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影像

合集下载

高分辨率磁共振斑块成像与DSA评估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的比较

高分辨率磁共振斑块成像与DSA评估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的比较

高分辨率磁共振斑块成像与DSA评估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的比较吴立恒;李天晓;冯广森;朱良付;王子亮;薛降宇;白卫星;贺迎坤【期刊名称】《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年(卷),期】2012(38)5【摘要】Objects To investigate the value of high resolution MRI (HRMRI)in evaluating middle cerebral artery (MCA) symptomatic stenosis. Methods Twenty-five patients with DSA confirmed MCA stenosis of greater than ≥ 30% underwent HRMRI of the MCA. The lumen and wall of the MCA were evaluated on HRMRI. The rates of stenosis were compared between DSA and HRMRI. Results Stenosis was detected in all 16 arteries on HRMRI. Fourteen arteries had wall thickness. Among them, eccentric narrowing lesions were detected in 13 arteries, eccentric enhanced lesions in 12 arteries, both concentric narrowing and enhanced lesions in one artery, no enhanced lesion in one artery. The other two arteries had nearly normal wall thickness with constrictive arterial walls. The difference of stenosis rate between DSA and HRMRI was 0.12 ± 0.05. The stenosis rate of HRMRI was greater than that of DSA (t = 8.702, P< 0.01). Conclusion HRMRI can clearly depict the wall and lumen of MCA and thus is a valuable . tool to evaluate the stenosis of symptomatic MCA.%目的探讨高分辨率磁共振(HRMMI)斑块成像评估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的价值.方法对25例DSA确诊的单侧(MCA)症状性狭窄≥50%患者行HRMRI检查,观察HRMRI上MCA狭窄处的管腔和管壁特点,计算狭窄率并与DSA上的狭窄率进行比较.结果 16例MCA在HRMRI上均发现管腔狭窄,14例管壁增厚,其中13例为偏心性增厚;12例偏心性强化,1例无强化;1例为向心性增厚并强化;2例管壁大致正常,外径缩窄.在DSA和HRMRI上测量的狭窄率之差为:10%±5%,HRMRI狭窄率(76%±14%)普遍高于DSA狭窄率(64%±11%)(t=8.702,P<0.05).结论 HRMRI能清晰的显示症状性MCA狭窄的管腔和管壁特点,对于MCA狭窄的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总页数】4页(P280-283)【作者】吴立恒;李天晓;冯广森;朱良付;王子亮;薛降宇;白卫星;贺迎坤【作者单位】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脑血管病中心,郑州450003;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脑血管病中心,郑州450003;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放射科;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脑血管病中心,郑州450003;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脑血管病中心,郑州450003;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脑血管病中心,郑州450003;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脑血管病中心,郑州450003;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脑血管病中心,郑州450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1【相关文献】1.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与CT血管造影评价大脑中动脉狭窄和斑块性质的效果对比[J], 胡瑞婷;韦武鹏;李雪花;覃冬华;胡瑞光;秦超2.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评估 [J], 刘翠翠; 李文君; 贾亚南; 刘俊艳3.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与CTA成像在大脑中动脉狭窄与斑块应用研究 [J], 孙鹏;赵东旭;李奎;孔洋洋;冯仪男4.3.0T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评估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脑中动脉狭窄 [J], 张凯;姜梅;高德宏5.基于3.0T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观察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血管壁斑块变化情况 [J], 黄艺峰;何文钦;杨毅;梁礼平;张乾营;阿浣;黄莹;丁碧娇;陈烟辉;许文辉;何桂凤;徐新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tccd大脑中动脉狭窄诊断标准

tccd大脑中动脉狭窄诊断标准

TCCD即经导管颅内动脉溶栓术,是一种治疗大脑中动脉狭窄导致急性脑梗患者的技术。

关于大脑中动脉狭窄的诊断标准,涉及到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患者存在大脑中动脉狭窄的影像学证据,如头部CT或MRI等影像检查发现血管狭窄或闭塞的证据。

2. 患者存在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如偏瘫、失语、构音障碍等神经系统定位的表现。

3. 结合患者具体的临床表现、必要的辅助检查以及神经功能缺损的严重程度评分,判断是否存在急性脑梗的可能。

具体来说,大脑中动脉狭窄的诊断标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 血管狭窄程度:一般来说,狭窄程度在50%以上的患者,有发生急性脑梗的风险。

因此,通过必要的影像学检查,如CTA、MRA等,可以评估血管狭窄的程度。

2. 临床表现:除了血管狭窄程度外,患者的临床表现也是诊断的重要依据。

患者通常会出现偏瘫、失语、构音障碍等神经系统定位的表现,这些表现可以作为诊断大脑中动脉狭窄的依据。

3.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根据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可以评估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

评分越高,病情越严重。

此外,对于大脑中动脉狭窄的诊断,还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疾病,如脑出血、脑栓塞等。

同时,对于存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患者,还需要进行危险因素评估,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

综上所述,大脑中动脉狭窄的诊断标准包括血管狭窄程度、临床表现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等多个方面。

