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第8 章泌尿系统疾病用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章泌尿系统疾病用药
8.1肾病综合征及其药物治疗 (8)
8.1.1肾病综合征 (8)
8.1.2药物治疗 (8)
8.1.2.1对症治疗 (8)
8.1.2.2抗炎及免疫抑制治疗 (9)
8.1.2.3并发症的防治 (10)
8.2IgA肾病及其药物治疗 (11)
8.2.1IgA肾病 (11)
8.3狼疮性肾炎及其药物治疗 (12)
8.3.1狼疮性肾炎 (12)
8.3.2药物治疗 (12)
8.4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小血管炎肾损害及其药物治疗 (13)
8.4.1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小血管炎肾损害 (13)
8.4.2药物治疗 (13)
8.4.2.1抗炎及免疫抑制治疗 (13)
8.4.2.2血浆置换疗法 (14)
8.4.2.3抗感染治疗 (14)
8.5间质性肾炎及其药物治疗 (14)
8.5.1间质性肾炎 (14)
8.6急性肾衰竭及其药物治疗 (15)
8.6.1急性肾衰竭 (15)
8.6.2药物治疗 (15)
8.7慢性肾衰竭及其药物治疗 (15)
8.7.1慢性肾衰竭 (15)
8.7.2药物治疗 (16)
8.8肾移植及其用药物治疗 (20)
8.9泌尿、男生殖系统感染及其药物治疗 (26)
8.10膀胱过度活动症及其药物治疗 (29)
8.11前列腺增生及其药物治疗 (31)
8.11.1前列腺增生的药物治疗 (31)
8.11.1.1α1受体拮抗药 (32)
8.11.1.25-α还原酶抑制药剂 (34)
8.11.1.3植物制剂 (35)
8.12前列腺炎及其药物治疗 (36)
8.12.1前列腺炎 (36)
8.13勃起功能障碍及其药物治疗 (37)
8.13.1勃起功能障碍 (37)
8.13.2药物治疗 (37)
8.14阴茎异常勃起及其药物治疗 (44)
8.15泌尿、男生殖系统肿瘤及其药物治疗 (44)
8.15.1肾细胞癌及其药物治疗 (44)
8.15.2肾母细胞瘤及其药物治疗 (45)
8.15.3肾盂输尿管癌(pelvic ureteral cancer)及其药物治疗 (46)
8.15.4膀胱癌及其药物治疗 (46)
8.15.4.1局部化学治疗 (47)
8.15.4.2局部免疫治疗 (47)
8.15.4.3全身化疗 (47)
8.15.5前列腺癌及其药物治疗 (48)
8.15.5.1内分泌治疗药 (48)
8.16.5.2化疗药 (49)
8.15.5.3联合化疗方案: (51)
8.15.6睾丸肿瘤 (51)
本章包括下列常见疾病的药物治疗方案
1.肾病综合征
2.IgA肾病
3.狼疮性肾炎
4.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小血管炎肾损害
5.间质性肾炎
6.急性肾衰竭
7.慢性肾衰竭
8.肾移植
9.泌尿、和男生殖系统感染
10.膀胱过度活动症
11.前列腺增生
12.前列腺炎
13.勃起功能障碍
14.阴茎异常勃起
15.性传播疾病
16.泌尿、和男生殖系统瘤
前言
本章涉及的疾病包括三个方面:泌尿内科疾病、泌尿外科疾病、男性生殖系统疾病,其药物治疗也包括这三方面。
常见的需要药物治疗的泌尿及男性生殖系统疾病,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的肾小球疾病、肾小管间质疾病、肾血管疾病、系统性疾病的肾损害,尿路及男性生殖系统的普通细菌感染,病毒、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结核菌等特殊致病微生物的感染,肿瘤,以及肾脏、膀胱、男性器官的功能障碍等。
虽然药物在泌尿系统疾病的治疗非常重要,如降压药、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抗生素、利尿药、抗血小板聚集药等,但由于不是泌尿系统疾病特有的,在相关章节已有详细的介绍,本章只对其适应证、用法用量作扼要的介绍,不良反应、与其它药物的相互作用、禁忌证、注意事项、剂型等,请参考有关章节。
