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二单元《探界者钟扬》公开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二单元《探界者钟扬》公开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1、教学目标1.通过诗中的具体意象,理解"红烛"这一意象的精神内涵。
2.学习诗中的比喻、拟人、象征等修辞手法。
3.在诵读诗歌时,能够读出节奏、轻重、情感。
4.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诗歌理解诗人的情感变化,能够深入体会诗人的伟大抱负,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通过诗中的具体意象,理解"红烛"这一意象的精神内涵。
2.了解学习诗中的比喻、拟人、象征的修辞手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对钟扬的介绍:【人物事迹】钟扬长期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率领团队在青藏高原为国家种质库收集了数千万颗植物种子;钟场援藏16年,足迹遍布西藏最偏远、最艰苦的地区,长期的高原工作让他积劳成疾,多次住进医院,但他都没有停下工作。
多年来,钟扬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颁奖辞】超越海拔六千米,抵达植物生长的最高极限,跋涉十六年,把论文写满高原。
倒下的时候双肩包里藏着你的初心、誓言和未了的心愿。
你热爱的藏波罗花,不屑于雕梁画栋,只绽放在高山砾石之间。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通讯《"探界者"钟扬》,感受钟扬的人格魅力。
2、写作背景他16年坚持学术援藏,行走藏地50万公里,和同伴收集上千种植物的4000万颗种子,为人类储存下绵延后世的“基因”宝藏;他是中组部的援藏干部;他在复旦大学任教17年,培养了众多研究生和博士生;他是最会讲“段子”的科普达人,最受青少年欢迎的明星专家,常常挤出时间办公益科普讲座,参与了上海科技馆、自然博物馆的筹建,并作为学术委员会成员义务服务17年,承担了上海自然博物馆近500块中英文展板的编写工作;他是15岁就考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少年大学生,33岁就已经是副局级,却毅然放弃所有的职级待遇,做一名普通的大学教授。
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二单元《芣苢》《插秧歌》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二单元《芣苢》《插秧歌》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和四言诗的特点,理解杨万里的主要文学成就;诵读诗歌,把握朗读节奏,体会其形式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两首诗歌内容,把握其中的思想情感,并赏析它们的表达技巧。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诗歌体现出来的劳动热情和欢欣,深入体会劳动精神的内涵。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诗歌传承下来的劳动之美。
教学重点把握思想情感,赏析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体现出来的劳动热情和欢欣,深入体会劳动精神的内涵。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与诗人相遇1.导入新课齐读下面的诗句,看看它们共同描绘的是什么内容。
⑴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⑵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⑶晨星理荒秽,戴月荷锄归。
它们共同描绘的是劳动情形。
劳动是最美的,是因为辛勤的劳动绽放了嫣然的花朵,是因为辛勤的劳动结出了累累的硕果。
劳动是最美的,更是因为那辛勤劳作中的痴痴执着,更是因为那几十年如一日的付出坚持,更是因为它所带来的催人奋进的希冀。
今天,让我们走进《诗经》,走进杨万里的《插秧歌》,和古人一起亲历劳作的情景。
2.走近《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
先秦称其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汉代时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内容上包括:①社会政治诗,对生活愤懑忧伤,抒发感慨,对政治或赞美或讥讽、抨击;②爱情诗,歌颂美好的爱情;③史诗,记载民族的历史,歌颂祖先的功勋;④反映兵役、劳役给劳动人民带来的不幸。
《诗经》中的诗歌形式以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用韵,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诗经》六义:《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朝廷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高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上册 第二单元 6《芣苢》《插秧歌》比较阅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二单元6《芣苢》《插秧歌》比较阅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高中语文《芣苢》《插秧歌》比较阅读教学设计【教学设想】《芣苢》《插秧歌》是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中的课文,单元主题为“劳动"。
《芣苢》选自《诗经·周南》,是周代南方妇女在劳动中即兴口唱的民歌;《插秧歌》是南宋诗人杨万里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该诗生动描绘了江南农户全家总动员插秧的情景。
