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庄子的人生境界

合集下载

庄子的主要思想总结简短

庄子的主要思想总结简短

庄子的主要思想总结简短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他的思想被称为道家思想。

他的主要思想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自然无为:庄子主张追求自然无为的境界。

他认为,自然界中一切事物都能迅速、自然地达到和发展,而无需过度干涉或努力。

庄子认为,人应该追求与自然一样的无为状态,放下欲望和人为的努力,顺其自然地生活。

2. 乐观宽容:庄子主张乐观宽容的生活态度。

他认为,人们应该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和挫折,以宽容和乐观来面对一切。

庄子认为,人应该学会接受一切事情的发展,不为物质和利益所困扰,以达到心灵的安稳和快乐。

3. 人是一切的本质:庄子认为,人是一切的本质,即万物的起源和归宿。

他强调人与自然的紧密关系,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互相依存和影响。

庄子主张人应该与自然保持和谐,并追求个体的完善和自由。

4. 人类的局限性:庄子强调人类的局限性和相对性。

他主张人类应该放弃对事物的刻意追求和判断,而要接受万物的本质和真实性。

他认为,人类的知识和智慧有限,不能完全把握和理解宇宙的本质,因此,人应该不断学习和进步,以提高自身的素养。

5. 谦和无为的领导:庄子主张谦和无为的领导方式。

他认为,领导者应该尊重个体的自由和独立,不应过度干涉和控制。


子认为,领导者应该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言行给予他人以启迪和鼓舞,以实践和思考引导他人。

总而言之,庄子的主要思想是追求自然无为、乐观宽容、人是一切的本质、人类的局限性以及谦和无为的领导。

他通过这些思想来指导人们追求内心的安宁和快乐,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

庄子人生的极致境界

庄子人生的极致境界

庄子人生的极致境界庄子是中国古代一位重要的哲学家和文学家,他的著作《庄子》对于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庄子的思想主张和人生观体现了一种超越尘世的境界,追求自由和宁静,达到人生的极致境界。

本文将探讨庄子人生的极致境界的主要特征和实现方法。

一、无为而治的境界庄子主张“无为而治”,认为人类应该放弃对外在事物的过分执着和干预,接受自然的安排和规律。

在人生的极致境界中,人们应该放下功利心和欲望,不强求,不逞能,顺应自然,以达到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这种境界要求人们超脱尘世的纷扰,摆脱对权利和财富的追逐,进而享受内心的自由和平静。

二、顺应自然与天人合一庄子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类应该与自然相融合,与天地万物和谐相处。

在庄子看来,人是宇宙的一部分,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与大自然内外一体地交流与对话。

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是人生的极致境界,使得人们能够领悟自然的真谛,从而达到心灵的安宁与宁静。

三、超越形而上、追求真实庄子主张超越对形而上世界的执着,认为人们应该超脱物质的束缚,以精神和思想的层面去追求人生的真正意义。

在庄子看来,人的真实价值不在于物质财富和地位的追逐,而在于对真理的追求与领悟,达到对人生和宇宙的超越与洞察。

这种对真实的追求使人们超越现实的桎梏,达到内心与灵魂的自由。

四、顺势而为、以逍遥自在庄子的境界追求人生的自由与逍遥,主张顺应事物的发展趋势,摒弃一切的功利心和管理层面的执着。

在庄子看来,逍遥不是狂放不羁的放纵,而是立足于自然法则,放下欲望,以随遇而安的姿态面对人生的起伏和变化。

只有顺势而为,才能获得淡泊和宁静的真正快乐。

五、拒绝盲从、追求自主庄子反对盲从和墨守成规,主张每个人都应该独立思考,追求独立的见解和生活方式。

在庄子看来,人生的极致境界是自主的,不受他人和社会框架的束缚和压力。

人们应该保持独立性和独特性,坚持自身的原则和信念,追求内心深处真正的美好。

六、超越生死、通达大道庄子追求的境界超越了人生的有限和局限,他主张人们应该超越生死界限,通达大道。

庄子的三条鱼,人生的三重境界

庄子的三条鱼,人生的三重境界

庄子的三条鱼,人生的三重境界作者:暂无来源:《领导文萃》 2019年第23期洞见庄子可能是最喜欢鱼的哲学家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他将生活的极大智慧,写进了三条鱼的故事里。

读明白了,人也就活通透了。

01北冥之鱼庄子在《逍遥游》里写的第一条鱼,是北冥有一条名为鲲的鱼,能化作鹏,遨游于九天。

它会乘着六月的风,飞去南冥。

可是庄子却说它不自由,一旦没有风,就只能从高空坠落。

那时候有一个名叫列子的人,能够驾着风在天上飞,跟神仙一样。

但是没风,他也要发愁。

站在风口,谁都能飞起来。

这样的自由,靠的是外物。

是靠着财富、名声,才能够填补自我的空虚。

《管子》里说:“君子使物,不为物使。

”人一旦被物质所捕获,必然会失去纯粹的自我。

陶渊明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人不能为五斗米折腰。

他情愿种豆南山下,带月荷锄归。

官场再好的锦衣玉食,也不如手中一杯菊花酒。

吴宫深处埋荒草,晋代衣冠成古丘。

荣华富贵转眼就成了别人口中的笑谈趣事,又有什么好在乎的呢?在庄子的智慧中,不为物所累,是人生的第一层境界。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人在河边钓鱼,他每次钓上来就用尺量一下,只要比尺大的,都丢回河里。

其他人问他这是为什么。

他说:“我家的锅只有尺这么长,太大的鱼装不下。

”物质上的需求要寻求一个恰当的尺度,“够用就好”是一种很好的生活态度。

02濠梁之鱼庄子在《庄子·秋水》说的第二条鱼,叫做儵,是濠河之鱼。

有一天,庄子和惠子路过濠水的桥上。

庄子说:“你看这些儵鱼在下面游得多么快乐。

”惠子却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快不快乐?”庄子立刻答道:“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生活就像一出戏,我们不在别人的曲目里,怎么能知道别人的悲欢。

