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治疗面临的问题

合集下载

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血管狭窄

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血管狭窄

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血管狭窄【关键词】支架颅内血管狭窄0 引言脑血管病(cerebrovascular disease,CVD),即卒中(stroke),可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其中缺血性卒为80%~85%,而出血性卒仅为15%~20%,因此,缺血性卒中是威胁人类健康重要因素之一[1]. 缺血性卒中可以由很多疾病导致,如血液系统疾病和心源性疾病等原因引起的栓子,颈部血管闭塞或者斑块脱落,颅内血管病变形成栓塞或者,最终引起脑组织的血流的减少或者中断,使供应区域的脑组织发生了可逆或者不可逆的改变,由此而引发的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和体征[1-4]. 其中,颅内血管狭窄是常见的病因之一,根据人种的不同,发生率不同,中国人的比例比较高[4-6],大约1/3~1/2.1 颅内动脉狭窄的临床分型和造影分型[1-3]1.1 临床分型颅内血管引起临床症状的病理生理机制主要有:(1)血液灌注不足;(2)狭窄部位血栓形成;(3)外来栓子堵塞于狭窄部位;(4)狭窄部位小穿支血管闭塞. 对于因穿支血管闭塞引起的症状,血管成形术无法令其得到改善. 动脉狭窄的临床分型的主要临床意义是评估血管重建术的价值,但是目前尚无合适和简便的临床分型用于判断血管重建术后患者是否获益. (1)无症状性狭窄. (2)症状性狭窄:Ⅰ型狭窄,引起狭窄相应区域的缺血性临床表现;Ⅱ型狭窄,引起了侧支血管供血区域缺血症状. 各型又细分为三个亚型:A 型,相应区域无梗死灶,或有小梗死灶但无神经缺损后遗症,乙酰唑胺(diamox)激发试验异常,预计血管重建术后患者能获益. B型,相应区域小面积梗死,患者发生过小卒中,或合并远端血管串联性狭窄,或合并远端主干闭塞,但该支动脉尚参与其它狭窄血管的侧支血供,预计血管重建术后患者能部分获益. C型,相应区域大面积脑梗死,有大卒中后遗症,或合并远端主干慢性闭塞且该动脉未参与其它狭窄血管的侧支血供,预计血管重建术后患者不能获益甚至有害.1.2 影像分型颅内动脉狭窄的分型最常用的是Mori(1998)的分型方法:A型:长度<5 mm,同心性或适度偏心性;B型:管形狭窄长度5~10 mm,重度偏心性或成角性(>45°)狭窄,或短于3 mo 的完全闭塞;C型:弥漫性病变长度>10 mm,成角性(>90°)及狭窄近端过度迂曲,或超过3 mo的完全闭塞. 姜卫剑根据病变部位、形态学和路径对大脑中动脉狭窄进行分型(classifications of location,morphology and access,LMA 分型),有助于预测颅内支架成形术的结果和制定个体化方案[6]. 其中的路径分型:Ⅰ型路径,适度的弯曲,路径光滑;Ⅱ型路径,较严重的迂曲或路径的动脉壁不光滑;III型路径,严重的迂曲. 我们认为可以综合二者对所有的颅内狭窄进行术前评估,预判治疗的难易程度、成功率的高低、治疗的风险以及治疗后转归的情况.2 颅内动脉狭窄2.1 药物治疗目前研究显示颅内血管狭窄患者的预后相对悲观[7-8]. Akins通过脑血管造影发现,大约40%的狭窄继续加重;1995年和2005年Wasid两项研究显示,即使服用阿司匹林或者华法林每年仍然具有10%的患者出现急性脑梗塞,而GESICA研究显示颈内动脉颅内狭窄患者2 a的缺血事件发病率为38.2%,严重狭窄患者发作率更是高达60.7%. 因此,目前虽然没有强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大量病例观察结果显示,单纯应用药物治疗效果欠佳,应该进行积极的干预治疗,包括球囊成形和支架成形. 但是药物治疗是至关重要的,包括术前及术后的药物治疗,对于保证成形术的顺利安全实施和防止术后缺血性事件的发生是不可缺少[9-13].2.2 支架成形术最早对颅内血管狭窄进行干预是应用球囊成形术,但是由于球囊对血管损伤以及术后血管弹性回缩的缺点,应用受到限制[14-16]. 逐渐应用心脏球囊支架对颅内血管进行支架成形,安全性及术后效果可以接受,逐渐得到认可和推广. 随后出现专用于颅内血管狭窄,相对柔软的球囊支架Neurolink System和Apollo,进一步提高了治疗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2007年应用于临床的颅内自膨式支架Gateway-Wingspan系统,初步显示其安全性和短期结果均可以接受,但是和文献报道的球囊扩张支架相比并没有显示明显的优势,长期结果和后期再狭窄率目前仍然不确定,需要进一步的观察研究[17]. 无论怎样,对颅内严重狭窄的血管进行支架成形术已经得到普遍支持,具体哪种材料更好,值得探讨和研究.3 脑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cerebrovascular stenting,CVS)对医师要求3.1 具有特殊的知识和技能 CVS医师应熟练掌握相关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并能合理地应用和安全地操作CVS. (1)能够客观评价CVS,外科手术和药物治疗的疗效. (2)掌握症状性脑动脉狭窄的筛查方法以提高检出率和效价比,掌握TIA的病理生理分型和卒中的临床表现,特别是低血流性TIA和分水岭梗死;进行确当的问诊和查体如两侧桡动脉触诊、两侧上肢血压测量和颈、锁骨下和椎动脉听诊区的听诊;然后进行合理的影像学检查如:颈部血管超声、经颅多谱勒超声、MRI / MRA和实验室检查(如血脂、血糖和同型半胱氨酸等). (3)全面掌握脑和脑血管解剖、血流动力学、生理和病理生理. 能够对狭窄所致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特别是Willis环情况、侧支代偿和脑血流储备进行正确分析. 熟悉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好部位(颈内动脉起始部及虹吸部、大脑中动脉主干、基底动脉起始部、椎动脉起始部及入颅处). 熟悉不同部位狭窄所致的缺血性神经事件的病理生理机制(如颈内动脉狭窄所致的TIA多数为栓塞性,而其他部位的狭窄则多数为低血流量性). (4)具有丰富的临床和神经影像学经验:包括各部位狭窄的临床表现、自然病程、预后,正确分析CT,MRI/MRA,超声和有关的灌注检查资料,以及新的神经影像学进展如MR张力成像等. 能够正确评估患者(如孤立性后循环的基底动脉狭窄将会发生致命性后果)和正确评价手术,如手术干预的神经事件高于自然病程时,应当及时终止这类手术,积极探索原因. (5)能够进行效益风险评估,有能力识别相关病变,辨别它所致的是直接抑或间接(盗血)供血不足,从而预测手术干预的效益. (6)有防范并发症发生的能力. (7)掌握各种脑保护技能,包括:脑缺血保护技术,它需要进行的脑缺血耐受性评估,选择合理的麻醉方法,设计球囊成形术时间和进行药物脑保护;高灌注的预防和保护技术;栓子保护技术(血流反转保护技术和机械保护技术)等. (8)必需能够进行临床神经病学检查和处理围手术期的有关情况,及时识别有关并发症并进行初步的临床处理如:基础生命支持和处理心律失常和大的血压波动,能够对血管并发症及时地进行合理的血管内治疗. (9)掌握可能使用的各种药物及其监测,包括血脂、血糖、血压和心律失常的调控药物,抗血小板、抗凝和溶栓药物及其拮抗治疗,扩血管药物以及各种可能使用的抢救药物等. (10)要接受放射物理和安全培训,加强对患者、自己和他人的放射线防护;要接受严格的脑血管造影和CVS培训,获得可以接受的能力,并需要继续保持.3.2 CVS操作培训颈段脑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应参照CAS质量指南[12]. (1)脑血管造影培训:无导管经验者,在合格医师的监督下(至少半数以上作为主要术者)完成200例以上的脑血管造影;有外周血管造影和介入经验者,至少进行100例脑血管造影. (2)动脉支架经验:有25例非颈动脉支架经验者,需要参加CAS手工课程,在合格医师的监督下作为主要术者,成功地完成至少4例CAS,并且无并发症,此外,必需参加有关的国家级继续教育. 或在合格医师的监督下作为主要术者连续进行10例CAS,获得可以接受的成功率和并发症率. (3)资格认证(国内尚未全面实施). (4)有CAS资格者,必须继续保持能力. 需要有一定的CAS手术量以保持高成功率和低并发症,同时需要参加质量提高课程和参加有关CAS进展的继续教育课程.对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医师,必须具备CAS资格胜任者在掌握了神经微导管和微导丝技术(20例)后,或从事栓塞术的神经介入医师,在合格医师的监督下,作为主要术者进行10例颅内支架成形术,获得可以接受的成功率和并发症率,同时进行资格认证. 