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措施:
思想: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政治:用儒者参与国家大政
教育:①规定儒家经典“五经”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集思广益:现有的治国思想中,哪一政治学说 或哪一派的治国思想适应汉武帝的统治需要?
法家 墨家
有利于加强专制集权;易导致 暴政
完全站在小生产者的立场
道家
不适应形势的发展
儒家
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不利于加 强中央集权
二、董仲舒的新儒学
董仲舒(前179-前104)
广川人,西汉思想家,政 治家。汉武帝即位后,诏令各 地方长官推举“贤良方正”的 学者到长安献计献策。董仲舒 连上三篇奏章,称“天人三 策”,此后受到重用。晚年辞 职回家,修学著书,著有《春 秋繁露》。
——加强君权的需要
(3)“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巩固君权、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
(4)“仁政”:限田、薄赋、省徭役
——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大一统 君权神授 天人合一 天人感应
三纲五常
加强中央集权
新儒学 的特点
加强君主专制 维护统治秩序
外儒内法 带有神学倾向
思想专制
3、特点
(1)儒学独尊,文化专制(实质) (2)外儒内法 (3)儒学神学化,宗教化(带有唯 心主义色彩)
二、董仲舒的新儒学
1、董仲舒的贡献
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阴阳五 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 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拓展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
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 两大定律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 火生土,土生金。 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 火克金。 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0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
核心讲授:西汉时期,董仲舒糅合儒道,形成新儒学体系,汉武帝采取“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主张,兴办太学,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请回答:新旧儒学有何异同? 点拨:注意儒学的继承与发展。 答案:异同:从思想内涵来看,汉儒将阴阳家、黄老之学、法家的思想纳入自 己的理论体系,发展与改造了传统儒学;从与当政者的关系而言,传统儒学批 评暴政而致力于建立理想化的社会政治秩序;汉儒则退而求其次,承认现实社 会政治秩序的公道性(如皇权独裁),即从批评时政转为保护现实统治。
核心讲授:新儒学为何能成为正统思想? 答案:原因:第一,董仲舒新儒学提出的一系列主张逢迎了时期的需要,“天人感应”, “君权神授”利于统治者统治。第二,汉武帝大力推动儒学发展,全面肯定新儒学思想。 第三,重用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兴办太学和地方教育系统,以儒家经典为教材,大 力弘扬儒家思想。
例题3: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的文官不仅是管理系统中的工具,而且是一个成心识形状的 群体。这里的“意识形状”成为主流最早可以追溯到(C )
例题2:《年龄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 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 下相安,故易治也。”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A ) A. 上下相安利国益民 B. 强制去富以抑其骄 C. 尽力济贫以抚其忧 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
三、儒学成为正统 1、措施 (1)汉武帝起用许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增进了儒学的大兴。 (2)规定儒家经典成为教育的法定教科书,自此,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3)兴办太学,扩大统治基础。 (4)建立地方教育系统,将儒学推行民间,成为独尊。 2、结果 自汉代以后,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许的正统思想,儒学逐渐成为中国两千多年 来传统文化的主流。 温馨提示:政治上的统一,离不开思想上的统一;而思想的统一则需要教育的支持。 这就是教育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的原因。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3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掌握汉代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的影响;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内容和实质【知识结构】一、从“无为”到“有为”(略讲,学生可根据导问题自行解决)1.汉初:无为而治①原因:长期战争,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②目的:恢复生产、安定人心。
③根本目的:维护统治。
④表现: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⑤影响:(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去理解)积极:生产恢复、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消极:诸侯势力日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西汉的稳定。
2.汉武帝时:“有为而治”(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联系必修一的相关知识学习)①背景:即汉初“无为而治”造成的影响,积极影响是“有为而治”的可能性,消极影响是“有为而治”的必要性。
②表现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管理;军事上三次出击匈奴,消除边患;思想上加强思想控制,独尊儒术。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提出(详讲)1.董仲舒的新儒学: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新儒学体系。
(注意与战国时孟子、荀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加以联系)2.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内容(根据内容理解其目的)①“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
②“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加强君权。
③“三纲五常”——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二、儒学成为正统1.儒学成为正统的原因①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②迎合统治者的需要,深受汉武帝的赏识。
(根本原因)2.汉武帝的尊儒措施(略讲,学生根据导学问题解决)①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②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③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④兴办太学;⑤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3.儒学成为正统的影响(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去归纳)积极:汉王朝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有利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消极:也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抑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禁锢了思想界探索的精神。
