菉竹山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1、抓住人物的生活环境。 2、抓住人物的神态及肖像。 3、抓住心理及特定的动作。 4、注意与鲁迅的《祝福》中的祥林嫂相比较学习。
• 5、祥林嫂的人生:
•问


撞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这篇小说 通过情节展示人物的性格。而吴组缃先 生的小说更多的是通过环境、意识展示人物的性 格和命运。
问题
• 1、请在阅读的过程中抓住写二姑体态的文 字。你是如何看到她的“瘦”的? • 2、思考菉竹山房和二姑心理的关系。 • 3、你是如何理解二姑的梦和偷窥的? • 4、二姑为何希望年轻人到她家?
清末人物图
民居
钟馗抓鬼图
贞节坊
• • • • • • • • 古代的女纲关于女性的 贞洁做了如下三点:其一 ,嫁人时必须是处女; 其二,平时要严守男女 之防,所谓男女授受不 亲;其三,就是要从一 而终,而且还包括丈夫 死后的“从一而终”。贞 节 • 发展到节烈,就要“赴 死”。...
学法指点
二、二姑的“偷情幽会”
• 二姑的故事开始无疑是最为美好的传奇,才子 佳人,美好的幸福生活仿佛向二姑展开。两情相 悦,但棒打鸳鸯。二姑与少年的幽会被发现。从 正统的道德看,偷吃禁果,难以饶恕,违背父母 之命、男女授受不亲的古训。甚至丫鬟也看不起 她,因为女人的贞德与女人德生命一样的重要, 固然含有一定的合理成分,但是因此扼杀掉一份 美好的感情和一个生命同样是不可理喻的。
•二姑是旧的封建时代的 殉葬者,那个时代有无 数个二姑和祥林嫂,不 过作者更多地从精神心 理的层面去揭示人物的 痛苦。她们的悲剧形象 使读者去思考无形的婚 姻道德制度和人性的关 系,去寻找生命幸福的 真谛。
总结
菉竹山房
吴组缃 幻灯制作王振
是文 史小 心学 。说 灵是 是 的未 一 避来 个 风的 民 港灯 族 。塔 的 , 心 也 灵


吴组缃像
• 作者简介:吴组缃属于在“五四”新思 潮影响和启迪之下,走上人生道路的一 代知识分子之列。他的创作放眼于整个 的时代与社会,早在三十年代就写出了 一系列与左翼作家相一致的好作品。 1934年,茅盾便惊喜地指出,“这位 作者真是一支生力军”。著作书目: • 《西柳集》(小说集)1934,生活 《饭余集》(小说集)1935,文生 《鸭咀涝》(长篇小说,又名《山 洪》)1943,重庆文艺奖助金管理委员 会出版部 《吴组缃小说散文集》1954,人 文 《说稗集》1987,北大 《拾荒集》1988,北大
三、二姑的梦
• 一方面二姑要守着贞德,但另一方面是活生生 的人,有自己的生命欲求,为了补偿痛苦和寂寞, 想象二姑爹每年会回来,这是对现实和生命的逃 避。 • 1)二姑爹每年忌日会回来。 • 2)把燕子和蝙蝠拟人化。 • 在梦里得到的是虚幻的婚姻,二姑不是花瓶, 她可怜到连生殖的工具都不是。她坚守了从一而 终的名节。社会是这样要求,二姑也自觉地维护。

小结
• 1、揭示了封建文化对人精神的摧残及其荒谬。自 然人性是无法扼杀的,即使是封建社会严密的道 德之网企图使二姑完全驯服,二姑的自然欲望还 是以曲折的方式表现出来。因此,自然人性是美 的。 • 2、描写一个阴森的大宅院的景物,渲染烘托人物 的凄苦心理。 • 3、善于写人物的深层心理。二姑与周围环境的冲 突以二姑的屈服告终。但是二姑的内心又有道德 与欲望的冲突。她的瘦正是内心凄苦的写照。
讨论及分析大要 一、菉竹山房

