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l力学实验教案正式
初中物理力学实验课教案
初中物理力学实验课教案1.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掌握实验探究的基本方法。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其含义。
2. 实验原理:利用摩擦力的大小影响物体运动的距离,探究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3. 实验操作步骤:斜面实验、毛巾实验、棉布实验、木板实验。
4. 实验数据分析:摩擦力与物体运动距离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力学基础知识,引导学生思考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2. 讲解牛顿第一定律:介绍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其含义。
3. 实验演示:教师演示斜面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4. 分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包括毛巾实验、棉布实验、木板实验。
5. 数据收集: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包括小车在不同摩擦力下的运动距离。
6. 数据分析: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探讨摩擦力与物体运动距离的关系。
7. 结论总结:学生总结实验结论,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含义。
8. 拓展思考:引导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9.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牛顿第一定律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其含义。
2. 演示法:教师演示斜面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3. 实验法: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数据,分析摩擦力与物体运动距离的关系。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准确地描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 学生能通过实验数据分析摩擦力与物体运动距离的关系。
3. 学生能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4. 学生对物理实验产生兴趣,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六、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斜面、毛巾、棉布、木板、小车、刻度尺。
2. 教学课件:PPT课件,包括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数据处理等。
中学物理力学实验教学设计7篇
中学物理力学实验教学设计7篇中学物理力学实验教学设计(精选篇1)一、指导思想参照课程标准.依据考试说明、借鉴近三年高考试卷、借鉴往届复习迎考的成功经验、依托《三维设计》复习用书,回归课本,科学安排、扎实推进、高效做好高三物理高考总复习工作。
通过物理总复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物理概念、规律,磨练提高应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梳理构建知识结构、积累经验,体会归纳题型—方法。
提升物理学科素养和高考应试能力。
二、复习进度、阶段要求与方法(一)第一轮:20__年8月5日—20__年1月15日(预计单科质检)以章、节为单元进行单元复习训练,这一阶段主要针对各单元知识点及相关知识点进行分析、归纳、复习的重点在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因此,在这一阶段里,要求同学们掌握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解题方法与技巧。
在这一阶段,渗透一些小综合,对复习过的内容进行滚动。
本轮复习侧重于“双基”复习。
刚进入复习时,学生对高一、高二学过的内容遗忘较多,所掌握的知识系统性差,漏洞多,个人知识掌握的程度也不一样,分析能力更为欠缺。
本着夯实知识基础、形成知识网络的出发点,复习中应始终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复习难度适度。
以章节或相关章节为单元进行复习时,首先要求学生自行分析总结本单元的知识结构网络,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丰富、完善和系统化,建立知识树。
其次,要辨析本单元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分析总结本单元的典型问题及其分析方法,并着重总结解题的方法和技巧,然后对本章的知识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但训练题不宜过多,练习题要精挑细选,不能搞题海战术。
最后,要及时收集分析总结培训和考试中的问题,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三、复习策略(一)学习考试说明,研究高考试卷,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近三年新课程高考试卷,把握好复习的范围、复习的深度和广度。
继续学习研究市高三物理培训的内容信息、要求和建议,向上届高三取经交流,结合本届情况,备课组教师认真研讨,科学策划高三物理总复习各阶段各环节工作。
九年级物理上册力学·实验教案设计
九年级物理上册力学·实验教案设计一、实验目的1. 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力学中最基本的实验技能和方法,如测量、观察等。
2. 培养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
3. 通过实验,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力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二、实验原理1.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它上面的外力成正比,与它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外力的方向相同。
3. 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三、实验内容1. 实验一:探究牛顿第一定律材料:小车、斜面、木板、毛巾、铅笔、尺子等。
步骤:a. 安装实验装置,使小车在斜面上下滑。
b. 观察和记录小车在不同表面上滑行的距离。
c. 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2. 实验二:验证牛顿第二定律材料:弹簧测力计、钩码、滑轮组、细绳、木板、桌子等。
步骤:a. 安装实验装置,使钩码通过滑轮组悬挂在弹簧测力计上。
b. 改变钩码的质量,观察和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c. 计算加速度,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3. 实验三:验证牛顿第三定律材料:气球、木板、桌子、细绳、铅笔等。
步骤:a. 将气球固定在木板上,用细绳将木板悬挂在桌子上。
b. 用手挤压气球,观察和记录气球对木板的反作用力。
c. 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四、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要细心观察,认真记录实验数据。
2. 遵守实验纪律,确保实验安全。
3. 实验完毕后,要整理实验器材,保持实验室卫生。
五、实验报告要求1. 报告要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内容、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等。
2. 报告要条理清晰,文字简洁,数据准确。
3. 实验结论要与实验现象相符合,体现出实验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六、实验四:测量重力加速度材料:自由落体装置、秒表、尺子、重物等。
步骤:a. 安装自由落体装置,确保重物从一定高度自由下落。
初中物理力学教案5篇
初中物理力学教案5篇初中物理力学教案篇1一、教学设计思想弹力是力学常见三种性质力之一,也是后续摩擦力产生条件,所以本节课是全章的基础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学生应当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知道压力、支持力、拉力都是弹力,能准确画出这些弹力的方向;知道弹力的大小与物体本身的性质、和形变量的大小有关,把握胡克定律的内容。
在教学设计中以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原则,通过观察弹簧,弯曲的木棍,气球,橡皮泥等,来认识形变以及形变的种类。
着重在演示微小形变和推断弹力方向。