本章还详细介绍男性生殖系统疾病的用药。
8.1肾病综合征及其药物治疗
8.1.1肾病综合征
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NS)是常见的临床综合征,其诊断标准是:①大量蛋白尿(>3.5g/24hr);②血浆白蛋白<30g/L;③水肿;④高脂血症。
前两条为诊断的必备条件。
NS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本文的药物治疗主要针对原发性NS。
8.1.2药物治疗
8.1.2.1对症治疗
1.低盐饮食:水肿时应低盐(<3g/d)。
2.利尿消肿:①噻嗪类利尿剂(见4章-心血管):适用于轻度浮肿病人,常用氢氯噻嗪一次25mg,一日3次,长期服用应防止低钾、低钠血症。
②潴钾利尿剂(见4章-心血管):适用于低钾血症,常用螺内酯一次20mg,一日1~2次;或氨苯蝶啶一次50mg,一日1~2次。
单独使用利尿作用不显著,可与噻嗪类利尿剂合用。
长期使用需防止高钾血症,对肾功能不全病人应慎用。
③袢利尿剂:适用于中、重度水肿病人,常用呋塞米一日20~120mg,或布美他尼一日1~5mg,分次口服或静脉注射。
应用袢利尿剂时需谨防低钠血症及低钾、低氯血症性碱中毒。
④右旋糖酐或代血浆(见第6章-血液系统疾病用药):常用不含钠的右旋糖酐40(低分子右旋糖酐)或淀粉代血浆(706代血浆,分子量2.5万~4.5万),一次250~500ml静脉滴注,隔日1次。
隨后加袢利尿剂可增强利尿效果。
但对少尿(一日尿量<400ml)病人应慎用或避免使用。
NS病人利尿要避免过
度和过猛,以免造成血容量不足,加重血液高黏倾向,诱发血栓、栓塞并发症。
3.减少尿蛋白:ACEI或ARB(见第4章-心血管病系统疾病用药)有不依赖于降低全身血压的减少尿蛋白作用,
慎应用其降尿蛋白时,剂量一般应比常规降压剂量大,才能获得良好疗效。
血容量严重不足或应用强利尿剂后应用,以免诱发急性肾功能不全。
8.1.2.2抗炎及免疫抑制治疗
1.糖皮质激素(见第5章-内分泌代谢疾病用药):激素可以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抑制免疫反应、抑制醛固酮
一和抗利尿激素分泌、影响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等综合作用而发挥其利尿、消除尿蛋白的疗效。
使用原则和方案般是:①起始足量:常用药物为泼尼松一日1mg/kg,口服8周,必要时可延长至12周;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病人应延长至3~4个月。
②缓慢减量:足量治疗后每2~3周减原用量的10%,当减至20mg/日左右时症状易反复,应更加缓慢减量。
③长期维持:最后以最小有效剂量(10mg/日)再维持半年左右。
可采取全日量顿服或在维持用药期间两日量隔日一次顿服,以减轻激素的副作用。
水肿严重、有肝功能损害或泼尼松疗效不佳时,可更
换为泼尼松龙(等剂量)或甲泼尼龙(4mg甲泼尼龙相当于5mg泼尼松)口服或静脉滴注。
地塞米松半衰期长,副作用大,现已少用。
根据患者对糖皮质激素的治疗反应,可将其分为“激素敏感型”(用药8~12周内NS缓解)、“激素依赖型”(激素减量到一定程度即复发)和“激素抵抗型”(激素治疗无效)三类,其各自的进一步治疗有所区别。
缺长期应用激素的患者可出现感染、药物性糖尿病、骨质疏松等副作用,少数病例还可能发生股骨头无菌性血性坏死,需加强监测,及时处理。
2.免疫抑制剂这类药物可用于“激素依赖型”或“激素抵抗型”的患者,协同激素治疗。
若无激素禁忌,一般不作为首选或单独治疗用药。
(1)环磷酰胺(见第11章-抗肿瘤药)是国内外最常用的细胞毒药物,在体内被肝细胞微粒体羟化,产生有烷化作用的代谢产物而具有较强的免疫抑制作用。
应用剂量为一日2mg/kg,分1~2次口服;或一次200mg,隔日静脉注射1次。
累积量达8~10g后停药。
主要副作用为骨髓抑制及中毒性肝损害,并可出现性腺抑制(尤其男性)、脱发、胃肠道反应及出血性膀胱炎。
(2)环孢素(见本章肾移植用药)选择抑制辅助性T细胞及细胞毒效应T细胞,已作为二线药物用于治疗激素及细胞毒药物无效的难治性NS。
