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个体化给药方案1
异环磷酰胺化疗方案
异环磷酰胺化疗方案引言异环磷酰胺(Ifosfamide)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磷酰胺类细胞毒药物,常用于治疗多种恶性肿瘤,如软组织肉瘤、卵巢癌、膀胱癌等。
本文将详细介绍异环磷酰胺化疗方案的使用方法、副作用及护理措施等内容。
用药方案异环磷酰胺化疗方案通常采用静脉输注的方式给药。
以下是一个常见的异环磷酰胺化疗方案示例:1.异环磷酰胺:根据患者的体表面积进行个体化剂量调整,通常以每平方米体表面积根据指定剂量给药,每天分次输液。
2.预防性用药:通常在用药前给予一定药物进行预防,包括抗过敏药物、抗恶心药物等。
疗效评估针对不同类型的肿瘤,异环磷酰胺化疗方案的疗效评估方法各有差异。
通常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评估:1.影像学检查:利用X光、CT、MRI等影像学技术观察病灶的变化,如缩小、消失等。
2.肿瘤标志物监测:根据患者血液中的肿瘤标志物水平变化来评估治疗效果。
3.临床症状观察:观察患者的症状是否改善,如疼痛减轻、食欲增加等。
副作用及护理措施异环磷酰胺化疗方案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如骨髓抑制、恶心呕吐、肾毒性等。
在进行化疗期间,需要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来减轻患者的不适。
1.骨髓抑制:化疗会对骨髓造血功能产生一定损害,导致血小板、红细胞、白细胞等减少。
护士需要定期监测患者血常规指标,及时处理出现的相关问题,如输血、促进造血等。
2.恶心呕吐:部分患者在化疗过程中会出现恶心呕吐的不适症状。
护士可以给予抗恶心药物,如5-HT3受体拮抗剂,同时建议患者在进食前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保持饮食清淡。
3.肾毒性:异环磷酰胺化疗可能对肾功能产生不良影响。
护士需要密切监测患者血清肌酐、尿量等指标,及时发现和处理肾损伤问题。
注意事项在进行异环磷酰胺化疗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并处理化疗引起的不良反应。
2.定期进行化疗周期评估,在治疗过程中注意调整药物剂量和间隔时间,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
1例利奈唑胺个体化给药案例报道
1例利奈唑胺个体化给药案例报道【摘要】本文介绍了一例利奈唑胺个体化给药案例。
患者病历描述显示患者为60岁男性,患有高血压和高血糖。
通过分析患者的基因型和药物代谢能力,制定了个体化用药方案。
疗效观察表明患者在个体化给药下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评估结果显示利奈唑胺个体化给药在患者身上取得了显著疗效。
讨论部分探讨了个体化给药的重要性及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前景。
结论指出个体化给药能够提高药物疗效,减少不良反应,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本文为利奈唑胺个体化给药提供了有益的案例报道,为临床个体化治疗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利奈唑胺、个体化给药、病历、用药方案、疗效观察、评估结果、讨论、重要性、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介绍研究背景利奈唑胺是一种常用的抗癫痫药物,广泛应用于癫痫患者的治疗中。
由于患者的个体差异性,药物代谢、吸收和耐受性可能存在差异,因此个体化给药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个体化给药可以根据患者的遗传特征、生理状态和药物代谢情况等因素进行精准调整,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同时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目前已有研究表明,个体化给药可以显著提高药物疗效,降低药物剂量引起的不良反应,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作用。
利奈唑胺个体化给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为癫痫患者的精准治疗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也为未来药物个体化给药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1.2 目的和意义利奈唑胺是一种具有抗癫痫、镇静、抗焦虑作用的药物,近年来被广泛用于治疗焦虑症、抑郁症、焦虑抑郁症以及癫痫等疾病。
个体化给药是指根据患者的具体身体特征、疾病情况以及药物代谢动力学等因素来设计合适的药物剂量和用药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本文旨在介绍一例利奈唑胺个体化给药的案例,通过对患者的病历描述、用药方案、疗效观察等方面的详细描述,探讨个体化给药在临床治疗中的重要性,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参考。
