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暴力的传播学论析

合集下载

从传播学角度分析网络恶推手

从传播学角度分析网络恶推手

从传播学角度分析网络恶推手网络恶推手指的是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恶意传播、攻击、诋毁、造谣等行为的人,他们通过网络渠道传播负面信息,制造社会舆论,对个人、机构甚至整个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本文将从传播学的角度对网络恶推手进行分析。

一、传播学概述传播学是研究信息传播过程的学科,探讨信息是如何在个体之间、群体之间传播的,以及传播的影响力和效果。

在数字化时代,网络成为了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也扩展到了网络传播。

二、网络恶推手的特征1. 匿名性:网络恶推手常隐藏在虚拟身份背后,使用匿名账号进行恶意行为,难以被追溯,进一步加剧了信息传播的不确定性。

2. 大规模性:借助网络,恶推手可以在短时间内大规模传播信息,造成巨大影响,甚至引发社会动荡。

3. 群体性:网络恶推手常常组成互联网水军团队,通过协同合作,迅速传播负面信息,并从中获利。

4. 物理空间消解:网络恶推手与受众之间的交互发生在虚拟空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被消解,信息传播更迅捷、广泛。

三、网络恶推手的传播策略1. 制造谣言与造势:恶推手通过编造虚假信息、传播谣言,制造受众的兴趣与关注度,进而引发社会关注。

2. 切入热点话题:恶推手擅长抓住社会热点事件,借势传递负面信息,引发关注、争议,进一步放大影响力。

3. 利用情绪引导:网络恶推手常常操纵情绪,引导受众对特定个体或事件的情感反应,进而引发社会舆论的扩散。

四、网络恶推手的传播效果1. 虚假认知:恶推手传播的谣言和虚假信息会导致受众产生误解和错误认知,进而影响决策和行为。

2. 社会动荡:通过制造谣言、煽动争议,恶推手可能引发社会动荡,破坏社会稳定和秩序。

3. 个人受害:网络恶推手的攻击目标往往是特定的个人或机构,受害者可能会遭受破坏名誉、职业生涯等方面的损失。

五、应对网络恶推手的措施1. 加强信息真实性认证:平台应加强对发布信息的审核,提供更为真实可信的信息源,增强受众对信息的判断力和辨别能力。

2. 建立监管机制: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建立网络舆论监管机制,加大对虚假信息和恶意传播的打击力度。

传播学视野下网络舆论暴力现象探析

传播学视野下网络舆论暴力现象探析

摘要:网络舆论监督这一新型舆论监督形式的出现,对我国的民主建设起到了很好的监督作用。

近几年一些网络舆论以“暴力”的形式呈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网络环境的虚拟性和网络身份的匿名性、网络议程设置的随意性和网络把关人的失职、部分网民对传统主流媒体缺乏基本信任等是网络暴力产生的原因。

网络舆论暴力的现实存在,反映了目前我国网络道德与法治建设的相对滞后。

应对网络舆论暴力可以从道德规范、法律约束和网络技术等方面进行控制。

关键词:网络舆论暴力;议程设置;实名制;媒介素养。

一、网络舆论暴力的内涵。

网络舆论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形成的,已成为近几年人们讨论的热点。

网络舆论信息的传播者是舆论发布的主要承担人,他们通过发起议题,提出议点,并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具体的阐述,形成“议程设置”模式。

网络受众通过讨论、回复的方式,同信息发起者保持相吻合的态度和共识。

一旦达到一定的大众认同程度,便会形成以文字形式表达为主,以互联网为传播载体的舆论。

在网络上发布新闻事件和热点问题,虽然体现了网上舆论的民主特点,但由于发布者的知识构成以及心理问题等因素,一些网上发言往往缺乏理性甚至过于情绪化。

而这些失去理智的言论一旦在传播过程中得到强化,就会对新闻事件的当事人形成极大的舆论压力,最终发展为网络舆论暴力。

笔者试图给网络舆论暴力下一个定义:在网络传播中,部分网民通过网络表达对某一事件、现象的看法、态度的过程中达成较为一致的意见,而形成一定时期内的主要舆论,这些意见多以道德为准绳,通过激烈的言辞在网络空间对当事人进行道德审判,并把这种道德审判转向现实生活,公布事主个人隐私信息等,往往给事主本人或亲属造成强大的舆论压力,使当事人以及部分参与者受到心理甚至生理上的伤害。

二、网络舆论暴力产生的原因。

1.网络环境的虚拟性和网民身份的匿名性。

匿名性,使互联网用户变得更加轻松自在、更少感觉到限制,并更加开放地表达自己,是网络媒体有别于其他媒体的显著特征。

传播学角度的网络暴力解析

传播学角度的网络暴力解析

传播学角度的网络暴力解析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空间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和希望的场所,也吸引了众多网民参与其中。

同时,也给因网络而造成的社会问题提出了更多的关注。

网络暴力是其中的一种,恰恰是许多网民所担心的问题。

网络暴力,指的是敌意使用传播技术,以伤害、羞辱或恐吓他人,不但伤及言论自由,而且有害于人们身心健康,严重时可能伤害他人安全。

从传播学角度来解析网络暴力,可以从释义、定义、表现形式和造成原因四个方面进一步深入探讨。

一是释义。

网络暴力指的是使用传播技术,故意以暴力的方式伤害、羞辱或恐吓他人,这种行为排斥道德价值,破坏社会秩序,就其本质上来说,网络暴力有着与现实暴力相似的性质。

二是定义。

网络暴力可以分为三种:攻击性通信、骚扰性通信和钓鱼性通信。

攻击性通信是指以攻击性语言恐吓他人,进而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骚扰性通信是指以各种方式无端烦扰他人,以达到威胁、排挤、羞辱或殴打的行为;钓鱼性通信是指网络上以欺骗、假冒等形式对他人活动进行欺诈,以达到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

