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病理生理学大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理生理学大题:
一、休克的前两个期特点机制表现代偿三个始动环节(确定)
(一)微循环缺血期(缺血性缺氧期,代偿期)
1.特点:全身小血管收缩,包括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微静脉等都持续收缩,其中尤以毛细血管前阻力增加显著,造成毛细血管前阻力大于后阻力,同时大量真毛细血管网关闭,动-静脉短路开放,出现组织少灌少流,灌少于流的特点。
2.机制:主要与全身缩血管体液因子的大量释放有关,其中主要有交感-肾上腺髓质兴奋系统兴奋,儿茶酚胺大量释放。CA作用于a受体,使皮肤内脏血管收缩,作用于b受体引起动-静脉短路开放,使组织微循环血液灌流锐减;另外,血管紧张素ii、血管升压素的释放,其他体液因子如血栓素,内皮素,心肌抑制因子的产生和释放也有促使血管收缩的作用。
3.表现:脸色苍白,四肢湿冷,出冷汗,脉搏细速,脉压减小,尿量减少,烦躁不安。
4.代偿意义:(1)有助于动脉血压的维持。动脉血压的维持a.回心血量增加,起到“自身输血“的作用,“自身输液”的作用b.心排血量增加c.外周阻力增高,血压回升。
(2)有助于心脑血液供应:皮肤、内脏、骨骼肌以及肾血管的a受体分部密度高,对CA 敏感性高,收缩明显。冠状动脉平滑肌含有b受体,激活时引起舒张;脑动脉主要受局部扩血管物质影响,则本期血管无明显收缩,甚至扩张,微血管灌流量稳定。这种不同器官血管反应性的不同导致了血液的重新分部,保证了心脑重要生命器官的血液供应。
(二)微循环淤血期(淤血期,休克期,失代偿期)
1.特点:微循环中血管自律运动消失。为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性减弱甚至扩张。血液涌入真毛细血管网。微静脉虽扩张,但血流缓慢,细胞嵌塞,微循环流出道阻力增加。毛细血管后阻力大于前阻力导致血液淤滞在微循环中。血液“泥化”淤滞。灌流特点:灌而少流,灌大于流。
2.机制:(1)扩血管物质生成增多。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持续兴奋,缩血管物质进一步增加。但大量扩血管物质生成,微血管收缩性可减弱甚至扩张。 a.酸中毒,血管平滑肌对CA反应性降低; b.NO产生; c.局部扩血管物质产生。如组胺,腺苷,K+,缓激肽。(2)白细胞黏附于微静脉。白细胞黏附于微静脉,增加了微循环流出通路的阻力,导致毛细血管中血流淤滞。
(3)组胺,激肽,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等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血浆外渗,使得血液浓缩,,红细胞血小板聚集,血液黏度增加。这可减慢微循环血流速度,加重血液淤滞。
3.表现:(1)血压脉压进行性下降,脉搏细速,静脉萎陷;(2)表情淡漠,昏迷;(3)少尿,甚至无尿;(4)皮肤黏膜发绀或出现花斑。
4.恶性循环的形成:(1)回心血量急剧减少;(2)血浆外渗;(3)心、脑血液灌流量减少。三个始动环节:血容量减少,血管床容量增加,心泵功能障碍。
二、SIRS发病机制
无论是感染性还是非感染性因素均可通过不同途径炎症细胞,释放TNF-a、IL-1等促炎介质参与机体防御反应以抵抗外来伤害刺激。这些炎症介质可激活粒细胞使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黏附,释放氧自由基和脂质代谢产物等,同时,进一步促进炎症细胞的激活,两者互为因果,并在体内形成“瀑布效应”,导致炎症介质的数和量不断增加,使炎症反应不断扩大。当超过机体代偿能力时,机体内出现过度的炎症反应,引起广泛组织细胞损伤,产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三、水肿发生机制
1.毛细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组织液生成增多
(1)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2)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3)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4)淋巴回流受阻;
2.体内外液体交换失衡——钠、水潴留
(1)肾小球滤过率下降;(2)肾小管重吸收钠、水增多。
四、什么是肺心病。其发生机制是。
呼吸衰竭累及心脏,主要引起右心肥大与衰竭,即肺心病。
机制:1.肺泡缺氧二氧化碳潴留致氢离子浓度过高,引起肺小动脉收缩,肺动脉压升高,增加右心负荷;
2.长期肺小动脉收缩缺氧引起无肌型肺微动脉肌化和肺血管平滑肌、成纤维细胞肥大增生,胶原蛋白与弹性蛋白合成增加,导致肺血管增厚硬化,管腔变窄,形成持久稳定的慢性肺动脉高压;
3.长期缺氧引起代偿性红细胞增多症使血液黏度增高,也会增加肺血流阻力和加重右心负荷;
4.肺小动脉炎、肺毛细血管床大量破坏,肺栓塞等成为肺动脉高压的原因;
5.缺氧和酸中毒降低心肌舒缩功能;
6.呼吸困难时,用力呼气使胸膜腔内压异常增高,心脏舒张受限,用力吸气使胸膜腔内压异常降低,即心脏外面的负压增大,增加右心负荷,促使右心衰竭。
五、肺性脑病。
1.酸中毒和缺氧使脑血管扩张,毛细血管受损,通透性增高,导致脑间质水肿。缺氧使ATP 声称减少,影响钠泵功能,细胞内钠水增多,形成脑细胞水肿。脑充血、水肿使颅内压增高,还发生脑疝,加重脑缺氧,恶性循环;
2.正常脑脊液缓冲作用较血液弱,呼吸衰竭时脑脊液pH变化比血液明显,脑电波变慢甚至消失。神经细胞内酸中毒一方面可增加脑谷氨酸脱羧酶活性,使r-氨基丁酸生成增多导致中枢抑制;另一面增强磷脂酶活性,使溶酶体释放,引起神经细胞组织损伤。神经细胞内缺氧使细胞膜电位降低,神经介质的合成减少、ATP的生成不足、酸中毒、细胞内游离钙离子增多、溶酶体酶释放等,导致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甚至结构破坏。
六、慢性肾衰竭功能代谢变化少尿期的特点,机制,及其引起肾性贫血,高血压,肾性骨营养不良的机制。
答:少尿期的特点有
1.少尿、无尿、尿钠增高、尿中有管型蛋白质及多种细胞;
2.水中毒;
3.氮质血症:指含氮代谢产物在体内蓄积,引起血中非蛋白氮含量显著增高。
4.高钾血症;
5.代谢性酸中毒。
发病机制:
急性肾衰:
㈠肾血流动力学异常
1.肾血流量急剧减少:肾灌注压降低;肾血管收缩;肾血管阻塞。
2.肾内血流重分布:肾皮质缺血;肾髓质充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