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生活化素材 提高教学有效性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巧用生活化素材提高教学有效性

新课程改革十分强调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强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从身边日常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验数学的生活性和真实性,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和应用性。其实数学本来就来自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

从认识整数到认识分数是学生对数的概念的扩展,是一次质的飞跃。因此,在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关分数的认识就是以生活化素材作为教学切入口进行探究的。因为无论在意义,读、写方法,还是在计数单位和计算法则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并且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又接触得较少,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下面我就以三年级上册《认识分数》第一课时为例,对课堂教学中生活化素材的应用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用生活化素材创设情境,启发数学思考

在《认识分数》一课的教学时,我依托教材,创设了一个野餐分食物的情境:叮叮和咚咚两个好朋友要去野餐,他们带了4个苹果,2瓶矿泉水,1个蛋糕,这么多好吃的食物怎样分才能让两个人都满意?你愿意帮他们分一分吗?学生很自然地想到要是的每人都满意,只能把每样食品“平均分”,即每人分得2个苹果,1瓶矿泉水,而蛋糕只能

每人“半个”。我立即提问:“我们以前学过表示‘半个’的数吗?”,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吸引他们自觉地进行数概念的扩展,从而自然地揭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认识分数。

这样,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把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经验数学化,可以使教师快速找到学生数学学习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已有经验的支撑,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新知。

二、用生活化素材探究问题,感受数学趣味

在《认识分数》一课的教学时,在学生认识完的意义、分数的读写法和各部分名称后,我把例题稍作改变,出示了两个同样大小的月饼,利用多媒体课件分别演示切下一个月饼的和另一个月饼的,紧接着抛出疑问:“如果让你选择吃这其中的一块月饼,你愿意选择哪一块?”学生异口同声地选择了第一块,我立即追问:“你这么选择的理由是什么呀?”学生迫不及待地张口就说自己要吃大块的月饼。然后,我又出示了一个月饼的,这时学生利用月饼的大小就可以直观地判断了、这三个分数的大小关系,最后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体会到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自然就越小。

这样,在忠实于教材的基础上,对课程资源稍作变化,使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很快地理解了数学知识,可以使教师的

教学得到延伸,学生的发展得到提高,最关键地是巧妙利用生活化素材,迁移了生活经验,构建了数学知识。

三、用生活化素材深化体验,拓展数学思维

儿童学习数学是不断地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种符号化的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的经验相结合的一种学习过程。儿童头脑中的数学往往就是生活中的再认,概念从生活实际引入,问题从实际得出,最后再回归现实。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即“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学生自己会学,学了会用,会解决实际问题,光纸上谈兵是没有用的。数学教学如果能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加以“回炉”,会有利于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发现数学其实就在身边,让学生真切认识生活中充满了数学,生活真有趣,数学真有趣。

例如,在《认识分数》一课的教学时,在学生已经认识了几分之一的含义,学会了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和完成基础练习之后,我利用“想想做做”第六题出示了班级下一期黑板报的设计图,请学生说说《科学天地》、《艺术园地》大约各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几,深化学生对几分之一产生过程的理解和应用,然后补充出现了三个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路牌、巧克力和香港区徽紫荆花,请学生看图说说自己能想到的分数有哪些,这时学生的学习热情又一次高涨,七嘴八舌地说出了自己想到的分数。我在肯定学生的想法

后,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了块状巧克力被吃了一小块和一半之后的情景,再让学生说说自己能想到的分数,这时学生的思维火花又一次被点燃。

这样,利用生活化的素材,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又回归到生活体验中,自然满足了学生求知的心理愿望,产生了强烈的教与学的共鸣,同时也在生活化素材的探讨中应用了数学经验,体现了数学价值。

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关系的精彩描述,由于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要特点,对身边的事物具有好奇心,对生活的问题具有求知欲。因此,合理而巧妙地利用生活化素材,将之融入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中,能让原本枯燥的课本知识充满魅力与灵性,更能增强数学的亲和力,焕发数学课堂的活力,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昆山市淀山湖中心小学校江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