有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资格者,需要继续保持能力.4 展望颅内血管狭窄支架成形术已是神经介入比较成熟的技术,但风险性、复杂性和技术要求都远高于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存在许多技术难点.首先是由颅内血管的解剖结构所决定,与人体其它部位的血管相比较,颅内血管肌层和弹力层结构薄弱,治疗过程中稍有不甚可导致血管破裂,发生致命大出血;其次是颅内血管异常迂曲,走行距离长,同时近心端骨性结构狭窄,往往使支架无法输送到位,而导致手术操作失败;再次,颅内血管管径普遍较小,支架选择需要相当的精确度,防止支架不贴壁和过渡扩张. 因此,具备娴熟的微导管技术是完成颅内血管成形术的必备条件;术前、术中正确的影像和临床评估,以及丰富的手术经验是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应对术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5,18]. 随着科技的进步、颅内支架成形术的推广和神经介入医生经验技术的提高,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血管狭窄将会更趋安全和有效.【参考文献】[1] Hartmann M,Jansen O.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 of intracranial stenosis[J].Curr Opin Neurol,2005,18(1):39-45.[2] Cross DT 3rd,Moran CJ,Derdeyn CP. Technique for intracranial balloon and stent-assisted angioplasty for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J]. Neuroimaging Clin N Am,2007,17(3):365-380.[3] Meyers PM,Schumacher HC,Higashida RT,et al. Use of stents to treat extracranial cerebrovascular disease[J]. Annu Rev Med,2006,57:437-454.[4] Lylyk P,Vila JF,Miranda C,et al. Endovascular reconstruction by means of stent placement in 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J].Neurol Res, 2005,27(Suppl 1):S84-S88.[5]赵振伟,曲友直,秦怀洲,等.滤网式脑保护装置下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的临床研究[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7,23(3):386-388.[6]姜卫剑,杜彬,王拥军,等.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造影分型与支架成形术[J].中华内科杂志,2003,42: 545-549.[7] North American Symptomatic Carotid Endarterectomy Trial Collaborators. Beneficial effect of carotid endarterectomy in symptomatic patient with high-grade carotid stenosis[J]. N Engl J Med,1991,325: 445-508.[8] Executive Committee for the Asymptomatic CarotidAtherosclerosis Study. Endarterectomy for asymptomatic carotid artery stenosis[J]. JAMA,1995,273: 1421-1428.[9] Gebel JM,Brott TG,Howard VJ,et al. Brain injury as detected by computerized tomography in CT scan in ACAS(abstr) [J]. Stoke,2003,34: 238.[10] Perry JR,Szalai JP,Norris JW. Consensus agaist both endarterectomy and routine screening for asymptomatic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Canadian Stroke Consortium[J]. Arch Neurol,1996,54: 25-28.[11] Books WH,McClure RR,Jones MR,et al. Carotid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 versus carotid endarterectomy: randomized trial in a community hospital[J]. J Am Coll Cardiol,2001,38: 1589-1595.[12]Barr JD,Connors JJ,Sacks D,et al. Quality improvement guidelines for the performance of cervical carotid angioplasty and stent placement. Developed by a Collaborative Pane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Interventional and Therapeutic Neuroradiology,the American Society of Neuroradiology,theSociety of Interventional Radiol[J]. J Vasc Interv Radiol,2003,14: 1079-1093.[13] Kastrup A,Groschel K,Krapf H,et al. Early outcome of carotid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 with and without cerebral protection devices: A systematic reviw of the literature[J]. Stroke,2003,34: 813-819.[14] Gomez CR,Orr SC.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 for primary treatment of intracranial arterial stenosis[J]. Arch Neurol,2000,58: 1687-1690.[15]Wong KS,Huang YN,Gao S,et al. Intracranial stenosis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acute stroke[J]. Neurology,1998,50: 812-813.[16] Chimowitz MI,Kokkinos J,Strong J,et al. The Warfarin-Aspirin 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Disease (WASID) Study[J]. Neurology,1995,45: 1488-1493.[17] Failure of extracranial-intracranial artery bypass to reduce the risk of ischemic stroke. Results of aninternational randomized trial. The EC/IC Bypass Study Group [J]. N Engl J Med,1985,313: 1191-1200.[18]曲友直,赵振伟,高国栋.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的疗效分析[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7,12(6):324-326.11。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介入治疗医学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介入治疗医学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介入治疗医学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是指颅内动脉内腔狭窄、堵塞或血管壁异常引起的血液供应不足,导致大脑组织缺血,进而引发一系列神经功能障碍的病症。