个体化给药可以有效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是未来临床治疗的发展方向之一。
根据药代动力学特点设计个体化用药方案
3. TDM 目的 • 1)发现药物出现毒性或无效的原因 以提 高药物治疗的质量。 • 2)实施个体化给药方案 • (1)给药剂量? • (2)给药间隔?
4.个体临床给药方案设计与调整 通常药代参数基于群体, 然而对于某些人不 适用。 前提:要求 (1)确定有效血药浓度和安全范围 (2)群体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
• 1)稳态一点法 按常规设计,多剂量(D)给药,达到稳态 时,测定’=D*C’/C • 式中D’校正剂量;D 试验剂量,C’ 期望浓 度,C 实测浓度
血药浓度曲线下面积( AUC)
药物暴露参数: Cmax AUC
清除率: Cl 在单位时间内,从体内消除的药物的 表观分布容积数,它是反映药物从体内 消除的重要的参数 . 决定给药速率的重要 参数
肝清除率 肾清除率
Cl = ∑ Cl i =Cl l + Cl r
Cl = Dose / AUC = kV = 0.693V / t1/ 2
V = −V max
零级过程
一级过程
dx = −kX dt
dx = − kXdt
X = X 0e
− kt
X = VC
C = C0 e
− kt
V 表观分布容积 物质量与浓度比值,单位体积
2. 线性动力学与非线性动力学 特点: 线性动力学过程 符合一级过程
C = C0 e − kt
ln C = ln C0 − kt
100 10 1 0.1 0.01 0 2 4 6 8 10 12 y = 14.347e-0.4322x
k=0.4322 t1/2=1.60 h
C0=14.35 V=18.7 L
AUC
tn
=
∑ (C
tn
2020支气管哮喘基层合理用药指南(完整版)
2020支气管哮喘基层合理用药指南(完整版)一、概述(一)定义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这种慢性炎症导致了气道高反应性的发生和发展。
临床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症状, 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 同时伴有可变的气流受限。
哮喘是一种异质性疾病。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哮喘的诊断应根据临床表现及提示可变气流受限的一些辅助检查等, 综合分析确定。
根据以下一些临床特征, 并排除其他疾病时可诊断为哮喘。
1. 临床表现:(1)反复发作喘息、气急, 伴或不伴胸闷或咳嗽, 夜间及晨间多发, 常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或化学性刺激以及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2)发作时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哮鸣音, 呼气相延长。
(3)上述症状和体征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2. 辅助检查:(1)支气管舒张试验: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增加>12%, 且其绝对值增加>200 ml。
(2)呼气流量峰值(PEF)及其变异率测定:连续2周或以上监测PEF, 平均每日昼夜PEF变异率>10%。
(3)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
3. 鉴别诊断:哮喘应与左心功能不全、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上气道阻塞性病变、支气管扩张、嗜酸细胞肉芽肿性血管炎、变应性支气管肺曲菌病等疾病相鉴别。
(三)疾病严重程度分层哮喘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急性发作期、慢性持续期和临床缓解期。
急性发作期根据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危重度4级;慢性持续期和临床缓解期属于非急性发作期, 其严重度评估采用哮喘控制水平分级, 分为良好控制、部分控制和未控制3个等级。
非急性发作期的长期规范管理是哮喘治疗的重点。
二、药物治疗原则不同的分期、分级, 哮喘的治疗不同, 最终目标是既要达到当前控制, 又要降低未来风险。
急性发作期和慢性持续期的治疗目标不同: 急性发作期治疗目标主要为尽快缓解症状、解除气流受限和改善低氧血症。
给药方案设计与个体化给药-2
给药方案设计与个体化给药-2因此将血药浓度的上下限分别代入给药方案设计与个体化给药和给药方案设计与个体化给药,即可求出较佳给药间隔时间。
例2 某抗生素药物半衰期为3小时,表观分布容积为体重的20%,有效治疗浓度为5~15μg/ml。
当血药浓度超过20μg/ml时,临床上可出现毒性反应。
试计算使血药浓度保持在5~15μg/ml的静脉注射给药方案。
解:(1)确定给药间隔τ。
给药方案设计与个体化给药(2)确定给药剂量X0,因为k=0.693/3=0.231/h,V=200ml/kg(20%体重),C0=X0/V。
给药方案设计与个体化给药给药方案设计与个体化给药(3)检查给药方案的治疗效果,计算给药方案设计与个体化给药和给药方案设计与个体化给药。
