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近现代教育思想史
教师资格证的教育学科思想史知识
教师资格证的教育学科思想史知识教育学科思想史是教师资格证考试中重要的知识点之一。
通过学习教育学科思想史,教师能够更好地理解教育学科的基本理论,深入掌握教育方法与教育原理,提升教学水平与教育素养。
本文将从古代教育思想、现代教育思想以及中国教育思想等方面,探讨教育学科思想史的重要性与应用。
一、古代教育思想1.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儒家教育思想、道家教育思想、墨家教育思想等。
儒家强调礼仪、道德与人伦关系,注重孝道、义理,对于家庭教育和传统文化的传承有重要影响。
道家注重个体修身养性,强调自然而无为的境界。
墨家则提倡平等教育,鼓励普及教育,倡导兼爱和利益最大化。
2. 西方古代教育思想西方古代教育思想包括古希腊罗马文化中的教育思想,以及基督教的教育理念。
古希腊罗马时期,教育被视为人类获得智慧、德育和知识的重要途径。
基督教的教育理念则强调人的尊严、爱和关怀,重视个体的内在品质和灵魂成长。
二、现代教育思想1. 进化主义教育思想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化主义的教育思想在欧美诞生并影响深远。
进化主义教育思想认为教育应促进人类个体的全面发展,强调适应社会变革和科技进步的能力培养。
此外,进化主义还倡导个体发展与社会进步相结合,重视科学研究和实践经验。
2.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20世纪初期,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迅速兴起。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强调实用性和功能性,关注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实用主义者认为学校应通过培养实用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能够成为有用之人。
三、中国教育思想1. 新教育思想20世纪初,中国新教育思想兴起,主要代表人物有陈独秀、蔡元培等。
新教育思想强调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联系,倡导培养独立人格和自主思考能力,提倡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
2. 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教育进入社会主义教育时期。
社会主义教育思想强调劳动教育、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培养,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
外国教育史-10《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近代教育制度(美国)》
2、教育分权制的确立——美国教育管理
实行地方分权制,由州政府管理,这种体制 在19世纪逐步建立起来 1837年,马萨诸塞州首先通过法律,成 立“州教育委员会”。 首任秘书贺拉斯· 曼推行公立教育运动, 创立教育税制,创办师范学校,被称为州教 育领导体制的首创者
6
3、公立教育运动——从19世纪20年代起,随着人们
12
贺拉斯· 曼在推动美国公立学校 发展上作出了杰出贡献,被誉为“ 美国公立学校(教育)之父”。其 普及教育、师范教育思想深刻地影 响了美国的教育理论和实践,而且 在国际教育界也产生的巨大的反响 。
13
外国教育史
欧阳宇
第二编 外国近代教育史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外 国 近 代 教 育 史
欧美主要国家&日本的教育制度 西欧近代教育思想
2
第六章 欧美主要国家&日本 的教育制度
近代教育概况
英、法、德、 俄、美、日
当时有代表性的教育家 的教育思想
3
第五节 美国近代教育制度
独立前 教育分权制 公立教育运动 独立后-南北战争 学术型大学 莫雷尔法 南北战争后:教育总署
8
5、《毛雷尔拨地法》(《莫雷尔法》)
——高等教育发展的另一个特点是是农
工学的兴起。 1862年,国会通过上述法案,决定拨地办 学,为农、工学院提供经费,培养工农业发展 所需人才。
“赠地学院”
9
二、贺拉斯·曼的教育思想
被誉为“美国公立学校之父”。其教育思想
主要是普及教育思想和师范教育思想,对美国影响 甚大,并具有国际影响。
政治教育方面——每个人都应有自己所要履行的责
任方面的知识,共和国的公民——统治者与被统治 者都要有政治知识;
外国教育史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三)道德教育
1、训育
(1)概念
根据赫尔巴特的见解,训育是指“有目的地进行的培 养”,其目的在于形成性格的道德力量,主要是关于道德教 育方法的主张。
(2)阶段 道德判断:道德的基础,道德教育的起点 道德热情:同勇气与智慧相协调 道德决定:对事物、环境等进行观察和理解 道德自制:对自我的认识
(2)与儿童经验相联系的内容才能引起儿童浓厚的兴趣 兴趣本身存在于经验之中 兴趣是头脑中各类观念相互联系的结果,是个体对观念加 以体验的过程
2、根据兴趣分类划分课程内容 (1)经验的兴趣 经验的兴趣:自然、物理、化学、地理 思辨的兴趣:数学、逻辑、文法 审美的兴趣:文学、绘画
(3)统觉:即意识观念由无意识中选择那些能通过融合或复 合而与自身合为一体的观念同化过程。任何观念要进入意识 内,都必须与意识中原有的观念整体相和谐,否则就会被排 斥。这个观念的整体即统觉团。
二、赫尔巴特的道德教育理论
(一)教育目的论
1、教育目的的两个组成部分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目的分为两部分,即可能的目的和必
