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导管异位
1例幼儿picc导管异位至胸壁外侧静脉的处理及体会

1例幼儿picc导管异位至胸壁外侧静脉的处理及体会最近,我遇到了一例非常罕见的情况,一名幼儿的picc导管异位至胸壁外侧静脉。
这个病例对我来说是一个挑战,但也让我学到了很多。
在本文中,我将分享我在处理这种情况时的经验和体会。
1. 了解胸壁外侧静脉导管异位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胸壁外侧静脉导管异位是什么。
一般情况下,PICC 导管应该插入上肢静脉,比如锁骨下静脉。
然而,在这个特殊的案例中,导管在插入过程中发生了异常,导致其异位至胸壁外侧静脉。
这种情况非常罕见,因此我们需要谨慎处理。
2. 处理幼儿picc导管异位至胸壁外侧静脉的步骤在处理这种情况时,我们需要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步骤一:稳定病情我们需要确保患儿的病情稳定。
我们会对患儿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监测心率、血压和氧饱和度等指标。
步骤二:X线检查接下来,我们会进行X线检查,以确定导管是否异位至胸壁外侧静脉。
这种检查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确定导管的位置,并指导后续处理步骤。
步骤三:手术处理根据X线检查结果,我们会评估是否需要手术干预。
在手术过程中,我们会尽量保护幼儿的胸部和周围组织,以避免不必要的损伤。
步骤四:重新插管如果手术处理后仍然需要使用PICC导管,我们会重新插管,并确保导管正确插入上肢静脉。
在插管过程中,我们会更加小心和谨慎,以避免再次出现异位情况。
3. 对幼儿picc导管异位至胸壁外侧静脉的体会在处理这个案例的过程中,我有几点体会:我们需要保持冷静和谨慎。
这是一种非常罕见的情况,我们不能惊慌失措。
相反,我们应该全面评估患儿的病情,并采取合适的措施来稳定病情。
团队合作非常重要。
处理这种复杂情况需要医生、护士和其他医疗人员之间的密切合作。
我们应该积极沟通,并相互支持,以确保患儿得到最佳的治疗和护理。
我们应该时刻关注患儿的舒适度和安全。
幼儿对疼痛和不适更敏感,我们应该尽可能减轻他们的不适。
在处理picc导管异位情况时,我们需要特别注意保护幼儿的胸部和周围组织,以避免不必要的损伤。
1例幼儿PICC导管异位至胸壁外侧静脉的处理及体会

1例幼儿PICC导管异位至胸壁外侧静脉的处理及体会1. 引言PICC(穿刺可替换中心静脉导管)是一种常见的幼儿静脉通道设备,它可以通过插入上臂的静脉来输液、输血或给药。
然而,在一些情况下,PICC导管可能会出现异位至胸壁外侧静脉的情况,这给幼儿的治疗和护理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幼儿PICC导管异位至胸壁外侧静脉的处理方法,并分享我在处理该情况时的体会和经验。
2. 异位至胸壁外侧静脉的原因及处理方法2.1 异位至胸壁外侧静脉的原因PICC导管异位至胸壁外侧静脉的原因可以是多方面的,包括解剖结构异常、插管技术不当、导管穿刺位置选择不准确等。
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导管的有效使用受限,增加了感染和静脉栓塞的风险。
2.2 处理方法2.2.1 导管位置确认当怀疑幼儿的PICC导管异位至胸壁外侧静脉时,首先需要进行导管位置的确认。
可以通过X线检查、超声或导管注射剂来确定导管的位置。
2.2.2 导管修复或更换一旦确认导管异位至胸壁外侧静脉,需要及时采取措施修复或更换导管。
修复的方法包括重新定位导管、修复导管插入点的漏洞等。
如果修复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就需要考虑更换导管。
2.2.3 创面护理和感染预防在导管修复或更换后,创面护理和感染预防非常重要。
应该注意保持导管周围的创面干燥清洁,定期更换敷料,并加强导管周围的消毒工作。
幼儿的免疫系统脆弱,容易感染,因此护士还应该监测幼儿的体温和其他感染迹象。
3. 对幼儿PICC导管异位至胸壁外侧静脉处理的体会和经验在处理幼儿PICC导管异位至胸壁外侧静脉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以下几点:3.1 重视导管位置的选择和插管技术的操作导管位置的选择和插管技术的操作是预防导管异位至胸壁外侧静脉的关键措施。
在插管前,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例如充分评估幼儿的解剖结构、选择合适的穿刺点,并在操作过程中确保操作者具备良好的插管技巧。
3.2 导管位置的及时确认和修复一旦怀疑导管异位至胸壁外侧静脉,应该立即进行导管位置的确认,并及时采取修复措施。
picc管移位的常见原因

