用了6图2表加以说明,运用这些图表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理解天体系统的层次,知道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知道太阳系的成员,运用资料认识九大行星绕日公转的运动特征、结构特征,从中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3.理解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1.阅读“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一组图文信息,认识各类天体的主要特征;利用网络等媒体,收集天文信息,丰富对宇宙环境的认识。
2.通过阅读“天体系统”图,设计相应的简明框图,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3.阅读“太阳系模式图”和“九大行星轨道倾角与偏心率”表,归纳九大行星公转运动的共同特点;阅读“太阳系其他行星与地球的质量和体积比”图,归纳三类行星的结构特征。
从的结构特征。
从上述过程中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的普通行星。
4.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从温度条件、大气成分和水等方面,分析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
并以此推论火星等其他大行星,以及太阳系范围之外的天体是否有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提出确定在宇宙中寻找外星人的方向的见星人的方向的见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树立宇宙是物质的科学宇宙观。
破除迷信,反对邪教。
2.通过寻找外星人的探讨活动,一方面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体验自主、合作、创新探究过程和团队意识。
另一方面,培育珍惜、爱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只有一个地球”的意识,增强关注人类未来生存空间的责任感。
3.通过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确立任何事物发展都有其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观点;通过运用资料探讨地理问题,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通过观赏天体照片等相关视频信息,激发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地球上为什么有适宜于生命生存和繁衍的环境。
【教学难点】认识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教学方珐】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协作探究、交流互评。
充分利用教科书搭建的平台,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对问题有更深的认识。
【学法指导】通过合作和交流,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人类生存在地球上,为求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认识人类的生存环境,首先要认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第一,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现象,仅从地球自身因素分析无法得到正确、完整的结论,需要从地球所处的宇宙的环境来分析。
第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将眼光投向太空,以拓展生存空间和资源来源。
(引入认识地球的宇宙环境的主题,进而以谈天说地引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导学、自主探讨、讨论交流]先根据同学们过去的观察体验,交流对天体和宇宙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天体有哪些类型,各有什么特点?让学生通过阅读P2图1.1,除认识到要用科学的眼光观察天体外,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地球宇宙环境的组成,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紧扣谈天说地的话题,提出“说地”将要探讨的主要问题:如何确定地球的位置?地球是一颗怎样的星球?地球上为何有生命物质存在?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探究指导](引导启发)认识地球在宇宙中所处的位置,有助于全面认识地球上出现的一些地理现象,并找出这些现象形成的客观的、正确的原因。
宇宙虽然无边无际,处在不停的运动和发展之中,但是有规律可循的。
搞清天体系统的形成和层次,可以帮助我们确认和描述地球所处的位置。
读图指导)图1.2体现了宇宙是按一定层次和结构组成的有序的物质世界。
四幅小图分别代表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逐层展示了它们之间的隶属关系。
(方法步骤)1.利用天体系统层次图找出地球的位置;2.将(P3)图1.2转换为(P4)图1.3,或自行设计天体系统层次图,以多种方式表示地球的位置;3.用文字(或语言)描述不同宇宙空间尺度中地球所处的位置。
描述层次要清晰。
如:可按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的空间尺度顺序描述。
也可用自己擅长的其他方式表达。
[自主探究]学生独立学习,并将自己的见解和设计的图表整理出来。
[交流点评]鼓励学生从多角度、用多种形式交流、展示自己的见解,但都需注重科学性,并使学生认识到人类认识宇宙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修正错误、不断接近真理的过程,我们在缅怀曾为人类天文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甚至献身的天文学家的同时,也肩负着继往开来,不断探索的使命。
二、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探究引导]地球到底是一颗怎样的天体?人类对这一问题的了解,主要来自人类对太阳系的探索和研究成果。
聚焦太阳系,分析一组图表信息,了解太阳系“家族”中的成员,特别是各大行星的基本特点,可以透析地球是一颗怎样的行星。
[自学、讨论、点评]1.认识地球作为行星的普通性(学生围绕活动要求,先自学,再分组讨论)第一步,读P4“太阳系模式图”,说出太阳系的成员、九大行星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排列,从中认识地球。
要求运用图表信息说明地球是一颗怎样的行星。
第二步,分析P4表中各要素的相关数据,运用基本的数理知识比较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即公转方向、轨道平面夹角、公转轨道形状)和结构特征(体积和质量等),进一步认识地球。
(点评指导)点评侧重运用数理知识解读图表信息,并得出结论的能力。
