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悲剧美学

合集下载

从文艺美学角度看《红楼梦》

从文艺美学角度看《红楼梦》

《红楼梦》里的中的文艺美学文艺美学,是研究文学艺术这种社会现象的特殊的审美性质和特殊的审美规律的科学。

在西方,美学大都包含在哲学的范围内,专门论述文艺的著作也很多。

如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文论家布西洛的《论诗艺》,18世纪德国莱辛的《拉奥孔》,19世纪俄国别林斯基的《文学的幻想》以及普列汉诺夫、卢卡契等人研究文艺问题,取得了相当的成就。

但尚未能建立起独立的文艺美学学科。

只有到了当代,随着文学艺术事业的迅猛发展以及对文学艺术越来越深入的研究,文艺美学才从美学中分离出来,形成一门蚀立的学科。

20世纪西方美学和诗学的发展,导致文艺美学研究的重心不断转移:从对创作心理的重视(直觉主义和精神分析方法)到对作品本体的关注(俄国形式主义、新批评结构主义方法)再到对作者本体的执着(接受美学、读者反映批评)。

现象学美学,阐降学美学、分析哲学美学也对文艺和美学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方法。

它同美学文艺学密切相关,但同时又有着本质的区别。

它有着自己特有的研究对象,由此也构成自己特有的理论体系。

这也是它得以独立存在的价值所在。

那为啥要从文艺美学的角度来赏析《红楼梦》呢?首先是红楼梦的悲剧美。

悲剧的美在于以美好事物的毁灭换来深思或者完成对某种事物的控诉,往往可以给人以启迪,净化心灵,提升认知水平,它让读者掩卷的心理经历由压抑、不满、悲痛到同情、释放、审美快感的曲线轨迹。

悲剧美是美学的主要范畴之一。

它是在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和悲剧性的艺术表现中对美的肯定,而且往往与崇高和壮美相联系,使人产生深沉而巨大的同情共感和心灵震撼,并以其深刻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以激励和启示,引发人们深层次的审美感受。

悲剧的美是沉痛而伟大的。

中国人喜欢逃避,不习惯做哲学式的悲剧思考,热衷于大团圆式的结局。

而《红楼梦》则“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作者自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并在书的第五回便写出众女子的判词,将她们不幸的结局透露给读者,使得整本书中,无论什么场合都笼罩着一种宿命般的悲剧气息。

论《红楼梦》中的美学

论《红楼梦》中的美学

2013.05学教育12文学评论论《红楼梦》中的美学五月(首都师范大学,北京100089)[摘要]《红楼梦》是曹雪芹先生引领后世无数的红楼读者及研究学者所做的异常华美的文学梦,益感家族兴盛、岁月荣光早已不在的曹雪芹,试图将昔日的繁华景象、世间的悲欢离合借用文字的魅力,使其不断的流传不息,以其一生的追思回忆,将过去与现在进行了完美的融合,并在此过程中将一个充满着华美的世界留给了后人。

《红楼梦》中的美学,在悲剧之美,在人物性格之美,在建筑之美,在言辞之美等,如禅般的意象、绝美的悲剧意识、广富心灵解放历程的意蕴以及包含人物哲学的性格世界,都足以使《红楼梦》从具体的学问升华为理想艺术与优秀艺术完美结合的美学哲学。

[关键词]《红楼梦》;美学;红楼美学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先生所呈现给后世之人是的可以被用以养眼的优美画卷,可以被用以养耳的悠扬乐曲,可以被用以养身的美味食物,以及可以被用以养心的澄澈清明的精神世界,如此林林总总都将一个极具美学的世界展示给后来之人。

而人们也是为了不断的寻求这种更加美好的事物,凭借着自身的灵明心性、道德本性及善良美好进行着更加极有神奇色彩及其实意义的多种创造,而这种创造绝非没有意义的,人类正是在这种永不间断的创造之中,逐渐的建立起了理想及信念等,净土之美就更加的成为了红楼美学之美的所在。

一、《红楼梦》概述人们更多的时候将曹先生的《红楼梦》称之为红楼,这更多的反映着后世之人对该著作的喜爱。

就普通的国人大众而言,无论识字与否,大致从懂事之日起就会熟知《红楼梦》中的经典片段,天上掉下来个林妹妹、在大观园里有个整天和女孩子厮混在一起衔玉而生的宝哥哥、有个人缘极好端庄富态的宝姐姐,还有个总是爱哭、常与宝玉闹脾气的林妹妹,这是人们对红楼梦最为基本的认识,《红楼梦》在芸芸众生的心目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就政治家而言,伟大的领域毛主席曾将《红楼梦》与我国的人口众多、地大物博相提并论,将其置于国宝级的高度上以使人们为此感到永久的骄傲,还倡议将其作为政治小说及历史小说来深入阅读,在众多的历史学家及政治学家中,喜爱《红楼梦》者并不鲜见。

简析《红楼梦》的悲剧艺术

简析《红楼梦》的悲剧艺术

简析《红楼梦》的悲剧艺术摘要:综述了前人对《红楼梦》的研究,这篇论文认为悲剧美是一种最高艺术形态的创造,而《红楼梦》这座古代艺术的高峰创造的女性悲剧、家庭悲剧、人的毁灭之悲剧,在今天还有他不朽的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将永远闪烁不息的思想和艺术光芒。

道德分析它所创造的女性悲剧、封建婚姻悲剧在妇女得以解放的今天,同样常常上演,那是因为人们总拿婚姻作砝码去追逐金钱、名利、地位。

接着分析它所创造的家庭悲剧的历史、美学哲理意蕴。

再分析家庭悲剧彻底性在后四十回大打折扣及女儿悲剧最深刻之处在于身在悲剧中的人却不能感受自己的悲剧,最后分析人的觉醒才刚开始就见了人的毁灭。

关键词:悲歌、吞噬、才见觉醒、就见毁灭、不朽的价值。

一别林斯基说:“戏剧类的诗是诗发展的最高阶段,是艺术的冠冕。

而悲剧又是戏剧类的诗的最高阶段和冠冕。

因此,悲剧包括戏剧类的诗的整个本质,容纳了它一切因素。

”可见,悲剧美是一种最高艺术形态的创造,而《红楼梦》以其浑然一体的整体悲剧艺术屹立成了中国古典小说艺术中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红楼梦》既是女性的颂歌,又是女性的悲剧。

鲁迅说:“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又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可见,只有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才是悲剧,女人如果只是花鸟,只是玩物,它们的毁灭顶多能搏得几声叹息,一番惆怅,《红楼梦》的悲剧之所以特别震撼人心,就因为它充分写出了被毁灭的女性不仅外形是美的,而且内心更美。

