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我的磨课经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我的磨课经历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经常引用的一句话就是“认识你自己”。现在,这句话已经成了家喻户晓的民间格言,它仿佛时时刻刻都在提醒我们:一定要学会认识自己,看清自己。只有真正认识了自己,才能够开拓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才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事业与生活。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一门独特的艺术。作为这门独特艺术的演绎者,我们每个老师都应该努力把握自己的特点,上出属于自己的课堂。以下结合这些年的教学经历,谈谈我的“磨课”心得。
一、寻得真知——形成正确独特的教学主张
意识决定行为,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意味着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同样的一篇课文,不同的执教老师,不同的讲课方式,往往会收到不同的教学效果。有自己正确而独特的教学主张至关重要。
以《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为例。于永正老师“以读为本,以读代讲”,质朴扎实;王崧舟老师“衬、托、扬、抑”,沉稳厚重;窦桂梅老师“走近圆明园、走进圆明园、走出圆明园”三大板块,激情灵动……不一样的教学设计,却不约而同地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源于三位名师始终身体力行“以教材为本,以学生为本”正确的教学理念,更得益于在正确理念观照下的“简单语文”、“诗意语文”、“主题教学”
等颇具特色的教学主张。
清晰记得两年前执教福建省“语文实践为基础的教与学的研究”课题中期会议观摩课《爱如茉莉》的情景。《爱如茉莉》可以说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的课堂“代表作”。导课伊始,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朗读文中描写茉莉的词语,扫除初读障碍,初步感知课文;然后引导学生带着“从哪些细节、那些语段中感受到爱如茉莉”这一问题默读课文,并给课文做批注;接着师生交流,品读相关语段;最后让学生模仿课文,也给自己眼中的爱打个比方。薛法根老师的经典设计想必很多老师都烂熟于心,如何突破“名师模式”,上出自己的理念主张——成了我和我的备课团队最大的困扰。
通过反复的推敲比较以及与学生交谈,我们终于找到了比较可行的教学思路。借鉴薛法根老师的初读指导方式,但是出示的是文中分别写茉莉、妈妈、爸爸三组生字词涵盖面较大的四字词语,引导学生读出感觉,并想像词语所表现的动作、神态,再通过描述场景的方式梳理课文脉络,进而提炼“爱”的主题,最后再引导学生抓住爱的细节进行品读,此为第一课时教学。第二课时则引导学生重点感悟为什么“爱如茉莉”,并适度拓展。《爱如茉莉》一课的教学,既是我和我的备课团队对传统教学的一种突破,也是我本人一贯坚持的语文课应该“读悟结合”教学主张的一种实践与解读。
二、珍视个性——彰显回归本我的风格特点
何谓个性?个性,在心理学中的解释是:一个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显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性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比如性格的内向、外向,待人处世的热情、健谈、直爽乃至脾气好坏等,这些都属于个性的一部分。
我们常说“文如其人”、“字如其人”或“诗如其人”,意谓文章、书法和诗词等艺术作品能反映其作者的个性。其实,在课堂教学中,不同的老师,所呈现的课堂感觉也是大相径庭。就拿前面提及的几位名师来说,于永正老师的质朴风趣,王崧舟老师的沉稳儒雅,窦桂梅老师的激情洒脱,给我们展现出风格独具的课堂。
我也曾尝试着把窦桂梅老师的感觉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上,一厢情愿“狂轰滥炸”的结果却是启而不发;我也曾模仿王崧舟老师,精心“克隆”他的设计执教《长相思》,却与王老师演绎的诗意课堂相去甚远……我们或许可以模仿优秀的教学设计,可以模仿甚至盗用别人的课件,但永远无法模仿的是课堂的灵性与感觉。作为一名老师,最重要的是在把握教材与学生特点的同时,恰到好处地融合自己的个性特点,从而创造出具有独特魅力的课堂风格。
回想起应中央电教馆之邀,拍摄北师大版《三峡之秋》录像课的情景,至今依然感慨良多。我不喜欢喧闹,当然也希望我的学生懂得在课堂上静静思考;我并不健谈,所以总
喜欢以轻松聊天的方式与别人交流想法;我喜欢通过朗读表达自己对文本独特的内心感悟,当然也希望我的学生能够在文本诵读中感受乐趣、提升自我。于是,从最初的串讲串读,到引导学生展开“问答式”学习;从对比式阅读,到不惜花费大半节课引导学生静心批注,而后师生交流感受,自选优美句段诵读;从以热闹的小组学习为主线到引导孩子以不同的视角、轻松的语调畅谈品悟三峡秋天独特的美景……我是多么希望我的个性能够恰到好处与课堂完美融合。因此,本课的教学,与其说是一个不断调整教学方式的磨课过程,毋宁说是我回归个性的课堂经历。我终于找回了我的所谓“温文尔雅”,找回了个性中的“诗意纵横”,找回了课堂上轻松而真实的自我——我的教学也自此完成了一段“由外而内”蓦然回归的个性旅程。
三、巧用特长——运用扬长避短的教学艺术
代表福建省参加全国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执教《月光启蒙》一课的经历,从某个角度而言,也是一个不断找回并发挥我个人特长的过程。
《月光启蒙》是当代作家孙友田的一篇写人散文,作者回忆了小时候母亲在月光下用歌谣、神话故事、童谣、谜语等对自己进行启蒙教育的事,表达了对母亲养育、启蒙之恩的美好追忆。本课第一课时的教学,我主要引导学生初步品读母亲对我启蒙的四种方式: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猜
谜语。其中“唱歌谣”部分的教学最难突破,原有有二:其一,这是作者写作的重点,篇幅最多;其二,这部分的教学是本课铺垫情感、渗透学法的关键。对于如此重要的部分,以什么形式进行教学为好呢?备课团队中,大家众说纷纭。“先默读批注,再引导抓重点词句赏读。”“先交流阅读感受,再学唱歌谣。”“先弄懂歌谣意思,再跟录音学唱”……最后,还是省普教室丁何如老师语惊四座:“既然朗诵是智文的优点,这部分的文本又如此之美,为什么就不能以教师配乐朗诵的形式,重现月下美妙的启蒙呢?”我们这才恍然大悟,于是也就有了课堂上我深情诵读课文第一到第四自然段,再配以女声清唱歌谣,而后让学生闭眼想象“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的这一环节的“新鲜出炉”。
从《月光启蒙》的磨课经历中,我再次感受到:每个人都有自己所擅长的方面,作为教师,巧妙地融合自身长处运用于课堂,适当地扬长避短,就能让自己的教学变得更有吸引力。
四、融合兴趣——感受快乐美妙的课堂体验
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动力,当我们对某件事情或某项活动时,就会很投入,并表现出心驰神往,而且印象深刻。在教学中,教师巧妙地将自己的兴趣爱好融入课堂,以趣激趣,以情激情,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我应邀执教展示课《音乐之都维也纳》。本课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