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影像

合集下载

高分辨率磁共振斑块成像与DSA评估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的比较

高分辨率磁共振斑块成像与DSA评估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的比较

高分辨率磁共振斑块成像与DSA评估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的比较吴立恒;李天晓;冯广森;朱良付;王子亮;薛降宇;白卫星;贺迎坤【期刊名称】《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年(卷),期】2012(38)5【摘要】Objects To investigate the value of high resolution MRI (HRMRI)in evaluating middle cerebral artery (MCA) symptomatic stenosis. Methods Twenty-five patients with DSA confirmed MCA stenosis of greater than ≥ 30% underwent HRMRI of the MCA. The lumen and wall of the MCA were evaluated on HRMRI. The rates of stenosis were compared between DSA and HRMRI. Results Stenosis was detected in all 16 arteries on HRMRI. Fourteen arteries had wall thickness. Among them, eccentric narrowing lesions were detected in 13 arteries, eccentric enhanced lesions in 12 arteries, both concentric narrowing and enhanced lesions in one artery, no enhanced lesion in one artery. The other two arteries had nearly normal wall thickness with constrictive arterial walls. The difference of stenosis rate between DSA and HRMRI was 0.12 ± 0.05. The stenosis rate of HRMRI was greater than that of DSA (t = 8.702, P< 0.01). Conclusion HRMRI can clearly depict the wall and lumen of MCA and thus is a valuable . tool to evaluate the stenosis of symptomatic MCA.%目的探讨高分辨率磁共振(HRMMI)斑块成像评估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的价值.方法对25例DSA确诊的单侧(MCA)症状性狭窄≥50%患者行HRMRI检查,观察HRMRI上MCA狭窄处的管腔和管壁特点,计算狭窄率并与DSA上的狭窄率进行比较.结果 16例MCA在HRMRI上均发现管腔狭窄,14例管壁增厚,其中13例为偏心性增厚;12例偏心性强化,1例无强化;1例为向心性增厚并强化;2例管壁大致正常,外径缩窄.在DSA和HRMRI上测量的狭窄率之差为:10%±5%,HRMRI狭窄率(76%±14%)普遍高于DSA狭窄率(64%±11%)(t=8.702,P<0.05).结论 HRMRI能清晰的显示症状性MCA狭窄的管腔和管壁特点,对于MCA狭窄的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总页数】4页(P280-283)【作者】吴立恒;李天晓;冯广森;朱良付;王子亮;薛降宇;白卫星;贺迎坤【作者单位】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脑血管病中心,郑州450003;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脑血管病中心,郑州450003;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放射科;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脑血管病中心,郑州450003;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脑血管病中心,郑州450003;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脑血管病中心,郑州450003;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脑血管病中心,郑州450003;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脑血管病中心,郑州450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1【相关文献】1.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与CT血管造影评价大脑中动脉狭窄和斑块性质的效果对比[J], 胡瑞婷;韦武鹏;李雪花;覃冬华;胡瑞光;秦超2.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评估 [J], 刘翠翠; 李文君; 贾亚南; 刘俊艳3.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与CTA成像在大脑中动脉狭窄与斑块应用研究 [J], 孙鹏;赵东旭;李奎;孔洋洋;冯仪男4.3.0T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评估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脑中动脉狭窄 [J], 张凯;姜梅;高德宏5.基于3.0T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观察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血管壁斑块变化情况 [J], 黄艺峰;何文钦;杨毅;梁礼平;张乾营;阿浣;黄莹;丁碧娇;陈烟辉;许文辉;何桂凤;徐新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tccd大脑中动脉狭窄诊断标准

tccd大脑中动脉狭窄诊断标准

TCCD即经导管颅内动脉溶栓术,是一种治疗大脑中动脉狭窄导致急性脑梗患者的技术。

关于大脑中动脉狭窄的诊断标准,涉及到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患者存在大脑中动脉狭窄的影像学证据,如头部CT或MRI等影像检查发现血管狭窄或闭塞的证据。

2. 患者存在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如偏瘫、失语、构音障碍等神经系统定位的表现。

3. 结合患者具体的临床表现、必要的辅助检查以及神经功能缺损的严重程度评分,判断是否存在急性脑梗的可能。

具体来说,大脑中动脉狭窄的诊断标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 血管狭窄程度:一般来说,狭窄程度在50%以上的患者,有发生急性脑梗的风险。