鱼的快乐是自由嬉戏在水中,人的快乐是能够自然生长在世间。

一个迎合别人改变自己的人,注定不快乐,邯郸学步的人生也没有光。

人最大的悲哀就是:你明明与众不同,却总希望和别人一样。

好的快乐从来都是自己的,不是别人眼里的。

谈谈《庄子》中的人生境界及价值观

谈谈《庄子》中的人生境界及价值观

谈谈《庄子》中的人生境界及价值观摘要:庄子是我国伟大的哲学智者,世世代代的后人都在学习其思想的精髓,从后人对他的著作的解读来看,他的主张和思想深深影响着喜爱并探寻《庄子》的人们。

本文主要从庄子自我标榜的独特的人生境界和开阔的价值观体系两方面来论述庄子的思想,以及庄子思想对现代人们的影响。

关键字:庄子;人生境界;价值观庄子精通哲学、文学,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的思想体现在政治和文化等多方面,主张天人合一、清静无为的生活态度。

他的超脱人生是其对人生的理想境界和实践方法的思考,是对精神本然状态的自我认识,从而达到一种超脱世俗、没有约束的精神自由境界。

庄子追求精神无限和绝对自由的境界,他认为达到以无限游于无穷,“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这种个人与宇宙合一的自由境界,人也就成为了永恒的无限自由的存在。

庄子坚持的价值观体现在外化内不化,“内化”就是不要受变化万千的外部世界的影响,要求我们的内心有所坚持,否则会被纷繁复杂的社会所左右,而丧失了自我。

“外化”就是对于外在的社会环境要通达顺应,否则将无法在社会中安身立命。

而要真正做到内心的支持与外在顺应,则必须有一个安定的内心。

一、境界有大小庄子的确是一个圣人,他生活于距今两千多年的战国时期,那时候的社会动荡,经济不发达,生活落后,他能对生死、名利有深刻独到的领悟,实属不易。

庄子主张“乐生”与儒家的“未知生焉知死”不谋而合;孔子主张“活在当下”;儒家看重大地上圣贤的道德永远是人在最终成全以后的超越,一个人的境界大小决定他的思维方式,人们常以世俗眼光墨守成规地去判断事物的价值,而只有大境界的人才能看到事物的真正价值。

有用和无用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关于这方面的论述教给我们要拥有境界和眼光。

当我们以世俗小境界去观察事物时,常会以眼前的有用和无用来进行判断,当你拥有大境界时才能够理解什么叫天生我材必有用,重要的不在于客观上,我们有什么样的际遇,而在于主观上,我们有什么样的胸怀;不在于客观提供给我们哪些机会,而在于我们的心智,在有用和无用的判读上,关键是主观确立了什么样的价值观。

庄子人生观和处世态度的看法

庄子人生观和处世态度的看法

庄子人生观和处世态度的看法
1. 庄子那自由洒脱的人生观啊,就像一阵清风,让人好生羡慕!你看那鲲鹏,能在广阔天地自由翱翔,这不正是庄子追求的无拘无束吗?我们为啥就不能像庄子那样,抛开束缚,大胆去追寻自己心中的自由呢!
2. 庄子的处世态度,简直绝了!就好比水一样,能适应各种环境。

咱就说和人相处的时候,为啥不能学学庄子的包容呢,别老是斤斤计较,多些宽容不好吗?
3. 庄子说要顺应自然,哎呀,这多有道理呀!你想想看,那些拼命违背自然规律做事的人,最后不都落得个不好的下场嘛。

咱就该像庄子一样,顺应自然,那生活得多惬意呀!
4. 庄子那种超然物外的心境,真的好牛啊!就像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一样,能不被世俗的东西所羁绊,我们怎么就不能有点这样的气魄呢?
5. 庄子讲齐物论,这可太有意思了!这世界上的万物不都是平等的嘛,那我们干嘛还要分个三六九等呢,多可笑啊!
6. 庄子的逍遥游,哇,那真是让人向往啊!就跟我们梦想去一个没有烦恼的地方一样,为啥不能学学庄子,让自己的内心也逍遥起来呢?
7. 庄子对待生死的态度也太豁达了吧!人固有一死,就像花开花落一样自然,我们干嘛要那么怕死呢,还不如好好享受当下!
8. 庄子强调无用之用,这不是很有深意嘛!有时候那些看似没用的东西,说不定在关键时刻能发挥大作用呢,就像那闲置的物品,说不定哪天就派上用场了,对不?
9. 庄子的达观真让人佩服啊!遇到困难就唉声叹气有啥用,学学庄子的乐观,相信总会有办法解决的,是不是?
10. 庄子的人生观和处世态度,真的是我们人生的宝贵财富呀!我们要是能真正领悟并运用,那我们的生活肯定会大不一样,难道不是吗?
我的观点结论:庄子的人生观和处世态度充满了智慧和启示,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借鉴,让我们能更从容地面对生活的种种。

理解庄子的人生境界与内心平和

理解庄子的人生境界与内心平和

理解庄子的人生境界与内心平和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著作《庄子》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经典之一。

通过对《庄子》的研究,我深入探索了庄子的人生境界与内心平和的理念。

庄子的人生境界在于超越世俗的追求,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

他主张“无为而治”,认为人应当放下功利心和欲望,追求内心的平和与自然的和谐。

庄子通过“逍遥游”的寓言,告诫人们要追求心灵的自由,超越物质世界的束缚。

他认为人生应当像自然界一样,顺其自然,不要过分追求功名利禄,而是要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庄子对人生境界的理解,体现了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他认为人性本善,但在社会的压力和诱惑下,人们往往会迷失自我,追求功名利禄,导致内心的不安和痛苦。