请看《红楼梦曲子》黛玉是“世外仙妹寂寞林”;宝钗是“山中高士晶莹雪”;湘云是“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

好一似,雾月光风耀玉堂。

”妙玉是“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天生成孤僻人皆罕。

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艳,却不知太高人愈炉,过洁世同嫌”。

这难道不是一首荡气回肠的女性颂歌的大联唱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谁解其中味啊?全书无处不在的悲与愁,压抑着所有拜读《红楼梦》的人。

《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红楼梦》的悲剧精神内容摘要:悲剧精神是《红楼梦》的精髓之所在,《红楼梦》的悲剧精神具有两方面标志性意义:一是《红楼梦》集中国传统悲剧文化精神之大成;二是《红楼梦》的悲剧精神体现了一种新境界,即具有现代性意义的文化悲剧精神。

如果我们把《红楼梦》的悲剧艺术结构比作一幅意蕴丰富、深邃的油画作品,那么它则在结构上呈现为近景、中景、远景三个层次。

以人的情欲悲剧为近景,以婚姻、家族悲剧构成了中景,以社会历史文化为中心的悲剧则是这副图画的远景。

关键词:文化悲剧悲剧精神红楼梦现代性鲁迅先生说过,“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这尤其体现于《红楼梦》的悲剧精神中。

大致说来,《红楼梦》的悲剧精神具有两方面标志性意义:一是《红楼梦》集中国传统悲剧文化精神之大成,堪称体现了中国传统悲剧文化精神的典范之作;二是《红楼梦》的悲剧精神体现了一种新境界,即具有现代性意义的文化悲剧精神。

我们认为,文化悲剧精神就是《红楼梦》的精髓之所在,而不是像有的学者所说的,悲剧精神只构成了《红楼梦》意蕴的一个层面。

《红楼梦》的悲剧思想从其精神境界上看,既不同于古典的、亚里士多德式的、诗学性悲剧思想,也有别于近代的黑格尔式的、美学性悲剧思想,倒是更多的接近于现代性的、叔本华式的、文化悲剧思想。

从这个意义上说,王国维以叔本华文化悲剧思想为参照来研究《红楼梦》是极具慧眼的。

一、《红楼梦》文化悲剧精神的继承性纵观中国文化发展史,《红楼梦》无疑是一部荟萃了中国传统悲剧文化精髓的经典之作。

在此,我们就对《红楼梦》的文化悲剧精神形成的基本原因做一番分析。

首先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人生际遇。

人们普遍认为,《红楼梦》很大程度上带有作者曹雪芹的自传成份,其中熔铸着曹雪芹家族变故及其个人成长经历中的人生体验。

曹家也曾是一个钟鸣鼎食之家,诗礼簪缨之族。

这个家族从两方面对曹雪芹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一方面曹雪芹的家族是书香门第之家。

其祖、父辈曹寅、曹頫等都是“颇嗜风雅”,能士,且有诗作留存于世并为人所称。

从美学角度看《红楼梦》

从美学角度看《红楼梦》

从美学角度看《红楼梦》文学艺术作品的意蕴是要通过直接的美感来体会的,很难用逻辑的判断、命题来表达。

意象世界用逻辑的语言表达出来,就是把意象世界转变为一个逻辑的判断,它的意蕴就会改变,甚至完全的丧失。

有人问爱因斯坦觉得巴赫的作品怎么看,爱因斯坦回答说:“热爱它,静静的听它,同时闭上你的嘴巴。

”宋代朱熹也说:诗歌有内在的血脉,要反复地吟诵它,去体会它的血脉,它的意蕴,而少用外来的道理语言分析它。

但并不是对文学艺术作品就不能说了,文学批评,文学研究,文学评论,都是用逻辑判断和命题的形式对作品进行阐释,都力图把作品的意蕴说出来,如果说的好,对读者和作者都有帮助。

金圣叹评《水浒传》、《西厢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有人称赞他的评点“灵心妙舌,开后人无限眼界,无限文心。

”阐释是不可避免的,阐释的好对读者和作者是有帮助。

但是作阐释的时候,要记住两点:一、用逻辑判断和命题的形式说出来的东西,说得再好也只能是作品意蕴的一种近似的概括和描述,这种概括和描述跟作品意蕴本身是两回事;二、有一些伟大的文学艺术作品,如《红楼梦》,意蕴极其丰美,一种阐释往往只能照亮某一个侧面,而不可能穷尽全部的意蕴,因此,对这些作品的阐释就可以无限的继续下去,这就是伟大文学艺术作品阐释的无限可能性。

所以,西方有说不完的莎士比亚,中国有说不完的《红楼梦》,对《红楼梦》的阐释是可以无限继续下去的。

《红楼梦》的意蕴:《红楼梦》的意蕴可以分三个方面:一、《红楼梦》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真实地反映了清代前期的社会面貌和人情世态。

《红楼梦》中描写的贾府内部和外部的社会关系——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家族关系等,描绘各种各样的人物,极为真实,极为深刻,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个社会生活的广阔图景,这在中国小说史上是空前的。

中国以前的小说,有神物传说,如《西游记》;有英雄传奇,如《水浒传》;有历史演义,如《三国演义》。

到了《金瓶梅》,出现了转折,《金瓶梅》通过描写暴发户西门庆的日常生活,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浅谈《红楼梦》悲剧的美学价值

浅谈《红楼梦》悲剧的美学价值

浅谈《 红楼梦》 悲剧 的 美学价值
杜 启蓉 ( 重 庆工 业职 业技 术 学 院
《 红楼梦》 以当时具有代表性 的贾 、 史、 王、 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纬线 . 以贾宝玉 、 林黛玉、 薛宝钗之间的爱情 和婚姻悲剧为经线 . 揭露 了 封建社会后期的种种黑暗与罪恶 . 暴露了封建 制度的落后性与腐朽性 . 预示着封建社会没落 与覆灭的必然性 它是一首贵族衰败的挽歌 作为家族小说 . 它切 中了中国文化的基本 精神 . 展示 了中 国人的生存状态 。中国人家的 观念是以血缘为纽带而 自然形成 的. 家族观念 非常浓厚 。对君而言 。 “ 国” 即是 “ 家” ; 对 臣而
化的精髓 和体验不同种族 、 民族所创造的社会 文明 . 这也就是校园文化 的渗透。 ( 二) 组织课外活动凸显校园文化 O中学的校际交流非常多, 比如 , 每年在 9 月份开学之初 会邀请澳大利亚 、 美 国、 英国的 中学生来石家庄 . 和学校的中学生联谊一个星 期 在这一周 的时间里白天两 国的学生一起上 课或参加各种演 出、 表演 、 游戏等 团体活动 。 晚

