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重点解读(全文)
中国重症脑血管病诊治指导规范(2021年版)
20.中国重症脑血管病诊治指导规范中国重症脑血管病诊治指导规范目录第一节重症脑血管病的专科治疗一、重症脑血管病的渗透性治疗(一)渗透性治疗在脑疝时的应用(二)渗透性治疗在高颅压时的应用(三)渗透性治疗在脑水肿时的应用二、重症脑血管病的外科治疗(一)大面积脑梗死的手术治疗(二)脑出血的手术治疗(三)小脑梗死和出血的手术治疗三、重症脑血管病继发癫痫的防治第二节重症脑血管病的综合管理一、重症脑血管病的气道管理(一)气道管理的总体目标(二)人工气道的建立(三)呼吸机参数设置及人工气道的维护(四)拔除人工气道的时机二、重症脑血管病的体温管理(一)重症脑血管病患者发热治疗(二)重症脑血管病患者低温治疗三、重症脑血管病的血压管理(一)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压管理(二)急性出血性脑卒中血压管理(三)重症脑血管病的静脉降压治疗四、重症脑血管病的血糖管理五、重症脑血管病的液体管理六、重症脑血管病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七、重症脑血管病的镇痛和镇静(一)重症脑血管病的疼痛和镇痛(二)重症脑血管病的躁动和镇静八、重症脑血管病应激性溃疡的预防九、重症脑血管病的营养支持十、医院获得性肺炎的预防十一、重症脑血管病的早期康复治疗第三节重症脑血管病的质量控制一、神经重症监护病房建设要求二、重症脑血管病的质量控制标准(一)早期营养支持质量控制标准(二)重症脑血管病深静脉血栓监测与预防质量控制标准(三)医院感染与多重耐药菌管理质量控制标准(四)早期康复评估(五)病情严重程度校正病死率(六)随访附录第一节重症脑血管病的专科治疗一、重症脑血管病的渗透性治疗(一)渗透性治疗在脑疝时的应用1.渗透性治疗是脑疝的挽救性治疗措施,一旦发生脑疝应立即使用甘露醇或高渗盐。
2.渗透性治疗是脑疝的临时性治疗措施,在使用渗透性治疗的同时应判断是否需要手术治疗;如果不采取手术治疗,应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现有治疗及其效果等综合考虑是否需要联合采取其他治疗措施,如抬高床头(注意将患者头部保持居中位)、保持正常体温、镇痛镇静、过度换气、巴比妥昏迷和低温治疗等。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21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21
根据2021年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以下是一些主要内容:
1. 脑血管病的分类与诊断:指南对脑血管病进行了详细分类,
并提供了诊断的标准和方法,包括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
查等。
2. 脑血管病的风险评估与干预:指南强调预防脑血管病的重要性,包括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危险因素,以及生活方式干预,如戒烟、限制饮酒、均衡饮食和适量锻炼等。
3. 脑卒中的急诊处理与急性期管理:指南详细介绍了急诊时脑
卒中的处理策略,包括溶栓治疗和机械取栓治疗等。
同时,指南还提
供了对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的管理建议,包括早期康复和继续抗血小板
治疗等。
4. 脑血管病的长期管理与康复:指南强调脑血管病患者的长期
管理与康复,包括药物治疗的选择与监测、血压控制、抗凝治疗等。
此外,指南还强调进行系统的康复训练,包括语言、认知和运动功能
的康复,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5. 脑血管病的併发症与并发症防治:指南详细介绍了脑血管病
可能出现的併发症,如脑水肿、脑出血等,并提供了相应的防治策略。
需要注意的是,此回答仅是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的推测,具
体内容请查阅由中国医师协会等专业组织发布的最新《中国脑血管病
防治指南2021》。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PPT课件
高血压是脑血管病最重要的危 险因素之一,长期高血压可损 伤血管内皮,增加血栓形成的
风险。
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易并发脑血管病, 与血糖控制不佳、血管损伤等 因素有关。
高脂血症
血脂异常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增加脑血管病的发病风险。
吸烟和饮酒
吸烟和饮酒是脑血管病的独立 危险因素,应积极戒烟限酒。
脑血管病的流行趋势
急性期管理路径
初步评估与紧急处理
对患者进行快速全面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经系统评估,确定病情严重程度,并采取必 要的紧急处理措施,如保持呼吸道通畅、控制血压和血糖等。
影像学检查
根据患者病情和临床表现,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如CT、MRI 等,以明确诊断和评估病情。
药物治疗
根据患者病情和指南推荐,选用适当的药物治疗方案,包括溶栓、抗 凝、抗血小板聚集、降颅压等。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
汇报人:xxx 2024-03-04
目录
• 引言 • 脑血管病的流行病学 • 脑血管病的诊断 • 脑血管病的治疗 • 脑血管病的预防 • 脑血管病的临床管理路径 • 脑血管病的临床研究进展与未来方向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目的
提供脑血管病临床管理的指导原则,帮助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改善患者预后。
根据患者病情和康复情况,调整药物治疗 方案,以促进康复和预防复发。
向患者和家属提供健康教育,指导他们掌握 康复知识和技能;同时提供心理支持,帮助 患者调整心态,积极面对疾病。
慢性期管理路径
慢性病管理计划 症状管理与控制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康复与生活指导
制定个性化的慢性病管理计划,包括定期随访、药物治疗、生 活方式干预等方面。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节选版)—脑出血临床管理(完整版)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节选版)—脑出血临床管理(完整版)自发性脑出血是指发生在脑实质内的出血,具有发病急、病情变化快、致死率和致残率高等特点。
中国卒中学会总结近5年国内外研究进展,形成总结及推荐意见稿,组织相关专家编写本指南,本部分主要适用于脑出血患者的管理(图1)。
1 诊断及病因筛查1.1 院前处置与诊断推荐意见:·患者一旦确诊为脑出血,应当立即分诊至卒中单元或神经重症监护病房(I类推荐,A级证据)。
1.2 严重程度评分推荐意见:·基线严重程度评分应作为脑出血患者初始评估的一部分,但不应将评分作为对脑出血预后的唯一判断指标(I类推荐,B级证据)。
1.3 脑出血的影像学评价推荐意见:·推荐应用神经影像(CT或MRI)进行快速影像学检查来鉴别缺血性卒中与脑出血(I类推荐,A级证据)。