庄子主张通过修身养性,追求内心的平和与自由。

他认为内心的平和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只有内心平和,才能真正体验到人生的美好和意义。

庄子的内心平和主要通过“无为而治”的思想来实现。

他认为人应当顺应自然,不要过于追求功利,而是要放下欲望,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他通过寓言和警示故事,告诫人们要远离功名利禄的追逐,追求内心的平和与自由。

庄子的内心平和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功利主义形成鲜明对比,给现代人以深思。

庄子的人生境界与内心平和的理念,对现代人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追求功名利禄,为了物质的追求而忽略了内心的平和与自由。

庄子的思想提醒我们要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超越物质的束缚,追求心灵的自由与和谐。

只有内心平和,才能真正体验到人生的美好和意义。

通过研究《庄子》,我深刻理解了庄子的人生境界与内心平和的理念。

他的思想超越了时空的限制,对现代人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我们应当追随庄子的思想,追求内心的自由与宁静,超越物质的追求,追求心灵的自由与和谐。

只有内心平和,才能真正体验到人生的美好和意义。

庄子的思想将继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引领我们走向更加平和与自由的人生境界。

庄子人生境界原论

庄子人生境界原论

庄子人生境界原论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他的《庄子》是道家学派的重要著作之一。

在《庄子》这部著作中,他阐述了自己关于人生境界的思想,认为人生的境界随着不同的修行和心态不同而发生变化。

以下将从“人生的自由”、“遇事不紧张”、“道心自然”、“超越名利”和“成为真人”五个方面进行阐述,证明庄子人生境界理论的正确性。

人生的自由庄子认为,人生的自由不是来自于外部的物质和权力,而是来自于内在的心态和信仰。

他认为,只有放下对外界物质的执着和对权力的渴望,才能够真正体验到内在的自由。

这种自由,不仅能够使人的心灵得到释放,还能够让人感到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例如,在庄子《人间世》中有这样一则故事:“朱园子喜欢一只鸟,缩首旋跳,雀跃蹁跹,无穷无尽。

一日,妻费彝考他,他执剑翱翔在青天之上,数年不归,那时他已经与鸟融为一体。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当我们的心灵能够与世界相互融合时,才能够真正体验到内在的自由和心灵的释放。

遇事不紧张庄子认为,人们在遇到各种事情时,都会很紧张和焦虑。

这种紧张和焦虑,只会使人处于一种失控的状态中。

因此,他认为,只有放下对事情的执着和焦虑,才能够真正地去面对问题,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这种心态,不仅能够使人在面对问题时更加从容和自信,还能够让人保持一个平衡的心态,不会受到外部干扰的影响。

例如,在庄子《藏几》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庄子徐步而行,折葵颠茄而游,忘却形迹,随灵气往来,飘飘欲仙。

渔父见而问曰:奚之?庄子曰:吾道非厚爱世俗之人,吾守空而怡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我们的心态能够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时,我们才能够在生活中更加从容地应对各种问题。

道心自然庄子认为,只有当人们能够达到一种自然的境界时,才能够真正体验到人生的真谛。

他认为,只有放下对现实的执念和刻板印象,才能够让自己更好地与世界相融合。

这种与世界相融合的境界,不仅能够让人感到内心的平静与安宁,还能够让人在生活中更加从容地应对各种问题。

例如,在庄子《徐无鬼》中有这样一句话:“道真而君子远,名察而民避。

庄子中庄子对人生境界的原文与解析

庄子中庄子对人生境界的原文与解析

庄子中庄子对人生境界的原文与解析庄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深邃而独特,对于人生的境界有着独到的见解。

本文将从庄子的原著出发,对他对人生境界的理解进行解析。

庄子在《逍遥游》中写道:“逍遥者,修德之人也。

达而兼济天下者,非道家之人也。

修德而达济,可以为圣贤。

”这句话道出了庄子对于人生境界的核心思想。

他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能够逍遥自在地行走于世间,实现自己的价值,并能修德养性,达到超越个体利益的境地。

庄子认为,只有修德养性并能够为大众谋福祉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圣贤。

庄子还在《大宗师》中写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这里的“穷”指的是个人的境遇与财富,而“达”指的是在进入某个领域或达到一定境界之后。

庄子认为,在个人境遇贫困时,应该注重修养自己,提高自身素养和修为;而在达到境界之后,可以兼顾自身与他人的利益,为天下众生谋福祉。

这实质上是庄子对于人生境界中个人与社会利益的统一看法。

在庄子的哲学中,他认为人生可以分为“自然”和“人为”两个层面。

在自然层面上,人应该顺其自然,发挥自己的本性,不受外界的束缚,保持一种逍遥自在的状态。

而在人为层面上,人需要与社会互动,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贡献力量。

这就是庄子对于人生境界中自我与他人关系的理解。

对于庄子来说,人生的境界是一种超越凡俗的存在状态。

他认为,在适应社会变迁和个人处境的同时,人需要通过修身养性,超越物质追求和欲望,达到一种内心的平静与洞悉。

这种内心的平静与洞悉,是庄子所追求的人生境界的最高境地。

庄子还在《庄子·养生主》中提到:“始养生者,察其所养而反之。

”他认为人在追求人生境界的过程中,应该审视自己所追求的目标和方式,不断调整与修正,并且要以养生为本,注重身体与心灵的健康。

只有身心健康,才能更好地追求真理与境界。

综上所述,庄子对人生境界的原文与解析,表达了他对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物质与精神追求的思考与理解。

在庄子的哲学中,人生境界是一种超越凡俗的存在状态,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超越个人欲望与物质追求,达到心灵的平静与洞悉。

庄子思想自由之追求人生之境界

庄子思想自由之追求人生之境界

庄子思想自由之追求人生之境界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庄子被誉为“自由之父”,他的思想深受后世学者推崇。