探究弹簧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需要试验,通过对试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得出胡克定律,探究过程设计简洁,快速可完成。
再次让学生体会用图处理数据的好处。
二、学习任务分析1.学生凭借生活阅历,已经知道弹力是一种与重力产生缘由不同的力。
本节课通过学生体验形变;观察并分析弹力的产生条件;分析弹力的方向;可以加深学生对弹力概念的理解。
进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例题点面接触,面面接触,点点接触,知道分析弹力的方向的方法。
通过学生对杆的练习,知道杆的弹力不肯定沿着杆。
三、学习者分析1.学生学完力和重力的概念,并且了解弹力的存在。
强调受弹力的物体,缘由是施力物体发生形变产生的。
2.胡克定律本身并不难把握,但实际应用中学生往往简单误将弹簧长度理解为形变量。
四、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了解弹性形变和裂变。
知道什么是弹力,理解弹力产生的条件;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画出不怜悯况下,上述弹力的方向。
知道常见的形变,能识别拉伸形变、压缩形变、弯曲形变、扭转形变。
通过试验了解在弹性限度内形变量越大弹力越大;通过试验得出弹簧弹力与形变量成正比;知道胡克定律;把握运用胡克定律计算弹簧弹力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放大了的微小形变”,让学生知道把微小变化量进行放大,是物理学中常用的方法。
在试验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关系过程中,熬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使学生体会物理是一门试验学科。
初中物理力学完整教案
初中物理力学完整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和三要素。
2. 让学生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概念。
3. 让学生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应用。
4.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2. 力的三要素3. 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4. 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力的概念、作用效果、三要素、牛顿第一定律、惯性、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应用。
2. 难点:力的三要素的作用效果、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力的本质和作用。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概念。
3. 采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采用实验验证法,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二力平衡的条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引发学生对力的好奇心。
2. 讲解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力的定义、力的作用效果(形变和运动状态改变)。
3. 讲解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三要素的作用效果。
4. 讲解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概念: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惯性的概念。
5. 讲解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二力平衡的应用。
6. 实验验证: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验证二力平衡的条件。
7.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8.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力的应用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和实验验证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了力的概念、作用效果、三要素、牛顿第一定律、惯性、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实验验证,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
初中物理力学实验教案
初中物理力学实验教案实验1:测量小球的重力加速度实验目的:通过测量小球自由下落的时间和距离,计算出重力加速度g,并熟悉使用实验仪器。
实验器材:•小球•秒表•直尺•计算器实验步骤:1.将小球从一定高度释放,并用秒表记录小球自由下落的时间t;2.重复上述步骤3次,得到3个时间数据t1、t2、t3;3.使用直尺测量小球自由下落的垂直距离h;4.计算平均时间和标准差。
•平均时间 T = (t1 + t2 + t3) / 3•标准差σ = sqrt((〖(t1-T)〗2+〖(t2-T)〗2+〖(t3-T)〗^2 )/2)5.使用公式 g = 2h/(T^2) 计算重力加速度g。
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得到的重力加速度g将接近于地球表面上普遍认可的值9.8m/s²。
如果计算结果与此值相差较大,则可能由于实验误差或实验操作不准确所导致。
实验注意事项:•实验时小球的自由下落距离应尽量大,以减小误差。
•操作秒表时要准确记录起始和停止时间。
•重复进行多次实验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
实验2:测量弹簧的弹性系数实验目的:测量给定弹簧的弹性系数,并理解力与形变之间的关系。
实验器材:•弹簧•重物•尺子•测力计实验步骤:1.将弹簧垂直悬挂,在下方固定一个重物作为负载;2.使用测力计测量弹簧拉力F;3.记录相应拉伸长度x;4.逐渐增加负载,重复上述步骤多次,得到一组拉力与形变数据(F-x 曲线)。
弹性系数计算:根据胡克定律,弹性系数k = F/x,其中F为承受载荷产生的拉力,x为负荷造成的形变长度。
通过绘制 F-x 曲线并求斜率可得到具体的弹性系数值。
结果分析:根据实验数据,弹簧的拉力与形变之间呈现线性关系,并且斜率即为其弹性系数。
不同材质的弹簧具有不同的弹性系数值。
实验注意事项:•在测量过程中要确保负载均匀受力;•弹簧在未受力时应处于自然状态,无任何拉伸或压缩;•测量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尖锐物品损伤或击打人身。
物理课的力学实验教案
物理课的力学实验教案【教案】物理课的力学实验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学生能够:1.了解力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掌握力学实验中的一些常用仪器的使用;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4.加深对力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二、实验器材和材料1.小球、弹簧、木板等;2.支架、滑轮、弹簧秤等;3.计时器、定时器等;4.级差器、尺子、测量杆等。
三、实验内容1.测量小球在水平面上滑行的加速度;2.测量弹簧的弹性系数;3.测量小球在斜面上滑行的加速度;4.测量物体下落的加速度。
四、实验步骤1.实验1:测量小球在水平面上滑行的加速度a)将水平面放在实验台上;b)将小球放在水平面上并给它一个初速度;c)使用计时器记录小球在一段固定距离内的用时;d)重复实验多次,取平均值计算出小球的加速度。
2.实验2:测量弹簧的弹性系数a)将给定的弹簧挂在支架上;b)分别测量弹簧的原长和加上不同负荷后的长度;c)根据测量结果计算出弹簧的弹性系数。
3.实验3:测量小球在斜面上滑行的加速度a)将斜面放在实验台上;b)将小球放在斜面上并给它一个初速度;c)使用计时器记录小球在一段固定距离内的用时;d)重复实验多次,取平均值计算出小球的加速度。
4.实验4:测量物体下落的加速度a)将物体(如小球)从一定高度自由下落;b)使用计时器记录物体下落所用的时间;c)重复实验多次,取平均值计算出物体的加速度。
五、实验结果和数据处理根据实验数据,对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绘制相应的图表,以便更好地展示和解读实验结果。
六、实验讨论和结论根据实验结果和数据处理,学生可以讨论和分析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七、实验总结学生对本次实验进行总结,总结实验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以及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并提出相应意见和建议。
八、实验思考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相关的问题,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维能力。
九、拓展实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一些相关的拓展实验,提升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初中物理课程教案力学实验设计