·可考虑行CTA和对比增强CT扫描来帮助识别具有血肿增大风险的患者(IIb类推荐,B级证据)。
·当临床特征和初始影像学检查怀疑血管病变或肿瘤时,可选择行增强CT扫描、CTA、CTV、MRI、MRA、MRV及DSA确定诊断(IIa类推荐,B级证据)。
1.4 脑出血病因筛查脑出血患者对症处理的同时,需尽快明确脑出血原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2 急性期管理应将脑出血急性期患者送入卒中单元,给予持续生命体征监测、对症治疗(图2)。
2.1 血压管理推荐意见:·对于收缩压超过150mmHg、无急性降压治疗禁忌证的脑出血患者,将收缩压降至140mmHg是安全的(IIa类推荐,A级证据);并且可能改善患者的功能预后(IIa类推荐,B级证据)。
·当患者收缩压>220mmHg时,在持续血压监测下积极降压是合理的(IIa类推荐,C级证据)。
·在降压治疗期间应监测血压,避免血压变异性过大(I类推荐,C级证据)。
2.2 血糖管理推荐意见:·应当密切监测血糖水平并相应处理,以避免发生高血糖和低血糖,目标是达到正常血糖水平(I类推荐,B级证据)。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第2版)》解读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第2版)》解读缺血性卒中血压管理及降压药物的选择指南推荐意见(一)缺血性卒中急性期血压管理《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第2版)》推荐:1.对于血压<220/120mmHg,未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或血管内治疗并且没有合并症需要紧急降压治疗的患者,在急性缺血性卒中(AIS)后最初的48~72h内启动或重新启动降压治疗对预防死亡或重度残疾无效(Ⅲ类推荐,A级证据)。
2.对于未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或血管内治疗的患者,如血压≥220/120mmHg,同时不伴有其他需要紧急降压治疗的合并症,在发病初期48~72 h内启动或重新启动降压治疗的疗效尚未明确。
在卒中发作后最初24h内将血压降低15%可能是合理的(Ⅱb类推荐,C级证据)。
3.对于AIS患者,如伴有其他共病(如同时合并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急性心力衰竭、主动脉夹层、溶栓后出血转化或先兆子痫/子痫),则有早期降压治疗指征,初始血压降低15%可能是安全的(Ⅰ类推荐,C级证据)。
4.卒中后必须纠正低血压与低血容量,从而确保全身灌注以支持重要脏器功能(Ⅰ类推荐,C级证据)。
5.在AIS患者中,通过药物诱导高血压的治疗效果尚不确定(Ⅱb类推荐,C级证据)。
6.对于降压目标,如患者能耐受,推荐收缩压降至130mmHg以下,舒张压降至80mmHg以下(Ⅰ类推荐,B级证据)。
7.对于由颅内大动脉狭窄(狭窄率70%~99%)导致的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如患者能耐受,推荐收缩压降至140mmHg以下,舒张压降至90mmHg以下(Ⅱa类推荐,B级证据)。
8.目前尚无充足的数据指导AIS后降压药物选择,应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恰当地选择降压药物(Ⅱa类推荐,C级证据)。
(二)二级预防的血压管理《中国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22》推荐:1.既往未接受降压治疗的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发病数天且病情稳定后如果收缩压≥140 mmHg或舒张压≥90 mmHg,如无绝对禁忌,可启动降压治疗(Ⅰ级推荐,A级证据)。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第二版)》解读PPT课件
成立修订专家组
由脑血管病领域的专家组成修 订专家组,负责指南的修订工 作。
制定修订方案
根据收集和分析的证据,制定 修订方案,明确修订的重点和 方向。
形成最终版本
经过多轮修订和完善,形成最 终版本的《中国脑血管病临床 管理指南(第二版)》。
02
脑血管病概述
脑血管病定义与分类
定义
脑血管病是指脑部血管病变导致 的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包括缺血 性和出血性两大类。
随访内容安排
包括患者功能状况评估、药物治疗情况、生活方式指导、康 复训练指导等。
患者及家属教育和心理支持
患者及家属教育
对患者及家属进行脑血管病知识教育,提高其对疾病的认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心理支持
对患者进行心理评估,针对其心理问题提供心理支持和干预,帮助其树立信心, 积极配合治疗和康复。
07
总结与展望
并发症防治
防治肺部感染、应激性溃疡等并发症。
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方案及药物选择原则
01
防止再出血
严格控制血压,避免情绪激动和剧 烈运动。
降低颅内压
使用甘露醇、呋塞米等降低颅内压 。
03
02
防治脑血管痉挛
使用钙离子拮抗剂如尼莫地平等防 治脑血管痉挛。
脑脊液置换疗法
可行脑脊液置换疗法以减轻头痛和 防止脑积水。
mRS评分
评估脑卒中后患者残疾程度,预测预后。
Barthel指数
评估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制定康复计划。
05
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原则
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方案及药物选择原则
静脉溶栓治疗
血管内治疗
在符合适应症且无禁忌症的情况下,尽快 给予rt-PA静脉溶栓治疗。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脑血管病高危人群管理(完整版)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脑血管病高危人群管理(完整版)中国目前约有高血压患者2.7亿,糖尿病患者1.1亿,血脂异常患者1.6亿,而且这些卒中高风险人群的数量还在继续攀升。
大量研究证明,减少脑血管病危害最有效的方法是重视一级预防,即针对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积极进行早期干预管理。
1 卒中危险因素控制1.1 不可干预危险因素推荐意见:·询问家族史可有助于识别卒中风险高的个体(IIa类推荐,A级证据)。
·患者有罕见的卒中遗传病因(如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Fabry病、COL4A1基因相关的脑出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关节松弛皮肤脆弱综合征Ⅳ型等)时,可考虑转诊去做遗传咨询(IIb类推荐,C级证据)。
不建议在人群中为预防首次卒中进行常规遗传筛查(III类推荐,C级证据)。
·对于一级亲属中有≥2例患SAH或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考虑应用CTA 或MRA等非侵袭性筛查未破裂的颅内动脉瘤可能是合理的(IIb类推荐,C级证据)。