作者简介 : 杜启蓉( 1 9 6 3 一
) , 女, 重庆 , 重庆工业职
业技术学院 , 副教授 , 学士 学位 , 研 究方向: 文 化教 育类。 ( 责编 张景 贤) 学思考m. 贵州大学学报 , 2 O 1 4 ( 1 ) . f 2 1 马林. 学校文化体 系建设的探 索m. 当 代 教育科学. 2 0 1 0 ( 2 4 ) . f 3 1 张东娇. 论 学校文化 管理 中的价值重塑 与流程再造Ⅲ. 教 育科学, 2 0 1 4 ( 2 ) . 『 4 1 董兰. 浸润 国学精 髓构建学校文化啊. 现
同堂的贵族之家。 作者怀着对家族繁华 的留恋 和缅怀 . 怀着真诚的愿望探讨 了家族衰败的原 因极其必然性 . 为家族的衰败吟唱了一 曲无尽 的挽歌。 二、 它是一首婚姻爱情悲剧 的挽歌 《 红楼梦1 ) 可称之为古代 爱情 悲剧的千古 绝 唱。 爱情本是男女 间的 自然关 系, 是一种特 殊 的精神对象和精神情感 .而婚姻是爱情 的 社 会形式 . 是爱情的升华 和归宿 . 是家庭诞生 的依据 但在 当时虚伪 的伦理道德范畴 内 . 爱 情 是不见于社会 的。“ 父母 之命 、媒妁之言 ” “ 门当户对” 是婚姻 的一道界碑 儒道作为 当 时的正统之道 . 规定 了“ 男女授受不亲 ” , 程朱 理学 更是 扼杀 了人 性 . “ 失 节 事大 ,饿 死事 小。” 一座座贞节牌坊 . 就是一部部 中国妇女 的血泪史 在这样 的道德规范之下 .遵循个 性 .追求恋爱 自由的宝黛悲剧则是历史 的必 然 而作为封建社会缩 影的贾府及其卫道 士 们对婚姻的要求 : 一是传宗接代 。 病 如西子 的 黛玉 . 担 当不 起这样 的重任 : 二是 门当户对 。 当时 的婚姻 .实 际上是社会地位和政治利 益 的联姻 . 而寄人篱下 的黛玉 , 已无任何社会 背 景和 利用价值 : 第三。 以“ 三纲五章 ” “ 三从 四 德” 的道德来衡 量 . 男女之间的私相爱悦属 大 逆不道 。 作为追求爱

真善美的完美结合——评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中的悲剧美学思想

真善美的完美结合——评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中的悲剧美学思想

人类 的历史 是与 苦难相 伴 随的 。无 论 在西方 还 是在 中国 , 对 于“ 悲剧 ” 这一命 题 , 始终 是人类 绕不 开 的关 注 。悲 剧最 早形 成 于古 希腊 , 源 于 一种 祭 祀 酒
“ 生 活之 欲 ” 分 裂 之后 的矛 盾 冲 突及 其 所 产 生 的 痛 苦 。王 国维在 第一章 论述道 : “ 生活之 本质何 ?欲 而 已矣 。 ” 那 么, 欲 的本 质 又 是 什 么 呢 ?他 认 为 是 “ 苦 痛” : “ 欲之为性元厌 , 而其 原 生 于 不 足 。 不 足 之状 态, 苦痛是 也 。既偿 一欲 , 则 此欲 以终 。然 欲之被偿 者一 , 而不 偿者 什佰 , 一欲 既终 , 他欲 随之 , 故 究竟 之
来, 得 出人 生 的本质 是 “ 欲 与生 活 与 苦痛 ” 三 者 结合 的结 论 。“ 《 老子 》 日: ‘ 人 之 大患 在 我 有 身 。 ’ 《 庄 子》 日: ‘ 大块载 我 以形 , 劳 我 以生 。忧 患 与 劳 苦 之 与生
相对 峙也 久矣 。夫生 者人 人之所 欲 , 忧 患 与劳苦 者 , 人人 之所 恶 也 。 ” ’ [ ] ( 巧 ’ 在他看来 , 人 生 问题 从 根 本
人生 的欲望无 法 超越 生 活 , 而生 活 的 性质 又 不外 乎
叔本 华提 出“ 生命 意 志” 和“ 生存 欲求 ” 论 。王 国
维 以叔本华 的唯意 志 论 哲学 观 念 为 出发 点 , 开篇引 用 老庄 的话 , 将 其 与叔 本 华 悲 观 主义 人 生 观 联 系起
苦痛 , 所以, 人 的一 生 就是 欲 、 生活、 苦 痛 的统 一体 。 由此 可 以看 出 , 去 私欲 、 轻 荣辱 、 淡 生死 、 求 超脱 , 是 老子 、 庄子 、 叔本 华 哲学 观 念 中的 契合 点 , 王 国维 杂 糅 合一 , 渗 入 自 己的 生 命 体 验 与 哲 学 思 索 , 加 以 改 造, 使 之“ 著 我之 色彩 ” 。

疼痛的回响——悲剧理论视阈下《红楼梦》的美学意蕴

疼痛的回响——悲剧理论视阈下《红楼梦》的美学意蕴
第 1 卷 第 4期 9
21 0 0年 7 月
重 庆 电子 工程 职 业 学 院 学报
o m a fCh n q n U g f e to i f n e nR u ]o o g i g Co e e o cr n cEn i e f El i
Vo .9 1 N O. 1 4 l1 2 0 u . 01
值 立 场产 生种 种 冲突 而成 为 叛逆 者 , 在 感情 上 。 静候 但 亦
父母 之命 . 恭谨 不二 地顺 从 。 看他 对人 生存 价值 的解 并 且
说 .我 此 时若 果 有 造 化 , 着你 们 都 在 眼前 , 就 死 了 , “ 趁 我 再能 够 你 们 哭我 的 眼泪 , 成 大 河 , 我 的尸 首 漂 起来 , 流 把
蕴 的 概 略 “ 剧 将 人 生 的 有 价 值 的 东 西 毁 灭 给 人 看 ”[9成 为 悲 37 1 2
情 感错 置 表 面看 是 受到 了外 力 压制 . 但从 深层 看 . 则 是二 人对情 感 徒 劳 的等 待 . 待宿 命 的安排 。 是 一种把 等 这
人生 视为 悲剧 的态度 . 为生 命充 满 了悲 剧 意义 。 悲 剧 认 将
学者 们从 政治 社会 学 视 角 出发 . 小说 中人物 的“ 喜 之 使 悲 情. 聚散 之迹 ” 载 了过于 沉 重 的反对 封 建专 制 的政 治性 承 沉思 。然 而 , 悲剧 理论 观 照 《 楼 梦》 从 红 的美 学 意蕴 , 可 则 以发掘 出对人 生普遍 的痛感 的表 现 . 洞察 出小 说对人 之存 在 的思索 《 楼 梦》 红 自在文 学史 出现 ,人 物事 故 , 摆脱 旧套 , “ 则 与在 先 之人 情 小 说甚 不 同 ” .正在 于 曹 雪芹 创 作 鲜 明 【 一 的悲 剧意 识 小说 表 现 出 了与传 统小 说 “ 团圆 ” 同的 大 不 悲剧情 调 。 现 出 了普 遍 的痛感 . 表 存在 的痛苦 。鲁迅 先生 从 中 国历 史小 说变迁 的文 学史进 程审 视 出发 , 红楼 梦》 说《 “ 凉 之雾 . 被 华林 ”19 正 是 对 其 悲剧 深 厚 的美 学 意 悲 遍 23 ], 1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中的悲剧美学观探析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中的悲剧美学观探析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中的悲剧美学观探析作者:赵天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6年第08期摘要: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是以西方哲学、美学解读中国传统文学的第一部著作。