庄子思想追求人生自由的境界是其独特的特点,本文将从自由的定义、庄子思想的核心理念、追求人生自由的路径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自由的定义自由这一词语具有广泛的含义,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解读。

总的来说,自由是指个体在行动、思想、意志等方面不受约束的状态。

它体现了人的主体地位和个体价值,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基本要求。

二、庄子思想的核心理念庄子思想的核心理念是“自由”。

他认为,个体应当超越物质的束缚,追求人生的自由和无拘无束。

庄子的思想强调个体的自由与天地之间的和谐关系,主张个体应当融入到大自然的秩序中,去追求自己内心的深层自由。

庄子认为,人生应当如逍遥游,摆脱尘世的纷扰,不受外界利益所迷惑,追求内心真实的快乐和幸福。

他强调“无为而治”的思想,主张凡事顺其自然,不强求,不执着于名利地位。

这种追求自由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个体的心智,使人们能够更加自在地生活,追求真实的自我。

三、追求人生自由的路径庄子思想追求人生自由的路径主要包括:修身养性、摆脱物质欲望的困扰、超越生死界限的境界。

首先,修身养性是庄子思想中追求人生自由的基础。

只有通过修身养性,个体才能超越自身的局限,追求内在的自由。

庄子提倡道德修养和道德自律,主张个体应当保持心境的平和与宁静,不为外界的喧嚣所迷惑,保持内心的自由。

其次,摆脱物质欲望的困扰是庄子追求人生自由的重要一环。

庄子反对过度追求物质财富和名利地位,认为这种追求会使人陷入无穷的欲望之中,导致内心的束缚。

因此,个体应当超越物质的束缚,不为外物所累,追求内在的自由和心灵的宽广。

最后,庄子思想中的“超越生死界限”是实现人生自由的最高境界。

庄子认为,死亡只是一个身体的变化,不是真正的灭亡。

他主张个体应当超越生死的界限,意识到人生的短暂与脆弱,并在此基础上超越对死亡的恐惧与焦虑,追求超越生死的自由与境界。

论庄子生死观的四种境界

论庄子生死观的四种境界

论庄子生死观的四种境界
庄子的生死观四种境界分别是:
第一种境界是"重生""全生","贵身""保身",这一境界体现了庄子对生命价值的觉醒,也体现了他对世俗观念的反思和批判。

第二种境界是以死为"真"以生为"假",以死为"乐"以生为"累",这种境界的生死观与其说是对世俗生死观的反动,毋宁说是对人生艰辛历程的揭示和对黑暗社会的批判。

第三种境界是"死生为徒,死生无变"。

在这种境界中,庄子既不重"生"贵"生",也不乐"死"厌"生",这是庄子从"齐物论"的立场对世俗生死观的进一步反思和批判。

第四种境界是"不知死不知生",或者叫"不死不生"。

只有达到这一境界,才是真正的"与道为一"的境界,也就是达到最高智慧的境界。

庄子的人生观深度解析

庄子的人生观深度解析

庄子的人生观深度解析一、庄子是谁呢?庄子啊,那可是咱中国古代特别厉害的一位思想家。

他叫庄周,是战国时期宋国蒙人。

这老哥可不得了,他的思想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闪亮。

他写的庄子这本书,里面满满的都是智慧的结晶。

1、庄子人生观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他对名利的看法。

庄子觉得啊,名利这东西就像那浮云一样。

他有个故事就特别能说明问题。

有一次啊,楚王派人来请庄子去当官,那可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事儿啊。

可庄子呢,他就给使者讲了个故事,他说啊,有一只乌龟,它是愿意在泥塘里自由自在地爬呢,还是愿意被人杀了把壳供奉在庙堂上呢?使者说那肯定是愿意在泥塘里啊。

庄子就说,那我就像这只乌龟一样,我要自由自在的,不想被名利束缚住。

这就体现出庄子对名利那是相当看淡的,他觉得人要是被名利牵着鼻子走啊,就失去了自己的本真。

在现在这个社会啊,很多人都在拼命追求名利。

为了那点钱,为了那点地位,忙得晕头转向的。

就像那些天天加班到很晚的上班族,为了升职加薪,累得身体都垮了。

可是庄子要是看到这种情况,肯定会摇摇头说,这都不值得啊。

人要是把自己的一生都耗费在追逐名利上,那可就太可惜了。

人生还有很多更有意义的事情可以做呢。

2、庄子还特别注重精神的自由。

他觉得人的精神应该像那在天空中飞翔的大鹏一样,无拘无束。

他在书里描写大鹏啊,翅膀张开就像天边的云一样大,它能飞到九万里的高空。

这大鹏就是一种精神自由的象征。

庄子自己呢,他也在追求这种精神上的自由。

他不想被那些世俗的观念和规矩所束缚。

我们现在也经常会感觉到被束缚。

比如说,我们要按照社会的一些标准去生活,要穿得体面,要有好的工作,要有房子车子。

可是有时候我们的内心并不想这样。

我们可能更想背着个包,去到处旅行,去感受大自然,去寻找内心的宁静。

这就和庄子追求精神自由有点相似的地方了。

3、庄子的人生观里还有对生死的独特看法。

他觉得生死就像白天和黑夜一样,是自然的循环。

他有个故事是说他的妻子死了,他的朋友去看他,发现他居然在敲着盆子唱歌呢。

谈庄子的人生处世哲学及其对当代社会的观照

谈庄子的人生处世哲学及其对当代社会的观照

谈庄子的人生处世哲学及其对当代社会的观照《庄子》的人生处世哲学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察:一是个体逍遥的心灵境界,一是对世俗政治、教化的批判,一是个体生命在世俗世界中的融合。

通过这三个方面,我们可以了解《庄子》,并能透过《庄子》来反观当下社会所出现的问题以及个体所面临的生命困境,然后依循、借鉴《庄子》中的人生智慧,在当下社会中走出合理的人生之路。