给药方案设计与个体化给药5.静脉滴注给药方案设计对于具有单室模型特征的药物,静脉滴注给药后稳态血药浓度(Css)为:给药方案设计与个体化给药上式整理后得为达到稳态血药浓度Css所需要的滴注速率:给药方案设计与个体化给药例4 体重为75kg的患者用利多卡因治疗心律失常,利多卡因的表观分布容积V=1.7L/kg,消除速率常数k=0.46h-1,希望治疗一开始便达到2μg/ml的治疗浓度,请确定静滴速率及静注的负荷剂量。
解:静注的负荷剂量X0=C0V=2×1.7×75=255(mg)静滴速率k0=CsskV=2×0.46×1.7×75=117.3(mg/h)二、个体化给药1.血药浓度与给药方案个体化2.给药方案个体化方法(1)比例法(2)一点法(3)重复一点法3.肾功能减退患者的给药方案设计肌酐清除率是判断肾小球滤过功能的指标。
2020年版成人癌症疼痛诊疗规范
江苏省成人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20年版)江苏省肿瘤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疼痛是一种与组织实际或潜在损伤相关的感觉、情感、认知和社会维度的痛苦体验[1]。
疼痛被认为是继心率、血压、脉搏和呼吸之外的第五大生命体征。
及早、充分、持续且有效的控制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益,也是医务人员的职责和义务。
疼痛可分为急性疼痛与慢性疼痛。
慢性疼痛是一种疾病,长期的疼痛刺激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病理性重构,导致疼痛进展和愈加难以控制[2]。
及早控制疼痛,可以避免或延缓此过程的发展。
2019年3月在中国正式实施的第11版国际疾病分类(ICD-11)中,将“慢性癌性疼痛”列为独立病种。
疼痛也是癌症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严重影响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初诊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约为25%,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为60% ~80%,其中1/3的患者为重度疼痛。
癌性疼痛(以下简称癌痛)如果得不到缓解,患者将感到极度不适,可能会引起或加重患者的焦虑、抑郁、乏力、失眠和食欲减退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日常活动、自理能力、社交能力及整体生活质量[3]。
为进一步推动江苏省癌痛规范化治疗病房创建工作,规范江苏省医务人员对于癌痛的临床诊断、治疗和研究行为,完善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体系,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在《江苏省肿瘤科质控中心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7年版)》的基础上,参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8年版)》[4]和《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成人癌痛临床实践指南(2019.V3)》[5],并结合江苏省癌痛规范化治疗病房创建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特制定本规范。
1癌痛病因、机制与分类1.1癌痛病因癌痛的原因多样,主要分为下述3类:(1)肿瘤相关性疼痛:指肿瘤压迫或侵犯软组织、皮肤、黏膜、骨、神经、脊髓、血管、脑膜、内脏,空腔脏器的穿孔或梗阻和脑转移导致的颅内压升高等导致的疼痛。
(2)肿瘤治疗相关性疼痛:指手术治疗、化疗、放疗、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和介入治疗等抗肿瘤治疗导致的疼痛。
院内感染控制方案(3篇)
院内感染控制方案一、当出现医院感染散发病例时,经治医师应及时向本科室医院感染监控小组负责人报告,并于___小时内填表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二、科室监控小组负责人应在医院感染管理科的指导下及时___经治医师、护士查找感染原因,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确诊为传染病的医院感染,按《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报告和控制。
三、1、出现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医院感染管理科应于___小时内报告主管院长和医务科,并通报相关部门。
2、经调查证实出现医院感染流行时,医院应于___小时内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网单位应同时报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管理培训基地。
3、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确定为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时,应于___小时内逐级上报至省卫生行政部门,省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的报告后,应于___小时内上报___卫生行政部门。