对于这类患者,需要及时进行必要的检查和治疗,以降低发生急性脑梗的风险。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诊断标准可能因医院、地区以及专家经验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因此,如果您或他人疑似存在大脑中动脉狭窄的症状,建议及时就医,由专业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cta脑血管狭窄诊断标准

cta脑血管狭窄诊断标准

cta脑血管狭窄诊断标准
脑血管狭窄是指颅内或颈内动脉的管腔狭窄,可能导致脑血流
减少,从而引起脑缺血和脑卒中等严重后果。

CTA(CT血管成像)
是一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用于诊断脑血管狭窄。

CTA脑血管
狭窄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血管影像,CTA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血管影像,通过观察血
管的形态和管腔狭窄程度来诊断脑血管狭窄。

医生会根据CTA影像
中的血管狭窄程度和位置来判断病情。

2. 症状和体征,医生还会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来进行诊断。

比如,患者可能出现头痛、眩晕、视物模糊、言语不清等症状,医生会根据这些症状来判断是否存在脑血管狭窄。

3. 病史,患者的病史也是诊断的重要依据。

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病史的患者更容易出现脑血管狭窄,医生会结合这些
病史来进行诊断。

4. 并发症,脑血管狭窄可能引起脑梗死、脑出血等并发症,医
生会观察CTA影像以及患者的临床表现来判断是否存在并发症,从
而进一步确认诊断。

总的来说,CTA脑血管狭窄的诊断是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判断的,不仅仅依靠影像学检查,还需要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和病史等信息来进行综合分析,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有助于医生进行科学准确的诊断,并为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症状性单侧颈内动脉颅内段严重狭窄或闭塞全脑CT灌注成像表现模式

症状性单侧颈内动脉颅内段严重狭窄或闭塞全脑CT灌注成像表现模式
度 下降 , FI PD l MT / /ea T y延长 ( )③ C V C F明显减低 , T局灶缩短并周 围 M /I / e y延长 (6例 ) 3例 ; B / B MT TF ' D l TP a 1 。统计学 分析显
示 : 灶 同侧 C V、B 、T 、 ea 对 侧 比较 差 异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 < .5 ; 灶 同 侧 M Y与 对 侧 比较 差 异 无 统 计 学 意 义 ( = 病 B C F r D l IP y与 P 00 )病 T 尸 06 ) 结 论 :2 . 。 6 30排 C T全 脑 容 积 C AC P 能 一 次 显示 颅 内段 I A 的狭 窄 程 度 并 能 全 面 反 映 脑血 流动 力 学 变 化 , 临 床 治 疗 提 T /T I C 为
T e wh l r i h o e b a n CT e f i n i a i g f d ng f s m p o a i e e e se o i o p rn o m gn n i s o y s i t m t s v r t n ss r c o cu in o nr c a ilitr a a oi rey c l s f i ta r n a n e n l c r t a t r o d
W E n h a I IXi- u ,JANG n qn ,P a - n , WANG Xi- ig AN Xio pig We,LANG Z iw i i I h- e.XU Xin - o g ag d n
(fl tdFr u nzo nc a P ol ’ Ho i! unzo dclC l g,G agh u5 0 8 ,C i ) Ai i e itG a ghu Mu ip l epes s t ,G agh uMe i ol e unzo 1 1 0 hn f a s i pa a e a A src:Obet e os d h e o ya c p trsdmo sae n w oeba T p r s n iae(T I n p — bta t jci :T t y teh m d nmi at n e nt t i hl ri C ef i m gsC P)i a v u e r d n uo t nswt y tm t eee s ns roc s n o t ca i ne a crt r r ( A.M aeil a d M e o s h i t i smpo ai svr t oi o cl i fi r rna itr l aoi at y I ) e h c e s uo na l n d e C tr s n t d:T e a h C P a f2 ai t wt y po t eee s ns (7 %)o cls n o C ee aa zd rt set e .T e4 d— T Id t o 3 pt ns i sm t i sv r t oi> 0 a e h ma c e s roc i fIA w r nl e e op c vl h i uo y r i y

TCD与CTA在颅内动脉狭窄诊断中的比较观察

TCD与CTA在颅内动脉狭窄诊断中的比较观察

TCD与CTA在颅内动脉狭窄诊断中的比较观察一、引言颅内动脉狭窄是指颅内主要动脉突然狭窄或阻塞,引起脑血流量减少、脑缺氧及脑梗死等不良后果。

早期诊断颅内动脉狭窄非常重要,因为及时采取正确的治疗能够减轻症状、增加生活质量,并且能避免可能发生的严重并发症和残留后遗症。

目前,TCD和CTA已成为常用的颅内动脉狭窄检测方法。

本文旨在对TCD和CTA进行比较观察,探讨它们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二、TCDTCD(Transcranial Doppler)是一种无创性、无放射性的检查仪器,能够实时检测脑内血流速度和血流容量,并能对颅内动脉进行定位和评价。

TCD有很多优点:价格低廉、无创伤、不依赖辅助设备等。

此外,TCD可以检测到动脉狭窄或阻塞,同时还能获取脑循环状态信息,如血流量、阻力指数等。

然而,TCD也存在缺点,如操作技术要求高、检测时间较长、受颅骨窗限制等。

由于其依赖于探测仪器和操作人员的技能水平,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并且易受到干扰因素的影响,如颅内安装金属支架等。