这两首古诗都通过生动的画面描摹,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忘我的劳动热情。
本设计采用比较阅读的方式,从描写主体、劳动场景、情感主题、表现手法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赏析,通过反复吟诵,带领学生走进先民生活,感受劳动的场景,从中领悟劳动的价值。
【课前准备】反复诵读,借助注释了解两首诗歌表达的内容,想象诗歌所展现的画面。
【教学目标】1.通过涵泳诵读,体悟两首诗歌的劳动场景。
2. 体会劳动者的情感,认识劳动的内涵及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自古以来,中国诗歌就对劳动有着极为生动的记载和描述,简单的劳动可以形成富有文化意味的声音。
比如:鲁迅曾说原始人共同劳作时喊的“杭育杭育”就相当于一种创作;《击壤歌》所描写的农耕生活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歌谣;等等。
不管杭育也好,歌谣也罢,劳动不辍,诗歌就会永继。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赏析两首不同时期表现劳动的诗歌。
二、初读:感受诗意1. 朗读《芣苢》和《插秧歌》,说说这两首诗歌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明确:《芣苢》通过一连串的动作描写再现了农家妇女采摘芣苢时的欢快场面,《插秧歌》形声兼备地描写了一户农家农忙时节辛勤插秧时的情形。
田间劳作,是两首诗歌共同表现的主题。
2. 两首诗歌分别是在什么样的场景下由什么人吟唱的?采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明确:《芣苢》是农家妇女采芣苢时的吟唱,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赋”,通过换用不同的动词,展现她们采摘的过程;同时运用重章叠句,即简单诗句重复,着重于细节刻画,反复叙写劳动的过程,在不断地吟诵中表现劳动的美感。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大单元设计《喜看稻菽千重浪》《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单元设计【知识储备】:【通讯】通讯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将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或事件及时、具体、生动地予以报道的新闻体裁。
一般来说,通讯有四大特点:1. 严格的真实性2. 报道的客观性。
3. 较强的时间性。
4. 描写的形象。
通讯特征概括如下:1.报道详细深入。
这是区别于消息的一个显著特点,要对事件的来龙去脉、重要环境,背景做具体描写。
2.注重思想意义。
报道那些人们普遍关心的。
有现实意义的题材,还讲究主题的开掘。
3.强调形象说话。
不仅用事实说话,还要有情节、有联想,用形象说话。
4.突出评论性。
思想观点,一目了然,对就是对,错就是错。
按内容分:人物通讯、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工作通讯。
按形式分:一般记事通讯、访问记(专访、人物专访)、小故事、集纳、巡礼、纪实、见闻、特写、速写、侧记、散记、采访札记。
【人物通讯】所谓人物通讯,就是以报道各条战线上的先进人物为主的通讯。
它着重揭示先进人物的精神境界,通过写人物的先进事迹,反映出人物的先进思想,使之成为社会的共同财富。
同时,也报道转变中的人物和某些有争议的人物。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写作时切不可把先进人物写成从来没有过的大智大勇,十全十美,写人叙事力求言真意切,恰如其分。
【人物通讯的主角类型】①英雄人物(各行各业的英雄模范人物)。
如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张海迪、孔繁森、徐虎、李素丽等,都是由人物通讯向全社会推出的楷模。
这样的人物通讯,社会影响最为广泛、深远。
②杰出人物(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名流)。
如著名科学家、社会活动家、爱国人士、运动员、演员等。
这样的通讯在报刊上常占有相当多的数量,有些报刊甚至可以通过报道这样的人物来吸引读者,提高报刊的发行量。
③特色人物(在平凡的生活和工作中体现了某种人生价值,或者为人民做出贡献的普通人)。
这是近年人物通讯题材发展的一个新趋向。
④某些对社会有警示作用的反面人物,提示人们某种道理。
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二单元《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名师教学设计
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二单元《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名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1、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掌握其论证方法、论证思路。
2、品读文中的重要语句。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清本课新闻评论中事实和观点的关系,学习文章联系社会现实提出观点并合理阐述的写法,体会其有的放矢、直面现实的新闻品格。
2.仔细品读这篇新闻评论中有关“工匠精神”的论述,学会拒绝浮躁风气和短视心态。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曾经,工匠是一个中国老百姓日常生活须臾不可离的职业,木匠、铜匠、铁匠、石匠、蔑匠等,各类手工匠人用他们精湛的技艺为传统生活景图定下底色。
随着农耕时代的结束,社会进入后工业时代,一些与现代生活不相适应的老手艺、老工匠逐渐淡出日常生活,但工匠精神永不过时。
2、写作背景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一词迅速流行开来,成为制造行业的热词。
随后,不仅制造行业,各行各业都提倡“工匠精神”。