常用量为一日3~5mg/kg,分2次空腹口服,服药期间需监测并维持其血浓度谷值为100~200ng/ml。
服药2~3个月后缓慢减量,疗程半年至一年。
副作用有肝肾毒性、高血压、高尿酸血症、多毛及牙龈增生等。
停药后易复发是该药的不足之处。
(3)麦考酚吗乙酯(mycophenolate mofetil,MMF)(见本章肾移植用药)在体内代谢为霉酚酸,后者为次黄嘌呤单核苷酸脱氢酶抑制剂,抑制鸟嘌呤核苷酸的经典合成途径,故而选择性抑制T、
B淋巴细胞增殖及抗体形成达到治疗目的。
常用量为一日1.5~2g,分2次口服,共用3~6月,减量维持半年。
近年一些报道表明,该药对部分难治性NS有效,相对副作用较少。
尽管尚缺乏大
宗病例的前瞻性对照试验的研究结果,但已受到重视。
因其价格较高,目前仍作为二线用药。
已
有偶见严重贫血和个例(多见于肾功能损伤者)应用后导致严重感染的报道,应引起足夠重视。
(4)他克莫司(tacrolimus)又称FK506(见本章肾移植用药),为具有大环内酯结构的免疫
抑制药物。
该药物和体内FK506结合蛋白(FKBPs)相结合形成复合物,抑制钙调磷酸酶(calcineurin),从而抑制T细胞钙离子依赖型信息传导,抑制细胞毒性淋巴细胞的生成。
该药物
作为强抗排异药物,用于肝、肾等器官移植患者。
国内己试用于难治性NS,常用诱导剂量为一日4~6mg,分2次空腹服用,持续半年;常用维持剂量为一日2~4mg,分2次空腹服用,维持时间
为半年。
血液浓度应维持在5~10ng/ml。
至今无大规模病例治疗NS的循证医学结果,但初步的
治疗结果巳显示良好的降尿蛋白疗效。
尽管其副作用相对较轻,但可引起感染、消化道症状(如腹泻、恶心、呕吐)、肝功损害、高血糖和神经毒性(如头痛、失眠、震颤)等不良反应,予以重视。
(5)雷公藤总苷(见第11章-抗肿瘤药)一次10~20mg,一日3次口服,有降尿蛋白作用,可
配合激素应用。
国内研究显示该药具有抑制免疫、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的作用,并能改善肾
小球滤过膜通透性。
主要副作用为性腺抑制、肝功能损害及外周血白细胞减少等,及时停药后可
恢复。
本药毒副作用较大,甚至可引起急性肾衰竭,用时要小心监护。
(6)其它:也有关于应用苯丁酸氮芥(见第11章-抗肿瘤药)、硫唑嘌呤、来氟米特(均见第7
章-骨骼肌及风湿免疫疾病用药)等细胞毒药。
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应用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减少不良反应和用尽量小的剂量
达到尽可能大的疗效。
糖皮质激素应用方式、剂量及时间和免疫抑制剂的选择应根据患者NS的病因、肾活检病理类型、临床特点(如肾功能、尿蛋白等)、年龄等主要因素掌握。
8.1.2.3并发症的防治
原发性NS容易合并静脉血栓或栓塞等并发症,要注意防治,以提高疗效,降低死亡率。
对于血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增高的患者,可用抗血小板聚集药,双嘧达莫一次50~100Mg,一日3次;或氯吡格雷(见第6章-血
液系统疾病用药),一次75mg,一日1次;高凝状态明显者,可考虑用低分子肝素一次4000~5000U,一日1次,
皮下注射(注意避免肌内注射)。
8.2IgA肾病及其药物治疗
8.2.1IgA肾病
IgA肾病(IgA nephropathy)是以肾小球系膜区IgA沉积为特征的肾小球肾炎,其主要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血尿,可有蛋白尿、高血压及慢性进行性肾功能减退。
IgA肾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确诊需要肾活检病理诊断。
本文的治疗主要是针对原发性IgA肾病。
8.2.2药物治疗
治疗的选择主要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和病理改变。
1.扁桃体反复感染或其炎症状态与反复发作性肉眼血尿、镜下血尿、蛋白尿密切相关的患者,应尽早行扁桃体摘除。
2.血压和肾功能正常、尿蛋白阴性的单纯镜下血尿的患者,不需要特殊治疗,但要定期复查。
