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课时间的脚印

合集下载

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件(共43张PPT)

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件(共43张PPT)
时间都去哪儿了
时间的脚印
学习目标
1.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理性思考、自主 探究的习惯。
2. 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3. 品味语言,体会生动的写法。
导入新课
时间是一个神秘的概念,是古往今来人们谈论的一个热门话 题。在不同人的眼里,它有不同的含义。那么,在地质科普作家 的眼里,时间又是一个怎样的概念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著 名科普作家陶世龙的《时间的脚印》,和陶老先生一起探索大自 然。
②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
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冰河的移动比作铁扫帚扫过地面,生动形象地表现 了冰河对石头的破坏作用。“刨刮”一词表现了冰河对岩石破坏作用的巨大。
③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例如,在建筑兰新铁路的时候,一 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相对地质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
⑤在山麓、沟壑、河谷、湖泊、海洋等比较低洼的地方,有许多泥沙不断 地被留下来,它们填充着湖泊,垫高了河床。我国洞庭湖的面积逐渐缩小, 黄河下游的水面比地面还高,就是有许多泥沙沉淀下来的结果。
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了我国洞庭湖的面积逐渐缩小,黄河下游的 水面比地面还高的两个例子,具体形象地说明了泥沙沉淀所带来的影响, 具有说服力。
2.语言生动形象。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把时间拟人化,既给人以知识,又给人一种 亲切感。例如,作者采用了排比句式,如“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 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说明了岩石遭受到来 自多方面的破坏。再如,采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说明生动、形象, 如“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刨刮着所遇到一些石头”。
不能去掉。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1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到 10000年的时间。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科学, 都是推测出来的。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

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件(共48张ppt)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件(共48张ppt)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主旨概括
本文以充满智慧的笔触,娓娓而谈岩石能够记 录时间的脚印的原因,记录的内容和人类读懂大 自然这种记录的重大意义,以丰富的实例和富有 启发性的语言,引起人们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1、这篇科普文以记录时间的方式为切入点,向我们介绍了 有关岩石的丰富而有趣的科学知识,由此你对科普类文章有 了怎样的认识呢? ①科普文是传播科学知识、启迪青少年智慧的优秀读物,理 趣、情趣兼备。 ②科普文章既有丰富的知识又是探索知识的钥匙。 ③多读科普作品,了解神奇的世界,也了解人类伟大的创造 和成就。 ④读科普作品,增强求知欲,激发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 的热情。
2、大自然是非常神奇的,一块看似普通的岩石, 就能记下时间的痕迹,保存历史的记录。可以说, 岩石是一部无字的史书。岩石是大自然的语言。 岩石还可以比作什么?请你用“岩石是……”的句 式仿写一个句子。 岩石是一部历史的教科书。 岩石是记录地下宝藏的书签。 ……
人们对时间感受的名言: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概括评价上一段的叙述内容。 第27段: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承上文,化石的作用;启下文,说明化石是怎样帮我们认 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的。
探索时间的脚印
1、课文主要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
时间伯伯,
“奇异功能”,为什么不直接进
你是最伟大的旅行家,
入正题,而要先引用高士其的话?
第5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 承上启下,由人类记录时间的方式,引出岩石记录时间方式
的探寻。 第7段:“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

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举例解释:
-在讲解课文时,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等表达时间流逝的句子,让学生体会到时间的宝贵。
-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如“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等句子,使学生学会如何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这些技巧。
2.教学难点
-对古文中抽象的时间概念的理解,尤其是将古人对时间的感悟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为: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增强文化自信,培养批判性思维与时间管理能力。通过学习《时间的脚印》,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古人对时间流逝的哲思,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提取信息、整合观点的能力,提高思辨性阅读水平;引导学生反思时间价值,激发其珍惜时间的意识,学会合理安排时间,提升自我管理能力,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如“你认为哪些习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时间?”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时间的脚印》的主题思想,把握作者陶渊明对时间流逝的感悟及其对现代生活的启示。
-掌握古文中关于时间的表达方式,如成语、典故等,并能正确运用。
-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如借景抒情、对比映衬等,学会将其运用于自己的写作实践中。
-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时间观念,认识到时间的重要性,激发珍惜时间的情感。
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一、教学内容
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案,选自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课文《时间的脚印》的阅读理解,了解作者陶渊明通过对比时间流逝与自然变化的观察,领悟生命的短暂与珍贵;学习古文中关于时间的表达方式,如“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等;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如借景抒情、对比映衬等;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珍惜时间,树立正确的时间观念;结合实际生活,讨论如何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统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8课《时间的脚印》精品课件

