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伤寒与细菌性痢疾

合集下载

养老院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秀2

养老院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秀2

养老院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秀2食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行少的物品,它们可以供应能量和养分,满意人体正常运转的需要。

不同种类的食品拥有各自独特的特点和制作方法,可以满意不同人群的口味需求。

假如你对食品有爱好,以下是一些推举的食品类图书,盼望对您有所关心。

养老院食品平安管理制度一、餐饮服务从业人员(包括新参与工作和临时参与工作的餐饮服务从业人员)必需经过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从事餐饮服务工作。

三、食品平安教育和培训应针对每个食品加工操作岗位分别进行,内容应包括食品平安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和食品平安学问、各岗位加工操作规程等。

四、培训方式以集中讲授与自学相结合,定期考核,不合格者待考试合格后再上岗。

五、建立餐饮服务从业人员食品平安学问培训档案,将培训时间、培训内容、考核结果记录归档,以备查验。

养老院食堂食品平安管理制度1、依据老人的饮食种类进行配餐,特别老人由医生依据病情打算饮食种类,准时通知膳食科,并告知老人和家属有关事项。

2、食物多样化,烹饪符合老人需求,食物细软,避开带刺带骨类食物,避开煎炸的烹饪方法了解老人进食习惯,开展饮食健康教育。

3、制造干净温馨的.进食环境,空气清爽无异味,餐桌餐具清洁。

4、老人依据规定的就餐时间统一到餐厅就餐不能到餐厅就餐的,老人依据自己的口味预定,送餐员统一送到房间。

5、餐前帮助老人洗手,发放食物要正确,宁静进食,留意进餐姿态,观看老人的进食量和饮食状况。

6、对不能自行进食的老人,帮助老人洗手漱口,关心老人取合适体位,按实际状况进行喂食或帮助进食。

7、用餐后准时撇去餐具,清理食物残渣,帮助老人饭后洗于漱口,清洁环境,做好记录。

8、对于冈各种原冈不能正常从口进食的老人按操作规范进行管饲、管饲饮食按要求制作,保证老人摄入足够的养分素。

养老院食堂食品平安管理制度1、食堂工作人员必需身体健康,按时检查身体,做到持证上岗。

厨房内不准吸烟,洗涤间和厨房四周无卫生死角、污水桶每餐清倒一次,不留弃物,下水道保持畅通。

伤寒与细菌性痢疾

伤寒与细菌性痢疾

伤寒与细菌性痢疾伤寒和细菌性痢疾是两种常见的肠道感染疾病,它们都会引起腹泻、腹痛等不适症状,但两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治疗方法有很大的不同。

伤寒病因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感染疾病。

伤寒杆菌属于沙门氏菌属,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有很强的生命力和耐受力。

人类是它的唯一宿主,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伤寒患者体内排出的粪便、尿液、唾液、血液、汗液、泪液等分泌物和组织渗出液中均可携带伤寒杆菌,传播途径主要有水源传播、食物传播和人际传播。

症状伤寒的潜伏期一般为7-14天,临床表现为持续高热、极度乏力、面色潮红、神志不清、腹泻等症状。

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脱水、虚脱、休克等症状。

未经及时治疗,伤寒可导致并发症,如出血、穿孔、肠道感染等。

治疗针对伤寒杆菌的特点,常规治疗方案为口服抗菌药物,如氯霉素、头孢唑林、庆大霉素等。

治疗期间患者应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生冷食物,多饮开水,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治疗时间一般为10-14天,病情严重者需住院治疗。

细菌性痢疾病因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痢疾杆菌属于肠道杆菌科,革兰氏阴性菌。

痢疾患者排泄的粪便中含有痢疾杆菌,是传播途径的主要来源。

细菌性痢疾的传播途径主要有粪-口途径和食物传播途径。

症状细菌性痢疾的潜伏期为1-7天,主要症状为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等。

部分患者还可出现发热、呕吐等症状。

病程一般为1-2周,多数可自愈。

治疗治疗方案主要是使用口服抗菌药物,如氨苄西林、阿奇霉素、氯霉素等,治疗时间一般为5-7天。

在治疗期间,患者需增加饮水量,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多食用易消化的流质食品。

同时,要注意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感染他人。

两者的区别虽然伤寒和细菌性痢疾都是肠道感染疾病,但两者之间还是有一些明显的区别。

首先,两种疾病的病原体不同。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而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