诺大的山房里只剩下二姑和丫鬟兰花。人 的居住环境往往是一个人心理特征的反映。或 者说是一个人的心理性格的投射。文中是这样 写的“那座阴森敞大的三进大屋···想起来依 ··· 稀是梦境。”开端的环境描写明显具有象征的 意义。这个房子只是空有一个架子,没有生气, 正如二姑无爱的婚姻,只不过是为了维护贞节 和两个家族的脸面。环境的描写具有烘托渲染 的作用。
吴组缃:尊重自己的尺度(2)

古希腊智者普罗泰戈拉曾经说过一句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 他因此被很多人称为“诡辩派”的鼻祖。有些时候,吴组缃倒确实像 是一个“诡辩家”:尊重自己的尺度,很多时候固然需要原则和勇气, 但另一些时候,则需要机敏和智慧。 吴先生烟瘾很大,茶几上随 时一字儿排开十数只形形色色的烟斗,以备轮番取用。子女多次劝他 戒烟,但他总是不接受劝告,而且还发明了一套“以毒攻毒”的理论。 张健就曾当场领教过“这个固执、可爱的老头”,振振有辞地对子女 们阐述他的“以毒攻毒论”。 吴先生的儿子吴葆刚一直认为, “父亲对事物有自己独到的分析和见解,从不人云亦云”。一次,他 告诉父亲杂志上讲竹笋虽然好吃,但主要是纤维,并没什么营养。他 父亲立刻反驳道:“熊猫只吃竹子,可是长得胖乎乎的,怎么能说这 东西没有营养呢?” “他时常会流露出一种纯真之心。”刘勇强 回忆说。有次,他陪吴先生经过未名湖边,看见有个女孩儿用小石子 向湖面上打水漂。于是吴先生很认真地说;“这怎么能行呢?如果人 人都这样,岂不是要把湖填平了?” 季羡林曾经这样描述他这位 老友:“池塘边上,一个戴儿童遮阳帽的老人,坐在木头椅子上,欣 赏湖光树影。” 现在,池塘边的木头椅还在,只是“戴儿童遮阳 帽”、“欣赏湖光树影”的老人不见了。
剧指向无形的婚姻观念和制度。
段落
• 环境:阴森、 凄凉、鬼气。 烘托渲染的 作用。 • 二姑:瘦、 凄清的眼神 1、原因 开端,216页,第二段)--到二姑家 的情景 (发展,219页,第五段) 2、 相恋· · ·· · 棒打鸳鸯· · 出嫁· · 守寡 ·· ·· ·· ·· • 1 )畸形人格 • 2 )双重冲突 • 偷窥(结局 ) 3)变态心理 • 4)意识流的手法 • 5)主题:反封建
四、偷窥
• 反映了二姑的畸形心理,扭曲的悲剧性格。 • 二姑是否没有了生命的欲望呢?没有。她们没有 体验过男女的鱼水之欢,内心难以抑制好奇和渴 望。二姑出嫁维护了家族的脸面和名声,是嫁给 死去的人。尽管二姑念佛经,作白日梦,但她无 法征服自己。这说明人的本能是无法压抑的。当 一个人没有基本的欲望,就了无生趣,行尸走肉 而已。说明灭人欲的道德观是荒谬的。二姑的悲
吴组缃:尊重自己的尺度(1)
• 吴组缃:尊重自己的尺度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09日03:46 中国青年报 吴组缃 (1908-1994)安徽泾县人,著名现代作家、著名学者和教育家,曾任清华大学教授、中文系主