4、确诊为传染病的医院感染按《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进行报告。
四、医院出现感染流行或暴发趋势时,应采取下列控制措施:1、证实流行暴发。
对怀疑患有同类感染的病例进行确诊,计算其罹衰率,若罹衰率显著高于该科室或病房历年医院感染一般发病率水平,则证实有关流行或暴发。
2、查找感染源。
对感染病人、接触者、可疑传染源、环境、物品、医务人员及陪护人员等进行病源学检查。
3、查找引起感染的因素。
对感染病人及周围人群进行详细流行病学调查。
4、制定和___落实有效的控制措施。
包括对病人作适当治疗,进行正确的消毒处理,必要时隔离病人甚至暂存接收新病人。
5、写出调查报告,总结经验、制定防范措施,主管院长接到报告应及时___相关部门协助医院感染管理科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与控制工作,并从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予以保证。
五、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医___关于医院感染流行暴发的报告后,应及时做好以下工作:1、___当地疾病控制部门协助医院进行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的调查与控制。
2、___当地医院感染管理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指导医院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制度有效的医院感染控制措施。
个体化用药指导方案设计
个体化用药指导方案设计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个体化用药成为现代医疗的一个重要方向。
个体化用药指导方案设计的目的是根据患者的基因型、表型和环境等因素,制定适合他们的药物治疗方案,以提高药物治疗效果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个体化用药指导方案设计的基本流程和注意事项。
一、基本流程1.收集患者信息:个体化用药的第一步是收集患者的相关信息,包括基因型、表型和生活习惯等。
这可以通过患者的基因检测报告、临床病历和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取。
2.评估药物反应风险:根据患者的基因型和表型,评估患者对不同药物的反应风险。
这可以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数据库和专家意见等方式进行。
3.制定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特定情况,制定个体化的药物治疗方案。
这包括选择适当的药物、确定剂量和给药途径等。
4.监测药物疗效:在治疗过程中,监测药物的疗效。
这可以通过临床观察、问卷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等方式进行。
5.调整治疗方案:根据监测结果,调整个体化的药物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疗效和安全性。
6.持续监测:个体化用药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持续监测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定期跟踪患者的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保证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二、注意事项1.合理选择基因检测方法:根据患者的需求和临床实际,选择合适的基因检测方法。
不同的基因检测方法有不同的检测范围和准确性,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2.依据可靠的临床指南: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时,应依据可靠的临床指南和权威的专家意见。
同时,要注意及时更新指南,以适应最新的医学进展。
3.考虑多种因素:个体化用药方案的制定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基因型、表型、年龄、性别、生活习惯、肾功能、肝功能等。
不同因素可能相互影响,需要综合分析。
4.确保药物安全性:在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时,要始终将药物安全性放在首位。
根据患者的情况,评估药物的潜在风险,避免不必要的药物副作用和药物相互作用。
5.建立完整的监测机制:个体化用药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建立完整的监测机制。
个体化给药的理论与方法-文档资料
3.中央室:在双室模型中,一般将血液以及血流丰富的组织、器官,如心、肝、脾、 肺、肾等划分为一个“室”,称为“中央室”。
4.房室:是由具有相近的药物转运速率的器官、组织组合而成,同一房室内各 部分的药物处于动态平衡。这完全是从药物分布的速度与完成分布所需要的 时间来划分的,不具有解剖学的实际意义。 5.消除速率常数(K):是指药物在体内代谢、排泄的速度与体内药量之间的比 例常数。K值的大小可用来衡量药物从体内消除速度的快慢。
