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土壤肥料学授课教案.doc
《土壤肥料学教案》
《土壤肥料学教案》word版一、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土壤肥料学是植物生产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研究土壤和肥料的基本性质、肥力评价、改良利用及合理施肥技术。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土壤和肥料的基本知识,提高土壤肥力,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1.2 课程目标(1)了解土壤的组成、分类和分布特征;(2)掌握土壤肥力的评价方法和提高途径;(3)熟悉肥料的种类、性质和合理施用技术;(4)了解土壤污染与防治对策;(5)培养学生从事农业生产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2.1 土壤概述(1)土壤的组成及结构;(2)土壤的分类与分布;(3)土壤的功能与重要性。
2.2 土壤肥力评价(1)土壤肥力的概念及其组成;(2)土壤肥力评价方法;(3)土壤改良与利用。
2.3 肥料概述(1)肥料的种类及其作用;(2)肥料的性质与施用技术;(3)有机肥料的制备与利用。
2.4 合理施肥技术(1)作物需肥规律;(2)肥料利用率与损失;(3)施肥方法与时期。
2.5 土壤与肥料污染及其防治(1)土壤污染类型与途径;(2)肥料污染来源与影响;(3)土壤与肥料污染的防治对策。
三、教学方法3.1 课堂讲授采用PPT、视频等多媒体手段,生动形象地讲解土壤肥料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
3.2 实验操作安排土壤和肥料样品分析、肥料施用等技术操作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3.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土壤肥料问题案例,进行剖析和讨论,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提问,共同进步。
四、教学评价4.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实验报告、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成绩的40%。
4.2 考试成绩包括理论知识考试和实际操作考试,占总成绩的60%。
五、教学资源5.1 教材《土壤肥料学》,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作者:、。
5.2 参考书目(1)《土壤学》,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作者:、赵六;(2)《肥料学》,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作者:孙七、周八。
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教案
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教案第一篇: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教案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教案绪论(一)绪论教学时数(1 学时)(二)教学主要内容与要求1、土壤、土壤肥力的基本概念2、土壤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3、土壤学的任务(三)教学重点 1、土壤的作用、土壤与土壤肥力的概念 3、土壤的物质组成及功能(四)相应的实习、实验内容:田间认地与田间认土(五)推荐参考书籍、文献1.《土壤地理学》,李天杰主编,高教出版社; 2.《土壤学》,仲跻秀主,1992,9 ; 3.《土壤地理学》,黄昌勇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5 ;4.《土壤学》,朱祖祥主编,农业出版社,1983,5 ;《土壤肥料学》,关连珠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5 ;(六)讲授的主要内容:•土壤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一)土壤是重要的生产资料1、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以土壤为基础 2、人类的其他生产活动离不开农业生产活动(二)土壤是宝贵的自然资源 1、土壤是宝贵的自然资源 2、土壤资源是可再生的资源、土壤资源的稀缺性---相对于人类的需求来说,总不能满足需要•土壤与土壤肥力土壤的概念指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1、土壤的物质组成及其功能(1)有机质:占干物质总重的 5% 为微生物提供营养、能量,调理土壤性质,提供植物营养(2)矿物质:占物质总重的 95%,为植物提供养分(3)土壤水分:含各种溶质,供生物部分利用(4)土壤空气:水汽饱和,通气供根系呼吸,土壤动物、微生物利用(5)微生物:微生物的大本营,一亩肥沃的土壤,150CM 深的表土中有300 公斤以上。
分解有机质,为植物提供养分;产生抗生素,预防植物病害发生;产生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合成腐殖质,改善土壤理化性质。
(二)土壤肥力的概念指植物生长期间,土壤连续的、协调的供应植物水、肥、气、热及其他条件的能力。
土壤肥力四因子:水分、养分、空气、热量* 土壤肥力四因子不可替代,自然肥力----没有受人为活动干扰,自然土壤所具有的肥力。
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教案
一、教案名称:土壤的形成与分类教学目标:1. 了解土壤的形成过程及其主要因素;2. 掌握土壤的分类依据和常见土壤类型;3. 能够分析不同土壤类型的特点和分布规律。
教学内容:1. 土壤的形成过程:岩石的风化、成土过程;2. 土壤的分类依据: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生物性质;3. 常见土壤类型:砂土、黏土、壤土、黑土、红土等;4. 土壤类型的分布规律:气候、地形、母质等因素的影响。
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土壤形成过程、分类依据和常见土壤类型;2. 互动:提问、讨论不同土壤类型的特点和分布规律;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加深对土壤分类和分布的理解。
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土壤形成和分类的理解;2.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绘制土壤类型分布图,巩固所学知识。
二、教案名称:土壤的物理性质教学目标:1. 了解土壤的物理性质及其重要性;2. 掌握土壤粒径分布、孔隙度、质地等主要物理性质;3. 能够分析不同土壤物理性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教学内容:1. 土壤粒径分布:砂、黏、壤土的粒径分布特点;2. 土壤孔隙度:土壤孔隙的类型、分布和功能;3. 土壤质地:砂土、黏土、壤土的质地特点;4. 土壤物理性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土壤通气、保水、排水等功能。
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土壤物理性质的定义、测量方法和影响因素;2. 实验演示:观察不同土壤物理性质的实验现象;3. 互动:讨论土壤物理性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土壤物理性质的理解;三、教案名称:土壤的化学性质教学目标:1. 了解土壤的化学性质及其重要性;2. 掌握土壤pH值、有机质、养分等主要化学性质;3. 能够分析不同土壤化学性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教学内容:1. 土壤pH值:pH值的测量方法及对植物生长的影响;2. 土壤有机质:有机质的含量、来源及作用;3. 土壤养分:养分含量、形态及植物吸收机制;4. 土壤化学性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养分供应、土壤酸碱度等。