于是,使用范围扩展,任何行业、任何人“精益求精,力求完美”的精神,都可称为“工匠精神”。
本文就是2016年4月30日发表在《人民日报》的一篇评论。
3、作者介绍李斌,1972年生,鼠头者也,曾为“武大郎”(武汉大学新闻系)。
工作后当过几个月“农民”(农村组),作为“选调生”,干过一年半“舆论监督”(新华视点室),其余岁月包括今天仍“就业”于政文采访室,从事时政、科技、环保等方面报道。
如有所长,当属科技报道。
曾两赴北极(1999年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队员、2004年中国首座北极站记者团成员);1999年至2001年、2004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中,独家或为主的报道占一半以上;和同事一起合作在2000年掀起了“纳米热”和“基因热”;曾率先报道关于青藏高原“臭氧低谷”、克隆大熊猫、中国芯、原子喷泉、人脑记忆“新大陆”等新闻。
必修上第二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
必修上第二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本文档旨在设计必修上第二单元大单元的教学内容,以帮助高中语文教师进行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了解和掌握本单元的重点知识和基本概念;- 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分析思考能力。
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阅读理解:通过精选的文章和阅读题目,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2. 写作训练: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锻炼他们的表达和思考能力;3. 课堂讨论:组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4. 评价与反思: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评价,帮助他们反思并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投影仪或电脑等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源,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2. 小组合作研究: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研究,通过互动讨论和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3. 个性化辅导:针对个别学生的不同水平和需求,进行个性化辅导,帮助他们克服研究难点;4. 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际案例,提高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 反馈评价:及时对学生的研究情况进行反馈和评价,帮助他们及时调整研究策略。
教学步骤1. 导入:引起学生对本单元主题的兴趣,激发他们的研究动力;2. 研究知识点: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本单元的重点知识和基本概念;3. 阐释文本:为学生提供精选的文本材料,引导他们深入阅读和理解,进行个人思考和讨论;4. 写作训练:组织学生进行写作练,指导他们进行素材搜集、构思和表达,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5.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引导他们补充思考和批判性思维,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6. 总结回顾:对本次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巩固;7. 评价与反思: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评价,帮助他们反思并提出改进建议。
以上是本次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和步骤,希望能对您的教学准备有所帮助。
统编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及实践
统编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及实践一、单元教学导语本单元人文主题为“劳动光荣”,选入了三篇分别叙写袁隆平、张秉贵、钟杨事迹的人物通讯,一篇关于“工匠精神”的新闻评论,以及两首关于乡村劳作的古诗。
“劳动光荣”的素养目标为“认识劳动的伟大意义,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传承与发展劳动精神”,深入体会“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
所以,引导学生认识“劳动改造世界,劳动创造文明”这一真理,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美德,培养新时代的青年学生树立无私奉献、锐意进取、勇于创造的劳动观念是本单元的教育目标。
本单元属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要求学生“学习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实用性语文”。
从文体要求上来说需要把握新闻的特点,如分析通讯的报道角度,理解事实与观点的关系,抓住典型事件,辨析和把握新闻的报道立场,提升媒介素养等;学会写作人物通讯与新闻评论以及与之相关的新闻传媒类文体;提升日常社会生活需要的口头表达交流的能力。
从学科核心素养发展要求上来说,侧重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思维品质提升。