因此,TCD在诊断颅内动脉狭窄时仅作为一种辅助检查手段,而不是唯一的诊断方式。

三、CTACTA(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是一种介入性检查方法,采用计算机断层扫描(CT)技术和对比剂注射技术,能够清晰显示脑血管结构和脑血流动态,同时还能检测动脉狭窄、阻塞、血管畸形和血管瘤等异常情况。

CTA具有以下优点:检查速度快、图像分辨率高、准确率高、对患者无创伤等。

此外,CTA还可以开展一系列辅助检查,如CT灌注成像、脑组织灰白质分析等。

然而,CTA也存在一些缺点,如需要紫外线辐射、对对比剂有一定的过敏反应风险、适应症狭窄等。

此外,由于其检测方法的特殊性,CTA可能对某些特殊病人(如孕妇、肾功能受损者等)有一定的限制。

四、TCD与CTA的比较观察TCD和CTA在诊断颅内动脉狭窄方面各有优劣之处。

以下是它们的比较观察:1.操作难度和依赖性:TCD操作相对简单,无需辅助设备,但对于操作人员的技能水平要求较高,诊断结果容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

【全文】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血管内治疗专家共识

【全文】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血管内治疗专家共识

ICAS的治疗
③ 合并高血压的ICAS患者应积极控制血压,降压治疗的启动时机及血压 目标值应个体化。如无特殊,长期血压控制目标宜<140/90 mmHg, 原则为逐步平稳降压(B-NR级证据,强推荐);选择降压药物应充分 考虑患者全身靶器官损害及对药物耐受性的情况,可优先考虑长效降 压药物(C-EO级证据,中等推荐)。
ICAS的治疗
▪ 推荐意见: ① 药物涂层支架治疗sICAS可能是解决sICAS再狭窄和卒中复发问题的新的治疗手
段。可根据患者的具体病变及路径特点选择(B-R级证据,中等推荐)。 ② 药物涂层球囊治疗sICAS可能是解决sICAS再狭窄和卒中复发问题的新的治疗手
段。可根据患者的具体病变及路径特点选择,还需要更高级别证据证实(CEO级证据,弱推荐)。 ③ 对于症状性再狭窄患者,推荐优先选用颅内专用治疗sICAS的药物涂层支架 (C-EO级证据,弱推荐)。
低压、半顺应性球囊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C-LD级证据,中等推荐)。 ② 单纯球囊扩张成形技术操作上建议缓慢充盈和缓慢泄压,扩张后进行较长时间的
血流观察,出现限流性夹层或弹性回缩应进行补救性支架置入治疗。建议球囊选 择直径为责任血管参考直径的50%~80%(亚满意扩张)(C-EO级证据,弱推荐)。
ICAS的治疗
ICAS的治疗
▪ ICAS的治疗方法包括内科治疗、外科治疗和血管内治疗。外科治疗因为 有较高的并发症,迄今没有得到全球范围内指南的推荐,而内科治疗与 血管内治疗一直在被探索以求证ICAS的最佳治疗。目前的证据仍然支持 内科治疗是ICAS的一线治疗方式。
(一)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及危险因素管理 ▪ SAMMPRIS研究奠定了强化药物治疗在防治ICAS中的一线地位,包括
ICAS的治疗

CT血管造影联合经颅多普勒超声对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诊断价值分析

CT血管造影联合经颅多普勒超声对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诊断价值分析

CT血管造影联合经颅多普勒超声对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诊断价值分析宋彬彬【期刊名称】《现代医用影像学》【年(卷),期】2018(027)003【摘要】目的:探究CT血管造影(CTA)联合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9月我院76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532条血管),均施行CTA、TCD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测,以DSA检测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CTA、TCD单独与联合诊断其血管狭窄程度的准确度.结果:DSA检测结果显示,76例患者的532条血管中正常382条、轻度狭窄33条、中度狭窄62条、重度狭窄55条;以DSA检测结果作为金标准,CTA与TCD联合诊断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血管狭窄程度的准确度92.86% (494/532)均高于CTA、TCD单独诊断的78.76% (419/532)、73.12% (389/5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CT血管造影与经颅多普勒超声联合诊断能提高对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血管狭窄程度的诊断准确度,为临床诊断与对症治疗提供有力依据.【总页数】2页(P913-914)【作者】宋彬彬【作者单位】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TCD室 471000【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颅内动脉狭窄与CT脑血管造影的对比分析2.经颅多普勒超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动脉狭窄的比较3.CT血管造影、经颅多普勒超声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分析4.经颅多普勒超声、CT血管造影及减影血管造影对颈内动脉狭窄的诊断分析5.CT血管造影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前诊断与评估的价值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洛他唑和阿司匹林序贯 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西洛他唑和阿司匹林序贯  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西洛他唑和阿司匹林序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摘要: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临床疗效观察对于该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观察西洛他唑和阿司匹林序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