王国维的理论为中国悲剧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旨在探析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体现出的悲剧美学思想及价值。

从宏观方面,对中西方悲剧进行了对比。

并着重论述在《红楼梦评论》的文本中所体现出的思想内涵进行分析,最后对其思想的价值进行了总结和概括。

关键词:王国维;《红楼梦评论》;悲剧美学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4-0019-01一、王国维悲观主义思想的源起悲剧观点属于舶来品,是西方美学的重要范畴。

中国传统所追求的都是一种团圆的结局,即使《窦娥冤》中,窦娥的惨死,是一个令人愤怒的悲惨故事,但她死后曾经立下的誓言一一应验,所有做恶之人都得到了相应的惩罚,未尝不是一种弥补,一种别样的“团圆”。

中国传统的文学、艺术作品往往展现出惩恶扬善的艺术效果;艺术形象有极为良善之人与极为凶恶之人两种,拥有明显的区别;艺术作品结局往往呈现皆大欢喜的团圆之貌。

西方的悲剧,有十分悠久的历史。

古希腊时期出现了以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三人为代表的悲剧家,并且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曾经在其著作《诗学》中论述过关于悲剧问题。

在此之后,欧洲对于悲剧艺术的创作和研究层出不穷。

由此可见,西方的悲剧拥有十分深厚的历史渊源;而中国传统则相对缺乏对于悲剧的创作和研究。

(一)特殊时代对于王国维的影响王国维生活的在晚清王朝,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面临内忧外患,国家处于危亡之际。

再加上王国维与生俱来的“体素羸弱,性复忧郁”。

王国维对那个时代产生一种悲哀感。

当多病的人生遭遇多难的时代,就滋生了他的悲剧情节。

(二)西方悲观主义哲学的影响王国维是新古之交的重要人物,兼修中西的思想,中西结合。

他青年时期对西方的哲学、美学进行学习。

悲凉之雾 遍被华林——论《红楼梦》的悲剧意蕴

悲凉之雾 遍被华林——论《红楼梦》的悲剧意蕴

作者:祁冰【内容提要】曹雪芹在清醒的悲剧意识观照下,将《红楼梦》全篇叙写成两种性质不同、审美价值各异的悲剧:封建贵族世家自相戕戮、美丑同归、兴衰荣辱迅速更替的家族悲剧;以宝黛爱情为中心、以"金陵十二钗"为主体的"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女儿悲剧。

在以上整体悲剧的外围,还弥漫着强烈的死亡意识。

这种由时代、文化乃至生命折射出的大悲剧真可谓"悲凉之雾,遍被华林"。

【关键词】《红楼梦》;悲剧意蕴;家族悲剧;女儿悲剧;死亡意识曹雪芹创作《红楼梦》这部盖世无双的文学巨著,“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直至“泪尽而逝”,其创作显然是用生命书写的过程。

曹雪芹在经历了由富贵坠入穷愁潦倒的生活,遭遇了大起大落的悲欢离合之后,以其更为敏锐、深刻而又复杂的人生感悟,毅然回归现实,在清醒的悲剧意识观照下,将《红楼梦》创作成一个“悲凉之雾,遍被华林”[1]的悲剧。

于是,《红楼梦》的题材、主题、价值取向、写作背景及表现形式都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前朝名著有很大差别,反映现实生活的深度和美学价值的发掘,更远远高出同时代的才子佳人小说,成为当时文坛及中国小说史上的顶峰之作。

纵观《红楼梦》,从作品的审美意蕴去探寻其中的悲剧内涵,在人生无常的感喟后面,全篇叙写了两种性质不同、审美价值各异的悲剧:“诗礼簪缨之族”、封建贵族世家自相戕戮、美丑同归、兴衰荣辱迅速更替的家族悲剧;以宝黛爱情为中心、以“金陵十二钗”为主体的诸多“异样女子”命运不幸、“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的女儿悲剧。

不仅如此,全书在百年望族的繁华衰亡中体验到人生的悲苦,在美的泯灭、情的落空中关涉着强烈的死亡意识。

曹雪芹在其家世遭遇变故后,以悲悯的心态和冷静的思考抒写悲情,正是这种反思和感悟,使作者对悲剧发生的必然性和挽救的无望性进行毫不虚饰地描写,在浓郁的悲凉氛围中,作品完成了对时代悲剧和文化悲剧的揭示,并从繁华落尽、人生无常的感伤和悲叹中超脱死亡,从而唤醒生命意识,肯定生命价值。

红楼梦悲剧美学作文标题

红楼梦悲剧美学作文标题

红楼梦悲剧美学作文标题
《叹红楼之悲,品美学之韵》
嗨呀,说起《红楼梦》,那可真是让我又爱又悲啊!就说宝玉和黛玉那爱情吧,真是让人揪心呐!这让我想起我之前经历的一件事儿。

那时候我谈了个对象,就像宝玉和黛玉一样,互相喜欢得不得了。

有一次我们约好了出去玩,我满心欢喜地打扮得漂漂亮亮的。

我穿着自己最喜欢的那条裙子,还特意戴上了他送我的项链。

等我到了约定的地方,左等右等,半天都不见他的影子。

我那个心里啊,就开始七上八下的了,不断猜想着他是不是出了什么事儿。

过了好久,他才气喘吁吁地跑来,原来他是去给我买我喜欢的花了,路上还不小心摔了一跤。

我看着他那狼狈的样子,又心疼又好笑,哎呀,这不就和宝玉对黛玉的感情似的嘛,虽然会有曲折,会有等待的焦急,但那份情意却是那么真挚。

可后来啊,我们还是因为一些原因分开了,就如同《红楼梦》中那些美好的人和事最终都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但也正因为这样的悲剧,才让《红楼梦》有着独特的美学魅力呀,就像我这段感情经历,虽然遗憾,但也让我深深记得那其中的酸甜苦辣。