picc管移位的常见原因picc管移位是指在穿刺导管插入体内后,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导管不在原本预定的位置上,而发生移动的情况。
picc管是一种常用的中心静脉导管,其插入后可以长期留置,用于输液、输血、给药等操作。
picc管移位可能会引起一系列的并发症,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下面将介绍picc管移位的常见原因。
1. 患者体位改变:患者在活动或转换体位时,特别是在上肢运动频繁的情况下,可能会导致picc管的移位。
例如,患者在上肢进行大幅度活动时,picc管可能会被拉扯,从而导致位置的改变。
2. 外力因素:外力的作用也是导致picc管移位的常见原因之一。
例如,当患者的上肢被不慎撞击或挤压时,picc管可能会受到外力的影响而发生移位。
此外,患者在穿戴衣物时,如果过于紧身或摩擦力过大,也可能引起picc管的移位。
3. 插管操作不当:插管操作不当也是导致picc管移位的重要原因。
当操作者在插入过程中没有准确找到血管,或者操作技术不熟练,可能会导致导管插入不到位,从而引起移位。
此外,插管时没有固定好导管,或者固定方式不正确,也可能导致picc管的移位。
4. 导管内径选择不当:picc管的内径选择不当也可能引起移位。
如果导管的内径过大,可能会导致导管在血管内滑动,从而发生移位。
因此,在选择picc管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导管的内径,以减少移位的风险。
5. 导管长度不合适:picc管的长度不合适也可能引起移位。
如果导管过长,可能会导致导管在血管内移动,甚至穿过心脏而进入肺动脉,引发严重的并发症。
因此,在选择picc管时,应根据患者的身高、体重和血管情况等因素来确定合适的导管长度,以避免移位的发生。
6. 血管病变:患者的血管病变也是导致picc管移位的常见原因之一。
例如,血管壁的瘤样扩张、血栓形成或动脉粥样硬化等情况可能会导致血管腔径变窄或变形,从而使picc管易于发生移位。
7. 导管材料问题:picc管的材料也可能会影响其稳定性,从而导致移位。
PICC置管两种送管方法对导管异位和患者舒适度的影响

PICC置管两种送管方法对导管异位和患者舒适度的影响PICC(经皮颈锁骨静脉中心导管)置管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手段,可以为需要长期静脉输液或药物治疗的患者提供方便。
在进行PICC置管时,送管方法的选择对导管的位置以及患者的舒适度都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PICC置管两种送管方法对导管异位和患者舒适度的影响。
第一种送管方法是盲推送管法。
这种方法是通过盲目地将导管从皮肤穿刺处推进,直到导管达到目标位置。
这种方法简单快捷,但是由于无法准确掌握导管的位置,容易导致导管的异位。
导管异位可能会导致输液不畅、血栓形成、导管脱落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由于盲推送管法无法准确掌握导管的位置,患者在置管过程中可能会感到不适,增加对治疗过程的恐惧和焦虑。
盲推送管法在PICC置管中的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第二种送管方法是超声引导送管法。
这种方法是通过超声引导下将导管准确送入到目标位置。
超声引导技术可以实时显示导管在血管内的位置,准确掌握导管的位置,大大降低了导管异位的风险。
与盲推送管法相比,超声引导送管法的优势在于导管位置准确、安全性高、并发症发生率低。
患者在接受超声引导送管法时,可以清晰地看到置管过程,感到更加安心和舒适。
超声引导送管法在PICC置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通过以上对比可以看出,PICC置管中盲推送管法和超声引导送管法两种送管方法对导管异位和患者舒适度都有显著的影响。
在临床实践中,应当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送管方法,以提高置管的成功率和患者的舒适度。
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PICC置管时,除了选择合适的送管方法外,还需要关注以下几点,以最大程度地降低导管异位和提高患者的舒适度:1.选择合适的导管:不同类型的导管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患者,应当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导管,以减少异位的风险。
2.严格的术前准备:在进行PICC置管前,需要进行详细的术前准备工作,包括患者的评估、皮肤的清洁消毒、导管选择等。
3.术中监测:在进行PICC置管过程中,需要进行术中监测,以及时发现并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保证置管的成功和安全。
picc导管异位 ppt课件

PICC尖端异位影响
导管过长,其头端异位进入心脏, 可能引起心律失常,严重者可能
引起心脏穿孔,导致患者死亡
PICC末端异位于腋静脉、锁骨下 静脉等,50%确诊有静脉血栓
在调整导管位置时,增加导管污 染的机会,可能引发导管相关性 感染、机械性静脉炎、渗血及血 栓形成、导管堵塞、导管渗漏等 并发症的发生率
•导管不易进 入颈内静脉, 也不易发生 锁骨下静脉、 腋静脉返折
锁骨下静脉异位(反折)的预防
因此,置管前必须认真评估 避开以上高危因素。
异位多表现为导 管在锁骨下静脉 内反折或遇到阻 力不能继续送管
与血管畸形 、疤痕或 狭窄 ,锁骨外伤及锁 骨上、下窝放疗史,颈 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置 管史等有关
PICC导管异位的调整方法
继发异位
穿刺成功,首次X线检查导管 头端在SVC;但是在留管期间 导管头端移行至SVC以外位置
导管异位的X线表现:
走形异常:PICC管未经正常的路径走行 位点异常:PICC导管虽按正常的路径走行,但是其末端 未能置于正常区域内。
可发生在颈内静脉、头臂静脉、锁骨下静脉(返折)、 腋静脉(返折)、胸廓内静脉、胸外侧静脉 、奇静脉、 右心房或右心室等部位
PICC位置正确与否 对患者的治疗及安 全起着重要作用
PICC导管置入后的定位标准
1. X线摄片--定位是PICC置管后头端定位的金标准。 2.心房内心电图导引定位 --是 PICC导管头端定位新的准确 实时标准方法。 3.其他定位法 X线透视、多普勒超声检查、X线断层摄影( CT)、核磁共振检查(MRI)、静脉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术(DSA)等技术均可进行 PICC 导管定位。
PICC导管头端位置异常
左侧置入的PICC导管,头端进入对侧的锁骨下静脉
PICC导管尖端定位与异位教学内容课件