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教案
一、教案名称:土壤的组成与分类教学目标:1. 理解土壤的组成成分及其作用;2. 掌握土壤的分类方法和我国主要土壤类型;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土壤的组成成分:岩石风化物、有机质、水分、空气、微生物;2. 土壤的分类方法:物理分类法、化学分类法、生物分类法;3. 我国主要土壤类型:黑土、黄土、红土、壤土、沙土等。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土壤样本,引发学生对土壤的好奇心;2. 讲解:详细讲解土壤的组成成分及其作用,重点介绍各类土壤的特点;3. 实践:学生分组观察和分析不同土壤样本,了解土壤的分类方法和我国主要土壤类型;4.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土壤的组成与分类知识,加深记忆。
教学评价:1. 学生能熟练掌握土壤的组成成分及其作用;2. 学生能理解并运用土壤的分类方法;3. 学生能列举我国主要土壤类型并了解其特点。
二、教案名称:土壤肥力与土壤养分教学目标:1. 理解土壤肥力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 掌握土壤养分的来源、存在形式和转化规律;3. 培养学生对土壤肥力的保护和提升意识。
教学内容:1. 土壤肥力的概念及其评价指标:有机质、养分、水分、空气、微生物;2. 土壤养分的来源:成土母质、施肥、生物作用;3. 土壤养分的存在形式和转化规律:无机养分、有机养分、微生物养分;4. 提高土壤肥力的措施:合理施肥、改良土壤、保护土壤。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土壤肥力测试实验,引发学生对土壤肥力的兴趣;2. 讲解:详细讲解土壤肥力的概念及其重要性,重点介绍土壤养分的来源、存在形式和转化规律;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土壤肥力测试实验,了解提高土壤肥力的措施;4.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土壤肥力与土壤养分知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评价:1. 学生能熟练掌握土壤肥力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 学生能理解并运用土壤养分的来源、存在形式和转化规律;3. 学生能提出提高土壤肥力的措施,具备一定的环保意识。
土壤肥料学基础教案
土壤肥料学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土壤的组成、结构和性质,以及土壤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2、使学生掌握肥料的种类、特性和合理使用方法,理解肥料对作物生长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土壤肥料相关问题的能力。
4、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
(2)常见肥料的种类、成分和作用。
(3)土壤肥力的评价和保持方法。
(4)合理施肥的原则和技术。
2、难点(1)土壤胶体的性质和土壤保肥供肥机制。
(2)肥料的化学反应和在土壤中的转化过程。
(3)根据土壤和作物特点制定施肥方案。
三、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通过讲解、图示和案例分析,系统传授土壤肥料学的基本概念和知识。
2、实验教学:安排学生进行土壤和肥料的分析实验,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3、讨论交流:组织学生针对实际问题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4、实地考察:带领学生到农田或农业示范基地进行实地观察,加深学生对土壤肥料应用的直观认识。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不同类型的土壤和农作物生长状况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土壤和肥料与农业生产关系的兴趣,提出问题:“为什么有的土地肥沃,能长出茂盛的庄稼,而有的土地贫瘠,作物生长不良?”从而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二)土壤的组成与结构1、土壤矿物质讲解土壤矿物质的来源、种类(如石英、长石、云母等)及其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2、土壤有机质介绍土壤有机质的成分(包括动植物残体、微生物等)、作用(如改善土壤结构、提供养分等)以及其在土壤中的转化过程。
3、土壤水分阐述土壤水分的存在形式(吸湿水、膜状水、毛管水和重力水)及其对作物生长的意义。
4、土壤空气分析土壤空气的组成、特点以及与大气的交换过程,强调其对土壤微生物活动和作物根系呼吸的重要性。
5、土壤结构讲解土壤结构体的类型(如块状、柱状、片状、团粒状等)及其形成机制,重点介绍团粒结构的优点(如通气性好、保水性强等)。
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教案
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教案第一章:土壤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土壤的定义、组成和特性;2. 掌握土壤的形成和发育过程;3. 熟悉土壤的功能和重要性。
教学内容:1. 土壤的定义和组成:土壤的组成成分,包括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2. 土壤的特性:物理特性(如质地、结构、孔隙度等)和化学特性(如酸碱度、养分含量等);3. 土壤的形成和发育:土壤形成的过程,如成土过程、土壤发育的阶段;4. 土壤的功能和重要性:土壤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如养分循环、水分保持、生物多样性等。
教学活动:1. 引入讨论:为什么土壤被称为“地球的皮肤”?2. 讲解和演示:使用PPT或实物展示土壤的组成和特性;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土壤的形成和发育过程;4. 案例研究:研究特定土壤类型的形成和功能;5. 总结和复习:通过问答或小测试的方式巩固所学内容。
第二章:土壤分类和分布教学目标:1. 掌握土壤分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2. 了解世界土壤分布的主要类型和特征;3. 熟悉我国土壤资源的分布和利用状况。
教学内容:1. 土壤分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土壤分类的依据和层次,如土壤质地、酸碱度、养分含量等;2. 世界土壤分布的主要类型:不同气候区域的土壤类型,如森林土壤、草原土壤、沙漠土壤等;3. 我国土壤资源的分布和利用状况:不同地区的土壤类型,土壤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教学活动:1. 讲解和演示:使用PPT或地图展示世界和我国土壤资源的分布;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不同土壤类型的特征和利用状况;3. 案例研究:研究特定土壤类型在我国的分布和利用;4. 土壤样本观察:学生观察土壤样本,识别不同土壤类型的特征;5. 总结和复习:通过问答或小测试的方式巩固所学内容。
第三章:土壤物理性质教学目标:1. 掌握土壤质地的分类和特征;2. 了解土壤结构的形式和功能;3. 熟悉土壤孔隙度与水气运动的关系。
