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教案

教案:《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诵读并背诵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意象及修辞手法;掌握通过诗歌鉴赏分析词人情感波动和人生哲理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解析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通过诗歌意象和词句理解词人的内心世界和人生感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兴趣,培养他们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与感悟;通过诗歌学习,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烦恼与忧愁,学会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

课程准备•教学材料:《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全诗及注释、辛弃疾生平及创作背景资料、相关诗词比较阅读材料、PPT课件、配乐朗诵音频。

•预习任务:学生需提前预习《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尝试理解诗歌大意,并查找辛弃疾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课程结构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活动设计:•情境导入:播放一段古典音乐,营造宁静、深邃的课堂氛围。

教师用简洁的语言描述辛弃疾的人生经历,特别是他身处乱世、报国无门的心境,为理解诗歌奠定基础。

•设疑激趣:提问:“‘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这句词中的‘愁’字表达了什么情感?你认为这首词的主题是什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诗歌诵读与初步感知(约10分钟)活动设计:•示范诵读:教师首先进行配乐朗诵,注意节奏、韵律和情感表达,为学生树立榜样。

•学生跟读:学生跟随教师轻声诵读,逐步熟悉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集体诵读:全班学生齐声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三、诗歌解析与意象分析(约15分钟)活动设计:•整体解读: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析诗歌,理解每句词的大意,注意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意象分析:重点分析诗歌中的“层楼”、“闲愁”、“爱上层楼”等意象,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意象背后的深层含义,如少年时的纯真、对未来的憧憬、面对现实的无奈等。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PPT精品教学课件教案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PPT精品教学课件教案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失土为志,却命途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 酬。但他恢复失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
他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托于 词作之中。 其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题材广阔又善于化用 典故,抒写力图恢复失土的爱国信念,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 作品。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代表作有《永遇乐·京 口北固亭怀古》《清平乐·村居》等。
词义理解
丑奴儿:词牌名。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层楼:高楼。
强(qiǎng):勉强地,硬要。 休:停止。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词意速通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竭力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主旨点睛
这首词通篇言愁,上片描绘出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情态, 下片写出成年以后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通过“少年” 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词人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 痛苦,也表达了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诗歌赏析
上片: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 新词强说愁。
词的上片,作者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 所以喜欢登上高楼,凭栏远眺。上片生动地写出词 人少年时代的精神面貌。“不识”写少年人根本不 知道什么是“愁”,十分真切。
下片: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 “天凉好个秋”!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教案设计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教案设计

愁到深处不言愁----《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词的特点,并能用相关知识判断词牌名并断句。

2.通过对比阅读感受辛弃疾的“愁”滋味。

(重难点)3.感受并探讨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方法】朗读法,想象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多媒体。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音频朗读,活动任务单。

【学情分析】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是部编版九上课外古诗,八年级学生已经接触了词的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能学以致用。

通过对比和延学进一步理解诗人和体悟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一、导入季羡林老先生有这么一句话“一个人活着,要鸣出自己的声音”(生齐读)。

我希望今天大家都能像辛弃疾一样鸣出时代的最强音。

【设计意图】引用季羡林老先生的话,希望学生能在课堂上勇敢鸣出自己的声音,同时奠定课程内容主线——辛弃疾拳拳的爱国之音。

二、研学学习任务一1.走近作者,了解词的相关知识。

师:大家发现辛弃疾最擅长用哪种文体来鸣出自己的声音的呢?(出示辛弃疾的简介)---词。

师:你知道诗和词的区别吗?(出示白居易的诗和词)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

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词“豪壮”。

其独特的词作风格被称为“稼轩体”。

著有《稼轩长短句》。

---词长短不一,所以又叫长短句。

词有词牌名。

师:词牌名有什么作用呢?(出示白居易的两首同词牌的词)---词“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所以同一个词牌,段数、句数、字数甚至韵脚位置相同!(学生小结)2.学以致用师:根据《相见欢(李煜)》和《丑奴儿(晁端礼)》这两首词的特点,用刚才所学,完成活动任务一中的第1-2题。

(1)你认为这首小令的词牌名是(《丑奴儿》)(2)因此它的句读划分(用/划开)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通过对比让初二学生主动发现词的特点,并能用已学推断未学,学以致用。

