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介入治疗东潇博[可修改版ppt]

合集下载

脑动脉狭窄诊断与治疗PPT

脑动脉狭窄诊断与治疗PPT

定期体检与筛查
定期体检:每年进 行一次全面的身体 检查,包括血压、 血脂、血糖等指标 的检测
筛查项目:包括颈 动脉超声、CTA、 MRA等,可以及时 发现脑动脉狭窄的 情况
健康生活方式:保 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如戒烟、限酒、 合理饮食、适量运 动等
药物治疗:对于已 经确诊的脑动脉狭 窄患者,需要遵医 嘱进行药物治疗, 如抗血小板药物、 降脂药物等
技术创新: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在脑动脉狭窄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
应用前景:提高诊断准确性、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 研究进展:新型药物、手术方法和治疗策略的研究进展 未来展望:个性化治疗、远程医疗和智能医疗设备的发展前景
THEME TEMPLATE
感谢观看
家庭护理与自我管理
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合 理饮食、适当运动等
避免过度劳累、情绪激动等诱发因素
定期复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学习相关疾病知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和康复训 练
脑动脉狭窄研究进展与未 来展望
章节副标题
研究进展概述
脑 动 脉 狭 窄 的 诊 断 方 法 : C TA 、 M R A 、 D S A 等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介入治疗、手术治疗等 研究进展:新型药物、新型介入器械、新型手术技术等 未来展望:精准医疗、个性化治疗、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等
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查:检测 血常规、血脂、 血糖等指标
影像学检查:CT、 MRI、DSA等, 观察血管狭窄程 度和范围
血管内超声:评 估血管狭窄程度 和斑块性质
血管造影:明确 血管狭窄部位和 程度,为治疗提 供依据
临床评估
病史询问:了解患者病史、家族史、生活习惯等 体格检查:观察患者神经系统症状、体征等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生化、免疫等 影像学检查:CT、MRI、DSA等 神经功能评估: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认知功能评估等 心理评估:焦虑、抑郁等心理状况评估

颈动脉颅内段狭窄介入治疗护理课件

颈动脉颅内段狭窄介入治疗护理课件

颈动脉颅内段狭窄介入治疗护 理的未来展望
05
新技术应用
远程护理技术
利用现代通讯技术,为患者提供远程监测和指导,提高护理效率。
智能护理机器人
研发能够辅助完成基本护理工作的机器人,减轻护理人员负担。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
利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进行护理培训和模拟操作,提高培训 效果。
个性化护理方案的发展
临床表现
颈动脉颅内段狭窄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短暂性肢体麻木、无 力、言语不清等脑缺血症状,以及头痛、视觉障碍等颅内压 增高症状。
诊断
颈动脉颅内段狭窄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 血管成像、磁共振血管成像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
颈动脉颅内段狭窄介入治疗护 02 理的重要性
提高治疗效果
01
术前评估
04
成功案例介 绍
患者基本信息
患者男性,58岁,因短暂性脑 缺血发作就诊,诊断为颈动脉
颅内段狭窄。
治疗方案
采用颈动脉颅内段支架植入术 进行治疗。
护理措施
术前进行严格的评估和准备, 术中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术后加强观察和护理,及时处 理并发症。
治疗效果
手术成功,患者恢复良好,未 出现并发症,生活质量得到明
经验教训总结
术前评估和准备非常重要, 要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和血 管条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术中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 体征,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 情况。
术后要加强观察和护理,特 别是对于老年患者和身体虚 弱的患者,要特别注意并发 症的预防和处理。
对于复杂病例,可以考虑多 学科协作,以提高手术成功率。
术后护理
A
监测病情
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如意识状态、肢体 活动情况等,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大动脉狭窄科学声明解读(课堂PPT)

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大动脉狭窄科学声明解读(课堂PPT)

2020/4/8
Wang W et al. Circulation. 2017 Feb 21;135(8):759-771
3
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的根本病理基础:动脉粥样硬化
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ISS分型
中国缺血性卒中患者 65%存在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
2020/4/8
4
Gao S, et al. Front Neurol. 2011 Feb 15;2:6.
分子影像学诊断
定义:通过靶向造影剂*主动结合于血管壁上 特定的分子或者被动聚集于病理组织或细胞 等,在分子水平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及 不稳定的病理过程进行显像,进而获得普通 非增强MRI无法得到的血管壁信息。
特点:在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检测、指导治 疗及疗效监测方面具有一定价值。目前主要 应用于临床研究。
*目前颈动脉的分子影像学临床研究中采用的造影剂主要是超小 超顺磁性氧化铁类物质。
19
斑块稳定性检测方法
其他评估斑块稳定性的检查方式
检查方式
血管内超声
特点
获得整个血管壁厚度的图像,区分动脉管壁的3层结构, 识别易损或破裂斑块、管壁扩张性重塑及钙化结节等, 用于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严重程度的评价、病情监测及指 导颈动脉支架的选择和放置。
狭窄严重程度分级
轻度:狭窄率0-49% 中度:狭窄率50%-69% 重度:狭窄率70%-99%
03
2020/4/8
中国卒中学会科学声明专家组.中国卒中杂志.2017;12(1):64-71.
颅外狭窄率计算方法
NASCET法:通过测量血 管最狭窄部分的残余管腔 直径,并将其与狭窄远端 正常颈内动脉管腔直径进 行比较来计算狭窄率12
2020/4/8