3.血尿伴有轻、中度蛋白尿(<2g/d)的患者,可用ACEI或ARB(见第4章-心血管系统疾病用药)以及抗血小板聚集药治疗,常用的有双嘧达莫一次50~100mg,一日3次、氯吡格雷一次75mg,一日1次。
如果使用足量的ACEI或ARB,血压已降至125/75mmHg以下,尿蛋白仍>1g/24小时,可加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泼尼松一日0.8~1mg/kg(一日最大量不宜超过60mg),连续8周,此后逐渐减量,2~4周减5mg,一日20mg以内1~3个月减5mg。
4.尿蛋白>2g/日、轻度肾功能不全、病理显示细胞增殖或炎细胞浸润等活动性病变为主的患者,可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以减少尿蛋白、延缓肾功能减退。
临床常用的免疫抑制剂有吗替麦考酚酯一次0.75g,一日2次、咪唑立宾(见第11章-抗肿瘤药)一次100mg,一日2次,半年至一年后可减量。
使用咪唑立宾时要注意高尿酸血症的不良反应。
病理表现球囊粘连、明显纤维蛋白沉积的患者,可试用尿激酶(见第4章-心血管系统疾病用药)促纤维蛋白溶解治疗,一次10万U,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一日1次,10日为1疗程;隔20日可再用。
肾活检1个月内,或有出血倾向的患者慎用或禁用尿激酶。
5.大量蛋白尿或肾病综合征病理改变轻微者(如光镜检查表现为轻微病变、轻度系膜增生性肾炎),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常可获得较好疗效。
伴有高凝血症的患者,可加用低分子肝素,一次4000~5000u,一日1次,皮下注射(特别注意避免肌内注射)。
6.合并高血压的患者,除外肾动脉狭窄后,首选ACEI或/和ARB,目标血压为125/75mmHg。
合并高尿酸血症的患者,首选氯沙坦钾口服,一次50~100mg,一日1次。
血压控制不达标时,可加用长效钙离子阻断剂等其他类降压药。
7.肾功能急剧恶化的病人,宜首先明确肾功能不全的原因。
如合并恶性高血压,应积极控制血压。
如病理表现为新月体性肾炎或毛细血管襻坏死应给予甲泼尼龙冲击治疗,一次500~1000mg,一日1次,静脉滴注,3日为一疗程。
必要时2周后可重复一次,随后给与常规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
8.肾脏已缩小、多数肾小球球性硬化、肾间质弥漫性纤维化的肾衰竭患者,不宜再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则宜给予慢性肾衰一体化治疗。
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ACEI或ARB 治疗时,需谨愼、并动态观察肾功能变化,注意高血钾的不良反应。
8.3狼疮性肾炎及其药物治疗
8.3.1狼疮性肾炎
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最常见的器官损害之一,主要表现为蛋白尿、血尿,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肾功能不全。
SLE的诊断是LN诊断的前提,少数患者以LN为SLE的首发表现。
目前LN尚无统一的治疗方案,应根据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及疾病活动程度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8.3.2药物治疗
1.轻度肾脏损害:尿蛋白轻微(<1g/d)、尿沉渣无活动性变化、血压和肾功能正常、病理表现轻微者一般无需特殊处理,或仅给对症治疗,但要注意控制肾外狼疮活动和密切注意肾脏损害的变化。
2.局灶增生性LN:无临床和严重组织学病变活动者,可对症治疗或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泼尼松一日0.5mg/kg)和(或)环磷酰胺。
如有弥漫性节段性肾损害、大量蛋白尿、活动性尿沉渣(主要指明显血尿)和血肌酐升高者,治疗同弥漫增生性LN。