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课稿
1.师生互动:
(1)提问:教师针对课程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回答,激发课堂氛围。
(2)讨论:教师与学生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共同探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2.生生互动:
(1)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问题,共同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合作精神。
2.多媒体资源:PPT、视频、音频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技术工具:网络资源、互动白板等,方便学生实时获取信息,提高课堂互动性。
这些媒体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是:提供丰富的教学信息,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三)互动方式
4.最后,讲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内容及影响,分析其历史意义,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这一政策。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或实践活动:
1.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原因、内容和影响,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深入理解。
2.案例分析:分析一个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相关的历史事件,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1.以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导入课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其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3.设计小组合作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
4.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丰富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引导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历史必修三-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二)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1.针对中央集权: “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 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 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 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 ——《汉书·董仲舒传》 ①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
①一定程度缓和了阶级矛盾; ②有利于农业生产,经济发展。
(三)评价董仲舒的思想
1.思想特点:外儒内法,思想专制,带有神学倾向 2.积极方面: (1)经济上:有利于农业生产和封建经济发展; (2)政治上:加强皇权、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 一统,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增强中华民族的凝 聚力; (3)思想上:促使儒学成为历代封建社会统治思 想;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4)教育上: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一)提出背景 1.西汉社会潜伏严重社会危机 王国威胁中央(统治集团内部矛盾)
楚汉战争时期,为了对付项羽,刘邦曾经分封了七个异 姓王。西汉初年,刘邦将异姓王逐一翦除,却又错误地总结 了秦朝迅速灭亡的教训,分封了九个同姓王,形成了西汉郡 县制与封国制并存的现象。到了汉景帝时期,一度发生了以 吴王刘濞为首的吴楚七国之乱,叛乱虽然被平定,但是王国 依然存在,很不利于中央集权。
“焚书坑儒”
•实质:思想文化专制
•影响:
消极: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导致儒学在秦朝遭到 沉重打击。
积极:巩固国家的统一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3.秦朝推崇法家消极影响: 出现秦的暴政,导致秦朝的灭亡。
(二)汉初奉行黄老无为思想
民失作业,而大饥馑。……人相食,死者过半。 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1.原因 (1)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2)吸取秦亡的教训,欲图长治久安。 2.表现:与民休息(休养生息) 3.影响 (1)经济实力恢复,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 日盛。到武帝时达到鼎盛。 (2)政治气氛的宽松,各派思想复苏,儒学也复苏。 (3)局限:社会潜伏着危机,无为思想已无法满足时 代的需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集思广益:现有的治国思想中,哪一政治学说或哪一派的治国 思想适应汉武帝的统治需要?
法家
有利于加强专制集权;易导致暴政
墨家 道家
完全站在小生产者的立场 不适应形势的发展
儒家
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二、董仲舒的新儒学
元光元年, 汉武帝诏贤良对策, 以明“古今王事之体”,于是“董 仲舒等出焉。”三次应对,得到汉 武帝赏识。
——加强君权的需要
“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巩固君权、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
“仁政”:限田、薄赋、省徭役
——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
2、特点
(1)兼采众家思想 (2)儒学独尊,文化专制(实质) (3)外儒内法 (4)儒学神学化,宗教化(带有唯心主义色彩)
材料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章句下》
这里的“儒术”指 ( )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
的儒学
B.正统的孔孟学说
C
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D.儒家学说与权术
2、有人说:“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
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下列最能够体现这一观点的
思想是(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C.实践德政,推行教化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01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0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03
宋明理学
04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诸子百家中符合统治者需要的是哪一派? 秦统一后奉行哪种治国思想?结果如何?