标签:庄子;人生;处世;生命;当代《庄子》的人生与处世哲学涵括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心斋、坐忘等修养功夫来实现心灵世界的逍遥,从而与天地冥合为一;一是通过对仁义教化和腐朽政治的批判与抛弃,来说明“有为”对人生命的戕害;一是通过对现实生命、朋友交往、世俗生活的安时处顺、莫逆于心、不谴是非,来完成理想与现实的融合。

一、逍遥的心灵境界在庄子看来,人性应当是自然无为的,所谓“性者,生之质也”(《庚桑楚》)。

人先天所具有的即是人的本性,《马蹄》篇认为:“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

”但是人一旦进入到社会,和外物有所接触,就极易受到外物的影响,人的自然本性就会受到斫伤,“且夫失性有五:一曰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二曰五声乱耳,使耳不聪;三曰五臭熏鼻,困■中颡;四曰五味浊口,使口厉爽;五曰趣舍滑心,使性飞扬。

此五者,皆生之害也”(《天地》),“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

与物相刃相靡,其行进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齐物论》)“五色”、“五声”、“五臭”、“五味”、“趣舍滑心”、“物相刃相靡”等都可使人“遁其天,离其性,灭其情,亡其神,以众为。

”(《则阳》)诚然,庄子对外物的否定过于绝对化,但庄子并不否定外物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在《齐物论》中,庄子肯定了万物的存在。

庄子的抛离外物是针对外物对人性、人心的影响而言的,庄子主张“物物而不物于物”(《山木》)。

庄子眼见当时的社会现实,在指出人之本性、人被物奴役的同时,告诉我们应当如何才能不陷入物的世界,使人性复归于朴,即回归本真的自然之性——这就是通过“心斋”与“坐忘的修养功夫,使心灵达到逍遥自在之至高境界。

庄子的三重境界是什么

庄子的三重境界是什么

庄子的三重境界是什么庄子的三重境界是什么庄子的《逍遥游》给我们阐释了人生的三重境界。

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之高翔,超越自我,追求卓越——这是人生的第一重境界。

“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这是人生的第二重境界。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是人生的第三重境界,这也是庄子描绘的人生最高境界。

庄子的《逍遥游》给我们阐释了人生的三重境界。

人生有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说明,这段语言便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

看水还是水。

这就是说一个人的人生之初纯洁无瑕,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人家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

随着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就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了。

这个世界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

进人这个阶段,人是激愤的,不平的,忧虑的,疑问的,警惕的,复杂的。

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

人到了这个时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借古讽今,指桑骂槐。

山自然不再是单纯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单纯的水。

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的主观意志的载体,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一个人倘若停留在人生的这一阶段,那就苦了这条性命了。

人就会这山望了那山高,不停地攀登,争强好胜,与人比较,怎么做人,如何处世,绞尽脑汁,机关算尽,永无休止和满足的一天。

因为这个世界原本就是一个圆的,人外还有人,天外还有天,循环往复,绿水长流。

而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有限的,哪里能够去与永恒和无限计较呢?许多人到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就到了人生的终点。

追求一生.劳碌一生,心高气傲一生,最后发现自己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于是抱恨终生。

但是有些人通过自己的修练,终于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

茅塞顿开,回归自然。

人这个时候便会专心致志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与旁人有任何计较。

庄子:人生七种境界,最高的人才能真逍遥

庄子:人生七种境界,最高的人才能真逍遥

庄子:人生七种境界,最高的人才能真逍遥上学时,课本上有庄子《逍遥游》的节选,还要求背诵,在早读课的念念有词、囫囵吞枣中,以为眼界最宽、境界最高的,是那只从“北冥有鱼”变化而来的大鹏鸟。

那些蜩、学鸠、斥鷃之类的小鸟,看到大鹏鸟“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都笑它傻——飞那么高,飞那么远,那么千辛万苦去到远方,何必呢!大鹏鸟没法向它们描述南冥天池,它们也不能懂得大鹏鸟的心之所向。

庄子曰:夏虫不可语冰。

你跟生于夏天死于夏天的蝉虫没法谈论冬天的冰雪。

说的就是境界的差别产生的思想隔阂,这种隔阂难以用语言消除。

芸芸众生,富人住高楼广厦,流浪汉睡桥洞,漂亮的脸蛋一战成名扶摇直上,更多的红男绿女一辈子像蜗牛一样沿着井壁一点点往上爬。

所有人,借住在一个星球,却活在千岩万壑之中,你坐看云起,他坐井观天。

冯友兰将人生境界分为自然、功利、道德、天地四种。

四种境界,像四层高低不同的平台,功利境界熙熙攘攘,道德境界冷冷清清,天地境界更是无言独上西楼。

站在上一层平台,能够看见下一层的人;下一层的人,未必能够明白上一平台的观念。

在《逍遥游》中,庄子将人生的境界分为七种。

哪七种呢?他先用大鹏鸟其兴,说了一个“大小之辩”的道理,也就是境界、认知不在同一层面的人,难以沟通。

然后,他写道:“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徽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这一句话写了四种人才。

第一种人才,他头脑灵活,办事能力强,考上公务员,当了一官半职,所谓“知效一官”。

第二种人才,他的能力要比第一种人才更大些,能照顾到一乡百姓,所谓“行比一乡”。

第三种人才,他万里挑一,全省公务员考试第一名,被选拔到中央,所谓“德合一君”。

第四种人才,他是人中龙凤,统领一国,他能够制定方针,掌管全局,所谓“徽一国”。

这四种人才,一种比一种能力强,一种比一种级别高,一种比一种看得远。

可是,在隐士宋荣子眼里,这四种人,根本就是一类人。

对这四种人才,“宋荣之犹然笑之”。

庄子:人生的最高境界是看透人性看开世态炎凉看淡名利

庄子:人生的最高境界是看透人性看开世态炎凉看淡名利

庄子:人生的最高境界是看透人性看开世态炎凉看淡名利人生应该,目似秋水平静,心若梨花洁白;任你世态炎凉,我自坦然应对;面对功名利禄,我自云淡风轻;纵然红尘繁杂,我自清风朗月;这样的人生就是人生的真谛。