影像引导下微创治疗分类
1. 穿刺活检术
7.腔道扩张成形术
2. 造影术
8. 内支架置入术
3. 药物灌注术
9.骨水泥填充术
4. 栓塞术
10. 消融术
5. 造瘘与引流术
6.放射性粒子植入 术
11.光动力治疗 12. 影像引导下picc
置管术
超声引导下 picc静脉选择:
\
\
\
导管尖端异位-DSA“保驾护航”
贵要静脉狭窄导丝引导
贵要静脉 狭窄
导管位于 血管外
导管尖端被 腋静脉瓣阻 挡
经肱静脉进入 腋静脉困难
进入左侧 颈内静脉
左锁骨下静脉 与头臂静脉夹 角过小
锁骨下静脉与头 臂静脉夹角过小
进入分支 血管
进入分支 血管
导管经肱静 脉进入贵要 静脉
影像引导下picc置管术
准确性 舒适性 效率、成功率 收益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首选---贵要静 次选---肱静脉
第三选择--头静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解剖:颈内静脉 颈外静脉 右侧头臂干 上腔静脉
右心房与右心耳
右心耳水平CT横断面
中心静脉导管头端的理想位置 气管隆突下方1-1.5椎体
❖上腔静脉与右心房的交界点称 为CAJ
❖CAJ 标志着上腔静脉的终点 ❖右心缘膨起的部分作为CAJ的
标志不可靠
❖气管隆突作为CAJ定位时的参 考比较可靠
▪气管隆突下2个椎体
肺门上方奇静脉汇入上腔静脉
❖观察picc管常用体位:立位后前位(正位)、仰 卧前后位(床旁片)
动脉球 房 室 室 房
PICC置管两种送管方法对导管异位和患者舒适度的影响

PICC置管两种送管方法对导管异位和患者舒适度的影响PICC置管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操作,旨在为患者提供长期的静脉输液管道。
对PICC置管的两种不同的送管方法以及其对导管异位和患者舒适度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仍然是少数。
本文旨在探讨PICC置管两种送管方法对导管异位和患者舒适度的影响,并为临床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1.导管异位的影响我们需要了解两种送管方法是如何影响导管的异位情况的。
对于PICC置管来说,导管的位置对于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药物的输注,血液的采集等都需要导管位置准确。
目前PICC置管有两种主要的送管方法,分别是股静脉送管和上肢浅静脉送管。
研究发现,上肢浅静脉送管相对于股静脉送管来说,导管的位置更加稳定,更不易发生异位。
这是因为上肢浅静脉送管导管的路径更加直接,相对较短,输液管道更加直通,不易出现弯曲等情况,因此更不易导致导管异位的发生。
导管异位不仅会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还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并发症,如局部感染、血栓形成等,极大的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选择合适的送管方法对于减少导管异位的发生至关重要。
2.患者舒适度的影响除了导管异位的影响,两种送管方法还会对患者的舒适度产生影响。
在PICC置管过程中,患者通常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疼痛和不适感。
送管方法的不同也会对患者的舒适度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据研究显示,相较于股静脉送管,上肢浅静脉送管的操作过程更加简单快捷,损伤更小,对患者的创伤更加轻微。
在送管过程中,上肢浅静脉送管需要创伤更小的部位,损伤更小,疼痛感也相对较轻。
上肢浅静脉送管的导管路径更加直接,输液管道更加畅通,输液速度更快,可以减少患者等待的时间,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而相对而言,股静脉送管的操作过程较为复杂,损伤范围更广,对患者的创伤更大。
送管需要在股部进行操作,损伤更大,疼痛感更加明显。
而且由于股部的肌肉活动更频繁,导管也更容易受到外力的干扰,导致疼痛感更加剧烈。
两种送管方法对于患者的舒适度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PICC置管异位1例体会

PICC置管异位1例体会摘要PICC置管因患者血管生理性变异而导致置管异位,为提高置管成功率,建议置管前行上肢血管彩超检查,提高置管成功率。
关键词PICC 置管异位护理体会PICC导管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为患者提供中期至长期的静脉输液治疗(7天~1年),是化疗病人的首选路径,能有效降低颈部和胸部导管的严重并发症,如血胸、气胸;能减少患者静脉穿刺的痛苦和不适,可由护士操作。
病历资料本人曾穿刺过1例,为导管位置生理性异常(导管因血管走行生理性变异)而产生的导管尖端没有到达上腔静脉,患者,女,52岁,直肠癌术后行化疗,给其行PICC置管术。
操作过程:患者仰卧,左上臂与躯干垂直90度,从颈穿刺点量至左侧胸锁关节43cm,再向下量至第三肋间隙约9cm,总长约52cm,常规2次消毒后,更换手套,预冲洗PICC导管,撤出导丝比预计长度短1~2cm,修剪导管,从远端开始进针,见回血后,松止血带,送入导管,退回针芯缓慢送入导管,试抽回血,见回血通畅,撤出导丝,妥善固定圆盘及导管,整个操作过程中,患者无心悸、胸闷不适。
陪同患者X线透视,结果显示导管尖端位于左侧第2肋间,疑为误入动脉内,但回血通畅,为暗红色血液,试静点生理盐水,最快滴速为80滴/分,为了证实确切位置,于CT室行胸部CT扫描,示患者血管变异,存在左上腔静脉,证实导管尖端位于左上腔静脉的细小分支,有可能是系膜静脉,分析细小静脉血流方向可能为3种情况:①左上腔静脉-冠状窦口-右心房;②左上腔静脉-左心室;③左上腔静脉-逆流-左锁骨下静脉,但由于患者行化疗,细小分支血流速度缓慢,由于血流量的差异,影响化疗药物的分布及静脉损伤程度,无菌条件下缓慢撤出PICC导管,观察病人无胸闷、胸痛及咯血症状,第2日于右侧上肢置管成功。
讨论导致导管异位的原因并非单方面的,与患者体位配合不当、肘部血管选择不适宜、个体解剖异常以及操作者送管的手法不当有关;另外,还与患者的病情、情绪、静脉穿刺史等都有关系。
PICC导管异位调整方法的探讨