初中物理课程教案力学实验设计一、实验目的:通过力学实验的设计和操作,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并运用这些定律解决简单的力学问题。
二、实验器材:1. 平滑桌面2. 粗糙滑轮3. 细绳4. 动力滑轮5. 弹簧测力计6. 不同质量的物品三、实验内容:1. 实验一:验证牛顿第一定律a. 将一个物体放置在平滑桌面上,观察物体是否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b.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所受的水平拉力,分析结果。
2. 实验二:验证牛顿第二定律a. 在粗糙滑轮上,通过细绳将一个物体连接到另一个悬挂在滑轮上的物体。
b. 测量悬挂物体的质量、滑轮的半径,并通过弹簧测力计测量所施加的拉力。
c. 记录拉力、质量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3. 实验三:验证牛顿第三定律a. 用动力滑轮和细绳将一个物体悬挂起来,并将细绳的另一端穿过固定的滑轮。
b. 同时测量两个悬挂物体所受的拉力,并分析结果。
c. 讨论拉力的大小和方向之间的关系。
四、实验步骤:实验一:1. 准备好平滑桌面和弹簧测力计。
2. 将一个物体放置在平滑桌面上。
3.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所受的水平拉力,并记录结果。
4. 分析并讨论实验结果。
实验二:1. 准备好粗糙滑轮、细绳、物体和弹簧测力计。
2. 将一个物体悬挂在粗糙滑轮上。
3. 测量悬挂物体的质量、滑轮的半径,并通过弹簧测力计测量所施加的拉力。
4. 记录拉力、质量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5. 分析并讨论实验结果。
实验三:1. 准备好动力滑轮、细绳、物体和弹簧测力计。
2. 将一个物体悬挂在动力滑轮上,并将细绳的另一端穿过固定的滑轮。
3. 同时测量两个悬挂物体所受的拉力,并记录结果。
4. 讨论拉力的大小和方向之间的关系。
5. 分析并讨论实验结果。
五、实验结果分析:实验一的结果应该显示物体在平滑桌面上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且所受水平拉力等于零。
实验二的结果应该显示拉力和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且加速度与拉力和质量的乘积成正比。
力学试验教案(共五则范文)
力学试验教案(共五则范文)第一篇:力学试验教案力学实验教学目标1.通过对实验的复习,做到对力学中的学生实验明确实验目的,掌握实验原理,学会实验操作,正确处理实验数据.2.进一步学习用实验处理问题的方法,体会实验在物理学中的重要地位. 3.掌握实验操作方法,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4.通过对力学中学生实验的比较,知道所涉及到实验的类型.5.在掌握课本上所给学生实验的基础上,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其它问题.教学重点、难点分析1.理解实验的设计思想,不但要知道怎样做实验,更应该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实验.2.掌握正确的实验操作,是完成实验的最基本要求,对学生来说也是难度较大的内容,一定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完成实验.3.处理数据时,要有误差分析的思想,要能够定性地分析在实验中影响实验误差的条件.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说明:在力学中一共有八个实验是高考中要求的实验,在做实验复习时,要明确实验目的,掌握实验原理,理解地记住实验步骤,处理好实验数据.在实验复习中,实验操作是必不可少的.按照考纲中的顺序,我们一起来复习力学中所涉及的实验.[实验一] 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合成此实验的目的是验证力合成的平行四边形法则.请一个同学把实验器材和主要实验步骤简述一下.回答:实验器材有木板、白纸、图钉、带细线的橡筋、弹簧秤等.安装好器材,如图1-8-1所示,用两个弹簧秤把橡皮筋的一端拉到O点,记下两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再用一个弹簧秤把橡皮筋的一端拉到O点.设定力的长度单位,利用力的图示的方法分别作出分力与合力.用平行四边形法则作出两个分力的合力.比较直接测得的合力与用平行四边形法则得到的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可以确定在误差范围内,力的合成满足平行四边形法则.例:在做共点的两个力的合成的实验时,如果只给一个弹簧秤能否完成这个实验?回答:可以.可先做出两个分力的方向,把两根细线向着两个分力的方向去拉,一只手直接拉线,另一只手通过弹簧秤拉线记下拉力的大小,然后把弹簧秤放到另一根线上重复实验.只要总把橡皮筋的一端拉到O点,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就是不变的.两次拉两根线的方向都相同,两个分力的方向是不变的,两个分力的大小也是保持不变的,可用弹簧秤分别测出两个分力的大小.实验操作:用所给器材完成此实验.[实验二] 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实验三] 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这两个实验都是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的实验,我们一起复习.提问:打点计时器的作用和使用方法.给出一条打好点的纸带如图1-8-2所示.回答:打点计时器是测量时间的工具.把纸带跟运动物体连接在一起,利用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记录下物体的运动情况.打点计时器使用交流6V电源,打点的频率为50Hz,周期为0.02s.提问:(1)怎样利用纸带判断物体是在做匀变速运动?回答:把纸带上的点标上A、B、C、D、E,各点间的距离分别为s1、s2、s3、s4.如果满足△s=s2-s1=s3-s2=s4-s3,则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2)怎样计算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某个位置时的速度?利用这条纸带可计算出物体过某一点的速度,如计算B点时的速度公式为VB=(s1+s2)/2t.(3)怎样计算它的加速度?计算物体的加速度有两种方法,可以利用公式△s=at2计算,也可以用a=(VC-VB)/t计算.例:利用打点计时器测自由落体的加速度,重锤下落时打出一条纸带如图1-8-3所示,计算重力加速度的数值解:可先算出B点和C点的速度VB=(0.2736-0.1900)/(2×0.02)=2.09(m/s)VC=(0.3211-0.2299)/(2×0.02)=2.28(m/s)g=(2.28-2.09)/0.02=9.50(m/s2)[实验四] 验证牛顿第二运动定律提问: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要证明哪两个关系?实验装置如图1-8-4所示.问答:通过实验要验证物体的加速度跟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这样两个关系.提问:安装好实验装置后还需要做什么调整?回答:安装实验装置后首先要平衡摩擦力.把小车上装好纸带,把木板后垫高一些,在木板上轻轻向下推一下小车,小车应该做匀速运动.提问:如何进行实验操作?回答:保持小车的质量不变,改变所挂砝码的质量,打出5条纸带,记下每条纸带对应的砝码质量值;保持所挂砝码的质量不变,在小车上加砝码,改变小车的质量,打出5条纸带,记下每条纸带对应的小车的质量值.提问:怎样处理数据?分别计算出每条纸带的加速度值.做出在质量不变的条件下,加速度与小车所受外力的关系图线;做出在小车受力不变的条件下,加速度与小车质量倒数的关系图线.从图线上可以看出小车的加速度跟所受外力与自身质量的关系.例: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中,一个同学打出了5条纸带后,测出了纸带中相邻的每五段间的距离和每条纸带对应的小车的受力情况(见表),处理数据后在图1-8-5所示的坐标中画出a-F图线.解:先根据所给的数据利用公式△s-at2算出小车在不同受力情况下的加速度值,分别为0.25m/s2、0.50m/s2、0.75m/s2、1.00m/s2、1.25m/ s2.如图1-8-6所示,在坐标系中标点后,画出图线为一条直线.说明:在实验中要平衡摩擦力,要知道摩擦力平衡不好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会对a-F图线中不过原点问题的解释.在实验中要求所挂砝码的质量要远小于车的质量,如果这一条件不满足将会出现的图线的变化.本实验中数据的处理量较大,要能够正确合理地处理数据.[实验五] 验证碰撞中的动量守恒提问:两个物体在所受合外力为零的条件下,相互作用前后的动量满足什么关系?回答:当两个物体组成的系统在所受合外力为零的条件下发生碰撞,系统在碰撞前的总动量等于碰撞后的总动量.提问:怎样通过实验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回答:实验装置如图1-8-7所示,实验中小球的质量可以用天平称出,小球在碰前和碰后的速度利用从同一高度做平抢运动的小球的飞行时间相等,平抛运动的小球在水平方向做匀速运动的特点,用小球在碰前和碰后的水平飞行距离表示它的速度,这样就可以利用小球的质量和飞行的水平距离来表示出碰撞中的动量守恒关系.入射球的质量要大于被碰球的质量,两球的半径相等.实验时先不放被碰球B,入射球A从一个确定的高度释放落在地面上的P点,小球飞行的水平距离为OP.再把被碰球B放在支架上,A球从同一高度释放,两球相碰后分别落在地面上的M点和N点.