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六经病——辩证方剂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六经病——辩证方剂表
伤寒论六经病——辩证方剂表
太阳病太阳本病中风,以桂枝汤主之。桂枝汤(桂枝6g 芍药6g 炙甘草3g 生姜6g 大枣4枚)。伤寒以麻黄汤主之。麻黄汤(麻黄4.5g 桂枝4.5g 杏仁6g 炙甘草3g)风寒两感,以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主之。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3g 芍药3g 生姜3g 炙甘草3g 麻黄3g 大枣3枚杏仁3g)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4.5g 芍药
4.5g 麻黄1.5g 生姜4.5g 杏仁3g 炙甘草3g 大枣2枚)。伤寒而内有火郁,以大青龙汤主之。大青龙汤主(麻黄6g 桂枝6g 炙甘草3g 杏仁6g 生姜6g 大枣4枚石膏
30g)。中风内有火郁,以桂枝二越婢一汤主之。桂枝二越婢一汤(桂枝2g 芍药3g 麻黄1.5g 炙甘草2g 大枣2枚生姜4g 石膏9g)。伤寒而内有水饮结中上焦,以小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主(麻黄4.5g 芍药6g 干姜4.5g 五味子4.5g 炙甘草3g 桂枝6g 半夏9g 细辛3g)。
表已解而内燥,以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白虎加人参汤(石膏30g 知母9g 炙甘草6g 粳米30g)(石膏30g 知母9g 炙甘草6g 粳米30g 党参9g(或西洋参3~6g))。表未解而里湿,以五苓散,茯苓甘草汤主之。五苓散(猪苓9g 泽泻15g 白术9g 茯苓9g 桂枝6g)茯苓甘草汤
(茯苓9g 桂枝6g 炙甘草3g 生姜6g)。表退而热结血分,以桃核承气汤、抵当汤、丸主之。(桃核承气汤:桃仁9g 大黄9g 桂枝4.5g 元明粉6g(冲服) 炙甘草4.5g)(抵当汤:水蛭15条虻虫15只(去翅足) 桃仁9g 大黄9g 或按相同比例,研末和匀,炼蜜为丸,每丸重3g,每次
1~2丸,每日一次。)。太阳坏病入阳明去路∶表寒未解,而内有火郁,以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之。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黄3g 杏仁6g 炙甘草3g 石膏30g)。表解而内燥,以人参石膏汤主之()。表解而里热,以调胃承气汤主之。调胃承气汤(大黄9g(酒洗) 炙甘草4.5g 元明粉9g(冲服))。入太阴去路∶表未解而里湿,以五苓散主之。五苓散(猪苓9g 泽泻15g 白术9g 茯苓9g 桂枝6g)。表解而里阳虚,以甘草干姜汤主之。甘草干姜汤(炙甘草6~12g 干姜3~6g)。表解而里阴虚,以芍药甘草汤主之。芍药甘草汤(芍药15g 炙甘草9g)。表未解而里寒急,先以四逆汤主之,后以桂枝汤主之。四逆汤(生附子12g 干姜6g
炙甘草6g)桂枝汤(桂枝6g 芍药6g 炙甘草3g 生姜6g 大枣4枚)。表风未解而里虚,以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主之。桂枝加芍药(桂枝6g 芍药12g 炙甘草3g 党参
9g 大枣4枚生姜9g)。表未解而里热,以葛根黄芩黄连
汤主之(葛根12g 黄芩9g 黄连6g 炙甘草3g)。表未解而里寒,以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炮附
子9g 茯苓9g 党参6g 白术12g 芍药6g)。表风未解而里微咳,以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主之()。表解而里湿,以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主之(桂枝6g 炙甘草3g 白术9g 茯苓9g 生姜6g 大枣4枚)。表虚而里实,以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主之()。里实而宜吐,以栀子浓朴汤、栀子干姜汤,栀子香豉汤,栀子甘草汤,栀子生姜汤,随证主之(栀子浓朴汤:山栀子9g 炙厚朴6g 炙枳实9g)(栀子干姜汤:山栀子9g 干姜4.5g)(栀子香豉汤:)(栀子甘草汤:)(栀子生姜汤:)