每次想到《红楼梦》,我就会想起这段感情,叹
一叹这其中的悲,也品一品这美学的韵味儿。

这就是《红楼梦》带给我的感受,深刻又难忘啊!。

红楼梦里的悲剧美学为题写一篇作文

红楼梦里的悲剧美学为题写一篇作文

红楼梦里的悲剧美学为题写一篇作文
作文一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红楼梦》这本书吗?这可是一本很有名的书哟!今天咱们就来说说《红楼梦里的悲剧美学》。

《红楼梦》里有好多让人觉得难过的故事。

比如说林黛玉,她那么聪明、那么漂亮,可是却总是不开心,还早早地去世了。

这是不是很让人伤心呀?还有贾宝玉,他原本生活在一个很大很富有的家庭里,但是后来家里出了事,一切都变了。

比如说王熙凤,她那么能干,可还是没能保住自己的地位和财富。

这就好像我们考试前努力准备,觉得自己一定能考个好成绩,结果却没有考好一样,心里会特别失落。

《红楼梦》里的这些悲剧,让我们知道了人生不是一直都顺顺利利的,会有很多困难和不如意。

但也正是这些悲剧,让这本书变得特别深刻,让我们能从中懂得很多道理。

作文二
小朋友们,今天我要和你们讲讲《红楼梦》里的悲剧美学。

还有那些漂亮的姐姐们,比如薛宝钗,本来以为能过上幸福的日子,结果也有很多烦恼和伤心事。

这就跟我们过生日的时候,满心期待能收到喜欢的礼物,却没有得到一样,心里会空落落的。

书里的贾家,一开始可热闹啦,房子又大,人又多。

可是后来慢慢地就不行了,这就像我们搭的积木房子,一开始很好看,但是不小心碰倒了,全都乱了。

《红楼梦》里的这些悲剧,虽然让人心里不好受,但是也让我们明白了,生活中会有很多意外,我们要学会勇敢面对。

就像摔倒了要自己爬起来一样,不能轻易哭鼻子哟!。

悲剧美学《红楼梦》中林黛玉形象的研究意义

悲剧美学《红楼梦》中林黛玉形象的研究意义

悲剧美学《红楼梦》中林黛玉形象的研究意义《悲剧美学《红楼梦》中林黛玉形象的研究意义》篇一在《红楼梦》那如梦如幻的大观园里,林黛玉就像一朵盛开在幽径深处的幽兰,她的形象有着非凡的研究意义。

从悲剧美学的角度看,林黛玉首先是一个爱情悲剧的典型代表。

她与贾宝玉之间的爱情,那叫一个“虐心”啊。

就像两只想要靠近却总是被无形的力量拉扯开的蝴蝶。

也许有人会说,这不过是小儿女之间的情情爱爱,有啥好研究的?嘿,这可就大错特错了。

他们的爱情是被封建礼教这个“大怪兽”给扼住了咽喉。

你想啊,在那个时代,婚姻大事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林黛玉孤苦伶仃,寄人篱下,虽然她心中有着对贾宝玉炽热的爱,可她能怎样?她只能把这份爱深深地藏在心底,偶尔像涓涓细流一样流露出一点点。

我记得我小时候看《红楼梦》的电视剧,看到林黛玉在潇湘馆里独自垂泪,我就在想,她咋这么“玻璃心”呢?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才慢慢理解她的痛苦。

她的每一滴眼泪,就像是对那个不公平世界的控诉。

她的形象让我们看到了封建礼教下人性被压抑的悲哀。

她不能像现代的女孩子一样,大胆地对自己喜欢的人说“我爱你”,她只能用那些充满诗意的话语,那些含蓄的暗示,来传达自己的感情。

而且,林黛玉的形象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存在。

她就像一本行走的诗集,出口成章。

她的那些诗词,可不仅仅是为了卖弄文采。

在她的诗词里,我们能看到她的孤独、她的哀怨、她对未来的迷茫。

比如说她写的“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这不就是她自己命运的写照吗?她觉得自己就像那飘落的花朵,虽然美丽却无人怜惜。

她在大观园里,看似有一群姐妹陪着,可实际上她内心的孤独就像那深夜里的湖水,深不见底。

林黛玉的形象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女性的心理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她代表了一种在男尊女卑社会里敏感、聪慧却又无奈的女性形象。

她渴望被尊重、被理解,可是周围的人,除了贾宝玉,又有几个真正懂她呢?就像她和薛宝钗的关系,看似和睦,可实际上她们是两种不同的女性代表。

第四节红楼梦的悲剧美学

第四节红楼梦的悲剧美学

第四节《红楼梦》的悲剧美学《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艺后期的一部伟大杰作,以小说的方式,对中国古典美学的丰硕功效,作了一次精妙而辉煌的艺术总结,同时更表现出非常深邃而奇美的创新伟力,因此犹如一棵扎根沃土而昂首天外的极巅之松,屹立在中国古典美学的绝顶,向世界展现中国古典小说的独特风度和无穷魅力。

《红楼梦》丰硕的美学宝藏,前人已经做过很多挖掘的工作,今人和后人还将不断挖掘下去。

在此,咱们从悲剧美学的角度略作探讨,勾画出几个要紧的方面。

一、《红楼梦》继承和发扬中国古典文艺关于虚实关系的美学理论和丰硕实践功效,把工笔和写意结合起来,既写实,又造奇设幻,把极现实的生活内容与极虚幻的隐喻象征套叠起来,形成多层面的小说美学空间,极深刻极耐人体味地表达了作品多重变奏的悲剧主题。

《红楼梦》是写实的。

这一点,不仅能够和《西游》、《封神》的空想领域的神魔世界,《三国》《水浒》历史时空中的英雄传奇世界划清界限,也能够同一团黑雾笼罩的写丑小说《金瓶梅》区分开来。

《红楼梦》真正走进了生活,而且走进了人的心灵,走进了真善美与假恶丑交织并存的现实,因此能够生动具体而准确地刻画人的真面和生活的真相。

荣府、宁府多少有点曹家的影子,《红楼梦》也多少有些自写家事自述生平的味道,染着“自叙传”的显明色彩。

说《红楼梦》是一部染着“自叙传”色彩的作品,并非妨碍它成为一部传大的小说。

相反,从写历史到写现实,从写空想到写凡尘,从写别家到写自家,从写他人到写自己,这是小说美学的一个庞大进步,因为作家最熟悉的仍是自己家庭,作家最了解的仍是自己的心灵。