统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8课《时间的脚印》精品课件
8 时间的脚印
新课导入
学习目标
1. 识记“沙砾”“沟壑”“龟裂”“帷幕”“海枯石烂” 等易考词语。
2. 理解文章说明对象及内容,理清文章思路。(重点) 3. 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品味生动有趣的语言。(重点) 4. 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理性思考、自主探究的
习惯。(难点)
作者简介
陶世龙,1929年生,四川安岳人, 科普作家。著有《打开地下宝库的钥 匙》《我们居住的星球》《谈天说地》 等科普读物。
(续表) 段落
第7段:真的有“海 枯石烂”的时候。
第11段:水和空气还 能够进入岩石内部的 孔隙中造成破坏。
第13段:地面上和地 下的生物,也没有放 弃对岩石的破坏。
作用 过渡:引出下文岩石“毁灭” 的过程。
引出下文雨水、海水和冰河对岩 石的破坏。
补充说明生对岩石的破坏。
(续表) 段落
作用
第18段:经过长期的重 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 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
动作等方面应该有相近或相似之处,让其既具有物的特质,又拥 有人的属性,追求“形似”与“神似”的和谐统一。
③表达深刻的寓意。运用拟人化的手法,不仅是为了文章的 活泼生动,更重要的是便于作者情感的抒发,它可以使抽象的道 理变得具体可感,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让读者在轻松愉快 的阅读中能得到深刻的感悟,从而引起共鸣。
简 始创作科普文章,主要从事自然科学与中国文化融合的研 介
究。参与主编了《科普创作》《科技写作》《科普创作概
论》和《黄河文化》。部分作品结集《揭开大地的秘密》
《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被中国科普作家
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预习资料速查

景 资
本文选自《时间的脚印》,既是一篇科普文章,也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08课《时间的脚印》教案及课件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08课《时间的脚印》教案及课件

THANKS
感谢观看
REPORTING
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
课时安排与教学重点
本课计划安排2课时,其中第一 课时主要进行课文讲解和相关知 识点的介绍,第二课时则进行实
践活动和课堂讨论。
教学重点包括:时间管理的基本 概念和原则、时间规划的方法和 技巧、时间利用效率的提高途径
等。
在教学过程中,将注重引导学生 思考、讨论和实践,确保他们能 够真掌握所学知识并加以运用
修辞手法辨识
本课涉及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 人、排比等,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辨识 。
作用分析
分析每种修辞手法在文中的作用,帮 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表达效 果。
相关知识拓展延伸
地质学知识
本课涉及到地质学的相关 知识,可以进行适当的拓 展延伸,让学生了解地球 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文学知识
引导学生了解作者陶世龙 的其他作品及时代背景等 元素,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
• 解读:这段文字通过描绘“海枯石烂”的场景和山崖崩落的情景,进一步强调了时间的无情流逝和生命的短暂 。同时,作者也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绘,引发了读者对生命和时间的深刻思考。
写作风格及技巧分析
本文采用了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多种修 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抽象的 时间和自然界的变化变得具体而生动。
文章结构清晰,逻辑严密,从岩石的形 成、变化入手引出时间的概念,进而展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08 课《时间的脚印》教 案及课件
REPORTING
• 课程背景与目标 • 课文解读与赏析 • 知识点梳理与拓展 • 课堂互动与探究环节 • 作业布置与指导建议 •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
目录
PART 01
课程背景与目标
REPORTING

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件

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件
承上启下,由人类记录时间的方式, 引出说明的对象——岩石记录时间的 方式。
整体感知
第7段: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
开启下文,引出“石烂”的话题,说明 岩石“毁灭”的过程。
第18段: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 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
总括上文,总结了岩石“毁灭”之后再 度“新生”的过程。
整体感知
文本解读
1.第6段点明了“大自然中的各种物质都时 时刻刻在运动着”这一普遍规律。那么,岩 石的运动规律是什么呢?
被破坏
被搬运、被堆积
重新生成岩石
文本解读
2.你能根据第8-18段的有关内容概述石烂到新生 的过程吗?(边读边勾画)岩石小石子沙砾、泥土重压
沉积
胶结
新岩石
文本解读
3.人们是怎样根据岩石来判断时间的? (重点读第19-21自然段) 提示:可从岩层厚度、排列顺序、地壳运 动等方面思考。
合作探究
1.本文抓住事物的特征,综合运用多种说 明方法来阐释事理,请举例说明。
举例子:
(2)我国洞庭湖的面积逐渐缩小,黄河下 游的水比地面还高,就是有许多泥沙沉积 下来的结果。(第16段) (3)在特殊情况下,某些生物的尸体竟完 整地保存下来了,如北极冻土带中的长毛 象、琥珀中的昆虫。(第26段)
打比方:
(1)特别是刮风沙的时候,就像砂轮在有 力地转动,岩石被磨损得光溜溜的,造成许 多奇形怪状的石头。(第12段) 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刮风沙的时 候,岩石的磨损很大。
合作探究
1.本文抓住事物的特征,综合运用多种说明 方法来阐释事理,请举例说明。
打比方:
(2)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 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 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 一些石头。(第12段)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冰河对岩石 的巨大破坏作用。