(2)同情的兴趣 同情的兴趣:外国语(古典语言和现代语)、本国语 社会的兴趣:历史、政治、法律 宗教的兴趣:神学
(二)统觉与课程
1、统觉理论
新的观念和知识总是在原有的理智背景中形成的,是以
原有观念和知识为基础产生的。这就必然要求课程的安排应 当使儿童能够不断地从熟悉的材料逐渐过渡到密切相关但还 不熟悉的材料。
理论基础 德育理论 课程理论 教学理论
一、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一)伦理观
1、特征
强调知识或认识在德行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赫尔巴特指
出“巨大的道德力量是获得广阔视野的结果,而且又是完整
外国教育史讲义7——洛克的教育思想
外国教育史课程讲义7——洛克的教育思想第一节生平和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一、生平约翰·洛克(John Lock,1632—1704)是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政治家、哲学家、教育家,1632年8月出生于英格兰萨莫塞特的乡村律师家庭。
1646年,进入伦敦威斯敏斯特公学学习。
1656年,毕业于牛津大学基督教公学院,并留校任教。
从中学、大学乃至工作,洛克所学的与所教的都是与现实社会生活相距甚远的神学和古典人文学科,这使他感到厌倦并转向对培根新哲学及科学的追求。
1665年,洛克离开牛津大学出使德国。
1666年,洛克在归国途中结识了沙夫兹伯利伯爵。
以后,在追随伯爵参与资产阶级革命活动期间,他担任了伯爵的家庭医生与家庭教师。
1683年,洛克受政治牵连被迫逃亡荷兰。
流亡期间,他又担任了友人葛拉克的家庭教师。
两次任教活动,不仅使洛克积累了一定的教育实践经验,而且由于他注意将自己的哲学、政治、宗教等观点应用于教育领域,从而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教育思想体系。
洛克的主要教育思想反映在他的代表著《教育漫话》(1693年)一书中,其核心是探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子弟的教育问题。
1704年10月,洛克因病去世。
二、教育思想的政治与哲学基础洛克教育思想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
17世纪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同时受到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的影响,英国的教育有很大的发展与变化。
16世纪末至17世纪末,英国的教育革新力量分为激进与保守两个不同的派别。
激进派受德国宗教改革的启示,主张由国家开办教育,普及初等国民教育。
尽管激进派曾制定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方案,并在一定范围内付诸实施,但是,由于缺乏产业革命的刺激和稳定的政治局势,该派的改革计划皆以流产的方式而告终。
保守派受英国宗教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认为教育是私人的事务,主张教育独立。
由于保守派的观点不仅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现实利益,而且保留了英国政府不过问教育的历史传统,因而得到社会的普遍赞赏。
近代外国学前教育思想总结
近代外国学前教育思想总结近代外国学前教育思想主要包括蒙台梭利教育理论、弗洛贝尔幼儿园理论和雷滋教育理论。
这些思想在现代学前教育中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促进了儿童身心发展及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
蒙台梭利教育理论是由意大利医生玛利亚·蒙台梭利创立的一种学前教育理念。
蒙台梭利相信孩子在早期是天才,并提倡按照儿童自身的节奏和需求来进行教育。
她提倡为儿童提供一个自由探索的环境,注重培养儿童的自主性、自信心和独立思考能力。
蒙台梭利的教育方法强调通过实际经验的积累来促进儿童的认知、语言以及感官和运动的发展。
弗洛贝尔幼儿园理论是由德国教育学家弗里德里希·威廉·弗洛贝尔提出的一种儿童教育理念。
弗洛贝尔强调通过在幼儿园中开展各种活动,如游戏、手工、音乐等,来帮助儿童发展身体、智力、情感和社交等多方面的素质。
他认为幼儿园应该是一个充满快乐、互动和探索的学习场所,通过自主活动和与他人的合作来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雷滋教育理论是由美国教育家伊兹贝拉·雷滋提出的一种教育思想。
雷滋主张培养幼儿的自主性、探索精神和创造力,鼓励幼儿通过身体活动来学习和发展。
她强调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充分参与,并通过自身的实践与环境进行积极互动。
雷滋的理论主张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材料和活动,在激发儿童的兴趣和发展他们的想象力的同时,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这些外国学前教育思想的出现和发展,对学前教育的理念和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这些理论共同强调儿童的主体地位,将儿童视为具有独特需求和潜力的个体,主张根据儿童的兴趣和能力来进行教育。
其次,这些理论都注重儿童的身体发展和实践经验的重要性,认为通过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可以促进儿童的综合发展。