因此,通过必要的影像学检查,如CTA、MRA等,可以评估血管狭窄的程度。

2. 临床表现:除了血管狭窄程度外,患者的临床表现也是诊断的重要依据。

患者通常会出现偏瘫、失语、构音障碍等神经系统定位的表现,这些表现可以作为诊断大脑中动脉狭窄的依据。

3.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根据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可以评估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

评分越高,病情越严重。

此外,对于大脑中动脉狭窄的诊断,还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疾病,如脑出血、脑栓塞等。

同时,对于存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患者,还需要进行危险因素评估,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

综上所述,大脑中动脉狭窄的诊断标准包括血管狭窄程度、临床表现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等多个方面。

对于这类患者,需要及时进行必要的检查和治疗,以降低发生急性脑梗的风险。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诊断标准可能因医院、地区以及专家经验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因此,如果您或他人疑似存在大脑中动脉狭窄的症状,建议及时就医,由专业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cta脑血管狭窄诊断标准

cta脑血管狭窄诊断标准

cta脑血管狭窄诊断标准
脑血管狭窄是指颅内或颈内动脉的管腔狭窄,可能导致脑血流
减少,从而引起脑缺血和脑卒中等严重后果。

CTA(CT血管成像)
是一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用于诊断脑血管狭窄。

CTA脑血管
狭窄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血管影像,CTA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血管影像,通过观察血
管的形态和管腔狭窄程度来诊断脑血管狭窄。

医生会根据CTA影像
中的血管狭窄程度和位置来判断病情。

2. 症状和体征,医生还会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来进行诊断。

比如,患者可能出现头痛、眩晕、视物模糊、言语不清等症状,医生会根据这些症状来判断是否存在脑血管狭窄。

3. 病史,患者的病史也是诊断的重要依据。

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病史的患者更容易出现脑血管狭窄,医生会结合这些
病史来进行诊断。

4. 并发症,脑血管狭窄可能引起脑梗死、脑出血等并发症,医
生会观察CTA影像以及患者的临床表现来判断是否存在并发症,从
而进一步确认诊断。

总的来说,CTA脑血管狭窄的诊断是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判断的,不仅仅依靠影像学检查,还需要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和病史等信息来进行综合分析,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有助于医生进行科学准确的诊断,并为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症状性单侧颈内动脉颅内段严重狭窄或闭塞全脑CT灌注成像表现模式

症状性单侧颈内动脉颅内段严重狭窄或闭塞全脑CT灌注成像表现模式
度 下降 , FI PD l MT / /ea T y延长 ( )③ C V C F明显减低 , T局灶缩短并周 围 M /I / e y延长 (6例 ) 3例 ; B / B MT TF ' D l TP a 1 。统计学 分析显
示 : 灶 同侧 C V、B 、T 、 ea 对 侧 比较 差 异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 < .5 ; 灶 同 侧 M Y与 对 侧 比较 差 异 无 统 计 学 意 义 ( = 病 B C F r D l IP y与 P 00 )病 T 尸 06 ) 结 论 :2 . 。 6 30排 C T全 脑 容 积 C AC P 能 一 次 显示 颅 内段 I A 的狭 窄 程 度 并 能 全 面 反 映 脑血 流动 力 学 变 化 , 临 床 治 疗 提 T /T I C 为
T e wh l r i h o e b a n CT e f i n i a i g f d ng f s m p o a i e e e se o i o p rn o m gn n i s o y s i t m t s v r t n ss r c o cu in o nr c a ilitr a a oi rey c l s f i ta r n a n e n l c r t a t r o d
W E n h a I IXi- u ,JANG n qn ,P a - n , WANG Xi- ig AN Xio pig We,LANG Z iw i i I h- e.XU Xin - o g ag d n
(fl tdFr u nzo nc a P ol ’ Ho i! unzo dclC l g,G agh u5 0 8 ,C i ) Ai i e itG a ghu Mu ip l epes s t ,G agh uMe i ol e unzo 1 1 0 hn f a s i pa a e a A src:Obet e os d h e o ya c p trsdmo sae n w oeba T p r s n iae(T I n p — bta t jci :T t y teh m d nmi at n e nt t i hl ri C ef i m gsC P)i a v u e r d n uo t nswt y tm t eee s ns roc s n o t ca i ne a crt r r ( A.M aeil a d M e o s h i t i smpo ai svr t oi o cl i fi r rna itr l aoi at y I ) e h c e s uo na l n d e C tr s n t d:T e a h C P a f2 ai t wt y po t eee s ns (7 %)o cls n o C ee aa zd rt set e .T e4 d— T Id t o 3 pt ns i sm t i sv r t oi> 0 a e h ma c e s roc i fIA w r nl e e op c vl h i uo y r i y