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学课件)-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学课件)-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第二节
整体感知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二 整体感知——学习目标
1.掌握说明顺序中逻辑顺序。 2.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 3.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二 整体感知——生字正音
踪迹

沙砾
装置 烘烤 山麓 沟壑
腐蚀
jūn
龟裂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二二 整体感知——生字正音
读准节奏和字音。
帷幕
dǎn
掸 海枯 石烂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二 整体感知——理解词语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三 深入探究——文章精讲
2.岩石的运动规律是什么?
被破坏——被搬运、被堆 积——重新生成岩石。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三 深入探究——文章精讲
3.岩石这样顽强的东西竟然也被破坏,请同学们说说,导致岩石被 破坏的因素有哪些?从被破坏到生成新的岩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六 板书设计
时间的 脚印
人类记录时间
岩石层记录 时间的踪迹
总述自然界各种物质的运动; 分说岩石“烂掉”的原因和过程; 分说岩石生成的过程和历时的漫长; 总说岩层与岩层之间的顺序记录时间的踪迹
岩石记录的历史痕迹启发人们探索自然奥秘
谢谢观看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⑦因此,在我们这样一个信息时代,假若你成了一个数据科学家, 你便拥有了神奇的魔力,就好像中世纪的炼金术士们所声称的那样。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8.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D ) A.《大数据时代》中指出,多数信息都以数据形式存储在电脑硬盘、通 信设备和其他数字设备中。 B.互联网并不是产生大量信息的唯一地方,另有大量信息是由科学家们 “制造”出来的。 C.在犯罪率高的城市,警察们可以利用以前积累下来的犯罪数据,提高 工作效率和防范效果。 D.在医学领域,来自人体或者人体细胞的数据就可以告诉医生们,某种 疾病为什么会发生,从而帮助医生治疗这些疾病。 【解析】“可以”应为“有可能”。
【解析】“才思敏捷”指进行文艺创作时构思和完成都非常快。用在此
句不符合语境,应用“孺子可教”。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C ) A.《时间的脚印》这篇说明文获得好评,是因为其内容新颖有趣、科学 探秘自然的缘故。 B.驻青高校开展、筹备、策划的“我为峰会添光彩”活动,得到广大师 生的热烈响应。 C.为了推动儿童文学的发展,首届“曹文轩儿童文学奖”征稿活动,目 前全面启动。 D.市卫生监督部门加大了对市场上牛肉的抽样检测,防止不合格肉制品 重现百姓餐桌。
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C ) A.文章的标题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数据比作无价之宝,形象生 动地揭示了信息时代数据的重要性,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第④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 准确地说明了“数据经过分析和归纳会形成有用的信息”。 C.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是时间顺序,主要介绍了“大数据”的价值和未 来展望等内容。 D.本文首尾呼应,使文章的结构紧密严谨,文脉相通,内容完整,给读 者留下深刻印象。 【解析】应该是逻辑顺序。