PICC导管异位调整方法的探讨PICC导管即是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主要是通过导管从外周手臂静脉进行穿刺,导管直达靠近心脏的大静脉。
PICC导管的应用能够有效的避免化学药物和手臂静脉的直接接触,由于大静脉的血流速度较快,可以迅速稀释化学药物,避免药物对血管的刺激,保护上肢静脉,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但在实际操作中,容易出现PICC导管异位的现象,需要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
本文就PICC导管异位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并探讨PICC导管异位的调整方法,以便提高PICC导管的使用成功率,减少异位的发生。
标签:PICC导管;异位;调整方法0.引言PICC导管是一种从周围静脉导入,末端位于中心静脉的深静脉置管技术,通常使用于中长期静脉输液、肠外营养、肿瘤化疗、老年患者输液。
当PICC导管没有在上肢静脉处,则称之为导管异位。
导管异位是PICC置管中比较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病率较高。
PICC导管异位的发生可造成治疗中断,导管保留比较困难,严重者会引发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引起导管异位的发生部位通常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腋静脉、右心房或右心室、胸外侧静脉等。
1.PICC导管异位的因素其一,解剖位置。
PICC导管的最佳穿刺静脉是贵要静脉,主要是由于贵要静脉管腔由下至上逐渐变粗,静脉瓣较少,有利于穿刺。
肘正中静脉是比较短粗的静脉干,向心走行分为两条,一条在尺侧汇入贵要静脉,另外一条在肘窝外侧汇入头静脉。
由于头静脉在和锁骨下静脉入口连接处形成上弓,然而上弓形成的角度有问题,使得导管无法顺利进入到上腔静脉中,导致尖端抵触血管壁返回到腋静脉中。
因此,使得经头静脉置管容易发生异位[1]。
其二,体位因素。
根据调查研究,导管异位和穿刺时患者的体位有密切联系,送管时间可以根据送入长度对肢体位置进行调整,从而达到调整送管方向的目的。
从解剖学就角度分析,颈静脉和上行的上肢静脉之间有一个夹角,如果夹角的角度变大,导管就比较容易划入颈静脉中。
PICC置管中常见问题的预防与处理

PICC置管中常见问题的预防与处理一、原发性导管异位(1)观察与判断①送至预测长度后,可用超声判断是否异位至颈内静脉②根据置管过程中心电图P波改变判断导管是否发生异位。
③症状和体征。
患者主诉颈部过水声、手臂/肩部疼痛、胸闷/胸痛、心悸,应警惕导管异位。
(2)预防与处理①匀速送管、动作轻柔。
送管将至颈部时,应采用颈内静脉压迫法降低导管异位的风险。
②掌握正确的体外测量方法,监测并发症的发生。
③宜用超声引导,可判断导管颈内静脉异位并可及时调整。
④宜用心电导联尖端定位技术降低导管异位风险。
⑤复位时应保证最大无菌屏障和无菌操作。
⑥导管复位可采用坐位或站位推注生理盐水或X线透视、模拟定位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技术下操作。
复位后应行胸部X线检查确认尖端位置并记录。
⑦反复调整后仍异位,提示可能存在血管解剖异常,该导管应谨慎使用。
二、送管困难(1)观察与判断表现为送管有阻力、导管无法推进如出现导管回弹现象,表现为部分导管不能抽出回血;血管痉挛所致送管困难,送管超过10~15cm时可出现送管阻力增大、送管夹闭感、退管紧缩感。
(2)预防与处理①置管前充分评估手术史、置管史、血栓史、穿刺血管情况,详细询问与穿刺血管有关的病史。
②尽量选择上臂粗、直、静脉瓣少的静脉,送管速度不宜过快。
③送管困难时不应强行送管,应分析查找原因。
④如果出现送管阻力增大,退管夹闭感,用超声检查穿刺血管,如血管管径变小,考虑为血管痉挛导致的送管困难。
⑤应与患者保持良好交流,采取热疗等方式降低应激反应强度、血管痉挛风险。
⑥静脉瓣丰富的血管,可边推注生理盐水边送管。
⑦送管受阻时,协助改变体位,可外展置管侧上肢与身体纵轴呈≥90°角,或改为坐位、半坐位。
三、送导丝困难(1)观察与判断表现为穿刺时回血良好,送导丝有阻力,无法推进。
(2)预防与处理①确保穿刺针尖斜面完全在血管内。
1例幼儿picc导管异位至胸壁外侧静脉的处理及体会