这种情况常常需要进行介入治疗,以改善血供并减轻患者症状。

本文将探讨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及其相关医学进展。

一、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方法1. 血管扩张术血管扩张术是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主要方法之一。

该方法通过在导丝引导下将血管支架(stent)送入狭窄的颅内动脉,然后膨胀支架,以扩大狭窄段的血管内径,恢复正常的血液流通。

2. 血栓机械去除术血栓机械去除术适用于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伴有血栓形成的情况。

此方法使用特殊的导管和器械将血栓从狭窄的颅内动脉中清除,以恢复血液流通。

该技术对于急性血栓性狭窄有很好的疗效,能够降低患者的出血风险和残疾率。

3. 支架置入术支架置入术是指将金属支架或血管内膜修复装置放置在狭窄的颅内动脉中,以支撑血管壁,减轻狭窄程度,恢复血液供应。

该方法可以扩大颅内动脉管腔,改善血流动力学,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

二、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介入治疗的优势和局限性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介入治疗相较于传统手术治疗具有许多优势。

首先,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可以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其次,介入治疗准确度高,可以直观地观察患者的血管状况,选择合适的器械进行治疗。

此外,与血管搭桥手术相比,介入治疗对患者身体的损伤更小、恢复过程更快。

然而,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介入治疗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风险。

首先,治疗结果的长期效果尚不明确,需要进一步的长期随访和观察。

其次,介入治疗依赖于操作医生的经验和技术水平,技术要求高,存在一定的操作风险。

另外,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支架内瘤样增生、血栓形成等并发症。

因此,患者在选择介入治疗时需要充分了解风险与益处,并与医生进行充分沟通。

三、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介入治疗的进展及展望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也在不断发展。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
支架成形术亦存在一定 的风 险。M z h ai g 等 的研 究 结 果 显 示 : 术 期 并 发 症 发 生 率 为 围 1 2  ̄9 %, 4 % 2 3 与脑血管有关的病死率为 88 一07 . . . % 1 %。 . Whl 等 统计资料结果表明 : oy e 支架植入术成功率 为 9 .% , 89 围术期并发症和病死率为 47 % 。本组 .5 1 例支架植入后 , 尽管积极 的控制血压 , 仍然 出现高 灌注 , 推测可能与狭窄远端血 管顺应性改变、 狭窄远 端脑组织长期慢性低灌注损害等 因素有关 。选择直 径稍小于靶血管 的支架 , 熟练掌握手术操作技巧 , 是 预防或减少穿支血管闭塞发生的关键。
1 2 方 法 .
症状性颅 内动脉狭 窄是 引起缺血性脑卒 中和短 暂性脑缺血发作 ( as n i hmeaak TA 的重 t ni ts e i tc ,I ) r e c t 要原因_ 。内科抗血小板药物或抗凝 治疗虽有一定 l 疗效 , 但复发率 高 , 而且随着狭 窄程度 的增加 , 脑 梗死发生 的概率 增大 。近年来 , J 随着血管 内治疗
▲基金项 目: 西科 学基 金资助项 目(4 7 2 ) 广 04 0 8 通信作者 : 钟维 章 , — a :hnw h 6 .o E m i zog z@13 cr l n
部位远端合适部位 , 然后根据病变 的形态、 长度选用 A oo pH 球扩支架或 自膨胀支架 Wi sa( n pn 专门用于治 g
【 关键词】 颅 内动脉狭窄; 支架成形术; 球囊扩张术
【 中图分类号】 R73 4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05 - 0 (0 1 1— 9 - 23 34 2 1)21 5 3 4 5 0

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护理

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护理
6 7 6 ・临床护理 ・
士 的家庭状 况。对于护士 一视 同仁 ,尊重 、信任 、关心 、理解每位护 士 ,满足其 求知欲望 的关爱 。不 定期 的组织护 士外 出郊游 、聚会 ,使 其身心愉悦 ,减轻心 理压 力 ,增
进互相 的了解 ,促进 人际关系的发展 。
1 _ 3 . 7管理者 自身提升 作为 一名优 秀的管理人员 应 当具 备崇高 的职 业道德 、较高 的专业 水 平、善于控 制情 绪、具有亲 和力 ,胸怀宽广 ,学识渊博 【 6 ] ,因此管
理者 应 当加 强 自身素质 的提升 ,平等待人 ,做事公正 、公平 、公开 , 增强 自己观 察问题 、分 析 问题 及解决 问题 的能力 ,同时还应提高控 制
症状性颅 内外 动脉狭 窄血 管 内支 架置入术 患者 的中西 医结合护理
陈风梅 林 永娟 肖苏晨 李雪莲 ( 广东省 中医 院大学城 医院 ,广东 广州 5 1 0 0 0 6 )
【 摘 要】 目的 探 讨 症状 性 颅 内外 动脉 狭 窄血 管 内支 架置 入术 的 中西 医结合 护理 方法 及效 果 。方 法 回顾 性 分析 8例 症状性 颅 内外 动脉狭 窄 血 管 内支 架置 入术 患者手 术 前 、手 术 中、手 术后 、 并发 症 以及 出院指 导 等进 行 中西 医结合 护理 。结 果 5 例 颅 外动脉 狭 窄率 由术 前平 均 的 7 8 I 3 % 下 降 至 术后 平 均 2 3 _ 3 %,3例颅 内动脉 狭 窄由术 前 平 均 的 7 6 7 % 下 降至 术后 平 均 1 5 . 6 %,术 后 均随 访 6个 月 ,8例 症状 性颅 内外 动 脉狭 窄血 管 内支 架置 入 术后 患者 均 无 T I A 及 中风 发 生 ,3例颅 内动脉 狭 窄血 管造影 复查 2例 ,无再 狭 窄。结 论 对颅 内 外动脉 狭 窄血 管 内 支 架 置入 术 围手术期 进行 积极 中西 医结合 护理 ,是 手 术成功 的必 要 条件和 良好保 障 。 【 关键 词 】 颅 内外 动脉 狭 窄;支 架置 入术 ; 围手术期 ; 中西医护理

【全文】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血管内治疗专家共识

【全文】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血管内治疗专家共识

ICAS的治疗
③ 合并高血压的ICAS患者应积极控制血压,降压治疗的启动时机及血压 目标值应个体化。如无特殊,长期血压控制目标宜<140/90 mmHg, 原则为逐步平稳降压(B-NR级证据,强推荐);选择降压药物应充分 考虑患者全身靶器官损害及对药物耐受性的情况,可优先考虑长效降 压药物(C-EO级证据,中等推荐)。
ICAS的治疗
▪ 推荐意见: ① 药物涂层支架治疗sICAS可能是解决sICAS再狭窄和卒中复发问题的新的治疗手
段。可根据患者的具体病变及路径特点选择(B-R级证据,中等推荐)。 ② 药物涂层球囊治疗sICAS可能是解决sICAS再狭窄和卒中复发问题的新的治疗手
段。可根据患者的具体病变及路径特点选择,还需要更高级别证据证实(CEO级证据,弱推荐)。 ③ 对于症状性再狭窄患者,推荐优先选用颅内专用治疗sICAS的药物涂层支架 (C-EO级证据,弱推荐)。
低压、半顺应性球囊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C-LD级证据,中等推荐)。 ② 单纯球囊扩张成形技术操作上建议缓慢充盈和缓慢泄压,扩张后进行较长时间的
血流观察,出现限流性夹层或弹性回缩应进行补救性支架置入治疗。建议球囊选 择直径为责任血管参考直径的50%~80%(亚满意扩张)(C-EO级证据,弱推荐)。
ICAS的治疗
ICAS的治疗
▪ ICAS的治疗方法包括内科治疗、外科治疗和血管内治疗。外科治疗因为 有较高的并发症,迄今没有得到全球范围内指南的推荐,而内科治疗与 血管内治疗一直在被探索以求证ICAS的最佳治疗。目前的证据仍然支持 内科治疗是ICAS的一线治疗方式。
(一)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及危险因素管理 ▪ SAMMPRIS研究奠定了强化药物治疗在防治ICAS中的一线地位,包括
ICAS的治疗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治疗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治疗