教学内容:1. 土壤质地的分类和特征:土壤质地的分类标准,如砂土、壤土、粘土等;2. 土壤结构的形式和功能:土壤结构的影响因素,如有机质、微生物、气候等;3. 土壤孔隙度与水气运动的关系:孔隙度的定义和测量,孔隙度对水分和气体运动的影响。
《土壤肥料学教案》
《土壤肥料学教案》word版第一章:土壤的基本概念与性质1.1 土壤的定义与重要性解释土壤的概念强调土壤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1.2 土壤的组成与结构介绍土壤的颗粒组成、有机质、微生物和水分等主要组成部分解释土壤层次结构,包括表土、心土和底土1.3 土壤的分类与分布介绍土壤的主要分类体系,如美国土壤分类系统和中国土壤分类系统讨论不同土壤类型的特征和分布规律1.4 土壤性质及其测量介绍土壤质地、孔隙度、容重、有机质含量等主要土壤性质讲解土壤性质的测量方法和评价标准第二章:土壤肥力与肥料的基本概念2.1 土壤肥力的概念与评价解释土壤肥力的含义介绍土壤肥力评价的方法和指标,如土壤有机质、氮、磷、钾含量等2.2 植物营养元素的基本概念介绍植物所需的主要营养元素,包括氮、磷、钾、钙、镁、硫等讲解植物营养元素的生理功能和来源2.3 肥料的分类与施用介绍肥料的种类,包括有机肥、化学肥料和生物肥料等讲解肥料的施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如施肥量、施肥时期和施肥方式等2.4 土壤肥料测试与肥料诊断介绍土壤肥料测试的方法和意义,如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氮磷钾含量等测试讲解肥料诊断的方法和步骤,以确定合理的施肥方案第三章:土壤水分与灌溉3.1 土壤水分的概念与作用解释土壤水分的含义和重要性介绍土壤水分的来源、存在形式和运动规律3.2 土壤水分的测量与评价讲解土壤水分的测量方法,如土壤水分含量、土壤水势等指标的测定介绍土壤水分评价的标准和方法3.3 灌溉的基本原理与技术讲解灌溉的必要性、时机和方式,如灌溉制度、灌溉方法等介绍灌溉设备和技术,如喷灌、滴灌、渗灌等3.4 灌溉水质与水资源的利用讨论灌溉水质的要求和标准强调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包括节水灌溉、雨水利用等技术第四章: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4.1 土壤侵蚀的概念与危害解释土壤侵蚀的含义和特点强调土壤侵蚀对农业生产和社会环境的影响4.2 土壤侵蚀的类型与过程介绍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冻融侵蚀等不同类型的土壤侵蚀讲解土壤侵蚀的过程和影响因素4.3 水土保持的措施与技术介绍水土保持的基本原则和目标讲解水土保持的措施和技术,如梯田、梯地、水土保持林草等4.4 土壤改良与培肥强调土壤改良的重要性介绍土壤改良的方法和措施,如土壤深翻、土壤改良剂等第五章:有机肥料与生物肥料5.1 有机肥料的概念与作用解释有机肥料的含义和特点强调有机肥料对土壤肥力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5.2 有机肥料的分类与施用介绍有机肥料的种类,如农家肥、绿肥、堆肥等讲解有机肥料的施用方法和注意事项5.3 生物肥料的概念与作用解释生物肥料的含义和特点强调生物肥料对土壤生物活性和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5.4 生物肥料的分类与施用介绍生物肥料的种类,如根瘤菌肥、菌肥、生物有机肥等讲解生物肥料的施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第六章:土壤污染与修复6.1 土壤污染的概念与类型解释土壤污染的含义和特点介绍重金属污染、有机污染、放射性污染等不同类型的土壤污染6.2 土壤污染的来源与影响讨论土壤污染的主要来源,如工业废弃物、农药化肥、生活污水等强调土壤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危害6.3 土壤修复的原理与技术讲解土壤修复的基本原理,如物理、化学和生物修复方法介绍土壤修复的技术,如土壤替换、固化/稳定化、植物修复等6.4 土壤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强调土壤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讨论土壤环境保护的政策措施和技术途径,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第七章:化肥与农药使用7.1 化肥的作用与分类解释化肥的概念和作用介绍氮肥、磷肥、钾肥等不同类型的化肥及其特点7.2 化肥施用的原理与技术讲解化肥施用的原则和方法,如施肥量、施肥时期和施肥方式等强调合理施用化肥的重要性,以避免环境和人类健康的风险7.3 农药的概念与分类解释农药的概念和作用介绍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等不同类型的农药及其特点7.4 农药使用的安全与环保强调农药使用的安全性和环保性讨论农药使用的规范和技术,以减少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负面影响第八章:土壤生态与保护8.1 土壤生态的概念与功能解释土壤生态的含义和特点强调土壤生态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如碳循环、养分循环等8.2 土壤生态的评估与保护介绍土壤生态评估的方法和指标讨论土壤生态保护的措施和技术,如生态恢复、生态建设等8.3 土壤生物多样性保护强调土壤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介绍土壤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方法和措施,如保护土壤栖息地、减少农药使用等8.4 土壤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发展强调土壤生态农业的重要性讨论土壤生态农业的理论与实践,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第九章:土壤质量与监测9.1 土壤质量的概念与评价解释土壤质量的含义和特点介绍土壤质量评价的方法和指标,如土壤肥力、土壤污染等9.2 土壤监测的方法与技术讲解土壤监测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如采样、分析、监测等强调土壤监测的重要性,以保障土壤质量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9.3 土壤改良与修复的案例分析分析土壤改良与修复的成功案例9.4 土壤管理与保护的政策措施强调土壤管理与保护的重要性讨论土壤管理与保护的政策措施和技术途径,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第十章:土壤肥料学的前沿与发展10.1 土壤肥料学的研究动态介绍当前土壤肥料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和进展强调土壤肥料学在农业科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10.2 土壤肥料学的新技术与发展讲解土壤肥料学领域的新技术,如土壤传感器、无人机监测等强调新技术在土壤肥料学中的应用前景和潜力10.3 土壤肥料学教育的现状与展望分析土壤肥料学教育的现状和挑战展望土壤肥料学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未来趋势10.4 土壤肥料学家的职业发展强调土壤肥料学家的重要性和贡献介绍土壤肥料学家的职业发展路径和机遇重点和难点解析第六章:土壤污染与修复补充说明:土壤污染的来源包括工业废弃物、农药化肥、生活污水等,这些污染源对土壤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土壤肥料学教案范文
土壤肥料学教案范文教案主题:土壤肥料学教案目标:1.了解土壤的基本特性和组成。
2.理解肥料的种类和作用。
3.掌握肥料的施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4.培养学生对土壤肥料学的兴趣和研究能力。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15分钟)1.老师通过举例和幻灯片等方式介绍土壤肥料学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2.学生观看相关视频素材,加深对该主题的理解和认识。