·对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患者,≥1名亲属罹患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合并SAH,或≥1名亲属罹患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合并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可考虑应用CTA或MRA等非侵袭性方法筛查未破裂颅内动脉瘤(IIb类推荐,C级证据);对肌纤维发育不良的患者,可以考虑应用CTA或MRA等非侵袭性方法筛查未破裂颅内动脉瘤(IIb类推荐,C级证据)。
1.2 可干预的危险因素1.2.1 证据充分的可干预危险因素1.2.1.1 高血压推荐意见:·建议常规进行人群血压筛查,并对高血压患者予以适当治疗,包括改善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I类推荐,A级证据)。
·对于高血压前期患者(收缩压120-139mmHg或舒张压80-89mmHg),建议每年进行血压复查和高血压相关的健康体检(I类推荐,A级证据)。
·高血压患者需要规律使用降压药物,使血压达到<140/90mmHg的目标值(I类推荐,A级证据);伴糖尿病或肾功能不全的高血压患者依据其耐受性还可进一步降低(I类推荐,B级证据)。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PPT课件
100%
出血性脑血管病
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症状包括头痛、呕吐、意识障碍 等,严重者可出现偏瘫、失语等 。
80%
其他类型脑血管病
如脑血管畸形、脑动脉瘤等,临 床表现各异,需结合影像学检查 进行诊断。
辅助检查方法选择
神经影像学检查
包括头颅CT、MRI等,可明确 病变部位、范围和性质。
脑血管检查
康复方法
包括被动关节活动、主动运动训练、 坐起训练、站立训练、步行训练等, 逐步增加训练强度和时间,促进患者 功能恢复。
二级预防策略制定
01
02
03
危险因素控制
针对高血压、糖尿病、高 血脂等危险因素进行有效 控制,降低复发风险。
药物预防
根据患者病情和医生建议 ,选用合适的药物进行预 防,如抗血小板药物、他 汀类药物等。
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 形成,增加患脑血管病的风险 。
预防措施建议
控制高血压
戒烟限酒
合理饮食
适当运动
定期体检
积极控制高血压是预防脑 血管病的重要措施,包括 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戒烟限酒有助于降低患脑 血管病的风险,应大力宣 传戒烟限酒的重要性。
保持低盐、低脂、低糖的 饮食习惯,增加蔬菜水果 摄入,有助于预防脑血管 病。
鉴别诊断
需与颅内肿瘤、颅内感染、代谢 性疾病等引起的神经系统症状进 行鉴别,同时排除其他原因所致 的类似表现。
04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策略
静脉溶栓治疗适应证与禁忌证
适应证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症状出现时间窗内(通常<4.5小时),无明显禁忌证,经影 像学评估符合溶栓标准。
禁忌证
近期有颅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头部外伤史;近期接受过颅内手术、活检、 动脉瘤夹闭术等;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活动性内出血;已知对溶栓药物过 敏等。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第二版)》解读PPT课件
血管内介入治疗适应证和效果评价
适应证
大血管闭塞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等。
效果评价
血管再通率高,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但操作风险较高,需 严格掌握适应证。
手术切除术在急性缺血性卒中中应用价值分析
应用价值
对于部分大血管闭塞或严重颅内压增 高的患者,手术切除术可有效降低死 亡率,改善患者预后。
提醒患者关注抗血小板药物的出血 风险、胃肠道反应等副作用,定期 监测相关指标。
抗凝药物使用时机和注意事项
房颤相关性脑卒中预防
针对房颤患者,强调抗凝治疗在预防脑卒中中的重要性,选择合 适抗凝药物。
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
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探讨抗凝治疗在改善预后方面的作用及 风险。
出血性并发症防范
提醒患者在使用抗凝药物时,注意出血性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确 保安全有效。
影像学检查
首选CT或MRI进行脑部影像学检 查,明确病变部位和性质。
辅助检查
根据病情需要,选择脑电图、经 颅多普勒超声等辅助检查手段。
治疗方案选择原则
个体化治疗
根据患者病情、年龄、性别等因素, 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综合治疗
长期随访
建立长期随访机制,定期评估患者病 情变化和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 案。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第 二版)》解读
汇报人:xxx 2023-12-11
目 录
• 脑血管病概述 • 第二版指南更新内容 • 临床管理策略与建议 • 药物治疗进展及推荐意见 • 非药物治疗方法探讨 • 总结与展望
01
脑血管病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脑血管病是指脑部血管病变导致 的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包括缺血 性和出血性两种类型。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脑出血临床管理
01 引言
目录
02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 理指南
03 脑出血临床管理
04
指南与脑出血临床管 理的结合
05 结论
06 参考内容
引言
脑血管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中国是脑血 管病发病大国,每年新发病例数约为200万。脑出血是脑血管病的一种常见类 型,占脑血管病的10%以上。为了提高脑血管病和脑出血的临床管理水平,中 国卫生行政部门和相关学术团体制定了《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和《脑 出血临床管理指南》。本次演示将围绕这两个指南展开讨论,旨在阐述指南的 发展历程、主要内容、适用范围及其在脑出血临床管理中的应用。