2.药动学原因 ①治疗血药浓度范围内存在消除动力学方式的转换 ②首关消除强及生物利用度差异大的药物
③存在影响药物体内过程的病理情况
④需长期用药及可能产生药动学相互作用的联合用药 ⑤特殊情况的需要
(四)治疗药物监测的适用范围
1.服用以下药物的患者有必要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 P84表 6-2-1 2.如下特定情况尤其需要进行血药浓度监测。P84 3. 下列患者尤其需要进行血药浓度监测。P84 (五)血药浓度监测的工作流程
9.生物利用度(F):指药物从某一制剂吸收进入全身血循环中的速率和相 对数量。
10.清除率(CL):在单位时间内机体能够清除血药量的能力,以血浆容积 表示,单位是mL/min。
第一节 个体化给药的药动学基础
一、药物动力学基本内容 药物在人体内从给药到发挥治疗作用必须经过药剂学、药 动学和药效学三个过程。 本节主要介绍药物动力学中与个体化给药有关的内容。 1、药物动力学(药动学) (1) 概念:是应用动力学原理,研究药物体内动态变化 规律,并根据速度理论运用数学方程式定量地描述药物体内过 程的科学。 (2)主要用于: ① 建立监测个体的体内药量或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数 学表达式,并求算出有关药动学参数; ② 应用药物动力学模型、表达式和药动学参数,制定和 调整个体化的用药方案,保证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2024年执业药师之西药学专业一通关题库(附带答案)
2024年执业药师之西药学专业一通关题库(附带答案)单选题(共45题)1、能够影响生物膜通透性的制剂辅料是A.表面活性剂B.金属离子络合剂C.崩解剂D.稀释剂E.黏合剂【答案】 A2、用于弱酸性药物液体制剂的常用抗氧化剂是( )。
A.酒石酸B.硫代硫酸钠C.焦亚硫酸钠D.依地酸二钠E.维生素E【答案】 C3、甲氧氯普胺口崩片中交联聚维酮为A.崩解剂B.润滑剂C.矫味剂D.填充剂【答案】 A4、分为与剂量有关的反应、与剂量无关的反应和与用药方法有关的反应属于A.按病因学分类B.按病理学分类C.按量-效关系分类D.按给药剂量及用药方法分类E.按药理作用及致病机制分类【答案】 D5、关于静脉注射脂肪乳剂原料和乳化剂的选择油相A.植物油B.动物油C.普朗尼克F-68D.油酸钠E.硬脂酸钠【答案】 A6、片剂的崩解剂是A.硬脂酸钠B.微粉硅胶C.羧甲淀粉钠D.羟丙甲纤维素【答案】 C7、不影响胃肠道吸收的因素是A.药物的解离常数与脂溶性B.药物从制剂中的溶出速度C.药物的粒子大小D.药物的旋光度E.药物的多晶型【答案】 D8、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是A.肝脏B.小肠C.肺D.胆E.肾【答案】 A9、醋酸氢化可的松结构中含有A.甾体环B.吡嗪环C.吡啶环D.鸟嘌呤环E.异喹啉酮环【答案】 A10、下列关于表面活性剂应用的错误叙述为A.润湿剂B.絮凝剂C.增溶剂D.乳化剂E.去污剂【答案】 B11、采用对照品比色法检查A.阿司匹林中"溶液的澄清度"检查B.阿司匹林中"重金属"检查C.阿司匹林中"炽灼残渣"检查D.地蒽酚中二羟基蒽醌的检查E.硫酸阿托品中莨菪碱的检查【答案】 B12、单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式是A.B.C.D.E.【答案】 A13、(2017年真题)作为第二信使的离子是哪个()A.钠B.钾C.氯D.钙E.镁【答案】 D14、化学结构中含有孕甾母核并含有乙炔基的药物是A.雌二醇B.米非司酮C.炔诺酮D.黄体酮E.达那唑【答案】 C15、内毒素的主要成分是A.热原B.内毒素C.脂多糖D.磷脂【答案】 C16、影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的生理因素A.分子量B.脂溶性C.解离度D.胃排空E.神经系统【答案】 D17、可作为栓剂水溶性基质的是A.巴西棕榈蜡B.泊洛沙姆C.甘油明胶D.叔丁基羟基茴香醚E.羟苯乙酯【答案】 C18、既是抑菌剂,又是表面活性剂的是A.苯扎溴铵B.液状石蜡C.苯甲酸D.聚乙二醇【答案】 A19、【处方】A.吲哚美辛B.交联型聚丙烯酸钠(SDB—L400)C.PEG4000D.甘油E.苯扎溴铵【答案】 B20、压片力过大,可能造成的现象为A.裂片B.松片C.崩解迟缓D.黏冲E.片重差异大【答案】 C21、溴化异丙托品气雾剂处方中潜溶剂A.溴化异丙托品B.无水乙醇C.HFA-134aD.柠檬酸【答案】 B22、结构复杂的多组分抗生素药物首选的含量测定方法是A.滴定分析法B.抗生素微生物鉴定法C.高效液相色谱法D.微生物检定法E.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答案】 B23、含三氮唑结构的抗肿瘤药是A.来曲唑B.克霉唑C.氟康唑D.利巴韦林E.阿昔洛韦【答案】 A24、鱼肝油乳属于A.乳剂B.低分子溶液剂C.高分子溶液剂D.溶胶剂【答案】 A25、主要用于杀菌和防腐,且属于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为A.吐温类B.司盘类C.卵磷脂D.季铵化合物E.肥皂类【答案】 D26、抗生素的滥用无处不在,基本上只要有炎症、细菌感染、病毒感染时,医生大多会采用抗生素治疗。
个体化给药的理论与方法
9.生物利用度(F):指药物从某一制剂吸收进入全身血循环中的速率和相 对数量。
10.清除率(CL):在单位时间内机体能够清除血药量的能力,以血浆容积 表示,单位是mL/min。