其次,两者的传播途径也有所不同。

伤寒主要通过水源传播和食物传播传播,而细菌性痢疾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

鉴别诊断
2.中毒型菌痢 需与下列疾病鉴别。 需与下列疾病鉴别。 ( 1 ) 其他细菌所致感染性休克 血及 粪便培养检出不同的致病菌。 粪便培养检出不同的致病菌。 (2)乙脑 脑脊液检查符合中枢神经 系统病毒性感染的改变,而粪便检查无异 常。
鉴别诊断
3.慢性菌痢 需与以下疾病鉴别。 需与以下疾病鉴别。 (1)结肠癌及直肠癌 此类病人继发肠道 感染时可出现腹痛、腹泻及脓血便, 感染时可出现腹痛、腹泻及脓血便,但常伴进 行性消瘦。肛诊、乙状结肠镜、 行性消瘦。肛诊、乙状结肠镜、纤维结肠镜等 有助于鉴别。 有助于鉴别。 (2)慢性血吸虫病 亦可有腹泻及脓血便。 亦可有腹泻及脓血便。 但有血吸虫疫水接触史,肝脾肿大, 但有血吸虫疫水接触史,肝脾肿大,大便孵化 沉淀检查或直肠粘膜活检可有阳性发现。 沉淀检查或直肠粘膜活检可有阳性发现。 (3)克罗恩病 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病程 为自身免疫性疾病, 长,粪便培养无致病菌生长,抗菌治疗无效。 粪便培养无致病菌生长,抗菌治疗无效。 乙状结肠镜或纤维结肠镜检查可见肠粘膜脆弱 易出血,有散在溃疡。 易出血,有散在溃疡。
病原学
痢疾杆菌 属肠杆菌科志贺菌属,革兰阴性无鞭毛杆菌。 按其抗原结构和生化反应不同可将本菌分为4 按其抗原结构和生化反应不同可将本菌分为4群47 个血清型: A群-痢疾志贺菌有12个血清型; 痢疾志贺菌有12个血清型; B群-福氏志贺菌有16个血清型; 福氏志贺菌有16个血清型; C群-鲍氏志贺菌有18个血清型; 鲍氏志贺菌有18个血清型; D群-宋内志贺菌只有1个血清型。 宋内志贺菌只有1 我国多数地区流行群以B 我国多数地区流行群以B群福氏为主,痢疾杆 菌各群、型均可产生内毒素,是引起全身毒血症的 菌各群、型均可产生内毒素,是引起全身毒血症的 主要因素。A 主要因素。A群痢疾志贺菌还产生外毒素(志贺毒 素)具有神经毒、细胞毒和肠毒素作用,可引起严 重的临床表现。

伤寒、细菌性食物中毒、痢疾,霍乱

伤寒、细菌性食物中毒、痢疾,霍乱

伤寒掌握:典型伤寒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病原治疗。

熟悉:伤寒杆菌的抗原性,流行病学,临床类型,实验室检查,并发症(肠出血、肠穿孔),并发症的治疗。

一、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病理组织改变主要是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增生性反应,尤以回肠下段淋巴组织病变最明显。

临床特征为持续发热、相对缓脉、全身中毒症状与消化道症状、玫瑰疹、肝脾肿大与白细胞减少等。

肠出血、肠穿孔为主要的严重并发症。

(一)病原学1.伤寒杆菌属于沙门菌属中的D群,不形成芽胞,无荚膜,革兰染色阴性。

2.呈短杆状,有鞭毛,能运动。

3.在普通培养基中能生长,但在含有胆汁的培养基中更佳。

不产生外毒素,菌体裂解释放出内毒素。

(内毒素和外毒素的区别)。

4.本菌具有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和表面“Vi”抗原5.伤寒杆菌在自然环境中生活力强(二)流行病学1、传染源病人与带菌者均是传染源。