1例幼儿picc导管异位至胸壁外侧静脉的处理及体会一、背景介绍二、病情描述三、治疗过程1.手术前准备2.手术操作3.术后处理四、护理体会五、结语一、背景介绍PICC导管是一种长期静脉通路,广泛应用于临床医疗中,特别是在儿科领域。
然而,在PICC导管置入及使用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并发症。
其中,导管异位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其严重程度与异位部位有关。
本文将从一个幼儿picc导管异位至胸壁外侧静脉的处理及体会出发,介绍该并发症的治疗过程及护理体会。
二、病情描述患儿女性,年龄为2岁7个月。
因肺气肿合并呼吸衰竭住院治疗。
在接受治疗期间,由于需要经常输液和补液,医生决定给予患儿置入PICC导管。
手术操作顺利完成后,患儿出现了明显的局部肿胀和压痛,并有疼痛感。
经过检查,发现PICC导管异位至胸壁外侧静脉。
三、治疗过程1.手术前准备在PICC导管置入前,医护人员需对患儿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身体情况、血液生化指标等。
同时,要对PICC导管的位置和长度进行测量和评估,并选择合适的导管型号。
在手术前,需要对患儿进行皮肤消毒和局部麻醉。
2.手术操作手术操作由经验丰富的医生完成。
首先,在局部麻醉下,通过穿刺针将导管插入静脉内,并沿着静脉逐渐推进到预定位置。
在推进过程中,需要注意观察患儿的反应,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导管位置。
当导管插入到预定位置后,需要进行X线检查确认其位置是否正确。
3.术后处理术后需要对患儿进行密切观察,并及时处理并发症。
在本例中,由于PICC导管异位至胸壁外侧静脉,出现了局部肿胀和压痛等症状,需要进行局部冷敷和止痛处理。
同时,还需要进行抗感染治疗和输液补液等支持治疗。
四、护理体会在本例中,我们深刻认识到PICC导管置入及使用过程中的风险和并发症,并对患儿给予了全面的护理。
具体体会如下:1.加强术前评估:在PICC导管置入前,要对患儿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身体情况、血液生化指标等。
只有确保患儿身体状况良好,才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PICC导管异位的处理及预防对策PPT课件

观察要点及护理方法
定期观察
密切观察穿刺点及周围皮肤情况,如 有红肿、疼痛等异常应及时处理。
导管维护
定期冲管、更换敷料及肝素帽,保持 导管通畅及清洁干燥。
体位护理
避免压迫置管肢体,适当抬高肢体以 促进血液回流。
健康监测
定期监测患者体温、血常规等指标, 及时发现感染征象。
家属沟通与健康教育
家属沟通
健康教育
术后指导
指导患者正确活动术肢,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导管 异位。
定期维护和检查设备
定期检查设备性能
对PICC导管及相关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其处于良好 状态。
及时更换耗材
对使用过的导管、敷料等耗材进行及时更换,保持清洁干燥,防 止感染。
建立设备档案
对PICC导管及相关设备建立档案,记录使用情况和维修记录, 便于追踪管理。
辅助检查方法
X线检查
是诊断PICC导管异位的 首选方法,能够清晰显
示导管头端位置。
B超检查
可用于辅助诊断导管异 位,尤其适用于孕妇和 儿童等不宜接受X线检查
的患者。
DSA检查
即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 查,可用于复杂病例的
诊断和治疗指导。
MRI检查
磁共振成像检查也可用 于诊断导管异位,但价
格昂贵且操作复杂。
医护人员应加强对PICC导管相关并发症的监测和处理能力培训,及时
发现并处理导管异位等问题,确保患者安全。
THANKS
感谢观看
导管长度选择不当,过长或过短均可 能导致导管异位。
其他因素
01
02
03
04
局部组织水肿
局部组织水肿可能导致血管受 压变形,影响导管的置入和稳
定性。
临床成人PICC上臂输液港原发性导管异位管理要点

临床成人PICC上臂输液港原发性导管异位管理要点经外周植入中心静脉导管和植入式上臂输液港是临床常见的中心静脉血管通路,主要经上臂贵要静脉、肱静脉、腋静脉等外周静脉置入,由静脉治疗专科护士主导完成。
原发性导管异位是指再置管过程中发生的导管尖端位置异常,发生率为 2.9%-13.1%。
相比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上臂静脉解剖变异较多,血管直径较小,经上臂静脉入路发生原发性导管异位的风险最高。
置管时如果能早期识别、有效预防和及时调整纠正原发性导管异位,对保证患者输液安全、缩短置管时间、减少医疗资源浪费和术后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讨论(一)结合患者主诉、导管功能评估和影像学结果等方式准确识别原发性导管异位:1.怀疑颈内静脉异位时,可立即询问患者生理盐水脉冲式推注时能否听到流水声或有颈部肿胀感。
2.及时查看导管有无回血不畅或冲管困难。
3.使用彩超、胸片、CY、MRI、数字剪影血管造影等检查确认。
(二)原发性导管异位的预防1.置管前全面评估患者是预防原发性导管异位的前提条件置管前,按照《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标准WS/T 433—2023》全面评估外,还应评估患者BMI≥24kg/m2 、送管次数≥2次、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意识障碍及血管畸形。
2.置入部位和血管的合理选择是预防原发性导管异位基本保障(1)采用区域植入法穿刺可有效控制出血量及减少机械性静脉炎等并发症。
(2)静脉选择: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首选右侧贵要静脉。
头静脉静脉瓣较多,进入无名静脉时有角度,从头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易误入颈内静脉。
3)临床置入部位或血管的选择应建立在对患者充分评估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选择。
3.准确预估导管置入长度是预防原发性导管异位的关键环节(1)体表标志测量法可简单预估导管植入长度和尖端位置。
但测量的准确性受身高、体重、肋间隙等因素影响,大多作为粗略估计,不作为唯一标准。
(2)临床上可采用体表标志测量结合术中X线或腔内心电图(IC-ECG)快速、安全的定位导管尖端位置,节约操作时间,提高准确率。
《PICC导管异位》课件