第一节 个体化给药的药动学基础
一、药物动力学基本内容 药物在人体内从给药到发挥治疗作用必须经过药剂学、药 动学和药效学三个过程。 本节主要介绍药物动力学中与个体化给药有关的内容。 1、药物动力学(药动学) (1) 概念:是应用动力学原理,研究药物体内动态变化 规律,并根据速度理论运用数学方程式定量地描述药物体内过 程的科学。 (2)主要用于: ① 建立监测个体的体内药量或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数 学表达式,并求算出有关药动学参数; ② 应用药物动力学模型、表达式和药动学参数,制定和 调整个体化的用药方案,保证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3.药物转运的速度过程
药物通过各种给药途径进入体内后,体内药量或血药浓度始终处于变 化状态。在动力学研究中,通常将药物体内转运的速度过程分为如下三种 类型。 (1)一级速度过程,特点: ①药物浓度按恒定的比值减少,即恒比消除。 ②半衰期与剂量无关; ③一次给药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与剂量成正比; ④一次给药情况下,尿排泄量与剂量成正比。 (2)零级速度过程,特点:药物浓度按恒量衰减,即恒量消除。 (3)受酶活力限制的速度过程: 当药物浓度较高而出现酶活力饱和时的速度过程。
二、药物动力学的重要参数 1.血药浓度-时间曲线
儿童哮喘患者的药物治疗个体化
儿童哮喘患者的药物治疗个体化引言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影响着全球数以百万计的人们,尤其是儿童。
儿童哮喘患者通常需要长期用药来控制症状,并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然而,由于儿童哮喘患者之间存在巨大的个体差异,仅仅依据临床指南给予统一用药可能不足以满足所有患者的需求。
因此,针对儿童哮喘患者实施个体化的药物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儿童哮喘患者的药物治疗个体化,并提供相应建议。
1. 确定诊断和评估首先,在进行任何形式的治疗之前,对儿童进行准确诊断和评估是非常重要的。
医生需要详细了解孩子的个人和家族历史,并进行身体检查和相关实验室检查,以确保正确判断是否为哮喘,并评估其严重程度。
这有助于制定个体化的药物治疗计划。
2. 分析哮喘类型哮喘可分为过敏性哮喘和非过敏性哮喘两种类型。
过敏性哮喘主要由过敏原引起,而非过敏性哮喘则是与其他因素(例如感冒病毒、运动等)相关。
根据儿童所患的哮喘类型,医生可以选用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
3. 考虑个体差异和副作用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理和生化特征,因此对于儿童哮喘患者,了解他们的个体差异十分重要。
某些儿童可能对某种药物产生良好反应,而另一些儿童可能需要调整剂量或尝试其他药物才能达到相同的效果。
此外,药物治疗还会伴随着一系列不同程度的副作用。
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来说,其耐受力也不尽相同。
因此,在制定个体化药物治疗方案时,医生需要考虑患者年龄、生理状态、代谢状况等因素,并积极监测患者的反应和副作用,及时进行调整。
4. 选择合适的药物根据儿童哮喘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方案:(1)快速缓解哮喘发作:β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SABA)是首选药物,可迅速缓解哮喘发作。
这类药物可通过舒张支气管平滑肌来增加气道流通量。
(2)控制性药物: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如沙美特罗尔等,可用于维持儿童哮喘患者的稳定状态。
此外,吸入型糖皮质激素(ICS)常与LABA联合使用以提供更有效的控制,减少急性发作。
临床给药方案设计与个体化给药方案
(一)监测的总计划
• 治疗药物检测总计划表 • 1 测定药物名称: • 2 测定日期: • 3 测定目的: • 4 曾用药物:
• 5 患者资料: • a.患者姓名、性别、体重、科别、床位 • b.诊断和主要症状 • c.并发症、副作用 • d.临床检验值
肾(血清肌酐浓度、肌酐清除率) 肝(蛋白质、血清蛋白质、胆红素、酶) 血清中金属离子浓度 酸碱平衡5 患者资料:
• 缺点:
(2) 荧光偏振免疫法(FPLA):有专用设 备即TDX快速血药浓度测定仪。 • TDx的优缺点: • 快速方便 • 微量准确 • 费用昂贵,使用受限 • (3) 酶免疫(EMIA)法等。 其中以高效液相色增法与荧光偏振免疫 法为常用。
总结 进行TDM的必要条件
• 1 血药浓度与药效关系密切的药物; (平行关系)
听诊两肺无呼吸音,双瞳放大,立即采 取 救 治 措 施 , 入 院 时 即 采 血 用 HPLC 法 以多种安眠药为外标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速可眠呈阳性反应,血药浓度高达34mg /L, 进 行 血 透 析 , 再 次 采 取 血 进 行 HPLC 监 测 , 速 可 眠 血 浓 下 降 至 11.5mg/L.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次日神 志恢复,经支持疗法,四日后痊愈出院。
(二) 步骤:
1
Cmssin的计算:推导?