八下语文第8课《时间的脚印》精品课件

八下语文第8课《时间的脚印》精品课件
时间是什么?
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客观形式,无处不在,与每 个人密切相关,但它看不到、触不着。
记录时间 的工具
还有什么可以记录时间的更替?
时间的脚印
陶世龙
陶世龙(1929—),四川安岳县 人,我国著名科普作家。
代表作品有《打开地下宝库 的钥匙》《揭开大地的秘密》 《地球的画像》《火山和地震》 《多变的地球》等科普读物。
阅读22-29自然段,思考:岩石是怎样保存历史痕 迹的?
可从岩石结构、石头颜色、生物化石等方面去考虑。 岩石结构——反映地壳的活动 石头颜色——反映远古的气候 生物化石——反映历史的发展
细细品味最后一段,说一说:读懂岩石记录有什么 重大意义?
不仅可以增加知 识,而且可以探寻地 下“宝藏”,更有无 穷的大自然奥妙存在。
新岩石
• 岩石有着怎样的运动规律?
被破坏 被搬运、被堆积 重新生成岩石
阅读第19-21自然段,思考:人们是怎样根据岩石来 判断时间的?
可从岩层厚度、排列顺序、地壳运动等方面思考。 岩层厚度:1米厚(3000—10000年); 排列顺序: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地壳运动:平卧的岩层变得歪斜甚至直立。
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 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 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人的修辞手法,写 岩石被分解后的不同命运, 增强了事物的主动性和被 动性,生动有趣,体现了
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 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 遥远的地方。
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明晰心中的脚印
本文以充满智慧的笔触,娓娓而 谈岩石能够记录时间的脚印的原因, 记录的内容和人类读懂大自然这种 记录的重大意义,以丰富的实例和 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引起人们探索 自然奥秘的兴趣。
dǎn 掸
hè 沟壑

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件(共24张ppt)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件(共24张ppt)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依据事物内在联系,逐层进行说明顺序
属于由概括到具体采用了逻辑顺序
自主学习任务二
跳读课文,深入探知 1.跳读第7—18自然段,你能根据书上的有关内容概述“石烂” 到“新生”的过程吗? 2.跳读第19—21自然段,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判断时间的? 3.跳读第22—26自然段,岩石是怎样保存历史痕迹的? 4.跳读第27—29自然段,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认识地球的发 展历史的?
3.岩石是怎样保存历史痕迹的? 提示:读第22—26自然段。 岩石结构——反映地壳的活动 石头颜色——反映远古的气候 生物化石——反映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深入探知
提示一:读第27—29自然段。
4.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认识地球的发展历史的?
三叶虫化石——“寒武纪”——海洋宽广 大树木化石——“石炭纪”——温暖潮湿 长毛兽化石——“第四纪”——气候寒冷
如:第5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 作用:承上启下,由人类记录时间的方式,引出岩石记录时间方式的探寻。
3.根据承上启下的段落,分析课文结构,梳理作者思路。
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1—4):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 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第三部分(30—31):总结全文,说明读懂岩石记录的 意义。
自主学习任务三
细读课文,品析语言 2. 为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 文的语言也力求生动、形象。本文就多处运用了拟人、比喻等 修辞手法。 请同学们找出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1.大块的石头破碎成小块的石子,小块的石子再分裂成细微的沙砾、泥土。 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 开始了旅行。
深入探知
人类读懂岩石记录有什么重大意义? 提示:读30-31自然段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8 《时间的脚印》 课件(共23张PPT)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8 《时间的脚印》 课件(共23张PPT)
列数字。用概数准确地说明了形成一米厚的岩石 需要的时间,使读者对岩石的形成速度有个大致的 概念。
“攻击”是进攻的意思,它使阳光、霜雪、风雨 等有了行为意识,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岩石时刻受到破 坏,语言极富表现力。
说明方法巩固
1.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慢地移
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 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冰河 对岩石具有极大的破坏作用。
4.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认识地球的发展历史 的 ?提示一:读第27—29自然段。
提示二:根据不同类型的化石去思考。 三叶虫化石——“寒武纪”——海洋宽广 高大树木化石——“石炭纪”——温暖潮湿 长毛兽化石——“第四纪”——气候寒冷
5.人类了解岩石的变化有什么好处?
提示:读第30—31自然段。
增加知识 找寻宝藏
文章共31个自然段 独句段:1、5、7、11、13、18、22、24、27
过渡段及其作用
1.第5段 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
把时间的概念从人们的日常生活引到自然界,引出 文章要说明的对象: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
2.第7段 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
引起下文,说明岩石“毁灭”的历程。
3.第18段 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 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
大自然是如何记录时间的? 人类是如何记录时间的?
学习目标
1. 积累生字词语及与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 2. 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3. 掌握说明顺序中的逻辑顺序,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4. 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作者简介
陶世龙(1929— ),生于四 川省安岳县。1949年开始创作科 普文章,主要从事自然科学与中 国文化融合的研究。部分作品结 集为《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 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 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 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8课《时间的脚印》说课稿

