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湘夫人》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夫人》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部分字词的读音,注意几个意思为第三段“水边”的字
2、能力目标: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
理解文中大段虚幻景象描写的用意
理解楚辞中语言独特的“兮”式结构
3、情感目标:把握男女水神悲欢离合之情
【教学重点】
1、体会男女水神在生死契阔后欢会难聚的心情变化
2、把握文中浪漫主义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景物描写中反映水神的情绪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师:大家知道“斑竹”(板书)是怎么来的吗?我们今天还称之为湘妃竹?
师:是的,斑竹就源自于这个神话故事。传说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舜的妻子是尧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们追随丈夫到沅湘,夫死而苦,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屈原根据这个美丽的传说写作了一首诗歌《湘
夫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湘夫人》。(板书题目,作者)
二、相关背景知识介绍
(一)关于屈原
1 、屈原生活的时代简介:
屈原(约前340至约前278)出生于楚国贵族,与楚王同姓。祖先屈瑕,为楚武王熊通之子,被封于“屈”之地,后代以“屈”为氏。始祖为传说中的古帝颛顼高阳氏。“帝高阳之苗裔合,朕皇考曰伯庸。”(《离骚》)一生经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在楚怀王时期。他对内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积极主张联齐抗秦。后因小人诬陷,被怀王疏远,并两次遭放逐。第一次在怀王时期,被流放到汉北;第二次在顷襄王时期,被流放到沅、湘一带。最后,在无可奈何之际,他自沉汨罗江,以明其忠贞爱国的情怀。这天正是五月初五。
屈原家乡为湖北秭归县。贵族出身,使他有机会接受教育。学识渊博,同时由于他和楚王同姓,所以培养出较浓厚的宗国感情。
屈原生活的时代在战国中期,七大国之间连年征战。当时最有条件统一中
国的是秦国和楚国,但秦国占优势,因为经过商鞅变法后秦国更加强大起来,而楚国在吴起变法失败后越加腐败,所以楚国必须和齐国结盟共同对抗秦国。
2 、屈原作品及特色
(1)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
(2)在语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创造性。
(二)关于“楚辞”
1 、关于“楚辞”名称的由来
(1)指楚地的歌辞。
(2)由屈原创建的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
(3)“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宋黄伯思《东观余论·校订楚辞序》)。
(4)来源:楚地的原始神话和巫祝的宗教活动,楚地的乐曲和民歌(《越人歌》)。(5)“信鬼好巫”是荆楚文化中突出的特征。
2、“楚辞”在诗歌体制方面的创新
(1)突破了四言的定格,六言、七言句式参差错落,自由灵活而富于变化;(2)诗的结构篇幅扩大了;
(3)多用语气词“兮”字(起着表情作用,又有着调整节奏的功能,还代替某些虚词起语法作用);
(4)语言词汇地方色彩较浓。
(5)《离骚》为其代表作。
3 、“楚辞”的地位
《离骚》与《诗经》的“国风”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三、课文讲评与赏析
(一)学生根据注释自读疏通文意,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1)诗歌涉及到的主要人物形象有几个?抒情主人公是谁?
(2)诗歌为我们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3)这个故事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4)诗歌是如何表现这个幽怨、哀婉的苦恋故事的?
(二)展示交流
1.【提示】湘君和湘夫人,这首诗题目虽然是《湘夫人》,但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却是湘君。
2.【提示】讲的是湘君和湘夫人的神恋故事,是由一次约会在时间上的误差
而引出的悲剧。
3.师问:这个故事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提示】幽怨哀婉
4.师问:诗歌是如何表现这个幽怨、哀婉的苦恋故事的?(1)(2)(3)【提示】(1)融情入景,以景染情。
这是典型的情景交融的诗作,现在我们朗读第一段,看看诗人是怎样“融情入景,以景染情”的?
【提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凄清杳茫的秋景,构成了一个优美而惆怅的意境,成功地渲染了抒情主人公的心境,被后人称为“千古言秋之祖”。
【提示】(2)因情造景,象征寓意。
第一段中“鸟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是什么意思?在表现情景关系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鸟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比兴手法,写的是男主人公因思念女主人公久久不见其人而对眼前的景象产生了一种错乱的现象,水神看到的是一幅奇怪的场景:鸟儿聚集在水草上,鱼网则被挂在树上。这是比喻湘夫人终于没来,种种费心都不过是瞎张罗。表现男主人公的伤心和失落。
第三段中还有这样一句,找出来?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麋鹿为什么庭院里觅食,蛟龙为什么在水边游荡?以不可能存在的假想景象,来自我比况自身的尴尬处境。
【提示】(3)香草美人,寄予理想。
我们学习《离骚》知道,屈原诗歌有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喜欢用香草美人的意象,试找出诗中出现的香草意象?
【提示】白薠白芷兰草辛夷薜荔杜衡杜若石兰……(荷、荪、椒、桂、兰、辛夷、药、薜荔、蕙、石兰、芷、杜衡)
“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为什么要写这么多香草,为什么要采香草送给姑娘?
【提示】对爱情坚贞不渝,对理想执着追求。
(三)佳句欣赏:“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秋水的绝唱),请说出你的理解
【提示】之所以称为名句的原因:
(1)融情入景,以景染情,写景如画,仿佛一幅秋风图,湘湖洞庭秋景如在目前,作者妙在以可见之水波、木叶,写出不可见之袅袅秋风,写风而有画意。
(2)凄清杳茫的秋景,构成了一个优美而惆怅的图景(意境)。
(3)瑟瑟秋风、浩渺的秋水、萧萧落叶使湘君的心情更加惆怅万分。这种写法启发了无数的后来人,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晏殊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等等。
(四)难点讨论
①不知为何标题和内容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