最后,针对高危人群的康复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脑健康检查和药物治疗的 基础上,医生可以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言 语治疗、心理治疗等,可以帮助患者恢复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总之,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提出的针对高危人群的管理策略是非常有效 的。通过脑健康检查、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等方面的综合管理, 可以有效降低脑血管病的发生风险,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未来,我 们期待更多的临床医生和研究工作将围绕这一主题进行深入探讨,不断完善和 提高脑血管病高危人群的管理水平,为患者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病情评估是脑出血临床管理的重要环节。医生需要通过初步病史询问、体格检 查和影像学检查等方法,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病情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出血 部位、出血量、病情严重程度、并发症等。根据病情评估结果,医生可以判断 患者的危险程度和预后,为后续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治疗和管理是脑出血临床管理的核心。药物治疗是脑出血治疗的基础,包括止 血、降颅压、防止感染等。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对于脑出血的治疗也非常重要, 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及时开展 康复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需要注意的是,治疗过程中要密切患者 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2021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重点解读(全文)
2021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重点解读(全文)2021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重点解读一、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关定义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三个方面的定义: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不引发急性梗死。
2.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NICE):不遗留神经功能残疾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TIA、轻型缺血性卒中、迅速缓解且未遗留残疾的卒中。
3.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DICE):发病后遗留显著残疾的缺血性脑血管事件。
二、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急诊评估及诊断当患者出现急性卒中的症状和体征时,应进行初步评估,包括:1.体格检查:生命体征、氧饱和度、心脏监护、体重记录等。
2.实验室检查:强调血糖的重要性,其次还有INR、肾功能、电解质、心肌缺血标志物等。
除非有紧急指征需要获得心电图、胸片或放置导尿管,否则不应延误行头部CT或rt-PA静脉溶栓。
病史及影像学检查尤为重要,对表现为神经功能障碍的急性起病患者,应尽快完成病史采集,包括起病特点、诱因、最后正常时间、既往病史和用药史等,推荐使用NIHSS量表评估神经功能缺损情况。
怀疑缺血注卒中患者入急诊后尽可能在30分钟内完成头颅影像学检查,不要因为任何“不必要的原因”而延误影像学评估。
三、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1.发病4.5小时内患者——静脉溶栓治疗静脉溶栓的给药剂量和方法:0.9mg/kg(最大剂量为90mg)静脉滴注,10%(最初1分钟内静推)+90%配100ml注射用水(1小时静滴)。
静脉溶栓的监护及处理:患者应收入神经重症监护病房或卒中单元进行监护。
1.对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阿司匹林是首选的抗血小板药物。
剂量为300mg/d,口服给药,应在发病后24-48h 内开始使用(I类推荐,A级证据)。
2.对于不能口服或有胃肠道出血史的患者,可考虑使用替格瑞洛或氯吡格雷(I类推荐,A级证据)。
3.对于有高度血小板聚集倾向的患者,可考虑使用阿昔单抗或替XXX(IIa类推荐,B级证据)。
2021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诊治指南附表(全文)
2021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诊治指南附表(全文)中国卒中学会组织国内专家,历时二年,撰写了《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指南主要分成7个主要部分:卒中组织化管理、脑血管病高危人群管理、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管理、脑出血临床管理、SAH临床管理、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临床管理和卒中康复管理。
以下主要为指南节选版中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管理部分的管理流程图。
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期管理流程 出JtL 阴性 出血性率中管理出皿阳件称忌題%邢¥担门權氏.苦不仝診致葩已斬#滞栓时间i 料通功能知ft 址餡刼、延渥仙话,可癖曲打头烦翠CLH 或MRMRA 、若可ffj(&起料可評理特缶劝能诀蝎) 是翎盘n-球抬拧捋SL 在43时剛世内圮否町暗刊—J &書打rt-FA 静flliS 瞬嶽>24li♦建立曲牛静肚通减,以便箱药 • JK>LROmm H R 或ftfJt.:K 》LOSnimHg,kumftni.第-tz4HT 降溯 *血畴制柱AIQHlKwkt•轴F L P A 静彌桂(挥准治打片赛,«硼寻求会逡血切泉延般曲揪) * rt-PAlF 魅阵牡匸£测血管内诒疗if 怙fT^^IUCTA,若钊方影偉学检程卡犹得和应信息写虑转湖1灿吿血野円耕疗亲淋f 氐院m?r他訂谥疔 肾苗治拧 其他治疗 冶功治疔规范内科治疗启动血管评价芨挤接血管内治疗完善溶栓前影像检查(推荐普通CT )溶栓前临床、化验及影像评估 符合溶栓标准it-PA 静脉溶栓怀疑急性大血管闭塞者溶栓标准不符合溶栓标准完善溶栓前抽血化验(若无特殊病史,仅有血糖为溶栓前必须获得结果)溶栓后24h,复査头颅影像,lil 调罄后续治疗方案确认初步诊断及发病时间(Vh,3^4.5h )可疑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并发症溶栓过程监测]图1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期管理流程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部分管理流程图2发病4.5h 内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部分管理流程急性缺血性卒中(AIS )血管内救治流程图3AIS 血管内治疗救治流程否是否是否是神甕觸味魏学檢査骨选呵创收止衆虑淫,也诩愼用抽啞取栓或超合球饗歸引护北中何导管黑装骨首冰T 揶劇血无创齡像檜査有无廩内大Mm.