二、单元教学目标1、概括人物的主要事迹,关注社会中的劳动者,理解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2、阅读与分析文本,了解人物通讯、新闻评论的特点(抓住典型事件、理解事实与观点的关系、把握新闻的报道立场、掌握新闻评论的行文逻辑)。
3、关注社会事件,了解新闻短评的特点,学会新闻短评写作。
4、通过合作探究学习活动,提高新闻传媒类表达与交流水平。
三、单元教学设想1、注重时代性在自媒体盛行与多媒体广泛运用的时代,学习跨媒介表达,把当时的社会生活与当下的时代发展联系起来,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
2、注重文体特征本单元属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有新闻通讯、新闻评论、古诗等文体,教学中增加了宣传语、解说词、拍摄文案等。
抓住文体特征进行针对性教学,体现语文的工具性特点。
3、注重实践性以任务为导向设计活动,以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展核心素养。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劳动光荣》名师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劳动光荣》名师教学设计学习任务群知能对标学习任务群活动设计【活动目标】1.还原劳动现场:选择其中一首古诗,阅读《诗经》或宋诗中与劳动相关的其他作品,以及西周或南宋时期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结合诗歌内容尽量还原劳作场景,形成资料摘要。
2.报道或评论:根据所记录的材料特点,选择写一篇通讯或评论,表达自己对这位劳动者或这份职业的认识和思考。
3.综合测评: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人物评选”榜单上不乏政治、科技、经济、文化等各行业的精英,但因为多位演艺人员入选,引起大众一片质疑讨论,最终的结果是一众演艺人员纷纷落选。
针对此现象:(1)提出观点,并作150字左右的文字阐述。
(2)选择生活中的典型事例证明你的观点,200字左右。
【活动准备】教师准备:1.各课堂环节所需的资料文档和PPT课件。
2.策划课堂活动环节,编写活动方案。
学生准备:1.预习2.分组【课时安排】2课时学习任务群活动实践一、教学导入出示一组劳动画面,学生描述画面:教学策略:由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梳理本单元文章的写作信息。
教学活动设计较多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尽量自主活动,自我评价。
设计意图:课前导入可依据学情做具体的调整,在尽量简单的沟通当中,争取让学生提升信息提取和领会理解的能力,培育批判与发现、欣赏与评价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精讲(一)品读警句——探究劳动意义老师出示下面一组名言,学生阅读思考,然后完成题目。
如果人只是为了自己而劳动,他也许能成为有名的学者、绝顶的聪明人、出色的诗人,但他绝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完人和伟人。
——马克思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的手创造出来的。
——高尔基劳动却是产生一切力量、一切道德和一切幸福的威力无比的源泉。
——拉·乔乃尼奥里世间没有一种具有真正价值的东西,可以不经过艰苦辛勤劳动而能够得到的。
——爱迪生人,不管是什么,应当从事劳动,汗流满面地工作,他生活的意义和目的、他的幸福、他的欢乐就在于此。
第二单元 单元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人教版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一、设计背景分析本次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延续了去年的优质课评选活动的整体要求,采取“团队赛”形式,每个地市抽调选手组成一个团队,一个团队负责一整个单元的教学,旨在集中省市的优势教学力量探索新教材、新课程标准、新的课程理念,力争能够为新课程教学改革作出课堂示范,从而促进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全方位落实。
另外,基于真实的教学情境的教学一定要真实的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情况。
经过高一整个学年的学习,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均有所进步。
但是,面对先秦诸子散文时,学生仍需要进行基本的文言知识的学习,还需要在理解先贤哲学思想基础上形成比较,锻炼思辨思维。
面对多重学习任务,在教学设计时应立足学生的认知现实,情境设置亦应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
二、单元基本信息本单元分为 3 课,第一课是《<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第二课是《<老子>四章》《五石之瓠》;第三课是单篇课文《兼爱》。
单元选文聚焦于先秦诸子的思想阐发,意在引导学生理解各家哲思义理并思考经典对当下的指导意义,这是对核心素养中“文化传承与理解”任务的落实。
同时儒家、道家和墨家对时代、社会、人生的思考,还体现出深刻的思辨性,指导学生在比较中辩证思考、理性分析,则是“思辨性阅读”任务的要求。
三、单元学习任务1.学情分析部编版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隶属于两个任务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思辨性阅读”,既体现了传统文化、思辨性阅读的重要性,也体现了对弘扬中华文明的自觉追求。
同时,选择性必修还承载着编写者的期许:面对国家的复兴道路,需要青年学生认识、理解、认同、热爱、传承并且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高二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习了孔孟的一些文章,在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下册还学习了《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1 / 5文之事》和《庖丁解牛》。