同时,这些理论也鼓励儿童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认为自主探索和与他人的互动可以促进儿童社交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然而,近代外国学前教育思想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这些理论的创始人往往是在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提出的,其教育理念不完全适应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实际情况。
《外国教育史(第二版)》现代欧美教育思潮(上)
二、 永恒主义教育
(一) 永恒主义教育的主要观点
1. 发展人的理性是教育永恒不变的原则 2. 自由教育应成为课程的主要内容
二、 永恒主义教育
(二) 永恒主义教育评析
一、 要素主义教育
(三) 要素主义教育理论评析
要素主义要求传授人类文化的基本要素,主张系统知识的学习和传授,强调学习 内容的逻辑性、连贯性和顺序性,要求大力发展天才教育,呼吁培养科技人才,在一 定程度上克服了进步主义教育的弊端。
20世纪50年代,要素主义一跃成为支配美国教育发展的主要思潮,为60年代美国 的中小学课程改革运动提供了理论依据。
1934年创刊的《社会前沿》成为改造主义教育家的喉舌。
一、 改造主义教育思潮的兴衰
(一) 20世纪30年代改造主义教育思潮的兴起
关于教育与社会改造问题的大辩论给学校教育带来的最突出变化是1928—1935 年学校课程中社会内容的大量增加,但此时改造主义教育思想尚未成熟,主要是对 进步主义教育理论进行一些修正和补充。
二、 改造主义教育思潮的主要观点
(二) 改造主义教育的理论前提
布拉梅尔德认为改造主义教育建立在两个理论前提之上。 第一个前提是时代的需要。 第二个前提是行为科学革命的出现。
二、 改造主义教育思潮的主要观点
(三) 教师和教学在改造社会中的作用
康茨主张教师应引导社会前进而不是当社会的尾巴。 教师应成为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桥梁,有责任思考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义务向 学生和社会阐明社会的发展前景,并鼓励学生去实现这种前景。 作为领导者,教师应在相互冲突的目标和价值中作出选择,成为政策的制定者。 教育家要关心学校事务,要在有争议的政治、经济和道德等问题上作出重要选择。 康茨主张教学与解决社会问题结合起来,教学内容必须突出民主遗产、科学和工 艺。
近现代外国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总结
近现代外国教育家教育思想荟萃夸美纽斯如《语学入门》《大教学论》《母育学校》。
其中的《语学入门》一书很快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流传。
《大教学论》的中译本曾于1939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人民教育出版社于1984年将其列入《外国教育名着丛书》之中。
一、论教育适应自然(一)直观性原则(二)系统性原则(三)自觉性原则(四)巩固性原则三、论学制和班级授课制四、论教学内容和教科书(一)论教学内容夸美纽斯的教育和教学思想是与他的“泛智论”密切相关的。
夸美纽斯一方面强调泛智教育,主张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儿童;另一方面,他又强调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注意知识的实用性。
他说:“只有那些易于指明用途的事情才应教给学生。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第117页。
凡是无用的东西都应当抛弃。
夸美纽斯指出,泛智教育并不是要求人们通晓一切科学和艺术;人生是短暂的,而知识则是无限的;因此,应当学习那些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所帮助的知识,为生活而学习。
(二)论教科书他的名着《大教学论》的出版,标志着独立的教育学的诞生。
二、教育上的哥白尼——卢梭卢梭(Jean?Jacques?Rousseau,1712—1778)是18世纪法国着名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一书问世,指出国家起源于契约,社会是由人们通过契约的形式而组成的,卢梭出版了他的教育哲理小说《爱弥儿》,系统地提出了他的教育思想,对天主教会和封建专制制度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卢梭的教育思想是18世纪法国社会发展的产物。
当时的法国封建等级制度森严,教会和贵族统治着整个社会,他从资产阶级的利益出发,在抨击封建的、宗教的旧教育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全新的教育理论,自然教育就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
一、论自然教育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教育名着《爱弥儿》一书中。
在这本书中,卢梭明确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
二、论各年龄阶段的教育主要分为实施自然教育,卢梭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过程,将人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并对各个时期的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
教育学之外国近代教育大全
教育学之外国近代教育大全第一篇:教育学之外国近代教育大全第十八章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一、人文主义教育★(一)人文主义的主要观点1.提倡以人为中心;2.提倡个性自由和解放;3.提倡现实幸福;4.提倡古希腊身心既善且美的和谐发展教育;5.提倡学术,推崇理性。