如,观察太阳系模式图中九大行星公转方向的箭头,得出同向性特征;根据九大行星的轨道倾角大多小于4°,得出共面性特征;根据九大行星的轨道偏心率大多接近0,得出近圆性。
根据这些共同特征证明地球并不例外;再从结构特征,如质量和体积等方面比较各大行星,特别是类地行星,得出地球也无特殊之处的结论。
最后,以上述探讨的两方面结果来证明地球具有行星的一般特征,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2.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的特殊行星为何又说地球又是一颗特殊的行星?是因为到目前为止,整个宇宙中只发现在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
(只提出,侧重引导学生通过对地球行星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特点的认识,学会辩证地看问题。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导学]用人类对火星生命的探测,引发学生思考生命生存需要哪些基本条件;再比较火星与地球的自然条件,引导学生探讨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形成“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的地理观念。
[自学整理、交流点评]第一步:读图表分析。
再次阅读P4图表信息,从日地距离、体积和质量等方面自主推理说明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第二步:阅读、理解教材。
即阅读P6信息,理解地球内部物质变化与液态水形成的关系,整理出自己的观点。
第三步:讨论交流评议。
在自主分析的基础上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点评侧重分析探讨的角度(即从地球的特殊性──是否具备生命物质生存所需要的条件分析,而不是作为普通行星的一般特征角度)、多学科知识的运用(注意运用中是否存在科学性错误)、利用图表信息的能力(利用图表信息进行分析)、描述能力(即条理性和科学性);采用集体评议与教师评议相结合的方式。
[活动]如何在茫茫宇宙中确定寻找外星人的方向(指导探究)除地球外,其他星球上是否有存在生命的可能?如何探寻类似地球的星球?人类一直在为寻找“外星人”而努力,目前已在太阳系之外发现了几十颗可能会有生命的行星。
以小组P.7活动形式提出设想,说明如何在茫茫宇宙中确定寻找外星人的方向。
最后全班交流。
说明:这里所谓的“方向”,并不是“方位”,而是外星人可能存在的地方。
要分析这个问题,需要根据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加以判断。
活动只是给出了一种思考的线索,同学们的思考要力争富有创意,敢于“异想天开”。
[拓展]第一步,课堂围绕课本提供的思考线索讨论;再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和理解,提出自己的设想和见解。
第二步,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查阅杂志、资料。
根据条件许可,参加校天文馆的相关活动或利用相关网站了解更多的信息,采用网上讨论、撰写小论文等形式深入探究。
点评:本节课程是新课标教材模块Ⅰ(必修)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即高中地理的开篇章节。
教学中,需要教师运用图表信息,以及相关学科知识,分析、探讨、认识宇宙中的地球。
本节教学设计,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协作探究、交流互评,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能力。
老师的引导启发,有助于学生全面、正确认识地球;老师的鼓励帮助,使学生从多角度展示自己的见解。
以小组活动形式提出并寻找外星人的方向,更使学生“异想天开”,勤于思考、富有创意。
本节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标课程设计的新思路。
但在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过程中,要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教学。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教学设计山东省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地理组郑海森✍课程标准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课标解读“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宇宙环境是以地球为中心事物,周围的太空环境,指的是整个宇宙,但“重点是太阳系”。
要初步了解宇宙是什么?宇宙中有什么?静止还是运动?掌握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对这些了解、掌握后还要有条理地“描述”出来。
“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行星,而“普通”是指地球与太阳系中其他行星的共性,“特殊”是指地球与太阳系中其他行星比较而具有的个性,“说明”是要说出理由,要体现理解的思维过程。
“运用资料”则是对认知过程要求从感性材料再到理性认识,中间自然要有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过程。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理解天体系统的层次,知道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知道太阳系的成员,运用资料认识行星绕日公转的运动特征、结构特征,从中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3.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1.阅读图1.1“部分天体”一组图文信息,认识各类天体的主要特征;利用网络等媒体,收集天文信息及图片,丰富对宇宙环境的认识。
2.通过阅读图1.2“天体系统的四个层次”,设计相应的简明框图,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3.阅读图1.3“太阳系模式图”和表1.1“行星轨道倾角与偏心率”,归纳九大行星公转运动的共同特点;并依据思考归纳三类行星的结构特征。
从上述过程中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的普通行星。
4.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从宇宙环境及地球本身的温度条件、大气成分和水等方面,分析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
并以此推测火星等其他大行星,以及太阳系范围之外的天体是否有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提出确定在宇宙中寻找外星人的方向的见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树立宇宙是物质的和运动的科学宇宙观。
破除迷信,反对邪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