经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对儒道思想有了初步了解,但由于本单元选择的篇目和内容都比较陌生,思想艰深,思辨性强,因此在教学设计时不可忽视这个单元教学的难度系数,要落实文言学习的基本功,在此基础上追问文章的思想意义和价值。
统编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传承劳动精神感受劳动之美——统编必修上第二单元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二单元是围绕“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课程目标设计的学习单元,其人文主题是“劳动光荣”;本单元选入了三篇人物通讯、一篇新闻评论和两首古代诗歌,这些作品从不同角度彰显了劳动的伟大意义。
本单元的专题学习融入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等任务群。
学习本单元,需要整合多种文体的学习资源,在学习活动中①感受、认识劳动的伟大,②了解新闻通讯的文体特点,分析通讯的报道角度,抓住典型事件,把握人物精神;③了解撰写新闻评论的一般写法,辨析把握新闻的报道立场;④会写写人记事的记叙文,学写新闻通讯和新闻评论。
根据以上学习重点设计了本专题学习的核心任务:学习从某一个角度对新闻/通讯进行评论。
【教学流程】首先,了解新闻通讯和评论的文体特点,通过新闻评论的课文示例,了解新闻评论的一般写法;其次,学习三篇人物通讯和两首古代劳动诗歌,尝试选择一个角度对新闻通讯进行评论,从报纸、网站中推荐优秀新闻作品,明确评选标准;最后,学习用典型事例反映人物精神的记叙文(作文训练2:选材),尝试写作新闻通讯和新闻评论,计划8课时。
【学习目标】1、以《喜看稻菽千重浪一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三篇通讯的串学了解新闻通讯的选材和生动的语言,从报道的角度感受人物先进事迹,结合写作训练掌握用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
2、以《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一文为例梳理其思路和论证方法,理解工匠精神的含义,掌握新闻评论特点,学习从不同角度进行评论的基本方法。
3.自学《芣苢》《插秧歌》,通过诵读感受诗歌明快的节奏,民歌的浅白流畅以及体会诗中古人勤奋乐观的精神面貌,增强形象思维能力。
第二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二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单元主题理解事实与观点探究劳动之价值计划课时总数9【单元教学内容分析】表一:单元教学定位表学习任务群7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课标表述结合本单元解读总述: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实用性语文,包括实用性文本的独立阅读与理解,日常社会生活需要的口头与书面的表达交流。
通过本任务群的学习,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提高阅读与表达交流的水平,增强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1.独立阅读与理解实用性文本,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
2.提高阅读与表达交流的水平。
3.增强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1.学习目标与内容:(1)学习多角度观察社会生活,掌握当代社会常用的实用文本,善于学习并运用新的表达方式。
(2)学习运用简明生动的语言,介绍比较复杂的事物,说明比较复杂的事理。
1.能多角度观察社会生活,学会常用实用文本写作。
2.运用新的表达方式、简明生动的语言、深入浅出介绍、说明事物事理。
(3)具体学习内容,可选择社会交往类的,如会谈、谈判、讨论及其纪要,活动策划书、计划、制度等常见文书,应聘面试的应对,面向大众的演讲、陈述和致辞;也可选择新闻传媒类的,如新闻、通讯、调查、访谈、述评,主持、电视演讲与讨论,网络新文体(包括比较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还可选择知识性读物类的,如复杂的说明文、科普读物、社会科学类通俗读物等。
内容可选择新闻、通讯、调查、访谈、述评,主持、电视演讲与讨论,网络新文体等进行学习或拓展。
2.教学提示:本任务群为1学分,18课时。
(1)教学以社会情境中的学生探究性学习活动为主,合理安排阅读、调查、讨论、写作、口语交际等活动。
(2)社会交往类内容,在社会调查与研究过程中学习。
(3)新闻传媒类内容,在分析与研究当代社会传媒的过程中学习。
如自主选择、分析研究一份报纸或一个网站一周的内容。
分析其栏目设置、文体构成、内容的价值取向,撰写文字分析报告,多媒体展示交流。
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二单元《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优质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二单元《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优质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本文阐述的“工匠精神”内涵与价值。
2.能够梳理本文论述思路,学习本文针对社会实际问题辩证说理的方法。
3.能够借鉴本文写法,学以致用,实现知识、能力的迁移。
评价目标1.能够结合文本内容,归纳概括本文阐述的“工匠精神”内涵与价值。
2.能够把握文中关键语句,补充完成本文论述提纲,评点本文写作特色。
3.能够借鉴本文,针对身边的校园现象写作新闻评论作品。
教学重难点1.能够理解本文阐述的“工匠精神”内涵与价值。
2.能够借鉴本文写法,学以致用,实现知识、能力的迁移。