能够说,自写家事自述生平是作家走进真实生活空间的必然起点,是作品真实性的重要源泉。

若是没有自己家庭家族近百年的盛衰悲剧,和自己在凄惨人一辈子境遇中的切身感受,很难假想《红楼梦》的产生。

除大情节走向上,贾府的兴衰符合曹家百年盛衰的历史,作者还特意虚设一个江南甄家的存在,以谐音的方式来影射“假”家与“真”家的关系,并非失机会地址出曹家家史上最重要的一些事迹,如第十六回就借元春探亲而让人们回忆昔时贾府在江南的奢华,并提到“江南甄家”“接驾四次”的殊荣。

红楼梦悲剧美学作文

红楼梦悲剧美学作文

红楼梦悲剧美学作文
《浅析<红楼梦>悲剧美学》
哎呀呀,要说《红楼梦》的悲剧美学,那可真是让人感慨万千啊。

你看那故事里的人物和情节,真是满满的悲剧色彩。

就说那林黛玉吧,整天哭哭啼啼的,心思细腻得让人怜惜。

这让我想起我身边曾经有个小伙伴,也是那样敏感多愁。

记得有一次我们一起去郊外玩,看到一片飘落的花瓣,她就站在那呆住了,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嘴里还喃喃着一些让人似懂非懂的话,就好像她自己就是那飘落的花瓣一样,充满了无奈和悲哀。

想想林黛玉不也是这样吗?看到落花就联想到自己的身世和命运,那份忧伤啊,真的是让人心里也跟着难受起来。

再看看那贾府,曾经是多么的辉煌,结果最后却落得个衰败的下场。

就好像我们以前住的那条老街,以前是多么热闹繁华啊,有各式各样的店铺,人们来来往往,充满了生机。

可后来不知道怎么回事,慢慢的就萧条了起来,店铺一家家关门,人也越来越少,最后变得冷冷清清,让人唏嘘不已。

这不就和贾府一样嘛,从辉煌到落寞,满满的都是悲剧。

《红楼梦》里的这种悲剧美学啊,真的就像一把小锤子,轻轻敲打着我们的心,让我们感受到生活中那些无奈和悲哀。

但也正因为这样,才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所拥有的,明白世事无常,要好好把握当下呀。

哎,真希望这样的悲剧能少一些,让大家都能开开心心的生活。

这就是我对《红楼梦》悲剧美学的一点小小的感悟啦。

红楼梦的美学价值与文学特点

红楼梦的美学价值与文学特点

红楼梦的美学价值与文学特点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负盛名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它以细腻的情感和精妙的构思展现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家族故事,融合了丰富的美学元素,同时展示了独特的文学特点。

本文将深入探讨《红楼梦》在美学价值和文学特点方面的独特魅力。

第一部分:红楼梦的美学价值1. 人物形象的塑造《红楼梦》刻画了大量具有鲜明个性和独特魅力的人物形象。

其中,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等人物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林黛玉的聪明才智和敏感情感,贾宝玉的纯真善良和感性情感,王熙凤的精明能干和独立意志,都使人们对其产生共鸣。

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不仅具有立体感,还通过多维度的描写展现了不同人物的情感纠葛和成长变化,从而增加了小说的艺术魅力。

2. 情感主题的表达红楼梦以情感为主题,以爱情、亲情、友情等多种情感纠葛为线索,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情感的微妙。

小说中充满了辛酸、动人和悲剧的故事,使读者对人性的善与恶、欢与乐、爱与恨产生思考。

小说中的爱情描写尤其令人难忘,如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执着爱情,以及贾宝玉和薛宝钗之间的纠结情感。

这些情感主题的表达深深触动了读者的内心,展现了红楼梦的深厚美学价值。

3. 细腻的描写和优美的语言《红楼梦》以其优美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而闻名。

作者采用了汉语言词汇的最高级和最含蓄的表达方式,使作品充满了诗意和意境。

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和人物心理描写尤其出色,以一寸光阴一寸金的手法,展示了时光无情和人世沧桑的主题。

这种细腻的描写和优美的语言使读者沉浸在故事之中,体验文学的独特魅力。

第二部分:红楼梦的文学特点1. 多重叙事结构《红楼梦》采用了多重叙事结构,通过贾宝玉的梦境和书中嵌入的诗词歌赋等形式,展示了家族兴衰和人物命运的变化。

小说中穿插了大量的诗词和歌赋,通过这种形式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修养,同时也增加了作品的艺术价值。

2. 社会写实与幻想世界的结合《红楼梦》融合了社会写实和幻想元素,以真实的社会背景为基础,展示了清代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荒诞。

寓言性本体性象征质实性 大观园太虚境人生悲剧情——《红楼梦》创作美学系列论文“红楼艺鉴”之二十

寓言性本体性象征质实性  大观园太虚境人生悲剧情——《红楼梦》创作美学系列论文“红楼艺鉴”之二十
第 3 2卷 第 5期
2 l 年 9月 01
云 梦 学 刊
J r al n e ou n Yu m ng of
Vo . 2. 1 3 No. 5 De . Oll c2
寓言性本体性 象征质 实性 大观 园太虚境人 生悲剧情
《 楼 梦》 作 美 学 系列 论 文 “ 红 创 红楼 艺鉴 ” 二 十 之
化了这种情绪 。
就 象 征 而 言 , 有 广 义 和 狭 义 两 种 解 释 。广 义 的 解 释 是 它 用 具 体 的事 物 表 示 某 种 抽 象 的 概 念 或 思 想 感 情 在 我 国 早 见于《 易》“ 周 : 是故 易 者 , 也 。象 也 者 , 也 。 ” L 达 疏 : 象 像 孑颖 “ 卦 为 万 物 象 者 , 象 万 物 , 若 乾 卦 之 象 法像 于 天 也 。 ” 谓 法 犹 这 里 是 用 卦 爻 等 符 号象 征 自然 变 化 和人 事 休 咎 。显 然 这 里 的象 征 内 涵 是 一种 广 义 的解 释 。在 西 方 , 征 一 词 出于 希 腊 象
艺 术 , 的 整 部 书 是 一 个 完 整 的象 征 艺 术 系 统 , 且 是 由 一 它 并

在 个 情 结 群
毫 无 疑 问 , 红 楼 梦 》 一 个 悲 剧 , 部 书 中充 溢 着 悲 抑 《 是 整
的情 绪 。并 且 借 助 于 象 征 的 艺 术 , 践 、 出 、 象 化 和 典 型 实 突 形
艺 术特 点 。 强 烈 的 象征 艺 术 应 用 中体 现 了“ 在 万艳 同 悲” “ 红 一 窟 ” 厚 的 悲剧 意 识 和 人 生 体 验 。并且 在 象征 艺 术 的 运 用 中 、千 浓
具 有 突 出 的现 代 品格 及 其 艺 术本 存 。 一 是 在 现 实与 神 秘 中 , 找 象征 艺 术 的 恰 当表 达 : 是 诗 情 化 了的 哲 理 表 达 : 寻 二 三是 时 代