结合时间慚选择卷燦评佶方案是杏齢静關擀性忖间宙*是否TI 静脉帮栓怏忌J酬要点」并翌症处理AEh 内皿警内治疔标准: •卒中前mRSiiBbl 井•莎見由颈内动脱近罐大脑中动脉帕段闭塞引起*年齡歹1E 岁• MHSS 评分刮汾• ASPECTS 评分窘分•計冉廿始洽芬(股劭脉穿剧)>6-16h ;DAWN/DEFUSE 3标准 >16*24htDAWN 掠准推荐餅机精取栓治疗坡病24h 内符合指南标椎的急性前舖环尢(1曾闭罪性耶中机械取拎的麻醉方第我个怵化.尽就戦取栓延迟*术中柚据情况便用押救摘施.如球囊观宜禎曲解•根娜闪、病变、术中撫惟制订抗橙泊疗策略ff 养血甘内洽疗患者术后置干禅缠症监护病臥24h 内困台头朋CT 和訓库博像检査朮全面歸檢査大血管闭发匍h 内叫HS3评分A 呀壶发病点b 内WHSS 评分*4比丁分时”斷存在知1普闭隹:血管内泊疗后頃内出H 可参考AIS 瞄出血曲化赴顾则。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第2版)》解读PPT课件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密切监测患者水电解质状况,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维持内环
境稳定。
04
康复期管理与二级预防策略
康复评估及康复治疗方法选择
康复评估
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生活自理能力、认知功能、情绪状态等方面的全面评估 ,明确康复目标和方案。
康复治疗方法选择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康复治疗方法,如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 语治疗等。
02
指南更新背景及意义
第1版指南回顾与总结
指南制定背景
针对我国脑血管病防治现状,结 合国际最新研究成果和指南,制 定适合国情的脑血管病临床管理
指南。
第1版指南内容
包括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控制、急性 期治疗、二级预防、康复管理等方 面。
实施效果评价
第1版指南在规范脑血管病临床管理 、提高医疗质量、改善患者预后等 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预测新型治疗技术(如基因治疗、细胞治疗等)在脑血管病领域的应用
前景。
02
个体化与精准医疗
探讨如何实现脑血管病患者的个体化与精准医疗,提高治疗效果。
学科合作(如神经科学、影像学、康复医学等)在脑血管病研究
与实践中的重要性,以及转化医学在推动脑血管病临床管理发展中的作
用。
持续改进方向和目标设定
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
脑血管病临床表现多样,包括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偏 瘫、失语、意识障碍等症状。不同类型的脑血管病还有其特 定的临床表现。
诊断依据
脑血管病的诊断依据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 (如CT、MRI等)和实验室检查等多个方面。医生需要综合 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各种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诊 断。
总结与展望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脑血管病高危人群管理(完整版)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脑血管病高危人群管理(完整版)中国目前约有高血压患者2.7亿,糖尿病患者1.1亿,血脂异常患者1.6亿,而且这些卒中高风险人群的数量还在继续攀升。
大量研究证明,减少脑血管病危害最有效的方法是重视一级预防,即针对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积极进行早期干预管理。
1 卒中危险因素控制1.1 不可干预危险因素推荐意见:·询问家族史可有助于识别卒中风险高的个体(IIa类推荐,A级证据)。
·患者有罕见的卒中遗传病因(如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Fabry病、COL4A1基因相关的脑出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关节松弛皮肤脆弱综合征Ⅳ型等)时,可考虑转诊去做遗传咨询(IIb类推荐,C级证据)。
不建议在人群中为预防首次卒中进行常规遗传筛查(III类推荐,C级证据)。
·对于一级亲属中有≥2例患SAH或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考虑应用CTA 或MRA等非侵袭性筛查未破裂的颅内动脉瘤可能是合理的(IIb类推荐,C级证据)。
·对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患者,≥1名亲属罹患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合并SAH,或≥1名亲属罹患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合并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可考虑应用CTA或MRA等非侵袭性方法筛查未破裂颅内动脉瘤(IIb类推荐,C级证据);对肌纤维发育不良的患者,可以考虑应用CTA或MRA等非侵袭性方法筛查未破裂颅内动脉瘤(IIb类推荐,C级证据)。
1.2 可干预的危险因素1.2.1 证据充分的可干预危险因素1.2.1.1 高血压推荐意见:·建议常规进行人群血压筛查,并对高血压患者予以适当治疗,包括改善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I类推荐,A级证据)。
·对于高血压前期患者(收缩压120-139mmHg或舒张压80-89mmHg),建议每年进行血压复查和高血压相关的健康体检(I类推荐,A级证据)。
·高血压患者需要规律使用降压药物,使血压达到<140/90mmHg的目标值(I类推荐,A级证据);伴糖尿病或肾功能不全的高血压患者依据其耐受性还可进一步降低(I类推荐,B级证据)。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第2版)》解读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第2版)》解读具备外科干预指征的脑出血患者的干预选择如下(图1)。
图1 具备外科干预指征的脑出血患者干预选择1. 颅内压监测:目标颅内压<20 mmHg,脑灌注压50~70 mmHg(Ⅱ类推荐,C级证据)。
2. 脑室穿刺外引流:挽救因脑积水出现意识变化患者的生命(Ⅱa类推荐,B级证据)。
3. 血肿清除术(1)幕上出血:早期血肿清除术没有明确的优势(Ⅱb类推荐,A级证据),对于病情恶化的患者可考虑幕上血肿清除术以挽救生命(Ⅱa 类推荐,C级证据)。
(2)幕下出血(小脑或脑干):如伴神经功能进行性恶化/脑干受压,应尽快行血肿清除术(Ⅰ类推荐,B级证据)。