TCD与CTA在颅内动脉狭窄诊断中的比较观察

TCD与CTA在颅内动脉狭窄诊断中的比较观察

TCD与CTA在颅内动脉狭窄诊断中的比较观察一、引言颅内动脉狭窄是指颅内主要动脉突然狭窄或阻塞,引起脑血流量减少、脑缺氧及脑梗死等不良后果。

早期诊断颅内动脉狭窄非常重要,因为及时采取正确的治疗能够减轻症状、增加生活质量,并且能避免可能发生的严重并发症和残留后遗症。

目前,TCD和CTA已成为常用的颅内动脉狭窄检测方法。

本文旨在对TCD和CTA进行比较观察,探讨它们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二、TCDTCD(Transcranial Doppler)是一种无创性、无放射性的检查仪器,能够实时检测脑内血流速度和血流容量,并能对颅内动脉进行定位和评价。

TCD有很多优点:价格低廉、无创伤、不依赖辅助设备等。

此外,TCD可以检测到动脉狭窄或阻塞,同时还能获取脑循环状态信息,如血流量、阻力指数等。

然而,TCD也存在缺点,如操作技术要求高、检测时间较长、受颅骨窗限制等。

由于其依赖于探测仪器和操作人员的技能水平,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并且易受到干扰因素的影响,如颅内安装金属支架等。

因此,TCD在诊断颅内动脉狭窄时仅作为一种辅助检查手段,而不是唯一的诊断方式。

三、CTACTA(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是一种介入性检查方法,采用计算机断层扫描(CT)技术和对比剂注射技术,能够清晰显示脑血管结构和脑血流动态,同时还能检测动脉狭窄、阻塞、血管畸形和血管瘤等异常情况。

CTA具有以下优点:检查速度快、图像分辨率高、准确率高、对患者无创伤等。

此外,CTA还可以开展一系列辅助检查,如CT灌注成像、脑组织灰白质分析等。

然而,CTA也存在一些缺点,如需要紫外线辐射、对对比剂有一定的过敏反应风险、适应症狭窄等。

此外,由于其检测方法的特殊性,CTA可能对某些特殊病人(如孕妇、肾功能受损者等)有一定的限制。

四、TCD与CTA的比较观察TCD和CTA在诊断颅内动脉狭窄方面各有优劣之处。

以下是它们的比较观察:1.操作难度和依赖性:TCD操作相对简单,无需辅助设备,但对于操作人员的技能水平要求较高,诊断结果容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

高分辨磁共振分析症状性椎动脉狭窄斑块内出血的发生

高分辨磁共振分析症状性椎动脉狭窄斑块内出血的发生

高胆固醇史 18(81.82) 20(76.92)
糖尿病史 8(36.36) 7(2(53.85)
斑块内出血 7(31.82) 2(7.69)
统计值
χ2=0.002 t =1.567
t =0.867
χ2=0.031 χ2=0.356 χ2=0.329 χ2=0.316 χ2=0.383 χ2=0.316 χ2=5.092
及患病史如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胆固醇、糖尿病和吸烟史进行组间对比,研究结果发现两组间结果不具有显著差异(P > 0.05)。椎
动脉狭窄率情况进行组间对比发现,对照组和实验组结果无显著差异(P > 0.05)。斑块内出血情况进行组间对比发现,对照组患者的发生率
显著高于实验组,且两组间结果具有显著差异(P < 0.05)。结论:对于椎动脉狭窄斑块内出血患者进行及时的诊断和救治在患者的治疗和预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对比情况 在 2018 年 5 月—2020 年 5 月期间来我院进行高分
辨磁共振检查的患者共 178 人,其中符合本研究条件的 共 48 人。将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如性别、年龄,以及患 病史如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胆固醇、糖尿病和 吸烟史进行组间对比,研究结果发现两组间结果不具有 显著差异(P > 0.05),无统计学意义。椎动脉狭窄率 情况进行组间对比发现,对照组和实验组结果无显著差 异,即无症状性患者和症状性患者两组间结果差异无统 计学意义(P =0.381 > 0.05)。斑块内出血情况进行组 间对比发现,对照组患者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即 无症状性患者明显高于症状性患者,且两组间结果具有 显著差异(P < 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 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 2018 年 5 月—2020 年 5 月我院神经内科进行