入少阴去路∶表虚汗漏,以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汗出不止,恶风,小便难,四肢拘急,难以屈伸)(桂枝6g 芍药6g 炙甘草3g 生姜6g 大枣4枚炮附子3~4.5g )里虚恶寒,以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芍药15g 炙甘草6g 炮附子4.5g)里寒有湿,以茯苓白术桂枝甘草汤主之。里寒有水,以真武汤主之(炮附子6g 茯苓9g 芍药9g 白术9g 生姜9g)。里虚亡阳,以桂枝甘草汤主之(桂枝9g 炙甘草
9g)。里寒欲作奔豚,以桂枝加桂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桂枝9g 芍药6g 炙甘草3g 生姜6g 大枣4枚)(茯苓12g 桂枝9g 炙甘草4.5g 大枣6枚)。里虚亡阳惊狂,以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汤主之里虚亡阳烦躁,以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桂枝3g 炙甘草3g 煅牡蛎
9g 煅龙骨9g)。表解而里阳虚,以茯苓四逆汤,干姜附子
汤主之(茯苓12g 人参6g 生附子6g 炙甘草6g 干姜
6g)(干姜4.5g 生附子9g)。太阳坏病结胸痞证结胸证重者,以大陷胸汤,大陷胸丸主之(大黄9g 元明粉9g(冲服) 甘遂末1.5~3g(冲服))轻者以小陷胸汤主之(黄连3g 半夏6g 瓜蒌15~30g)。痞证表未解而里虚,以桂枝人参汤主之(桂枝9g 炙甘草9g 白术9g 党参9g 干姜9g)。表已解而里实,上有热,以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大黄9g 黄连3g 黄芩3g)。表已解而里实,下有寒,以附子泻心汤主之(大黄6g 黄连3g 黄芩3g 炮附子4.5g)。表解而里有水,以十枣汤主之(大枣10枚芫花l~1.5g 甘遂1~1.5g 大戟1~1.5g 大枣煎汤,芫花、甘遂、大戟研末,枣汤冲服。)。表解而里有寒、有热,以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主之(生姜9g 半夏9g 党参9g 干姜3g 黄芩6g 黄连3g 炙甘草4.5g 大枣4枚)(炙甘草9g 黄芩6g 黄连3g 半夏9g 党参9g 干姜4.5g 大枣4枚)。里湿而便滑,以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赤石脂15~30g 禹余粮15~30g)。里湿而水停,以五苓散主之(猪苓9g 泽泻15g 白术9g 茯苓9g 桂枝6g)。表解而里郁,以旋复花代赭石汤主之()。里寒而可吐,以瓜蒂散主之(瓜蒂、赤小豆等分,捣筛和匀,每次3~6g煎服,可与豆豉同煎)。阳明病阳明病,太阳经证未罢,中风,仍以桂枝汤主之,伤寒,仍以麻黄汤主之(桂枝6g 芍药6g 炙甘草3g 生姜6g 大枣4枚)(麻黄
4.5g 桂枝4.5g 杏仁6g 炙甘草3g)。太阳未解,而将入阳明,以桂枝加葛根汤主之(葛根9g 桂枝4.5g 芍药4.5g 生姜6g 炙甘草3g 大枣4枚)。太阳未解,而已入阳明,以葛根汤主之(葛根9g 麻黄4.5g 桂枝4.5g 生姜6g 炙甘草3g 大枣4枚芍药6g)。二阳表未解,而里有郁,以葛根加半夏汤主之,表解而里热,以调胃承气汤主之(葛根9g 麻黄4.5g 炙甘草3g 芍药6g 桂枝4.5g 大枣4枚半夏9g 生姜6g)(调胃承气汤:大黄9g(酒洗) 炙甘草4.5g 元明粉9g(冲服))。表解而里微实,以小承气汤主之(大黄9g(酒洗) 炙厚朴4.5g 炙枳实6g)。表解而里大实,以大承气汤主之(大黄12g(酒洗) 炙厚朴12g 炙枳实12g 元明粉9g(冲服))。里实而津竭,以密煎导方、猪胆汁方主之()。里实而脾约,以麻仁丸方主之(麻子仁15g 芍药9g 炙枳实9g 大黄6g 炙厚朴9g 杏仁9g)。里实而血瘀,以抵当汤主之(水蛭15条虻虫15只(去翅足) 桃仁9g 大黄9g 或按相同比例,研末和匀,炼蜜为丸,每丸重3g,每次1~2丸,每日一次。)。阳明病虚证阳明虚证,里寒而水盛,以四逆汤主之(生附子12g 干姜6g 炙甘草6g)。里寒而土虚,以吴茱萸汤主之(吴茱萸6g 党参9g 生姜12g 大枣4枚)。里有积湿,以五苓散主之(猪苓9g 泽泻15g 白术9g 茯苓9g 桂枝6g)。里有虚热,以栀子豉汤主之,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山栀子9g 香豉9g)(石膏30g 知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