两球飞行的水平距离分别为OM和O′N,如果在碰撞中满足动量守恒定律,那么应该有关系m1OP=m1OM+m2O′N.提问:实验时还应注意哪些问题?在实验中要注意仪器的正确安装与调整,斜槽的末端一定要水平,小球的出射点应是O点的正上方,两小球相碰时应在同一个高度上.实验时,每个点应让小球落10次,取落点的中心进行测量.例:在研究碰撞中的动量守恒的实验中,下列操作正确的是A.改变入射小球的释放高度,多次释放,测出每次的水平位移,求出平均值,代入公式计算B.入射小球应始终保持在同一高度上释放C.两球相碰时,两球的球心必须在同一水平高度上D.重复从同一高度释放入射小球,用一个尽量小的圆将其各次落点圈在其中,取其圆心作为小球落点的平均值分析:入射小球每一次释放都应保持在同一高度上,这样在多次实验中才能使小球的初速度保持不变.两球相碰时应在同一高度上,保证两球的飞行时间相等.另外,利用画圆的方法取落点的平均值,可以减小实验误差.此题的正确答案为B、C、D.实验操作:用所给器材完成实验. [实验六] 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提问:说出画出平抛物体运动轨迹的方法.回答:平抛物体的运动可以分解成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将小球从斜槽的同一高度上释放,从槽末端的水平槽以一定的水平初速度平抛出去.在竖直面的纸上找出小球飞行轨迹中的几个点,用圆滑的曲线连接起各点,就得到了物体做平抛运动的轨迹,为一条抛物线.提问:怎样求出平抛运动物体的初速度?回答:如图1-8-8所示,以抛出点为坐标原点,水平向右为x轴的正方向,竖直向下为y轴的正方向.在曲线上读取数个点的坐标值,利例:在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实验中,应选用下列各组器材中的哪一组A.铁架台、方木板、斜槽和小球、秒表、米尺和三角板、重锤和细线、白纸和图钉B.铁架台、方木板、斜槽和小球、天平和秒表、米尺和三角板、重锤和细线、白纸和图钉C.铁架台、方木板、斜槽和小球、千分尺和秒表、米尺和三角板、重锤和细线、白纸和图钉D.铁架台、方木板、斜槽和小球、米尺和三角板、重锤和细线、白纸和图钉分析:在此实验中小球的直径较小,不需要用千分尺测量.实验中也不用测量时间,所以正确的答案应为D.[实验七]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提问:怎样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回答:在不计空气阻力的情况下,重物下落时的机械能守恒.如图1-8-9所示,把重锤与纸带相连,利用打点计时器记录下重锤下落过程中的运动情况.通过纸带测出重锤的下落高度从而算出重锤重力势能的变化,再算出重锤相应的动能,比较重力势能的减小量和动能的增加量,从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提问:利用此装置还能做什么实验?回答:利用这个实验还可以计算重锤在下落时的加速度,即重力加速度.在已知重锤质量的条件下,通过计算重锤的下落高度和重锤的即时速度,算出重锤在下落过程中损失的机械能.例:将下列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步骤按正确顺序排列起来A.选取第1、2点的距离接近2mm的一条纸带,在这条纸带上选定计数点.B.将铁架台放在实验桌上,用附夹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铁架台上. C.换新纸带重复实验.D.量出从首点到各计数点间的距离,并算出各计数点的即时速度. E.比较△EK和△EP在误差允许范围内是否近似相等.F.在重锤上夹持一纸带,并将它从打点计时器的复写纸下面穿过限位孔,手持纸带保持竖直方向,接通电源后,松手让重锤牵引纸带下落,得到打点的纸带.G.计算各计数点的动能增加量△EK和势能减小量△EP.答:此题正确的排序为B、F、C、A、D、G、E.[实验八] 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提问:怎样用单摆测当地的重力加速度?之后,可以计算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在实验中利用米尺测出单摆的摆长,它是从悬点到球心的距离.让单摆以较小的角度摆动,当摆球过平衡位置时开始计时,记录单摆振动30至50个周期所用的时间,可以算出单摆的振动周期.代入公式g=4π2ln2/t2,计算出重力加速度值.改变摆长测出3个g值,取平均值.例:在做单摆测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有以下器材可以选用,其中正确的一组为[] A.小木球、细棉线、米尺、卡尺、秒表、铁架台等B.小木球、尼龙线、米尺、卡尺、秒表、铁架台等C.小钢球、尼龙线、米尺、卡尺、秒表、铁架台等 D.小钢球、尼龙线、米尺、秒表、铁架台等分析:做单摆的实验时,摆球应该用密度较大的球,线应该用不易伸长的线.摆长的测量可以采取两种方法:用卡尺测出小球的直径,用米尺测出线长,也可以直接用米尺测出摆长.所以此题的正确答案为C、D.同步练习1.将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A点,另一端拴上两根细绳,每根细绳分别连着一个量程为5N,最小刻度为0.1N的弹簧测力计.沿着两个不同的方向拉弹簧测力计,当橡皮筋的活动端拉到O点时,两根细绳相互垂直,如图1-8-10所示,这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可从图中读出.(1)由图可读得两个相互垂直的拉力的大小分别为______N和______N(只需读到0.1N)(2)在本题的虚线方格纸上按作图法的要求,画出这两个力及它们的合力.2.图1-8-11画出了一个打点计时器,写出图中标出的各部分的名称.3.如图1-8-12所示,打点计时器打出一条纸带,在图中所画的点的中间还有4个点没有画出,利用纸带计算物体运动的加速度.4.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中要研究(1)______;(2)______ 两个关系.使用的计时工具为____;测量纸带的工具为______;实验中的研究对象为____,设它的质量为M,小桶和砂的质量为m,要求M ____m,可以认为物体受力的大小为____.5.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中得到的两条曲线如图1-8-13所示.左图的直线不过原点是由于______;右图的直线发生弯曲是由于______造成的.6.在验证碰撞中的动量守恒实验时,实验装置如图1-8-14所示,要求实验时所用的两个小球的半径r____,入射球的质量m1____被碰球的质量m2.在实验中需要使用的测量工具有______.若两球在碰撞中动量守恒,则满足关系式______(用题目和图中量表示).7.某同学设计了一个用打点计时器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在小车A的前端粘有橡皮泥,推动小车A使之做匀速运动,然后与原来静止在前方的小车B相碰并粘合成一体,继续做匀速运动,他设计的具体装置如图1-8-15所示.在小车A后连着纸带,电磁打点计时器电源频率为50Hz,长木板下垫着小木片用以平衡摩擦力.(1)若已得到打点纸带如图1-8-16所示,并测得各计数点间距标在图上,A为运动起始的第一点,则应选____段起计算A的碰前速度;应选____段来计算A和B碰后的共同速度(填AB、BC、CD、DE).(2)已测得小车A的质量m1=0.40kg,小车B的质量m2=0.20kg,由以上测量结果可得:碰前总动量=______kg·m/s 碰后总动量=______kg·m/s8.如图1-8-17所示的为一个做平抛运动物体运动轨迹的一部分,在图中可以测得两段相等时间内物体的水平位移x1、x2和对应的竖直位移y1、y2,根据测得量可以表示出物体的初速度为____.9.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已知打点计时器所用电源的频率为50Hz,查得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9.80m/s2,测得所用的重物的质量为1.00kg.实验中得到一条点迹清晰的纸带如图1-8-18所示,把第一个点记作O,另选连续的4个点A、B、C、D作为测量的点.经测量知道A、B、C、D各点到O点的距离分别为62.99cm、70.18cm、77.76cm、85.73cm.根据以上数据,可知重物由O点运动到C点,重力势能的减少量等于____J,动能的增加量等于____J(取3位有效数字).10.如果下表中给出的是做简谐振动的物体的位移x或速度v与时刻的对应关系,T是振动周期,则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A.若甲表示位移x,则丙表示相应的速度v B.若丁表示位移x,则甲表示相应的速度v C.若雨表示位移x,则甲表示相应的速度v D.若乙表示位移x,则丙表示相应的速度v11.一位同学用单摆做测量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他将摆挂好后,进行了如下步骤,指出下面步骤中遗漏或错误的地方,写出该步骤的字母,并加以改正.A.测摆长l:用米尺量出摆线的长度B.测周期T:将摆球拉起,然后放开,在摆球某次通过最低点时,按下秒表开始计时,同时将此次通过最低点作为第一次,接着一直数到摆球第60次通过最低点时,按秒表停止计时,读出这段时间t,算出单摆的周期t=t/60.将它作为实验的最后结果写入报告中去.参考答案1.(1)3.0N 4.0N(2)如图1-8-19所示合力F=5.0N 2.(1)振动片(2)复写纸(3)磁铁(4)线圈(5)纸带 3.2.25m/s2 4.(1)在物体质量不变的条件下,加速度跟所受外力的关系(2)在物体所受外力不变的条件下,加速度跟物体质量的关系打点计时器米尺小车》F=mg 5.摩擦力平衡得不够跟所挂钩码相比,小车的质量过小 6.相等大于米尺天平三角板m1OP=m2OM+m2(ON-2r)7.(1)BC DE(2)0.42kg·m/s 0.417kg·m/s9.7.62 7.56 10.AB 11.(1)摆长应该是线长加小球半径(2)T=t/29.5(3)应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第二篇:岩土试验力学课程论文岩土试验力学课程论文题目:岩土试验力学发展现状和前景专业:岩土工程一、岩土力学试验1.岩土力学试验概况要很好的解决岩土工程问题、防灾、治灾,必须首先进行勘察与测试、试验与分析,并利用土力学、岩石力学、基础工程、工程地质学等的理论与方法,对各类工程进行系统研究。