新2024秋季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新2024秋季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教学设计新2024秋季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学生能够准确诵读并背诵《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理解词中的关键词汇和意象,掌握古诗词的基本诵读技巧。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词人的情感变化,培养学生的情感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理解词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达方式。

3.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欣赏词中的语言美、意境美,体会词人深沉的情感世界,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创造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增进学生对宋代词文化的了解,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理解词中的关键词汇和意象,把握词人的情感脉络。

•体会词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达方式,感受词中的意境美。

三、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词人复杂微妙的情感变化,体会其背后的社会和个人因素。

•引导学生将个人情感体验与词中情感相结合,进行创造性解读。

四、教学资源•《新2024秋季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及教师用书。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的注释、译文及背景资料。

•多媒体课件,包括词人辛弃疾的生平介绍、词作风格分析等内容。

五、教学方法•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感受词的语言美和节奏美。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词人的情感变化和表达方式,促进思维碰撞。

•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故事引入:简述词人辛弃疾的生平故事,特别是他作为抗金将领和文学家的双重身份,引发学生兴趣。

•情感共鸣:提问学生是否有过“欲说还休”的经历,引导学生思考情感表达的复杂性,为学习词作做铺垫。

(二)新课教学1.初读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词作,注意字音、节奏和停顿。

•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感受词的韵律美和情感基调。

2.精读理解:•分段讲解词作,重点讲解关键词汇和意象的含义,如“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等。

九年级语文上册《丑奴儿博山道中壁》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上册《丑奴儿博山道中壁》教案、教学设计
4.结合课文内容,开展课堂实践活动,如诗词朗诵、角色扮演等,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和欣赏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2.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激发学生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3.培养学生关爱自然、尊重生命、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努力奋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方面:
1.注重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策略。
2.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中感受诗词的魅力。
3.强化课堂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课堂主体地位。
4.适时给予学生鼓励和表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发学习动力。
5.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4.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手法,进行创意写作,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2.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通过阅读、讨论、仿写和创作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写作技巧。
2.逐句解析,深入理解:引导学生逐句阅读、分析课文,解读词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诗词内涵。
3.互动交流,共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4.联系实际,创意写作: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手法进行创意写作,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4.情感升华:通过总结,引导学生体会古典诗词的魅力,激发他们对文学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在教学内容与过程中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高。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作精神,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教案】《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教学设计

【教案】《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教学设计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九(15)班一、教学分析本词是九上课外古诗词诵读(二)部分的一首词,是豪放派代表词人辛弃疾的一首代表词作。

本词以对比手法,写了少年之愁与而今之愁,衬托出而今愁之深沉。

语言浅近,但回味悠长。

作为一篇抒情之词,教授是应以其核心情感——愁的讲授为中心,从朗读技巧、手法分析、情感内涵等角度,带领学生认识词人之“愁”。

同时,词作不长,在教学中可适当引入其他相关材料,拓展知识,加深学生对古典词作及词人抒情方式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对诗词已不陌生,故不需要在此方面作过多解释。

但学生的人生阅历有限,故在理解“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一句上可能存在困难,较难理解词人胸中愁绪满怀反而说不出口的状态。

在此不必作过深探究,引导学生把握到而今之愁远甚少年之愁即可。

词的深沉意蕴,待其历经人生后,自会别有一番体悟。

三、教学目标1.熟读、理解全诗内容并背诵全诗。

2. 把握“愁”这一核心情感,并理解少年之愁与中年之愁的区别。

3. 结合其他同类型诗歌,学习诗人表现愁的方式。

四、教学重难点1.熟读、理解全诗内容并背诵全诗。

(重点)2. 把握“愁”这一核心情感,并理解少年之愁与中年之愁的区别。

(难点)3. 结合其他同类型诗歌,学习诗人表现愁的方式。

(难点)五、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探究法、对比阅读法、读写结合法六、教具使用:多媒体七、课时:1八、教学过程作业:1.阅读积累:搜集古诗词中写愁的名句,看看还有什么写“愁”的方法。

2.小练笔:运用今天所学的技巧,尝试描摹其他的情绪(如:喜、怒),写两句诗句。

板书设计:(一)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二)辛弃疾少年之愁对比衬托谁愁何而今之愁说直接抒情比喻衬托。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教学设计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这首词的含义,体会词人的壮志难酬的无奈情怀。