三是表现形式。

网络暴力表现形式千差万别,它可以以文字、图片或视频等形式出现,也可以以暴力事件、欺凌行为、吓唬、故意发表不实诋毁新闻等形式出现,网络暴力表现丰富多样,其中蕴含着对受害者的恐惧感和深刻伤害。

四是网络暴力的造成原因。

传播学研究发现,网络暴力的产生与技术进步、缺乏宽松的管理机制、隐私保护等因素有关。

网络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使得人们可以轻松获取各类信息,但也使得违法行为更加容易实施;而宽松的管理机制以及对隐私保护的缺乏也导致了网络暴力的滋生。

综上所述,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解析网络暴力,首先要明确其释义、定义、表现形式及其产生原因,这是解决防治网络暴力的基础。

社会上应加大对防治网络暴力的教育力度,将网络的利益结合社会的伦理价值,使得网络更加健康有序的发展;并倡导积极使用网络,发挥网络正面作用;此外,解决网络暴力也需要从法律上制定相关法规,加强信息系统监控,建立网络行为规范,以此来严格打击欺凌行为,抑制网络暴力,共同营造一个和谐而美好的网络环境。

新闻传播学视角下的网络暴力现象及对策研究

新闻传播学视角下的网络暴力现象及对策研究

新闻传播学视角下的网络暴力现象及对策研究网络暴力是指通过网络渠道进行的恶意攻击、辱骂、诽谤、威胁和侵犯他人权益的行为,这种行为已经成为了当前互联网时代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新闻传播学旨在研究信息传播与社会的相互影响,因此在网络暴力的研究中,通过新闻传播学视角来分析网络暴力现象及对策,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网络暴力现象1.言行尺度失控。

在网络平台上,个别用户对他人进行谩骂、辱骂、侮辱等言语攻击,且使用恶意言论表达自己对个体或群体的不满甚至仇恨。

2.扩散效果凸显。

网络暴力表现出信息传播的快速性和广泛性,一旦有人受到网络暴力攻击,往往会引起许多人的关注和参与,进而导致网络暴力现象的快速蔓延。

3.信息混淆和虚假报道。

网络暴力往往以虚假信息和恶意谣言为根基,通过其迅速扩散的特点,误导公众对特定个体或群体进行仇视和攻击,扰乱社会秩序。

二、网络暴力现象的传播机制1.网络匿名性。

在网络平台上,用户可以使用化名、匿名等方式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这种网络匿名机制为进行网络暴力攻击提供了方便。

2.信息传播的快速性。

互联网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特点,网络暴力信息可以通过网络传播迅速扩散,造成更大的社会危害。

3.传媒相关机构的报道导向。

事实上,新闻媒体通常更加关注网络暴力事件中的冲突和争议,这种导向可能会进一步加剧网络暴力的恶意扩散。

三、新闻传播学视角下的对策1.建立网络道德规范。

网络暴力事件暴露了网络空间中的价值观混乱和缺失,需要建立起针对网络平台用户的网络道德规范,规范用户行为,重视个人的网络伦理和社会责任感。

2.提高网络素养教育。

新闻传播学可以加强网络素养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帮助大众提高对网络暴力的辨识力和应对能力,促进公众对网络暴力行为的抵制和反击。

3.倡导多元化的网络价值观。

在新闻传播学的视角下,应当加强网络媒体的多元化报道,向公众传递正能量,增加对网络暴力行为的警示,促进社会公众形成正确的网络价值观。

4.加强网络监管和打击网络暴力行为。

网络暴力的传播研究

网络暴力的传播研究

网络暴力的传播研究网络暴力是指在网络上针对个人或团体进行恶意攻击、辱骂、威胁等行为。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暴力问题日益严重,给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秩序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对于网络暴力的传播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网络暴力的传播方式多样化,主要包括社交媒体、论坛、微博、微信群等平台。

研究发现,与传统媒体相比,互联网平台的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影响更大。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用户可以随意发布言论,吸引更多人关注和参与,使网络暴力的传播更为迅速。

网络暴力传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匿名性使得施暴者能够隐藏自己的身份,减少承担法律责任的可能性,从而放任自己的恶意行为。

网络暴力传播可以满足一部分人的心理需求,通过攻击他人来减轻自己的不满或者压力。

互联网平台的设计和算法也会对网络暴力的传播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比如强调用户的关注和点赞数量,使得用户更倾向于发布具有争议性和刺激性的言论。

面对网络暴力的传播问题,我们应该采取有力措施来防止和遏制。

社交媒体平台需要加强对言论的管理和审核,对于违反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的言论及时删除,禁止发布恶意攻击他人的内容。

用户也要培养正确的网络素养,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不轻易相信和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不参与网络暴力的传播。

加强法律的规范也是防止网络暴力传播的重要手段。

立法者需要加大对网络暴力行为的处罚力度,对恶意传播网络暴力的行为给予法律制裁,提高违法成本,起到震慑作用。

加强对网络暴力的宣传和教育也是防治网络暴力传播的重要方面,通过开展公益活动、推进网络素养教育等方式,提高公众对网络暴力的认识和警惕。

网络暴力的传播研究对于有效防止和遏制网络暴力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通过加强法律规范、加强平台管理和审核、增强个人网络素养,才能够减少网络暴力的传播,构建良好的网络环境,使互联网发挥出更大的积极作用。

传播学视野下网络舆论暴力现象探析

传播学视野下网络舆论暴力现象探析

传播学视野下网络舆论暴力现象探析【摘要】传播学视野下,网络舆论暴力是一种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和个体心理健康的现象。

本文首先介绍了网络舆论暴力的定义和表现形式,然后从传播学的视角分析了网络舆论暴力的根源和特点。

接着探讨了网络舆论暴力对社会的影响,包括社会秩序的混乱和个体受到的伤害。

通过案例分析,进一步展示了网络舆论暴力的严重性和普遍性。

在我们对网络舆论暴力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建议,希望能够加强对网络舆论暴力的监管和引导,促进网络舆论健康发展。