红楼梦里的悲剧美学为题写一篇作文

红楼梦里的悲剧美学为题写一篇作文

红楼梦里的悲剧美学为题写一篇作文说起,那可真是一部让人又爱又怜的巨著。

在这部书里,悲剧的色彩就像层层叠叠的浓雾,弥漫在每一个角落,让人沉浸其中,难以自拔。

书中众多人物的命运,就像是被无形的大手肆意摆弄,充满了无奈和悲哀。

就拿林黛玉来说吧,她本是个灵秀聪慧、才情出众的女子。

初进贾府时,她小心翼翼,生怕行差踏错。

那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总是透着淡淡的忧愁。

她和贾宝玉之间的爱情,纯真而美好,却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变得支离破碎。

他们相互懂得,相互牵挂,却无法长相厮守。

记得有一回,宝玉和黛玉在沁芳闸边共读,那画面美得就像一幅画。

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斑斑驳驳地落在他们身上。

宝玉一脸兴奋地给黛玉讲述书中的情节,黛玉则双颊绯红,时而羞涩地低头浅笑,时而嗔怪宝玉的莽撞。

微风轻轻拂过,吹落了一地的花瓣,仿佛也在为他们的爱情叹息。

他们沉浸在那片刻的美好中,却不知命运的风暴即将来临。

还有王熙凤,这个精明能干、泼辣狠毒的女人。

在贾府中,她呼风唤雨,看似风光无限。

可到头来,却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她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和权力,不择手段,算计着每一个人。

但最终,她的家族没落,自己也落得个悲惨的下场。

她的悲剧,不仅仅在于她的结局,更在于她一生都在追逐着虚幻的东西,却忽略了真正重要的东西。

再说说贾府的兴衰。

曾经的贾府,那是何等的繁华热闹。

元妃省亲的时候,整个贾府张灯结彩,锣鼓喧天,一片喜气洋洋的景象。

那奢华的排场,让人叹为观止。

可是,这繁华的背后,却是无尽的空虚和腐败。

家族中的子孙们,大多不学无术,只知道吃喝玩乐。

家政管理混乱,贪污腐败成风。

渐渐地,贾府的经济陷入了困境,入不敷出。

最终,这座大厦在风雨中轰然倒塌,曾经的辉煌瞬间化为乌有。

中的悲剧,不是那种突如其来的、让人猝不及防的灾难,而是一种缓缓渗透、慢慢侵蚀的悲哀。

就像慢性毒药,一点点地吞噬着人们的希望和幸福。

它让我们看到了人生的无常,命运的无奈,以及人性的复杂。

《红楼梦》中的悲剧美学

《红楼梦》中的悲剧美学

《红楼梦》中的悲剧美学《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瑰宝,它以其深刻的人物描写和悲剧色彩的叙事方式而广受赞誉。

这部作品中揭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复杂性和人性的悲剧命运。

本文将探讨《红楼梦》中的悲剧美学,并分析其对人性的深刻剖析。

一、悲剧的背景与起因《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中心展开了一幅错综复杂的人生画卷。

悲剧的背景是贾府的衰败与荣华,正是这种矛盾,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贾府本是豪门世家,然而面对封建社会的种种不公与诱惑,以及家族的恶习和虚荣心的膨胀,最终导致了贾府的衰落。

而悲剧往往由人物的内在性格和外在环境两个方面引起,寻找悲剧发生的原因,有助于我们理解悲剧的美学价值。

二、人物性格的悲剧命运《红楼梦》塑造了众多深入人心的悲剧性格,这些人物的命运与其个人性格密不可分。

例如贾宝玉,他聪明敏感,具有艺术家的天赋和对美的追求,但他也情感脆弱、矛盾多样。

他的悲剧命运在于他无法摆脱封建传统和权力游戏的桎梏,最终导致了他的堕落和离散。

林黛玉则是一个悲剧性格的代表,她敏感又多愁善感,对世俗的虚伪和伪善心存不满。

她以其独特的个性追求真诚和自由,但却因为无法适应封建礼教而陷入了悲剧的命运。

三、社会环境的悲剧冲击《红楼梦》对于封建社会的描绘让人深刻地感受到悲剧的影响。

封建社会的重重禁锢和不义制度使人无法摆脱命运的束缚。

贾府的悲剧正是社会环境对其施加的巨大压力造成的,这意味着人们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

在这个社会背景下,人们的欲望和道德之间形成了矛盾,他们的内心被拉扯着无法自拔,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四、悲剧对人性的深刻剖析《红楼梦》通过悲剧的叙事方式,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在悲剧的冲击下,人物的欲望和命运发生了激烈的碰撞。

他们面临着无法逃避的命运,无论是内在的人性矛盾还是外在的社会环境,都使得他们无法自拔。

这一切表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无法被彻底理解的本质。

在悲剧面前,人物的价值观和人生意义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令人深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楼梦》的悲剧美学
摘要:战国秦汉以来,我国的悲剧创作从未消歇,社会现实对悲剧创作的影响比悲剧理论对悲剧创作的影响深远的多。

《红楼梦》以其特有的悲剧内涵和从中表现出的悲剧意蕴打动、征服了读者,奠定其古典小说之巅峰地位。

关键词:红楼梦悲剧美学
鲁迅说:“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给人看。

”正是因为被毁灭的东西有价值,在一旁观看的我们才会感到震撼与悲痛。

《红楼梦》继承和发扬中国古典文艺关于虚实关系的美学理论和丰富实践成果,把工笔和写意结合起来,既传真写实,又造奇设幻,把极现实的生活内容与极虚幻的隐喻象征套叠起来,形成多层面的小说美学空间,极深刻极耐人寻味地表达了作品多重变奏的悲剧主题。

《红楼梦》是传真写实的。

这一点,不仅可以和《西游》、《封神》的幻想领域的神魔世界,《三国》《水浒》历史时空中的英雄传奇世界划清界限,也可以同一团黑雾笼罩的写丑小说《金瓶梅》区分开来。

《红楼梦》真正走进了生活,而且走进了人的心灵,走进了真善美与假恶丑交织并存的现实,因而能够生动具体而准确地描画人的真面和生活的真相。

《红楼梦》的悲剧性并不在于贵族之家——四大家族由盛到衰的悲剧,也不简单在于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的悲剧。

而是,作者曹雪芹提出了一个审美理想,而这种审美理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必然要被毁灭的悲剧,也就是美被毁灭的悲剧。