二、理论讲解(30分钟)1.老师向学生介绍土壤的基本特性,包括颗粒级别、质地、pH值等。
2.老师讲解土壤的组成,包括有机质、无机物质、微生物等。
3.老师向学生介绍肥料的种类和功能,包括有机肥料、无机肥料、微生物肥料等。
三、实验演示(45分钟)1.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土壤样品收集和分析实验。
2.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判断土壤的肥力和特点。
3.老师示范如何正确施用不同种类的肥料,并讲解施用的时机和方法。
四、讨论和总结(30分钟)1.学生分组讨论土壤肥料学的应用场景和问题。
2.学生展示并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3.老师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点评和总结。
五、课堂作业(15分钟)1.要求学生根据课堂讲解和实验演示的内容,撰写一份关于肥料对土壤肥力改良的报告。
2.鼓励学生参考相关文献和科研成果,并提出自己的研究观点和建议。
教学资源:1.幻灯片和视频素材:用于导入和讲解的辅助工具。
2.土壤样品和实验设备:用于实验演示和分析的工具。
3.相关文献和报告:供学生参考和撰写课堂作业。
教学评估:1.学生在实验演示中的表现:根据实验数据和结论,评估学生对土壤肥料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学生的课堂讨论和报告:评估学生对土壤肥料学研究能力的培养情况。
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参加科学竞赛和学术交流活动,增加对土壤肥料学的了解和研究。
2.组织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土壤肥料学的认识和体验。
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理论讲解、实验演示和讨论等多种方式,促使学生对土壤和肥料的基本概念和应用有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通过实践操作和研究报告的要求,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科学素养。
土壤肥料学电子教案
土壤肥料学电子教案电子教案:土壤肥料学教学目标:1.了解土壤肥料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掌握土壤肥料的分类和基本组成;3.了解肥料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和应用。
教学重点:1.土壤肥料的分类和基本组成;2.肥料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和应用。
教学难点:1.肥料的选择和应用;2.肥料与土壤的相互作用。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一、引入(10分钟)1.呈现一张图表,展示不同土壤肥料的种类和应用场景;2.向学生提问:你们都知道土壤肥料吗?它在植物的生长中有什么作用?二、讲解土壤肥料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0分钟)1.讲解土壤肥料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2.介绍土壤肥料与土壤的相互作用原理,包括肥料的吸附、解吸、转化和迁移等过程。
三、讲解土壤肥料的分类和基本组成(30分钟)1.讲解常见的有机肥、无机肥和微生物肥的分类和特点;2.介绍土壤肥料中的主要营养元素和微量元素,以及它们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
四、探究肥料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和应用(30分钟)1.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比较不同肥料对植物生长的影响;2.讨论实验结果,总结肥料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如促进植物生长、增加产量、提高品质等;3.介绍合理的肥料应用和施肥技巧,以及注意事项。
五、小结与答疑(10分钟)总结土壤肥料学的核心内容,并回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手段:1.图片展示;2.实验观察;3.小组讨论。
教学评价:1.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设计、材料和方法、结果和讨论等;2.小组讨论记录:要求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记录重要观点和结论;3.课堂问答:根据学生的回答评价其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
拓展延伸: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一个农作物或花卉,利用所学知识设计并实施肥料施用方案,观察和记录其生长情况,并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教学资源:1.图表展示;2.实验器材和材料;3.参考书籍和网络资源。
教学反思:1.在教学中加入了实验环节,可以让学生亲自观察和实践,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2.通过小组讨论和问答环节,可以促进学生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3.在教学最后的拓展延伸环节,可以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土壤肥料学教案》
《土壤肥料学教案》word版第一章:土壤概述1.1 土壤的定义与重要性1.2 土壤的形成与发展1.3 土壤的组成与结构1.4 土壤的分类与分布第二章:土壤肥力与土壤质量2.1 土壤肥力的概念与评价2.2 土壤肥力的影响因素2.3 土壤质量与土壤环境保护2.4 土壤改良与土壤培肥第三章:植物营养与肥料3.1 植物营养的概念与类型3.2 植物营养的吸收与利用3.3 肥料的分类与性质3.4 肥料的施用技术与方法第四章:主要农作物对肥料的需求4.1 粮食作物对肥料的需求4.2 经济作物对肥料的需求4.3 蔬菜作物对肥料的需求4.4 果树对肥料的需求第五章:肥料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5.1 我国肥料资源的现状与问题5.2 肥料资源的高效利用技术5.3 肥料资源的开发与利用5.4 肥料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策略第六章:肥料的施用技术6.1 肥料施用的原则与方法6.2 基肥与追肥的施用6.3 肥料的深施与表面施用6.4 肥料施用的环境影响与调控第七章:土壤污染与防治7.1 土壤污染的类型与来源7.2 土壤污染的影响与诊断7.3 土壤污染的治理与修复7.4 土壤污染的预防与控制第八章:农田土壤管理8.1 农田土壤的轮作与间作8.2 农田土壤的深松与耕作8.3 农田土壤的水分管理8.4 农田土壤的养分管理第九章:有机肥料与生物肥料9.1 有机肥料的类型与作用9.2 有机肥料的施用技术与方法9.3 生物肥料的种类与应用9.4 微生物肥料的研究与发展第十章:肥料产业的发展与挑战10.1 肥料产业现状与市场分析10.2 肥料技术的创新与发展10.3 肥料政策与法规解读10.4 肥料产业的发展策略与挑战重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土壤肥料学》的教案内容,包括土壤的基本概念、土壤肥力与植物营养、主要农作物对肥料的需求、肥料资源的利用与可持续发展、肥料的施用技术、土壤污染与防治、农田土壤管理、有机肥料与生物肥料以及肥料产业的发展与挑战等方面的内容。
土壤肥料学教案教案
土壤肥料学教案教案本篇文章将为您提供一份高质量的学习《土壤肥料学》课程所需的教案。