人生如果做不到,就是没有看透人性,没有看开世态炎凉,没有看淡名利;为此所累,身心疲惫;庄子在《逍遥游》、《人间世》等文中论述了摆脱一切外界束缚,追求精神世界自由状态的智慧。

看透人性,保持冷眼看世界,学会适应庄子在《人世间》中说:“自事其心者,哀乐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说的是:注重自我修养的人,悲喜都不能轻易地影响他,他明白世事艰难,无可奈何却能安于现状、顺乎自然,这就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在这个世界上,人们熙熙攘攘皆为利斗,轰轰烈烈均为名争;看透这些心态就会平衡,保持静怡,坦然面对人世间的种种是非;就是庄子说的,虽然无可奈何,但能顺其自然,这是一种修养。

就像北宋的大文豪苏东坡,虽然遭人陷害被贬三次,但是他依然能坦然面对,就像他自己说的:“上能陪玉皇大帝,下能陪卑院乞儿”,何等的潇洒大度!看开世态炎凉,保持自己的天性庄子在《养生主》中说:“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说的是:把顺其自然当常理,就能保护自己,也保护了天性,不给父母留后患,自己也就能享尽天年了。

世态炎凉,一腔怨恨平摊在世间人头上,每个人得到的问责,都会轻得不如一声叹息;在这个世界上,不能太讲情,因为你不忍心打人一个耳光,可能有人却忍心打你一枪。

在世态炎凉面前,要早点学会逢场作戏,早点习惯物是人非,人走茶凉;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每个人都能像你一样天真;最悲催的是有一种人,你成功他忌妒,你失败他笑话。

所以,我们要善良的心看透世界,以聪慧对待冷漠之人;帮助别人首先保护好自己;要明白因为世态炎凉,回眸人生才懂苦辣酸甜,人生才有滋有味地活着。

看淡名利,学会云淡风轻,坦然处之庄子在《逍遥游》中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谈谈庄子的人生境界及对后世的影响作文

谈谈庄子的人生境界及对后世的影响作文

谈谈庄子的人生境界及对后世的影响
作文
今天我要跟你们讲讲庄子这个人。

庄子呀,那可是个超级厉害的人物!他的人生境界,可有意思啦。

庄子觉得,人不要被那些名利啥的束缚住,要自由自在地活着。

就好像一只小鸟,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想去哪儿就去哪儿,多好呀!
有一次,我和爸爸讨论庄子。

我问爸爸:“爸爸,庄子说的这些能做到吗?”爸爸笑着说:“不容易,但很有道理。


庄子还说,要顺应自然,不要和大自然对着干。

这就像水流一样,顺着河道流,就能流得顺畅;要是硬要逆流而上,那得多费劲呀!
我在书上看到庄子的故事,有个叫“庄周梦蝶”的,特别神奇。

庄子做梦,梦到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飞呀飞,可开心了。

等他醒了,就想,到底是自己做梦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自己呢?我就想,庄子的
脑袋里咋有这么多奇怪的想法呢?
庄子的这些想法,对后来的人影响可大啦!
好多诗人,像李白,就从庄子那里学到了那种洒脱、豪放的劲儿。

李白写的诗,“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是不是有种不在乎钱,只在乎自由自在的感觉?这就有点像庄子说的,别太看重名利。

还有一些画家,画的画里也有庄子的影子。

画里的山水、人物,都透着那种自由自在、顺应自然的味道。

我和小伙伴们说起庄子,小伙伴小明说:“庄子真厉害,能想出这么多不一样的东西。

”我也点头说:“是呀,他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


朋友们,你们说庄子是不是很了不起?
总之,庄子的人生境界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活法,他对后世的影响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我们要多学学庄子的智慧,让自己的生活更自在、更有意义!。

《庄子》读书心得15篇

《庄子》读书心得15篇

《庄子》读书心得15篇《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庄子的思想和见解。

在阅读《庄子》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人生、自然、道德等方面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以下是我在阅读《庄子》时的一些心得体会。

1. 自然无为,庄子提倡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忙碌于各种事务之中,却往往忽略了自然的力量。

通过《庄子》,我意识到应该学会顺应自然,不要过分干涉,顺其自然。

2. 自由心境,庄子主张心境自由,超脱世俗的束缚。

在读《庄子》时,我深刻体会到心境的自由是一种境界,需要通过修身养性来实现。

3. 悟道修身,庄子提倡修身养性,通过悟道来达到心灵的平静。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追求物质上的享受,而忽略了心灵的修养。

通过《庄子》,我认识到修身养性是非常重要的。

4. 自由心态,庄子强调心态的自由,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在读《庄子》时,我深刻领悟到心态的自由是一种境界,需要通过修炼来实现。

5. 自然界观,庄子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不要过分干涉自然。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忽略了自然的力量,而导致了很多问题的产生。

通过《庄子》,我意识到应该学会顺应自然,不要过分干涉。

6. 无为而治,庄子主张无为而治,追求一种超脱世俗的境界。

在读《庄子》时,我深刻体会到无为而治是一种境界,需要通过修身养性来实现。

7. 自然之道,庄子强调顺应自然之道,不要过分追求功利。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追求功利,而忽略了自然的力量。

通过《庄子》,我意识到应该学会顺应自然之道,不要过分追求功利。

8. 自由境界,庄子提倡心境的自由,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在读《庄子》时,我深刻领悟到心境的自由是一种境界,需要通过修炼来实现。