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大动脉狭窄管理规范--中国卒中学会科学声明

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大动脉狭窄管理规范--中国卒中学会科学声明

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大动脉狭窄管理规范--中国卒中学会科学声明中国卒中学会科学声明专家组【期刊名称】《中国卒中杂志》【年(卷),期】2017(027)001【总页数】8页(P64-71)【关键词】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评估;治疗;管理;规范【作者】中国卒中学会科学声明专家组【作者单位】100050 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脑卒中研究所;脑血管病转化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前言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中国缺血性卒中的重要病因亚型。

来自中国国家卒中登记(China National Stroke Registry,CNSR)的数据显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约占所有缺血性卒中的45%[1]。

中国脑动脉狭窄存在显著的分布特点,即颅内动脉狭窄的比例显著高于颅外动脉狭窄。

据统计,在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中,颅内动脉狭窄的比例占到46.6%[2]。

关于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治疗目前尚存在一些争议。

因此,自2012年以来,相关领域的专家相继颁布了《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中国专家共识》[3]《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4]《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4》[5]《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6]《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椎动脉起始部狭窄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7]《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8]《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2015》[9]《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操作规范(专家共识)》[10],这些专家共识和指南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外动脉狭窄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对临床工作具有很大的帮助。

随着研究的深入开展,人们对脑动狭窄这类疾病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从传统的形态学评估发展到对脑组织病理生理学评估(侧支循环、脑血流及脑代谢)。

脑血管堵塞支架标准

脑血管堵塞支架标准

脑血管堵塞支架标准
脑血管堵塞支架植入术的标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 症状性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在影像学检查和脑灌注检查中,发现狭窄程度超过50%,且狭窄段长度超过10mm,需要考虑进行支架植入术。

2. 无症状性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在影像学检查和脑灌注检查中,发现狭窄程度超过70%,且狭窄段长度超过10mm,同时患者年龄较小、无其他危险因素,可以考虑进行支架植入术。

3. 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2段及以下分支狭窄:在影像学检查和脑灌注检查中,发现狭窄程度超过50%,且狭窄段长度超过10mm,需要考虑进行支架植入术。

4. 无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2段及以下分支狭窄:在影像学检查和脑灌注检查中,发现狭窄程度超过70%,且狭窄段长度超过10mm,同时患者年龄较小、无其他危险因素,可以考虑进行支架植入术。

5. 椎-基底动脉狭窄:在影像学检查和脑灌注检查中,发现椎-基底动脉狭窄程度超过50%,且狭窄段长度超过10mm,需要考虑进行支架植入术。

6.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在影像学检查和脑灌注检查中,发现颅内动脉狭窄程度超过50%,且狭窄段长度超过10mm,同时患者有明显脑缺血症状,需要考虑进行支架植入术。

7. 颅外颈内动脉狭窄:在影像学检查和脑灌注检查中,发现颅
外颈内动脉狭窄程度超过70%,且狭窄段长度超过10mm,同时患者有明显脑缺血症状,可以考虑进行支架植入术。

总之,脑血管堵塞支架植入术的标准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包括患者的症状、年龄、危险因素、影像学检查结果等多个因素。