韩非子
儒家思想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秦始皇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学习目标: 1.知道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的基本史实。 2.理解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和实质。 3.理解汉朝统治思想从无为到有为,再到独尊儒术的原因。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教学教案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教材分析:1.本科教材在“从‘无为’到‘有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儒学成为正统”三方面介绍了新儒学在西汉被重视、推崇和发展的过程。
2、董仲舒建立新儒学体系,使之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加上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新儒学随之被汉统治者尊崇,去的正统地位。
3.汉代尊儒奠定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地位,对中国社会发展影响至深。
二、学情分析:1.普通高一的学生基础差,学习兴趣不高,高中历史的学习有较大的难度。
所以,教学中能力要求不能过高,要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调查,学生对儒家学说及其代表人物等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属于知其皮毛的层次。
历史思维能力低。
3.学生对“独尊儒术”对后世的影响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三、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认识。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汉初“无为而治”的情况;理解董仲舒新儒学的思想主张;汉武帝尊儒倡儒的措施及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2、过程与方法:归纳内容,展示并分析资料,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思想统一、文化统一对于维护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西汉教育体制的初步建立。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六、教学过程:课程导入: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是什么思想?儒家思想在什么时候成为正统思想,这和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有关。
带领学生回忆知识:儒家思想产生于春秋时期,经过战国荀子、孟子的继承和发展,使儒学成为蔚然大宗,秦朝“焚书坑儒”的政策使儒学陷入低潮,那汉朝会采取哪家思想呢?这和当时的形势有很大关系。
一、从“无为”到“有为”汉初形势:材料展示:材料一: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学生总结归纳:战争破坏,经济凋敝,那么什么措施呢?(休养生息,与民休息,)这便是道家的“无为”思想,休养生息的具体措施:(课本8页,学生指出‘老师讲解’)问题:汉初积极“无为”取得一定效果,有没有隐患呢?图片:“白登之围”“七国之乱”激发学生兴趣材料展示:材料三: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晁错《论贵粟疏》隐患:匈奴为患、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阶级矛盾过渡:国力昌盛时,面临问题汉武帝采取“有为”还是“无为”措施?(有为)汉武帝“有为”措施:推恩令、霍去病、卫青北击匈奴设身处境:如果你作为汉武帝:“有为”的措施需要思想理论的指导,但哪家思想可以为“我”所用呢?(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加以分析)指出董仲舒杂糅其他思想的新儒学指出新儒学“新”在哪里。
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ppt课件
董仲舒是个“读书虫”,在景帝朝已经做了博士。
汉武帝要解决的最大问题是?
汉武帝时,两座宫殿先后失火。
—— 《汉书 ·食货志》
为什么汉武帝接受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实施?
“三年不窥园”后来精炼为成语“目不窥园”。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汉高祖 汉惠帝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
孝容易被统治者引申为忠,有利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13
2、新儒学的“新” 董仲舒在先秦儒学思想中糅合了道家、
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加以改造, 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3、实质 思想文化专制
4、特点 外儒内法
14
为什么汉武帝接受了“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的建议并实施?
① 儒学的自我调节符合中央集权的要求—— 吸收大一统的思想 (根本原因)
”后来精炼为成语“ 目不窥园”。
9
2、董仲舒的新儒学
(1)体系内容:
发挥“仁政” ,主张限田、薄敛、省役, 轻徭薄赋 ——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
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 (核心) ——加强君权的需要
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提出“三纲五常” ,提倡孝道 ——稳定社会秩序的需要
目的: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 12
董永卖身葬父,感动天地,并成就一 段美好姻缘的故事,自西汉以来就在我国 广为流传,并受到统治者推崇。世界上很 多看过中国《天仙配》的人,都说这是中 国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体现。
(1)该故事起源于西汉以来的什么伦理观
念有关?
孝道或儒家伦理道德
(2)该故事为什么能受到统治者推崇?