导管留置时间过长会导致组织愈合形成管道,从而导致移位。
PICC导管异位的诊断方法
1
检查症状
发热、局部红肿疼痛、导管外露或缺失、导管阻塞等可能是导管异T能精确地确定导管位置,并了解其轨迹。
3
X线检查
检查导管移位或异位,不同部位导管的拐曲程度等。
PICC导管异位的处理与护理
要点
• 了解PICC导管异位 • 掌握常见的症状和导致原因 • 诊断时要注意具体情况,尽可能选择必要的检查 • 注意护理要点和处理方法,定期检查。
PICC导管异位
PICC导管异位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由于导管的移位引起。
什么是PICC导管异位?
1 定义
PICC导管在插管部位或其附近的位置移位,相对于其原定位位置发生异位而引起的一种 并发症。
2 引发原因
手术操作不规范、病人身体变化、导管长时间留置等。
3 危害
导致穿刺部位和周围组织炎症、导致感染、吸入污物和脱落物体等。
定期检查导管,适时更换新的导管,减少异位的概率。
4
护理保健
护理保健,如定期检查注射器橡胶塞的质量、方位等,维护清洁干燥,避免污染。
结论和要点
结论
PICC导管异位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由于导管的 移位引起。尽管无法完全避免,但规范操作、定期 更换导管、控制留置时间和护理保健等生活方式调 整有助于减少发生概率。
PICC导管异位的常见症状
发热
出现发热、寒战、全身不适等症状。
导管外露或缺失
导管移位或脱落,可能被发现。
局部红肿疼痛
PICC导管插入部位红肿、明显疼痛。
导管阻塞
插管后导管无法使用。
PICC导管异位的原因
1 操作不规范
PICC导管异位的处理及预防对策PPT课件

在深入分析PICC导管异位发生原因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包括改进 置管技术、加强患者教育、优化导管固定方法等。
降低PICC导管异位发生率
通过实施上述处理流程和预防措施,我们成功降低了PICC导管异位的发生率,提高了患 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存在问题及改进方向
导管材料与技术有待改进
背景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PICC导管 在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导管 异位问题也日益突出,给患者带 来不必要的痛苦和风险。
PICC导管简介
PICC导管定义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是一 种由外周静脉插入,导管尖端定位于 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深静脉穿刺 技术。
PICC导管用途
用于中长期静脉输液、化疗、胃肠外 营养等,为患者提供安全、便捷的静 脉通道。
加强患者教育与沟通
术前宣教
向患者详细介绍PICC导 管的相关知识、操作过
程及注意事项。
心理支持
给予患者必要的心理支 持和安慰,缓解其紧张
情绪和恐惧心理。
术后指导
指导患者正确维护和使 用PICC导管,避免不当
行为导致导管异位。
及时沟通
鼓励患者及时反映导管 使用过程中的不适和异 常,以便医护人员及时
处理。
评估导管功能
检查导管是否通畅,评估其是否能继 续发挥应有的作用。
影像学检查
通过X线、超声等影像学检查手段, 确认导管异位的位置和程度。
立即处理措施
停止输液
一旦发现导管异位,应立即停止 输液,避免进一步加重患者的病
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拔出导管
根据异位情况,必要时需拔出导 管,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和损伤。
《PICC导管异位》课件

异位原因
可能是由于导管置入过程中, 导管头端未能顺利进入上腔静
脉,而是进入了颈静脉。
处理方法
重新调整导管位置,确保其位 于上腔静脉内。
预防措施
在置管过程中,应确保导管头 端进入上腔静脉,避免进入颈
静脉或其他部位。
06
PICC导管异位研究进展
研究现状
1 2
国内外研究概况
PICC导管异位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包括研究数 量、研究深度、研究方法等方面的比较。
注意事项
手术后需进行康复训练,定期复 查以确保导管功能正常。
其他治疗方法
其他治疗方法
如物理疗法、药物治疗等,可辅助保守治疗或手 术治疗,缓解症状、减轻疼痛。
适用情况
适用于不同程度异位的患者,可根据具体情况选 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注意事项
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注意药物副作用和 物理疗法的适用范围。
分类
根据导管异位的部位,可分为颈 部PICC导管异位、胸片PICC导管 异位和腹部PICC导管异位。
发生原因
解剖因素
由于患者血管解剖结构异常,如 血管弯曲、血管狭窄等,可能导 致PICC导管在置入过程中发生异
位。
操作因素
置管操作不规范、置管经验不足、 导管固定不牢固等,也可能导致 PICC导管异位。
临床应用情况
PICC导管异位在临床上的应用现状,包括适应症 、禁忌症、使用人群等方面的分析。
3
治疗效果评估
对PICC导管异位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包括治愈 率、复发率、并发症等方面的分析。
研究方向
新型材料的研发
针对PICC导管异位,研究新型材料的性能、应用范围、安全性等方 面的内容。
精准定位技术的研究
一例picc导管异位使用ekg技术调管的护理体会