中学物理实验教案:力学实验
中学物理实验教案:力学实验1. 引言力学是物理学的基础,通过力学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物体受力和运动的规律。
本文档将介绍一些适用于中学物理课堂的力学实验教案。
2. 实验一:测量弹簧的弹性系数目标掌握使用Hooke定律测量弹簧的弹性系数的方法。
实验步骤1.准备一个弹簧、一个垂直刻度尺和一组不同质量的挂钩。
2.将挂钩挂在弹簧下方,并观察弹簧发生拉伸。
3.在不同挂钩质量下测量并记录相应的拉伸长度。
4.根据拉伸长度和挂钩质量之间的关系,计算出弹簧的弹性系数。
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所得数据,绘制出拉伸长度与挂钩质量之间的图像。
然后通过线性回归分析计算出弹簧的弹性系数。
讨论实验误差以及改进方法。
实验小结通过该实验,学生能够理解弹簧的弹性特性,并学会使用Hooke定律测量弹簧的弹性系数。
3. 实验二:摩擦力实验目标探究不同物体之间的摩擦力及其影响因素。
实验步骤1.准备一个水平放置的滑动木块、一组不同材质的物体和一束光滑绳子。
2.将不同物体依次放在滑动木块上,并用一只手拉住绳子使其匀速运动,观察木块所受到的力。
3.改变木块与物体之间的接触面积或材质,再次观察并记录相应的结果。
4.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摩擦力与接触面积、材质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数据整理和呈现,讨论不同物体间摩擦力大小及其影响因素。
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误差分析和改进方法的讨论。
实验小结通过该实验,学生能够认识到摩擦力对物体运动有重要影响,并了解摩擦力与接触面积、材质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4. 实验三:斜面上的滑动实验目标研究不同角度的斜面上物体滑动的规律,并理解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关系。
实验步骤1.准备一块光滑的斜面、一个小球和一个刻度尺。
2.将小球放在斜面上,通过调整斜面角度,观察小球下滑过程中的运动情况。
3.测量并记录小球下滑过程中各个位置处的高度与时间关系。
4.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小球在不同角度下运动所涉及到的势能和动能变化。
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所得数据,绘制出高度与时间的图像。
初中物理教案力学
初中物理教案力学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力、重力、摩擦力等。
2. 能够运用力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及其作用效果2. 重力的概念及其计算3. 摩擦力的概念及其计算4. 力的合成与分解5. 实验操作:测量物体的重力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力的概念、重力的计算、摩擦力的计算、力的合成与分解。
2. 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运用,实验操作中的数据处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力学知识。
2. 利用实验教学,让学生亲身体验力学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4.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力学现象,如拉扯弹簧,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及其作用效果。
2. 讲解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具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3. 讲解重力的概念:重力是地球对物体吸引的作用,其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重力的计算公式为G=mg,其中g为重力加速度,约为9.8m/s²。
4. 讲解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是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时产生的阻碍力,其大小与物体间的正压力成正比,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摩擦力的计算公式为F=μN,其中μ为摩擦系数,N为正压力。
5. 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合成是指两个或多个力共同作用于一个物体时,其效果等于单个力的效果。
力的分解是指一个力作用于一个物体时,可以分解为多个力的效果。
6. 实验操作:测量物体的重力。
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测量不同物体的重力,并记录数据。
7. 总结与巩固: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解答学生的疑问,巩固学生的力学知识。
六、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的力学知识,整理笔记。
初中物理教案实践探究力学
初中物理教案实践探究力学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力学的基本概念,如力、质量、加速度等。
掌握牛顿运动定律,并能运用其解决简单的力学问题。
了解常见的力,如重力、摩擦力、弹力的特点和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牛顿运动定律的内容和应用。
常见力的分析和计算。
2、教学难点牛顿第二定律中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摩擦力的分析和计算。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力学的基本概念、定律和公式,使学生建立起初步的知识框架。
2、实验法通过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讨论法组织学生对一些疑难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物体运动的视频,如汽车启动、自由落体等,引导学生思考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从而引出力学的研究内容。
2、新课讲授力的概念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如推桌子、拉弹簧等,让学生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的三要素通过演示实验,改变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观察物体的运动状态变化,让学生理解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牛顿第一定律介绍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引导学生思考物体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的观点。
讲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强调其在惯性参考系中的普遍性。
质量与惯性让学生比较不同质量的物体在相同力作用下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理解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牛顿第二定律实验探究:通过控制变量法,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公式推导:根据实验结果,推导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 F = ma,讲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含义和单位。
初中力学实验课教案
初中力学实验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力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2)学会使用刻度尺、弹簧测力计等基本实验仪器。
(3)掌握摩擦力、重力、浮力等力学概念。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通过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推理和总结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内容1. 实验原理:摩擦力实验、重力实验、浮力实验。
2. 实验器材:刻度尺、弹簧测力计、摩擦力计、重力计、浮力计、实验小车、毛巾、棉布、木板等。
3. 实验步骤:(1)摩擦力实验:① 将实验小车放在水平桌面上,用刻度尺测量小车在静止状态下与桌面的接触面积。
② 使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动物体,测量拉力大小。