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8课《时间的脚印》说课稿

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8课《时间的脚印》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时间的脚印》是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八课的文章,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通过作者对天然石钟乳的形成过程的观察和想象,揭示了时间的脚印在自然界的种种奇妙现象。

文章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文学性。

学习本文,可以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中的奇妙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文学素养,对于文章中的科学概念和文学表达,他们能够理解和接受。

但同时,学生对于一些专业的科学术语和复杂的句子结构可能还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的科学概念,帮助他们分析句子的结构,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石钟乳的形成过程,理解文章中的科学概念和文学表达。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和敬畏之情,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石钟乳的形成过程,掌握文章中的科学概念和文学表达。

2.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中的一些专业科学术语和复杂的句子结构。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文章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石钟乳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文章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石钟乳的图片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石钟乳的形成过程。

2.自读: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的文学韵味。

3.讲解:针对学生难以理解的部分,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文章中的科学概念和文学表达。

4.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专业科学术语和复杂的句子结构,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5.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文章内容,阐述石钟乳的形成过程和时间的脚印在自然界中的奇妙现象。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时间的脚印》是⼀篇科普作品,其主要任务是介绍岩⽯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的是说明认识岩⽯这⼀奇异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激发青少年探索⾃然奥秘的热情。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部编版⼋年级下册语⽂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原⽂ 时间伯伯, 你是最伟⼤的旅⾏家, 你从不犹豫你的脚步, 你⾛过历史的每⼀个时代。

——⾼⼠其《时间伯伯》 时间⼀年⼀年地过去。

时间是没有脚的,⽽⼈们却想出了许多法⼦记录下它的踪迹,⽤钟表、⽤⽇历……但是,在地球上还没有出现⼈的时候,或者在⼈还不知道记录时间的时候,到哪⾥去找寻时间的踪迹呢? 然⽽,时间仍然被记下来了。

在⼤⾃然中保存着许多种时间的记录,那躺在⼭野⾥的岩⽯,就是其中重要的⼀种。

每⼀厘⽶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年到上百年的时间。

在北京故宫,我们还可以看到⼀种古⽼的计时装置:铜壶滴漏——⽔从⼀个铜壶缓缓地滴进另⼀个铜壶,时间过去了,这个壶⾥的⽔空了,那个壶⾥的⽔却⼜多了起来。

时间是看不见的,但是我们⽤⽔滴记下了逝去的时间。

岩⽯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 ⼤⾃然中的各种物质都时时刻刻在运动着:这⾥在死亡,那⾥在⽣长;这⾥在建设,那⾥在破坏。

就在我们读这篇⽂章的时候,地球上某些地⽅的岩⽯在被破坏,同时它们⼜被陆续搬运到低洼的地⽅堆积起来,开始了重新⽣成岩⽯的过程。

真的有“海姑⽯烂”的时候。

到过⼭⾥的⼈都看见过,在那悬崖绝壁下⾯,往往堆积着⼀⼤摊碎⽯块。

碎⽯是从哪⾥来的呢?还不是从那些⼭崖上崩落下来的!再仔细瞧瞧,还会发现有些还没有崩落的⼭崖也已经有了裂缝。

不要认为岩⽯是坚固不坏的,它⽆时⽆刻不经受着从各⽅⾯来的“攻击”: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打着它……空⽓和⽔中的酸类,腐蚀了岩⽯中的⼀部分物质。

⽔流和风还不断地冲刷、吹拂着它。

特别是刮风沙的时候,就像砂轮在有⼒地转动,岩⽯被磨损得光溜溜的,造成了许多奇形怪状的⽯头。

第08课 《时间的脚印》-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第08课 《时间的脚印》-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寒武纪:离现在大约六亿多年前到五亿多年前。这一时期,最繁荣的生物是节肢动物三叶虫。寒武纪是最早的地质时代,没有真正的陆生生物。
石炭纪
离现在大约三亿到两亿多年前,是古生代的第五个纪,当时气候温暖、湿润,沼泽遍布。大陆上出现了大规模的森林,给煤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四纪
分组讨论: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时间的脚印》。《时间的脚印》一书中有很多生动有趣的文章,如《名山不在高》《雨花石的来历》《济南为什么泉水多》等。本篇科普文章以记录时间的方式为切入点,向我们介绍了有关岩石的丰富而有趣的科学知识。
思考些列问题:
1、现在的人们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手表和日历2、中国古代用什么来记录时间? 铜壶滴漏3、大自然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大自然用岩石记录时间。4、除了岩石、还有哪些可以记录大自然的时间? 各种生物化石、各种矿产资源。
把时间拟人化,一方面与主题照应,另一方面,通过引用,由生活时间引入地质时间,更切合读者实际生活,吸引读者。文题“时间的脚印”实际上是“从岩石上,可以看到时间的长短”的意思。
课文层次:
第一部分(1---4自然段) 讲述了生活和大自然中保留着许多时间的记录。第二部分(5--29自然段) 讲解了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第三部分(30—31) 总结课文:要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去读懂大自然的记录,造福人类。
“象”和“犀牛”化石
6亿多年前到5பைடு நூலகம்多年前的寒武纪
树木高大
长着长长的毛
在很多地方都发现了
石炭纪
“第四纪”冰河时期
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宽广
有一个时期地球上的气候是温暖潮而湿的
气候很冷
岩石
每一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
奇形怪状的石头