PICC导管异位使用EKG技术调管的护理体会PICC导管异位使用EKG技术调管的护理体会一、引言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广泛应用于长期静脉输液的患者,但由于各种原因,导管可能会发生异位。
当PICC导管异位至颈静脉或右心房时,会导致心包填塞、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
我科采用EKG技术成功调管1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二、目的通过探讨PICC导管异位的原因、诊断、处理及护理,提高我们对PICC导管异位的认识,减少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并为临床工作提供经验。
三、PICC导管异位的原因1.患者因素:患者颈部过度弯曲或伸展、剧烈咳嗽、呕吐等,导致导管受压或位置改变。
2.操作者因素:置管时操作不当、测量不准确,导致导管置入位置不准确。
3.疾病因素:肿瘤侵犯或压迫上腔静脉,导致导管受压异位。
四、PICC导管异位的诊断1.X线检查:X线检查是诊断PICC导管异位的主要方法。
平卧位X线胸部正侧位片可明确导管尖端位置。
2.EKG监测:EKG监测可实时显示PICC导管的位置和移动情况,有助于早期发现导管异位。
五、PICC导管异位的处理及护理1.重新置管:对于因患者因素导致的导管异位,可考虑重新置管。
置管时应注意测量准确,选择合适的导管长度和型号。
2.调整导管位置:对于因操作者因素导致的导管异位,可尝试调整导管位置。
采用EKG技术实时监测导管位置和移动情况,调整导管角度和深度,使其回到正确位置。
3.药物治疗:对于因疾病因素导致的导管异位,可给予药物治疗。
如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使用抗肿瘤药物减轻肿瘤压迫等。
4.护理措施: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者的观察和护理,注意预防感染,保持导管通畅,避免牵拉、折叠和受压。
同时,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其正确使用和维护导管。
六、讨论与展望PICC导管异位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产生严重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深入探讨PICC导管异位的原因、诊断、处理及护理措施,提高我们的认识和操作水平。
picc异位复位方法