述 评 .
症 状 性 颅 内动 脉 狭 窄 的血 管 内治 疗
王 大 明
( 生 部北 京 医 院 神 经 外 科 , 京 10 3 ) 卫 北 0 7 0
关 键 词 : 内动 脉 疾 病 ; 架 ; 管 成 形 术 颅 支 血
中图 分 类 号 : 4 R7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90 2 ( 0 7 0 4 3 0 1 0 — 1 6 2 0 ) 70 3 —2
我 国症 状 性颅 内动 脉 狭 窄 的发 病率 较 高 , 且 并
是 中青年人 群发 生 脑 卒 中的 重要 原 因之 一 , 而也 因
报 道 了大脑 中动 脉狭 窄 的 支架 置 入 术 , 期 效 果 满 短 意 ; 内 20 国 0 1年 , 们 曾报 道成 功 开 展 颅 内椎 动 脉 我
足, 出现 支架 内血 栓形 成 ; 支架 金属 丝 闭塞分 支血 管 等 。支架 闭塞 分 支血 管 曾是人 们很 大 的担忧 。 目前 构成 支架 的金 属丝 很 细 ( 0 1 0 m) 金属 丝 之 间 8 ~ 4 ,
施 。颅 内外 动 脉 旁 路 移 植 术 经 过 一 段 时 间 的沉 寂
率 仍高 达 3 . 6 8 2/。现有 的研 究 报 道 表 明 , 物 治 疗 9 药
颅 内动 脉狭 窄 的效 果 是 有 限 的 ; 对 大 多 数 患 者 来 但
说, 药物治 疗 目前 仍 是 一 种 重 要 的 治疗 方 法 。颅 外 动 脉狭窄 传统 的外 科 治疗方 法是 内膜 剥脱 术或 颅 内 外 动脉旁 路移 植术 。由于颅 内 动脉解 剖 位置 的特殊 性 , 管 内膜剥 脱术 和 动脉 旁 路 移 植 术 往 往难 以 实 血

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植入治疗体会

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植入治疗体会
= 7. 57,P < 0. 5 0
版 ) J . 华 护 理杂 志 , 0 9 4 ( ) 4 4 [] 中 2 0 ,4 5 :3 .

讨 论
[ ] 李 玉 叶 , 红伍 . 酸 氮 溴 索 治 疗 慢 性 阻 塞 性 肺 疾 病 急 性 2 林 盐 发作 4 O例 疗效 观察 []常 州 实 用 医学 ,0 0 2 ( ) 1 — J. 2 1 ,6 1 :4
15.
C D 的特 征 病 理 改 变 在 中央 气 道 、 周 气 道 、 实 质 、 OP 外 肺 肺 的血 管 系 统 , 此 基 础 上 可 出 现 包 括 黏 液 高 分 泌 、 毛 功 能 失 在 纤
调 、 流 受 限 、 气不 足 、 体 交 换 异 常 、 动 脉 高 压 、 源 性 心 气 通 气 肺 肺
参 考 文献 :
的评 价 标 准 评 价 两 组 的治 疗 效 果 , 差 异 有 显 著 性 ( < 其 P 0 0 )见 表 2 .5 , 。
表 2 两 组综 合疗 效 比较 ( n)
[ ] 刘 晓 联 . 国 慢 性 阻 塞 性 肺 疾 病 诊 治 指 南 (0 7年 修 订 1 我 20
收 稿 日期 :01 2 0—0 6—2 8
颅 内动 脉狭 窄血 管 内支 架植入 治疗 体 会
莫英 绪 。 李雄 新 ( 西北 海 市人 民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院神 经 内科 , 西 北海 5 6 0 E—ma : s 1 @1 3 cr) 广 广 30 0 i my 一6 3 6 .o l n
摘 要 : 目的 了解 血 管 内支 架植 入 治疗 颅 内动 脉 狭 窄 的效 果 及 并 发 症 。 方 法 选 取 符合 血 管 内支 架植 入 标 准 的颅 内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熊家锐;王玉斌;王本瀚【摘要】目的总结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疗效及其治疗经验.方法 66 例患者计 69 处颅内动脉狭窄(前循环41处、后循环28处) 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术前平均狭窄(80.3+7.92)%,平均狭窄长度(5.89±1.82)mm.结果 69处动脉狭窄均成功支架置入,狭窄降至(4.68+9.53)%,无颅内出血、支架内急性闭塞手术并发症.短期随访(5~24个月)脑缺血症状均未再发作;脑血管造影随访 55 例,1 例见支架内内膜增生但无再狭窄.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远期疗效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期刊名称】《实用医药杂志》【年(卷),期】2012(029)006【总页数】3页(P493-495)【关键词】支架;脑缺血;狭窄;血管成形术【作者】熊家锐;王玉斌;王本瀚【作者单位】450042,河南郑州,153医院神经外科,全军脑血管病微创治疗中心;450042,河南郑州,153医院神经外科,全军脑血管病微创治疗中心;450042,河南郑州,153医院神经外科,全军脑血管病微创治疗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1:R815笔者所在医院2006-01~2010-08采用球囊扩张型支架及颅内自膨式专用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68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66例患者共69处颅内动脉狭窄。

其中男42例,女24例;年龄23~70岁,平均57岁。

反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入院62例,急性缺血性中风入院4例。

有高血压病史63例,糖尿病史5例,有长期烟酒嗜好者5例。

狭窄位于前循环者主要表现为肢体麻木、乏力、失语、智能减退、视力障碍、一侧霍纳综合征伴对侧感觉运动障碍、中枢性面瘫舌下瘫等;狭窄位于后循环者主要表现为眩晕、共济失调、视力障碍、构音障碍等。

1.2 影像学检查 66例患者术前均行CT、MR检查,发现脑干梗塞灶13例、小脑区多发梗塞灶1例,双侧枕叶区有小梗塞灶1例,基底节区腔隙性梗塞灶45例。

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全文)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外血管狭窄是导致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主要原因及病理改变,众多研究证实中国患者以颅内动脉狭窄为主。

最近我国大样本观察研究发现颅内动脉早期狭窄≥70%是卒中复发的高危因素,而且随着合并危险因素的增多,复发风险也明显增加。

所以,目前的问题是:如何准确评估风险?如何更好的管理血压、血脂和血糖等危险因素?如何给予抗栓治疗方案?支架治疗和药物治疗该如何选择以及效果如何?为此,《中华内科杂志》编委会组织专家对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血管狭窄血管内治疗最新进展进行回顾,力求针对目前临床治疗方面较为混乱的认识提出一些思路和建议,供国内同行参考。