2.体会词作豪放开阔、含蓄蕴藉的艺术特色。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通过多种形式反复诵读,运用丰富的想象描绘出词所表现的画面。

2.难点:体会同所蕴含的深远意境,从而感悟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说明:
中学生正处于各种情感迅速发展的阶段,他们开始关注自然、反思生活、感悟人生,这是学习本课的良好条件,但由于社会历史背景的遥远,使得词中所描述的景与情和学生之间产生一定的距离,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会更大一些,因此课前掌握与了解词人的生平与写作背景就十分重要了;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则主要利用同学丰富的想象力,通过想象的画面理解词意,有助于学生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

——好词好句。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最终版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最终版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对比手‎法和叠句使‎用。

2、体会构思的‎巧妙,生动真切。

3、体会作者浓‎墨重彩的“愁”。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体‎会词意及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宋词的情‎感。

【教学重点】1、掌握对比手‎法和叠句使‎用。

2、体会作者浓‎墨重彩的“愁”。

【教学难点】体会构思的‎巧妙,生动真切。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由写作背景‎导入:辛弃疾四十‎二岁时被弹‎劾落职,闲居信州上‎饶,离博山不远‎,辛弃疾于博‎山寺旁筑有‎“稼轩书屋”,故常往来于‎博山道中,这首词写于‎此时期的一‎个秋天。

辛弃疾这次‎落职,一直闲居十‎年。

《词苑萃编》:“辛稼轩……负管(仲)乐(毅)之才,不能尽展其‎用,一腔忠愤,无处发泄……故其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其词。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丑奴儿》就是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写出来的。

二、自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人年轻的时‎候不知道愁‎苦的滋味,喜欢登上高‎楼。

喜欢登上高‎楼,为写一首新‎词没有愁苦‎而硬要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最终‎没有说。

想说却最终‎没有说,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三、探究词文含‎义:1、少年时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结合“强”字分析)提示:少年时涉世‎未深,即使登楼,要愁也愁不‎出来,因而这时的‎愁是一种无‎根之愁,是做作之愁‎,是闲愁。

新解:少年古时指‎青年时期,从辛弃疾的‎生平看,这时的他正‎处于金人统‎治区内,看到沦陷区‎的人们在异‎族的奴役之‎下,作为血气方‎刚的爱国青‎年,油然而生收‎复失地的报‎国之志,因而这时的‎愁情也是真‎实存在的,那就是对沦‎陷区人民的‎同情,对国土沦丧‎的耻辱感。

这时的愁,更多是一种‎渴望收复中‎原,建立不世功‎业的志愿和‎动力,是昂扬而充‎满激情的。

因而理解为‎闲愁或做作‎的愁,是不恰当的‎。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丑奴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丑奴儿》并能理解它的大致意思。

2、能入情入境地诵读并背诵《丑奴儿》。

3、能感受《丑奴儿》所体现的作者的为国而愁与爱国之情。

教学步骤一、情趣导入:1、课前欣赏歌曲《丑奴儿》,配图片。

2、简介丑奴儿——词牌名。

又名《采桑子》、《丑奴儿令》等。

中国古代,诗人写成了一首词,按一定的旋律来吟唱,这旋律的名称,就是词牌名。

3、今天,我们学习就来这首《丑奴儿》,一起读。

二、感知愁意:1、读的真好听,谁再来读读。

2、读出这首词中的一个字了吗?3、是呀,忧愁与感伤呀!让我们带着这种忧愁与感伤再来一起读。

4、读得非常好,谁能再来把这首词节奏停顿读出来,从而更有韵律和味道?哪位同学试一试?三、因愁而疑:1、感受到了吗?什么情感?2、是呀?忧愁呀?感伤呀?煎熬呀?无奈呀……聚成了一个字就是愁,愁呀!愁!3、于是问题来了——有什么问题?(作者辛弃疾为什么而愁呀?)是呀,辛大词人,你为什么而愁呀?问得好,继续问?(聚焦到一个字眼——尽,这里面又包含着怎样的愁绪呢?)四、聚焦愁情:1、是呀,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其实,愁乃人之常情,古代的诗人词人曾在很多作品中写道了愁字愁情。