3.弥漫增生性和严重局灶增生性LN:对处于急性期,病情明显活动的患者,先给予足量糖皮质激素(一日1mg/kg)联合免疫抑制剂诱导治疗(详见本章8.1.2.2),待疾病活动得到控制后转入维持治疗。
活动性弥漫性LN伴近期内肾功能显著恶化者,可用甲泼尼龙冲击治疗,一次500~1000mg,一日1次,静脉滴注,三日为一疗程,必要时2周后可重复一次。
冲击后常规糖皮质激素治疗,泼尼松一日0.8~1mg/kg(一日最大量不宜超过60mg),连续8周,此后逐渐减量,直至一日7.5mg左右维持。
常联合应用环磷酰胺,常规口服一次50mg,一日2次,总量控制在8~10g 之内。
近年来国内外不少专家推荐应用环磷酰胺冲击治疗代替常规口服:一次1.0g~0.75g/m2(如
Ccr<30ml/分钟,则0.5g/m2),溶于0.9%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一月1次;一般冲击6次;其后改为每2~3个月一次,总疗程共约1.5~2.0年。
研究显示环磷酰胺冲击治疗的患者白细胞减少、严重感染和性腺受损的发生率显著性低于常规口服的患者,同一时间内环磷酰胺累积量仅为常规口服组的1/3~1/2。
4.膜性LN:表现为无症状蛋白尿和肾功能稳定者可给予对症治疗,控制肾外活动;肾病综合征者则需使用足量糖皮质激素(一日泼尼松1mg/kg)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
5.膜性LN合并增生性LN:可用激素联合两种不同作用机制的免疫抑制剂(如吗替麦考酚酯和他克莫司),但每种药物的剂量可减少至常规剂量的1/2或2/3。
对大剂量激素及环磷酰胺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者,可用环孢素(一日3~5mg/kg),常与中小剂量泼尼松联合应用。
近年也有吗替麦考酚酯(一次0.75g,一日2次)或来氟米特(一次20~30mg,一日1次)与糖皮貭激素联合有效治疗LN的报道。
硫唑嘌呤(一日100mg)适用于轻中度的LN病人,也可用于维持治疗的病人。
8.4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小血管炎肾损害及其药物治疗
8.4.1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小血管炎肾损害
韦格纳肉芽肿(Wegener granulomatosis,WG)、显微镜下型多血管炎(microscopic polyangiitis,MPA)、变应性肉芽肿(Churg-Strause syndrome,CSS)和少免疫沉积型的坏死性新月体性肾炎(necrotic crescentic glomerulonephritis,NCGS)的发病机制与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ANCA)相关,目前统称为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ANCA-associated small vasculitis,AASV)。
AASV可累及肾外多个系统,肾脏也往往是最为严重、甚至是唯一的受累器官。
AASV的治疗可分为诱导缓解治疗、维持缓解治疗和复发治疗。
8.4.2药物治疗
8.4.2.1抗炎及免疫抑制治疗
1.糖皮质激素诱导缓解治疗泼尼松口服一日1mg/kg,约3个月内逐步减量至隔日20mg,再维持缓解治疗3~6个月或更长。
对于有重要脏器损害的重症病人提倡用甲泼尼龙静脉冲击,一次0.5~1.0g,一日1次,连续3日;其后口服泼尼松同前述口服治疗方案。
2.免疫抑制药
(1)环磷酰胺(见第11章-抗肿瘤药)一般用泼尼松后1~2周开始应用,一日CTX2mg/kg,口服,持续约3月。
其后可用硫唑嘌呤维持缓解。
或者采用CTX静脉冲击治疗,常用的方法是CTX
诱导剂量为一次1.0g或0.75g/m2(如Ccr<30ml/分钟,则0.5g/m2),一月1次,连续6个月,其后维持治疗为2~3个月1次,剂量同前。
整个疗程约为1.5~2年。
(2)硫唑嘌呤(AZA)(见第6章-血液系统疾病用药)在维持缓解治疗阶段,AZA是被证实能有效替代CTX的药物。
口服3个月CTX后用硫唑嘌呤(一日2mg/kg),维持时间1.5~2.0年,甚至更长时间以减少复发。