美国10%缺血性卒中患者是由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所致,在中国这一比例超过30%。

研究显示对于狭窄≥70%的患者,症状性狭窄的动脉供应区1年卒中复发率高达23%。

近期一项关于中国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疾病的研究(CICAS)显示中国缺血性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中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发生率为46.6%(其中19.6%患者合并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研究同时显示伴随颅内动脉狭窄的患者入院时病情较重且住院时间更长,且1年卒中复发率伴随狭窄程度增加而升高(无狭窄患者为3.34%,50%——69%狭窄患者为3.82%,70%——99%狭窄患者为5.16%,完全闭塞患者为7.40%)。

因此探索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治疗方法及对该人群实施有效的二级预防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一、药物治疗关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药物治疗一直存在争议,WASID研究显示应用华法林及阿司匹林治疗后患者狭窄血管供应区1年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分别为11%及12%,显示了单纯药物治疗对疾病控制效果并不理想。

研究同时发现华法林治疗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显著增高,即针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的二级预防抗凝治疗并无优势,因此药物治疗的焦点指向了抗血小板治疗。

Wingspan支架治疗36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围术期护理体会

Wingspan支架治疗36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围术期护理体会

Wingspan支架治疗36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围术期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采用wingspan支架进行血管成形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护理要点。

方法:对2007年5月—2010年9月我院36例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wingspan支架成形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产生并发症原因已从中发现护理要点。

结果:治疗成功率为97.4%。

4例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其中择期手术置入支架32例,有2例发生并发症,急诊支架置入4例,有2例发生并发症。

择期手术穿支动脉闭塞1例,导丝穿破大脑中动脉破裂出血1例;急诊手术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2例,1例在介入术中发生,1例在支架置入后24小时发生。

并发症发生率为11.1%。

结论:术前全面了解患者情况,与主管医生一起讨论患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严格控制血压,密切观察瞳孔及生命体征变化,规范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是防止过度灌注损伤以及支架内血栓形成、再狭窄等并发症的关键。

关键词: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护理【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265-02采用wingspan支架进行血管成形是近年来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的主要方法之一[1]。

由于该治疗方法可能存在一定的并发症发生率,除对医师要求较高外,护理方面也存在一定的特殊性,故我们对我院36例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置入wingspan支架的护理进行了总结,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07年5月—2010年9月,应用wingspan支架行血管成形术治疗药物治疗无效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36例,其中男29例,女7例;年龄为39~82岁,平均60.8岁。

患者术前均有脑缺血症状,2例为tia,均为发作性肢体无力;28例为急性脑梗死,发病时表现为肢体乏力7例、言语不利6例、走路不稳1例、嗜睡3例、肢体乏力伴言语不利9例,5例为头晕。

无创血管评价及影像学检查:所有患者均行颈动脉彩超、椎动脉彩超、经多普勒检查、头颅mra等无创血管评价,并行头颅ct平扫或头颅mr平扫、弥散检查。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脑血管狭窄的护理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脑血管狭窄的护理
C T排除脑 出血 , 经头 颅 MR 及 MR T D、 并 I A、 C 颈部 血
管 彩超及 数 字 减 影 血 管 造 影 技 术 ( iil ut co dga sbr tn t ai ag g pyD A) ni r h , S 检查确认 , 管狭窄的测量方法采用 oa 血 北美症状 性颈 动脉 内膜剥 脱术 试验 法 ( }A ein №nl m ra c
血 管狭 窄患者血 管 内支架成形 术 的术前 、 中、 术 术后 护理 工作 经验。结 果
【 摘要】 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脑动脉狭窄的护理干预 。方法 回顾性分析 3 例脑 7 对 3 患者 4 7例 l条病 变血 管进行 了
支架成形术, 成功置入 4 枚 支架, 0 手术成功率 9 .6 2 75 %; 例术 中出现心率和血压下降, 例术后并发 高灌注综 1 合征。3 7例患者经精心护理无发生护理并发症 , 1 痊愈 出院。结论 血管 内支架成形术虽有一定的风 7— 0d
男3 2例 , 5例 , 龄 4 女 年 5—8 0岁 , 平均 6 . 6 3岁 ; 短暂 性脑 缺血 发 作 ( I 7例 , 梗 死 3 TA) 脑 O例 , 并 高 血压 合 病 1 , 心病 3例 , 8例 冠 糖尿 病 1 。 1例 12 操作 方法 . 术 前 2h微 量注 射泵 泵人 尼莫 地平 注射 液 ( lh 。在 局 麻 下 , 用 Sligr 术 行 3m/ ) 采 e ne 技 d 右侧 股动脉 穿刺 , 置入 6 F或 8 F动 脉鞘 , 用 导丝 导 利 管技术 行狭 窄的血 管 造 影 , 次确 认 动 脉狭 窄 部 位 , 再 术 中持 续微量 注射 泵泵 人 尼 莫 地平 注 射 液 ( lh 3m/ ) 以 防止 脑血 管痉挛 。全 身 肝 素化 后 , 换 插入 6 置 F或

颅内动脉狭窄血管重建治疗的临床诊疗规范

颅内动脉狭窄血管重建治疗的临床诊疗规范

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术临床诊疗规范适应症:(1)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血管造影证实狭窄>70%,规范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

(2)缺血性卒中急性动脉溶栓后残余狭窄。

禁忌症:同颈动脉支架术术前用药及准备:1、术前用药:(1)阿司匹林:100 mg/d×3d(2)氯吡格雷:75mg/d×3d(3)急诊支架阿司匹林300mg+氯吡格雷300mg顿服2、术前准备:(1)病史和体格检查;(2)神经系统检查和NIHSS评分以记录术前神经功能缺损;(3)实验室检查:肾功能、肝功能、血脂、血糖、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和血细胞计数;(4)颅内动脉和全身动脉狭窄的无创性评价:TCCD、CTA或MRA、下肢动脉超声、心功能和超声心动图;(5)既往有过神经系统症状的患者进行头颅CT和/或MRI检查;(6)脑血流检查:CTP、SPECT、PET等;(7)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明确狭窄程度及侧枝循环代偿情况,应用WASID方法测定狭窄程度;(8)术前麻醉ASA分级;(9)签署知情同意书;(10)术前禁食水。

手术流程:(1)建立血管入路,全麻,导尿;(2)静脉注射肝素使ACT维持在250~300s;(3)穿刺置鞘,放置导引导管;(4)造影确认狭窄,选择合适工作角度,导引导管到位;(5)300cm 0.014in微导丝头端塑形后通过狭窄病变,头端置于M2或P2段;若选择颅内球扩支架,可选择190cm微导丝;(6)球囊预扩;(7)支架到位后释放;(8)局部及狭窄远端血管造影,评价残余狭窄,必要时可后扩张;(9)术中DynaCT检查排除出血;(10)麻醉清醒后即刻神经功能检查。