2023年春八下语文第08课 时间的脚印 知识总结及习题(含答案)

2023年春八下语文第08课  时间的脚印 知识总结及习题(含答案)

第8课时间的脚印知识点01 文题解读“脚印”指的是痕迹、印迹。

“时间的脚印”就是地球变迁留下的印迹,是本文的说明对象。

是从高士其《时间伯伯》一诗中引申借用来的,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新颖别致,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探究欲望和阅读兴趣。

知识点02 作者作品陶世龙(1929—)中国著名科普作家。

代表作《揭开大地的奥秘》、《地球的画像》、《打开地下宝库的钥匙》、《我们居住的星球》等。

【知识拓展】相关背景本文选自《时间的脚印》(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略有改动。

本文是一篇科普读物,同时也是一篇很好的事理说明文。

它所说的时间,本质上是一个地质学概念。

作者把时间的概念,从日常的感觉延伸到自然界中,引出了关于时间的又一种境界。

知识点03 字词积累1.字音:掸.(dǎn)踪.迹(zōng)烘.烤(hōng)腐蚀.(shí)沙砾.(lì)山麓.(lù)沟壑.(hè)龟.裂(jūn)帷.幕(wéi)海枯.石烂(kū)2.词义:踪迹:行动所留下可察觉的形迹。

装置:机器、仪器或其他设备中,构造较复杂并具有某种独立功用的部件。

海枯石烂:大海干涸,岩石成土。

喻指经历极长久的时间。

烘烤:指用火燥物。

烤东西。

腐蚀:指物质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失去它原有的性质的变化。

沙砾:指沙子和碎石。

掸:用掸子或别的东西轻轻地抽或拂,去掉灰尘等。

浑浊:指由于沉淀或沉积物而混浊不清。

山麓:指山坡和周围平地明显的交线或山坡和周围平地之间的过渡带。

沟壑:山涧,山沟。

龟裂:裂开许多的缝隙。

帷幕:悬挂起来用于遮挡的幕布。

【即学即练1】根据语境和拼音写汉字或给句子中的加点字注音。

(1)空气和水中的酸类,腐shí()了岩石中的一部分物质。

(2)在北京故宫,我们还可以看到一种古老的计时zhuāng zhì():铜壶滴漏。

(3)在山麓、沟壑()、河谷、湖泊、海洋等比较低洼的地方,有许多泥沙不断地被留下来。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文原文时间伯伯,你是最伟大的旅行家,你从不犹豫你的脚步,你走过历史的每一个时代。

——高士其《时间伯伯》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

时间是没有脚的,而人们却想出了许多法子记录下它的踪迹,用钟表、用日历……但是,在地球上还没有出现人的时候,或者在人还不知道记录时间的时候,到哪里去找寻时间的踪迹呢?然而,时间仍然被记下来了。

在大自然中保存着许多种时间的记录,那躺在山野里的岩石,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

每一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

在北京故宫,我们还可以看到一种古老的计时装置:铜壶滴漏——水从一个铜壶缓缓地滴进另一个铜壶,时间过去了,这个壶里的水空了,那个壶里的水却又多了起来。

时间是看不见的,但是我们用水滴记下了逝去的时间。

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大自然中的各种物质都时时刻刻在运动着:这里在死亡,那里在生长;这里在建设,那里在破坏。

就在我们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地球上某些地方的岩石在被破坏,同时它们又被陆续搬运到低洼的地方堆积起来,开始了重新生成岩石的过程。