③ 利用摩擦力计测量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
④ 分析摩擦力与接触面积、压力、表面粗糙程度等因素的关系。
(2)重力实验:① 使用重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大小。
② 改变物体的质量,测量重力大小的变化。
③ 分析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3)浮力实验:① 将鸡蛋放入不同浓度的盐水中,观察鸡蛋的浮沉情况。
② 测量鸡蛋在盐水中的浮力大小。
③ 分析浮力与物体密度、液体密度等因素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1. 实验前的准备:讲解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和实验注意事项,检查实验器材是否齐全。
2. 实验操作: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3. 实验数据分析:学生根据实验数据,总结摩擦力、重力、浮力等力学概念的规律。
4. 实验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实验过程,总结实验结论,强调重点知识点。
5.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实验知识。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2. 学生实验数据记录的完整性。
3. 学生实验结论的合理性。
4.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五、教学建议1. 注重实验操作的讲解和示范,确保学生掌握实验方法。
初中力学实验教案
初中力学实验教案年级:八年级学科:物理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重力作用,初步理解重力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实验、交流分享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1. 重力的概念及重力作用。
2. 实验操作及数据处理。
教学难点:1. 重力作用的理解。
2. 实验数据的处理。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悬挂重物的绳子、测量重量的电子秤、不同质量的重物、实验桌。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展示地球引力示意图,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对物体的作用力。
2. 提问:什么是重力?重力是如何作用在物体上的?二、实验探究(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一个实验桌,进行以下实验:(1)将悬挂重物的绳子系在实验桌上,使重物离地面一定高度。
(2)用电子秤测量重物的质量。
(3)记录重物自由下落的时间。
(4)多次重复实验,求平均时间。
2.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重力加速度。
三、讲解重力作用(10分钟)1. 教师利用PPT讲解重力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重力作用。
2. 结合实验现象,解释重力加速度的概念。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享实验心得。
2. 教师点评实验情况,强调重力作用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复习重力的概念及重力作用。
2. 提问:重力是如何作用在物体上的?重力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的关系是什么?二、实验探究(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一个实验桌,进行以下实验:(1)将不同质量的重物分别悬挂在绳子上,使重物离地面一定高度。
(2)用电子秤测量重物的质量。
(3)记录重物自由下落的时间。
(4)多次重复实验,求平均时间。
2.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探讨重力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三、讲解重力作用(10分钟)1. 教师利用PPT讲解重力作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抛物线运动、电梯运动等。
初中物理实验设计力学实践教案
初中物理实验设计力学实践教案实验名称:力学实践教案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学生将能够:1. 理解并应用牛顿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基本原理;2. 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学习如何使用测量工具;3. 培养科学实验的观察、记录和分析能力;4. 掌握基本实验数据处理的方法。
二、实验器材和材料1. 斜面2. 铁球3. 直尺4. 纸板5. 卡尺6. 秤盘7. 实验记录表格8. 计算机和数据分析软件三、实验步骤1. 实验前的准备工作:a. 搭建斜面:将纸板固定在桌面上,使其形成一个斜面。
b. 准备铁球:使用卡尺测量铁球的质量,并记录在实验记录表格上。
2. 实验一:观察铁球沿斜面滚动过程中的运动情况。
a. 将铁球放置在斜面上,观察铁球的运动情况,并记录下相关观察结果。
b. 重复实验三次,确保观察结果的准确性。
3. 实验二:通过测量实践验证物体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的关系。
a. 将铁球从斜面上滚下,过程中用直尺测量铁球的位移,并记录在实验记录表格中。
b. 分别使用不同的质量,重复实验三次,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4. 数据处理与分析:a. 将实验记录表格中的数据输入到计算机中进行处理。
b. 绘制位移-时间和力-加速度的图表。
c. 进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五、实验要点与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发生意外。
2. 实验数据的记录要准确,以确保结果的可靠性。
3. 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清理实验场地,并将实验器材归位。
4. 学生要能够熟练操作实验器材,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和分析。
5.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应亲自动手进行操作,提高实践操作的能力。
六、实验结果与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铁球沿斜面滚动的过程中,速度逐渐增大,加速度的大小与斜面的角度有关。
2. 物体的加速度与受到的作用力成正比,加速度和作用力的关系可以用线性函数来描述。
七、实验拓展1. 可以进一步研究铁球在不同类型的斜面上的滚动情况,比较不同条件下的加速度变化。
初中物理力学小实验教案
初中物理力学小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了解滑轮组的工作原理和省力特点。
2.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滑轮组的工作原理2. 滑轮组的省力特点3. 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滑轮组的工作原理和省力特点。
2. 教学难点: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生活中常见的滑轮组实例,引发学生对滑轮组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讲解滑轮组的工作原理:讲解滑轮组的构成、工作原理和滑轮组的省力特点。
3. 实验操作:(1)学生分组,每组配备一个滑轮组和一个重物。
(2)学生按照实验步骤,将滑轮组固定在支架上,并将重物挂在滑轮组上。
(3)学生观察并记录滑轮组工作过程中重物的运动情况,以及所需的力量。
4. 数据分析:(1)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包括重物的重力、滑轮组的个数、所需的力量等。
(2)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总结滑轮组的省力特点。
5. 总结与拓展:(1)学生总结滑轮组的工作原理和省力特点。
(2)学生举例说明滑轮组在生活中的应用。
(3)学生思考如何改进滑轮组,使其更加省力。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熟练操作滑轮组,了解滑轮组的工作原理和省力特点。
2. 学生能通过实验数据分析滑轮组的省力特点。
3.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滑轮组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教学资源1. 滑轮组实验器材:滑轮组、重物、支架等。
2. 实验数据记录表。
七、教学建议1. 实验操作前,教师要向学生讲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确保实验安全。