围手术期处理:(1)生命体征监测;(2)ACT 50s时撤出动脉鞘,在操作者的判断下使用血管闭合装置;(3)神经系统检查和NIHSS评分以记录术后神经功能缺损;(4)术后需要控制性降压患者,收缩压控制在140mmHg以下;(5)病变周围穿支血管丰富患者可应用替罗非班持续泵入12-24小时;(6)阿司匹林100mg/d,长期服用;(7)氯吡格雷75mg/d,至少服用3个月;(8)阿托伐他汀20mg/d,长期服用;(9)不能耐受阿司匹林者可更换为西洛他唑100mg bid;(10)术后24h行TCCD+头颅MRI检查;(11)3个月、6个月和每年1次进行椎动脉超声检查。

症状性前循环颅内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治疗

症状性前循环颅内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治疗

・4 9 ・ 3
脑 血 管 病 介 入 治 疗
症 状 性 前 循 环 颅 内动 脉 狭 窄 的血 管 内治疗
李生, 宝民, 李 王君 , 向宇 解 北 0 8 3
摘 要 : 探 讨 前 循 环 颅 内动 脉 狭 窄 患 者 经 皮 腔 内血 管 成 形 术 ( TA) 经 皮 腔 内 血 管 成 形 支 架 置 入 术 ( TAS 目的 P 及 P )
P AS均 获 成 功 , 后 残 余狭 窄 程度 均 < 2 , T 术 O 临床 脑 缺 血 症 状 和 体 征 明 显 改 善 。 1例 患 者 术 中见 对 比 剂 外 泄 但 无 明显 , 症状 , 恢 复 良好 , 患 者 无 并 发 症 发 生 。 , 床 随 访 无 T A 或 脑 梗 死 再 发 , 中 2例 行 D A 复 查 、9例 临床 且 余 名 『 I 其 S 1
t n M e h d Pe c t n o s n o a c l r a g o l s y o t n — s it d a g o l s y wa e — i . o to s r u a e u e d v s u a n i p a t r s e ta s s e n i p a t s p r '
维普资讯
中华 老年 心脑 血 管病 杂志 2 年 7月 第 9卷 第 7期 00 7
C i r t HerB a esl i,u O7V l ,o 7 hnJGei r at ri V seDsJ l ,o N . a n 20 9
治疗的效果。方 法 3 9例 ( 3 男 1例 , 8例 ) 药物 治 疗 无 效 、 复 短 暂 性 脑 缺 血 发 作 (T A)或 有 明 显 脑 缺 血 症 女 经 反 I 状 的前 循 环 颅 内动 脉 狭 窄 患 者 , 经数 字减 影 血 管 造 影 术 ( A) 断 后 , P DS 诊 行 TA 或 P TAS治 疗 。 术 后 常 规 给 予 抗 血 小板 治 疗 , S 及 经 颅 多 普 勒 超 声 ( C 进 行 影 像 学 随 访 。 结 果 3 DA T D) 9例 前 循 环 颅 内动 脉 狭 窄 患 者 行 P A 或 T

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症状性椎动脉狭窄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症状性椎动脉狭窄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症状性椎动脉狭窄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方芸 顾巧华 吕朋华(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江苏扬州225001) 摘 要 目的总结椎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症状性椎动脉狭窄患者的护理经验。

方法对25例接受椎动脉支架置入术的患者进行,术前、术后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并加强对穿刺部位出血以及血肿形成、脑过度灌注综合征,血管痉挛、脑栓塞以及术后再狭窄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结果25例患者均成功置入支架,临床症状全部得到改善,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结论椎动脉支架植入术是治疗症状性椎动脉狭窄的有效方法,合理、有效、全方位的手术前后护理,是获得手术成功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 椎动脉狭窄 支架 护理 Key words Vertebral artery stenosis Stent Nursing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6975(2012)22-2054-02 作者简介:方芸(1980-),女,大专,护师,从事临床护理工作 国内外诸多研究均已证实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颅内外血管狭窄的主要病因,其中椎动脉起始部狭窄及闭塞占30.05%[1]。

目前,通过血管内治疗,可重建病变血管结构,恢复脑组织正常灌注,防止微栓子脱落,能起到预防缺血事件发生的作用[2]。

但椎动脉支架植入围手术期并发症不容忽视。

规范成熟的护理措施可以辅助临床治疗,降低患者的围手术期并发症[3]。

我科2005年4月~2011年12月共施行椎动脉支架25例,均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5例症状性椎动脉狭窄患者,男15例,女10例,年龄45~77岁,平均63岁。

临床表现:发生性眩晕15例,猝倒发作2例,共济失调3例,发作性肢体无力5例,一过性双眼黑朦3例。

经积极的抗血小板或抗凝及扩血管治疗等无效。

25例患者均伴有至少下列一种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脂血症和冠心病。

17例位于椎动脉起始部,5例位于椎动脉颅内段,3例位于椎动脉起始部合并左锁骨下动脉狭窄。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初步探讨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初步探讨

H e e , uJ n e, in afn , t 1 eatetfN uougr,h eodA l t o tlfC a gh u d a eW i n W i w i LagJ neg e a.Dp r n o ersre t Scn f i e  ̄i u nzo Mei l w a i m y e i f a dH ao c
维普资讯

l 6・
广

医 药 20 年第 3 卷第 2 08 9 期
血管 内支架成 形术 治疗 症状性 颅 内动 脉狭 窄 的初 步探讨
何伟文 伍健伟 梁建峰 李 明吕 殷 建瑞 高 聪
广 州 医学院第 二附属 医院 ( 12 0 1 神 经外科 ; 2 神 经 内科 506 )
t c a ilatra se o i. M e h d 21p t n sw t y tmai nr c a il r r l t n s r e td w t n o a c lr r rn a rei l t n ss a to s ai t i s mp o t i t r na t i e o i wee t ae i e d v s u a e h c a aeas s r h
C l g ,G a g h u 5 0 6 ol e e u n z o 1 2 0,C i a hn
【 bt c】 O jcv T v ta e fcad a toedvs l etl tf tn i m t acn A s at r b te one i tt f tn fy fnoa u rt ayo p i twts p m t — ei i sg e h ee se c as np s r ae s h y o ii
无 新 的 脑梗 死 ,D A复 查 l 发 现 2例 再 狭 窄 其狭 窄 率均 约 5% 但 无 症状 。结 论 血 管 内 支架 成 形 术 是 治疗 症 状 性 S 5例 0 颅 内动 脉狭 窄 的一 个 相 对