通过该教案,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土壤与肥料的相关知识,掌握土壤与植物养分的关系,以及合理施肥的方法和技巧。
以下是教案的具体内容: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习土壤的形成与性质,了解土壤中各种养分的含量和作用。
2. 能力目标:能够分析土壤养分的供应与需求关系,合理选择肥料种类和施肥方法。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保护土壤与环境的意识,养成科学施肥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1. 掌握土壤的形成与性质,理解土壤养分的来源与含量。
2. 理解土壤与植物养分之间的关系。
3. 学会合理选择肥料种类和施肥方法,掌握科学施肥技巧。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1. 知识讲解a. 土壤的形成与性质i. 土壤形成过程: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的作用。
ii. 土壤性质:颜色、质地、疏松程度等。
b. 土壤养分的来源与含量i. 有机肥料与无机肥料的区别与特点。
ii. 养分的含量与比例- 氮、磷、钾的含量及作用。
- 微量元素的重要性。
2. 实验操作a. 土壤样品分析i. 采集土壤样品,并进行化验。
ii. 根据化验结果分析土壤中各种养分的含量。
b. 肥料配方与施肥i. 了解肥料种类及其特点。
ii. 根据不同作物的养分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肥料配方。
3. 讨论与解答a. 学生就教学内容进行讨论与提问。
b. 教师解答疑惑,并指导学生进行思考与拓展。
四、教学资源与评估1. 教学资源:PPT课件、实验器材、土壤样品等。
2. 评估方式:课堂讨论、实验记录、小组合作等。
3. 评估内容:a. 对土壤形成与性质的理解程度。
b. 对土壤养分来源与含量的掌握情况。
c. 通过实验记录与合作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肥料配方与施肥技巧的掌握水平。
五、教学反思与延伸1.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与内容,确保教学效果。
2. 延伸拓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土壤肥料学领域的前沿科研成果,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加强实践能力。
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教案
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教案第一章:土壤概述1.1 土壤的概念与重要性1.2 土壤的组成与结构1.3 土壤的分类与分布1.4 土壤的形成与发育1.5 土壤的功能与作用第二章:土壤物理性质2.1 土壤颗粒组成与质地2.2 土壤孔隙度与容重2.3 土壤水分性质与保持2.4 土壤温度与空气2.5 土壤的磁性、电性与其他物理性质第三章:土壤化学性质3.1 土壤矿物质与有机质3.2 土壤养分与有效性3.3 土壤酸碱性与pH值3.4 土壤中的氧化还原电位与Eh3.5 土壤中的碳酸盐与CO2第四章:土壤生物与微生物4.1 土壤生物的分类与作用4.2 土壤微生物的生态与代谢4.3 土壤动物与它们的功能4.4 土壤微生物与土壤肥力的关系4.5 土壤生物活性与土壤健康第五章:土壤退化与环境保护5.1 土壤侵蚀与风蚀5.2 土壤盐渍化与次生盐渍化5.3 土壤污染与净化5.4 土壤质量评价与监测5.5 土壤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第六章:土壤水分与植被6.1 土壤水分的来源与流动6.2 土壤水分的保持与利用6.3 土壤植被与覆盖6.4 土壤-植物系统中水分的转化与利用6.5 土壤水分管理与农业灌溉第七章:土壤肥力与植物营养7.1 土壤养分的来源与循环7.2 土壤肥力的评价与提高7.3 植物营养的平衡与失调7.4 土壤改良与施肥技术7.5 有机农业与土壤健康第八章:土壤与全球变化8.1 土壤碳循环与气候变化8.2 土壤氮循环与大气污染8.3 土壤有机质分解与温室气体排放8.4 土壤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8.5 土壤管理与全球环境治理第九章:土壤调查与土壤地理9.1 土壤调查的方法与步骤9.2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分析9.3 土壤图的编制与解读9.4 土壤地理分布与区域特征9.5 土壤信息系统与数据管理第十章:土壤科学与可持续发展10.1 土壤资源的评估与利用10.2 土壤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10.3 城市土壤与城市生态10.4 土壤科学研究的新进展10.5 土壤科学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与挑战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土壤的概念与重要性土壤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是教学的重点,需要通过实例和图示来帮助学生理解。
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教案
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教案第一章:土壤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土壤的定义、性质和功能;2. 掌握土壤的形成和分类;3. 了解土壤的组成和土壤颗粒的分布;4. 理解土壤的空气、水分和温度的调节作用。
教学内容:1. 土壤的定义和性质;2. 土壤的形成和分类;3. 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4. 土壤颗粒的分布及其对土壤性质的影响;5. 土壤的功能:生态、农业和环境功能。
教学活动:1. 引入土壤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土壤的重要性;2. 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让学生了解土壤的形成和分类;3. 分组讨论,让学生探究土壤的组成和作用;4. 实地考察,观察土壤颗粒的分布和土壤的功能。
第二章:土壤组成与土壤肥力教学目标:1. 了解土壤矿物质和有机质的特点和作用;2. 掌握土壤水分和空气的含量及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3. 理解土壤肥力的概念和评价方法;4. 掌握土壤养分的来源和循环。
教学内容:1. 土壤矿物质的特点和作用;2. 土壤有机质的特点和作用;3. 土壤水分和空气的含量及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4. 土壤肥力的概念和评价方法;5. 土壤养分的来源和循环。
教学活动:1.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土壤矿物质和有机质的特点;2. 角色扮演,让学生了解土壤水分和空气的重要性;3.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究土壤肥力的评价方法;4. 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土壤养分的来源和循环。
第三章:土壤分类与土壤利用教学目标:1. 了解土壤分类的方法和体系;2. 掌握黑土、红土、黄土等常见土壤类型的特点;3. 理解土壤利用的原则和方法;4. 掌握土壤保护的措施和重要性。
教学内容:1. 土壤分类的方法和体系;2. 常见土壤类型的特点:黑土、红土、黄土等;3. 土壤利用的原则和方法:耕地、林地、草地等;4. 土壤保护的措施和重要性。
教学活动: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不同土壤类型的特点;2. 实地考察,让学生了解土壤利用的原则和方法;3.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究土壤保护的措施和重要性;4. 制定土壤保护计划,让学生参与土壤保护的行动。