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在我国几千年文明史中,工匠精神源远流长,“巧夺天工”“匠心独运”“技近乎道”等典故都是对这种精神的高度概括。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中华儿女不断为工匠精神注入新的内涵。
而今,中国路、中国桥、中国港口、中国核电等,成为一张张让国人引以为傲的“中国制造名片”。
我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制造也努力向着“中国智造”“中国创造”奋进。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戒除浮躁,矢志创新,不辜负这个伟大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在2016年召开的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工匠精神”一词首次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
今天,我们就跟随新闻评论《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来一同思考当下时代“工匠精神”的价值和意义吧。
【讲授新课】学习总任务展示:研读新闻评论《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理解其阐述的“工匠精神”内涵与价值,梳理本文论述思路,学习本文针对社会实际问题辩证说理的方法,并尝试针对身边的校园现象写作新闻评论作品。
任务一:辨明本文呈现的新闻事实,分析本文的新闻观点,体会本文联系现实针对说理的特点。
教师提示:本文是一篇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是对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发表意见以指导实践的一种议论文体。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二单元5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二单元5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以“工匠精神"的内涵为突破口,理清文章思路。
2. 以语言为抓手,学习标题的拟题方法,积累、仿写语段。
教学重难点:1、理清文章结构脉络,把握新闻评论观点。
2、学习新闻评论阐述观点的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袁隆平数十年如一日躬耕于稻田,张秉贵于普通柜台前永葆“一团火”的服务热情,钟扬不断“探界"人生新高度,展现了优秀劳动者在不同岗位上以辛勤劳动与创造为社会作出巨大贡献。
“劳动改造世界,劳动创造文明”,新时代的劳动者坚守工匠精神,将产品当初艺术,将质量视为生命,“将我们带往一个更为不凡的世界。
"二、研习课文:活动一:梳理文本,填写表格。
1.阅读课文,找出工匠精神的内涵,完成下面的表格。
2.以此为突破口,再次浏览文本,画出全文的思路结构图。
活动二:跟着课文学拟题。
1.仔细阅读课文标题,你有什么发现?2.补充延伸:“以(用)”字标题语言简洁,立场鲜明,是非常好用的议论文标题。
例如:(1)用好作风凝聚正能量这个标题强调了好作风对于学习和工作的重要性,适用于“作风"、“正能量”等主题。
(2)以汗水浇灌脚下的土地这个标题突出了劳动的重要性。
人生在世,唯有不断滴落汗水,才能浇灌好脚下的这片土地,才会有秋天的收获。
(3)以翰墨书香养浩然之气适用于“读书"、“修养”等主题。
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可以增添气质,养吾浩然之气。
活动三:跟着课文学语言。
1.你最欣赏文章哪些语句?说出理由。
2.跟着课文学句式、学用词:(1)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
句式:……从来都不是……,而是……(2)工匠精神是手艺人的安身之本,亦是我们的生命尊严所在;是企业的金色名片,亦是社会品格、国家形象的荣耀写照。
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二单元杨万里《插秧歌》优质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二单元杨万里《插秧歌》优质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1、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读准字词,把握诗歌形式上的特点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情感,学习作者的表达技巧3.领会劳动人民淳朴、勤劳的品质,感受劳动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梳理诗歌主要内容,把握诗歌富于幽默诙谐的风趣的语言特色及白描的艺术手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我们怀抱着对荷塘之上美景的憧憬,从童真走来。
今天,让我们一齐走近杨万里描绘的另一幅生活图景,一起来学习《插秧歌》。
2、写作背景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常州任满,西归故乡吉水;途经衢州(今浙江衢州市),时值农田大忙季节,诗人目睹一户农家插秧之辛劳,作该诗。
3、作者介绍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
字廷秀,学者称诚斋先生。
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
绍兴(宋高宗年号,1131-1162)进士,曾任秘书监。
主张抗金。
诗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称"中兴四大家"或"南宋四家"。
初学江西诗派,后转以王安石及晚唐诗为宗,终则脱却江西、晚唐窠臼,以构思精巧,语言通俗明畅而自成一家,形成了他独具的诗风,号为"诚斋体"。
杨万里学问渊博,才思健举。
亦能文,对理学亦颇注意。
相传有诗二万余首,现存诗四千二百余首,诗文全集一百三十三卷,名《诚斋集》,今存。
4、题目解说“插秧”指将秧苗栽插于水田中,或指把水稻秧苗从秧田移植到稻田里。
《插秧歌》是杨万里在途中见到农民男女老幼冒雨插秧后写的。