(二)人文主义对教育的影响1.人文主义教育已不再是仅仅为了培养神职人员以及宗教和神学的目的;2.教育内容发生变化;3.教育职能发生变化;4.教育价值观发生变化;5.兴起了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6.建立了新型的教育机构;7.以原罪论为中心的道德教育开始解体;8.首次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三)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四)北欧人文主义教育(五)北欧人文主义教育与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的共同特征和差异(六)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人本主义;古典主义;世俗性;宗教性;贵族性。
二、新教教育(一)路德派新教的教育主张与教育实践★主张:1.强调教育具有宗教目的的同时也具有世俗目的;2.强调教育权由国家而不是教会掌握,要求国家普及义务教育;3.要求建立包含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的国家学校教育新体系;4.除了进行圣经教育外,还吸收了人文主义教育的方法和内容。
实践:1.梅兰克顿和萨克森学校计划,被誉为无与伦比的德意志人的伟大导师,改革大学;2.斯图谟的古典文科中学实践;3.布根哈根与初等学校的建立。
(二)加尔文派新教的教育主张1.重视教育对个人生活、社会生活和宗教生活的意义;2.提出普及免费教育;3.重视人文学科的价值,将宗教科目和人文科目相结合;4.学习古典文科中学的管理模式。
(三)英国国教派的教育主张三、天主教教育(一)耶稣会学校耶稣会是反宗教改革运动的先锋和中坚,创始人是西班牙的罗耀拉。
(二)耶稣会学校的组织管理与教学方式分为初级部和高级部,初级讲授人文基础学科,高级讲授哲学和神学的高等教育。
第十九章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近代教育制度一、英国近代教育制度(一)教育概况慈善学校、导生制、星期日学校、福斯特法案、公学和文法学校、大学推广活动(二)教育思想1.洛克论教育★——提出白板说和经验主义的观念论。
第11章外国近代学前教育思想《学前教育史》教案
也包含依据人的天性和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教育的含义。
标志着西方学前教育研究从神学化向人本化的方向转变。
并对儿童身体的养护和体育提出了许多颇有价值的见解。
家、哲学家和教育思想家,是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是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
其教育主张被视为新旧教育的分水岭,
《斯坦斯通信》
概念引入人的生命和教育中的教育家。
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对生活实际的理解使外部的东西内化。
这样不仅能对儿童实施社会的公共教育,
主要帮助幼儿认识世界的基本特征。
外国教育史(详细整理版)
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一、巴比伦的教育1.巴比伦的学校苏美尔文化教育是巴比伦文化教育的前身。
大约在公元前3500 年,苏美尔人就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在两河流域南部建立了一些奴隶制城邦。
考古家断定这一时期,苏美尔人已经发明了“泥板书”和文字。
最初是图画文字,以后又演进为楔形文字。
在巴比伦时期,天文学、数学、医学和建筑学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在苏美尔时期已经出现了学校。
最早的学校与寺庙有关,由于泥板是主要的书写工具,学校被称为“泥板书舍”,重视语言和书写能力的教学,管理十分严格。
2.巴比伦学校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在巴比伦时期,寺庙已有两级:一级是初等教育,主要教授读写;另一级是高等教育,除学习读写以外,还学文法、苏美尔文学、祈祷文学等。
教学方法比较重视师徒传授。
元3世纪后,巴比伦作为古代文明的中心,逐渐衰落。
后人了解苏美尔和巴比伦的文化教育,主要通过考古工作者的发掘和研究。
通常,苏美尔和巴比伦的文化教育被看作是人类正式教育的起点。
从考古的材料来看,这一时期的学校主要是培养文士为主的学校。
文士教育一般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教授读写;第二阶段是将志向不同的学生分派到相应的寺庙或国家较高一级的机构接受教育。
二、古代埃及的教育1.古代埃及的学校与巴比伦一样,古代埃及很早就已经有了自己的文字,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埃及有了自己的学校。
(1)宫廷学校,主要由法老设立。
(2)职官学校,由政府各机关设立。
(3)僧侣学校,也称寺庙学校,是培训祭司或僧侣的机构,主要设在寺庙。
(4)文士学校,主要培养文士。
2.古代埃及学校教育的内容与方法在埃及的学校教育中,主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内容,(1)注重道德品德的培养。
(2)练习书写。
(3)练习词令。
(4)重视数学和计算。
在教学方法上,古埃及的学校主要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方法:(1)以机械教学为主。
(2)教师多利用问答方法,但不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3)重视体罚。