本文旨在呼吁社会各界重视网络舆论暴力问题,共同努力营造和谐的网络舆论环境。

【关键词】网络舆论暴力、传播学、社会影响、案例分析、反思、研究建议1. 引言1.1 研究背景网络舆论暴力是指在互联网上出现的言论或行为,通过攻击、谩骂、造谣等方式对他人进行恶意批评和攻击的行为。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网络舆论暴力现象愈发突出,给社会治安和公共秩序带来不小的挑战。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大大增加,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

这种信息传播的便捷性和广泛性,使得网络舆论暴力在网络空间快速蔓延,甚至影响到现实生活。

网络舆论暴力不仅仅是个人攻击的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道德和文化的问题。

如何有效应对网络舆论暴力,维护网络空间的清朗,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探析网络舆论暴力现象,从传播学视野进行分析和研究,对于提升公众舆论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网络舆论暴力的定义、表现形式、传播学视角分析、对社会的影响以及具体案例分析,探讨对网络舆论暴力的反思,并提出未来研究的建议。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网络舆论暴力现象的探析,深入了解其定义、表现形式以及对社会的影响,从传播学视角分析网络舆论暴力的产生原因和具体表现,探讨其中潜在的传播规律和机制。

通过案例分析,进一步探讨网络舆论暴力在实际情况中的具体表现,分析其背后的传播学原理。

总结对网络舆论暴力的反思,提出未来研究的建议,以期为加强网络舆论暴力监管和引导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传播学角度的网络暴力解析

传播学角度的网络暴力解析

传播学角度的网络暴力解析《传播学角度的网络暴力解析》这一话题早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关于网络暴力的讨论已经成为当代大众话题。

作为一种涉及众多社会负面现象的面向,网络暴力涉及到社会问题、文化问题以及道德问题,并且不仅对个体深切,对社会也是一个极具挑战的问题。

在传播学角度来看,网络暴力是一种强烈的以伤害和操纵为目的的行为,具有双重的影响。

第一,它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严重的全球性的社会问题:比如虐待和剥削、公共安全、信息安全和隐私权等等。

第二,它可能会对社会发生更大的影响,对于社会秩序、人际关系以及政治制度等,都可能发生一定的变化。

从社会学理论上来看,网络暴力源于一种尖端的技术发展,它的发展受到媒体在发展过程中的推动以及日益强大的社会影响力。

从这个角度来看,网络暴力是社会现象的一部分,它的发生有着复杂的社会学原因。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网络暴力也有一定的心理学原因,比如精神障碍、缺乏同理心、安全感和社交技能等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网络暴力事件。

从道德角度看,网络暴力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到一个社会所有成员都需要遵守的道德规范,也涉及一种“合理”的行为,这种行为在网络上是不能容忍的,任何违背法律法规的行为都是不能容忍的。

上述内容简单介绍了网络暴力的传播学角度,下面,我们将着重介绍如何防治网络暴力。

从政府立法的角度来看,维护网络安全、规范网络空间的行为尤为关注,首先要强化立法力度,明确网络空间的行为规范,针对网络暴力行为设置适当的惩罚性措施,以此增加其他人对此类行为的顾虑,从而有助于减少网络暴力事件的发生。

其次,平台方也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实现针对性的自我治理。

将关于网络社会的规范做出特定的法律约束,要求网络企业和平台对网络暴力行为进行必要控制,有效减少网络暴力行为的发生。

此外,媒体也应该负有责任,在报道网络暴力方面,要以健康文化来替代一切负面文化,注重传播正能量,以坚定的态度反对任何形式的网络暴力行为。

网络暴力的传播学解读

网络暴力的传播学解读

三、如何应对网络暴力
4、建立举报机制:设立便捷的举报渠道,鼓励受害者勇敢站出来,向相关部 门反映问题,维护自身权益。
三、如何应对网络暴力
5、加强国际合作:面对跨国性的网络暴力问题,各国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 流,共同打击网络暴力行为。
四、结论
四、结论
网络暴力是信息时代的一个严峻问题,它不仅对受害者造成伤害,还可能引 发社会不稳定因素。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网络暴力的产生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 的影响,如传播者与受众的心理、传播渠道的特点以及社会环境等。为了应对这 一问题,
内容摘要
对于具体的案例,网络暴力现象表现为对受害者的攻击和谩骂。例如,某些 网民会对某些明星或公众人物的私生活进行曝光和恶意解读,甚至制造谣言和诽 谤。这些行为会给受害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和负面影响,使其社会形象受损,
内容摘要
严重时还会影响其职业生涯。在面对这种情况时,受害者需要保持冷静,通 过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权益。同时,网络平台也应加强管理,规范网民行为,减 少网络暴力的发生。
从传播学角度来看,网络暴力现象离不开互联网这个传播介质。互联网的匿 名性和去中心化特点为网络暴力提供了土壤。同时,互联网信息的无限性和迅速 传播性使得网络暴力影响范围更广、速度更快。此外,互联网上还存在许多意见 领袖,
内容摘要
他们的影响力在网络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网络暴力现象更容易形成 规模。
网络暴力的传播学解读
目录
01 一、网络暴力的定义 与类型
02
二、网络暴力的传播 学解读
03
三、如何应对网络暴 力
04 四、结论
05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在当今信息时代,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意见的主要渠道。然而, 随着网络空间的不断扩大,一种新型的社会问题——网络暴力,逐渐浮出水面。 本次演示将从传播学的角度,对网络暴力的产生、发展和影响进行解读。

传播学角度的网络暴力解析

传播学角度的网络暴力解析

传播学角度的网络暴力解析近年来,网络暴力的持续发生和传播给全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网络暴力是指在网络空间中使用虐待性语言、言语辱骂、煽动他人,甚至胁迫、威胁他人,发布损害他人个人权利或者财产权利的行为。

其根源主要来自于网络使用者从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心理环境中获得的支持,因此,传播学在网络暴力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传播学认为,网络暴力的发生和传播是一个涉及到发动者、受害者、观众的复杂的过程。