(3)其它免疫抑制药剂吗替麦考酚酯(一次0.75g,一日2次)、来氟米特(见骨骼肌和风湿免疫疾病用药)(一次20~30mg,一日1次)、环孢素(3~5mg/kg·d)已有部分成功诱导和/或维持缓解治疗的报道,但尚缺乏循证医学研究报道。
8.4.2.2血浆置换疗法
主要适应证为有威胁生命的肺出血、合并有抗GBM抗体阳性或表现为急性肾衰竭需要血液透析的患者。
8.4.2.3抗感染治疗
应用复方磺胺甲恶唑(见第9章-感染疾病用药)(一次2片,一日2次)清除金黄色葡萄球菌可显著减少WG的复发。
在应用糖皮质激素与免疫抑制剂治疗的过程中,也可有学者建议应用磺胺类药物预防卡氏肺囊虫的感染。
最近有报道,鼻腔局部应用莫匹罗星(见第9章-感染疾病用药)也可以较好地清除金黄色葡萄球菌,还可以用于肾脏受损和无法应用复方磺胺甲恶唑的WG病人。
8.5间质性肾炎及其药物治疗
8.5.1间质性肾炎
间质性肾炎可分为急性间质性肾炎(acute interstitial nephritis,AIN)和慢性间质性肾炎(chronic interstitial nephritis,CIN),前者主要表现为肾间质炎症细胞浸润及肾小管退行性变等急性病变,后者主要表现为肾间质纤维化及肾小管萎缩等慢性病变。
8.5.2药物治疗
1.药物过敏性AIN,应首先停用致敏药物,多数轻症病例可自行缓解;重症病例宜服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一日30~40mg,病情好转后逐渐减量,疗程约2月);急性肾衰竭病例应进行透析治疗,协助病人渡过难关。
2.药物性CIN(如马兜铃酸肾病),若为早期CIN病例应积极去除致病因子,以延缓肾损害进展;如CIN后期表现为肾小管酸中毒、肾性贫血及高血压,应予以相应治疗(详见本章8.7.2)。
进入终末期肾衰的CIN病人则应给予透析或肾移植治疗。
8.6急性肾衰竭及其药物治疗
8.6.1急性肾衰竭
急性肾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ARF)是指以肾小球滤过率在短期内(数小时至数周)急剧下降、代谢产物潴留、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
根据病因不同分为肾前性,肾性和肾后性ARF。
狭义的ARF是指急性肾小管坏死(acute tubular necrosis,ATN),临床上最常见的原因是肾缺血和/或肾毒性损伤。
根据尿量的多少,ARF分为少尿型(<400ml/d)和非少尿型(>400ml/d)。
典型的ATN病程演变一般经过三个阶段,即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
根据分解代谢的不同,ARF又分为高分解代谢型和非高分解代谢型,前者一日血尿素氮上升>8.9mmol/L、血肌酐上升>177μmol/L。
8.6.2药物治疗
ARF的治疗原则,一般包括去除可逆的病因,纠正水与电解质代谢紊乱,防治并发症,必要时及时进行血液净化治疗。
少尿期治疗,控制液体入量,以“量出为入”为原则(可按前日尿量加500ml计算);注意代谢性酸中毒及高血钾症的监测与处理,前者可以口服或静脉滴注碳酸氢钠,后者多采取普通胰岛素与葡萄糖溶液静脉滴注,和/或10%葡萄糖酸钙10ml静脉注射,和/或钙型或钠型降钾离子交换树脂(如聚磺苯乙烯钠一次15~30g,一日1~2次)口服或保留灌肠等。
ARF开始血液净化治疗的指征为:①利尿剂(如呋塞米20~400mg/d)难以控制的容量负荷过重(肺水肿、脑水肿和高血压等);②药物治疗难以控制的高钾血症;③肾功能严重受损,血肌酐水平迅速升高(48小时升高至基线值的300%以上)。
血液净化治疗,包括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和连续性血液净化等。
对于高分解代谢型的ARF患者,应尽早进行血液净化治疗。
蛋白质摄入量宜控制至一日0.6~0.8g/kg,并补充足够的热量一日30~35kcal/kg。
已进行血液净化治疗的患者则应适当增加蛋白质的摄入量。
多尿期治疗,重点是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控制氮质血症和防止各种并发症。
恢复期无需特殊治疗,需随访肾功能。