2、聚焦品读。

回到唐代:一读——二问:这是一片怎样的愁情?——三还原:画面理解。

回到北宋:一读——二问:这是一片怎样的愁情?——三追问:作者为什么而愁?。

五、识得愁味:1、也让我们再来问问辛大词人。

说尽了愁滋味了吗?道完了愁滋味了吗?2、看辛弃疾纪念馆图片,了解辛弃疾是干什么的吗?3、出示背景简洁,走进辛弃疾。

(读完追问:从中你读出了辛弃疾为什么忧愁了吗?用四个字概括一下,他这叫——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忧国忧民)4、辛词拓展。

(解释意思:想起当年的战争岁月;完成君王统一国家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

)5、回到这首词进一步理解:少年时——不识愁滋味、强说愁。

到了现在,辛弃疾、报国无门,这就是他最主要的愁滋味呀!这愁能说吗?6、带着这样的理解,再读体会。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教案

教师版丑奴儿(词牌名)书博山道中壁(题目)一、默写二、词语解释少年:指年轻的时候层楼: 高楼强说愁: 没有愁,硬要说愁。

强:勉强。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欲说还休: 想说而终于没有说却道天凉好个秋: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意思是言不由衷的顾左右而言他。

三、诗词鉴赏1、全词以为愁线索,写年轻时春华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和谙练世故后报国无门故意避谈的哀愁。

全词语句平易浅近,浓愁淡写。

2、这首词通过当年与而今,无愁与有愁的对比,表现了词人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也暗含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3、强字写出了年轻人喜欢仿效历代文人骚客登高觅愁。

尽字概括了词人的半生艰难辛酸经历。

欲说还休表现了词人有苦无处诉说的痛苦矛盾的心情。

迭用更表现出词人内心深沉的孤独和压抑4、“却道天凉好个秋”形似轻松洒脱,实则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压抑也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厚重。

四、中考链接【甲】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1、【甲】词中“而今识尽愁滋味”中的“愁”在【乙】词中的具体表现是“_____可怜白发生___”。

(2分)2、对这两首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B)(2分)A.两首词中都具体运用了典故。

B.两首词都运用对比写作手法。

C.两首词的内容上都是从过去写到现在。

D.两首词都直接抒发了报国无门的痛苦。

杨浦区3.请指出【甲】【乙】两首词的一个相同之处(不涉及内容方面)。

(2分)1.作者同为南宋词人辛弃疾或甲词中的“而今之愁”与乙词中想借酒所消之愁一致,都表达了词人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优愁和愤懑。

(2分)4.下面对两首词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B)(2分)A.甲词以“时间”为线索,用语虽平易浅显,表达的情感却深沉蕴藉。

B.乙词将梦境和现实对比,表达作者无限的感慨,悲愤之情跃然纸上。

C.两词均以秋季为背景,营造萧瑟的氛围,烘托词人愁苦悲愤的心境。

D.两词题材不同,塑造的人物形象不同,因而词人表达的情感也不同。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优秀教案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优秀教案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重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勾勒本课脉络,形成清晰感知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巡视,及时发现巡视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一、经典回放。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二、出示译文。
1.出示宋词文意。
2.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3.小组内展开交流讨论。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辛弃疾及其《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丑奴儿》的原文及译文。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体会词意及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宋词的情感。
教学重点
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辛弃疾及其《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丑奴儿》的原文及译文。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词意及感情。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
六、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什么?
呈现有关高适的信息,加深印象
板书设计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却道天凉好个秋。
教学反思
1.课程资源利用恰到好处。

课外古诗词诵读(二)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课外古诗词诵读(二)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课外古诗词诵读(二)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在理解词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吟诵。

2、通过品味词句,学习表现手法,提高诗词审美能力。

3、体会作者不同时期的“愁"滋味,培养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通过品味词句,学习表现手法,提高诗词审美能力;体会作者不同时期的“愁”滋味,培养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一、激趣——走近词人电视台《诗词里的中国》节目的城市海选吸引了我市不少爱好诗词者。

为更好展示我们学生的风采,学校推选你来参加。

任务一:有一道题目是郭沫若的对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要求根据此对联说说对所描述人物的了解。

你能成功晋级吗?(学生回答后,完成填空。

)词人简介: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他有“词中之龙”的美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词风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婉约之处。

著有《稼轩长短句》。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二、初读——吟咏诗韵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吟诵是我国古代诗文的传统诵读方式,专注聆听评委的吟诵,依照音韵的平仄体会诗韵。