从发动者的角度来看,网络暴力是社会影响力的一种体现。

发动者认为,由于他们拥有认知优势和社会独特的地位,他们可以采取强势行动,向社会展示自己的影响力和影响力,以此来获取认可和尊重。

而受害者一方,因为他们剥夺了抗争能力(甚至没有能力抵抗),缺乏权利保护机制,从而遭受网络暴力的影响。

观众是暴力行为的传播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他们通过观看、分享和讨论暴力行为的内容,加深了社会对暴力的认同,强化了暴力的合理性和可接受性,使之在某些方面成为社会可接受的行为,从而持续传播。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网络暴力主要受到社会价值观和信仰体系的影响。

社会价值观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人们的行为取向,产生了一种“正常”的行为模式,影响认知的内容,决定了社会接受什么、排斥什么。

另外,信仰体系也对社会行为发挥重要作用,它不仅影响发挥者的行为表现,还影响观众的认知表现。

比如,如果发动者认为他所做的行为是正确和合乎他信仰体系的,他就会越来越大胆地做出网络暴力行为,扩大暴力行为的范围;如果观众认为这种行为是正常的,他们就会对此视而不见,掩耳盗铃。

针对网络暴力,我们可以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研究,首先可以从改变社会价值观、信仰体系的角度出发,努力做出贡献,进行正面宣传,引导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培养青少年正确的心态和行为。

其次,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培养青少年对于网络暴力和不良信息的辨别能力,使他们掌握科学安全使用网络的基本知识,能够自觉地抵制低俗、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在网络上行为文明,把握好网络安全使用规则。

传播学角度的网络暴力解析

传播学角度的网络暴力解析

传播学角度的网络暴力解析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技术应用与网络社会出现了,“网络暴力”也产生了。

为了正确理解和使用“网络暴力”这个词语,需要先从传播学角度入手分析网络暴力的本质:是指在网上发表具有攻击性的、侮辱性的言论或者煽动性的文章等行为。

网络暴力的典型表现有谩骂、污蔑、人肉搜索、暴力贴吧等等。

网络暴力具体的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就是在网上肆意攻击其他人,甚至对一些根本不认识的陌生人进行人身攻击;第二,肆无忌惮地转载一些虚假的信息,尤其是虚假的谣言,破坏整个社会诚信的环境;第三,制造一些负面新闻,只是简单的针对某一人或者事件进行恶意炒作。

比如针对2012年10月份某明星离婚事件,有人专门设置了一个名叫“冯小刚与徐帆离婚”的百度贴吧,发布各种类型的攻击言论,由此形成网络暴力。

下面,就让我们来谈一谈网络暴力。

我们再来看一个案例,有网友反映,有人上传了一个视频,是一个残疾人在公园遛狗时遭到一条大型犬的攻击,引起众多网友的不满,因而在网络上开始谩骂攻击视频中的残疾人。

这位网友称这条狗没栓绳子,属于攻击行为。

那么在这个案例中,哪一方才是网络暴力的受害者呢?其实这是一场双输的游戏。

首先视频中的残疾人被网民痛骂,甚至自己的生活都受到了干扰,更有甚者还有人跑去他家砸玻璃。

此外,也给视频中的残疾人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让他们备受煎熬。

而另一边,攻击者的攻击行为也招致了很多非议,在人格上被贴上了“冷血”、“无情”等标签,名誉上被扣上“恶毒”、“自私”等帽子。

而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最终的受害者是两败俱伤,他们损失了自己的名誉,却赢得了别人的唾骂,到头来也只是换来自己的苦果。

第三个网络暴力,则是一个名叫“中国轮椅网”的网站所带来的后果。

在这个网站里,有一个个的帖子,内容多是在攻击残疾人,挖苦他们的不幸,批判他们的不堪。

尽管这样的帖子,没有侮辱残疾人的智商,但是对他们的人格和尊严的嘲讽,却不亚于侮辱。

而且当一个事物处于发展阶段的时候,更是这种攻击的高峰期,因为任何东西都是有“保质期”的。

传播学视野下网络舆论暴力现象探析

传播学视野下网络舆论暴力现象探析

传播学视野下网络舆论暴力现象探析【摘要】网络舆论暴力是一种受到广泛关注的现象,通过传播学视角来分析这一现象能够更好地理解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本文首先对网络舆论暴力的定义进行了阐述,然后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包括信息传播方式的特点、传播主体的特点等。

接着探讨了网络舆论暴力现象的影响因素,例如社会心理、传播平台的影响等。

在应对策略方面,可以从加强舆论监管、引导网络舆论氛围等方面进行探讨。

展望网络舆论暴力现象的未来趋势,提出对应对策,指出传播学的重要性。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网络舆论暴力现象,为未来的舆论传播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传播学、网络舆论暴力现象、定义、分析、影响因素、应对策略、未来趋势、引言、结论1. 引言1.1 引言网络舆论暴力是指在网络空间中出现的一种针对特定个体或团体的恶意攻击、谩骂、造谣传谣等行为。

这种行为往往会导致受害者遭受精神和心理上的伤害,甚至会对其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网络的发展,网络舆论暴力现象日益猖獗,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在传播学的视角下,网络舆论暴力现象不仅是一种道德和法律问题,更是一种信息传播的现象。

在网络舆论暴力中,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之广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

了解网络舆论暴力现象的定义、分析其影响因素、探讨应对策略以及展望未来趋势,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一现象。

本文将从传播学的视角出发,对网络舆论暴力现象进行深入探析,希望可以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2. 正文2.1 网络舆论暴力现象的定义网络舆论暴力是指通过网络传播渠道,以攻击、谩骂、恐吓等虐待性言论和行为对特定个体或群体展开的攻击性行为。

这种行为常常具有极端暴力色彩,不仅有可能给受害者造成精神和心理上的伤害,甚至可能演变成现实中的暴力行为。

网络舆论暴力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恶意评论、网络暴力视频、恶搞图片等。

这些言论和行为往往具有攻击性、挑衅性和侮辱性,不仅损害了被攻击者的名誉和利益,也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