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教案
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教案第一章:土壤概述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土壤的定义、组成和特性。
2. 掌握土壤的主要功能和作用。
3. 了解土壤的分类和分布。
二、教学内容1. 土壤的定义和组成:土壤的概念、土壤的组成要素(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生物)。
2. 土壤的特性:土壤的吸附性、保水性、通气性、渗透性和稳定性。
3. 土壤的功能和作用:土壤的支持植物生长、土壤的过滤和净化功能、土壤的微生物作用。
4. 土壤的分类和分布:土壤的分类体系、不同类型的土壤及其分布。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土壤的定义、组成、特性和功能。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土壤实例,加深学生对土壤特性和功能的理解。
3. 小组讨论法:讨论土壤分类和分布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合作能力。
四、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土壤定义、组成和特性的理解。
2. 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对土壤分类和分布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第二章:土壤形成与发育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土壤形成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2. 掌握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和影响。
3. 了解土壤发育的不同阶段和特点。
二、教学内容1. 土壤形成的基本原理: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2. 土壤发育的因素:母质、气候、生物、时间和地形。
3. 土壤发育的阶段:原生土壤、次生土壤和成熟土壤。
4. 土壤发育的特点:土壤层次性、土壤质地变异和土壤剖面结构。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土壤形成的基本原理和土壤发育的因素。
2.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进行土壤剖面观察,加深对土壤发育阶段和特点的理解。
3. 小组讨论法:讨论土壤发育的不同阶段和特点,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合作能力。
四、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土壤形成原理和土壤发育因素的理解。
2. 土壤剖面观察报告:评估学生在实地考察中对土壤发育阶段和特点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第三章:土壤物理性质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其对土壤功能的影响。
2. 掌握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土壤孔隙度和土壤湿度等概念。
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教案
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土壤的定义、组成、分类和分布特点。
2. 掌握土壤的基本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
3. 了解土壤的形成过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4. 认识土壤的功能和土壤资源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土壤的定义与组成:介绍土壤的定义,分析土壤的组成成分,包括岩石风化物、有机质、水分和空气等。
2. 土壤的分类与分布:讲解土壤的分类体系,介绍不同类型的土壤及其分布特点。
3. 土壤的物理性质:解析土壤的颗粒组成、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土壤孔隙度等物理性质。
4. 土壤的化学性质:阐述土壤的酸碱度、土壤养分、土壤有机质、土壤盐分等化学性质。
5. 土壤的生物性质:介绍土壤微生物、土壤动物、土壤植物等生物性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土壤的定义、组成、分类、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等内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土壤类型的特点和分布情况,加深学生对土壤的认识。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土壤功能和土壤资源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案、教材、课件等教学资料。
2. 土壤样品、显微镜等实验器材。
3. 投影仪、计算机等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土壤定义、组成、分类、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的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学生对土壤学知识的学习。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土壤实验中的观察、分析和思考能力。
4. 小组讨论报告: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思考深度。
六、教学内容:6. 土壤的形成与发育:解析土壤的形成过程,包括成土因素、成土过程和土壤发育阶段。
7. 土壤肥力的概念与分类:介绍土壤肥力的定义,解析土壤肥力的构成要素,包括物理肥力、化学肥力和生物肥力。
8. 土壤改良与培肥:讲解土壤改良的方法和原则,包括改良剂的使用、土壤结构改良、土壤排水改良等。
9. 土壤污染与防治:介绍土壤污染的类型、来源和危害,解析土壤污染防治的方法和措施。
《土壤肥料学教案》
《土壤肥料学教案》第一章:土壤的基本概念与性质1.1 土壤的定义与重要性解释土壤的概念强调土壤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1.2 土壤的组成与结构介绍土壤的组成要素(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微生物)解释土壤的层次结构(表土、心土和底土)1.3 土壤的分类与分布介绍土壤的分类体系讨论土壤在不同地区的分布规律1.4 土壤的性质与指标介绍土壤的物理性质(颜色、质地、结构、孔隙度等)讨论土壤的化学性质(pH值、养分含量、有机质含量等)第二章:土壤肥力与养分循环2.1 土壤肥力的概念与评价解释土壤肥力的概念介绍土壤肥力的评价方法2.2 土壤养分的分类与作用介绍主要土壤养分(氮、磷、钾、钙、镁、硫等)讨论各类养分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2.3 养分循环与土壤肥力的维持解释养分循环的概念讨论土壤肥力的维持与提高方法2.4 有机肥料的使用与management介绍有机肥料的种类与特点讨论有机肥料的使用方法与管理技巧第三章:土壤改良与保育3.1 土壤退化的类型与危害介绍土壤退化的主要类型(水蚀、风蚀、盐碱化等)强调土壤退化对农业生产和环境的影响3.2 土壤改良的方法与技术介绍土壤改良的方法(改良剂的使用、水平梯田建设等)讨论土壤改良技术的应用与效果3.3 土壤保育的重要性与措施强调土壤保育的重要性讨论土壤保育的措施(轮作、免耕、作物残余物管理等)3.4 可持续农业与土壤健康管理介绍可持续农业的概念讨论土壤健康管理的方法与实践第四章:植物营养与施肥原理4.1 植物营养的基本需求与吸收机制讨论植物营养的基本需求(NPK等)解释植物吸收养分的机制4.2 施肥的目的与原则介绍施肥的目的(满足植物营养需求、提高产量与品质等)讨论施肥的原则(适量施肥、养分平衡、施肥时间等)4.3 化肥的使用与管理介绍化肥的种类与特性讨论化肥的使用方法与管理技巧4.4 有机肥料与生物肥料的应用介绍有机肥料与生物肥料的特点与应用讨论有机肥料与生物肥料的使用效果与管理方法第五章:施肥技术与管理5.1 施肥方法与技术介绍常见的施肥方法(撒施、冲施、叶面喷施等)讨论施肥技术的应用与注意事项5.2 施肥计划的设计与实施强调制定施肥计划的重要性介绍制定施肥计划的方法与步骤5.3 土壤测试与养分监测介绍土壤测试的方法与意义讨论养分监测的方法与实践5.4 施肥与环境影响讨论施肥对环境的影响(水体污染、土壤盐碱化等)介绍减少施肥环境影响的方法与技术这只是一个初步的教案设计,你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进行调整和修改。