9. 自然之美,庄子强调自然之美,追求一种超脱世俗的境界。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忽略了自然之美,而导致了很多问题的产生。

通过《庄子》,我意识到应该学会欣赏自然之美,不要过分追求功利。

10. 无欲则刚,庄子主张无欲则刚,不受外界诱惑的影响。

解读庄子的无我境界与身心自由

解读庄子的无我境界与身心自由

解读庄子的无我境界与身心自由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文化名人,他的著作《庄子》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一。

在我的研究中,我深入探讨了庄子的无我境界与身心自由的主题,并通过对其思想的解读,对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首先,庄子的无我境界是指个体超越自我的存在状态。

他认为,个体应该超越自我,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庄子》中,他以自然界的事物为例,阐述了无我境界的重要性。

他用蝴蝶与梦的比喻,表达了个体在无我境界中能够达到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境地。

他认为,个体应该放下自我,不受外界的干扰和束缚,以达到身心的自由。

其次,庄子的身心自由是指个体在无我境界中实现的一种自由状态。

他主张个体要追求自由的心灵状态,超越物质世界的束缚,实现真正的自由。

在《庄子》中,他以大鱼与小鱼的对话,表达了个体在身心自由中能够摆脱世俗的牵绊,达到真正的自由。

他认为,个体应该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宁静,不受外界的干扰和诱惑,以实现身心的自由。

庄子的无我境界与身心自由的思想对于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个体往往被物质世界所束缚,追逐功名利禄,追求物质财富,而忽视了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庄子的思想提醒了我们,个体应该超越自我,追求无我境界,实现身心的自由。

只有在无我境界的状态下,个体才能真正实现自由,摆脱物质世界的束缚,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然而,要实现无我境界与身心自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庄子在《庄子》中也提到了个体要经历一系列的修行和实践,才能达到这种境界。

他认为,个体应该通过修炼自己的心灵,超越自我,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可以通过修炼心灵的方式,如冥想、瑜伽等,来追求无我境界与身心自由。

通过这些修行,个体可以摆脱物质世界的束缚,实现内心的平静与宁静,获得真正的自由。

综上所述,庄子的无我境界与身心自由的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庄子》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庄子的思想,探讨无我境界与身心自由的内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庄子的人生境界
浅谈庄子的人生境界
庄子的超脱人生是其对人生的理想境界和实践方法的思考,是对精神本然状态的自我认识,从而达到一种超脱世俗、无任何约束的精神自由境界。

其豁达超脱的人生观,对历代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很多杰出的思想家,他们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化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庄子就是其中之一。

庄子豁达超脱的人生观,对历代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语曾有云:“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但庄子对此不以为然,他宁愿做自由自在的鱼,也不愿沾染名利,尽管其毕生贫困,在穷闾陋巷中以编草鞋为生,但仍不堕其志,致力于道学的发展,并以乐观的心态追求至道,以求自身的逍遥。

《庄子·山木》对庄子的洒脱有过这样的记载:庄子衣大布而补之,正逢系履而过魏王。

魏王曰:“何先生之惫邪?”庄子曰:“贫也,非惫也。

上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

王独不见夫腾猿乎?其得楠梓豫也,揽蔓其枝而王长其间,虽羿、蓬蒙不能眄睨也。

及其得柘棘枳枸之间也,危行侧视,振动悼栗,此筋骨非有加急而不柔也,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

”足见其人生的豁达和对名利的淡薄。

关于庄子的人生态度,《大宗师》还有一段这样的描述,庄子将死,弟子们欲厚葬,他立刻予以否定:“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赉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如此!”当弟子们又担心乌鸦老鹰会啄食时,庄子宽慰他们道:“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可见庄子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在一个相对落后的时代,不仅在人生态度上有着极其超然物外的洒脱,对人的生死也抱有非常达观的态度,看淡生死,把生和死当作一个必然要发生的过程,一笑而过。

《庄子·逍遥游》开宗明义提出了道家的理想人格——至人、神人、圣人。

单看内七篇,三种人格,代表着三种不同的荣誉。

称号,此三者所以不同。

但作为三种人生境界,它们到底有什么不同,譬如至人到底比圣人高明在哪,庄周又未尝赋予深意。

"至人无已",无已便彻底打破了对立面,进入到所谓"吾丧我"(《齐物论》)的超然状态,由此看,大约至人的境界最为高了。

庄子对"圣人"、"神人"、"至人"的描绘,常常给人以神秘之感比如《道遥游》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

"
庄子说的"无名",从人生哲学的角度讲,即破自我与非我的对立,洗刷内心中功名利禄的观念。

为别人做了件好事,
便觉得自己应该得到什么,这实际上是把自我与非我对立起了,即使是以仁义之心爱人利人,庄子也认为是求名利,因为强以仁义绳墨天下就把自我置于天下的对立一方.以已为是.以天下为非.这就叫"哲人"。

所谓"无功",即破非我与非我的对立,如日夜、寒暑、水火,本无所谓是,无所谓非,顺应了自然规律,无所不是;违反了自然规律,无所不非。

故要"乘物以游心",乘物即顺应自然,顺应规律;游。

动即从观念上打破绝对分界,强调转化。

懂得了日夜。

寒暑、水火皆可为我所用的道理,人就活得更自由了。

所谓"无己",即破自我与自我的对立。

世人遭受"与接为搞,日以心斗"的折磨,主要是因为有个"小我"在。

"无己"就是破"小我"。

"我"算个什么呢?"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

故善我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生,时也;死,顺也。

放养生的目的在以尽天年,不在长生不死。

庄子齐死生,并不是说生死无差别,而是视死如归,客观地看待生死问题。

所以,他既重视养生,又反对厚葬。

齐死生是进入理想人生的最一步,过了生死关,便进入"撄宁"、"大妙"的境界。

庄子追求精神无限和绝对自由的境界。

他认为,达到以无限游于无穷(《逍遥游》),“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独与天地精神往”(《天下》)这种个人与宇宙合一的自由境界,人也就成为永恒的无限自由的存在。