新闻传播学视角下的网络暴力现象及对策研究

新闻传播学视角下的网络暴力现象及对策研究

新闻传播学视角下的网络暴力现象及对策研究网络暴力作为一种新兴现象,已经成为时代背景下的一种令人担忧的社会现象。

网络暴力具有即时性、广泛性和隐蔽性,其发展与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密切相关。

由于网络暴力的存在,虽然信息传播更加便捷,但也给人们的生活和心理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本文旨在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探讨网络暴力现象及对策,以期对该现象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应对之策。

一、网络暴力现象的表现形式及原因1.网络暴力的表现形式网络暴力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例如人身攻击、谣言传播、群体攻击等。

在社交媒体上,一些网民利用匿名性和虚拟身份进行网络暴力行为,对他人进行恶意攻击和辱骂,给被攻击者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和伤害。

此外,网络暴力还表现为散播谣言、造谣生事,给被害者带来名誉损失和不良影响。

2.网络暴力的原因网络暴力的出现有多种原因。

首先,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使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一些人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网络暴力行为。

其次,个人隐身和匿名化的特点使一些网民在网上敢言敢做,更容易变成网络暴力的行为者。

再者,一些网民缺乏网络伦理和道德意识,对他人的言论和行为缺乏尊重,容易陷入网络暴力的行为中。

二、网络暴力现象对社会的影响及危害1.对个人的影响网络暴力对个人造成严重的心理伤害和人身威胁,使被害者产生恐惧和焦虑感。

一些被攻击者因为受不了网络暴力的打击而选择自杀,造成社会的悲剧。

此外,网络暴力也给被害者的家庭带来困扰,甚至导致家庭矛盾和家庭关系的破裂。

2.对社会的危害网络暴力不仅对个人造成危害,还对整个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网络暴力的存在导致社会风气恶化,伤害了社会道德底线和公共秩序。

同时,网络暴力也破坏了网络空间的和谐与平稳,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此外,网络暴力还使公共舆论受到极大的影响,造成舆论的负面导向,甚至导致社会动荡和不稳定。

三、针对网络暴力现象的对策研究1.加强网络伦理和道德建设针对网络暴力现象,首先要加强网络伦理和道德建设,提升公民的网络素养和网络道德水平。

传播学角度的网络暴力解析

传播学角度的网络暴力解析

传播学角度的网络暴力解析网络暴力无疑是当今社会最严重的青少年犯罪行为之一,它不仅损害了受害者,而且也会给家庭、学校、社会和国家带来严峻的社会影响。

因此,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解析网络暴力的出现以及其对受害者的影响,有助于我们从更深层次上认识这种犯罪行为,并寻求有效的解决措施。

一、网络暴力的定义网络暴力是指,在网络环境下,以各种手段滥用互联网技术,故意欺凌、恐吓、诋毁、诽谤、采取其他侵害他人人身和财产权利行为的行为。

通常来说,网络暴力会包括网络骚扰、发布诽谤信息、社交媒体恶意评论、散播谣言、制作敌对网页以及其他类型的恶劣行为。

网络暴力的受害者主要是青少年,他们成为受害者的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由于青少年技术理解能力比较弱,加上他们缺乏网络安全意识,容易上当受骗;其次,青少年喜欢被认可且希望得到被鼓励,容易受到特定隐私信息的惑;最后,青少年由于年龄未成熟,易受到其他人的影响,容易做出一些不明智的决定。

二、网络暴力影响网络暴力会造成受害者身心上的双重伤害。

首先,暴力行为可能给受害者造成心理和精神上的伤害,例如受害者可能会经历恐惧、抑郁、焦虑、恐慌等情绪后果,甚至出现自杀思想;其次,暴力行为也可能导致受害者的身体健康受损,例如出现失眠、胃肠紊乱、心脏病发作等症状。

此外,网络暴力也可能会给受害者的学习、生活和职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目前,越来越多的受害者因为被暴力行为所影响,而无法正常完成学业任务,甚至辍学;另外,网络暴力也会影响受害者的职业发展,因为被散播的虚假信息可能会影响他们获得就业等机会。

三、网络暴力的成因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网络暴力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人与人之间不和谐的关系、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对科技的恶意利用。

首先,在日益发展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各种不和谐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可能会采取网络暴力的行为来报复自己所犯之过。

其次,社会环境也会对网络暴力产生影响。

社会环境在不断恶化的情况下,某些人可能会觉得被歧视、被贬低或被忽视,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他们采取网络暴力的行为;最后,对科技的恶劣利用也可能会成为网络暴力的原因,因为网络暴力是在网络背景下进行的,所以一些人可能会恶意利用网络来伤害他人。

传播学角度的网络暴力解析

传播学角度的网络暴力解析

传播学角度的网络暴力解析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的变化,网络暴力正成为一种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并且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健康发展。

因此,通过对网络暴力的深入研究,从传播学的角度,深入分析网络暴力现象,对提升社会的全局意识,保障社会的和谐稳定,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网络暴力本质上是一种不文明行为,它包括言语攻击、威胁、猥亵、骚扰、诽谤等形式,针对被攻击者实施危害,无论是公司、企业还是个人,都容易受到网络暴力的影响,收到严重的损失。

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发生网络暴力的原因有很多,首先,由于社会文化环境的不断变化,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的模糊化,以及虚拟社交空间的扩大,许多持有激进理念的人以此为由任意侮辱他人,从而形成了网络暴力的根源。

此外,一定程度上,缺乏正确的媒体使用知识也助长了网络暴力的发生,很多人不知道合理的使用网络,不明白网络的应用,容易以非常无礼的方式攻击他人,从而引发了网络暴力。

同时,网络暴力也是由于社会结构和角色关系的失衡,涉及到弱势群体的攻击,这些群体往往没有足够的能力,来保护自己免受攻击,从而容易受到网络暴力的攻击。

要有效防止网络暴力,最重要的就是要落实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加强社会的道德教育,推动社会价值观的改变,建立一种敬畏和尊重他人的文化环境。