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支架成形术

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支架成形术

【 E R S a e sloi ir r i rr; t os ag p s ;t t K Y WO D 】 t r c r s n a a a ae sns ; ni l t s n h o e s ; tc n l t y e i o ay e
颅 内 动 脉 粥 样 硬 化 性 狭 窄 (n ar i 究 尚发 现了狭窄程度严 重 ( 7 % ) 曾引起 新近脑 缺 itca a r nl > 1 0 和 A s的独 立 预 测 因 素¨ 。 a eoe rt t oi,A ) 缺 血 性 卒 中 (shmi 血 事件 的 IS是 同侧 复 发 性 I t rsloi s ns IS 是 h e c e s i e c c
atl ri e,t e mo tr c n l ia e eo me t a d c n e t r h t n ig t ame to t c a ilah r s l rt t n ssa e d s u s d c h s e e tc i c ld v lp n s n o c p sf e se t r t n f n r r na t e o c eo i se o i r i s e . n o t n e i a c c
疗, 症状性颅 内动脉粥样硬化患者 的预后仍然 不佳 。颅 内支架成形术可能是有前景 的治疗方法 。本文 就颅 内支 架成 形术治疗 症 状性颅 内动脉粥样硬 化性 狭窄的发展过程 、 最新 的临床进展和有关概念进行讨论 。
【 关键 词 】 动脉粥样硬化 ; 内动脉 ; 颅 狭窄 ; 成形术 ; 支架 【 中图分 类号 】 R611 2 . 5

专 题 报 道

症状性颅 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 窄的支架成形术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治疗的研究现状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治疗的研究现状

缺血 性 脑 卒 中是 一 种 发 病率 高 、 致残 率高 、 死 率 高及 病 复发 率 高的脑 血 管疾 病 . 内动 脉狭 窄是 缺 血性 脑 卒 中的 一 颅 个重 要病 因『 颅 内动 脉狭 窄 的 内科抗 凝 、 血小 板 等药 物治 l 1 , 抗 疗对 控制 卒 中 的发展 疗效 并不 理 想 , 血性 脑卒 中 的发 生率 缺 仍在 不 断上升 ; 一些 外科 手 术如 颅 内 、 外 动脉 吻 合术 , 颅 因适 应 证 窄 、 多种 因素 的 限制及 其 危 险性而 不 能广 泛使 用 并 已 受 经 被 多 中心 国 际合 作 的研 究 实 验 结 果 证 明是 无 效 的 。 自 19 9 9年 M 等 首次 成 功地 实施 了椎 基底动脉 支架置入 术后 , 随着科 技 的进 步 , 安全有 效 的支架输送 、 投放 系统 和支架 材料 的发展 。 支架 的介入治疗 在脑动脉硬 化性狭 窄疾病 中的应用越 来 越多 , 近年来 不少研 究 表 明支 架 置 入术 治 疗症 状 性 颅 内动
t ra t no i e ilse ss
X/ A0 H
De at n fNe rlg ,h o l s i lo ia gCi ,Gu n x tn mo sRe in Gug n 5 71 0, i a p rme to u oo y tePe peSHop t fGu g n t a y agi Auo o u go , ia g 3 0 Chn
[ sr c]nrca i r r l t oi I )s ni otn a s fsh mi rk s. tde f rii o eA in Ab ta t It rna at i e s AS i a r t u eo c e cs o eO )Su is bd哆frh sa a l e a s n s( mp a c i t o mo t

脑动脉支架术后并发症及其处理

脑动脉支架术后并发症及其处理

Thank you !
脑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 的并发症及处理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 北京市脑血管抢救治疗中心
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 安全性是重中之重!
关于颅内支架成形术
有那些并发症
如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出现后,如何及时有效的处理
Study SSYLVIA Stroke,2004;35:1388 Kim JK, et al. 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 2004 Jun;75:847 Levy EI, et al. Neurosurg.2001, 48:1215 Jiang WJ, et al.
预防为主
术前有效评估Benefit/Risk
鉴于狭窄段有穿支TIAs的病人,支架成 形术引起腔隙性梗死的危险性很高,因 此,需要严格掌握适应症。 狭窄段的斑块单纯引起穿支TIAs者,显 然不适合进行支架成形术; 既有穿支TIAs又有远端灌注失代偿者, 则需要充分权衡利弊。
五、高灌注综合征
支架成形术后数小时~2周,因狭窄改 善,远端局部血流灌注压增高所致。 表现为头痛、癫痫发作、脑水肿、严重 者可以出现脑实质或蛛网膜下腔出血。 病人一旦发生严重的脑或蛛网膜下腔出 血很难挽救。
高灌注综合征处理
控制血压:血压控制在110/70mm Hg以 下。 出血:停用肝素并用鱼精蛋白中和,停 用抗血小板药物,必要时输血。
六、颅内出血
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是非常危险的并发症,死亡率高
颅内出血病因
高灌注综合症 穿孔 穿支撕裂 血管内膜损伤/夹层/破裂 同一病变部位植入一个以上支架明显增 加颅内出血的机率
脑血管的特殊解剖和病理生理 特点
脑血管进入脑实质前走行于蛛网膜下腔 内,当其进入脑实质后因动脉缺乏外 膜,要由蛛网膜延伸的血管周围膜替 代。 脑动脉走行十分迂曲。因此当导管、导 丝或支架通过困难,反复多次地操作必 定会造成血管内膜的损伤。

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

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
曹炳 华 胡新星 秦
王 天 宝 方 烂基 (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神经 内科 , 放射科 , 南宁市 5 3 0 0 2 1 )
超h 程道宾 叶子 明 陈相任 林翠婷
【 摘要】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有效性, 安全性, 以及近期 临床疗效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对入选的6 8 例颅内动脉狭窄的患者 , 于颈 内动脉颅内段、
WANG T i a n— b ao , FANG n
( 1 D e p a r t m e n t o fN e u r o l o g y , 2 D e p a t r m e n t fR o a d i o l o g y , t h e F i r s t A f i f l i u a n g x i Me d i c a l U n i v e n i  ̄, N a n n i n g 5 3 0 0 2 1 , G u a n g x i , 尸 . R . C h i n a )
9 5 . 5 9 %, 其中 3 例因颅内血管过度迂曲, 支架未能达到狭窄部位 , 余支架置入均一次成功 , 支架位置准
确, 膨胀 良好 , 血 流通 畅 。1 例术 中出现血 管 痉挛 , 2例 出现 新 发颅 内缺 血事 件 , 2例 出现 颅 内出血 , 余 患者均 反应 良好 。结论 血 管 内支架置 入术治疗 颅 内动脉狭 窄安全 性高 、 创伤 性小 , 近期疗 效 明显 , 远 期疗效 有待 进一步 研究 。
【 A b s t r a c t 】O b j e c t i v e T o e x p l o r e t h e e ic f a c y ,s a f e t y ,r e c e n t c l i n i c a l c u r a t i v e e f f e c t , a n d t h e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可行性及疗效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可行性及疗效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可行性及疗效L1的观察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可行性及疗效。

方法将72例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按照随机和患者意愿相结合的方式分为支架组37例和对照组35例。

支架组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或CT血管造影(CTA)术检查后,择期采用全身麻醉,进行颅内支架置入;内科组采用联合阿司匹林200mg/d和氯毗格雷75mg/d治疗3个月,3个月后采用阿司匹林100mg/d长期服用。