C ss min
(
试验)=
e
Cx K病t
x
e K病 1-e K病
2 K病的计算: (1)根据病人的血清肌酐浓度Cs计算肌酐
清除率Clcr :
• 男性:
72Cs
Clcr 140-age 体重Kg
Cs为血清肌酐浓度
• 女性Clcr=0.85×男性
(2)根据肌酐清除率Clcr计算 病人的消 除速度常数K病:
药物剂量个体化调整原则
药物剂量个体化调整原则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和人类对健康的追求,个体化医疗已经逐渐成为临床实践的重要内容之一。
药物剂量个体化调整原则就是在临床药物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药物的特性以及治疗的需要,对药物剂量进行个体化的调整。
本文将对药物剂量个体化调整原则进行探讨。
一、个体差异对药物剂量的影响在临床药物治疗中,个体差异是不可避免的。
人们在遗传、生理、代谢、肠道吸收、肝肾功能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直接影响了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药效。
因此,相同的药物剂量对于不同患者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疗效或副作用。
个体差异的存在使得药物剂量个体化调整成为必要。
二、药物特性对药物剂量的影响药物本身的特性也是决定药物剂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半衰期、药代动力学特征等都会对药物剂量的选择产生影响。
一些药物具有广泛的组织分布,需要更高的剂量才能达到治疗效果;一些药物的代谢速度较快,需要更频繁的给药以维持疗效。
因此,在个体化调整药物剂量时,必须考虑药物的特性。
三、治疗需要对药物剂量的影响治疗需要是制定药物剂量的最终目的。
不同疾病、不同阶段的疾病以及不同患者的病情差异都会对药物剂量产生影响。
一些疾病需要高剂量的药物才能达到治疗效果;一些疾病在不同阶段的治疗需要不同的剂量。
因此,药物剂量的个体化调整要根据具体的治疗需求进行。
四、药物剂量个体化调整的实施药物剂量个体化调整的实施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药物特性和治疗需要。
在具体操作中,可以通过以下的方式来进行:1.根据患者的生理特征和病情评估,制定初始剂量。
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肝肾功能等因素,可以初步确定适合患者的初始剂量。
2.监测血药浓度,调整剂量。
通过监测患者的血药浓度,可以了解药物在体内的浓度水平以及患者的个体差异。
在此基础上,可以根据需要调整药物剂量,以达到治疗效果或减少副作用。
3.根据药物代谢特点和治疗需求,调整给药方案。
有些药物需要根据其代谢特点选择合适的给药方案,例如分次给药或持续给药,以确保药物在体内的浓度保持稳定。
理想给药方案
-确保给药方案符合国家药品管理法规和医疗行业标准。
-对新药使用、特殊药物管理等严格遵守相关法规要求。
2.不良反应监测
-建立不良反应监测机制,及时发现并处理药物不良反应。
-对严重不良反应进行上报,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3.持续改进
-定期回顾给药方案的执行情况,根据患者反馈和治疗效果调整方案。
2.不断优化给药方案,提高患者用药体验和满意度。
3.持续关注国内外药物治疗领域的最新动态,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本方案旨在为患者提供合法合规、科学合理的理想给药方案,以提高药物治疗效果,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给药方案,确保患者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第2篇
5.给药途径和频率:
-根据药物特性和患者需求,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如口服、注射、外用等)。
-合理安排给药时间,确保药物在体内的有效浓度,减少不良反应。
6.用药监测:
-定期监测患者肝肾功能、血常规等指标,评估药物疗效和安全性。
-关注患者用药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及时处理并调整给药方案。
7.患者教育:
-向患者详细解释给药方案,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理想给药方案
一、引言
合理给药是确保药物治疗效果和患者安全的关键环节。本方案旨在基于患者个体情况,制定出合法合规、科学合理的理想给药方案,以提高药物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升患者整体治疗体验。
二、方案目标
1.制定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医疗标准的个性化给药方案。
2.优化药物使用,提升治疗效果,减少药物副作用。
-指导患者正确储存药物,避免药物变质、失效。
四、பைடு நூலகம்险控制
1.合法性:确保给药方案符合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及医疗规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esign of individualized drug dosage regimes