所有带菌者,尤其是慢性带菌者,是引起伤寒流行,尤其是散发流行的传染源。

2、传播途径:伤寒可通过污染的水或食物、日常生活接触、苍蝇与蟑螂等传递病原菌而传播。

3、人群易感性:人对本病普遍易感,病后免疫力持久,少有第二次发病者(约2%)4、流行特征:世界各国均有发病,以温带和热带地区为多。

流行多在夏秋季(三)临床表现1、潜伏期:7—23天,一般10—14天2、初期(第1周):发热伴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咽痛、咳嗽特点:体温呈阶梯式上升3、极期(2-3周):发热:高热、稽留热,持续10-14天消化道:食欲不振,腹胀、便秘,右下腹压痛神经系统:中毒性脑病循环系统:相对缓脉,可并发心肌炎肝脾肿大:一周末时出现,质软有压痛皮疹:7-13天胸腹部淡红色小斑丘疹10个以下2-4mm 压之退色4、缓解期(3-4周):体温逐渐下降,食欲好转;肝脾回缩,仍可出现并发症5、恢复期(第5周):1个月左右完全恢复;体弱、慢性疾病、并发症患者病程可延长(四)临床类型1、轻型:原因:早期接受有效抗菌药物者、年幼儿童特点:发热、毒血症状轻、病程短2、普通型:典型临床经过者3、迁延型:原因:机体免疫力低特点:病程5周以上,肝脾肿大显箸4、消遥型:特点:毒血症状轻,易漏诊5、暴发型特点:起病急,毒血症重。

15 传染病2-伤寒、菌痢-护理学

15 传染病2-伤寒、菌痢-护理学
病程超过2月 来自急性、福氏多见 病理特点 新旧病灶同时存在 慢性溃疡,粘膜息肉 慢性炎细胞浸润,成纤维细胞增生 肠狭窄:瘢痕、增厚
慢性溃疡:
边缘不整齐,底部不平,较多肉芽
临床病理联系
长期反复腹痛、腹泻,大便粘脓样或泻秘 交替 急性痢疾反复发作,但发热、毒血症较轻 大便痢疾杆菌培养阳性
回肠下段的集合和孤立淋巴小结最常见 分为四期,每期约1周 (1)髓样肿胀期 (2)坏死期 (3)溃疡期 (4)愈合期
2、肠外病变
(1)髓样肿胀期(1 W) 大体:长椭圆形,隆起组织表面似脑回
回肠下段淋巴组织 明显肿胀,凸出于 粘膜表面,色灰红,
质软。
7天连锁酒店会员
肠粘膜充血、水肿、
粘液分泌增多。
发病机制
伤寒杆菌
肠壁淋巴组织
口→胃→小肠
在巨噬细胞中繁殖
经胸导管入血→菌血症
潜伏期 菌血症期
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10天
肝、脾、淋巴结肿大
细菌再次大量入血
败血症、毒血症
胆囊
回肠
肠伤寒
经口感染伤寒杆菌
I.伤寒杆菌侵入肠壁淋 巴组织并在其中繁殖, 持续2周,无症状
II.伤寒杆菌入血:先 致菌血症,无症状(潜 伏期);进而败血症、 毒血症,MPS增生,抗 体形成
•肠穿孔:3-4% •支气管肺炎:小儿,继发感染 •其他
5.结 局
若无并发症,4~5周可痊愈,病后可获得较 强的免疫力。 败血症、肠出血和肠穿孔是本病重要的死亡 原因。 自从使用抗生素治疗伤寒以来,病程显著缩 短,临床症状大为减轻,典型的伤寒肠道各 期的病变及全身病变已属少见,但复发率却 有一定的增加。
(3)肝: 肝肿大,质软。肝细胞呈高度浊肿,并 有散在、边界较清的伤寒肉芽肿形成。 肝细胞发生灶性坏死。 (4)骨髓:巨噬细胞增生、伤寒肉芽肿形成。 骨髓中的巨噬细胞摄取病菌较多,存在时 间较长,故骨髓培养阳性率可高达90%。

《病理学》期末复习资料(第二十章)

《病理学》期末复习资料(第二十章)

《病理学》期末复习资料(第二十章)第二十章、常见传染病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通过一定的传播途径进入易感人群的个体引起的一组疾病,并能在人群中流行。