(教师播放吟诵音频)任务二:1、请你选择朗读或吟诵的方式,向评委展现你的情感表现力。

(教师强调字音、断句准确。

)2、跟老师齐诵。

(出示图片,提示:平长仄短,入短韵长。

)三、品“愁”——涵泳优游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诗歌是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段,而语言是抵达诗歌情感的纽带。

任务三:1.你成功当选了节目组少年辛弃疾的扮演者,结合你的理解,扩写这首词的上阕,补全台词。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教学设计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教学设计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2.理解对比手法和叠句使用的作用,体会构思的巧妙。

3.体会作者浓墨重彩的“愁”。

教学重点:理解对比手法和叠句使用的作用,背诵。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浓墨重彩的“愁”。

【教学过程】一、导入为人莫自在,自在莫为人。

人人都有一本难念的经。

失意、别离、远游、国破家亡、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生命的短促与无常……人与自身的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人与社会的矛盾,汇聚而成的个人之愁,家国之愁,永远是说不完的一个话题,也是文学作品常吟常新的主题。

愁,是抽象的情绪,是一种主观感受,但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却可触可感,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愁有长度: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愁有重量: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是流动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按照“愁有___:______________”的格式,也列举几例。

是人就有愁,著名的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又有什么样的愁呢?怎样抒发他的愁的呢?这节课,我们就要学习他的《丑奴儿》,去感受他的愁,领略他的愁,品味他的愁。

屏显课题:《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丑奴儿”,词牌名。

书:题写。

壁:墙壁。

题目的字面意思是:我题写在博山路边墙壁上的一首词。

(屏显)辛弃疾: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

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

著有《美芹十论》、《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hé)落职,退隐山居。

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

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

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教学目标】引入情境,完成活动任务;知人论世,分析文本,感知词人的情感;培养热爱宋词情怀,提升文学素养,传扬民族精神【教学重难点】1. 知人论世,分析文本,感知诗人的情感;2. 培养热爱宋词情怀,提升文学素养,传扬民族精神【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情境导入同学们,这边有两首诗词,我们来一起读读,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这两首是我们小学五六年级的内容,你知道这是谁的词吗?你从这两首词作中读出了怎样的情感?【学生自由回答。

预设:闲适、愉悦、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其实辛弃疾留下的词作中更多的情怀和刚刚我们说的相距太远,他被称为“词中之龙"。

目标引领(出示目标)今天我们一起知人论世,感知词人辛弃疾的情感,传扬民族精神。

斯人已逝,惟有他的词作,依然流传,诉说着他的梦想与悲伤。

张家港市电视台举办“千古风流人物之辛弃疾”颁奖词的投稿活动,这是它的先导片,我们一起看看。

初三的艾文同学想要参加,请你帮助他完成任务,形成文字稿。

艾文搜集资料时,发现本学期语文书上已有一篇《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我们一起帮他解读吧。

那词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南宋】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qiǎng)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huán)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一)、自由读词,注意读音停顿。

【两三生读,其他生点评。

】读得很好,但是缺了点情感,初步体会情感,自由放声朗读。

二)、你听出了什么情感?【再几生读,其他生点评预设:凄凉,悲凉,伤感,愁绪】以上这些情感,如用词中一个词概括?“愁"。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六、课外古诗词诵读-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六、课外古诗词诵读-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辛弃疾及其《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丑奴儿》的原文及译文。

2.引导学生体会词意及感情。

3.培养学生热爱宋词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辛弃疾及其作品的原文及译文。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词意及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宋词有两大流派:婉约和豪放,代表人物分别是:李清照和苏轼,今天我们来认识豪放派词人的另一位代表人物——辛弃疾。

二、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

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

三、引导学生分析
1.注意词中“还”和“强”的读音;
2.明确词中的主要情感:愁;
3.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创作背景、人生经历以及历史背景;
4.细化愁滋味的涵义:国愁、家愁、民愁;
5.掌握作品中心思想:报国无门和对朝廷的激愤和不满;
6.体会感情,朗读作品。

板书设计:。

【教案】《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教学设计

【教案】《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教学设计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九(15)班一、教学分析本词是九上课外古诗词诵读(二)部分的一首词,是豪放派代表词人辛弃疾的一首代表词作。