4. 个体化综合考虑脑出血与原发病关系:危及生命的继发性脑出血,可考虑手术治疗。
手术清除血肿的同时,应根据挽救患者生命和祛除原发病因的相对风险和获益对治疗策略进行权衡(Ⅱb类推荐,C级证据)。
5. 按照指导方案注入rt-PA:不改善功能预后,可降低死亡率(Ⅱb 类推荐,C级证据)。
6. 去骨瓣减压:联合/不联合血肿清除术可能降低患者的死亡率(Ⅱb 类推荐,C级证据)。
7. 影像引导血肿抽吸及内镜下血肿清除(1)影像引导下血肿抽吸联合rt-PA可能是安全和有效的(Ⅱa类推荐,B级证据)。
(2)影像引导的内镜血肿清除术可能是安全和有效的(Ⅱa类推荐,B级证据)。
(3)不同等级的医疗单位可根据本单位具备的医疗设施和经验选择手术方式(Ⅱa类推荐,C级证据)。
(4)对单纯性基底节出血,使用微侵袭抽吸引流术可能是有效的(Ⅱa类推荐,C级证据)。
(5)微创治疗应尽可能清除血肿,使治疗结束时残余血肿体积≤15 ml(Ⅱ类推荐,B级证据)。
微创血肿清除脑出血患者外科微创干预指征证据见图2。
图2 脑出血患者微创干预指征证据推荐意见:1. 在有条件的医院等卒中中心,经严格选择后,可以考虑采用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或立体定向血肿抽吸术(选择性使用溶栓药物)等微创外科手段清除血肿,相较于内科治疗可能有效降低患者死亡率,但功能获益尚不明确(Ⅱa类推荐,A级证据,新增)。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2023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2023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2023脑血管病是指由于脑内血管发生病理性改变引起的一组疾病,包括脑卒中、颅内动脉瘤、脑血栓形成等多种疾病。
脑血管病在中国人口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对个人和社会的负担也很大。
因此,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临床管理指南对于改善脑血管病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2023针对不同类型的脑血管病给出了具体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首先,对于急性脑卒中,指南强调实施快速的静脉溶栓治疗,以恢复患者的脑功能。
同时,指南还推荐积极开展抗血小板治疗,预防再次脑卒中的发生。
合理选择溶栓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对于脑卒中患者的生存和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颅内动脉瘤,指南提出了定期随访和可选择的手术治疗方法。
动态监测动脉瘤的生长情况以及是否出现破裂很重要,可以有效地指导临床决策。
当动脉瘤出现破裂或生长过快时,指南推荐行介入治疗,以缩小动脉瘤的大小。
这将有助于降低动脉瘤破裂的风险。
指南还关注了脑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治疗。
对于有脑血栓形成病史的患者,指南推荐使用抗凝治疗,以防止血栓再次形成。
此外,指南还提出了一系列预防性措施,包括改善生活方式、控制高血压和糖尿病等基础性疾病,有效预防脑血栓的发生。
指南还涵盖了其他一些脑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建议,如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血管狭窄等。
这些疾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指南的发布将为医生提供科学准确的临床决策依据。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2023的发布将推动脑血管病的防治工作。
通过指导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合理诊断、准确评估疾病状况,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将大大提高脑血管病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此外,指南还呼吁广大公众重视预防,促进健康生活方式,减少脑血管病的发生。
综上所述,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2023的发布对于中国脑血管病的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推广指南内容,提高医生和公众对脑血管病的认识,必将有效改善中国脑血管病的防治状况。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第二版更新内容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第二版更新内容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第二版更新详解随着医学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临床实践的深入,中国的脑血管病诊疗标准也在不断优化和更新。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 脑血管病高危人群管理
2、健康饮食:为患者提供健康饮食建议,包括调整饮食结构,控制热量摄 入,适当增加膳食纤维等。
3、规律作息:鼓励患者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和不良生活习 惯,如熬夜、吸烟、酗酒等。
3、规律作息:鼓励患者保持规 律的作息时间
1、医院方面:医院应建立脑血管病高危人群管理制度,完善危险因素评估 流程,加强医生培训,提高对脑血管病高危人群的识别和管理能力。同时,要与 社区和家庭建立联动机制,共同推进脑血管病高危人群的管理。
参考内容
引言
脑血管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 的特点。为了规范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提高治疗效果,中国制定了脑血管病临床 管理指南。本指南旨在为医生、护士和其他医疗工作者提供脑血管病高危人群管 理的最佳实践建议,以便更好地预防和控制脑血管病的发生和发展。
管理目标
2、社区方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加强对脑血管病高危人群的筛查和随访, 提供必要的医学指导和服务。同时,要组织开展健康讲座和宣传活动,提高居民 对脑血管病预防的意识。
3、家庭方面:家庭成员应积极参与脑血管病高危人群的管理,监督患者遵 循医嘱,协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和生活护理。同时,要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给 予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安慰。