真的有“海姑石烂”的时候。

到过山里的人都看见过,在那悬崖绝壁下面,往往堆积着一大摊碎石块。

碎石是从哪里来的呢?还不是从那些山崖上崩落下来的!再仔细瞧瞧,还会发现有些还没有崩落的山崖也已经有了裂缝。

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空气和水中的酸类,腐蚀了岩石中的一部分物质。

水流和风还不断地冲刷、吹拂着它。

特别是刮风沙的时候,就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岩石被磨损得光溜溜的,造成了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

水和空气还能够进入岩石内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坏。

雨水落到河湖里,渗入到地下,都对岩石有破坏作用。

即使在海洋中,海水也在不断地冲击着岸上的石壁。

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创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由读1-5自然段,说一说:
1.现在的人们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钟表和日历
2.中国古代用什么来记录时间? 铜壶滴漏
3.本文中提到的岩石有什么作用? 它是大自然用来记录时间的。
铜壶滴漏
水从一个铜壶缓缓地滴进 另一个铜壶,时间过去了,这 个壶里的水空了,那个壶里的 水却又多了起来。时间是看不 见的,但是我们用水滴记下了 逝去的时间。
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 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把“躺”字改成“铺”字好吗?为什么?
不好。“躺”字,与平卧呼应,且形象生动。
深入探究
1.课文在说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后,接着写了一 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这是否偏离了 文章的主题?
没有偏离主题,原因:①增强文章吸引力,使人 联想到岩石记录时间的方式也会很有趣;②这是一种 做铺垫的写法,人类记录时间的方式有如此奇异的, 那么大自然记录时间的方式会更奇妙,更具内涵。
2.从本文的说明顺序和探索意义上谈谈你所 获得的启示。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常见的说明顺序有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同时我们还知道岩 石原来也能记下时间,岩石就是一部无字的史书。其 实岂止岩石?大自然中的一事一物,都是一部蕴含深 刻内容的史书。陶先生不过是给我们拉开了帷幕的一 角而已,我们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用自己的智慧 和才能去探求大自然的奥秘,来造福人类。
状元成才路
分说岩石生成的过程和历时的漫长
岩石记录
状元成才路
总说岩层与岩层之间的顺序记录时间的踪迹
岩石记录的历史痕迹启发人们探索自然奥秘
主旨概括
本文以充满智慧的笔触,娓娓而谈岩石 能够记录时间的脚印的原因,记录的内容和 人类读懂大自然这种记录的重大意义,以丰 富的实例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引起人们探 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3. 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 和科学精神。(重点)
作者简介
陶世龙(1929—),四川安岳县人, 我国著名科普作家。
代表作品有《打开地下宝库的钥匙》 《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火 山和地震》《多变的地球》等科普读物。
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时间的脚印》(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科普作家陶世龙毕业于北京大学地 质系,参加工作后长期与地质学科打交道,在国 家推动科学普及和科学大众化的倡导下,作者致 力于科普写作,尤其是针对青少年的科普作品较 多。这篇科普文章以记录时间的方式为切入点, 向我们介绍了有关岩石的丰富而有趣的科学知识。
写作借鉴
1.条理清晰,有逻辑性。 文章第二部分,首先总说自然界各种物质的运
动。然后分说岩石的原因和过程。接下来分说岩石 生成的过程和历时的漫长。最后总说岩层与岩层之 间的顺序记录时间的踪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2.语言生动形象。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把时间拟人化,既给人以
知识,又给人一种亲切感。例如,作者采用了排比 句式,如“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 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说明了岩石遭受 到来自多方面的破坏。再如,采用打比方的说明方 法,使说明生动、形象,如“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 冰,刨刮着所遇到一些石头”。
可从岩层厚度、排列顺序、地壳运动等方面 思考。
岩层厚度:1米厚(3000—10000年); 排列顺序: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地壳运动:平卧的岩层变得歪斜甚至直立。
自由读22-29自然段,分组讨论: 1.岩石是怎样保存历史痕迹的?
可从岩石结构、石头颜色、生物化石等方面 去考虑。
岩石结构——反映地壳的活动 石头颜色——反映远古的气候 生物化石——反映历史的发展
3.本文向我们介绍了有关岩石的丰富而有趣 的科学知识,你由此对科普类文章有了怎样的认 识呢?大家讨论讨论,然后踊跃争当中心发言人, 谈谈大家的认识。
板书设计
人类记录时间 大自然记录时间