8.7慢性肾衰竭及其药物治疗
8.7.1慢性肾衰竭
慢性肾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是指慢性肾脏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患者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导致体内代谢产物蓄积,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及全身各脏器损
害的综合征。
CRF分为四期:肾功能代偿期(GFR50~80ml/min)、肾功能失代偿期(GFR20~
50ml/min)、肾衰竭期(GFR10~20ml/min)和尿毒症期(GFR<10ml/min)。
8.7.2药物治疗
CRF的治疗主要是防治并发症,强调一体化治疗。
1.营养治疗通常从肾功能失代偿期开始给予患者优质低蛋白饮食治疗,推荐蛋白质摄入量一般为一日0.6~0.8g/kg;如肾功能严重受损(GFR≤30ml/min)或蛋白摄入较低(一日0.4~0.6g/kg),则应补充必需氨基酸制剂(一日0.1~0.2g)或复方α-酮酸(一次4~5粒,一日3次)。
患者必需摄入足够热量,一般为一日30~35kcal/kg。
已接受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治疗的患者应适当增加蛋白质的摄入量。
2.控制高血压降压药物宜选用那些既可有效地控制高血压,又有保护靶器官(心、肾、脑等)作用的药物。
主张联合用药,如ACEI(如福辛普利一次10mg,一日1~2次)或ARB(如厄贝沙坦一次150mg,一日1次)加利尿剂(如氢氯噻嗪一次20mg,一日1次;或托拉塞米一次10mg,一日1次)、长效CCB(如苯磺酸氨氯地平一次5mg,一日1次)加ACEI或ARB等,若血压仍未达标,可以加用β或/和α受体阻滞剂(如卡维地洛一次20mg,一日2次)及血管扩张剂(见第4章-心血管系统疾病用药)等,也可选用复方制剂(如氯沙坦氢氯噻嗪片,或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一次1片,一日1次);血肌酐>265μmol/L或GFR<30ml/min的患者应谨慎使用ACEI或ARB,务必密切监测肾功能和血钾。
已经接受血液净化治疗的患者可以选用ACEI或ARB。
3.纠正肾性贫血血红蛋白<100~110g/L的患者即可开始使用重组人促红素(rhEPO)治疗,一般初始用量为一次2000~3000U,每周2次,皮下注射或静脉注射。
直至血红蛋白上升至120g/L 为达标。
在维持达标的前提下,其后每月调整用量,适当减少rhEPO用量。
在应用rhEPO时同时应补充铁剂(口服硫酸亚铁或富马酸亚铁、或静脉补充铁剂),叶酸(一次10mg,一日3次)、维生素B12(一次0.5mg,一日1次)类药物。
4.钙磷代谢紊乱和肾性骨病的治疗当GFR<30ml/min时,除限制磷摄入外,可应用磷结合剂口服,以口服碳酸钙较好,一次0.5~2.0g,一日3次,餐中服用。
对明显高磷血症(血磷>2.26mmol/L)或血清钙磷乘积>65mg2/dl2者,则应暂停应用钙剂,以防转移性钙化的加重;此时可短期服用氢氧化铝制剂(一次10~30ml,一日3次),待钙磷乘积<65mg2/dl2时,再服用钙剂。
对明显低钙血症患者,可口服骨化三醇,一日0.25μg,连服2~4周;如血钙和症状无改善,可将用量增加至一日0.5μg;对血钙正常的患者,则宜隔日口服0.25μg。
凡口服钙及活性维生素D3的患者,治疗中均需要监测血钙、磷、甲状旁腺激素浓度,使透析前患者血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保持在35~110pg/ml(正常参考值为10~65pg/ml);使透析患者血钙磷乘积尽量接近目标值的低限(Ca×P<55mg2/dl2或 4.52mmol2/L2),血iPTH保持在150~300pg/ml,以防止生成不良性骨病。
对已有不良性骨病的患者,不宜应用骨化三醇或其类似物。
5.纠正代谢性中毒主要是补充碳酸氢钠,轻者一日1.5~3.0g,分三次服用;中、重度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