此外,应加强社会的文化教育,提高公众的媒体素养,让人们明白媒体的作用,以礼貌、文明的方式正确使用媒体,减少网络暴力的发生。

此外,同时应该加强社会的监督,及时发现和处理网络暴力现象,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防止网络暴力的再次发生。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网络暴力是一种不文明行为,会给社会造成严重的破坏。

要有效防止网络暴力,需要从国家政策层面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禁止此类行为,同时要加强道德教育,让人们养成正确的价值观,进一步推动社会的和谐稳定,实现健康的社会发展。

网络暴力的传播研究

网络暴力的传播研究

网络暴力的传播研究摘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暴力问题日益突出。

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和分析现有文献,探讨了网络暴力的定义、特征以及其传播方式。

研究发现,网络暴力表现形式多样,包括言语侮辱、人肉搜索、网络欺凌等。

网络暴力主要通过互联网平台和社交媒体传播,其传播方式包括个体传播和群体传播两种。

网络暴力的传播受到网络用户的参与程度、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通过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教育人们正确使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以及提升公众对网络暴力问题的认知,可以有效减少网络暴力的发生和传播。

关键词:网络暴力;传播;互联网;社交媒体一、引言二、网络暴力的定义与特征网络暴力是指在互联网上进行的恶意言论和攻击行为。

它包括言语侮辱、人肉搜索、网络欺凌等行为。

网络暴力有以下几个特征:1.匿名性:互联网平台和社交媒体的特点是可以匿名发言。

这使得网络暴力者可以在不被发现的情况下进行攻击,增加了网络暴力的隐蔽性和威力。

2.传播迅速:互联网的传播速度快,一条信息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到全球各地。

这使得网络暴力的影响范围更广,对被攻击者造成的伤害更大。

3.群体化:网络暴力往往是集体行为,攻击者通常是一群人。

网络暴力者会通过互联网平台和社交媒体组织起来,共同对某个个体或群体进行攻击。

网络暴力主要通过互联网平台和社交媒体传播。

其传播方式包括个体传播和群体传播两种。

个体传播是指网络暴力者直接向被攻击者发送恶意信息和言语攻击。

网络暴力者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即时通讯工具等直接向被攻击者发送辱骂和威胁,也可以通过评论和私聊方式进行恶意攻击。

群体传播是指网络暴力者组织起来对某个个体或群体进行集体攻击。

他们会在互联网平台和社交媒体上发布攻击性言论、人肉搜索的结果等,鼓动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对被攻击者进行辱骂和诋毁。

网络暴力的传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网络用户的参与程度、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环境因素等。

1.网络用户的参与程度:网络暴力的发生和传播与网络用户的参与程度密切相关。

传播学视角下网络暴力形成机制分析——以明星晒娃被骂为例

传播学视角下网络暴力形成机制分析——以明星晒娃被骂为例

传播学视角下网络暴力形成机制分析——以明星晒娃被骂为例传播学视角下网络暴力形成机制分析——以明星晒娃被骂为例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暴力问题日益突出,引发了广泛关注和深度探讨。

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暴力,网络暴力的出现对社会秩序和人们的生活造成了负面影响。

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对网络暴力形成机制进行分析,可以揭示社会与媒介交互作用的特点,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有益的启示。

本文选取明星晒娃被骂的案例,探讨网络暴力的形成机制。

首先,明星晒娃被骂的案例显示出网络暴力与社交媒体的互动特点。

社交媒体的兴起为信息的迅速传播和用户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便利平台。

在明星晒娃的背景下,粉丝和反对者可以通过评论、转发等方式表达自己的立场。

虽然社交媒体为人们提供了发表意见和表达情绪的渠道,但也容易引发争议和冲突。

针对明星晒娃的骂声也在这种社交媒体的互动中逐渐形成。

其次,网络暴力的形成机制还与群体心理和舆论导向相关。

在社交媒体中,用户往往会形成不同的群体,形成了对明星的追捧或反对的集体。

在明星晒娃被骂的案例中,一方面是因为某些观众对明星晒娃的行为产生了反感,另一方面是因为互相支持的群体的扩大,导致明星受到了更多的攻击。

随着面对群体的压力,个体的言论也容易被淹没,而加入骂声的呼应中,并逐渐进一步激化。

此外,媒体的关注度和传播策略也是网络暴力形成的重要因素。

明星作为公众人物,其行为受到了媒体的广泛关注。

例如,一些明星晒娃的行为容易引起大规模的讨论和评论。

媒体为了增加点击量和曝光率,常常选择性报道一些有争议性的事件,特别是一些涉及明星的事件。

这种媒体的选择性报道容易引发公众的关注和争议,进而导致网络暴力的扩大。

最后,网络暴力的形成也与个体心理特点相关。

对于攻击者而言,网络暴力可能是一种矫枉过正或发泄情绪的方式,也有可能是出于羡慕嫉妒恨等心理动机。

而对于受害者而言,网络暴力可能会引发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甚至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网络暴力的传播研究

网络暴力的传播研究

网络暴力的传播研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人们在网络空间中的交流和互动也日益频繁。

与此网络暴力问题也日益严重,给社会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

研究网络暴力的传播现象十分重要。

本文将对网络暴力的传播进行研究,以期增加对该问题的理解和应对之策。

网络暴力的传播与传统媒体不同,具有一定的匿名性和快速性。

在网络空间中,使用者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以假名或匿名的方式进行攻击、辱骂和恶意诋毁。

由于网络传播的迅速性,网络暴力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扩散,造成更大的伤害。

这一传播特点使得网络暴力在社会中具有强大的杀伤力,对受害者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心理伤害和社会影响。

网络暴力的传播涉及到社会群体和网络群体之间的互动关系。

在网络环境中,人们形成了以兴趣、爱好、身份认同等为基础的社交圈子,这些圈子往往在观点和态度上相互倾向。

当网络暴力事件发生时,这些群体内的人往往会参与到攻击和支持的行为中,将网络暴力扩大至整个网络社区。

这种群体传播的方式,更容易导致网络暴力信息的持续传播,进一步加剧了对受害者的伤害。

网络暴力的传播还涉及到信息的可信度和辨别能力。

在互联网中,人们无法直接确定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容易受到虚假信息和谣言的影响。