总之,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管理为临床医生 提供了科学、实用的指导方案,有助于提高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治水平。通过规 范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 的生活质量。未来,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期待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 管理方面取得更多的突破性成果,造福于更多的患者。
2、社区方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加强对脑血管病高危人群的筛查和随访, 提供必要的医学指导和服务。同时,要组织开展健康讲座和宣传活动,提高居民 对脑血管病预防的意识。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解读PPT课件
03
治疗策略与方案
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策略
静脉溶栓治疗
血管内介入治疗
抗血小板治疗
血压与血糖控制
在合适时间窗内,给予 rt-PA等溶栓药物,开通 闭塞血管,恢复血流。
包括机械取栓、动脉溶 栓等,适用于大血管闭
塞患者。
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 雷等药物,防止血栓形
成和进展。
根据患者情况调整血压 、血糖水平,降低卒中
鼓励开展脑血管病相关科研工作,推动诊 疗技术创新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适应证与效果评价
适应证
症状性颈动脉狭窄超过70%,或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超过60%,且狭窄病变处于稳定期。
效果评价
术后定期进行超声、CTA或MRA等检查,评估手术效果和狭窄改善情况。
其他非药物治疗方法简介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及支架置入术
01
适用于颈动脉、椎动脉和颅内动脉狭窄病变。
颅内-外血管搭桥术
认知功能评估
运用神经心理测试、事件相关电位等技术,评估患者认知功能受损情况,为制定 康复方案提供依据。
影像学检查选择及解读ຫໍສະໝຸດ 影像学检查选择根据患者病情和诊断需求,合理选择头颅CT、MRI、DSA等检查方法,以明确病变部位、范围和性质 。
影像学检查解读
掌握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原理和图像特点,准确解读检查结果,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支持。
意义
指南的制定旨在规范脑血管病临 床管理,提高诊疗水平,降低患 者病死率和致残率,减轻社会负 担。
脑血管病现状及挑战
现状
脑血管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 高死亡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给患者 、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挑战
脑血管病诊疗过程中存在诸多挑战, 如诊断困难、治疗方案选择、康复管 理等问题,亟待解决。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第2版)解读PPT课件
04
并发症防治与护理要点
常见并发症类型及预防措施
肺部感染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翻身拍背, 鼓励患者有效咳嗽,必要时使用抗生 素。
尿路感染
鼓励患者多饮水,保持会阴部清洁, 导尿操作严格执行无菌原则,合理选 择抗生素。
下肢深静脉血栓
尽早进行肢体功能锻炼,避免在下肢 静脉输液,必要时使用弹力袜或药物 预防。
03
治疗策略与方案
急性期救治措施
快速识别与评估
通过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等 手段,迅速识别并评估脑血管
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
溶栓治疗
针对缺血性卒中患者,在合适 时间窗内进行溶栓治疗,以恢 复血流、减轻神经功能缺损。
血管内治疗
包括机械取栓、血管成形术等 ,适用于大血管闭塞等严重情 况。
神经外科手术
针对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等出血性卒中,可考虑神经外 科手术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
。
二级预防策略及药物选择
01
02
03
04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用 于预防缺血性卒中复发。
抗凝药物
如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等 ,适用于心源性栓塞等特定病
因患者。
降压药物
积极控制血压,降低卒中复发 风险。常用药物有ACEI、 ARB、钙通道阻滞剂等。
调脂药物
如他汀类药物,降低血脂水平 ,稳定斑块,减少血管事件。
心理评估
对患者进行心理评估,了解其心 理状况,制定个性化的心理干预
方案。
心理疏导
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心理支持等方 法,帮助患者调整心态,增强治疗 信心。
音乐疗法
运用音乐疗法缓解患者焦虑、抑郁 情绪,改善睡眠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重点解读(全文)
一、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关定义
首先介绍了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关定义,包括三个方面:
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脑、脊髓或视网膜局灶性缺血所致的、不作急性梗死的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
2. 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non-disabling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events,NICE):是指不遗留神经功能残疾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以下3类人群:TIA、轻型缺血性卒中(NIHSS评分<3分或<5分)、迅速缓解且未遗留残疾的卒中,其临床特点常表现为发病时症状轻微或能够迅速完全缓解,疾病发作时不遗留或仅仅遗留轻度的神经功能缺损,不影响日常生活及工作。
3. 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disabling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events,DICE):是指发病后遗留显著残疾的缺血性脑血管事件。
二、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急诊评估及诊断
当患者出现急性卒中的症状和体征时,首先对患者进行初步评估,评估内