庄子的哲学精神于对现实的否定。

庄子“以天下为沉浊”,这“沉浊”指的是什么呢?在庄子看,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总是被“物欲”所征服,“以物易其性”(《骈姆》),“丧己于物”(《缮性》),结果导致了处处血污,殊死者相枕,戴刑具者相推,刑戮者相望。

因此,庄子希望人们能挣脱“物役”,去追求精神的无限和绝对自由,也即逍遥游。

当然,从社会发展的进程看,春秋战国时激烈的社会变革,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它虽然带了近乎残忍的血腥竞争现象,但这是历史进步要求人们付出的代价。

然而,历史前进的脚步,应当跨越这血腥的残忍。

因此,包括庄子在内的一批先秦思想家追求、呼唤人性中应有的高尚、美好情操之回归。

由于对现实世界的否定,庄子生活在自己心造的理想中,以放达高逸的思想情趣,形成超越人间世的精神境界。

庄子以精神的超越表现对现实的抗争。

在庄子眼中,人世忧患太多,简直无法处之:山中之木因无用而得以存活,雁鹅却以不材而只能死亡,即令“处乎材与不材之间”,也仍然免不了忧患,“合则离,成则毁,廉则挫,尊则议,有为则亏,贤则谋,不肖则欺”(《山木)。

人只能在万般无奈下,去求一种精神的暂时解脱。

因此,在庄子超然物外,神游太虚的追求中,不时有苦闷的潜流。

他感叹“士有道德而不能行”,“非遭时也”,并把这种情况比之如猿猴攀于高木而后羿无可奈何,跌入荆棘则只能战战兢兢,因为“处势不
便,未足以逞其能也”(《山木》)。

“处昏上乱相之间”的庄子,并非不能有所作为,而是不愿同流合污。

于是,他高蹈于浊世的尘网之上,俯视纷纷扰扰的人间,以鄙薄富贵,淡泊名利,安贫乐道,遗世独立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

虽然贫居陋巷,织鞋度日,缺吃少穿,面黄肌瘦,却视爵禄如腐鼠,比高位为囹圄,讥卑己求荣者为舔痔,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缮性》)。

不唯庄子,其他高洁之士也都如此,如《让王》篇中,颜阖家居穷巷,粗衣饲牛,却拒绝了鲁君使者送的币帛;原宪居方丈小屋,茅草盖顶,蓬篙之门尚不完整,桑条为枢,破瓦为窗,粗布衣隔房为二,屋子上漏下湿,却端坐弦歌;曾子絮衣破败,颜面浮肿,手足生疮,三日不吃饭,十年不制衣,帽带朽断,捉襟见肘,却口吟《商颂》,自得其乐;颜回家贫屋破,却宁愿喝粥织麻,不去求官。

庄子创造了一些理想人物——至人、真人、神人。

他们都超然物外,独立自存于无始无终的逍遥之境,无所谓生死,也没有思虑,独往独,与天地合一,与日月同光。

他们的精神仪态是那么高远超迈,或“肌肤若冰雪,绰约如处子”,“绝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逍遥游》);或“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江而不能塞,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齐物论》);或容貌肃寂,额头恢宏,神态巍峨而不畏缩,像春天一样温暖,像秋天一样冷肃,喜怒之态如春夏秋
冬四时运行般自然,适应于任何事物而内心深不可测”(《大宗师》);或“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田子方》)。

与上述理想人物不同,《德充符》中出现的是一些奇形怪状,形体丑陋而精神高尚的人。

在此篇的几个寓言中,庄子借许多外形残缺而德行高尚的人说明,内在的美高于外在的美,有的人形体残缺而内心完美,有的人形体完整而心智残缺,应该重视人内在的精神而不“索人于形骸之外”。

“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

庄子赞美那些“内保之而不外荡”的畸形之人,贬斥那蔽于形而不知德,以貌取人的价值观念。

庄子并不认为畸形是美,甚至认为这类人“以恶骇天下”,但他认为形体丑恶的人,只要具备内在的精神力量,就能使人折服。

庄子描写的这些畸形人,外形奇丑和内心完美恰成反比,表现了庄子对精神美的高度重视和追求,对世俗价值观念的否定。

从这许多刻画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庄子于无可奈何中,对混浊人世的精神抗争,以及闪耀的理想之光。

德国现代哲学家海德格尔的理想是: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其实,早于海德格尔若干个世纪,中国的庄子就在《逍遥游》中描绘了“诗意地栖居”:如果有一棵大树,你担心它“无用”,何不把它种在“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悠悠闲闲地在它身旁徜徉,逍遥自在寝卧在它的浓荫之下。

这样,它就不会夭折于斧锯,也不会遭到什么伤害。

无所可
用,也就没有任何困苦了!我们知道,这其实不是树的需要,而是人的向往。

“与世浮沉”是一种屈辱的生活方式,他要求一个人隐藏自己,摒弃自己的个性,和环境达成无条件的妥协,在这样的生活状态中,快乐、满足都无从谈起,但在一个与己对立的环境中,这不失为一种权宜之计,这可以称为“保命”哲学。

“无是无非”是一种超脱的人生哲学,他要求我们有一颗平常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把自我安慰的功夫练好,甚至混淆是非,颠倒黑白也无所谓,找到能够找到的所有理由证明自己的生活状态是最好的,高兴就好。

“无欲无求”是一种最理想的生存状态,也是“无是无非”的前提和补充。

自给自足是这种生活状态的精髓。

因为一个人能够自给自足,满足了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他的生活质量本就是令人满意的了,根本不需要再羡慕他人,找借口求得自己的心理平衡。

有思维的闲暇,没有衣食之忧,夫复何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