土壤肥料学教案教案
土壤肥料学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土壤的组成和特点。
2.掌握土壤中养分的分类和特点。
3.了解肥料的类型和使用方法。
4.培养学生对土壤肥料的重要性和有效利用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土壤的组成和特点1.1土壤的物理性质:颗粒大小、容重、保水性等。
1.2土壤的化学性质:酸碱度、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等。
1.3土壤的生物性质: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2.土壤中的养分2.1主要养分:氮、磷、钾的特点和作用。
2.2次要养分:钙、镁、硫、铁的特点和作用。
2.3微量元素:锌、铜、锰、硼等的特点和作用。
3.肥料的类型和使用方法3.1有机肥料:堆肥、沼液等的特点和使用方法。
3.2矿质肥料:氮肥、磷肥、钾肥等的特点和使用方法。
3.3微量元素肥料:硼肥、锌肥、锰肥等的特点和使用方法。
4.土壤肥料的使用与工具4.1肥料的施用方法。
4.2肥料施用的工具:施肥机、喷雾器等。
4.3肥料施用的时机。
三、教学过程1.前期准备1.1教师准备好教学用具:教材、实验装置、图片等。
1.2教师预习教材内容,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1.3教师在黑板上写下教学目标和重点内容。
2.导入新知2.1教师通过图片或实物向学生展示土壤的特点和养分的重要性。
2.2提出问题:你知道土壤的组成和养分有哪些吗?2.3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帮助学生补充完整。
3.知识讲解3.1土壤的组成和特点。
3.2土壤中的养分及其特点。
3.3肥料的类型和使用方法。
3.4土壤肥料的使用与工具。
4.实验展示4.1教师选取一些常见的肥料进行实验展示。
4.2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解释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
4.3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5.小结归纳5.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要点。
5.2学生向教师提问,教师解答学生的问题。
6.课堂练习6.1教师提供一些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
6.2学生上台讲解自己对土壤肥料学的理解和应用。
7.拓展延伸7.1教师向学生提供一些相关材料和书籍,供学生进一步了解和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肥料学教案课程代码:0745006课程类别:学科核心课课程学时:36教师姓名:范富教师职称:教授授课学期: 2015-2016第二学期年级专业:14 草业科学2016 年 2 月 27 日授课时间2016 年 3 月 2 日星期三第3,4节课次1章(节)绪论明确土壤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掌握土壤及土壤肥力的概念;了解土壤肥料教学目的学的发展概况和新动向;了解2l世纪土壤肥料科学的任务及发展前景;了解土壤学科体系、研究内容和方法。
教学设计包括主要内容、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互动环节等主要内容:绪论一、土壤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一)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二)土壤耕作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环节(三)土壤是农业生产各项技术措施的基础(四)土壤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五)肥料是农业优质高产的保证二、土壤及土壤肥力(一)土壤(二)土壤肥力三、土壤肥料科学发展概况(一)古代土壤肥料科学的发展(二)近代土壤肥料科学的发展(三)建国以后土壤肥料科学的发展四、 2l 世纪土壤肥料科学的任务及发展前景(一) 21 世纪土壤肥料科学的任务(二) 21 世纪土壤肥料科学发展前景五、土壤学科体系、研究内容和方法(一)分支学科及研究内容(二)土壤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三)土壤学的研究方法重点难点:重点是土壤及土壤肥力,难点是土壤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发现法教学手段及互动环节:讲授式、互动式课后作业1 、概括农业化学学派、农业地质学派、土壤发生学派三种学派学术观点、贡献及错误。
或阅读书目、下次课2 、查阅资料,了解土壤肥料学发展简史,并做读书笔记。
预习内容授课时间2016 年 3 月 3 日星期四第3,4节课次2章(节)第一章(1,2节)教学目的理解岩石的风化;了解土壤母质的性质和类型。
教学设计包括主要内容、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互动环节等主要内容:第一章土壤矿物质* 第一节岩石的风化一、地壳的元素组成(一)地壳的元素含量(二)地壳元素组成的特点(三)地壳如何变成具有肥力的土壤二、成土的主要矿物(一)矿物 (Mineral)(二)主要成土矿物三、成土的主要岩石(一)岩石 (Rock)(二)主要成土岩石(三)岩石矿物的种类对土壤的化学组成、物理性质的影响四、岩石风化的类型(一)物理风化(Mechanical weathering)(二)化学风化(Chemical weathering)(三)生物风化(Biological weathering)第二节土壤母质的性质和类型一、母质的性质(一)土壤母质(Soil parent material)(二)土壤母质的性质(三)土壤母质的肥力远不能满足植物的需要二、土壤母质的类型(一)残积物(Elvium)(二)坡积物 (Slope wash)(三)洪积物(Flood deposit)(四)冲积物(Alluvial deposit)(五)湖积物(Lake sediment)(六)海积物(七 )风积物 (Aeolian sediment)(八)黄土沉积物(Loess deposit)(九)保德红土重点难点:重点岩石的风化教学方法:案列分析法教学手段及互动环节:讲授式、互动式课后作业或阅读书目、下次课预习内容授课时间2016 年 3 月 9 日星期三第3,4节课次3章(节)第一章(3,4节)了解土壤的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掌握土壤的机械组成;熟练掌握土壤质地测定方教学目的法。