曹雪芹的审美理想是从明代戏剧家汤显祖那里继承下来的,汤显祖美学思想的核心是“情”,汤显祖所说的情包含有突破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内容:追求人性的解放。

汤显祖认为:情是人人生而有之的,有它自己存在的价值,不应该用理和法去限制它,去扼杀它。

汤显祖的审美理想可以简单的概括为:肯定情的价值,追求情的解放。

追求有情之天下,追求春天,就成了贯穿汤显祖全部作品的主旋律。

《牡丹亭还魂记》塑造了一个有情人的典型杜丽娘。

曹雪芹深受汤显祖的美的思想的影响,曹雪芹的美的思想的核心也是一个“情”。

曹雪芹在《红楼梦》开头也说本书大致谈“情”。

曹雪芹也追求有情之天下,寻找春天,寻求美的人生。

但现实社会没有春天,曹雪芹就虚构了一个有情之天
下,这就是大观园,大观园是一个理想世界,也就是小说一开始写太虚幻境——清静女儿之境。

大观园是一个春天的世界,是一个美的世界,是一个诗的世界,那里处处是对青春的赞美,处处是对情的赞美,是对少女的人生价值的肯定和赞美,大观园这个有情之天下好像是当时社会的一股清泉,一缕阳光。

小说一开始写贾宝玉游太虚幻境的时候,“这个去处有趣,我就在这里过一生,纵然失去了家也愿意。


对贾宝玉来说,他的家并不是他的精神归宿,而太虚幻境是。

搬进了大观园就实现他的愿望,他心满意足,再没有别的贪求之心了。

大观园是个理想世界,但这个理想世界,这个清静女儿之境,这个有情之天下,是被周围的恶浊世界所包围的,不断地被打击和摧残,很快就呈现出秋风肃杀,百卉凋零的景象。

林黛玉有两句诗:“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刀剑严相逼。

”这两句诗不仅是写她个人的遭遇和命运,而且是写所有的有情人和有情之天下的遭遇和命运。

在当时的社会,情是一种罪恶,美也是一种罪恶。

首先是贾宝玉被贾政一顿毒打,差点被打死,接下来大观园的少女一个一个地走向毁灭,金钏投井,晴雯被赶出去,冤屈而死,司棋撞墙,鸳鸯上吊,尤二姐吞金,尤三姐自刎,芳官出家,一直到林黛玉泪尽而死。

千红一哭,万艳同悲,这个交响曲,音调一层一层推进,最后排山倒海的气势,震撼人心。

林黛玉诗中“冷月葬花魂”就是这么一个悲剧的概括,有情之天下被吞噬了。

脂砚斋说:《红楼梦》是让天下人共来哭“情”的,他把《红楼梦》的悲剧性和情连在一起。

《红楼梦》不仅把忧患意识、色空观念、命运意识、感伤情怀与人生理想的消逝,美好爱情的毁灭等千层万叠的悲剧意识纠缠起来,化为一声哀叹,表达了一个诗化的主题。

而且还趁此机会,也写出了一组一组蕴涵深沉、意味深长的主题诗。

诗化的主题不仅用诗化的人物故事来表现,又用诗歌来吟唱,这也是《红楼梦》悲剧美学的重要特征和独特造诣。

《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尤其是大观园或主或仆的那些女孩子们,大都有自己悲剧命运的主题诗,那就是藏在太虚幻境薄命司的簿子上的判词和十二舞女演唱的《红楼梦十二曲》。

例如《终身误》是宝钗无爱婚烟悲剧的主题诗,《枉凝眉》是宝黛爱情悲剧的主题歌,《恨无常》是元春的主题歌,其后是探春的《分骨肉》,史湘云的《乐中悲》,妙玉的《世难容》,迎春的《喜冤家》,惜春的《虚花悟》,凤姐的《聪明累》,巧姐的《留
余庆》,李纨的《晚韶华》,秦可卿的《好事终》,等等。

有必要比较一下其他古典文学对待女性的态度。

地位最高的也不过是崔莺莺等为爱情而勇敢斗争的形象,其次是被侮辱值得同情的形象,再其次是供玩弄的艺妓,最卑微的就是抢劫,欺骗,拐卖的对象,甚至是淫妇。

从没有一部作品像《红楼梦》一样,真正带着尊敬来描写一群青年女子的个性鲜明,超凡脱俗,思想胸襟的开阔,聪明善良。

而我们则在作者描绘的情节中与她们同呼吸共命运,感她们所感,爱她们所爱,所以才会对她们的悲剧有着荡气回肠的感慨。

如果仅是这样,那我们很容易理解为大观园女子的悲剧只是在特定的时间与地点上演的闹剧,但实际的情况是,大观园中的女子,无论是身居显位的小姐,还是丫鬟,都无法逃脱悲剧的命运,而她们的悲剧各自有不同的内容,有封建婚姻制度的悲剧,有封建道德礼教的悲剧,有封建婢妻制度的悲剧,有赤裸裸的封建暴力凌辱女性...贾府的婢女地位比一般人家的要高很多,都要遭受非人待遇,更何况贫苦无依的平民女子所以《红楼》反映的是整个时代女性的悲剧。

贾宝玉从小生活在女孩的真善美的世界中,对外界的丑恶极度反感,这种反感又转过来加深了他对女孩的依赖与尊敬。

正是他对女性有着高度的尊敬,他才能深刻地感受到那些美丽的女子所受的毁害,鲁迅评价宝玉为:“昵而敬之,恐拂其意,爱博而心劳,而忧患日益甚矣。

”宝玉是博爱的,他将她们所有的人的悲欢哀乐荣辱得失都纳入自己的关注之中,怎么不是爱博而心劳于是我们通过贾宝玉的眼睛,看到了大观园中的女子性格心灵之美,最主要的就是要求什么都美,要千姿百态的美,无限丰富深刻的美,不能容忍任何一点对美的粗暴和亵渎。

但就是这样的美,在我们眼里陨灭了。

但身为统治阶层的贾母,王夫人,贾政等人,却丝毫看不到悲剧,他们认为她们的死都是死有余辜,命中注定,咎由自取。

这强烈的反差贯穿《红楼》的始终,让我们一直感觉到在大观园这个小小的女儿国外,黑暗的势力无时无刻不在威胁她们,贾府中形形色色的勾当卑劣污浊,无不揭露着封建社会的黑暗。

但最终,最后一点光明还是被吞噬了。

红楼梦也悄然合上,而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翻滚与哀痛。

参考文献:
【1】王国维《红楼梦》评论,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
【2】刘心武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作家出版社,2013【3】蒋勋蒋勋说《红楼梦》,上海三联,2012
【4】尼采,周国平译悲剧的诞生,译林出版社,20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