基本环节包括: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一、结核病定义: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感染性肉芽肿性炎,以肺最常见,可引起全身各器官结核。

典型病变:结核结节、干酪样坏死临床表现:咳嗽、咯血、低热、盗汗、乏力、消瘦等结核中毒症状。

病理变化:1.渗出为主的病变发生条件:早期或抵抗力低下,菌量多,毒力强,免疫反应弱、变态反应强。

主要表现:浆液/浆液纤维素性炎,早期中性粒细胞渗出,以后被单核巨噬细胞所代替;渗出物和巨噬细胞内含结核杆菌。

好发组织:肺、浆膜、滑膜、脑膜。

转归:吸收消散,或转变成为增生或变质为主的病变。

2.增生为主的病变发生条件:细菌数量少,毒力较低或机体免疫反应较强时,变态反应弱。

病变:结核结节——具有诊断意义肉眼:融合成大结节时表现为粟粒大,灰白半透明状,有干酪样坏死时略带黄色,略隆起。

镜下:典型的结核结节中央为干酪样坏死,周围放射状排列的类上皮细胞、朗罕巨细胞,外围聚集淋巴细胞和少量反应性增生的成纤维细胞。

3.变质为主的病变发生条件:细菌数量多,毒力强、抵抗力低或变态反应强烈时。

病变:干酪样坏死——特征性病变。

肉眼:淡黄色,均质细腻,质地较实,状似奶酪或豆腐渣。

镜下:红染无结构的颗粒状物。

结核病的病变转移规律:(一)转向愈合1. 吸收消散(吸收好转期)(1)条件:以渗出为主的病变,小干酪样坏死灶和增生性病变亦可。

(2)途径:淋巴道。

(3)病变:缩小消散。

(4)X线:边缘模糊、密度不均的云絮状阴影缩小、消失。

2. 纤维化、纤维包裹、钙化(硬结钙化期)(1)条件:三种病变均可结核结节--纤维化干酪样坏死灶--小:纤维化;大:纤维包裹、钙化未完全吸收的渗出性病变--机化后纤维化。

完全纤维化的病灶无菌,纤维包裹、钙化者仍含菌(复发的根源)。

(2)病变:瘢痕。

肠道传染病分类与应用伤寒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病

肠道传染病分类与应用伤寒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病
伤寒 细菌性痢疾 阿米巴病
肠道传染病的共同特点
1、传 染 源: 病人和携带者 2、传播途径: 粪-口
3.相似临床表现:
4.相似病变性质: 5.相似病理变化:
发热、腹痛 大便性状改变 里急后重 感染性炎症 肠道溃疡形成
第二节 伤 寒 typhoid fever
第二节 伤 寒
概念: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 病。 病变特点:全身单核巨噬细胞增生,形成 伤寒肉芽肿,尤以回肠末端淋巴组织病变 最明显,又称肠伤寒。属于急性增生性炎。 临床表现:持续高热、相对缓脉、脾肿大、 皮肤玫瑰疹及白细胞减少等。
纽扣状溃疡
mouth neck
bottom
mucosa
muscularies mucosa
submucosa
烧瓶状溃疡 Flask-shaped ulcer
镜 ①无结构、淡红色坏死病灶; 下 ②在坏死组织与正常组织交界处及肠 壁小静脉内可见阿米巴滋养体。
阿米巴滋养体
临床病理联系
中毒症状(轻) 肠道症状:里急后重、腹痛、腹泻 大便性状:大便量多,果浆样,呈 棕红色糊状伴腥臭味, 粪检找到阿米巴滋养体。
肿胀的淋巴组织中心坏死。
坏死原因: ①过敏反应 ②局部缺血 ③内毒素
③溃疡期:(第3周)
坏死组织脱落形 成溃疡,外形与淋巴 滤泡的形态相似:圆 形或椭圆形,其长轴
与肠管长轴平行,溃
疡底部高低不平,边 缘隆起。
溃疡一般深达粘膜下层,甚至穿透浆 膜→穿孔
④愈合期:(第4周)
溃疡处肉芽组织增生,修复缺损,粘 膜上皮再生覆盖愈合。
噬受损的淋巴细胞、红细胞、伤寒杆菌 和坏死的细胞碎片。
伤寒细胞
伤 寒 肉 芽 肿
三、主要器官病变