研究结果显示,西洛他唑和阿司匹林序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并且安全耐受性较好。

西洛他唑和阿司匹林序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西洛他唑;阿司匹林;颅内动脉狭窄;临床疗效;观察一、引言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临床症状主要包括头痛、眩晕、视力障碍、感觉障碍等,严重者可引起脑梗死或脑出血等并发症。

当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血管内治疗和手术治疗等,但其疗效和安全性仍存在争议。

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西洛他唑是一种新型抗血小板药物,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减少血栓形成,能够有效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

阿司匹林是一种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能够通过抑制血小板功能和减少血栓形成,对脑血管疾病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本研究旨在观察西洛他唑和阿司匹林序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对其治疗效果进行评价,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可靠的参考。

二、材料与方法2.1 对象: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符合研究纳入标准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120例。

2.2 纳入标准:(1)符合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临床及影像学诊断标准;(2)年龄在18-75岁之间;(3)正常心、肝、肾功能;(4)未接受其他干预治疗。

2.3 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方法将12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

观察组给予西洛他唑治疗,每次50mg,每日1次,连续治疗3个月;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每次100mg,每日1次,连续治疗3个月。

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大动脉狭窄管理规范--中国卒中学会科学声明

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大动脉狭窄管理规范--中国卒中学会科学声明

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大动脉狭窄管理规范--中国卒中学会科学声明中国卒中学会科学声明专家组【期刊名称】《中国卒中杂志》【年(卷),期】2017(027)001【总页数】8页(P64-71)【关键词】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评估;治疗;管理;规范【作者】中国卒中学会科学声明专家组【作者单位】100050 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脑卒中研究所;脑血管病转化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前言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中国缺血性卒中的重要病因亚型。

来自中国国家卒中登记(China National Stroke Registry,CNSR)的数据显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约占所有缺血性卒中的45%[1]。

中国脑动脉狭窄存在显著的分布特点,即颅内动脉狭窄的比例显著高于颅外动脉狭窄。

据统计,在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中,颅内动脉狭窄的比例占到46.6%[2]。

关于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治疗目前尚存在一些争议。

因此,自2012年以来,相关领域的专家相继颁布了《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中国专家共识》[3]《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4]《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4》[5]《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6]《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椎动脉起始部狭窄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7]《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8]《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2015》[9]《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操作规范(专家共识)》[10],这些专家共识和指南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外动脉狭窄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对临床工作具有很大的帮助。

随着研究的深入开展,人们对脑动狭窄这类疾病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从传统的形态学评估发展到对脑组织病理生理学评估(侧支循环、脑血流及脑代谢)。

脑血管堵塞支架标准

脑血管堵塞支架标准

脑血管堵塞支架标准
脑血管堵塞支架植入术的标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 症状性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在影像学检查和脑灌注检查中,发现狭窄程度超过50%,且狭窄段长度超过10mm,需要考虑进行支架植入术。

2. 无症状性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在影像学检查和脑灌注检查中,发现狭窄程度超过70%,且狭窄段长度超过10mm,同时患者年龄较小、无其他危险因素,可以考虑进行支架植入术。

3. 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2段及以下分支狭窄:在影像学检查和脑灌注检查中,发现狭窄程度超过50%,且狭窄段长度超过10mm,需要考虑进行支架植入术。

4. 无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2段及以下分支狭窄:在影像学检查和脑灌注检查中,发现狭窄程度超过70%,且狭窄段长度超过10mm,同时患者年龄较小、无其他危险因素,可以考虑进行支架植入术。

5. 椎-基底动脉狭窄:在影像学检查和脑灌注检查中,发现椎-基底动脉狭窄程度超过50%,且狭窄段长度超过10mm,需要考虑进行支架植入术。

6.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在影像学检查和脑灌注检查中,发现颅内动脉狭窄程度超过50%,且狭窄段长度超过10mm,同时患者有明显脑缺血症状,需要考虑进行支架植入术。

7. 颅外颈内动脉狭窄:在影像学检查和脑灌注检查中,发现颅
外颈内动脉狭窄程度超过70%,且狭窄段长度超过10mm,同时患者有明显脑缺血症状,可以考虑进行支架植入术。

总之,脑血管堵塞支架植入术的标准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包括患者的症状、年龄、危险因素、影像学检查结果等多个因素。

同时,手术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有症状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血管重构模式与支架置入术后穿支卒中的相关性

有症状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血管重构模式与支架置入术后穿支卒中的相关性

• 88•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21 年 2 月第 29 卷第 2 期Int J Cerebrovasc Dis,February 2021,Vol. 29, No. 2•临床研究*有症状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血管重构模式与支架置入术后穿支卒中的相关性卢选珍^李翠翠2王群丰1侯博通1欧阳克妮1刘振兴1刘煜敏11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内科430071 ;2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影像科430071通信作者:刘燈敏,Email:wb001792@【摘要】目的探讨有症状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血管重构模式与支架置入术后穿支卒中的相关性。

方法回顾性纳人2017年1月至2020年8月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内科行支架置人术且接受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HR-MR1)检查的有症状烦内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