容包括:
1. 体格检查:生命体征、氧饱和度、心脏监护、体重记录等。
2. 实验室检查:强调血糖的重要性,其次还有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肾功能、电解质、心肌缺血标志物等。
除非有紧急指征需要获得心电图,胸片或放置导尿管,否则不应延误行头部CT或rt-PA静脉溶栓。
江文教授强调,病史及影像学检查尤为重要,对表现为神经功能障碍的急性起病患者,应尽快完成病史采集,包括起病特点、诱因、最后正常时间、既往病史和用药史等,推荐使用NIHSS量表评估神经功能缺损情况。
怀疑缺血注卒中患者入急诊后尽可能在30min内完成头颅影像学检查,不要因为任何“不必要的原因”而延误影像学评估。
图1:怀疑缺血性卒中患者入急诊后头颅影像学检查流程表
三、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
1. 发病4.5h内患者——静脉溶栓治疗
图2:发病4.5h内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管理流程
rt-PA给药剂量和方法
0.9mg/kg(最大剂量为90mg)静脉滴注,10%(最初1min内静推)+ 90%配100ml注射用水(1h静滴)。
静脉溶栓的监护及处理
1. 患者应收入神经重症监护病房或卒中单元进行监护。
2. 定期进行血压及神经功能检查,静脉溶栓治疗结束后2h内,每5min 进行血压测量和神经功能评估;之后每30min一次,持续6h;之后每小时一次直至治疗结束后24h。
3. 如出现严重头痛、高血压、恶心或呕吐,或神经症状体征恶化,应立即停用溶栓药物并行头颅CT检查。
4. 如收缩压≥185mmHg或舒张压≥100mmHg,应增加血压监测次数,并给予降压药物。
5. 鼻饲管、导尿管及动脉内测压管在病情许可情况下应延迟放置。
6. 溶栓治疗24h后,给予抗血小板药物或抗凝药物前应复查头颅CT或MRI。
2. 发病6h内患者——桥接/血管内治疗
推荐意见:
1. 发病6h内,符合以下标准时,强烈推荐机械取栓治疗:①卒中前mRS 评分为0-1分;②缺血性卒中由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引起;
③年龄≥18岁;④NIHSS评分≥6分;⑤ASPECT评分≥6分(I类推荐,A级证据)。
2. 有血管内治疗指征的患者应尽快实施治疗。
当符合静脉rt-PA溶栓标准时,应首先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同时桥接机械取栓治疗(I类推荐,A级证据)。
3. 发病6-24h内患者——血管内治疗
推荐意见:
1. 距患者最后正常时间6-16h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当符合DAWN 研究入组标准或DEFUSE 3研究入组标准时,强烈推荐机械取栓治疗(I 类推荐,A级证据)。
2. 距患者最后正常时间16-24h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当符合DAWN 研究入组标准时,推荐使用机械取栓治疗(IIa类推荐,B级证据)。
3. 发病6-24h的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可以考虑在影像检查评估后实施机械取栓,或者按照当地伦理委员会批准的血管内治疗RCT进行取栓(IIb类推荐,B级证据)。
4. 发病24h以上的大血管闭塞患者,机械取栓的获益性尚不明确(IIb类推荐,C级证据)。
图3:发病6-24h内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流程
四、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目前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有四大类,不同类别作用靶点不同:环氧化酶(COX-1)抑制剂:阿司匹林、吲哚布芬。
ADP受体拮抗剂:氯吡格雷、替格瑞洛。
GPIIb/IIIa受体拮抗剂:阿昔单抗、替罗非班。
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双嘧达莫、西洛他唑。
图4:不同抗血小板药物作用靶点
1. 单药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推荐意见:
1. 建议在发病后24-48h内服用阿司匹林。
对于静脉rt-PA治疗的患者,通常推迟到24h后服用阿司匹林(I类推荐,A级证据)。
2. 阿司匹林(50-325mg/d)或氯吡格雷(75mg/d)单药治疗均可以作为首选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方法(I类推荐,A级证据)。
3. 对于适合rt-PA静脉溶栓或机械取栓治疗患者,不建议将阿司匹林治疗作为替代治疗(III类推荐,B级证据)。
4. 不建议替格瑞洛(代替阿司匹林)用于轻型卒中的急性期治疗(III类推荐,B级证据)。
5. 在不具备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治疗条件时,西洛他唑可用,可作为阿司匹林的替代药物(IIa类推荐,A级证据)。
6. 对于阿司匹林不耐受(有胃肠反应或过敏等)及高出血风险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使用吲哚布芬(每次100mg,每日2次)是可行的(IIb类推荐,B级证据)。
2.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
推荐意见:
1. 对于未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轻型卒中及高危TIA患者,在发病24h 内启动双重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100mg/d,联合氯吡格雷75mg/d(首日负荷剂量为300mg)],并持续21d,后可改成单药氯吡格雷75mg/d,能显著降低90d的卒中复发(I类推荐,A级证据)。
2. 双嘧达莫单药抗栓或双嘧达莫联合阿司匹林双联抗栓是否更有利于预防缺血性卒中的复发,仍需要大量RCT证实(IIb类推荐,B级证据)。
3. 三联抗血小板治疗
推荐意见:
不推荐三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双嘧达莫)用于急性非心源性卒中、TIA的治疗(III类推荐,B级证据)。
图5: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流程
五、急性期其他治疗
推荐意见:
1. 在基础及临床前研究中有证据提示神经-血管保护治疗可能获益,但尚未在临床研究中明确证实能改善患者预后及降低复发。
尚需更多的临床研究证据,目前也有相关研究正在进行中(IIb类推荐,B级证据)。
2. 诱导低温治疗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疗效尚不明确,尚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
多数研究表明诱导低温与感染风险增加有关,包括肺炎。
诱导性低温治疗应仅在临床试验下进行(IIb类推荐,B级证据)。
3. 不推荐高压氧治疗,除非空气栓塞导致。
高压氧治疗与幽闭恐惧症、中
耳气压伤及癫痫发作风险增加相关(III类推荐,B级证据)。
4. 用于机械血流量增加法的装置尚不完善,疗效不肯定,只能用于临床试验(IIb类推荐,B级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