传染病伤寒、菌痢

传染病伤寒、菌痢
•病变部位:肠道(回肠末端淋巴组织的病变最为突出)
•病变特征: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急性增生性炎)
•临床特征:持续高热、相对缓脉、情绪低落、 血象不高(WBC↓)---一高三低 肝脾肿大、玫瑰疹
病原学
病原体:伤寒杆菌
▪ 沙门菌属中的D群,短杆状,为无芽胞,无荚膜,G杆菌,有鞭毛,
▪ 其菌体抗原O、鞭毛抗原H和表面抗原Vi能使人体产 生相应的抗体
慢性菌痢
小结
痢疾杆菌 假膜性炎
病变部位:
多局限于结性细菌性痢疾
中毒性细菌性痢疾
中枢神经系统 感染性疾病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epidemic cerebrospinal meningitis)
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脑脊髓膜的急性化脓性炎 症。多散发,在冬春季可流行。
一、主要特点
1.发病: 1-4月份,儿童,中小城市、农村。
2.临床:发热、寒战、头痛、喷射性呕吐、拒乳、
乏力、肌肉酸痛、烦燥、尖叫、神志淡漠、
嗜睡;项背疼痛、颈项强直、囟门紧张; 玫瑰疹、瘀点、瘀斑(结膜、口粘膜); 休克、DIC
二、流行病学
传染源 传染过程 传播途径
病人 脑膜炎双球菌
带菌者
飞沫传播(咳嗽、喷嚏)
吞噬能力强
胞浆吞噬有: 伤寒杆菌
受伤淋巴细胞
红细胞
坏死细胞碎片
无中性粒 细胞渗出
1、肠道病变
髓样肿胀期(1W) 肉眼 回肠下段淋巴组织肿胀,凸出,灰红,质软,
似脑回状,表面充血水肿 镜下 淋巴组织增生,伤寒结节形成
坏死期(2W) 肉眼 肿胀基础上灶状坏死,失去光泽,灰白或黄绿色
(坏死组织易被胆汁染成暗绿色),与强烈过敏反应有关。
卫星现象:变性坏死的神经细胞周围,常有增生的少突 胶质细胞(5个以上)围绕。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
病变
此型在流行病学上具有重要意义。
并发症
志贺菌败血症 关节炎 小儿脑型中毒型菌痢,可发生耳聋、失语和
肢体瘫痪
实验室检查
病原学检查 确诊有赖于粪便培养出痢疾杆菌 应在用抗菌药物前采样,标本必须新鲜及取粪便
脓血部分及时送检 血常规 急性期:白细胞总数可轻至中度增高,多在10~
20×109/L,中性粒细胞亦增高 慢性期:白细胞多无明显增高,可有贫血
发病机制
毒素
外毒素
肠粘膜细胞坏死→水泻,神经症状
内毒素
机体产生异常强烈 反应或免疫介导
小血管痉挛,损伤血管壁 →微循环障碍
昏迷、抽搐、 呼吸衰竭
脑水肿、 脑疝
感染型休克,重 要脏器功能衰竭发病机制志贺菌属比伤寒杆菌、霍乱弧菌有较大的耐 酸能力。
其致病性有下述特点:
➢ 具有不光滑型O抗原的志贺菌属才有致病性,O抗 原与细菌粘附性有关。
细菌性痢疾:概述
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又称志贺菌病, 简称菌痢
是由志贺菌属shigella(Bacillus dysentery)引起 的常见肠道传染病-污染的食品、水、手等感染
基本病理损害为结肠粘膜的充血、水肿、出血等渗 出性炎症改变
其病理特点是浅表性溃疡性结肠炎 临床特征是肠道的痢疾三联证.
度疲劳,感染小量细菌即发病
细菌侵入后在肠黏膜上皮细胞和固有层 中繁殖→肠黏膜炎症反应和固有层小血 管循环障碍→肠黏膜出现炎症、坏死和 溃疡→腹痛、腹泻和脓血便
发病机制
痢疾杆菌 消化道 免疫力↓暴饮暴食
大部分被杀灭
极少侵入粘膜 下层和血流
罕有败血症
侵袭结肠肠粘膜上皮细胞和固有层中繁殖
炎症、坏死和溃疡 腹痛、腹泻 和脓血便