此,教育被儒家垄断。
18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课 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初“无为而治” 一、汉初“无为而治”
思考:汉初为什么要“无为而治” 思考:汉初为什么要“无为而治”?其主 要表现是什么?试对其政策进行评价。 要表现是什么?试对其政策进行评价。 原因: 原因: 秦朝以法治国二世而亡; 秦朝以法治国二世而亡; 汉初,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汉初,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表现: 表现: 与民休息的政策 结果: 结果: 积极:经济发展,社会繁荣,国力增强。 积极:经济发展,社会繁荣,国力增强。 消极:潜伏着危机。 消极:潜伏着危机。
D
如何评价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如何评价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①大一统。虽然董仲舒的大一统主张充满了唯心 大一统。 的色彩,但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的色彩,但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扼杀一切不同学术 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 流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流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天人合一” 天人感应” 纯属唯心主义, ③ “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纯属唯心主义, 无稽之谈。但是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 无稽之谈。但是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却是有利于封建 统治长久的。 统治长久的。 ④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扬弃。五常推崇仁义 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扬弃。 礼智信,抛弃其中封建成分, 礼智信,抛弃其中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 组成部分,应该弘扬。尤其是其中的“ 组成部分,应该弘扬。尤其是其中的“信”为今天社会 的迫切需要。 的迫切需要。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汉武帝的“贤良对策” 汉武帝的“贤良对策” 汉武帝的
选官制度: 选官制度:察举制
2.董仲舒 董仲舒
人教版必修三 第一单元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有为”
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
面临问题
▼边境不宁 ▼诸侯王势
力割据势 力威胁中 央集权 ▼土地兼并 严重 ▼阶级矛盾 尖锐
解决之道
▲加强中央 集权
▲加强君权 ▲限制土地
兼并 ▲缓和阶级
矛盾,制 定规范限 制人民
董仲舒的学说
◇“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思 想上的统一
◇“君权神授”“ 天人合一””天 人感应”
董仲舒以后的儒学与先秦儒学不同
(1)先秦儒学只是百家之一,而董仲舒以后的 儒学被当成真理而独尊。
(2)先秦儒学谈论现实问题,而董仲舒以后的儒 学谈论神学。 (3)先秦儒学是对“真理”的追求,而董仲舒以 后的儒学则成为儒者的“政治敲门砖”。
(4)先秦儒学处于充实发展中,而董仲舒以后的 儒学则被当作“圣经”。
2、指导思想: 道家“无为而治”思想,与民休息。 3、措施: 减租、免奴为庶人,士兵复员回乡授予田宅,免其赋役等。
4、积极作用: 增加了农村劳动力 ,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汉朝经济
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
消极作用: 使社会潜伏着危机。
二、汉初“无为”到“有为”
民族矛盾 阶级矛盾
边境问题 王国问题 土地问题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经历:
春秋时期,应运而生 →战国后期,蔚然大宗 →秦朝时候,遭到打击 →西汉初年,逐渐复苏 →汉武帝时期,正统思想
一、汉初“无为”
1、历史背景:
客观方面: 秦末战火纷飞,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主观方面:
统治者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吸取教训,采取与民休 息政策。巩固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
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大一统;促进民族历史文化的 进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三点导析】1. 考点: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2.重点:了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难点: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方法导拨】1.如何理解西汉初年“无为而治”?首先要知道道家的“无为”指的是什么,然后要结合西汉初年的社会经济情形看实施“无为而治”的历史必然性,最后看“无为而治”对西汉所产生的影响。
无为,是《道德经》中的重要概念。
其意为顺应自然,不妄为的意思。
它并不是不求有所作为,只是指凡事要“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不要违反“天时、地性、人心”,凭主观愿望和想象行事。
西汉初期,经历了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因而汉初奉行黄老无为思想,实行与民休息的宽松政策。
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2.如何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统治政策?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这里的儒学“新”在哪里;“独尊儒术”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然而,汉武帝推崇的“儒术”已经不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而是吸收了法家、道家、阴阳家等不同学派的思想,形成了“霸王道杂之”的统治手段,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汉武帝还创造性地将独尊儒学和教育结合起来,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重要载体,它在客观上还促成了重视知识、重视教育的社会风尚。
当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本质上是一种专制主义的文化政策,他用皇权干预思想学术,是与政治专制相呼应的产物。
【要点导学】要点一:从“无为”到“有为”1.无为: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汉初统治者吸取道家“”的思想,采取的政策,使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国力日盛。
2.有为:西汉初年,尽管经过了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但是仍然潜伏着危机,如: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北部边境的______为患等。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ppt课件.