[PPT]-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治疗面临的问题

[PPT]-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治疗面临的问题

空军总医院神经内科
二、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治疗的局限性
空军总医院神经内科
• 颅内动脉走形迂曲,分叉多,重要穿支多。 • 颅内动脉缺少肌层、周围缺少有力的支撑组织等
解剖学特点,易破裂出血。 • 脑组织缺血后易损伤、病损后可恢复性差,损伤
时间不能过长。 • 介入材料在弯曲血管中输送困难。 • 血管路径是当今实施介入治疗前必须越过的路障,
Chimowitz MI,Lynn MJ,Howlett—Smith H,et a1.Comparison of warfarin and aspirin for symptomatic intracraniai arterial stenosis[J].N Engl J Med,2005,352(13):1305-1316.
空军总医院神经内科
A.支架治疗时,近心端的血管较远端的血管难 度要小一些。 小管腔动脉的狭窄在支架治疗后更容易形成再 狭窄或闭塞。 穿支少、非分叉、非成角的血管病变效果较好。 关于哪一支血管的支架治疗效果会更好,目前 还没有好的临床证据。
空军总医院神经内科
• 血管炎性病变,特别是活动性血管炎性病变 不宜进行血管内支架治疗。
目前还不能对所有狭窄的颅内动脉实施血管内治 疗。
空军总医院神经内科
目前可开展支架治疗的血管局限在颈内 动脉颅内段、大脑中动脉M1段(大部在 分叉前,个别达M2-3段)、椎动脉颅内 段与基底动脉,也有大脑后动脉P1段的 个案报道。
迟路湘 ,范文辉 ,史树贵,等.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和支架植入术成功治疗大脑后动脉狭窄1例.第三军医大 学学报.2005,27(8):788-789. Henkes H, Miloslavski E, Lowens S, et al. Treatment of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es with balloon dilatation and self-expanding stent deployment(wingspan). Neruoradiology. 2005,47(3):222-228.

颅内血管狭窄PPT课件

颅内血管狭窄PPT课件
5
程度计算
ICA狭窄率的常用测量方法有3种,即NASCET法,ECST法和CC法。 NASCET法应用最广泛,除ICA外,尚可应用于椎-基底动脉和颅内ICA-MCA系统, 其 公式是:狭窄率=(狭窄远端正常直径-狭窄段最窄直径)/狭窄远端正常直径 ×100%。 ECST法的公式是:狭窄率=(狭窄段估计的正常直径-狭窄段最窄直径)/狭窄段估计 的正常直径×100%。
3
狭窄的原因
造成脑血管狭窄的原因很多,常常会由于动 脉硬化、动脉夹层、高血压、糖尿病等发生 狭窄;而且与年龄有关,如结节性动脉炎引 起的血管狭窄发病年龄多在10~30岁,而由于 动脉硬化狭窄者往往为40~80岁的中老年人, 甚至更高年龄者。儿童发病者,多由于先天性 的血管发育异常造成,颈椎病也是脑血管狭 窄的诱发因素。
11
适应症
12
禁忌症
• 1.卒中后遗留有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 • 2.慢性完全闭塞 • 3.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远端和大脑后动脉狭窄 • 4.颅内动脉弥漫性狭窄、不能确定靶血管 • 5.先天性发育不良 • 6.烟雾病等少数不明原因的病史 • 7.脑梗死后3周内 • 8.有严重全身系统性病变
13
术前护理:评估患者
7
治疗 方法
颅内动脉狭窄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外科手术治 疗及血管支架治疗三种办法。如果管腔狭窄小于 50%时,我们可以服用药物治疗,主要是阿斯匹林 (A),丙丁酚(P)和他汀类(S)药物,这种疗法简称PAS疗 法。如果血管狭窄超过管径的50%,就需要做颈动 脉内膜剥脱手术或者在狭窄的血管内放置血管支架 使管腔扩大,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其中血管内支架 治疗目前应用较广泛,血管支架手术主要的优势是 对病人的创伤小,能同时处理多处狭窄病变,因而特别 适合不能耐受或拒绝手术、手术后血管狭窄又复发、 多支血管狭窄及狭窄部位手术无法抵达的患者。这 三种治疗方法各有适应症和优缺点,可以相互补充 。