收集人口统计学、血管危险因素、斑块特征、手术过程及术后并发症等资料,通过HR-MR1观察斑块特征,分析血管重构模式与支架置人术后穿支卒中的相关性。

结果共41例患者纳入分析,年龄(60. 1±8. 8)岁(范围49 ~ 77岁),男性31例(75. 6%)。

其中21例(51.2%)为正性重构,20例(48. 8%)为非正性重构;5例(12. 2%)术后发生穿支卒中。

正性重构组穿支卒中发生率显著高于非正性重构组(23.8%对0%;P = 0.048)。

穿支卒中组正性重构率显著高于非穿支卒中组(100. 0%对44. 4% ; P = 0. 048)。

结论血管正性重构的颅内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支架置人术后更易发生穿支卒中。

【关键词】颅内动脉硬化;椎动脉;基底动脉;支架;手术后并发症;卒中;磁共振成像;血管重塑基金项目:武汉市科技局项目(2017060201010167)DOI : 10.3760/cm a.j.issn.1673^165.2021.02.002Correlation between vascular remodeling pattern and perforator stroke after stenting inpatients with 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vertebrobasilar artery stenosisLu Xuanzhen1, Li Cuicui2, Wang Qunfeng1, Hou Botong', Ouyang Keni1, Liu Zhenxing1, Liu Yumin1'Department o f Neurology, Central South Hospital o f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1, China;2Department o f Imaging, Central South Hospital o f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1, 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Liu Yumin, Email:****************.cn【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vascular remodeling pattern andperforator stroke after stenting in patients with 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vertebrobasilar artery stenosis.Methods Patients with 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vertebrobasilar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 underwent stentingand high 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HR-MRI) from January 2017 to August 2020 were enrolledretrospectively. The data o f demography, vascular risk factors, plaque characteristics, operation process and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were collected. The plaque characteristics were observed by HR-MRI, and thecorrelation between vascular remodeling pattern and perforator stroke after stenting w as analyzed. Results Atotal o f 41 patients were enrolled in the analysis. Their age w as 60. 1土8. 8 years (range, 49-77 years). Therew ere 31 males (75.6%). Among them, 21 (51.2%) w ere positive remodeling, 20 (48.8%) were non­positive remodeling, and 5 (12.2%) had perforator stroke after procedure. The incidence o f perforatorstroke in the positive remodeling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non-positive remodelinggroup (23. 8% vs. 0%;P=0.048). The positive remodeling rate o f the perforator stroke group w as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 f the non-perforator stroke group (100.0%vs.44.4%; P=0.048).Conclusions Patients with intracranial vertebrobasilar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 and positive vascularremodeling were more likely to have perforator stroke after stenting.【Key words 】Intracranial arteriosclerosis; Vertebral artery; Basilar artery; Stents; PostoperativeComplications; Strok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Vascular remodelingFund program : Project o f Wuh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ureau, China (2017060201010167)DOI : 10.3760/cm a.j.issn.1673^165.2021.02.002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21 年 2 月第 29 卷第 2 期Int J Cerebrovasc Dis,February 2021, Vol. 29, No. 2• 89•后循环卒中约占全部缺血性卒中的20%[1]。

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血管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研究进展

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血管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研究进展

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血管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研究进展【摘要】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血管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是一种常见并且具有一定危险性的情况。

再狭窄可能会导致临床症状的加重,甚至发生严重并发症。

影响再狭窄的因素包括术前狭窄程度、支架类型、手术操作技术等。

治疗方法的探讨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再次介入治疗以及外科手术治疗。

近年来,一些新技术和新方法也得到了研究和应用,如药物洗脱、生物可降解支架等。

结合术后随访和预防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再狭窄的发生率。

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进一步明确再狭窄的机制、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法,以及提高手术操作技术,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关键词: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血管支架置入术、再狭窄、影响因素、临床症状、治疗方法、新技术、术后随访、预防措施、未来研究。

1. 引言1.1 病因和背景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一种常见的神经血管疾病,主要发生在大脑供血动脉的狭窄部位,导致脑组织供血不足。

其主要病因可以归结为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形成的斑块堵塞、动脉壁增生及细胞外基质增加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患病率逐渐增加,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在治疗方面,手术介入治疗已被广泛应用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患者中,如血管支架置入术等。

手术治疗对于恢复脑组织供血、减少脑梗死和脑缺血等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术后再狭窄的问题也逐渐受到重视,部分患者在手术后出现了再次狭窄的现象,给患者的康复和生活带来了新的挑战。

对于术后再狭窄的研究和探讨显得尤为重要。

1.2 手术介入治疗的重要性手术介入治疗在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患者中具有重要性。