2.材料二中,汉武帝实行的“只读一种书”“利禄的诱引”的 具体措施分别是什么? 提示:(1)“只读一种书”:规定儒家经典为国家教科书;设立 太学,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太学生。 (2)“利禄的诱引”: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非贵族官僚家 庭的子弟可凭太学资格做官。
3.材料三中,作者生疏“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的视角是什么?你 认为合理吗?请说明理由。 提示:(1)视角:强调“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对文化进展的危 害。 (2)观点:不合理。 理由:①“汉武帝的罢黜百家”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的进展传播。 ②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养,使读书成为社会风气。 ③有利于我国社会秩序的稳定进展,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通读课文,勾画并记忆以下学问点及重要图片: (1)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以及《春秋繁露》在董仲舒 新儒学思想中的地位。 (2)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具体措施,以及《五经书 影》《成都西汉文翁石室授经讲学图》的解读。 (3)重点把握儒学在汉代兴起的表现、特点及其对中国传统文 化的影响。
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得到了入仕的时机,而太学创办于汉武帝
时期。
二、问题思考 1.汉初“无为而治”的实质是什么? 提示:汉初“无为而治”的实质是将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降 低到农民可以承受的程度,以利于经济的恢复和进展;但其封建 专制的本质并没有转变。 2.董仲舒的新儒学具有哪些特点? 提示:(1)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 (2)儒学独尊,思想专制。 (3)宣扬“天人感应”,带有神学倾向。
A.“举贤良对策” B.“君权神授”
C.“性善论”
D.“克己复礼”
【解析】选B。为加强君权,董仲舒提出了“君权神授”的思想。
A是汉武帝实行的选拔官吏的政策;C是孟子的主见;D是孔子的
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西汉时期董仲舒对儒学的发展 1、背景 (1)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西汉经济逐渐 恢复,国力日盛。 (2)社会潜伏着危机,诸侯国与匈奴势力 威胁政权稳定。 (3)为加强中央集权,需要有适应国家统 一的政治思想。 2、特点
3、主要内容 (1)关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 (2)关于加强君权的思想 (3)关于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 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 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 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 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 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天下之 人同归之,若归父母,故天瑞应诚而 至。” “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 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 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 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 君而欲止其乱也。”
二、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
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书·食货志》
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 (陆贾): “居马上得之,宁可 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 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 也……向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 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 ” ——《史记·陆贾列传》
(计数)。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
可食。众庶街巷有马,仟佰之间成群,乘牸牝(泛指雌
性的牲畜)者摈而不得会聚。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
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一反映了汉武帝时期怎样的经济状况?
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国库充实,人民富足。
汉武帝时的政治经济形势
材料二 汉武帝即位时,西汉国库中积蓄了大量的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
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 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
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
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
矣。”
——《汉书·董仲舒传》
“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官办最高学府:太学,考试合格做官 ——凭儒学入仕(政治)
地方教育系统:郡县立学校 ——儒学在民间独尊
6/21/2024
11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
政治上:
①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国家 和稳定统治秩序 ②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限制君权、防止暴政
思想文化上: ③确立了儒家思想在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和 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④推动了汉代的教育发展 ⑤抑制了其他学说的发展,不利于思想文化 的多样化发展;助长迷信色彩,为了维护专 制统治和等级制度而宣扬纲常伦理。
人教版必修3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共45张课件
(4)先秦儒学处于充实发展中,而董仲舒以后的 儒学则被当作“圣经”。
小结
一、从“无为”到“有为” 二、董仲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三、儒学成为正统
随堂练习
1、下列观点与黄老之学相符的有( )
①人只能顺从自然,无法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独尊儒术”,虽然确立的统治思想不同,但 都是为了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都属于 思想文化专制的需要。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 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 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 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 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 是利禄的诱引。
结果,始皇失败了, 武帝成功了。
——顾颉刚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4、实质:
思想文化专制
②倡导“待时而动”
③倡导“因时制宜”
④强调“无为而无不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利用儒家的(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张 B.“民贵君轻”的思想 C.“性善论” D.“大一统”的思想
3、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 变体现了( )
(2)根据材料二,董仲舒提出了什么观点?