观察两组治疗后1年的终点事件发生率和神经功能评分。

结果支架组和內科组1年终点事件发生率分别为5.41%和22.86%,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580, P<0.05)o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可能优于单纯内科药物治疗,且可能对治疗后神经恢复和认知功能的有保护,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标签: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药物治疗;疗效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重要因素,研究[1]显示,我国接近40%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和大于50%的短暂性脑缺血(TIA)的发病因素是因为颅内动脉狭窄。

临床既往对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内科药物治疗,但效果较差,治疗后1年内的卒中率仍可高达20%[2]o随着血管内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可有效预防颅内动脉狭窄引发的脑卒中,已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重要方法[3]。

但对颅内动脉狭窄选择支架形还是内科治疗II前的意见还不尽一致,本研究通过对颅内狭窄患者不同治疗方法的研究,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可行性和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颅内动脉狭窄患者72例进行研究,根据随机和患者意愿相结合的方式分为支架组(n=37例)和内科组(n=35例)。

介入组37例,其中男28例,女9例;年龄41〜73岁,平均年龄(53.82±4.37)岁;伴随糖尿病25例,高血压23例,高血脂18例,吸烟患者21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颅内脑动脉狭窄后的风险 二、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治疗的局限性 三、颅内动脉狭窄介入治疗的支架类型 四、围手术期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五、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治疗目前的基本看法
空军总医院神经内科
一、颅内脑动脉狭窄后的风险
空军总医院神经内科
颅内动脉狭窄后造成脑卒中的机制: ①低灌注。 ②狭窄部位的斑块破裂、内出血、血栓形成。 ③血栓脱落致血管远端栓塞。 ④狭窄部位的穿支血管闭塞。
空军总医院神经内科
• 最新发表的SAMMPRIS研究表明,颅内 动脉严重狭窄的患者在正规的内科治疗下, 1年内也仍有12.2%的患者发生卒中。
• 这样看来颅内动脉狭窄的“恶性”程度很 大吗?即使再发卒中会造成生活质量下降 吗?
Chimowitz MI, Lynn MJ, Derdeyn CP, et al.Stenting versus aggressive medical therapy for intracranial arterial stenosis[J]. N Engl J Med. 2011;365(9):993-1003.
目前还不能对所有狭窄的颅内动脉实施血管内治 疗。
空军总医院神经内科
目前可开展支架治疗的血管局限在颈内 动脉颅内段、大脑中动脉M1段(大部在 分叉前,个别达M2-3段)、椎动脉颅内 段与基底动脉,也有大脑后动脉P1段的 个案报道。
迟路湘 ,范文辉 ,史树贵,等.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和支架植入术成功治疗大脑后动脉狭窄1例.第三军医大 学学报.2005,27(8):788-789. Henkes H, Miloslavski E, Lowens S, et al. Treatment of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es with balloon dilatation and self-expanding stent deployment(wingspan). Neruoradiology. 2005,47(3):222-228.
• 颅内动脉稳定性斑块或非稳定斑块是否均应 进行支架治疗,目前尚无研究结果。
•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第2年的卒中发生率较 第1年明显下降,因此,对于一个已经长时间 存在的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是也否需要进行支 架治疗还缺乏有力依据。
空军总医院神经内科
三、颅内动脉狭窄介入治疗的支架类型
空军总医院神经内科
球囊支架 我国2004年的一个有关颅内和颅外症状性 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支架治疗的研究应用 Apollo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研究 均证明其疗效优于阿斯匹林药物治疗。
空军总医院神经内科
虽然我国SFDA批准了Apollo支架应用于脑血管病 的治疗,但球囊扩张支架仍有许多关键问题未解决: ①再狭率较高; ②球囊扩张支架柔顺性相对较差,常常无法通过颅 内迂曲血管到达狭窄部位; ③球囊扩张时可能导致动脉破裂; ④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 ⑤支架部位穿支动脉闭塞等。
空军总医院神经内科
狭窄的程度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性相关,当 颅内动脉狭窄度每提高10%,缺血性脑血管病 的风险会增加26%。 2005 年 的 WASID 试 验 结 果 显 示 , 尽 管 在 规 范 抗血小板聚集等药物的治疗下,狭窄区的缺血 性卒中年发病率为12%。
Chimowitz MI,Lynn MJ,Howlett—Smith H,et a1.Comparison of warfarin and aspirin for symptomatic intracraniai arterial stenosis[J].N Engl J Med,2005,352(13):1305-1316.
空军总医院神经内科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 血管内支架治疗面临的问题
空军总医院 石进
空军总医院神经内科
我国颅内动脉狭窄有较高的发病率和广泛的 患者群,血管内介入技术已来越多地应用 于颅内血管狭窄的治疗,这种治疗脑血管疾 病的新手段是目前神经科研究热点之一,但 是有效性、安全性还有许多问题需要面对。
空军总医院神经内科
空军总医院神经内科
自膨支架
Wingspan系统是采用比目标血管直径略小的球 囊完成亚满扩后,再置入比目标血管略粗的自 膨支架。与球囊支架相比,Wingspana支架系统 有较好的柔顺性,易达目标血管,支架涂有亲 水层减少了对血管内膜的损伤,预先的球囊亚 满意扩张减少了血管的破裂。
高连波,刘一娜;高红华,等. 不同材料支架置入后颅内靶血管再狭窄的影像形态学评估[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09,13(9):1649-1652. Gup ta R, Al-Ali F,ThomasAJ, et al.Safety feasibility and short-trem follow-up of drug-eluting stent placement in the intracranial and extracranial circulation[J]. stroke 2006,37(10):2562-2566.
空军总医院神经内科
二、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治疗的局限性
空军总医院神经内科
• 颅内动脉走形迂曲,分叉多,重要穿支多。 • 颅内动脉缺少肌层、周围缺少有力的支撑组织等
解剖学特点,易破裂出血。 • 脑组织缺血后易损伤、病损后可恢复性差,损伤
时间不能过长。 • 介入材料在弯曲血管中输送困难。 • 血管路径是当今实施介入治疗前必须越过的路障,
空军总医院神经内科
支架治疗时,近心端的血管较远端的血管难度 要小一些。 小管腔动脉的狭窄在支架治疗后更容易形成再 狭窄或闭塞。 穿支少、非分叉、非成角的血管病变效果较好。 关于哪一支血管的支架治疗效果会更好,目前 还没有好的临床证据。
空军总医院神经内科
• 血管炎性病变,特别是活动性血管炎性病变 不宜进行血管内支架治疗。
空军总医院神经内科
药物涂层支架
药物涂层支架在在冠状动脉中广泛使用,国内外 将冠状动脉所用的药物涂层支架应用于脑动脉狭 窄的治疗,获得了一定的疗效。 但颅内动脉与冠状动脉在组织结构上存在差异, 药物涂层支架对脑血管和神经组织的药物毒性反 应尚不明确,血管内膜化延迟,较长时间的双重 抗血小板药物使用等对脑血管病的预后产生的影 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