picc异位复位方法PICC(穿刺式中心静脉导管)是一种常见的医疗设备,用于输液、输血、营养支持等治疗手段。
在某些情况下,PICC可能会产生异位(偏移)情况,需要进行复位,以确保导管的正确位置和功能。
异位复位是指通过正确的操作将偏移的PICC重新调整到原来的位置。
以下是一种常见的PICC异位复位方法:1. 准备工作:洗手并戴上手套,确保操作环境清洁。
检查相关器械是否齐全,如消毒液、注射器等。
2. 前期准备:先与患者进行沟通,告知操作步骤及可能的不适感。
解释操作过程并获得患者的同意。
3. 复位操作:使用消毒液清洁操作部位,并用干净的巾纸或无菌纱布覆盖。
同时,检查PICC导管是否松动或有明显的偏移。
4. 确认血管位置:使用注射器吸取一定量的生理盐水,通过轻轻推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是否有血回抽。
若有血回抽,则说明PICC导管依然在血管内。
5. 确定复位方向和力度:根据PICC导管的偏移状况,确定复位方向。
然后,使用适量的力度,沿着导管方向进行轻轻推挤,以使其回到正确的位置。
注意避免过度施加力度,以免导致进一步的移位或损伤。
6. 监测效果:在完成复位操作后,再次检查PICC导管是否处于正确的位置。
观察患者有无不适症状,如疼痛、出血等。
同时,确保导管没有任何异常松动或异物。
7. 记录和观察:将复位操作的时间、方法等记录在护理记录中。
观察患者在复位后的情况,并持续监测PICC导管的状态,如有必要,及时向医生报告。
请注意,上述仅为一种常见的PICC异位复位方法,具体操作步骤可能因医院、医生和患者的情况而有所不同。
在操作过程中应严格遵循医疗操作规范,并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若在操作中遇到任何问题,请及时寻求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的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ICC尖端异位影响
导管过长,其头端异位进入心脏, 可能引起心律失常,严重者可能
引起心脏穿孔,导致患者死亡
PICC末端异位于腋静脉、锁骨下 静脉等,50%确诊有静脉血栓
在调整导管位置时,增加导管污 染的机会,可能引发导管相关性 感染、机械性静脉炎、渗血及血 栓形成、导管堵塞、导管渗漏等 并发症的发生率
心房内心电导引技术
借通用心电连接器 ,与心电监护仪相连接,通过观察右 心房内 P 波的变化,能准确即时地调整和定位导管头端。当 心电监护仪上显示P波明显抬高,提示导管头端进入或在右心 房前 ,后退导管直至 P 波正常后,提示导管到达上腔静脉 ,再后退 2~3 cm 即为导管最佳的定位位置。
Cavoatrial Junction-CAJ
继发异位
穿刺成功,首次X线检查导管 头端在SVC;但是在留管期间 导管头端移行至SVC以外位置
导管异位的X线表现:
走形异常:PICC管未经正常的路径走行 位点异常:PICC导管虽按正常的路径走行,但是其末端 未能置于正常区域内。
可发生在颈内静脉、头臂静脉、锁骨下静脉(返折)、 腋静脉(返折)、胸廓内静脉、胸外侧静脉 、奇静脉、 右心房或右心室等部位
-J Vasc Interv Radiol 2008; 19:359 –365
正位胸片上的常用标记
(1) 锁骨 (2) 肋骨 (3) 主动脉球 (4) 右心房 (5) 右心室 (6) 左心室 (7) 左心房 (8) 隆突 (9) 右主支气管 (10) 左主支气管 (11) 横膈 (12) 气管 (13) 肺
• 上腔静脉与右心房的上壁交界连接点 • 只有上腔静脉与右心房的交界点称为CAJ • CAJ 标志着上腔静脉的终点 • 右心缘膨起的部分作为CAJ的标志不可靠
• 气管隆突作为CAJ定位时的参考比较可靠
导管头端的理想位置
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96 (3): 335–40 (2006)
PICC导管异位的 预防及处理——技报告巧小标题
竞聘岗位:aaa 竞聘人:bbb
研讨内容
1
PICC导管异位的定义
2
PICC 导管异位的影像学表现
3
导管异位原因分析
4
导管异位预防及处理
定义
导管异位:导管末端位于上腔静脉以外的任 何部位。 导管异位---可引起其他并发症的发生,若异 位无法纠正,常被迫拔管导致治疗中断。
SVC, Cavoartial Junction ,略低于气管隆突,高于心影轮廓 气管隆突下方1-1.5椎体
SVC
• SVC的平均长度大约为6.5±1.1(4.1-9.1)cm • 在身高、年龄、体重这几个因素中,SVC的长
度与身高有关,与年龄、体重的关系没有统计 学意义 • SVC 越长,相对于胸椎来看,所有的替代标记 物就越往下,如CAJ,气管隆突,右心缘,右 侧主支气管
PICC导管头端位置异常
左侧置入的PICC导管,头端进入对侧的锁骨下静脉
PICC导管头端位置异常
PICC导管头端进入内乳静脉
PICC导管头端位置异常
PICC导管头端进入奇静脉
奇静脉异位:起于右腰
升静脉,沿食管的后方、胸 主动脉的右侧上行,至第4胸 椎体高度,向前勾绕右肺根 上方,注入上腔静脉。奇静 脉是沟通上、下腔静脉系的 重要途径之一。
• 血管解剖变异或畸形
与穿刺部位有关
导管异位率:肘部>上臂
与患者有关
➢ 患者体位 仰卧位时病人上肢与躯干未成90 °
➢ 患者生理因素 血管不清楚、 塌陷干瘪、 硬化、管腔狭窄、畸形
➢ 患者心理因素 恐惧、焦虑
与操作者有关
• 血管解剖知识 • 外测量误差( 体外测量的长度永远不可能与
体内的静脉解剖完全一致 ) • 置管经验
奇静脉 半奇静脉 腰升静脉
左左侧侧永永存存上上腔腔静静脉脉畸畸形形
双侧上腔静脉畸形
左侧入路PICC 置入 双侧上腔静脉畸形 PICC位于左上腔静脉
导管尖端异位的原因分析
与血管有关
M1 M4
与患者有关
与穿刺部位有关
M2 M3
与操作者有关
与血管有关
• 血管选择
选择不同的血管,导管异位率不同
头静脉>正中静脉>贵要静脉
异位的临床表现
原因:血管解剖原因;病人体位;血管形态的改 变;颈部阻断不准确;测量不准确;发育异常---
送管困难
阻力回弹 无法抽到回血
回血不畅 自动回血
耳朵听到水泡声
导管位置的重要性
导管过短
导管过长
➢血栓的风险 ➢内膜损伤风险 ➢纤维蛋白鞘风险 ➢堵管的风险 ➢导管异位的风险
➢心律失常的风险 ➢三尖瓣损伤的风险 ➢心房血栓的风险
PICC位置正确与否 对患者的治疗及安 全起着重要作用
PICC导管置入后的定位标准
1. X线摄片--定位是PICC置管后头端定位的金标准。 2.心房内心电图导引定位 --是 PICC导管头端定位新的准确 实时标准方法。 3.其他定位法 X线透视、多普勒超声检查、X线断层摄影( CT)、核磁共振检查(MRI)、静脉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术(DSA)等技术均可进行 PICC 导管定位。
是置管过程中发生率较高的并 发症,其发生率为 10%~60%
最佳位置
PICC尖端应在SVC的下1/3处,临近SVC与右心房的连接处为 最佳。 •为什么? ➢ SVC接受来自身体左右侧的血液,溶液得到的充分稀释。 ➢ 导管尖端可以自由漂浮,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类型
原发异位
是指穿刺成功后,X检查 PICC头端在SVC以外的位置
预防措施
血管
患者
操作者
血管选择
首选贵要静脉 次选肘正中静脉 末选头静脉
患者
➢ 健康教育
➢ 交待注意事项
---以消除患者的焦虑和恐惧,获得患者的积极配合 利于置管的顺利进行.
操作者
➢ 专业化 (理论基础+临床置管经验 ) ➢ PICC资质认证合格证书
返回
PICC 导管异位的预防
基础预防
1.操作前做好沟通,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并取合适的体位。 2.首选贵要静脉置管,尽可能选择右上肢置管,除非右上肢 存在血管畸形、疤痕或狭窄,或有手术、外伤或放疗史 , 有静脉置管史等。 3.导管置入时,动作必须轻柔、匀速、缓 慢 ,遇阻力时切 勿强行送管,可适当退管后,调整导管角度及上臂位置后再 送管。
• 气管隆突--做为标记更方便
右侧入路PICC导管的头端位置
经右侧置入的PICC导管, 导管容易达到与上腔静脉平行
左侧入路PICC导管的头端位置
经左侧置入的PICC导管,如果导管太短,头端容易抵着SVC的外侧壁, 所以,应该留有足够的长度
PICC导管头端位置异常
左侧置入的PICC,导管头端异位,进入同侧的颈内静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