最新【PPT】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治疗PPT课件

最新【PPT】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治疗PPT课件
2)狭窄程度被高估,以及40%的病例狭窄<70% 评价:狭窄不严重病例不仅从支架获益少,从药物治疗的获益也少
但相对来说对支架的获益更不利
3)仅78.6%成功放置了支架,高达9%的合并症, 65%的中心每年只随机了1个病人
评价:介入医生对于支架的技术和经验不够
4)20%入组时肾功能正常,15%肾功能接近正常 评价:入组了症状轻甚至无症状的病人,使获益的合理性被削弱了
Hale Waihona Puke 可能不梗死所以,要做研究,要看临床终点事件
看到过不少MRA发现大 脑中动脉闭塞,但没有 梗死灶,也没有症状的 病人吧。
脑动脉狭窄 随机
支架 强化药物
卒中? 我们才能 卒中? 知道谁更好
高山
尽管有研究证据,但信心有时候跟临床实践相关 我从1991年开始做TCD,所以,治疗和随诊了很多脑动 脉狭窄的病人。我还做TCD微栓子监测,这使我对大动脉 粥样硬化性狭窄所致脑梗死发病机制的理解可能会更深入 一些,这些可能都使我在临床实践中对药物治疗的信心会 更足一些。
肌酐和肌酐的倒数两组没有差别
严重肾动脉疾病
双侧肾动脉狭窄>70%(103例)或功能侧肾动脉狭窄>70%(60例)
与病变不严重者比较,也无差别(P=0.23)
高山
肾脏、心脏、总体事件两组没有差别
结论: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支架治疗不获益
高山
这篇发表在2009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文章,被严厉声讨:
1)入组标准:医生不确定该病人做支架治疗是否有益才入组。 评价:非常错误的入组标准,使得那些最应该随机的病人没有入组
收缩压<140mmHg(非DM)
收缩压<130mmHg(DM)
高山
看看血压达到了吗? 看看LDL达到了吗?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介入治疗医学课件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介入治疗医学课件
观察患者情况,定期复查影像学检查,评估治疗效果。
1. 术前评估
2. 手术过程
3. 术后处理
介入治疗的方法和步骤
优点
1. 创伤小,恢复快。
2. 可迅速改善脑缺血症状。
介入治疗的优点和局限性
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介入治疗可能提供有效的治疗手段。
介入治疗的优点和局限性
局限性
1. 手术风险较高,可能发生脑血管痉挛、脑出血等并发症。
控制危险因素
患者应遵循医生的建议,按时服用药物,并定期进行复查,以预防再狭窄的发生。
预防再狭窄
注意事项和预防措施
06
CHAPTER
颅内动脉狭窄介入治疗的案例分享
治疗方案
经过全面的评估和讨论,医生决定采用介入治疗,放置支架以扩张狭窄的动脉。
治疗结果
术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未再出现短暂性肢体瘫痪和言语不清,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影像设备检查
设备准备
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手术需要,准备适当的麻醉药物和镇静剂。
麻醉药物
对于某些手术,可能需要使用抗凝药物来预防血栓形成。
抗凝药物
准备各种急救药品和设备,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如心脏骤停、过敏反应等。
急救药品
药物准备
04
CHAPTER
介入治疗的过程
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的评估,确定狭窄的部位和程度,以及可能的风险和预后。
早期康复
在术后早期,患者应开始进行康复训练,包括肢体功能训练、语言训练和认知训练等。
物理疗法
物理疗法是康复训练的重要手段,包括电刺激、按摩、针灸等,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和肌肉张力。
心理支持
患者可能因手术和康复过程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应及时给予心理支持和疏导。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最佳药物治疗43页PPT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最佳药物治疗43页PPT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最佳药物 治疗
6













7、翩翩新 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 将还旧居。
8













9、 陶渊 明( 约 365年 —427年 ),字 元亮, (又 一说名 潜,字 渊明 )号五 柳先生 ,私 谥“靖 节”, 东晋 末期南 朝宋初 期诗 人、文 学家、 辞赋 家、散
1
0