2. 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数据,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3. 实验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滑轮组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
4. 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物理中学力学实验教案
物理中学力学实验教案力学实验是物理学习中重要的一环,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可以加深学生对力学概念的理解,提高实验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
本教案将针对中学力学实验的要点和实施步骤进行详细讲解,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实验教学。
一、实验名称:测量自由落体加速度1.1 实验目的:通过测量自由落体运动过程中物体的落下高度和时间,来验证自由落体加速度的大小。
1.2 实验器材与材料:- 物体:如小球、金属球等- 实验平台或支架- 测量工具:如尺子、卷尺等- 计时器或秒表- 记录器具:笔、纸等1.3 实施步骤:步骤1:准备实验器材和材料。
- 布置实验平台或支架,确保稳固可靠。
- 准备物体,如小球或金属球。
步骤2:设置实验条件。
- 清零计时器或秒表,确保准确记录时间。
- 确定测量自由落体高度的起点和终点。
步骤3:进行实验测量。
- 让学生站在起点位置,手持物体。
- 学生自由落体释放物体,同时启动计时器或秒表。
- 当物体落到终点位置时,立即停止计时器或秒表,并记录下时间。
步骤4:数据记录与处理。
- 重复多组实验,取平均值作为实验结果。
- 记录下每组实验的时间以及对应的自由落体高度。
- 利用公式 a = 2h / t^2,计算自由落体加速度的大小。
二、实验名称:测量静摩擦系数2.1 实验目的:通过测量物体在水平面上受到的摩擦力和施加在物体上的最大力的比值,来求解静摩擦系数。
2.2 实验器材与材料:- 实验平台- 一块平整的水平面- 物体:如木块、金属块等- 秤或者弹簧测力计- 倾角计- 记录器具:笔、纸等2.3 实施步骤:步骤1:准备实验器材和材料。
- 布置实验平台,确保平整稳固。
- 准备物体,如木块或金属块。
- 设置一块平整的水平面。
步骤2:设置实验条件。
- 确定测量物体受力的方向和角度。
- 将倾角计放置在水平面上,调整倾角,使物体保持静止。
步骤3:进行实验测量。
- 在物体上施加一个由倾角计测得的力。
- 当物体开始运动时,记录下倾角计测得的角度,并停止施加力。
初中物理力学基础实验探究教案
初中物理力学基础实验探究教案引言: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物体的运动和相互作用。
为了帮助初中学生更好地理解力学基础理论,提高他们的实验探究能力,本教案将介绍一份初中物理力学基础实验探究教案。
实验一:测量简单机械杠杆的杠杆原理杠杆原理是力学中的基本原理之一,通过利用杠杆原理,我们可以计算出力的大小和方向的关系。
本实验旨在通过测量简单机械杠杆的杠杆原理,帮助学生巩固对力学基础概念的理解。
实验材料:- 简单机械杠杆- 测力计- 物体(如小砝码)实验步骤:1. 将简单机械杠杆放在水平台面上,并确保它保持平衡。
2. 在杠杆的一个端点处放置物体,给它一个初始力。
3. 将测力计连接到另一个端点处,并记录下所施加的力。
4. 重复实验多次,每次都改变施加的力的大小和方向。
5. 根据测得的数据,制作力和力臂的图表,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学生们可以发现力和力臂之间存在着线性关系。
他们可以得出结论:力和力臂之积是一个常数,即力和力臂成反比例关系。
实验二:探究弹簧的弹性系数与形变的关系弹簧是力学中常见的弹性体,当它受到外力作用时,会发生形变。
本实验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弹簧的弹性系数与形变之间的关系,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测量能力。
实验材料:- 弹簧- 加重物- 测量尺- 倒角尺实验步骤:1. 将弹簧固定在一个支架上,并使其保持竖直状态。
2. 测量弹簧的原始长度。
3. 逐渐将加重物挂在弹簧上,记录下每个加重物对应的形变长度。
4. 根据实验数据,制作形变长度与外力的图表。
5. 通过图表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弹簧的弹性系数与形变之间存在着线性关系。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学生们可以得出结论:弹簧的形变长度与外力成正比,比例系数即为弹簧的弹性系数。
他们可以进一步理解弹簧的硬度越大,形变随外力增大的速度越快。
实验三:探究光滑斜面上物体滑动的条件本实验旨在通过探究光滑斜面上物体滑动的条件,帮助学生理解物体在斜面上滑动的原理,并培养他们的实验观察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一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实验目的】学习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方法。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木块、长木板、头发丝【实验步骤】1、观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最大刻度),认清每一小格表示多少牛。
检查弹簧测力计不受力时,指针时否指在零刻度处。
2、用手拉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使指针指到1N、5N、10N等处,感受一下1N、5N、10N的力有多大。
3、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挂一个质量已知(约1kg)的物体,读出拉力的大小填入记录表中。
察4、在水平放置的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拉木块匀速前进,读出拉力的大小填入记录表中。
5、在倾斜放置的长木块上,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沿木板匀速上升,读出拉力的大小填入记录表中。
6、把一根头发拴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用手拉头发,逐渐加大拉力,读出头发被拉断时拉力的大小,填入记录表中。
【实验记录】【评估与交流】能否用弹力橡皮筋制作测力计?为什么?实验二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提出问题】重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猜想或假设】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设计实验与进行实验】1、照图那样,把钩码逐个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分别测出它们受到的重力,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
2、在图中,以质量为横坐标、重力为纵坐标描点。
连接这些点,你发现它们落在一条什么样的曲线或直线上?你认为重力与质量之间有什么关系?所需器材:弹簧测力计、钩码若干、坐标纸 【分析和论证】1、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2、重力与质量的比值大约是9.8N/kg 。
如果用g 表示这个比值,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可以写成G=mg实验三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提出问题】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2、如何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 【猜想或假设】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
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的大小有关。
【设计实验】1、取一方木块及长方形的长木板、毛巾、玻璃板,用弹簧称拉着方木块在三种表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测出拉力的大小即为摩擦力的大小,并比较摩擦力的大小。
2、把木块放在木板上,加上砝码,再拉着木块在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测出拉力的大小即为摩擦力的大小,并与第一次实验比较。
3、把木块侧放在木板上,再拉着木块在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测出拉力的大小即为摩擦力的大小,并与第一次实验比较。
所需器材:弹簧测力计、长方体方木块、长木板、毛巾、玻璃板、砝码、细线 【进行实验】1、分别测出木块在长木板、毛巾、玻璃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的摩擦力大小,将结果记入表格。
2、在木块上另上砝码后,再测出木块在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的摩擦力大小,将结果记入表格。
3、把木块侧放在木板上,再测出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的摩擦力大小,并将结果记入表格。
次数压力大小接触面摩擦力大小(N )m/kOG/N重力与质量关系的图像1 木块重木板2 木块重毛巾3 木块重玻璃板4 木块加砝码重木板5 木块重(侧放)木板【分析和论证】1、分析比较实验1、2、3可得:。
2、分析比较实验1、4可得:。