三、古代印度的教育1.婆罗门时期的教育印度早在公元前2000年以后,就逐步形成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个等级。
第十章 外国近代学前教育思想
点击添加标题
20%
三、对夸美纽斯学前教育理论的评价
夸美纽斯的主要贡献是在历史上首次从普及教育角度 将学前教育纳入统一学制;首次深入系统研究家庭条件 下学前教育。第一部幼儿教育著作和看图识字课本,其 点击在添标学题前教育方面的成1就0%,可谓是前无古人,后近两百年 点击没极添加有的标来一题者面。就是近,代由的于学当前30时教他育处家于都的深时受代他背的景影是响欧。洲其由消 封建制度逐渐向资本主义40制% 度转变的过渡时期,他又出 生在具有宗教氛围的家庭,因此他的学前教育思想具 点击有添加一标定题地矛盾性和宗教20色% 彩。对学前教育的启示主要 是:学前教育必须遵循儿童的自然发展以及感官教育是 儿童进行学习的基础。
2.德育 道德教育一直被 夸美纽斯所重视。 他认为德行要从 幼儿时期就开始 培养起来,否则等 他们成年后就很 难改变其德行。
3.智育 夸美纽斯认为
智慧是虔信也 是德行的基础, 是非常宝贵的。
二、夸美纽斯的学前教育理论
(七)学前教育的任务、内容及方法 1.体育
培养一个人健康的1身0%体要注意下四个方面:①从婴幼 点击儿添标时题期开始就要注意幼儿的健康。②在喂养方面,作为 点击一添加个标母题亲应该把母乳喂30养看作自己的责任,因为母乳喂
有意义。他认为幼儿一般都是精力旺盛活泼好动的,只
要对幼儿没有害处的1活0%动,幼儿喜欢的话,成年人不应 点击该添标去题限制他们,要学会放手,让幼儿尽情地玩耍。他认 点击为添加幼标儿题在自由活动的过30程当中不仅身体得到了锻炼,
让身体更加健康敏捷,而40且% 幼儿的思维和专注力也得 到磨练和提高。
点击添加标题
们在神的眼中具有无法估40量% 的价值。他们是清白无罪 的而不是生来有罪。在他看来,儿童比金银和珍宝更 珍贵。儿童是上帝给予20父% 母独特而宝贵的财产。
外国教育史 卢梭的教育思想
三、教育原则
(二)教育原则
1、“按照孩子的成长和人心的自然发展而进行教育”,教
(三)少年期(12至15岁):智育
1、主要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 2、智育的任务在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和掌握学习研究的方法。并不在于教给儿童一大堆知识。 3、选择(科学)知识的三个原则:其一,照顾到实用:即 给儿童的知识必须是有用的、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其二,应 以儿童的兴趣为标准;其三,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
一、哲学基础
(二)感觉论(指明人的知识的来源)
1、卢梭在其人性观之上,针对着当时的教育只重书本的不良现象强调重视感官 训练的思想。 2、卢梭认为感觉是知识的来源。所有一切都是通过人的感官而进入人的头脑的。 所以人的最初的理解是一种感性的理解,正是有了这种感性的理解做基础,理智 的理解才得以形成。感觉是人的知识的原料。因此,理性使人认识事物的前提是 感觉器官的成熟。 3、孩子们的感官需要通过实际训练加以逐步提高。因此卢梭设想了种种系统训 练感官的方法。 4、卢梭将教育建立在对人的认识之上是教育史上的创举。虽然他的人性论中存 在一些唯心的东西和天才的猜测成分,但他试图把儿童的教育建立在关于儿童天 性的理论研究之上,显示了近代教育心理学化的端倪,预示了教育的发展方向。
五、自然教育分期理论
(五)女子教育
1、观点
(1)最终目标是培养贤妻良母,这是自然法则富裕女性的
天职。 (2)与男子的教育无论在内容、观点、方法还是体系上都 大相径庭,主要是围绕与男子的关系进行相应教育和训练。
外国教育史——第6章
第六章近现代英国的教育第一节英国近代教育制度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的教育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前,其教育就已具有悠久的历史。
从历史上看,英国教育具有明显的宗教性和贵族性的特点中世纪后期,英国传统学校的性质和作用也发生了改变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文法学校和歌咏学校又得到较快的发展,一些著名的大学也附设文法学校。
这个时期又出现公学宗教改革时期,英国国教派控制了教育。
后期,国教又分出清教派,清教与国教一起来控制教育16世纪后期,英国的封建制度逐步衰落,资本主义得到发展,培养资产阶级新人的需要,促使有识之士开始思考和批判英国的封建教育制度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的教育资产阶级革命后,英国教育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许多教育家和团体主张教育革新,改革英国的封建教育制度第二,这一时期英国非国教派教育家所创办的新型学校的出现,推动了英国教育制度的发展第三,在这一时期,英国一些宗教团体和慈善机构开始普及初等教育的工作。
这个时期的普及初等教育是与社会的贫困现象联系在一起的在扶贫过程中,英国宗教团体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时期,非国教派和天主教等教派也大力创办慈善学校,进行普及初等教育的工作。
英国初等教育对贫困儿童的实施,也引发了一场关于贫苦儿童教育和就业关系问题的争论三、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教育18世纪80年代前后,英国首先开始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引起了英国社会的巨大变化工业革命使得解决普通人的教育和普及初等教育的问题,成为更为迫切的现实需要在英国工业革命的时期,首先出现的是“星期日学校(SundaySchool,也称主日学校)”伴随星期日学校的发展,出现了另一种学校制度——“导生制”在工业革命时期,工人阶级为缩短工时和建立工厂法,保护童工的利益,与资产阶级进行了长期的斗争,也促进了英国初等教育的发展工业革命的发展,引起了英国政府对教育的重视19世纪20年代,英国开展了“新大学运动”四、工业革命后英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1870年通过了“福斯特法案”。