该手术能够有效地恢复血管通畅,减轻颅内动脉狭窄引起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手术介入治疗是一种相对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式,能够显著降低再狭窄的风险,减少患者再次发作的可能性。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应用CTA、TCD与DSA的临床价值评估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应用CTA、TCD与DSA的临床价值评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Di a g n o s t i c v a l u e o f CT a n g i o g r a p h y, t r a n s c r a n i a l d o p p l e r s o n o g r a p h y,
di g i t a l s ub t r a c t i o n a ng i o g r a p hy i n s y m pt o ma t i c i nt r a c r a ni a l a r t e r y s t e no s i s
a n d d i g i t a l s u b t r a c t i o n a n g i o g r a p h y ( D S A) i 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s y mp t o ma t i c i n t r a c r a n i a l a  ̄ e y r s t e n o s i s( I C A S S ) . Me t h o d s
A t o t a l o f 2 0 9 p a t i e n t s wi t h I CAS S i n o u r h o s p i t a l we r e c o l l e c t e d t o r e t r o s p e c t i v e a n a l y s e s . Th e d i f f e r e n c e s o f l e s i o n’ S
【 关键 词】 颅 内动脉狭 窄 ; CT血 管造影 术 ; 经 颅 多普勒检 查 ; 数 字减 影 血 管造影 术 【 中 图分 类号】R 7 4 3 . 3 【 文献标 识 码]B 【 文 章编 号】1 6 7 3 — 9 7 0 1 ( 2 0 1 3 ) 0 8 — 0 0 7 4 — 0 2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成形术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成形术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成形术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Arterial Stenosis,又称ICAS)是指大脑供血动脉中存在明显的狭窄或阻塞导致脑血供不足的一种病理现象。

这种情况常常会引发一系列的症状,例如头痛、眩晕、视力模糊、偏瘫以及言语障碍等。

针对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治疗方法有很多,而最有效的一种方法便是血管内成形术(Intracranial Angioplasty)。

血管内成形术是一种微创手术,通过导管经血管进入颅内,利用特殊的血管成形器械扩张狭窄的动脉,以恢复血流通畅度。

手术的具体步骤包括导管引导、气囊扩张和支架植入等步骤。

在手术过程中,医生会将导管沿着血管路径插入狭窄的动脉段,并将气囊传送到狭窄的位置。

通过充气扩张气囊,可以达到扩张血管的目的。

随后,医生可以选择性地植入支架来进一步维持血管的通畅。

整个手术过程监测和评估也是非常重要的,以确保手术结果和患者的安全。

血管内成形术是一种介入治疗方法,相比于传统的开颅手术,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微创性。

它不仅可以减少手术创伤,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还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此外,该手术对于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治疗效果也是显著的。

通过血管内成形术可以成功扩张狭窄的血管,恢复脑血供,缓解症状,并且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然而,血管内成形术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限制。

首先,手术本身可能带来一些并发症,例如血管损伤、出血、血栓形成等。

其次,手术的效果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一些狭窄的血管可能会再次闭塞。

此外,对于一些严重的病例,血管内成形术的效果可能不够理想,需要进一步的治疗手段,甚至是开颅手术。

总的来说,血管内成形术是一种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有效手段,它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症状,恢复脑血供。

然而,在决定是否进行该手术时,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手术的风险和效果,并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共识。

此外,术后的护理和恢复也是非常重要的,患者应遵守医生的建议,定期进行复查,以保持良好的疗效。

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

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

血管事件下降相关的治疗干预原因
收缩压
舒张压
糖尿病
TIA
高血脂
吸烟
使用抗栓 药物
Baoding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treatment center
他汀用于卒中二级预防的 已知
• 已知一:所有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都要用他汀 • 已知二:所有动粥性卒中需强化他汀治疗 • 已知三:他汀用于缺血性卒中不增加脑出血
(mRS<2)
(mRS>2h或死亡)
80
70
P=0.015
60
52.6
50
40
30
20
10
8.2
0 24h内启动他汀
71
P=0.0006
25 未使用他汀
Cappellari M,et al.Journal of the Neurological Sciences 308(2011)128-134
Baoding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treatment center
Baoding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treatment center
Protocol schema
Acute spontaneous ICH confirmed by CT/MRI Definite time of onset within 6 houre Systolic BP 150 to 220 mmHg
OR,1.08
98%CI,0.88-1.32
P=0.47
• ICH风险与LDL-C降幅或LDL-C治疗后的水平无关。
Baoding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treatment center

颅内动脉狭窄的造影分型(TC)

颅内动脉狭窄的造影分型(TC)

颅内动脉狭窄的造影分型一.Mori分型A型病变:造影显示为同心性或适度偏心性狭窄,长度<5mm。

B型病变:表现为偏心性狭窄,长度5-10mm,或闭塞,但时间≤3个月C型病变:狭窄长度>10mm,血管明显扭曲,或闭塞其时间≥3个月。

Mori分型的临床意义:有助于选择合适的病人进行PTA治疗.Mori等的资料表明,对A、B、C型病变进行PTA时,卒中发生事分别山8%、26%和87%,1年再狭窄率分别为0.33%和87%,因此,A型病变是PTA最合适的类型.二,天坛医院的LMA分型天坛医院提出的和采用的分型包含3个方面的内容:即部位分型(Location)、病变本身的形态学分型(Morphology)和径路分型(Access),简称为LMA分型。

部位分型:是否分叉处病变是部位分型关注的重点,N型:非分叉处病变;A型、B型部位分别代表分叉前、后病变:c型部位为跨分叉病变,但边支动脉无狭窄:D型部位为跨分叉病变,边支动脉有狭窄;E型部位为边支动脉开口部狭窄;F型部位是分义前狭窄合并边支狭窄。