5、层次结构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首页,描写插秧的繁忙第二部分:颔联,反衬劳动的紧张、艰苦第三部分:颈联、尾联,表现劳动紧张、农人勤劳6、全文分析1、边诵边读,用“/”划分这首诗的朗读节奏,并用“”标出诗的韵脚。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大单元设计
《喜看稻菽千重浪》《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单元设计【知识储备】:
【通讯】
通讯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将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或事件及时、具体、生动地予以报道的新闻体裁。
一般来说,通讯有四大特点:
1. 严格的真实性
2. 报道的客观性。
3. 较强的时间性。
4. 描写的形象。
通讯特征概括如下:
1.报道详细深入。
这是区别于消息的一个显著特点,要对事件的来龙去脉、重要环境,背景做具体描写。
2.注重思想意义。
报道那些人们普遍关心的。
有现实意义的题材,还讲究主题的开掘。
3.强调形象说话。
不仅用事实说话,还要有情节、有联想,用形象说话。
4.突出评论性。
思想观点,一目了然,对就是对,错就是错。
按内容分:人物通讯、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工作通讯。
按形式分:一般记事通讯、访问记(专访、人物专访)、小故事、集纳、巡礼、
纪实、见闻、特写、速写、侧记、散记、采访札记。
【人物通讯】所谓人物通讯,就是以报道各条战线上的先进人物为主的通讯。
它着重揭示先进人物的精神境界,通过写人物的先进事迹,反映出人物的先进思想,使之成为社会的共同财富。
同时,也报道转变中的人物和某些有争议的人物。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写作时切不可把先进人物写成从来没有过的大智大勇,十全十美,写人叙事力求言真意切,恰如其分。
【人物通讯的主角类型】
①英雄人物(各行各业的英雄模范人物)。
如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张海迪、孔繁森、徐虎、李素丽等,都是由人物通讯向全社会推出的楷模。
这样的人物通讯,社会影响最为广泛、深远。
②杰出人物(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名流)。
如著名科学家、社会活动家、爱国人士、运动员、演员等。
这样的通讯在报刊上常占有相当多的数量,有些报刊甚至可以通过报道这样的人物来吸引读者,提高报刊的发行量。
③特色人物(在平凡的生活和工作中体现了某种人生价值,或者为人民做出贡献的普通人)。
这是近年人物通讯题材发展的一个新趋向。
④某些对社会有警示作用的反面人物,提示人们某种道理。
【人物通讯的类型】
①传记式:其特征是较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的主要事迹,篇幅较长,内容丰富。
②特写式:重于写人物的一时一事,或某一侧面。
虽然比一般的特写涉及范围
大得多,但属于集中于一事、一个侧面的写法。
真正写一时一事的人物通讯,现在也很常见。
③群像式:特点是报道对象不止一个,而是一个集体中的若干人,或是同一时空范围内的几个同类人。
【文体知识】
(1)新闻与通讯的区别
①新闻中的事实一般是概括性的,通讯则要求通过具体的人物和事件反映现实生活。
②新闻的时效性比通讯更强。
③新闻叙述更简洁、明快,篇幅短小;通讯则要详细叙述,一般篇幅比较长。
④新闻主要以记叙为主,可以适当增加议论;通讯则可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
【阅读人物通讯的一般方法】:
1、抓关键句,弄清线索;
2、提炼要素,概括事件;
3、品读细节,理解人物;
4、明确主旨,鉴赏特色
【教学过程】
一、《喜看稻菽千重浪》
1、这篇人物通讯写了哪几件事?这几件事分别体现了作为一名科学家的袁隆平哪些方面的品质?(按时间顺序找出事例,以事例中叙议结合的句子中的某些关键词语作为归纳“精神品质”的提示和依据。
)
①2001年春节后第二天,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
(热爱并献身于农科研事业)
②1960年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勇于实践,敢于探索)
③1964年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
(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创新)
④1992年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
(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⑤1993年要求对推广“玉米稻”持慎重态度。
⑥1986年以来,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
(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
2、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技法
找出贯穿全文的中心线索。
并说说作者是运用什么样的结构将袁隆平的一些具体、典型事例贯穿起来的。
明确:贯穿全文的中心线索是:“袁隆平与水稻研究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列小标题组织材料,围绕人物的精神品质层层展开,运用了多种叙述方法。
3、《喜看稻菽千重浪》一文中,哪部分选材最具特色?请加以分析。
明确:“实事求是是他的立场和态度”一节通过写事迹说明袁隆平是“真理的捍卫者,是事实的追随者”。
主要是围绕三不稻和玉米稻这两个情节来体现的。
这一节写作在选材上有两大特点:选材具有个性。
突出了袁隆平对于杂交水稻的认知的与众不同。
其次,选材精,不庞杂;
(“引领‘绿色革命’是他的心愿”一节具体写了两个心愿:一是把“超级杂交稻”合成;二是让杂交稻走向世界。
主要凸现袁隆平积极进取的拼搏精神和高尚无私的品质。
)
4、一篇好的人物通讯,通过对人物一言一行的描写,会产生令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效果,本人作者是怎样使袁隆平“立”在我们面前的?