3、分析比较实验1、5可得:。
4、归纳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有关,与无关。
【评估与交流】1、在测量滑动摩擦力大小时必须注意什么?当速度不一样时摩擦力大小有没有变化?2、如何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实验四推断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一、学习目标:1、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惯性的概念。
2、学习探究摩擦力影响物体运动的方法二、教学重点:了解摩擦力及控制变量法。
三、教学难点:理解惯性的概念。
四、教学方法。
导学法五、教具:斜面、小车、毛巾、棉布。
六、教学过程设计:【实验目的】1.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惯性的概念。
2.学习探究摩擦力影响物体运动的方法。
【实验预习】1.什么叫做惯性?2.既然运动的物体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那么,为什么沿水平地面匀速运动的汽车还需要动力呢?【实验用品】斜面、小车、毛巾、棉布。
【实验方案】取一辆小车,使它三次(每次水平面的表面不同)都在斜面上的同一高度处从静止开始沿斜面运动到水平面上。
比较小车每次在水平面上的运动情况有什么不同?记录实验结果:【实验结论】1.分析:2.结论:实验五二力平衡的条件一、学习目标:1、学习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方法。
2、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
二、教学重点:探究二力平衡条件。
三、教学难点:理解二力平衡的概念。
四、教学方法。
导学法五、教具:两端带滑轮的长木板、小车、砝码盘、砝码、细线。
六、教学过程设计:【实验目的】1.学习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方法。
2.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
【实验预习】物体在受到两个力(或多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物体处于状态。
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两个力(或多个力)叫做如果物体只受到两个力而处于平衡的情况叫做【实验用品】两端带滑轮的长木板、小车、砝码盘、砝码、细线。
【方法步骤】1.如右图,探究小车的平衡条件。
2.在右图装置的基础上,使小车转动一小角度,探究小车的平衡条件。
【实验结论】当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二力平衡的条件是:实验六压力的作用效果一、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压力,了解压力的作用效果及其影响因素。
2、能用压强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二、教学重点:总结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三、教学难点:用压强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四、教学方法。
导学法五、教具:铅笔、小桌、钩码、海绵、。
六、教学过程设计:【实验目的】知道什么是压力,了解压力的作用效果及其影响因素。
【实验预习]1.什么是压力?举例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
2.什么叫做压强?写出压强的计算公式及各物理量的单位。
【实验用品】铅笔、小桌、钩码、海绵、。
【实验步骤】1.按照右图进行实验,体验铅笔两端对手指的作用效果。
2.把长、宽、高相同的铁块和木块先后以同样大的接触面积放在同一块较大的泡沫塑料或海绵上。
3.按照右图进行实验,把同一个小桌按照右图的方式先后放在同一块较大的泡沫塑料或海绵上。
【实验记录】【实验结论】1.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压力的作用效果就越显著;当压力大小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压力的作用效果就显著。
2.当压力和受力面积都不相同时,我们可以用压强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
压强是,用符号表示。
压强(P)与压力(F)、受力面积(S)之间的关系的数学表达式是:实验八液体内部的压强一、学习目标:1、学习探究液体内部不同深度、不同方向压强的方法。
2、探究液体内部压强所遵循的规律。
二、教学重点:液体压强规律的总结。
三、教学难点:压强计的使用方法。
四、教学方法。
导学法五、教具:压强计、水、烧杯、盐水、。
六、教学过程设计:【实验目的】1.学习探究液体内部不同深度、不同方向压强的方法。
2.探究液体内部压强所遵循的规律。
【实验预习】1.用怎样的方法能证明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都有压强?2.观察微小压强计的结构,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微小压强计测量的是液体中哪一部分受到的压强?(2)微小压强计是怎样显示液体压强大小的?【实验用品】压强计、水、烧杯、盐水、。
【实验步骤】1.将微小压强计的探头放人水中较浅处(如图),记录玻璃管两侧的高度差。
2.保持探头在水中的深度不变,改变探头的方向,重新记录玻璃管两侧的高度差。
3.改变探头在水中的深度,重复以上实验。
4.将烧杯里的水换成浓食盐水,重复以上实验。
【实验记录】【实验结论】:通过以上的实验探究,对于液体内部的压强,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液体内部各个方向(都有/都没有)压强。
2.在液体内部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3.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液体深度的增加而4.液体内部的压强,跟液体的密度(有关/无关),在液体内部同一深度处,液体的密度越,压强越实验九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的关系【提出问题】1、同样大小的石块和木块,投入水中,石块下沉,木块上浮,哪个受到的浮力大?铁块投入水中会下沉,而铁做成船之后,却能浮在水面上,为什么?2、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猜想或假设】1、浮力的大小可能与物质的种类有关。
2、浮力的大小可能与物质的体积有关。
3、浮力的大小可能与物质浸入的深度有关。
和ρ液有关。
4、浮力的大小可能与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有关,也就是与V排【设计实验与进行实验】1、选择体积相同的实心铁块和铝块,比较铁块和铝块浸没水中所受浮力的大小,来验证猜想1是否正确。
实验步骤:(1)(2)(3)……2、取一些橡皮泥,先揉成团,测出其浸入水中的浮力,然后展开做成盒形,测出其所受的浮力并把两次测得的浮力大小与橡皮泥的重量相比较,验证猜想2是否正确。
实验步骤:(1)(2)(3)……3、取一铁块测出其浸入水中不同深度所受的浮力并比较浮力的大小,验证猜想3是否正确。
实验步骤:(1)(2)(3)……4、测出浸没入水中的石块所受的浮力跟它排开的水重有什么关系。
实验步骤:(1)(2)(3)……5、测出浮在水面上的木块所受的浮力跟它排开的水重的关系。
实验步骤:(1)(2)(3)……以上4、5实验验证猜想4是否正确。
所需器材:弹簧测力计、大烧杯、接水小桶、自来水、盐水、体积相同的实心铁块和铝块、金属牙膏皮(或橡皮泥)、细线【分析和论证】由以上实验得出的结论是:1、2、3、4、【评估与交流】1、由实验得出的结论能普遍适用吗?如何评估实验的准确性?2、做以上实验要注意什么?只在水中做行吗?3、你在实验中遇到什么困难?如何减少实验误差?4、阿基米德定律适用于气体中物体所受浮力大小的计算吗?表达式如何?实验十杠杆的平衡条件【提出问题】1、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2、杠杆的平衡条件有哪些应用?【猜想或假设】1、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设计实验】1、当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在杠杆两端挂钩码使杠杆平衡,钩码的重即为动力、阻力大小,挂钩码处到支点的杠杆长即为力臂的大小。
然后计算动力×动力臂及阻力×阻力臂的大小,并比较两者乘积的大小,归纳得出结论。
2、(1)用弹簧秤作为动力作用的物体,在挂钩码的同侧提起杠杆,使杠杆平衡,读出动力和阻力的大小以及动力臂和阻力臂的长短。
然后比较动力×动力臂及阻力×阻力臂的大小。
(2)用弹簧秤拉着杠杆加速转动,读出动力和动力臂、阻力和阻力臂的大小,计算并比较动力×动力臂与阻力×阻力臂的大小。
所需器材:杠杆和支架、弹簧测力计、钩码、尺、线【进行实验】1、把杠杆的中点挂在支架上,首先调节杠杆的平衡螺母,使杠杆不挂钩码时在水平位置平衡。
2、照图25-1那样,在杠杆的左右两端分别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调节钩码的位置,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再次平衡。
3、根据钩码的质量计算出重力大小即为动力和阻力大小,再读出力臂的长,把数据记入下表。
4、如图25-2所示,在a、b、c三点用弹簧秤竖直向上提杠杆,当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读出力及力臂的大小,并填入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