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教案(七年级下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了解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平行和相交,理解对顶角、余角、补角等概念。

2、探索并掌握对顶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的性质。

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知识运用能力,学会简单的逻辑推理,并能对问题的结论进行合理的猜想。

4、体会观察、归纳、推理对数学知识中获取数学猜想和论证的重要作用,初步数学中推理的严谨性和结论的确定性,能在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中获益。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余角、补角、对顶角的性质及其应用。

难点:通过简单的推理,归纳出余角、补角的性质,并能用规范的语言描述性质。

教学准备实物图片、ppt课件。

我的思考

本节内容首先介绍平行线、相交线,在初中数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小学,学生已对平行、相交有了初步的了解,已经在形象上知晓了,本节内容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让学生自行探索平行、相交的概念,为即将要学习的“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探索平行线的性质”等打基础。

本课又是继“角”及“角的大小比较”之后的内容,是进一步认识角,并认识两角之间的关系,并为寻找角之间的数量关系打下基础.同时也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从知识的准备上,学生已认识了角,有了这个基础,对于本课认识做好了铺垫;从难度上,难度不大,学生也能学会;从知识呈现体系,也是很恰当地;从应用上,学生经常找角的数量关系,应用价值很大.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

向同学们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片:双杠、铁轨、比萨斜塔等,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图片,不但可以体会到几何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为下面的分类提供依据,为了解平行线、相交线的概念打下基础。】

二、建立模型,探索新知

互动探究一、平行线、相交线的概念:

师生活动:

1、请各组同学每人拿出两支笔,用它们代表两条直线,随意移动笔,观察笔与笔有几种位置关系?各种位置关系,分别叫做什么?(选取一个小组的代表上黑板上演示给大家看)(板书:①平行、②相交、③重合,并给出相交线的定义)

若两条直线只有一个公共点,我们称这两条直线为相交线。

2、凡未作特别说明,我们只研究不重合的情形,则去掉重合这种情况,在同一平面上两条直线有几种位置关系?(板书:去掉③重合,并总结出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平行和相交两种。

3、若两直线不相交,则这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是什么位置关系?

板书:(留空)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4、出示立方体框架,谁能指出立方体框架中哪些棱既不

平行也不相交呢?为什么?

5、在留空之处用彩色粉笔填上“在同一平面内。”

6、那么理解平行线时,必须注意什么?

重点给学生强调平行线的三层意思:

(1)“在同一平面”是前提条件; (2)“不相交”是指两条直线没有交点;

(3)平行线指的是“两条直线”而不是两条射线或两条线段(有时我们也说两条射线或两条线段平行,这实际上市指它们所在的直线平行)。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两支笔动手操作,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让学生更深层次的体会到平行线的含义,进一步明确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互动探究二、对顶角的概念和性质:

教师活动:进入七年级学习以来,大家都有这样的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现在请各位同学看一组生活中的图片,你们觉得这些图片有什么共同点吗?(多媒体展示X 型晾衣架、栅栏、剪刀、小孔成像原理等图片)(教师板书,给出对顶角定义)

两个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则这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教师应关注:(1)对顶角只有在两条直线相交时才出现。

(2)对顶角是指两个角的位置关系。

学生活动:在纸上任意画两条相交直线,分别度量所成的四个角的大小,你发现形成对顶角的两个角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学生动手操作,自己得出结论,教师板书对顶角的性质:

对顶角相等。

牛刀小试:1、如图2,图中共有________对对顶角.

答案:4.

互动探究三、余角、补角的概念和性质:

学生活动:(教师演示ppt )

计算:

(1)44°+ 46°= ; (2)30°20′34″+ 59°39′26″= ;

(3)10°+ 25°+ 55°= ; (4)96°+ 84°= ;

(5)58°45′+ 121°15′= ; (6)50°+ 75°+ 55°= 。 答案:都填90°。

学生计算并回答,总结它们的特点.教师判断对错.

教师应关注:

(1)计算的准确性

(2)学生是否认真观察并思考

【设计意图:通过计算复习上节课的知识,设置悬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进一步促使渴望尽快的寻求到答案,同时也为判断余角和补角做铺垫。】

图1

图2

师生活动:

A:出示一组互余角B:出示一组互补角

教师演示ppt互为余角.

学生通过观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师生总结互为余角的概念.然后,类比互为余角学习互为补角的概念.

如果两个角的和是90°,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余角。

如果两个角的和是180°,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补角。

教师应关注:

(1)学生的语言表达.

(2)学生是否能独立思考并积极参与到数学的问题中.

(3)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这两个概念.

【设计意图:教师演示,让学生通过观察,从直观的角度去感受互为余角、补角的概念.并用语言去表达这两个概念,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

牛刀小试:2、填表:

∠α∠α的余角∠α的补角

32°

62°23′

x

从中,你发现一个锐角的补角比它的余角大______.

答案:表格第一行:58°,148°;第二行:27°37′,117°37′;

第三行:90°- x,180°- x;空格:90°。

3、判断。

(1)一个角有余角也一定有补角.()(2)一个角有补角也一定有余角. ( ) (3)一个角的补角一定大于这个角.()

答案:(1)√;(2)×;(3)×。

学生计算并回答,对照答案,教师根据回答给以评价.

教师应关注:

(1)计算的准确性.

(2)是否会用含有未知数的式子表示余角和补角,是否准确理解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利用余角和补角的概念来进行计算,一方

面检查是否理解概念;另一方面培养计算能力.】

学生活动:

1、如图3,∠1与∠2互余,∠3与∠4互余,如果∠1=∠3,

那么∠2与∠4相等吗?为什么?你能用一句话概括这一规律吗?

图3

2、如图4,如果∠1与∠2互补,∠3与∠4互补,∠1=∠3,

那么∠2与∠4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图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