这也为网络暴力的传播提供了土壤。

某些人无中生有地传播关于某个个体或团体的恶意言论或谣言,而更多的人基于这些虚假信息进行进一步的攻击和辱骂。

这种信息的传播,进一步深化了网络暴力事件的恶劣程度,加剧了受害者的心理创伤,也使得正义的维护更加困难。

网络暴力的传播问题是当前亟需关注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了解网络暴力的传播机制,可以为我们制定更有效的网络安全策略和法律法规提供参考和借鉴。

加强网络素养教育,增强人们的信息辨别能力,提高网络道德素质,也是预防和减少网络暴力传播的重要措施。

只有通过综合的措施,才能有效地防止网络暴力的传播,维护网络环境的和谐稳定。

从传播学看弹幕中网络暴力的乱象与治理——以b站为例

从传播学看弹幕中网络暴力的乱象与治理——以b站为例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弹幕是指提供即时评论功能的视频网站中,播放视频时那些横向飘过视频画框以及悬停在视频画框上的文字评论。

最早使用弹幕功能的网站是日本视频网站n i c o n i c o。

自a站、b站引入弹幕功能以来,弹幕文化不断发展,使用群体不断壮大,如今已成为用户与创作者互动的一种重要模式。

然而,近年来“弹幕暴力”也导致各种偏激和缺乏理智的文字真如“子弹”一般密集地出现在大众视频区域,如最近争议较大的艺人肖战,在他的鬼畜视频中,一则有601条弹幕的视频中有495条属于负面弹幕,高频词有“恶心”、“糊”、“跨火盆”、“肖战死了”、“r i p”,剩下的100条弹幕为刷屏的“护眼”弹幕,剩余6条为粉丝或路人表达反对意见的弹幕。

不仅仅是在鬼畜区,b站视频的直播中,也不乏此类现象。

据统计,在游戏直播中,一场直播中含有的恶意弹幕平均占比为0.81%,最大值为2.82%。

此类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注意,在2016年,就有十家央级媒体参与“弹幕粗鄙言词曝网络文化低俗风”主题的报道,引起了高热度讨论,被提及的高频词有“弹幕”、“低俗”、“审查”、“实名制”等等。

该研究以传播学为视角,探讨导致这种弹幕暴力现象的原因在何处,以及对于这种现象的治理和改善是否有可行的办法。

二、弹幕的特点及影响(一)正面1.社区性弹幕首先具有社区性。

人们因为相同的爱好而自发聚集形成兴趣小组,从传播学角度来说,这属于组织内传播的非正式渠道。

b站中有不同的频道,搞笑、美食、鬼畜、影视剪辑、科普、绘画等等,这些不同分区之下还有子栏目,方便用户精确找到属于自己的“小圈子”。

b站弹幕的互动,就在组织内部营造一个积极、健康、活跃的人文环境,增进了用户的集体感和向心力。

2.知识性在b站里有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野生字幕君。

即一些虽然上传但没有翻译的视频,有网友通过弹幕的方式在下方直接进行翻译或进行背景注释。

这些是在其他的视频平台上看不到的。

原因有二,一是虽然现在比较大型正规的视频网站(如腾讯、芒果等)都有弹幕功能,但正是由于其正规性,上传视频的普通用户有限,观众在这些视频网站上所看的视频大多已经翻译好,不再需要补充了;二是另外一些U G C短视频虽然都是用户上传视频(如抖音、快手),内容十分平民化,但却缺少了弹幕功能。

传播学角度的网络暴力解析

传播学角度的网络暴力解析

传播学角度的网络暴力解析近年来,网络暴力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问题,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网络暴力是指通过网络媒介,利用文本、图像、声音等形式,向他人恐吓、侮辱或损害其荣誉和名誉的行为。

网络暴力具有特殊的虚拟传播性,其传播力量可以跨越时空和国界,对社会产生严重的影响。

要正确认识和解决网络暴力的问题,就必须从传播学的角度进行解析。

要说明传播过程中网络暴力的心理机制,首先必须首先理解传播的三要素:发送者、内容和接收者。

据调查,网络暴力的发送者大多是以年轻人为主。

性别倾向上,男性网络暴力者多于女性;年龄倾向上,暴力行为多发生在未成年人。

网络暴力发送者倾向于以负面和反社会的态度发送暴力信息,是对当下社会过度批评和攻击的一种反抗行为。

而网络暴力内容主要有辱骂、恐吓和诽谤等行为,这些言论把暴力行为带入社会,让社会充满恐怖。

在现代社会,网络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接收者也不断增加,使得暴力信息的传播变得更加快速有效,从而使网络暴力的发生率更加高。

由于接收者的年龄段越来越广泛,网络暴力的接收者也变得更加多元。

此外,接收者对网络暴力信息的反应也是多种多样的,从忽视、审慎对待、怜悯到实施报复,都是不同的反应。

就网络暴力发送者而言,他们可能会因为接收到的反馈信息而变得更加激进,进而加剧网络暴力的发生率。

因此,针对网络暴力的问题,最重要的是找出它的来源,以及改变社会环境,对网络暴力发送者进行心理改造。

应加强个人道德建设,培养人格素质,做到讲求文明社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不让暴力行为在社会上滋生发展。

另外,应加强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及时识别和教育暴力发送者,以期促进他们建立健康的社交关系,消除网络暴力的传播。