外国教育史-12《西欧近代教育思想(夸美纽斯)》
古代教育理论的集大成者:
教育目的:二重(宗教/现实) 教育作用:社会(改造)/个人(发展) 论教育顺应自然——“秩序”/规律
论普及教育——源于“泛智”(内容泛化;对象泛化
)
教学原则:直、激、巩、量、系、因 德育 教育教学管理思想 分科教学 P204 论学前教育 P198
5
教育目的:
从宗教中引出其教育目的,即教育的目的是
13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论教学原则——针对教育工作者
– 直观性原则:认为教学应从观察事物开始 ―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都应尽量
地放在感官的跟前,一切看得到的东西 认为知识从感觉而来,人只有通过感觉器官,才
都应放到视觉前,一切听得到的东西都 能获得真实可靠、不会遗忘的知识 应到放到听觉前,……假如一件东西能 直观教学应从观察实际事物开始,在不能进行直 同时在几个感官上留下印象,它便应当 接观察时,则利用图片、模型、标本等 和几种感官去接触。” 要尽可能让学生用多种感官去感知事物
10
教育适应自然——教育根本指导原则之一
万物存在都有“秩序”,教育活动是自然事
物的一部分,因此也要遵循恰当的秩序——“ 教育适应自然”或称自然适应性
所谓适应自然,主要是指遵循自然界的“秩
序”,最重要的是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秩序 ,即教育要以儿童的天性为根据。
依据对学生的实际观察,按性格差异将儿童
6
– 为此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灌输知识,培养道
德和信仰,使人所具备的知识、德行和虔信
的“种子”得到发展,使人完满地过好现世
的生活,从而为来世的永生做好准备。也就
是说,要想为来世的永生做好准备,现实的
人必须使自己在身体、智慧、德行和信仰等
《外国教育史(第二版)》近代各国教育(上)
二、 19世纪英国教育的发展
(二) 19世纪英国各级学校的发展
3. 新大学运动
1825年,著名诗人托玛斯 ·坎贝尔提出建立“大伦敦大学”的设想,要求为富裕中 层阶级子弟设立非寄宿制的、有专业分科的和费用低廉的大学,以与贵族和教会控制 的古典大学相抗衡,并用募集的15万英镑建立“伦敦大学学院”。
一、 17—18世纪的英国教育
(一) 17—18世纪英国的学校教育
1. 17—18世纪英国的初等教育
1699年,英国国教会成立基督教知识普及协会。1701年,非国教派成立不列颠及 海外学校协会。这两个团体在促进英国贫苦儿童初等教育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国民教育体系产生之前,慈善学校和主日学校是英国初等学校的主要类型。 慈善学校由教区学校模式发展而来。 主日学校由热心贫民儿童教育的传教士罗伯特 ·瑞克斯 于1781年创办。 除了教区学校、慈善学校和主日学校以外,还有一些私立学校,如主妇学校、普 通私立学校、围篱学校和乞儿学校等。
其次,近代各国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国民教育体系的建立。在法国大革命时期 及之后的数十年间,国民教育体系作为一种体制得到巩固和永久承认,先在普鲁士和 法国,然后在欧洲大陆的众多小国,如瑞士和荷兰。与国民教育改革有关的因素包括 教育普及方式的发展、教育管理和体制结构的合理化以及公共资金及其支配方式的发 展,国民教育成为民族国家进行社会控制的重要工具。
2. 《汤顿报告》与中等教育的发展
1868年,以亨利 ·汤顿为首的中学调查委员会发表了长达21卷的调查研究报告, 史称《汤顿报告》。
该报告将文法学校分为三种类型:古典型、现代型和职业技术学校。 古典型以升学为目的;现代型以培养各种专门人才为目的;职业技术学校则以培 养普通职员和文书为主要目的。 《汤顿报告》在英国中等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外国教育史》第七章___近代世界各国教育_ppt
导生制(贝尔—兰卡斯特制 )学校的推广
英国国教会的牧师贝尔(Dr Andrew Bell)和公谊会 的教师兰卡斯特(Joseph Lancaster)创立的一种教 学组织形式。
导生制
导生制:又称贝尔——兰卡斯特制,是一种新的教学制度。 由英国的传教士兰卡斯特在伦敦创办的一所学校里较早采 用。它主要是由教师先从学生中选择一些年龄较大、学习 成绩较好的人充任导生,以后,也由导生对这些学生进行 检查和考试。在这些导生的帮助下,一位教师在一个教室 里往往能够教几百名学生。 。 采用这种制度的学校被称为导生制学校。 这种制度能够节省开支、能很好地弥补经费和师资不足, 扩大教育规模,也满足了对平民及儿童的初级教育的要求, 同时有助于儿童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因此一度非常盛行。 但由于导生的水平有限,因此教学质量比较低。
19世纪末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城市学院的出现
19世纪后期由地方城市创办的,为地方工商业发展培养专 门技术型的人才 没有取得与传统大学或者伦敦大学同等的学位授予权,大 多数学院只能发放职业资格证书
伦敦大学的变革
进一步加强了与地方工商业发展的联系,成为推动英国工 商业发展的重要机构之一
(1)早期教育。
(2)要求合理。 (3)反复练习。
(4)榜样示范。
(5)奖惩合宜。
7、论智育
一是实用型的知识
二是修养型的知识 三是娱乐型的技能技巧
(二)斯宾塞的教育思想
1、论教育目的
为完满生活作准备
2、论课程
3、论教学原则和方法
知识价值论和生活准备说的论证
外国教育史