概述 稳态一点法设计给药方案 半衰期与给药方案设计 平均稳态血药浓度与给药方案设计 稳态血药浓度与给药方案设计 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给药方案设计 肾功能减退患者给药方案设计 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学结合制定给药方案 特殊人群
影响药物体内半衰期的因素 (l)剂量效应 (2)尿液pH的影响 (3)个体差异 (4)年龄的影响 (5)药物相互作用的影响 (6)生理及疾病因素的影响
稳态一点法简便易行,抽血次数少,易为病人 所接受。但使用上式有一定限定条件,如血药 浓度与剂量呈线性关系、药物清除率不随剂量 改变而改变等。
但它无法提供精确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无法知 道病人的血药浓度随时间而改变的量变规律, 因此比较粗糙。
三 半衰期与给药方案设计
常用药物按t1/2的长短可分为四大类
一 概述
1. 什么是个体化给药方案
给药方案个体化犹如“量体裁衣”,是针对个体病人, 通过治疗药物监测,利用临床药物动力学的原理和方 法,结合临床实践,制定个体患者的最适给药途径、 最佳给药剂型、给药剂量和给药周期,使给药后药物 浓度能够维持在“治疗窗口”之内,获得最佳疗效, 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的产生,提高临床药物使用的安 全性和有效性。
2.实现个体化给药的必要性
目前创新药物上市速度加快、层出不尽,药物剂型 更是日新月异。据统计,目前国际上现有原料药品 约4500余种,并且每年平均增加20-30种。药物品种 日益增加,但临床药物治疗水平在某些方面并没有 随着药品品种的增加而有较大提高,由于滥用或不 合理用药,医药开支日益增大,临床不断出现严重 的医疗事故或引起药源性疾病。
解:茶碱的t1/2为7.7小时,两天后已达稳态。茶碱的有效浓 度最低值一般为7g/ml,因此设C’=8g/ml,原剂量D =100×3,测得血药浓度C=4.0g/ml。代入上式得:
8 D’=100×3 ×—— = 600 mg
4.0
C’ D’=D×——
C
若按每日3次给药,则每次剂量为200mg。即每次剂量由 原100mg,调整为每次剂量200mg。
①超速处置类药物,该类药物的t1/2<lh,如青霉素G, 阿莫西林,胰岛素等。
②快速处置类药物,该类药物的t1/2在l-4h之间,如卡 那霉素,庆大霉素,链霉素等。
③中速处置类药物,该类药物t1/2在4-8h之间,如磺胺 二甲嘧啶,美沙酮,多粘菌素B等。
④慢或极慢处置类药物,该类药物 t1/2>8h,如地高 辛,洋地黄毒苷等。
下列情况可进行治疗药物监测
治疗指数低的药物 具有非线性动力学特征的药物 治疗作用与毒性反应难以区分 肝肾心功能不全 合并用药 长时间用药
应用药物动力学设计给药方案必须与临床治疗 效果评价相结合。
② 药物基因组学 ( Pharmacogenomics)
二 稳态一点法设计给药方案
C’ D’=D×——
1.对于中速处置类药物(t1/2=4-8h)
为迅速达到有效治疗浓度,临床多采用按t1/2 给 药(τ= t1/2),首次给以负荷剂量的给药方案( 如
某些抗生素及磺胺类药物)。 X0*=2X0
单室模型特征药物负荷剂量求算
2.t1/2很短的药物
对于t1/2很短的药物,根据药物治疗窗的大小,有 两种给药方案可供选择。①若该药物治疗窗较宽, 可采用适当加大给药剂量,适当延长给药间隔的给 药方案,但要使给药间隔末期仍能保持有效血药浓 度水平,如青霉素G钠临床给药方案;②若治疗窗 较窄的药物,可采用静脉滴注给药方案,k0=CsskV。
C
式中D表示原来剂量,D’表示调整后剂量,C表 示测得的血药浓度,C’表示目标浓度。
例 : 某 哮 喘 病 人 口 服 茶 碱 , 每 8 小 时 一 次 , 每 次 100mg , 两 天 后 在 服 药 前 采 血 ( 谷 浓 度 ) , 测 得 血 药 浓 度 4.0 g/ml,求该病人的调整剂量?
药物治疗的推荐剂量多系群体平均剂量,事实上,只 有少数安全、低毒的药物按照既定的平均剂量给药, 能使用药者获得满意的疗效。有些药物给予相同剂量 后,往往只有部分患者疗效满意;另外一些患者或因 剂量不足疗效不佳,或因药量过大而出现不良反应, 甚至引起中毒。
遗传因素(基因变异导致药 动学和药效学遗传多态性)
生理因素(年龄、 性别、妊娠、 哺乳等)
药效和药代 个体差异 种族差异
病理因素 (各种疾病)
环境因素(药物、外源性物质、 吸烟、营养、乙醇和气候等)
3.个体化给药方案制定步骤
明确诊断 选择药物与给药途径
确定给药方案包括剂量、给药间隔和疗程
实施给药方案
观察临床效果
血药浓度监测(TDM)
处理数据、求出动力学参数。必要时, 根据新的参数重新确于t1/2较长的药物,若按t1/2 给药则可能引起血药 浓度较大波动,临床多采用适当缩短给药间隔、多次 分量给药方案,以减小血药浓度波动性。
根据药物的t1/2设计给药方案比较简单、方便,但必 须根据药物的t1/2长短、 t1/2 的变动来调整临床给 药方案。对于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特性的药物,如苯 妥英钠、地高辛等,t1/2随给药剂量增加而延长,血 药浓度与给药剂量不呈正比关系,为保证其临床用 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必须进行药物监测。
4.实现个体化给药的方法
① 血药浓度监测(Therapeatic drug monitoring,TDM) 适用于血药浓度与药效相关的药物
治疗药物监测的指征
在临床上并非所有药物都需进行治疗药物监测。 对于毒性小且有效治疗浓度范围大的药物,无需 进行血药浓度测定。
当药物本身具有快速而简便的效应指标时就可不必 进行血药浓度测定。例如,抗高血压药,血压值是 快速而简便的药效指标,测定血压下降的程度,就 可知道药物作用强弱并能对剂量进行调整。同样, 利尿药(以体重为药效指标)、口服抗凝血药(以 凝血酶原时间为药效指标)或降血糖药(以血糖为 药效指标)等都不需要进行治疗药物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