南Leabharlann 窗以寄傲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华盛顿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
END
文 家 。汉 族 ,东 晋 浔阳 柴桑 人 (今 江西 九江 ) 。曾 做过 几 年小 官, 后辞 官 回家 ,从 此 隐居 ,田 园生 活 是陶 渊明 诗 的主 要题 材, 相 关作 品有 《饮 酒 》 、 《 归 园 田 居 》 、 《 桃花 源 记 》 、 《 五 柳先 生 传 》 、 《 归 去来 兮 辞 》 等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③ 狭窄程度:DSA显示狭窄>70%者可能从治 疗中受益。
④ 全麻手术前常规准备;
围手术期用药及注意事项
① 抗血小板药物:术前阿司匹林(100-300mg/d )+氯吡格雷(75mg/d),5-7天,持续使用 至术后6-9月,改为单一抗血小板药物。
② 血压管理:术前血压不宜过低(收缩压 >160mmHg),术后血压不宜过高(收缩压100120mmHg)。
血压 管理
• CCB,ACEI,ARB类药物有延缓甚至逆转 颈动脉内膜增厚的作用。其中,CCB由于 ACEI。因此首选CCB,ARB。
Chimowitz MI;Lynn MJ; Howlett-Smith H Comparison of warfarin and aspirin for 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arterial stenosis 2005. Chaturvedi S;Turan TN;Lynn MJ Risk factor status and vascular events in patients with symptomatic intracranial,stenosis 2007. Turan TN;Cotsonis G;Lynn MJ Relationship between blood pressure and stroke recurrence in patients with intracranial arterial stenosis,2007.
血糖 管理
• 目前尚缺乏研究观察控制血糖对颅内动脉粥样硬 化狭窄患者预防卒中复发或狭窄动脉本色的疗效 。
• 有研究显示早期控制血压(糖化血红蛋白<7%) 大血管并发症可获益。
Amarenco P;Goldstein LB;Szarek M Effects of intense 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reduction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o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he Stroke Prevention by Aggressive Reduction in Cholesterol Levels (SPARCL) trial 2007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 介入治疗东潇博
RCCALCCA
LCCA
RVA
RVA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危险 因素
1. 高血压; 2. 高脂血症; 3. 糖尿病; 4. 等……
血压 管理
• WASID研究血压水平与卒中复发的分析结果显示 :
血压控制不良是卒中再发和其他主要血管事 件的强预测因子。 血压维持在<140/90mmHg(Ⅱb;B)。
作为内科治疗的补充方法,有选择的治疗。
① 狭窄>70%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最可能从 介入治疗中获益。
② 治疗时机:脑梗死发生3周以后。 ③ 治疗方法:球囊血管成形术(PTBA);球
囊扩张支架术;自膨支架;
介入治疗术前评估
① 临床状况:责任血管导致严重神经功能障碍
或影像学显示大面积脑梗死不适合介入治疗
③ 肝素应用:术中根据体重持续应用肝素。
围手术期用药及注意事项
④ 尼莫地平静脉微量泵3ml/h术前3小时开始; ⑤ 苯巴比妥钠注射液肌注;导管室碘过敏试验 ⑥ 穿刺点血管缝合器缝合或术后3-6小时拔出动
脉鞘,压迫止血。 ⑦ 术后3天,肝素钠500u/h持续微量泵泵入;尼
莫地平3ml/h泵入,血压控制在基础血压75% 范围内。
该患者治疗方案?(药物)
① 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75-160mg/d)+ 氯吡格雷(75mg/d);
② 积极控制血压(CCB,ARB); ③ 他汀类药物,将LDL-C降至>1.81mmol/L或
降幅>50%。 ④ 控制血糖(HbA1C<7%) ⑤ 改善生活方式,控制其他危险因素
该患者治疗方案?(介入)
血脂 管理
• SPARCL研究提示,他汀类药物可以显著降低卒 中和TIA复发风险,进一步分析表明,强化降血 脂(LDL-C较基线下降<50%)获益更多。
Amarenco P;Goldstein LB;Szarek M Effects of intense 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reduction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o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he Stroke Prevention by Aggressive Reduction in Cholesterol Levels (SPARCL) trial 2007
Chimowitz MI;Lynn MJ; Howlett-Smith H Comparison of warfarin and aspirin for 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arterial stenosis 2005. Chaturvedi S;Turan TN;Lynn MJ Risk factor status and vascular events in patients with symptomatic intracranial,stenosis 2007. Turan TN;Cotsonis G;Lynn MJ Relationship between blood pressure and stroke recurrence in patients with intracranial arterial stenosis,2007.
以下为禁忌:
➢ 大于80岁的高龄患者和预期寿命小于2年者; ➢ 合并严重全身系统性疾病者; ➢ 不适合或无法耐受双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者; ➢ 2周内发生严重心肌梗死; ➢ 靶血管直径<2mm; ➢ 烟雾病、动脉炎活跃期、不明原因非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介入治疗术前评估
② 侧枝循环: 血流动力学性缺血发作的病变可能是最适合 介入干预的患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