本词以对比手法,写了少年之愁与而今之愁,衬托出而今愁之深沉。

语言浅近,但回味悠长。

作为一篇抒情之词, 教授是应以其核心情感一一愁的讲授为中心,从朗读技巧、手法分析、情感内涵等角度,带领学生认识词人之“愁”。

同时,词作不长,在教学中可适当引入其他相关材料,拓展知识,加深学生对古典词作及词人抒情方式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对诗词已不陌生,故不需要在此方而作过多解释。

但学生的人生阅历有限,故在理解“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一句上可能存在困难,较难理解词人胸中愁绪满怀反而说不出口的状态。

在此不必作过深探究,引导学生把握到而今之愁远甚少年之愁即可。

词的深沉意蕴,待其历经人生后,自会别有一番体悟。

三、教学目标1.熟读、理解全诗内容并背诵全诗。

2.把握“愁”这一核心情感,并理解少年之愁与中年之愁的区别。

3.结合其他同类型诗歌,学习诗人表现愁的方式。

四、教学重难点1.熟读、理解全诗内容并背诵全诗。

(重点)2.把握“愁”这一核心情感,并理解少年之愁与中年之愁的区别。

(难点)3.结合其他同类型诗歌,学习诗人表现愁的方式。

(难点)五、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探究法、对比阅读法、读写结合法六、教具使用:多媒体七、课时:1八、教学过程作业:1.阅读积累:搜集古诗词中写愁的名句,看看还有什么写“愁”的方法。

2.小练笔:运用今天所学的技巧,尝试描摹其他的情绪(如:喜、怒),写两句诗句。

板书设计:(-)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谁 < ---- 愁------ >何说直接抒情比喻衬托(-)少年之愁 ]A 对比衬托而今之愁・。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第一课时教案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第一课时教案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
了解辛弃疾及词的创作背景。

朗读词,体会韵律之美。

理解词的内容,感悟词的意境。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朗读词,把握节奏。

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

难点
分析词的艺术手法。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赏析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讲述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引出词。

作者及背景介绍
介绍辛弃疾及创作背景。

朗读词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范读。

全班齐读,读出韵味。

整体感知
词中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词句赏析
赏析“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等词句。

课堂小结
总结词的意境和情感。

布置作业
背诵全词。

写一篇关于成长的短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
③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课时
1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辛弃疾及其《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丑奴儿》的原文及译文。
2、引导学生体会词意及感情。
3、培养学生热爱宋词的情感。其《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丑奴儿》的原文及译文。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词意及感情。
教学方法
3、指名学生个别读。
五、全班交流、拓展
1、各小组推荐一名学生交流词意,教师适时订正,指导。
交流词意:
(1.)“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少年时不懂得什么是忧愁,闲来无事喜欢登上高楼。
(2.)“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喜欢登上高楼,为了写首新词没有忧愁也要说有许多忧愁。
(3.)“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如今尝尽了愁的滋味,想说却又说不出口。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搜集有关辛弃疾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个性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辛弃疾抗金的故事。
二、简介作者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并称“济南二安”。
(4.)“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想说却又说不出口,而只是说:“好凉爽的一个秋天啊!”
六、重读诗文,总结本词。
词的上片,着重回忆。少年时代,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登高望远不知愁苦。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青少年时代虽然亲历了人民的苦难,却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这首词通过“少年”、“而今”、“不识愁滋味”、“识尽愁滋味”的对比,突出渲染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穿全词的线索,感情直率而委婉,高度概括了词人大半生的经历感受,表现了词人遭受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以及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
通过讲故事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板书设计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上片:少年不识愁滋味
词的下片,着重写自己现在知愁。“而今”二字,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作者处处注意同上片进行对比,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却“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欲说还休:想说而最终没有说,出自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这两句“欲说还休”有两层不同的意思。前句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在实际生活中,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极度的高兴转而潜生悲凉,深沉的忧愁翻作自我调侃。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后一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因为,作者胸中的忧愁是忧国伤时之愁。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这句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体现了辛词“变温婉,成悲凉”的特点,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过度:爱上层楼对比、反衬
下片:如今识尽愁滋味
三、指导学生自学
1、刚才我们已经了解了《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这首词的作者等有关情况。下面请同学们自己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想一想这首词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请同学们试着分析一下每一句话的含义。
3、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理解词意。
学生交流词意,教师个别指导。
四、多种形式诵读练习
1、全班齐读。
2、男女生分组朗读比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