普洛塔格拉智者派代表人物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前469-前399)古希腊目的:培养治国人才教育主题:伦理道德“知识即道德”是其最重要的命题苏格拉底方法:把教师比喻成“知识的产婆”“苏格拉底法”被称为“产婆术”柏拉图(前427-前347)古希腊《理想国》《法律篇》认为学习即回忆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哲学家兼政治家哲学王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古希腊《伦理学》《政治学》灵魂论与教育理性部分思维、理解、判断非理性部分植物的灵魂(营养、生长、发育)动物的灵魂(本能、情感、欲望)西塞罗(前106-前43)罗马培养雄辩家通过实际观摩获取雄辩知识昆体良(35-100)罗马《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本专门研究教育理论的著作奥古斯丁(354-430)罗马《忏悔录》原罪伦所有人带着原罪来到世界禁欲思想拉伯雷(1493-1553) 法国《巨人传》法国人文主义的代表人物抨击封建统治、教会权威,经院哲学名言:没有理解的知识,等于灵魂的废物马丁*路德(1483-1546)德国主张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对贫苦儿童免费,更重视宗教和道德教育洛克(1632-1704)英国《教育漫画》教育作用:白板说反对天赋观念教育目的:培养绅士不能通过学校,需要通过家庭培育绅士教育内容:体育:教育的第一位“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德育:重视榜样和示范作用,强调说理,重视练习对形成习惯的作用;智育:第一次较为明确地提出了包含德智体三育的教育体系。
倡导:及早实践、反对体罚、重视榜样作用、主张用宗教思想规约儿童。
斯宾塞(1820-1903)英国《教育论》提出知识最有价值的命题,批判传统的“绅士教育”目的:为未来“完满生活”作准备首次鲜明而正确地表达了智育、德育、体育三个教育学的基本范畴,批判了传统的古典主义教育,提出了科学知识最有价值的卓越见解。
缺点:过于强调自然科学,忽视人文科学,课程功利色彩浓厚。
爱尔维修(1715-1771)法国提出“教育万能论”否定遗传因素的作用。
外国教育史第六章
第六章外国近现代教育思想第一节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一、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影响久远。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
文艺复兴前期是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形成时期,体现的人文主义精神比较狭窄;文艺复兴后期是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开始贴近现实生活时期,体现的人文主义精神比较宽泛;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中形成的新教思想,是人文主义思想的运用和推广。
此后,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更加注重现实生活,强调"遵循自然",强调新知识和新方法,充溢着一种入世、求实的现实主义精神,反映了社会进步对教育的客观要求,被称为唯实主义教育思想。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维多里诺、伊拉斯谟、拉伯雷、蒙田、路德、加尔文、夸美纽斯、洛克等。
二、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主张1、文艺复兴前期文艺复兴前期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比较重视以古典语言和古典学科为中心的教育活动,并把宗教教育作为人文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
代表人物有维多里诺,伊拉斯谟。
(1)维多里诺的人文主义教育实践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家维多里诺(1378-1446),把它所创建的孟都亚宫廷学校称为"快乐之家",反映出他反对封建教育压制儿童个性的教育思想。
他提出教育最终目的应该是培养精神、身体、道德都充分发展的人,因此他重视智、德、体、美诸育的普遍实施。
他的学校中不仅设有古典学科,也注意自然科学和数学课程的开设。
在教学法上,他要求注意儿童的兴趣,多运用直观和练习的原则与方法,使教学做到生动、实际、有趣,以利于发展儿童的个性。
他提出了体育应被看作是高尚的、于科学知识教育并重的教育内容。
在道德教育方面,他要求发展儿童的优良品质,并特别注重教师对学生的示范,同时也注重让学生阅读有关宗教方面的书。
维多里诺最早把人文主义的理想付诸于教育实践,他被称为"第一个新式学校的教师"。
他主张通才教育,并以古典学科作为课程的中心,强调古典著作对陶冶和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性,这些见解促进了古典人文学科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康德 • 在哥尼斯堡大学,先后四次讲授教育学。这是 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康德论教育》 • 康德教育学的贡献:开创了哲学教育学的时代。 • 第一:重视教育的价值,认为人是教育的结果; • 第二: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应以人类的 理想为的; • 第三:重视道德教育,强调教育的最高目的是 道德的善; • 第四:重视儿童智力和体力的发展,强调遵循 自然的原则
• • • • • • • • • • •