教学设计包括主要内容、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互动环节等主要内容:第一章土壤矿物质第三节土壤的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一、土壤的矿物组成(一)原生矿物(Primary mineral)(二)次生矿物(Secondary mineral)二、土壤矿物的化学组成**第四节土壤的机械组成一、土壤粒级(一)土粒分级(二)各粒级理化性质二、土壤质地(Soil texture )(一)概念(二)土壤质地的生产特性(三)不同质地土壤的利用(四)土壤质地的改良重点难点:难点是土壤机械组成,重点不同质地的生产特性。
教学方法:启发式,案列分析法教学手段及互动环节:讲授式、互动式课后作业或阅读书综述壤土的生产特性目、下次课预习内容授课时间2016 年 3 月 10 日星期四第3,4节课次4章(节)第二章(1,2,3,节)了解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类型和组成;掌握土壤有机质的转化过程;了解土壤腐殖教学目的质的分离提取及组成和性质,了解腐殖质在土壤中存在的形态;了解土壤有机质转化的条件和标志。
教学设计包括主要内容、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互动环节等主要内容:第二章土壤有机质第一节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类型和组成一、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和类型(一)来源(二)类型二、土壤有机质的组成及其性质(一)糖类、有机酸、醛、醇、酮、以及相近的化合物(二)纤维素和半纤维素(三)木质素(四)含氮化合物(五)树脂、脂肪、蜡质、单宁等(五)树脂、脂肪、蜡质、单宁等* 第二节土壤有机质的转化过程一、土壤有机质转化的承担者——土壤微生物(一)为什么土壤微生物在土壤有机质转化中的作用特别重要(二)土壤微生物(Soil microorganism)二、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Mineralization of soil organicmatter)(一)不含氮有机质的分解(二)含氮有机质的分解(三)含磷有机质的转化(三)含磷有机质的转化三、土壤有机质的腐殖化过程(Humification of soil organicmatter)第三节土壤腐殖质一、腐殖质的分离提取(一)溶于碱,而不溶于酸和酒精的胡敏酸(褐腐酸 )(二)溶于碱和酸的富里酸(黄腐酸 )(三)溶于碱和酒精,而不溶于酸的吉马多美朗酸(棕腐酸 ) (四)不溶于碱、酸和酒精的胡敏素(黑腐素 )二、腐殖质在土壤中存在的形态三、腐殖质的组成和性质(一)胡敏酸与富里酸有共同特征(二)胡敏酸的组成和性质(三)富里酸的组成和性质重点难点:难点是土壤有机质转化。
教学方法:启发式,案列分析法教学手段及互动环节:讲授式、互动式课后作业或阅读书目、下次课预习内容授课时间2016 年 3 月 16 日星期三第3,4节课次5章(节)第二章(4,5,6,7节)了解土壤有机质转化的条件和标志;掌握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作用;了解有机教学目的质在生态环境上的作用;理解增加土壤有机质的途径;熟练掌握土壤有机质的测定方法。
教学设计包括主要内容、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互动环节等主要内容:第二章土壤有机质第四节土壤有机质转化的条件和标志一、影响有机质转化的条件(一)植物有机残体的碳氮比(二)土壤环境条件二、有机质转化特点的指标及其意义(一)有机质转化特点的指标(二)意义**第五节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作用一、土壤有机质是植物和微生物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二、有机质改良土壤物理性质的作用(一)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二)土壤有机质还可以降低粘土的粘结力,增加砂土的粘结力,改善不良质地的耕作性能。
三、腐殖质调节土壤化学性质的作用四、有机质对生物性质的影响五、有机质促进岩石和矿物的风化作用六、有机质对提高土壤温度的作用七、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能力八、腐殖质在植物营养中的间接作用第六节有机质在生态环境上的作用一、有机质与重金属离子的作用二、有机质对农药等有机污染物的固定作用三、土壤有机质对全球碳平衡的影响* 第七节增加土壤有机质的途径一、影响土壤有机质的含量的因素(一)腐殖化系数(Humification coefficient)(二)矿化率 (Mineralization rate)二、增加土壤有机质的途径(一)种植绿肥(二)发展畜牧业(三)秸秆还田重点难点:重点是土壤有机质的作用教学方法:启发式,案列分析法教学手段及互动环节:讲授式、互动式课后作业或阅读书目、下次课预习内容1、分析说明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条件。
2、某土壤每亩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为 2%,设矿化率为 2% ,假定所施有机物质为紫云英 , 其腐殖化系数为 0.25,含水率为 86% ,每年每亩至少要补充多少紫云英,才能基本维持原有土壤有机质的平衡 (每亩耕层土重按 150000kg 计算 )?授课时间2016 年 3 月 17 日星期四第3,4节课次6章(节)第三章(1节)了解土壤水分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掌握土壤水分的能量概念、土壤水分的保持教学目的和分类、土壤水分含量及其有效性,理解土壤水分状况与作物生长、土壤水分状况的调节。
教学设计包括主要内容、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互动环节等主要内容:第三章土壤水分、空气和热量状况* 第一节土壤水分一、土壤水分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一)是有机质的主要组成成分(二)是植物生存及生长的必需物质(三)是植物吸收养分的主要输入渠道(四)土壤水还参与土壤中许多重要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五)土壤水分能调节植物生长发育机能二、土壤水分的能量状态(一)土水势(土壤水分势能)(Soil water potential)(二)土壤水吸力(Siol suction)(三)土壤水分特征曲线(Soil moisture characteristic curve)三、土壤水分的保持和分类(一)土壤水分的保持(二)土壤水分的类型及其性质四、土壤水分含量及其有效性(一)土壤墒情(Soil moisture)(二)土壤水分含量的表示方法(三)土壤含水量的测试技术(四)土壤水分的有效性五、土壤水分运动(一)液态水运动(二)气态水(vaporous water) 运动(三)水进入土壤(四)地下水类型、分布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六、土壤水分状况与作物生长(一)土壤水分平衡(Soil moisture balance)(二)土壤水分状况(三)作物对水分的需求七、土壤水分状况的调节(一)灌水(二)搞好农田基本建设(三)精耕细作,防旱保墒(四)地面覆盖(五)保墒增温剂的应用(六)搞旱播种(七)排水重点难点:重点是土壤水分状况与作物生长,难点是土壤水分的能量概念。
教学方法:启发式,案列分析教学手段及互动环节:讲授式、互动式课后作业或阅读书目、下次课预习内容1.在一垂直土层中,地下水位离地110cm,A 点离地 10cm,与其垂直的B 点离地面40cm,A点的基质势为 -100cmH2O , B 点为 -80cmH2O ,判断 B 点垂直水流的方向。
2.假定某一立方体的土壤为10cm×10cm×10cm, 其湿重为 1460g,其中水重为260g,土壤比重为 2.65,试求该立方体土壤的水重%,土壤容重,土壤总孔度。
3.某土壤比重为 2.7,容重为 1.55g/cm3 ,若现在土壤自然含水率为25%,问此土壤含水的空气容积是否适合于一般作物生长的需要?为什么?4、某土壤样品,其湿重为1000g,体积为 640cm3 ,当在烘箱中烘干后,它的干重为800g ,土壤比重为 2.65,试计算 :①该土壤样品的容重;② 该土壤样品的总孔度;③ 该土壤样品的孔隙比;④该土壤样品的水容%;⑤ 该土壤样品的三相比(固 :液 : 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