病理学-伤寒、菌痢-2学时【74页】

病理学-伤寒、菌痢-2学时【74页】
镜下:黏膜及黏膜下层充血水 肿、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
2、假膜性炎
病变进一步发展,即为本病 特征性的纤维素性炎(假膜性 炎)。
肉眼观:假膜开始较小、散在, 位于黏膜皱襞的顶部,似糠皮, 以后逐渐融合成片。
假膜一般为灰白色,如出血严 重或被胆色素浸染,则可分别呈 暗红色或灰绿色。
镜下:黏膜表层坏死,大量纤 维素渗出。黏膜下层严重充血、 水肿,伴多量中性粒细胞浸润。
2、里急后重: 炎症刺激肠壁内的神经末梢
及肛门括约肌引起。
3、粘液脓血便: 粘液分泌亢进、出血、白细
胞渗出引起。 4、发 热:毒血症引起。
愈合
适当治疗后,渗出物和坏死组 织逐渐被吸收、排出,经周围健 康组织再生,缺损得以修复。
浅而小的溃疡愈合后不留瘢痕。
深而大的溃疡可因瘢痕收缩使 黏膜表面呈放射状皱缩,但极少 引起肠腔狭窄。
3、肾:
肾小管上皮细胞水肿,出现蛋 白尿。
4、皮肤:
出现淡红色小丘疹(玫瑰疹), 胸、腹部多见。是皮肤表层毛细血 管细菌栓塞引起的小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炎症和毛 细血管扩张所致。
5、肌肉:
膈肌、腹直肌和股内收肌出 现凝固性坏死,肌痛。
并发症
伤寒如治疗和护理不当,可出 现并发症。
肠出血和肠穿孔: 均发生于溃疡期。
在含有胆汁的培养基中生 长较好。
伤寒杆菌
伤寒杆菌的电镜照片
菌体“O”抗 原
鞭毛“H”抗 原
表面“Vi”抗 原
刺激人体产 生相应抗体
“O”抗原、“H”抗原的抗原 性较强,用肥达反应测定血清中 的相应抗体效价,可作为诊断伤 寒的依据。
流行病学:
传染源:伤寒患者和带菌者 传播途径:消化道传播 易感人群:儿童,青年 季节性:四季均可发病,夏秋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
2)细菌因素:福氏志贺菌的感染、耐药菌株的感染
急性菌痢发作后 迁延而不愈 时轻时重 营养不良
病。
由于痢疾杆菌各组及各血清型之间无交叉免疫,且 病后免疫力差,故可反复感染。
一般为急性,少数迁延成慢性。
病原学
痢疾杆菌: 肠杆菌科/志贺菌属/革兰阴性菌 有菌毛/无鞭毛荚膜芽孢/兼性厌氧 可分为4个群/40个血清型
国内流行: 以福氏(B)和宋内(D)志贺菌为主 存在环境: 患者和带菌者的粪便中
国外Hippocrates (公元前4世纪)将腹痛、腹泻及脓血便患 者称为“痢疾”。
Shiga在1897年分离出志贺痢疾杆菌
历史上,“痢疾”一词曾包括现在的“阿米巴痢疾”和 “细菌性痢疾”。直至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溶组织内阿 米巴和志贺菌相继被发现,才使这两种疾病得以彻底分开。
2001年,我国科学家在国际上率先完成福氏志贺菌全基因 组精细测序,对促进相关疾病致病机制的认识及药物疫苗 的研发意义重大。
增加细菌耐药性,为此,临床应用抗生素必须足量,切忌少 量或局部使用抗菌药物,以防耐药菌株产生。
病原分型