夸美纽斯[捷克] 《大教学论》 全书框架:33章,共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13章)为“教育通论”,论述教育 的基本原理,如人的可教育性、教育目的、教育的 社会作用等; 第二部分(14-19章)为“教学论”,探讨教学过 程的基本规律和原则; 第三部分(20-25章)为“训育论”,专论教育方 法; 第四部分(26-33章)为“学校管理”。这一划分 与今天的教育学体系大体相同。
外国近现代教育思想史
• 二 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 时间跨度:16世纪——19世纪末; • 代表人物与著作: • 《大教学论》,捷克教育家 夸美纽斯;(标志教 育学的产生) • 德国哲学家 康德,第一次在大学讲台上讲授教育 学这门课程; • 《普通教育学》,德国教育家 赫尔巴特; • 发展特征: • 随着社会和教育实践的发展,教育经验、教育思 想和教育理论日益丰富。教育学从庞大的哲学体系 里面分化出来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 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批评了 苏联的教
• 学理论对学生智力发展的忽视,强调教学 应走在学 • 生发展的前面,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
• 巴班斯基[苏联]《教学过程最优化》 • 运用系统论和控制论,把教学看作一个系 统,追• • •
三 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 实验教育学 梅伊曼(E . Meumann,1862-1915) [德国] 拉伊(W. A . Lay,1862-1926) [德国] 《实验教育学》 第一:追求教育学研究的科学化。研究中 要求用实验、观察等实证研究方式; • 第二:追求教育学理论的实效性
• 布鲁纳(美国)(J.S.Bruner,1915- ) • 《教育过程》 • 提出了学科结构理论(学科结构即构成 学科的 • 基本概念、基本公式、基本原则、基本法 则等,以 • 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与规律性。);特 别重视学 • 生能力的培养,提倡发现学习。
• 赞科夫[苏联] (1901-1977)《教学与发展》 • 在十几年教学改革实验的基础上,应用苏 联心理
• 实用主义教育学 • 杜威 • 杜威的学说反对以赫尔巴特为首的传统教 育思想 • 以学科教材为中心和脱离实际生活,主张 让学生在 • 实际生活中学习,提出“教育即生活”、 “教育即生 • 长”、“学校即社会”和“从做中学”。
• 新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对立 • 杜威和赫尔巴特的相对立的“三中心”: • 赫尔巴特:教材 教师 教室 • 杜威: 经验 儿童 活动
• 赫尔巴特教育学的贡献: • 建立了一种以教育目的为基本导向的理论模 式。 • 第一:建构了一个完整的理论教育学体系; • 第二:第一次为教育学找到了它的科学基础; • 第三:试图将教育学研究置于严格的科学条 件和 • 实践基础之上; • 第四:关于教育过程的许多理论对后世产生 了深 • 远的影响。
•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 凯洛夫 [苏联] 《教育学》 • 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 规 • 律的教育学。基本上是按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 教 • 育观对历史上的教育作了批判地继承,对未来 的教 • 育作了新的构想。主要继承了欧洲传统教育思 想, • 即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 四 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 布鲁姆[美国](B.S.Bloom) 《教育目标 的分 • 类系统》 • 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 作技能 • 目标三大类。可以帮助人们确定教学的目 的和任 • 务,进行教育评价。
赫尔巴特(J.F.Herbart,1776—1841)
– 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 “科学教 – 育学的奠基人”。 他的《普通教育学》是最早以教育 学 – 命名的专著,而且是建立在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上的, – 被西方教育家称为第一部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 – 此外,赫尔巴特在哥尼斯堡大学期间,还创办了一个 教 – 育科学研究所和实验学校。所有这些,最终使得教育 学 – 从哲学独立出来,成为科学大家族中的一员。 –
• 《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教育学 著作,是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 产生的标志。提出了普及义务教育, 建立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 制度,论证了班级授课制,规定了 广泛的教学内容,提出了几十条教 学原则,高度评价了教师职业和教 师的作用。
夸美纽斯的建树: 第一:对教育学的理论性质第一次作 了明确肯定的回答:阐明把一切事物 教给一切人的全部艺术; 第二:创造了一个被几个世纪的人竞 相模仿的相对完整的结构模式; 第三:首创了人本主义的逻辑起点论, 为近代教育学的演进奠定了基调; 第四:首次从科学认识的角度强调 并试图探讨教育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