明确: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丰富通讯信息、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把来龙去脉交代清楚的重要手段。
如“袁隆平眯起双眼……翻看着土壤”中的几个动词突出了袁隆平工作之认真细心,对科学的严谨,以及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同时,这段文字描写了一位平凡的农民形象,正是这平凡的外貌与伟大的贡献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更突出了袁隆平的不平凡深入实践,不断创新。
二、《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1、这篇通讯的写了什么内容,怎样写的?
明确:先用特写镜头描绘张秉贵工作的场景,然后再通过典型事例介绍张秉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态度。
接着,作者通过典型事例剖析张秉贵之所以能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原因。
最后讲述张秉贵受到人们的爱戴和尊敬。
不但有血有肉地塑造了人物的形象,又生动真实地传递了劳动者的劳动精
神。
2、张秉贵事迹感人,人物形象,是怎样刻画的人物?
学生讨论,发言
参考:通过语言、细节、动作等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日常生活中的张秉贵。
通过人们的悄悄议论侧面描写,还有细节描写:一个抱小孩的女顾客来买糖,张秉贵一系列的细心行为,比如让他先把糖给孩子吃,一会儿一块儿算账,又拿出几块儿,用小纸袋包装好,塞到孩子兜儿里,留着孩子路上吃等等,这一系列的行为让读者真实地感受到了张秉贵体贴入微的服务态度。
还有一位不讲理的、气呼呼的女顾客来买糖,张秉贵并没有因为顾客的态度而改变自己的态度,一如既往地站在顾客的角度为顾客考虑、服务,最后终于感动了顾客,使其和张秉贵说明了自己生气的缘由。
通过这个气呼呼的女顾客来买糖,张秉贵这样一种耐心,细心的态度,我们又进一步看到了张秉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真心。
丰富、多角度的描写,让我们切身地感受到了温暖众人心的“一团火”精神
三、《“探界者”钟杨》
钟扬身上具有哪些优秀品质?作者是运用什么手法来刻画这个人物的?
参考:
(1)热爱科学事业,不追求物质生活品质,却致力于种子事业和科普工作;具有忘我的牺牲精神,在恶劣的环境中,身体不适也不放松工作;理想崇高,有远见,心怀祖国和人民;有责任,有担当,关心热爱学生,不抛弃、不放弃任
何一个学生。
(2)作者在刻画钟扬时运用了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
①正面刻画:a.刻画人物语言。
文章每一部分都有直接引用的钟扬的话,它们或是钟扬与别人对话,或是钟扬的演讲内容,或是钟扬写的文字。
b.刻画人物行为、事迹。
如不挑剔住房,赴西藏采集种子,热心科普事业等。
②侧面刻画:a.通过他人之口讲述钟扬的事迹;b.运用对比衬托手法,如写钟扬不在意生活品质与致力于种子收集的对比,藏族同事对其“大胆”的评价等。
四、深度探究(可以设计表格)
1.袁隆平、张秉贵、钟扬,他们三个人的工作岗位各不相同,但在他们身上却体现着许多共同的精神品质。
请简要概括一下他们具有哪些共同的精神品质。
参考:
①热爱本职工作,致力于做好本职工作;
②有责任,有担当,有着崇高、远大的理想;
③面对困难、挑战,不屈不挠,不懈奋斗;
④主动探索,勇于实践;⑤不计个人得失,无私奉献。
2.这三篇文章在结构和刻画人物方面各有哪些异同?
明确:
(1)文章结构:
①三篇文章都运用了倒叙手法。
②《喜看稻菽千重浪》《“探界者”钟扬》都采用了小标题,层次清楚,结构鲜明。
(2)刻画人物:①《喜看稻菽千重浪》以正面描写人物为主,《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则采用了正侧面结合的手法描写人物。
②《喜看稻菽千重浪》《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在描写人物时,运用了细节描写;《“探界者”钟扬》则主要是概述事迹。
③《喜看稻菽千重浪》多处描绘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探界者”钟扬》多处用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既有人物语言描写、行动描写,也有人物的心理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