任,北京大学教授。 吴组缃被称为一位智者。在他的弟子刘勇强眼里:“吴先生非常敏 锐,很有智慧,聊起天来,滔滔不绝、神采飞扬、妙语连珠。” 他同时又被称为一位勇 者。子曰:“吾道一以贯之”,吴先生的“尺度”也始终一以贯之。“他从不会因人而变、 因事而变、因时而变。”北大中文系教授孙玉石评价道,“他要一个导师应有的尊严。他尊 重自己的尺度。” 1929年,吴组缃考入清华大学经济系,次年转入中文系,毕业后, 在清华研究院继续学习,但没读完研究生就离开了。他的传记记述到此往往语焉不详。就此, 吴先生的弟子张健曾特意向他探究过其中原委。 据吴先生说,读研究生期间,他曾选了 国学大师刘文典的六朝文学课,在学期作业中,他骂六朝文学是娼妓文学,刘教授非常生气, 就给了他一个不及格。但刘教授同时也托人带口信给他,只要他改变观点,就可以过关。当 时,吴组缃已经结婚生子,全家要靠他的奖学金生活。一门课不及格,就意味着拿不到奖学 金,而拿不到奖学金,全家人的生活就没有着落,也就意味着他不能再继续学业。但吴组缃 硬是没有收回自己的观点,结果不得不中断学业,经人介绍到南京的中央研究院供职。 和吴组缃有过长期交往的北大中文系教授方锡德讲过一件小事:上世纪40年代,吴组缃曾 应聘四川省立教育学院教授,当时是在学期中间,校方希望他开半学期的课,但要支付给他 整学期的薪水。吴组缃当即表示:“这样怎么行?我明明只上了半学期的课,怎么能拿你们 一学期的薪水?” “文革”期间,吴组缃自己被打成了牛鬼蛇神,夫人被折磨得精神失 常,但他在军宣队召集的一次征求意见的座谈会上,仍然坦率直言:“想起这场革命,我就 有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当时许多人很为他着急,怕他挨批,因此劝他承认这个说法不妥, 以便了事。但吴组缃执意说这就是他的原始感觉,最终也没有改口。 1985年,刘勇强 考取吴组缃的博士生,第一次见到自己的先生,就有一件事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天, 正好有一个外地学者来拜访吴组缃,拜访者编了一本清代学者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的选 注本,想请吴组缃题签。但吴组缃看后,直率地对那位学者说,自己认为他对纪昀的看法并 不妥当,所选的篇目也不理想,因此,不能题写这个书名。
不善通融的吴组缃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8月29日05:13 人民网-人民日报
• 丰绍棠撰文 吴组缃先生当年在清华研究院求学时,因成绩优异,每月可 得奖学金三十元。当时吴先生的爱人、孩子就靠这三十元维持生计,可谓生 命钱。后来,吴先生的论文不知何故得罪了一位教师,这位教师在判卷时问 罪,给了七十九分,而当时够八十分才能领取奖学金,虽仅一分之差,每月 三十元奖学金却是不能到手了。这一分之差断了吴先生一家三口的生计!朋 友们见怜,纷纷为之斡旋,那位教师终于吐言:只要吴组缃认错,就可以改 分数。吴先生却拒绝认错,说:“这样的分数有什么价值?这样苛刻做人有 什么意思!”遂带着一家三口拂袖而去,另谋生路了。 后来吴组缃以文名世,仍未改“迂”性情,一日,他应某编辑约请撰写 了一篇关于《三国演义》的文章,编辑从外国读者的角度着想,将文章改写 了几处,回寄给吴先生,吴组缃阅罢说:“这已不是我的文章了,不要署我 的名字。”文章发表后,编辑部寄来稿酬一百元,在那个年代这可不是个小 数目,吴组缃却如数退回稿酬,云:“我写的稿没有用,不能收这稿费。” 在钱钟书及《围城》最走红的时候,吴先生作为卓有建树的现代小说家和学 者亦是钱先生的清华同窗,跟风说几句好话并无阿谀吹捧之嫌,他却更愿意 逆风挑刺,云:《围城》不过是教授小说,用力学《儒林外史》的讽刺罢了, 作者生活圈子狭窄,不宜过高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