间 的 脚Leabharlann 岩石层记录 时间的踪迹印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总述自然界各种物质的运动
分说岩石“烂掉”的原因和过程 时间脚印
拓展延伸
人们对时间感受的名言: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课后作业
1. 找一找:文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试举例说明。
2. 课外阅读有关科普读物。
把“爬”字改成“流”字可以吗?为什么?
状元成才路
不好。用“爬状”元成才路 字,形象生动,而且显出移动 的缓慢。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在受到重压的时候,有一些物质填充到泥沙中的 孔隙里去,就使泥沙胶结得更紧密了。
把“胶结”改成“粘合”可以吗?为什么?
不可以。用“胶结”准确地表明了泥沙变成岩石 所起的变化。
3 ·以上所说的独句段中,有哪些起到了承上 启下的作用?
1、“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6) 2、“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8)
1.岩石是怎样记录下时间的呢?(5) 承上启下,由人类记录时间的方式,引出岩石记录 时间方式的探寻。
2.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7)
开启下文,说明岩石“毁灭”的过程。 3.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 成了岩石。(18) 总括上文,总结了岩石“毁灭”之后再度“新生” 的过程。
字词学习
踪迹(zōnɡ) 腐蚀( shí )
山麓( lù ) 粗糙( cāo )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帷幕( wéi )
刨刮( páo ) 状元成才路
楔形( xiē ) 钟状元鼎成才路 文(dǐnɡ)
浑浊(zhuó) 龟裂( jūn ) 沟壑( hè ) 海枯石烂( kū )
词语解释
腐蚀:①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② 人在坏的思想、行为、环境等因素影响下逐渐变质 堕落。(本文用①义项)
4.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22) 承上,收住有关岩石自身解体与新生的话;启下,
解读下文有关岩石上的历史痕迹。 5.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24)
概括评价上一段的叙述内容。 6.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
过程。(27) 承上文,化石的作用;启下文,说明化石是怎样帮
时间是什么?
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客观形式,无处不在,与每 个人密切相关,但它看不到、触不着。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记录时间 的工具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还有什么可以记录时间的更替?
8 时间的脚印
学习目标
1. 了解岩石记录时间(历史)的相关知识,掌握本 文说明顺序中的逻辑顺序。(重点)
2. 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体会本文生动有 趣的语言。(难点)
长毛兽化石——“第四纪”——气候寒冷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三 叶 虫 化 石
细细品味最后一段,说一说:读懂岩石记录 有什么重大意义?
不仅可以增加知识, 而且可以探寻地下“宝 藏”,更有无穷的大自 然奥妙存在。
品析语言
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 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自由读课文,状元成思才路 考:课文主要介绍分析岩石记 录时间的奇异功能,为什么不直接进入正题,而要 先引用高士其的话?
引用高士其的话把时间拟人化,一方面与主题 照应,另一方面,通过引用,由生活时间引入地质 时间,更切合读者实际生活,吸引读者。文题“时 间的脚印”实际上是“从岩石上,可以看到时间的 长短”的意思。
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的。
课文内容分段
第一段:(1—4)讲述了生活中和大自然中保 留着许多时间的记录。
第二段:(5—39)详细讲解岩石是怎样记录 时间的。
第三段:(30—31)读懂大自然,造福人类。
课文精讲
时间伯伯, 你是最伟大的旅行家, 你从不犹豫你的脚步, 你走过历史的每一个时代。
—状元—成才路 高士其《时间伯伯》
浑浊:(水、空气等)含有杂质,不清洁、不新鲜。
海枯石烂:海水枯干,石头粉粹。现多用于形容经 历极长的时间,但本文是原意。
龟裂:裂开许多缝子。
整体感知课文
1. 看哪一组同学最先标出全文的段号 ? 并回答共几段? 共 31段
2 看哪一组同学最先全文的独句段?共几 段?分别是哪些?
(1、5、7、11、13、18、22、24、27)
2.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
①地壳的活动; ②气候的变化; ③古代生物的状况; ④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⑤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
3.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认识地球的发展历史的?
根据不同类型的化石去思考。 三叶虫化石——“寒武纪”——海洋宽广
状元成才路
大树木化石——“石炭纪”——温暖潮湿 状元成才路
自由读6-21自然段,分组讨论: 1.岩石的运动规律是什么?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被破坏
重新生成岩石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被搬运、被堆积
2.你能根据书上的有关内容概述石烂到新生的过程吗? 岩石
小石子
沙砾、泥土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重压 状元成才路
沉淀 状元成才路 胶结
新岩石
3.人们是怎样根据岩石来判断时间的?(重 点读第19自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