同时,手术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RA
DSA术前
病例2:男,65岁,头晕、视物 不清伴左下肢无力。
DSA术后
3/13mm支架
病例3:男,56岁,右侧肢体麻木伴视物成双。
支架3/13mm;4/16mm
•病例4:男性、49岁,主因发作性头晕伴右侧肢体无 力。
支架2.5/8mm
病例5:男,32岁,左侧肢体无力,CT示右顶深脑梗塞 支架2.5/8mm
影像学检查手段及优化:
3、MRI及MRA:MRI具有分辨率高的优势,可以显 示脑内病变的范围、程度,MRA对颅内血管的狭窄 程度、范围显示良好,与TCD配合增加诊断率;但 临床工作中发现其显示狭窄的程度有放大疾病程 度的劣势,而且对于一些血管弯曲或变异的清况 如大脑后动脉主要由前循环供血时,MRA可能造成 大脑后动脉P1段近端狭窄或闭塞的假象。
男,64岁,脑 梗塞,MRA 与DSA不 一致,造影
发现椎动 脉狭窄.大 脑中 Moya 现象。
介入治疗适应症:
症状性、反复发作性、药物难以控制的低血 流量性TIAs;
颅内动脉狭窄的部位与病人的TIA症状有明确 的对应关系;
造影证实的动脉狭窄率>50%,病变长度小于 10mm,病变长度大于10mm的病变应当慎重;
病例6:男,65岁,左侧肢体无力,DSA显示基底动脉狭窄,释放 支架前出现左侧大脑后动脉闭塞,动脉内应用尿激酶10万单位, 无变化,随释放支架,造影显示左侧颈内动脉皮层支部分侧枝形 成,术后3小时患者出现左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不敏感,后呈典 型动眼神经麻痹表现,考虑穿支损伤所致。复查MRA基底动脉显 示不清。
华法林-阿司匹林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 临床研究WASID研究组报告,即使进行抗凝或 抗血板治疗,基底动脉狭窄的年卒中率仍高达 10.7%,小脑后下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狭窄的年 卒中率为6.0%。
1999年Melak等和Mori等报道了颅内椎基底 动脉狭窄内支架成形术,
Gomez等于2000年报道了症状性大脑中动 脉狭窄的内支架成形术。
影像学检查手段及优化:
4、全脑血管造影:是一种创伤性的检查方法, 费用高,但目前仍是观察脑血管疾患的“金标 准”,它可以完整显示颅外、颅内脑血管的整 体情况,清晰提示不同部位的狭窄部位、长度、 程度、形态以及狭窄远端的脑实质染色程度, 特别是观察血液动力学变化,血流速度及侧枝 循环情况,是进行介入治疗患者术前必不可少 的检查手段。
左侧颈总动脉与头臂干共干 右侧迷走锁骨下动脉
左侧椎动脉起源于主动脉弓
MRA与DSA比较
Firebird 冠脉涂层支架 3*13mm.
患者,男性、63岁。 头晕、恶心、呕吐一个月。
MRA
DSA血管迂曲假象
女,53岁,主因头痛查体
,

24 岁 狭 窄 长 度 5
mm.
男性,44岁,狭窄长度6MM,累及分叉.
手术技术要点: 4、扩张球囊压力遵照小量、多次、缓慢的 原则,支架释放亦遵循缓慢、渐进的原则。 5、准确测量狭窄长度及两端正常血管的直 径,选择最短的长度,支架直径与正常血管 直径相同或略小,特别是有重要穿支动脉时。
术后处理及随访:
(略)
病例1:男性,63岁,右侧肢体无力伴言语不利入院,CT示双 顶叶梗塞,MR左侧基底节多发腔隙性脑梗塞,已形成软化。 DSA左侧颈内动脉C4段狭窄明显;2/20mm MAVERCK球囊扩 张术前、术后。应用3.5/16mm支架通过困难.
支架3/16mm
术中左颈内造影
术后第3天MRA表现
损后男
,
伤 经 处 理 后 恢 复
,
再 发 昏 迷 考 虑 再 灌 注
,,
68 岁 术 后 麻 醉 清 醒
.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影像诊断与介入治疗
—— 刘 增 品
概况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占脑卒中 的80%以上,在亚洲人群中,特别是3050岁的脑缺血发作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 化性狭窄占主要地位, 一些高龄患者可 同时存在颅内、外动脉的多发狭窄。
文献报道大脑中动脉狭窄的年卒中率为8%。 颅内段颈内动脉狭窄病人的脑缺血事件率为 27.3%,其中卒中率为15.2%。
病 因:
动脉粥样硬化, 结节性动脉炎, Moyamoya病和动脉夹层。
发病部位: 颅内动脉狭窄好发生于颈内动脉
虹吸段、大脑中动脉主干、椎动脉 入颅处、椎基底动脉交界和基底动 脉。
颅内血管狭窄的造影分型(Mori分型): A型病变:呈同心性或适度偏心性狭窄,长度
‹5mm。 B型病变:表现为偏心性狭窄,长度5-10mm或
闭塞,但时间‹3个月。 C型病变:狭窄长度›10mm,血管明显扭曲或
闭塞时间≥3个月。
影像学检查手段及优化:
1、经颅多谱勒超声(TCD):颅内血管内径 缩小50%以上时,血流速度明显增高,血 管造影可发现管径狭窄。
2、CT及CTA:可以判定闭塞血管部位以及 侧枝循环状况,对Willis环的结构显示 良好。
禁忌症:
非“罪犯”血管,或病变开通后病人不能 获益;
无适合的血管入路; 6周内发生过卒中;卒中后留有严重残疾; 合并颅内血管畸形或肿瘤。
术前准备:
(略)
手术技术要点:
麻。 3、导引导管尽量一步到位,防止反复刺激造
成血管痉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