人君无道,天会降下灾异加以谴责和威 慑,人君必须遵循天道。
材料三:《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 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 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 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 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 民知所从矣。
2、西汉大兴儒学教育的状况:
3、西汉“独尊儒术”的结果和影响:
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 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人教版高中必修3历史第二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共26张ppt)
3.“三纲五常” ——巩固君权、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
君为臣纲──君臣义 父为子纲──父子亲 夫为妻纲──夫妻顺 【仁】──亲也。对人宽厚有爱心 【义】──事之宜也。为人正派,爱憎分明 【礼】──理也。待人彬彬有礼,行为端庄 【智】──智慧也。处事果断周密 【信】──诚信也。做人诚实稳重讲信誉 认为“三纲”是人与人之间的伦常关系, 而“五常”是用来调整伦常关系的基本原则。
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 受命于天,就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事,使 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说明董仲舒( )
A.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 B.借助神权思想来保护环境 C.强调了天与民众互动的作用 D.提高了儒家学说政治地位
董仲舒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忧则为盗,骄则 为暴,此众人之情也,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 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 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以上言论表明董仲 舒主张 A.减少贫富差距以维护国家稳定 B.消除等级制度以实现社会平等 C.强化礼乐制度以稳定社会秩序 D.平均分配财富以克服贫富分化
单元线索:
➢主流思想是什么?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 ➢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成为主流思想后,它是如何演变的?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了解董仲舒新儒学产生的社会背景和主要内容, 概括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2.了解汉武帝推行新儒学的措施。 3.探究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 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整理ppt
9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的作 用
a. 对扭转内外松弛局势十分有利;
b .为封建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儒 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起到了关 键性作用。
整理ppt
10
三、儒学成为正统
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1)思想方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政治方面: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 (3)教育方面: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1.汉武帝的“贤良对策”
选官制度:察举制
2.董仲舒
汉代儒学代表、大学问家 三次应对策问《天人三策》
受赏识、为官
晚年著《春秋繁露》
创制新儒学思想
整理ppt
3
3.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
——加强君权的需要
“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整理ppt
11
2、西汉的儒学教育状况 ①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②儒学地位大大提高 ③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整理ppt
12
3、独尊儒术的结果
西汉后期,儒学之士,在中国 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儒家 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 流思想,延续两千年之久。
整理ppt
13
教学总结
春秋时期,应运而生
→战国后期,蔚然大宗 →秦,遭到打击 →汉初,逐渐复苏 →汉武帝时期,成为正统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整理ppt
1
一、汉初“无为而治”
思考:汉初为什么要“无为而治”?其
主要表现是什么?试对其政策进行评价。
原因:
秦朝以法治国二世而亡;
汉初,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表现:
与民休息的政策 结果:
积极:经济发展,社会繁荣,国力增强。
消极:潜伏着危机。
整理ppt
2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
糅合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改造儒 家思想,从而形成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儒学体系
整理ppt
4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金、水、
木、火、土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 相胜两大定律。
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
生土,土生金。 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克
火,火克金。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 和变化。
次序。汉代被定为“火德”,通过“禅让”
代汉的曹魏应为
A. 金德 C. 水德
B.木德
D.土德
D
整理ppt
7
如何评价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①大一统。虽然董仲舒的大一统主张充满了唯心 的色彩,但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扼杀一切不同学术 流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
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荀子、董仲舒
B.荀子、孟子
C.商鞅、孟子 D.韩非子、董仲舒
D
整理ppt
16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整理ppt
14
(2010年天津卷,2)《史记》载:汉
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
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
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D
整理ppt
15
(2010年北京卷,13 )有人认为,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
整理ppt
5
(2010年全国卷一,12)中国古代常用
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作“五
德”。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
的次序。曹魏被定为“土德”,通过
“禅让”代魏的两晋应为
A金德
B木德 C水德
整理ppt
D火德
A
6
(2010年全国卷二,12)中国古代常用
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作“五
德”,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
③ “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纯属唯心主义,
无稽之谈。但是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却是有利于封建 统治长久的。
④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扬弃。五常推崇仁义
礼智信,抛弃其中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 组成部分,应该弘扬。尤其是其中的“信”为今天社会人认为:就其实质而言,“罢拙百家, 独尊儒术”与秦朝的“焚书坑儒”是相同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