O型部位为开口部。

T:主干,B:分叉部(包括分叉前3mm)靶病变形态学分型:参照ACC/AHA冠脉病变分型和Mori等人的颅内动脉病变分型,A型病变:长度<5mm,同心性或适度偏心性的比滑性狭窄:B型病变:长度5mm~10mm,偏心性或成角性(>45度,3个月内的闭塞;C型病变:长度>10mm,或成角>90度,3个月以上的闭塞。

)径路分型:对导引导管到靶病变之间的径路进行分型较严重的迂曲:Ⅲ型径路:严重迂曲。

LMA分型的意义:1、部位分型有助厂决定内支架的放置位置和选择内支架,和是否采用边支保护技术来减少分支闭塞的并发症.对于D型、C型和E型部位应当妥善处理,应选择释放压较小的内支架。

2、形态学分型有助于预测手术危险性和内支架远期开通情况.c型病变的手术风险较大,远期开通率较差3、径路分型有助于预测内支架成形术的成功率。

DSA、CTA、TCD检查在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中的临床价值

DSA、CTA、TCD检查在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中的临床价值

本 研究 中所 有数 据均 采 用 S P S S 1 9 . 0软 件 分 析 处 理 。数据 计量 以( ±s ) 形 式 表示 , 比较 采用 t 检
验i 数 据计数 以( 9 / 6 ) 形 式 表示 , 比较 采用 卡方 ( ) 检
验 。以 P <O . 0 5为 有统计 学 差异 。
注: 与 DS A相比 , P <O . 0 5 ; 与C TA 相 比 , P<O . 0 5
3 讨 论
况, 故D S A 可 以给血 管外 科手 术 介入 治 疗 的病理 及
8 ] 。然 而 DS A 属 于 大 量研 究结 果显 示 , 颅 内动脉 狭窄 ( I AS ) 是 引发 病 因解剖 提 供 相 关 的 理 论 指 导_ 缺 血性 脑血 管疾 病 的一 个 重 要 因 素r 4 ] 。 目前 我 国 侵入 性检 查 , 对 操 作者 的技 术 及 能力 等 要求 较 高 , 且
指导 。
多普 勒超 声诊 断仪 ( 德国 E ME公 司) , 经 枕 窗 及 颞 窗以 2 . 0 MHz 探头对 颅 内各血管 进行 检测 , 记 录其
脉动 指数 、 血流速 度 、 血 流方 向及频 谱形态 等各 参数
值。
D S A检 查 : 通过 D S A 数字减影 机 ( P h i l i p s公 司) , 采用 S e l d i n g e r 技 术 穿 刺插 管 并 予 以 正常 主 动
例, 女6 0例 , 平 均年龄 ( 5 7 . 2 +5 . 8 ) 岁, 存 在 高 血 压 病 1 5 9例 , 高脂 血症 9 O例 , 2型糖 尿 病 1 2 0例 , 吸烟 1 0 4例和 高 同型半 胱氨 酸血 症 8 3例 。 2 . 1 T C D、 D S A、 C T A检 查 阳性 率情况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评估及分型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评估及分型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评估及分型马宁;徐子奇;高坤;徐晓彤;赵性泉【期刊名称】《中国卒中杂志》【年(卷),期】2013(8)1【摘要】Ischemic stroke is a clinical syndrome caused by a variety of etiologies and pathogeneses. Intracranial cerebral artery atherosclerosis is the most common cause of ischemic stroke. Transcranial Doppler (TCD),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 (MRA),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A) and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 have been widely used to diagnose intracranial artery stenosis.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 of intracranial artery has been widely treated with interventional therapy, and its clinical grading plays a great role in the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The article reviews the clinical progression and image grading of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sis.% 缺血性卒中是多种病因和发病机制所致的临床综合征,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卒中最常见的病因。