总之,从传播学的视角来看,网络暴力的产生与传播是分不开的,其心理机制也需要从发送者、内容和接收者的角度来解析。

因此,应采取有效的措施,以促进网络社会的文明发展,为社会构建一个和谐而又文明的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暴力 除了语 言暴力 以外 , 还表现 出了行 为 上的暴力 。在网络 中, 人们往往 无视法律责任 的存
收稿 日期 :2 1 0 2 0 1— 3— 3
作者简介 : 王菲 , , 女 山西临汾人 , 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教师, 硕士。
第5 期
王菲 : 网络暴力的传播学论析
・9 5・
的延伸 。本文参 考各方面资料 , 新界定 网络暴 力 重 的内涵 : 在狂热 、 非理性 的情绪 支配下 , 网民对未 经 证实或 已经 证实 网络事 件发表 网络 言论 。这 些 言
论超越 了正常 的理性范 围 , 也超越 了道 德和法律 的 界限, 不仅在虚拟空 间上对 当事人 给予 道德 的审判 和批判 , 而且也对当事人 的现实生活产生 直接 的影 响 。它往往是 匿名 的、 体性 的攻 击行 为 , 然攻 群 虽
网 络 暴 力 的 传 播 学 论 析


安庆 26 3 ) 4 13
( 安庆师范学院 文学院 , 安徽

要:网络暴力在传播的过程中, 表现出了很多特点 : 传播角色假借正义之名 、 传播活动 自发形成、 传播 内容的社会
敏感性、 信息结构的开放性 、 恶劣影响虚拟促成和传播效果容易失控。网络暴力的这些传播学特点 , 与网络信息传播者的情
族凝 聚力的号 召 , 获知 信息 并不充 分 的前提 下 , 在
贸然对事件做 出判断是有失理性 的。
再 到著名 的铜 须 门事 件 、 虐猫 女事 件 的万夫 所指 。
从谩骂 , 到人身攻击 , 再到揭露 隐私 , 至直接在现 甚
实世界 中进行攻击 , 网络暴力似乎锅愈演愈 烈的趋 势, 似乎什么话题 也能 引来关 注 , 么事件 都 能引 什
这些具有 典型代表 性 的网络 事件 ,2 的网 民表示 8% 要严 厉声讨 , 需要 冷静 思考 的人 不 到 2 % , 认为 0 而 静观 其变 的人更少 得可怜 。可见 , 这些话题 的极度
敏感性 。

其人 身权 利受 损 。网络暴 力 中这 种暴 戾 的心态 和 行 为方式 是 与文 明社会 直 接相 违 背 的。韩 国女 星 崔 真实的 自杀 , 还有一宗 宗 网络暴 力造成 的 当事 人 身心受 到极大 伤害 的事 实无 不证 明了 网络暴 力 的
大地震发生后 的第 三天 , 不知谁人在 网上发布 了一 个“ 铁公 鸡 ” 单 , 击 一些 跨 国公 司吝 于 向灾 区 榜 抨
捐款 。后来范 围进一 步拓展 , 一些 国内知名企业 和
受关注 , 这成为网络传 播中不 能忽视 的问题 。 虽然 网络暴力 有种种 弊病 , 由于种 种原 因 , 可
网络暴力 的势头竟 然从 未消减 。人们 由刚 开始在
论坛里互 相谩 骂 , 到名人博 客上 的群起 而 “ ” , 骂 之
明星也被列入 了被抨击者 的名单 , 给很多 当事人 的 现实生活造成伤害 。其实 , 在捐款 问题上 涉及 的问
题 比较复杂 。不论 是受爱 国感 的驱使 和还 是受 民
在现代科技的发展推动下 , 网络也迅速普及起 来 。网络为公众 提供 了一个 绝佳 的可 以 自由发表
言论 的场所 , 网络空 间里 人们 畅所 欲言 , 在 自由讨 论公共事务 、 民主参与社 会 管理 , 自由表 达 的网络
俨然成 了一个新 闻、 观点和 民声 的集散地 。尤 其在
近几年 , 网络 的影 响更见 壮 大 , 多 网络事 件 成为 很 人们争相讨论的焦点话题 , 其影 响力 已经渗透 到政
绪有 着很 大 的关 系 。
关键词:网络暴力 ;传播 ;网民情绪
中图 分类 号 :( 1. ; 09 2 文献 标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10 4 3 (0 10 O9 0 03~ 70 2 1 )5一 04— 4


网络暴 力的 由来及界定
发愤怒 。所 以 , 我们有必要对这一现象进 行必要 的 分析 。 目前 , 于 网络 暴力 学 网络暴力 是 指 网民在 网络上 的暴力行为 , 是社会暴力在 网络上
在 , 先并 不征 求 当事人 同意 , 随 意在 网上公 布 事 就
难怪 要群起声讨 了 。人 民网“ 公众 如何看待 网络暴 力 ? 的调查显示 : 于 “ 须 门” ” 对 铜 或者 “ 猫 事件 ” 虐
属 于当事人 隐私 的信息 , 造成对 当事人法 律权 利 的 侵犯 。有的 网络事 件还延伸 到现实生 活 中, 当事 对
击者的身份是虚拟 的, 但给 当事人 所带来 的伤害却
是真实的。
成 了一个 喧 嚣无 序 、 乱无 章 的 “ 市场 式 ” 杂 菜 的空
间 ¨ 。近来 , 网络暴 力事 件 由于暴 力倾 向显著 , 总 是频频掀起 巨浪 狂潮 , 得各 大媒 体争相 报道 , 引 广
举一例说 明。20 08年 5月 1 日, 就是汶 川 4 也
治、 经济 、 文化 等各 个领域 , 网络 的影 响无 孔不 入 。
但实践证明 , 网络是一柄 “ 刃剑 ” 利弊共存 : 双 , 一方
面, 网络 的广 阔的言论空 问和更多 的言论 自由推进
了社会 民主化 的进程 , 满足 了人们行使 当家做 主权 利 的需要 ; 另一方面 , 谣言 、 情绪型舆论 的滋生 和泛 滥、 网络暴力事件 的频发等各种负面影 响使 得 网络
21 1 1年 5月 ) 第 3 卷 第 5期 0
安庆 师范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 un l f n i e c esC lg ( o il ce c din o ra o qn T a h r ol e S ca S in eE i ) A g e t o
Ma y2 1 0 1 Vo . 1 NO 5 131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