名 群别 致病特性 甘露醇 鸟氨酸脱羧酶 血清型
痢疾志贺菌 A
毒力最强
×
×
1-15
福氏志贺菌 B
易转慢性

×
1-6
鲍氏志贺菌 C
——

×
1-18
宋内志贺菌 D
多为轻症


1
重要毒素
毒素名称 毒素类别 毒素的作用及其临床表现
轻 型
无或低热
轻微
少于10次
粘液便 无脓血
轻或无
肠鸣稍跃 压痛轻微

xx年面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章节测验答案100分【精选】-精心整理

xx年面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章节测验答案100分【精选】-精心整理

伤寒与细菌性痢疾1【单选题】(B)是细菌性痢疾的主要传播渠道。

A、唾液B、食物C、水源D、体液2【单选题】通过(B)传播有可能会感染伤寒沙门氏菌。

A、空气B、水源C、唾液D、接触3【单选题】伤寒可能首先出现的症状是引起(A)出血和穿孔。

A、肠道B、胃C、肾D、肺4【判断题】采用抗生素治疗后,伤寒病死率可以降低到1%以下。

(对)【判断题】任意一种细菌与志贺氏菌结合都可以感染伤寒。

(错)1.2霍乱与破伤风1【单选题】下列选项中,哪些不是霍乱可能引起的结果?(D)A、酸中毒B、腹泻C、反射性呕吐D、血压上升2【单选题】下列不是关于破伤风杆菌说法的是(A)。

A、经飞沫传播感染B、棒槌状C、广泛分布与环境、土壤D、厌氧细菌3【单选题】霍乱从1817年到1923年在世界范围内流行了(A)次。

A、6次B、5次C、4次D、3次4【判断题】几乎不引起局部炎症症状,煮沸即可使之失活是破伤风感染。

(错)5【判断题】分泌外毒素,造成末端神经系统急性中毒的症状是破伤风感染。

(错)1.3梅毒与幽门螺杆菌1【单选题】梅毒在不治疗的情况下,死亡率约达(D)。

A、50%B、30%C、40%D、20%2【单选题】由幽门螺杆菌引起的病症,(C)是十二指肠溃疡。

A、95%B、85%C、90%D、80%3【单选题】梅毒根据现有资料推测,(B)是其原发地。

A、亚洲B、美洲C、欧洲D、大洋洲4【判断题】梅毒病毒可能通过胎盘直接传染给胎儿。

(对)5【判断题】存在于胃的上半部分幽门附近的病菌是幽门螺杆菌。

(错)1.4黑死病1【单选题】通过(A)传播最容易得结核病。

A、空气B、食物C、水源D、唾液2【单选题】黑死病的死亡率达到(A)的前提是如果不进行适当的治疗。

A、75%B、60%C、45%D、30%3【单选题】黑死病的传播途径是由(A)从野生鼠传播到人。

A、跳蚤B、唾液C、水源D、空气4【判断题】可以使染病组织、器官中形成酸化的结核的是结核病。

细菌性痢疾诊断标准GB 106002

细菌性痢疾诊断标准GB 106002

细菌性痢疾诊断标准GB106002-1995前言细菌性痢疾(以下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又称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是常见多发病,其发病率在我国法定报告的甲、乙类传染病中居首位,而且往往引起暴发或流行,对劳动力影响很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法实施细则》,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的附录C、附录D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的诊断标准及防治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医疗、卫生防疫机构作为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的诊断及防治依据。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4789.4—94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GB 4789.5—94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志贺氏菌检验GB 4789.6—94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检验3 细菌性痢疾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3.1 诊断原则须依据流行病学史,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诊断。

确诊则须依赖于病原学的检查。

3.2 诊断标准3.2.1 流行病学史:病人有不洁饮食或与菌痢病人接触史。

3.2.2 症状体征3.2.2.1 急性非典型菌痢症状轻,可仅有腹泻、稀便。

3.2.2.2 急性普通型(典型)菌痢急性起病、腹泻(除外其他原因的腹泻)、腹痛、里急后重、可伴发热、脓血便或粘液便、左下腹部压痛。

3.2.2.3 急性中毒型菌痢发病急、高热、呈严重毒血症症状,小儿起病时可无明显腹痛腹泻症状,常需经灌肠或肛拭做粪检,才发现是菌痢。

根据主要临床表现有以下类型: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有感染性休克症,如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细速、血压下降、皮肤发花、发绀等。

脑型(呼吸衰竭型):有脑水肿表现,如烦燥不安、惊厥、嗜睡或昏迷、瞳孔改变,甚至出现脑疝、呼吸衰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