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MRA)、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已经成熟应用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评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 MRI及MRA:MRI具有分辨率高的优势,可以显 MRI及 MRA 示脑内病变的范围、程度,MRA对颅内血管的狭窄 程度、范围显示良好,与TCD配合增加诊断率;但 临床工作中发现其显示狭窄的程度有放大疾病程 度的劣势,而且对于一些血管弯曲或变异的清况 如大脑后动脉主要由前循环供血时,MRA可能造成 大脑后动脉P1段近端狭窄或闭塞的假象。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影像诊断与介入治疗
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医学影像科
—— 刘 增 品
概 况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占脑卒中 的80%以上,在亚洲人群中,特别是3050岁的脑缺血发作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 化性狭窄占主要地位, 一些高龄患者可 同时存在颅内、外动脉的多发狭窄。
文献报道大脑中动脉狭窄的年卒中率为8%。 颅内段颈内动脉狭窄病人的脑缺血事件率为 27.3%,其中卒中率为15.2%。 华法林-阿司匹林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 临床研究WASID研究组报告,即使进行抗凝或 抗血板治疗,基底动脉狭窄的年卒中率仍高达 10.7%,小脑后下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狭窄的年 卒中率为6.0%。
手术技术要点: 手术技术要点: 4、扩张球囊压力遵照小量、多次、缓慢的 原则,支架释放亦遵循缓慢、渐进的原则。 5、准确测量狭窄长度及两端正常血管的直 径,选择最短的长度,支架直径与正常血管 直径相同或略小,特别是有重要穿支动脉时。
术后处理及随访: 术后处理及随访:
(略)
病例1:男性,63岁,右侧肢体无力伴言语不利入院,CT示双 顶叶梗塞,MR左侧基底节多发腔隙性脑梗塞,已形成软化。 DSA左侧颈内动脉C4段狭窄明显;2/20mm MAVERCK球囊扩 张术前、术后。应用3.5/16mm支架通过困难.
左侧颈总动脉与头臂干共干 左侧椎动脉起源于主动脉弓
右侧迷走锁骨下动脉
MRA与DSA比较 与 比较
Firebird 冠脉涂层支架 3*13mm.
患者,男性、63岁。 头晕、恶心、呕吐一个月。
MRA
DSA血管迂曲假象 血管迂曲假象
女,53岁,主因头痛查体
男 , 24 岁 狭 窄 长 度 5 mm.
支架3/16mm
术中左颈内造影
术后第3天MRA表现
损 伤 再 经 处 理 后 恢 复 . 注 , 后
男 发 68 岁 昏 术 迷 后 考 麻 虑 醉 再 清 灌 醒 , ,
, ,
1999年Melak等和Mori等报道了颅内椎基底 动脉狭窄内支架成形术,
Gomez等于2000年报道了症状性大脑中动 脉狭窄的内支架成形术。
病 因:
动脉粥样硬化, 结节性动脉炎, Moyamoya病和动脉夹层。
发病部位: 发病部位: 颅内动脉狭窄好发生于颈内动脉 虹吸段、大脑中动脉主干、椎动脉 入颅处、椎基底动脉交界和基底动 脉。
影像学检查手段及优化: 影像学检查手段及优化:
经颅多谱勒超声(TCD) 1、经颅多谱勒超声(TCD):颅内血管内径 缩小50%以上时,血流速度明显增高,血 管造影可发现管径狭窄。 2、CT及CTA:可以判定闭塞血管部位以及 CT及CTA: 侧枝循环状况,对Willis环的结构显示 良好。
影像学检查手段及优化: 影像学检查手段及优化:
支架2.5/8mm
病例6:男,65岁,左侧肢体无力,DSA显示基底动脉狭窄,释放 病例 : 岁 左侧肢体无力, 显示基底动脉狭窄, 显示基底动脉狭窄 支架前出现左侧大脑后动脉闭塞,动脉内应用尿激酶10万单位, 无变化,随释放支架,造影显示左侧颈内动脉皮层支部分侧枝形 成,术后3小时患者出现左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不敏感,后呈典 型动眼神经麻痹表现,考虑穿支损伤所致。复查MRA基底动脉显 示不清。
禁忌症: 禁忌症:
非“罪犯”血管,或病变开通后病人不能 获益; 无适合的血管入路; 6周内发生过卒中;卒中后留有严重残疾; 合并颅内血管畸形或肿瘤。
术前术要点: 手术技术要点:
1、准确判定罪犯血管,详细了解血管造影情 况,决定手术入路。 2、主张全麻。 3、导引导管尽量一步到位,防止反复刺激造 成血管痉挛。
颅内血管狭窄的造影分型(Mori分型) 颅内血管狭窄的造影分型(Mori分型): 分型 型病变: A型病变:呈同心性或适度偏心性狭窄,长度 ‹5mm。 B型病变 型病变:表现为偏心性狭窄,长度5-10mm或 闭塞,但时间‹3个月。 型病变: C 型病变 : 狭窄长度›10mm,血管明显扭曲或 闭塞时间≥3个月。
影像学检查手段及优化: 影像学检查手段及优化:
全脑血管造影:是一种创伤性的检查方法, 4 、 全脑血管造影 费用高,但目前仍是观察脑血管疾患的“金标 准”,它可以完整显示颅外、颅内脑血管的整 体情况,清晰提示不同部位的狭窄部位、长度、 程度、形态以及狭窄远端的脑实质染色程度, 特别是观察血液动力学变化,血流速度及侧枝 循环情况,是进行介入治疗患者术前必不可少 的检查手段。
男性,44岁,狭窄长度6MM,累及分叉.
男,64岁,脑 梗塞,MRA 与DSA不 一致,造影 发现椎动 脉狭窄.大 脑中 Moya 现象。
介入治疗适应症: 介入治疗适应症:
症状性、反复发作性、药物难以控制的低血 流量性TIAs; 颅内动脉狭窄的部位与病人的TIA症状有明确 的对应关系; 造影证实的动脉狭窄率>50%,病变长度小于 10mm,病变长度大于10mm的病变应当慎重;
MRA
DSA术前
DSA术后
病例2:男,65岁,头晕、视物 不清伴左下肢无力。
3/13mm支架
病例3:男,56岁,右侧肢体麻木伴视物成双。
支架3/13mm;4/16mm
•病例4:男性、49岁,主因发作性头晕伴右侧肢体无 力。
支架2.5/8mm
病例5:男,32岁,左侧肢体无力,CT示右顶深脑梗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